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七大习俗介绍

时间:2023-03-30 08:15:0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处暑的七大习俗介绍(锦集18篇)由网友“天堂角落”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处暑的七大习俗介绍,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处暑的七大习俗介绍

篇1:处暑的七大习俗介绍

1、处暑习俗: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大多都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开始,就有开鬼门的仪式,一直要到月底关鬼门才结束,在这期间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2、处暑习俗:吃龙眼配稀饭

老福州 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3、处暑习俗:煎药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4、处暑习俗: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 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 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5、处暑习俗: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一座灯盏或者是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肖红《呼兰 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6、处暑习俗:开渔节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一个大好时节,每年处暑节气,在浙江 省沿海一带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 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开渔节时候,原本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静态海面,瞬间成为机器轰鸣、汽笛长鸣、百舸齐发的活跃场景。开渔节的主要内容有千家万户挂渔灯、千舟竞发仪式、文艺晚会专场、海岛旅游、特色产品展销、地方民间文艺演出等活动。

7、处暑习俗: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 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篇2:大暑期间七大习俗介绍

大暑期间七大习俗介绍

1、饮伏茶

从古至今,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喝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如今,这样的凉亭很少见到了,不过在温州等地,这个几百年前的习俗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服务更加周到。

2、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喝过伏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

3、烧伏香

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还有一种说法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4、喝暑羊

“喝暑羊”是流行在鲁中南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和鲁西南地区的大暑习俗。其中,以山东单县羊汤最为闻名。伏暑的羊汤汤质优美、营养丰富,具有健腺益气、温补肾阳的良好功效,成为农闲时期人们饭桌上的一道风味俱佳的滋补美味。

5、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6、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的这一民间习俗由来已久。传闻在清朝同治年间,椒江葭址一带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节前后为甚。当地的居民认为是五圣(传说中的五位瘟神)所致,于是,便在葭沚江边建了一座五圣庙。由于葭芷处于椒江口附近,沿江渔民居多,为了祈求出海捕鱼平安,遂决定在大暑这一天集体供奉五圣,并将载有供品的船只送至椒江口外,为五圣享用。

7、吃凤梨

大暑期间,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凤梨与菠萝很像,可不要吃错了。

大暑过后还要热多久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阳历的7月22日或23日,太阳达到黄经120度时,即为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进入大暑就是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是反映暑热程度已达到极点,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在《1971~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从30年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统计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刚好都出现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时期。

大暑节气的其他传统习俗

1、吃荔枝

大暑,按莆田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吃荔枝,叫做“过大暑”。民间传说大暑这一天吃荔枝,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

2、吃米糟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还有吃米糟的习俗。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据说可以“大补元气”。

3、吃“半年圆”

另外,由于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民间讲究“过半年”,这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一家人品尝甜食,象征着团圆和甜蜜。

4、海边过大暑

深圳人在海边度过炎热的大暑日。在夏季防晒很重要,不仅仅是爱美怕晒黑的女性,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男性也一样需要防晒,尤其是去海边或水上乐园,更需要使用防晒霜,并不时补涂防晒霜。

5、赏荷花

大暑所在的六月也称“荷月”,六月二十四日,相传是荷花生日,所以民间有赏荷花的习俗。江苏常熟、通州、吴县等地,是着名的观荷之处,观荷纳凉,游船众多,景象颇为壮观。

6、吃童子鸡

湘中、湘北有“大暑吃童子鸡”的进补方法。童子鸡指的是不会打鸣,饲养期在三个月内体重达到1~1.5斤,还未配育过的小公鸡。

和老鸡比起来,它们熬的汤没那么油腻,蛋白质也更易被人们吸收,据说其体内的生长激素对成长期的孩子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7、暑月游船

大暑时期,古人绝不是独守在家里,做“宅男”“宅女”,相反,倒把这样的酷暑时节当节日来过。“暑月游船”是当时的民俗之一。旧时每至六月,士女云集。

8、吃面条

大暑到,临沂城乡就有大暑“喝暑羊”(即喝羊肉汤)或者吃面条的传统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嫁出去的闺女和结了婚的儿子都要回父母家,杀上一只羊,做上一锅凉面条,全家人一起喜气洋洋喝羊汤,吃面条,热热闹闹过大暑。

