经典历史故事:商汤辨味识才

时间:2023-03-24 08:17:2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经典历史故事:商汤辨味识才(精选4篇)由网友“软酥萌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经典历史故事:商汤辨味识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历史故事:商汤辨味识才

篇1:关于商汤辨味识才的历史故事

为政之道,唯在人才。如何用人历来是关系社稷安危和国家治乱兴衰的根本大计。中国历史上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无不高度重视选人、用人的问题。

商汤是夏朝的属国商国的国君。夏朝末年的夏桀是历史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穷奢极欲,昏庸残暴,惹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商汤决心顺乎民心,推翻夏桀的统治,并为此做了大量准备。但万事齐备,只欠东风:他还缺少一位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栋梁之材辅佐。为此,商汤食不甘味,睡不安寝。正当他心急如焚之际,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商汤的妻子有一个陪嫁的奴隶伊尹,担任厨师之职,平时还算尽心尽职,这几天却一反常态,做的饭菜不是淡而无味,就是咸得发苦。商汤十分恼火,便派人把伊尹找来大加训斥。伊尹却不慌不忙地说:“我当然知道做饭不能太淡,也不能太咸,只有咸淡适宜、五味调和,吃起来才有味道。这几天我做的菜时淡时咸,其实是有意借此提醒大王:治国与做菜的道理是一样的,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放松懈怠。只有不愠不火,恰到好处,方能如愿以偿。”商汤听了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做饭的奴隶竟能说出这番道理深刻的话,而且还深谙治国之道。

商汤略加思考,愈发觉得此人肯定很有来历,便暗中了解伊尹的身世。他很快便惊喜地发现,伊尹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士,还曾做过莘国国君女儿的宫廷教师,只是由于莘国灭亡,伊尹才辗转做了商汤妻子的陪嫁奴隶。毫无疑问,这是一位胸怀大志、精通韬略的奇人。要实现推翻夏桀、建立新政权的宏伟蓝图,伊尹正是难得的栋梁之材。商汤大喜过望,当即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为右相。

从此以后,商汤根据伊尹的建议,先是广造舆论,历数夏桀骄奢淫逸、倒行逆施的种种罪行,号召那些被夏朝统治的部族部落反叛夏朝,归顺商国;对不听规劝的葛伯族出兵讨伐,予以消灭;对夏朝的羽翼,如韦、顾、昆吾等等,则各个击破,使夏朝孤掌难鸣。同时,商汤也采纳了伊尹的统战策略,对部族中的某些人网开一面,促使他们改邪归正。这样一来,商汤美名远播,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戴。于是,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发表宣言,挥师伐夏,终于推翻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商汤后世纪念

西汉《汉书·楚元王交附传》里刘向的

《谏营昌陵疏》记载:“殷汤无葬处。“但在历史上相传商汤葬处有六处,说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7]

东汉《皇览》:“汤冢在济阴薄县北东郭,去县三里.冢四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处平地。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长卿案行水灾,因行汤冢。“

唐代《括地志》曹州、洛州均记载:“薄城北郭东三里平池有汤冢。“

后来的《史记正义卷三·殷本纪》引《括地志》云:“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

有汤冢。按:在蒙,即北薄也。又云洛州偃师县东六里有汤冢近桐宫。“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太甲之书曰,王徂桐宫居忧。此古人庐墓之始。【雷氏曰】桐与汤墓无涉。桐,亳东之邑,即《续汉郡国志》所云桐亭。又按赵岐注桐为邑,亦不云是葬地。余读后汉《郡国志》,梁国有虞县,有薄县。虞则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薄下注云:有汤冢。余即如皇甫谧以正之曰:放太甲于桐,桐在今虞城县,去偃师亦八百余里,伊尹既以身当国于偃师,又焉能时时于桐训太甲乎。仍属谷熟方近。

北宋《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云:“汤冢在济阴薄县北郭,冢四方,八十步,高七尺,上平。“

河南省武陟县的商村遗址中有一处汤帝陵。

篇2:关于商汤的历史故事

汤有七名

汤又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甲骨文中称作唐、成、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称作成唐。天乙、大乙、高祖乙是商族的后人祭祀汤时所称的庙号。在古书中还被尊称作武王。

汤见伊尹

商汤去见伊尹,叫彭氏的儿子给自己驾车。彭氏之子半路上问商汤说:“您要到哪儿去呢?”商汤答道:“我将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天下的一个曾做过奴隶的人。如果您一定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而问他,这在他已蒙受恩遇了!”商汤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喜欢而努力吃药。现在伊尹对于商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于是叫彭氏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解网施仁

