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蕃行役诗的特点

时间:2023-03-30 07:34:4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赵蕃行役诗的特点(集锦3篇)由网友“猜想的李米”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论赵蕃行役诗的特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赵蕃行役诗的特点

篇1:论赵蕃行役诗的特点

论赵蕃行役诗的特点

[摘要]赵蕃的行役诗数量较多,众体兼备,含蕴深广。 内容上,这些诗把行踪见闻与内心律动浑然融合,忠实记录了旅程中的见闻、诗人的行踪以及内心活动等,描写了船行时遭遇的疾风骤雨、急流险滩等惊心动魄的情景;情感内蕴上,这些诗反映了衰微时代文人的末世情怀,折射出南宋社会内忧外患的政治情势,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

[关键词]赵蕃;行役诗;情感意蕴;末世情怀;审美特质;南宋时期;江西诗派;职称论文

行役泛称行旅、出行,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 早在我国古代的西周时期,羁旅行役生活就已成在外征战的戍卒们生活的常态,抒写常年征战的哀伤怨愤与思乡念亲之情,也成为《诗经》记述的主要内容。 “行役是《诗经》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尤以西周末年和春秋初叶最为严重。 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妻离子散的家庭惨景,役夫、思妇的离愁别恨,在《诗经》中都有真实而又生动的反映”[1],如《小雅》中大家耳熟能详的《采薇》、《何草不黄》等。 此后,行役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历久弥盛,比如在两汉、三国和唐代,名篇佳作屡见不鲜。 同时,行役诗在外延上题材范围更为广泛,在内在的抒情主体、诗歌主题和审美取向方面也产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唐代的行役诗就体现了中下层文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因此,“唐人创造出的记述行旅的诗歌,既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2]。

到了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的宋代,与其他诗歌题材相呼应,行役诗的创作也形成了又一个高峰。 除了社会文化繁荣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等因素的作用外,还有宋代诗人酷爱自然名胜等原因。 在游览山川的旅程中,诗人不但可以增长见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还可以获得鲜活的素材,触发创作的灵感,诚如苏轼所云,“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为咏叹”[3]。 这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宋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积极寻求“江山之助”的含义。

赵蕃,字昌父,号章泉先生,与涧泉韩膞并称“二泉先生”。 作为南宋时期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不但在当时以节操超逸闻名天下,如叶适赞扬他“固穷一节”、“视荣利如土梗,以文达志”[4],陆游说他“高吟三千篇,一字无尘土”[5],而且更重要的是,赵蕃的创作成就也很突出,如朱熹称赏说,“昌父志操文词,皆非流辈所及”[6],方回更认为赵蕃是两宋时期官位不高而诗歌成就斐然的三大诗人之一,“宋人高年仕宦不达,而以诗名世,予取三人焉:曰梅圣俞,曰陈无己,曰赵章泉”[7]。 可见,赵蕃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在南宋中后期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赵蕃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行役诗,情感意蕴丰厚,具有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一、赵蕃行役诗创作概述

赵蕃自幼“读书夜达晨”,“膏烛且尽继以薪”(《示儿》)[8]①,同时酷爱游览祖国的名山胜水并从中汲取诗歌创作的题材与灵感。 据其诗所述,他“生平惯行役”(《闰月二十日离玉山,八月到余干易舟,又二日抵鄱阳城,追集途中所作,得诗十有二首》),“行役殆遍江之南”(《过女儿浦》)。 在游览江南各地的山水时,他既能暂时忘掉穷困悲凄的现实生活,又可以增长社会见闻,开阔眼界,享受书中没有的快乐。 当看到如画的美景时,他情不自禁地赞美道,“溪山如许佳,欲画无绝艺”,并即刻付诸诗歌创作———“要当稍收拾,一一付诗里”(《湖州亲旧二首》之二)。 可见,在旅途中,他不仅陶醉在如画的自然美景中,更要忙着收集美妙的诗歌素材。 他认为,虽然旅途总是伴随着劳累,但每一次行程都收获不小,因此,很多地方他曾多次前往或路过:“江天漠漠江云湿,江波浩浩江鸥急。 二十年间几经历,欲论旧事俱陈迹”(《抵南康》)。 为了消除长途跋涉的疲乏,他“典衣市酒宽久旅”(《抵南康》),酒足饭饱后一觉醒来,又精神抖擞地重踏上艰辛而愉快的行程。

【①本文中引用的赵蕃的诗句,均出自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第 49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版。】