9、煎青草豆腐

大暑节气来临,浙江温州人有煎青草豆腐的习俗。青草豆腐指的是将仙草、甘草、夏枯草与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煎制成豆腐形状,冷却后食之,清凉解毒,生津止渴。过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

10、送瘟神

三伏暑天,赤日炎炎,也是瘟疫疾病的爆发期。过去人们在河船上要举行祭祈活动,将船划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以示送走瘟神,百病无踪。

篇3:处暑的七大习俗分别是什么

处暑的七大习俗一

1、处暑习俗: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大多都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开始,就有开鬼门的仪式,一直要到月底关鬼门才结束,在这期间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2、处暑习俗:吃龙眼配稀饭

老福州 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3、处暑习俗:煎药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4、处暑习俗: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 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 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5、处暑习俗: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一座灯盏或者是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肖红《呼兰 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6、处暑习俗:开渔节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一个大好时节,每年处暑节气,在浙江 省沿海一带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 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开渔节时候,原本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静态海面,瞬间成为机器轰鸣、汽笛长鸣、百舸齐发的活跃场景。开渔节的主要内容有千家万户挂渔灯、千舟竞发仪式、文艺晚会专场、海岛旅游、特色产品展销、地方民间文艺演出等活动。

7、处暑习俗: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 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鸭全身都是宝。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骨蒸劳热、小便不利、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乌骨鸭药用价值更大,结核病患者可以减轻潮热、咳嗽等症。老母鸭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

处暑的祝福语句二

1、一缕轻风,吹走炎热,清清爽爽;一阵细雨,浇灭暑气,清清凉凉;一条短信,传递祝福,清清新新;处暑,愿你欢乐不断,幸福相伴!

2、处暑飘云雨雾烟,遍山绿草红花艳。馨风彩云银花放,瓜果满园笑开颜。致富路上顺航帆,农夫喜乐美满园。五谷丰登粮仓满,幸福喜乐又丰年。祝你今秋大丰收。

3、嘈杂声中,也有宁静的身影;污水池中,也有感人的风景;只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宽容待人,乐观看事,愿你幸福的人生与众不同!

4、知了大声闹,蟋蟀悄悄叫,红蜻蜓带着快乐奔跑,萤火虫带着好运来到。灿灿的光把你照耀,给你火热的心跳;轻轻的风把你围绕,给你清凉的拥抱。我的祝福跟着白云向你飘,带去花开的味道,愿你享受夏日的美好,在炎热里感受这一季的曼妙!

5、处暑,逝去的是温度,保留的是风度,迎来的是幸福。请注意变化的温度,要保持拉风的气度,养生要经常查一查百度,祝您处暑快乐,天天健康!

6、时光,在生命的宝典中,解读真谛;岁月,在情感的日记中,写下感动;人生,在情谊的浪花中,挥洒幸福;问候,则在朋友的心田中,种下美好。朋友,愿你幸福,开心永远!

7、有了珍惜,就能“系”住幸福;有了努力,就能“戴”上吉祥;有了浪漫,就能“套”着爱情;有了祝福,就能“穿”上如意。祝好事成双,事事顺利。

8、多一点拼搏,把握成功一点点;多一点温情,温馨感动一点点;多一点宽容,和谐幸福一点点;多一点祝福,深深情谊一点点。愿你好运多点,快乐加倍!

9、情感,在时间的隧道中升温,越发炽热;人生,在命运的钟摆下摇摆,越发精彩;生活,在友情的发酵池中酝酿,越发幸福;情谊,在彼此的心田里升华,越发纯厚。朋友,惟愿你开心快乐每一天,幸福安康到永远!

10、太阳底下挨着晒,咱权当补钙;蚊子叮得再惨烈,咱权当献血;不能变漂亮,咱可以心灵变可爱;换个角度就是幸福,转个方向就有快乐。愿你潇洒拥抱人生!