商汤有一次外出,看见在一处茂盛的林子里,一个农夫正在张挂捕捉飞鸟的网,东南西北四面挂的都有。待网挂好后,这个农夫对天拜了几拜,然后跪在地上祷告说,“求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来的,地下跑出来的,从四方来的鸟兽都进入中的网中来。”汤听见了以后,非常感慨说:“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网尽矣!要是如此的张网,就会完全都捉尽啊!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就叫从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汤也跪下去对网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飞,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说完起来对那个农夫和从人们说,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39]不能捕尽捉绝,不听天命的,还是少数,中们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听天命的。诸侯听说这件事以后,都称颂说:汤真是一个有德之君。那个农夫也深受感动,就照汤的做法,收去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这就是流传到后世的“网开三面”的成语故事。

左右贤相

商汤的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是两个身世和经历完全不相同的人。

仲虺是个奴隶主,从他先祖起就世代在夏王朝做官。伊尹是个奴隶,从他少年时代起就过着流浪生活,后来成为商汤妻子陪嫁的奴隶。

汤是个识才之君,任用了二人为左右相。商汤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辅佐,首先是治理好内部,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畜。同时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国。在商汤的仁义以及仲虺、伊尹的鼓动下,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归商的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四十个,商汤的势力也愈来愈大。

桑林祷雨

汤十九年至二十四年,连续五年的大旱,粮食绝收,汤亲自在国都亳(今商丘)东部的桑林祈祷,以自身作牺牲来祈雨,剪发及爪,自洁,作在柴上,准备自焚以祭天。火将然,即降大雨。另有传说,说成是宋景公祷雨。《艺文类聚》卷六六引《庄子》云:“昔宋景公时,大旱,卜之,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为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雨,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大雨。”杨宽认为,“商汤”与“宋景”古音相近,可能是口传过程中的传讹。

商汤历代评价

《周易·革·彖辞》: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逸周书》:其在商汤,用师于夏,除民之灾,顺天革命,改正朔,变服殊号,一文一质,示不相沿,以建丑之曰为正,易民之视。[5]

周公旦:克即宅、克即俊,明德恤祀。

宋襄公:①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肇有彼四海,四海来假。 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吕氏春秋》: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於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桀既奔走,於是行大仁慈,以恤黔首,反桀之事,遂其贤良,顺民所喜,远近归之,故王天下。

曹植:殷汤伐夏,诸侯振仰,放桀鸣条,南面以王,桑林之祷,炎灾克偿,伊尹佐治,可谓贤相。

刘勰: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勒笋虡而招谏。成汤盘盂,著日新之规;武王户席,题必诫之训。

李世民:商汤不以鼎俎为羞,姬文不以屠钓为耻,终能献规景毫,光启殷朝。

房玄龄:商汤,哲后也,托负鼎而成业。

马端临:商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馀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

李贽:古唯汤武庶几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则无以安殷之忠臣。汤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则决不能免于太甲之颠覆。

张廷玉:夏王厌芳醴,商汤远色声。圣人示深戒,千春垂令名。

篇3:关于商汤网开三面的历史故事

商汤,又名履、天乙、大乙、武汤、武唐、天一汤等,史称“汤有七名”,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商朝的创建者。

商朝远古的始祖名叫契,曾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封地在商(即今河南商丘)。契传了14代到汤,商族部落己发展为夏朝在东方一个势力很强的诸侯国,这时国土不大,方圆只有70里的范围,但是汤终“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汤从河南商丘徙居北亳(今山东省曹县土山集一带),与有莘氏通婚。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任用有莘氏陪嫁的媵臣伊尹为相。据史载,汤有勇有谋,很有韬略,又善于纳谏,听取不同意见。在伊尹的辅佐下,商国人心安定,生产发展,国力日强,许多诸侯、方国都归顺了商。这时,“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不堪忍受。而汤则“以宽治民”,轻赋薄敛,布德施惠,吊死问疾,在商国之内,“百姓亲附,政令流行”。

成汤是个仁慈宽厚之人。据史载,有一天他到野外散步,看到有人四面张起网来捕鸟兽,还祷告说:“从天上下来的,从四面八方来的,所有的鸟兽统统进入网内。”成汤听了不禁感叹:“不能竭泽而渔啊!哪能把鸟兽都打光啊?”于是成汤也张了网,他去掉三面,只张了一面的网,也祷告说:“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飞,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汤之仁德惠及鸟兽,四方诸侯听了大为震动,都去投奔商,成汤的势力日益壮大。

成汤喜欢听人提意见,他鼓励大家说:“用水可以照人的影子,听了人民的反映,才知道治理得是好还是坏。”而夏桀却以天命自居,把自己比作太阳,说:“我有天下,好比天上有太阳,太阳会没有吗?”拒不听从太史令终古对其的劝诫,以致广大人民愤怒地高呼:“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桀面对势力日益发展的成汤曾有所警惕,“召汤而囚之夏台”欲问其罪,可由于汤深得人心,夏桀不得不把他释放。商汤被释以后,更加得到众人的支持,他也更坚定了灭夏的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灭夏时机成熟,商汤发起了大规模的灭夏战争,诸侯和四方人士蜂起响应。夏桀暴政下的人民,更是如鱼盼水,翘首盼望商军的到来。商军所向披靡。伐夏大军“威武勇猛”,“如火烈烈”,先在有娀(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打败了桀王,后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进行了一次决定性战役。战前汤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誓师词,士气深受鼓舞,这就是后来传颂千古的《汤誓》。鸣条之战,夏军瓦解溃散。夏桀后来被流放到南巢(今安徽巢县),不久就死在那里。后人称赞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