赵蕃的行役诗数量较多,而且其中的大部分从诗题即可看出。 有的题目包含“舟中”、“道中”、“道间”等提示性词语,如《万安道中二首》、《竹岩道间》、《富阳道中遇风感叹作》;有的题目用叙述的方式,告知旅途中发生的事件或经过的地点等,如《将至邬子》、《宿分水》、《饭枫桥铺》、《半江遇风涛,其势危甚,晚示同舟》、《九月二十七日题桂溪铺》、《寒食前一日发黄堰,明日抵定夸,连日逆风吹沙不可渡湖》。 另外,赵蕃的行役组诗较多,如《自安仁至豫章途中杂兴十九首》、《自桃川至辰州绝句四十有二》、《八月八日发潭州后得绝句四十首》以及《闰月二十日离玉山,八月到余干易舟,又二日抵鄱阳城,追集途中所作,得诗十有二首》等。 这些组诗中,除了少部分诗歌应归入山水诗、田园诗或感遇诗外,绝大部分都是行役诗。 从上述诗题还可看出,赵蕃的行役诗大部分作于秋天(农历七到九月),可谓“四时意象最爱秋”[9],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悲秋”传统的重要表现。

体裁上,赵蕃的行役诗有古体,有律诗,也有绝句,但是,数量最多的是七绝和五律。 如《八月八日发潭州后得绝句四十首》、《松原山行七绝》等组诗都是七绝,而《绿萝道中》、《饭枫桥铺》、《十三日逆风舟行甚迟》、《将宿天心寺,以失路遂止野人家》等组诗都是五律。 内涵上,行役诗的情感内蕴往往并不单一,而是含蕴深广。 例如,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的鲍照,其羁旅行役诗就开创了全新的主题,有学者认为“举凡宦游、思乡、山水,均与自我的羁役之感相融合”[10]。 赵蕃诗中述及羁旅行役之苦的诗,数量上远超描写旅途快乐的诗。 其记录的行役见闻与感受,大部分充满悲苦凄凉的色调,只有写于归家途中的少部分诗歌,尚流露回乡时愉悦的心情。 前者的具体内容比较丰富,有的感慨旅程艰难或孤独寂寞,有的叹息时光流逝或世事变迁,有的哀叹衰老贫病,有的期盼隐逸田园的生活,有的抒发怀友思亲之情。 在具体诗作中,一部分行役诗侧重于上述某一方面的内容,但大部分行役诗都同时包含上述两个或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吾行殊坎坷,此地极淹留。 少欲破万卷,老惟思一邱。 谩言诗作祟,长愧食为谋”(《次韵深父送行》),既描写了诗人为了生计而奔波的艰难与淹留他乡之苦,又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思念之情。

篇2:《诗经》“行役诗”审美价值论析

《诗经》305篇中有将近十分之一的作品是以离乡远役者的生活为题材创作的。这些数量相当可观的诗歌,不仅在《诗经》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而且由于它们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一致性,在古代诗歌史上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诗歌流派,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行役诗”。

一、抒发哀伤与怨愤的情感

是“行役诗”的审美特质

“行役”,是指长期跋涉在外。“行役者”是指“负戈外戍之将士”、“衣单塞客”、“去境楚臣”、“辞宫汉妾”、“解佩出朝之士”等人。行役是《诗经》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尤以西周末年和春秋初叶最为严重。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妻离子散的家庭惨景,役夫、思妇的离愁别恨,在《诗经》中都有真实而又生动的反映。诗中勾勒出一幅幅悲凄惨淡的艺术画面,抒发出哀伤怨愤的思想情绪,这就使《诗经》“行役诗”形成了以哀怨为情感特征,以悲剧性为基调的审美特质。

《诗经》“行役诗”中不少作品反映了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直接描写了出征将士的不幸遭遇以及他们的凄苦心境。“击鼓其镗,踊跃用兵”①,在《邶风·击鼓》中诗人起笔就极为概括地勾勒出一幅**的社会图景: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们奔走效命,隆隆鼓声、滚滚烟尘、腾腾杀气交织成一片灰暗混乱的艺术画面。在这个背景下诗中主人公登场了。这是一个疲于奔命的士卒,他久别亲人,效命疆场,思念家乡,忧心如焚。想到往昔与妻子的誓约:“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今全部化成泡影,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们美好的憧憬。他的心境是绝望悲凉的,感情是无限沉痛的,在“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询兮,不我信兮”的悲叹中,充满了难以生还的忧伤。诗中凄苦哀怨的情调催人泪下。《王风·扬之水》描写一个远戍他乡的士卒,思念亲人,望眼欲穿,对无休止的战争极度怨恨:“扬之水,不流束薪”,“扬之水,不流束楚”,“扬之水,不流束蒲”,全诗用复沓的章法,回环往复的韵律构成了凄凉的情调,传达了东周王朝衰败的哀音,伴随着这个凄凉的调子,诗人以抑制不住的忧愁怨愤之情唱着:“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强烈的盼归之情,无尽的忧愁怨愤与隐约的'绝望心绪,都从这哀怨的诗句中表现出来。战争是残酷的,军旅生活是艰辛的,在“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小雅·采薇》)的激战环境中,战士们“非虎非兕,率彼旷野”(《小雅·何草不黄》),不分昼夜,辗转跋涉,过着非人的生活。“何草不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小雅·何草不黄》),诗行间充溢着诗人的血泪控诉。战争使无数将士葬身沙场,成了异乡之鬼,那些从死亡中逃出来的幸存者又如何呢?《豳风·东山》中写一个新婚不久被强征入伍的士卒,他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战斗岁月终于踏上了归途。然而侥幸生还不仅没有使他快乐,反而更增添了几分忧虑:“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主人公久役东山思归心切,然而一旦踏上归途却又忧虑重重。他想象着现在家里可能已经残破不堪了:“伊戚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尤其当他想到新婚久别的妻子“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时内心更是忧心如焚。盼归而又怕归,想见亲人而又怕见亲人的矛盾心理煎熬着他,使他内心十分痛苦。诗人把这个士兵放在“零雨其蒙”的天气环境中描写,阴冷的气氛烘托着他悲凉的心境,使诗中哀怨之情显得更加浓郁深沉。