篇4:温州处暑习俗介绍

温州处暑习俗1、喝酸梅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每天午餐来一杯酸梅汤,不但有助于促进消化,还能防止下午工作时犯困。酸梅汤不但能平降肝火,还能帮助脾胃消化、滋养肝脏。另外,酸梅还是天然的润喉药,可以温和滋润咽喉发炎的部位,缓解疼痛。

温州处暑习俗2、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温州处暑习俗3、煎药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但有专家表示,处暑来临后,暑热尚未褪尽,许多人仍热衷于喝凉茶以达到解渴消暑的目的实为伤身。处暑时节应少喝凉茶,因为此时的暑热并不严重,而凉茶过度苦寒,易伤脾胃,同时也对肺和肾无益。

温州处暑气候介绍:

“处暑”的“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暑天结束。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差增大,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寓意着离秋天不远了。

温州的秋天是不是也不远了?按照往年惯例,我市一般在10月中上旬入秋,过了处暑还可能会有“秋老虎”。俗话也有云“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看来,想要真正凉快下来,还要再等一个多月,接下来大家还要继续注意防暑、防燥。

处暑后太阳紫外线辐射指数较大,出门在外仍应注意防止皮肤晒伤。而随着天气渐渐转凉,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调整,尽量早睡早起。此外,处暑过后,中午气温较高,早晚变凉,昼夜温差拉大,人们应注意气温变化,防止感冒受凉。

篇5:介绍福州处暑的习俗

处暑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在每年阳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开始。处暑象征着东南季风最后退出我国大陆,西北季风开始统治我国大陆。处暑以后的天气真正转入秋季了。

福州有句俗语,叫作“处暑一过脸觑厝”,“厝”指有钱人在城里的大房子,“脸觑厝”就是脸要朝着自己在城里的`家看,外出避暑的人要打道回府了。这句话折射出老福州人过去的生活,“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

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另外,龙眼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有补血安神、健脑益智、补养心脾的功效,是健脾长智的传统食物,对失眠、心悸、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贫血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对于病后需要调养及体质虚弱的人有辅助疗效。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

另一方面,“处暑”过后不宜再多喝凉茶,饮食中尽量要避免寒凉食物。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

处暑宜多食“白色食品”

处暑时节,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紧绷,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有效防治“秋燥”,除了要重视精神调养外,还可重点在饮食上下工夫。

“处暑”后,我们要多汤水,少辛辣。平时可以多熬一些粥,煲些汤,多吃芳香滋润的食品,例如银耳汤、荷叶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入秋后养生最主要的方面是养肺,而“白色食物”易入肺,因此可以多吃一些,例如百合、莲子、薏米、梨、白色的蔬菜等等。

此外,入秋后适量饮些药茶也对身体很有帮助。例如,我们可以用西洋参来泡水喝。西洋参能“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西洋参在处暑之际可以帮助人们抵抗疲劳,缓解压力,提高精神。此外,在饮茶方面,最好以淡茶为主,浓茶在处暑后则需少喝。

多数蔬菜和水果性寒凉,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之功,且含有大量水分,果蔬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及无机盐、纤维素,可以改善燥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但食用新鲜果蔬一定要适量,过食或暴食都会影响身体健康。另外,新鲜水果含糖量较高,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须慎食。

再次,要注意尽量少食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

处暑时,起居宜早起早卧,多呼吸新鲜空气,多做深呼吸,以及时排出体内的有害物质。不要做剧烈运动,不要过度劳作,可适度慢跑,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篇6:老北京处暑的习俗介绍

处暑宜吃寒凉食品

处暑又称暑退,它的到来,象征着东南季风退出,北季风开始来临,此后气温逐渐下降,“处暑热不来”就是这个道理。处暑过后,早晚比较凉爽,气温都在20℃以下,最适于人的体温,因此感觉比较很舒适。

此时饮食养生保健的方法对“秋燥”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特别要多吃一些寒凉多汁的蔬菜水果,这不但有利于维生素的补充,还能够增加水分的摄入。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品,以加重秋燥的症状。