汤灭夏建立商朝后,注意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告诫大臣们“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要“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相传汤灭夏后,为政以德,天大旱,五年不收,汤“翦其发,枥(枥:压挤。枥手是古代一种刑罚)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人民甚为高兴,天也受感动,普降大雨,旱情乃解。商汤统治时期,国土越来越大。“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大国。

篇4:关于商汤祈雨的历史故事

相传商朝的第一个国王--成汤,后人也有称他为商汤的,建国之后,普天之下曾经七年大旱,一滴雨都没有下,庄稼都长不出来,老百姓生活也非常艰难,老百姓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祈雨,但是就是不下雨。

于是成汤决定亲自祈雨,他就来到了今天咱们荥阳市西北桑园村这个地方,当时这里是一大片桑林,成汤自己剪断头发,剪掉指甲,把自己当成献给上天的供品,在桑林边上祈祷。爱民心切的成汤用六件事来责备自己:“是不是我没有把政事办好?是不是我过分使用了百姓?是不是我的宫廷过于豪华了?是不是我听信了女人的枕头风?是不是官员中行贿受贿的风气太盛了,我没有管好?是不是好进谗言的小人得势了,我没有察觉?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都不下雨,庄稼都要旱死了?”。

结果,成汤的话还没说完,天上就下起了大雨。解除了天下大旱。

这桑林,就在现在荥阳王村的桑园村,而且就在荥阳的汜水镇,现在还有汤王庙沟、祷雨庙,这些地方。

祈雨彝族三月

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龙日是楚雄彝族一年一度的传统祈雨节,彝语称为“门捏底”。

季春三月是一年中夭干少雨时节,彝族群众担心四月间小秧栽不下去,就以村落或家族为单位,相约成群,在毕摩的主持下,选择寨子附近最高的一座山,到山顶祭天求雨。彝族认为祭天求雨的山越高离行雨的天龙越近,求雨就更加灵验。祭夭求雨仪式是在村寨附近最高的山顶,选一棵大树作为“龙树”,在龙树下摆设祭坛,在祭坛上铺垫青松毛,摆上酒、茶、米、肉等祭品,点起清香,杀鸡宰羊,敬奉“天龙”。

祭祀仪式开始,毕摩要在参祭人员中选出一个强壮的小伙子,让他抹成大黑脸装,扮“龙王爷”的模样。龙王爷腰间挎着一个盛满水的大葫芦攀上龙树,在毕摩念“求雨经”时向下泼洒“雨水”。其它参祭人员跪在祭坛前默念祈雨。毕摩手摇冲夭铃,身披法衣,头戴法帽,施展法事,边跳边念“求雨经”。念完一段经,龙王爷就向地面洒些“雨水”。问树上求雨人,雨下得如何?求雨众人答:“雨水太少,庄稼长不起来,请龙王爷多行点雨”。毕摩又念一段“求雨经”龙王爷又从树上多洒些“雨水”,再问如何?求雨众人答:“雨下得太多,庄稼受涝,难有好收成”。毕摩最后再念一段“求雨经”,龙王爷才均匀地洒下雨水。祈雨祭祀完毕,大家开始吃祭餐,吃完祭餐,众人就启程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毕摩手持法器在前边引路,年轻小伙子们则临时扎一乘轿子,把黑脸“龙王”抬回家。一路上毕摩吟唱“鲁更恰”,认为这样做了,就能把“真龙”接回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彝族古老的祈雨节,世代相传延续至今,表达了彝族人民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朴实心愿。

《史记》读后感600字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文学鉴赏

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大赛的听课心得体会

莎士比亚经典语录

莎士比亚的经典语录推荐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古代哲理小故事

莎士比亚精彩哲理语录

关于学习的成语

伊尹的传说故事

经典历史故事:商汤辨味识才
《经典历史故事:商汤辨味识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经典历史故事:商汤辨味识才(精选4篇)】相关文章:

莎士比亚语录经典(双语)2022-10-28

蜗牛的励志语录2023-01-13

学习的成语及解释参考2023-03-21

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作文素材精选2024-01-12

《商颂烈祖》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2023-02-06

关于爱情的名人名句语录2023-02-11

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2023-07-27

用智慧战胜困难作文2022-06-23

大学第九章原文及翻译2022-10-09

《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赏析2022-12-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