**之世,统治者的生活更加奢侈,对人民的剥削也更加残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把繁重的徭役强加在人民的头上。《诗经》“行役诗”也反映了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唐风·鸨羽》写一个自由民被迫服役,家园荒芜了,父母无人奉养。他内心十分痛苦却又哀哀无告,满腔忧愤无从排遣,于是怨极而呼天:“悠悠苍天,何其有所?”这惨怛的哀呼向无休止的徭役压迫发出了愤怒的控诉,也喊出了被奴役的人民渴望安居乐业的心声。战乱不仅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而且也把统治阶级中一些下层分子卷入了不幸的深渊。《召南·小星》描写一个身卑职小的下层官吏在王命的驱使下披星戴月地奔波。虽然他已经心力交瘁,但仍然不敢停息,他没有勇气同奴役他的统治者抗争,只好自怨“寔命不犹”。用自我欺骗的方式去寻找心理上的平衡。《小雅·小明》中写一个被贬谪的小官吏,他置身于荒远之地,政务纷繁,虽然几经寒暑,但仍不知归期。他急切地盼望结束这痛苦生活,早日还乡与思念的亲友团聚。

外有役夫,则内多怨女。《诗经》中还有一些从思妇的角度表现行役者不幸遭遇的诗篇。《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召南·殷其雷》等就是这类作品。《君子于役》描写一位农家妇女,在夕阳西下之际,目睹归栏的牛羊,触动了对行役丈夫的忧思:“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伯兮》写一位武士的妻子在丈夫走后所产生的孤寂凄苦的心情:“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迭进的章法,层层深入地写来,把这个思妇深沉的忧思表现得淋漓尽致。《殷其雷》写一个远役者妻子对丈夫的思盼,诗中反复咏叹:“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这些诗篇都以忧怨哀婉的情调唱着思妇们内心的痛苦,从女性情感这个侧面,反映了行役者的不幸。

从以上评析的作品可知,《诗经》“行役诗”都是饱含着作者感情的抒情诗,这些作品在悲凉的氛围中表达了人们哀伤怨愤的情怀。

篇3:山行杂诗,山行杂诗赵翼,山行杂诗的意思,山行杂诗赏析

山行杂诗,山行杂诗赵翼,山行杂诗的意思,山行杂诗赏析 -诗词大全

山行杂诗

作者:赵翼  朝代:清  体裁:五古   山云才迤穑顷刻雨点飘。

乃知云变雨,不必到层霄。

只在百丈间,即化甘澍膏。

君看云薄处,曦影如隔绡。

自是此雨上,仍有赤日高。

形容教师的诗句古诗

诗经《国风·魏风·陟岵》原文赏析

《国风魏风汾沮洳》阅读答案及赏析

小满诗词

描写倒影的古诗

小满的诗词摘抄

望月有感原文及赏析

北朝民歌:陇头歌辞

望月有感白居易

诗经《四牡》

论赵蕃行役诗的特点
《论赵蕃行役诗的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赵蕃行役诗的特点(集锦3篇)】相关文章:

诗经殷其雷鉴赏2023-04-23

长相思教学设计一等奖2023-12-02

望海潮教案2023-09-11

四牡译文及鉴赏2022-08-18

桂林路中作,桂林路中作李商隐,桂林路中作的意思,桂林路中作赏析2022-04-29

泊秋浦,泊秋浦李中,泊秋浦的意思,泊秋浦赏析2023-12-31

诗经《君子阳阳》注释及翻译赏析2022-09-04

端午节诗句经典古诗2023-04-20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2024-01-02

端午节诗句古诗大全2023-03-2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