瓜果润燥有效不发胖

说到吃瓜,秋季正是各类瓜果蔬菜大量成熟上市的时候,其中黄瓜、苦瓜、冬瓜、南瓜等更是非常应时当令的蔬菜。据营养专家王女士介绍,瓜类蔬菜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胡萝卜素及钙、磷、铁、钾等矿物质,而且还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

瓜类蔬菜在各类夏季蔬菜中含水量最高,一般都在90%以上,吃500克的瓜菜相当于喝450毫升高质量的水。瓜中糖含量少,与大米比能量和糖的含量是其1/10或者1/30,而且几乎没有脂肪,不会让人发胖。

处暑节时,一些新鲜水果也会大量上市。像台湾有一种相当有名的水果“横山梨”,对于润燥就相当有效。它生长在台湾低海拔的地方,果肉较粗,但由于和“高山梨”接种成功,所以也称为“高接梨”。

除了梨以外,苹果、葡萄、荸荠、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萝、罗汉果、大枣也是这一时节可以适当多吃的水果。

老鸭、花茶美味又润燥

除了水果,因为暑热苦了一个伏天的人们也终于可以开胃享受一下美食了,而此时的首选美食自然是老鸭。

老鸭味甘性凉,民间素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老鸭的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

从北京老字号稻香村了解到,该店选用当季的百合、陈皮、蜂蜜、菊花等养肺生津的食材来调制老鸭,不但口味特别,养生价值也极高,每年一周的销售周期产品都会销售一空。虽然今年同期产品有七夕的巧果和中秋的月饼,但是预计百合鸭的需求量不会减少,仍会向市场供应10万盒。

除了好吃的,处暑前后也是新花茶上市的'时间。春天采收的肥厚绿茶原叶,配上伏天采收的芳香茉莉花,制成的茉莉花茶不仅口味是老北京人的最爱,对于早秋润燥,也有一定的好处。

防“秋燥”食物可自制

除了吃一些现成的食物,一些预防“秋燥”的食品也可以自己动手做。

梨粥:梨2到3个,洗净后去核切碎加大米100克,加水煮粥。

梨,味甘酸性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大米健脾益气,两者同煮为粥,具有益气健脾、滋阴润燥的作用,可作为预防秋燥的保健食品。

百合银耳粥:鲜百合50克,银耳10克,大米100克。将百合洗净切碎,银耳用温水发开后,洗净切碎,与大米同煮为粥。

百合,味甘性微寒,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银耳,味甘淡性平,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大米益气健脾,三者同煮为粥,具有润阴润燥、补肺养心、健脾生津的作用,适用于在干燥的秋季食用。

篇7:苏州处暑民间习俗介绍

放盏河灯祈求平安幸福

前天,姑苏区平江新城大观名园社区的工作人员早早精心制作了荷花灯,组织辖区20多个小朋友到小区附近的小河边放河灯。在家长的陪同下,小朋友们带着祝福和希望,亲手点亮荷花灯,缓缓送入河中。

提到处暑,最先想到的便是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借了“河、荷、和”三字同音,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寓祈福纳善保平安及幸福、和谐吉祥之意。从处暑到中元节期间,在荷花上点上蜡烛,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用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陪着儿子放河灯的张红告诉记者:“听老人说,放河灯是一种民间很古老的传递思念的方式,把自己的愿望祝福和问候,放在河面上,让它去传达。”

其实,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放河灯除了纪念意义之外,也已成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尤其是夜幕降临后,市民扶老携幼,带着河灯群集于河湖边。水面上烛光熠熠,宛如一朵朵荷花盛开在水面。无数盏河灯在水面上绵延一片,缓缓漂流而去,蔚为奇观,使人流连忘返。

打水仗成最受欢迎的游戏

“快,快,瞄准射他,对对,就是他!”在另一边的广场上,快乐喧闹声此起彼伏。放眼望去,一群小朋友三三两两分组,打起了水仗。有人手持洒水枪,有人拿着可乐瓶灌水;有人更是直接拎着小开桶直接参战,各种新款水枪、水炮“装备先进”,水桶、水池供水“弹药充足”,现场你追我逐,水花飞溅。

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各地都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看着小朋友们开心嬉戏,围观的老人们不禁回忆起往事。“过去没有空调,打水仗便是那时的孩子能够在夏天开展的最受欢迎的游戏。”孩子们在河边池塘边用手捧起水来互洒对方,那串串的水滴被喷洒在身上一点也不感觉狼狈相反却清凉不少。

打完了水仗,社区工作人员拿来了盐水鸭腿“犒赏”在场的小朋友们。处暑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差增大、昼暖夜凉,但是有的地方也会出现“秋老虎”的短暂高温天气。此时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品,以加重秋燥的症状,老鸭味甘性凉,祛暑补虚,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

篇8:苏州处暑民间习俗介绍

放盏河灯祈求平安幸福

前天,姑苏区平江新城大观名园社区的工作人员早早精心制作了荷花灯,组织辖区20多个小朋友到小区附近的小河边放河灯。在家长的陪同下,小朋友们带着祝福和希望,亲手点亮荷花灯,缓缓送入河中。

提到处暑,最先想到的便是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借了“河、荷、和”三字同音,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寓祈福纳善保平安及幸福、和谐吉祥之意。从处暑到中元节期间,在荷花上点上蜡烛,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用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陪着儿子放河灯的张红告诉记者:“听老人说,放河灯是一种民间很古老的传递思念的方式,把自己的愿望祝福和问候,放在河面上,让它去传达。”

其实,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放河灯除了纪念意义之外,也已成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尤其是夜幕降临后,市民扶老携幼,带着河灯群集于河湖边。水面上烛光熠熠,宛如一朵朵荷花盛开在水面。无数盏河灯在水面上绵延一片,缓缓漂流而去,蔚为奇观,使人流连忘返。

打水仗成最受欢迎的游戏

“快,快,瞄准射他,对对,就是他!”在另一边的广场上,快乐喧闹声此起彼伏。放眼望去,一群小朋友三三两两分组,打起了水仗。有人手持洒水枪,有人拿着可乐瓶灌水;有人更是直接拎着小开桶直接参战,各种新款水枪、水炮“装备先进”,水桶、水池供水“弹药充足”,现场你追我逐,水花飞溅。

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各地都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看着小朋友们开心嬉戏,围观的老人们不禁回忆起往事。“过去没有空调,打水仗便是那时的孩子能够在夏天开展的最受欢迎的游戏。”孩子们在河边池塘边用手捧起水来互洒对方,那串串的水滴被喷洒在身上一点也不感觉狼狈相反却清凉不少。

篇9:处暑习俗

处暑习俗-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篇10:盘点处暑的六大习俗介绍

1、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2、吃盖浇饭

在历史上,处暑是个社日。社日,要有祭品,这就形成了一个民族食俗:盖浇饭。米饭放上代表五行的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的菜,于是在米饭上盖上胡萝卜 、鸡蛋 、柿子 椒、木耳 、藕,上面盖上勾芡的鸡肉 做的菜。

3、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同时,处暑之后也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例如新鲜蔬菜和水果。因为维生素能促进体内疲劳时所存积的代谢物尽快排除。蔬菜和水果味碱性食物,其代谢产物能中和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

盘点处暑节气养生习俗 吃盖浇饭吃鸭子泼水降温

其实大自然早已帮我们安排好,秋天本身就是水果出品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的苹果、梨、西红柿、桔子、甘蔗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还要多吃含钾的食品,如干果、豆类、海产品等,他能维持细胞水分,增强其活性,有助于机体恢复生机。

4、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5、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

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6、泼水降温

篇11:七月半中元节的七大习俗介绍

1、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节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动虽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鲤城区地界即有三十六个铺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举行,买菜办筵席、演戏酬神、请客饮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经耆老绅士公议,三十六个铺境的普度,分别从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举行,所以旧鲤城区在七月这一个月是无日不普,天天演戏酬神宴客,整个七月都在忙于做普度。经过协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后城做普度,以后各铺境轮流。直到七月三十日为止。

2、祭魁星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4、祀先祭祖

农历七月十五日乃是传统的中元节,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前述东石玉记船行就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锡铸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对祭祖祀先之虔诚、重视。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5、烧袱纸、结鬼缘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6、放河灯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

7、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篇12:处暑养生七大注意事项

一、处暑饮食要注意什么

1、适宜:大枣、莲子、黑豆、鲫鱼、鲤鱼、泥鳅、苋菜、甘蓝、乌梅、苹果、桃子

处暑时节,仍蕴有湿邪,且有早秋凉燥之气,所以一方面要照顾恶湿的脾胃,一方面又要收敛肺气以应秋令。可常用大枣、赤豆、莲子、黑豆等熬汤、煮粥或焖饭;常吃水产之物既祛湿又滋阴,如墨鱼、鲫鱼、鲤鱼、带鱼、泥鳅、牡蛎、蛤蜊等。新鲜的水果蔬菜:苋菜、甘蓝、土豆、玉米、香蕉、葡萄、苹果、桃子、梨等都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另外常喝豆浆、牛奶、淡茶以预防秋燥。

2、少吃:猪肉、泡饼、葱、姜、蒜、韭、椒

这个节气已经不是瓜类水果的应季时节了,所以尽量少吃,以免伤及脾胃,加重湿气。另外延续上一个节气的月忌,还是要少吃猪肉、泡饼等耗伤神气的食物。不可逆肺气的肃清之性,因此少吃葱、姜、蒜、韭、椒等辛热食物。

3、忌吃:咖喱、火锅、麻辣烫、膨化食品、生蜜、猪肺

油炸、酒、烧烤生湿化热,咖喱、火锅、麻辣烫、膨化食品这些调料放的多的伤肺阴生燥火,最好都不要吃,否则调动人体肺部的阳气从体内发泄出来,令体质偏寒。勿食生蜜,令人暴下霍乱。勿食猪肺,勿多食新姜。

二、处暑饮食误区

1、吃瓜类水果

这个节气已经不是瓜类水果的应季时节了,所以尽量少吃,以免伤及脾胃,加重湿气。

2、吃辛辣类食物

夏天本身就是让人酷热难耐的,而处暑尤其如此,处暑时节天气状况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是热节之尾,凉节之首,气温下降2~3℃。一般情况下降雨减少,气候干燥,感冒易滋生,日常饮食注意多酸以强肝木、吃或少吃辛辣,因而饮食宜多酸少辛。辛辣的食物除了容易上火外还会刺激胃肠道消化系统。秋季的时候多吃清淡是为了在冬天消化吸收更多营养为身体提供热量。所以在秋季保护好肠胃非常重要。

3、吃油腻类食物

秋季的健康饮食应该以清淡为宜,处暑时节,肺经当值,因此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而太过油腻的肉食会加重肝脏的负担,油腻的肉食可以加上酸菜或者山楂烹调,去除油腻。饮食中太过油腻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

4、吃烧烤烤类食物

秋季气候本来就干燥,而辛辣烧烤类食物大部分都燥热伤津液,这些食物会严重的影响到人体健康。因此在秋季对于这些辛辣类食物一定要拒绝。

5、吃烟酒类食物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的话,烟酒最好不要沾染为好。烟酒本来就是对身体无益的东西,特别是在处暑这个季节中更是容易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吸烟对肺不好,处暑时节走的是肺经,所以在这个季节中,有吸烟喝酒习惯的人要多多节制。平时应该多炖些银耳雪梨和猪肺汤滋补身体。

三、处暑时节的饮食起居

处暑时节,早晚气温有些转凉,秋燥也越来越明显,此时的饮食起居也应有所变化和调整:

1、起居调养

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气温日较差增大,此时,在起居方面,要注意根据气温适时添减衣服。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

2、精神调养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3、饮食调养

处暑节气肝心少气,肺脏独旺,饮食上宜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饮食上宜多食咸味食物,如可多食荸荠、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八角、茴香等。另一方面也可多食新鲜果蔬、多食银耳、百合、莲子等清润食品以防秋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还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

4、运动养生

运动不宜太过,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如明·高濂著《遵生八笺》中的坐功:每日寅时(凌晨3-5点),正坐,向左右转头,两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吞咽津液。也可多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散步等。

处暑养生七大注意事项

一、多睡一小时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

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

对于年轻人来说,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时也可以减少“秋困”的出现。

二、多吃清热安神的食物

“病从口入”,饮食与疾病很容易“挂钩”。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

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进食不可一次性太多,要做到少食多餐。

三、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秋季养生小常识提示说,“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四、注意胃部保暖

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依照自然界规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的就是贮存体内阳气。

五、可坚持冷水浴习惯

不管哪个季节,坚持运动绝对是没错的。入秋之后锻炼的好处在于,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冷水浴锻炼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一直坚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时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由短到长。

六、多开窗少开空调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秋季养生注意事项中指出,秋季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

七、护理好脐部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

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不孕。

_

篇13:处暑养生七大注意事项

处暑注意什么

1、调起居解秋乏 增加睡眠一小时

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

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气血会呈现阴阳俱亏的状态,会产生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着的现象。所以在晚上的时候一定要提早睡觉,还要做好午睡的习惯,就是不想睡觉,闭目养神也是很好的。

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对于年轻人来说,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时也可以减少“秋困”的出现。

2、秋燥易伤津亏阴

中医学认为,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秋雨渐少,天气开始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相交,稍为不慎,容易伤风感冒,多种旧病亦随之复发。

每年初秋,中医门诊的患者都会增多,其中不少都是气虚寒底体质的人,症状主要有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调等。入秋以后,雨水会明显减少、空气湿度渐渐降低,“秋燥”最容易引发咳嗽。许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不少患者以为是喉咙炎症作祟,自行使用抗生素却收效甚微。这种情况往往是外燥所致,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常常会有感冒、咳嗽等征兆发生。初秋常常为温燥,通常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呼吸不顺、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此时应该多喝水补津液。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不然的话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现在还有不少家庭每天都要开几个小时的空调,本来“秋燥”就不请自来,如果在干燥的空调房中待久了,人体的津液自然会受到更大的损伤,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

3、适量运动保阴气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登山是秋季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登山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加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爬山时温度变化较为明显,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此外,处暑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登山是一种负重运动,膝关节承受了整个身体的重量,特别是在登上一级台阶关节还未伸直的情况下,又继续登另一级台阶,膝关节一直处于半屈状态,这会对关节造成较大的负担。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此项运动;体弱者也不可一味强调登山的保健效果。

处暑养生注意事项

一、多睡一小时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

专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据媒体报道,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对于年轻人来说,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时也可以减少“秋困”的出现。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二、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病从口入”,饮食与疾病很容易“挂钩”。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当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三、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秋季养生小常识提示说,“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保暖

四、注意胃部保暖

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依照自然界规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的就是贮存体内阳气。然而,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赖床不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所指的“秋乏”。

正因为如此,大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并保证早睡早起。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

五、可坚持冷水浴习惯

不管哪个季节,坚持运动绝对是没错的。入秋之后锻炼的好处在于,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但对于不同的季节,运动的类型和强度也应该有所调整,秋季的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做一些既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气神。体育运动的时间适合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因此要避免这个时间段的户外活动。

冷水浴锻炼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如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一直坚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时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由短到长。

六、多开窗少开空调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秋季养生注意事项中指出,秋季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

绿萝这类叶大且喜水的植物也可以养在卧室内,使空气湿度保持在最佳状态。客厅适宜养植常春藤、无花果、猪笼草等。

七、护理好脐部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

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不孕。

篇14:除夕七大习俗盘点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4、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5、踩岁活动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7、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以上除夕的习俗十大部位地区的习俗,相信每个人的故乡肯定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除夕习俗,不管大家的习俗是一样还是不同,关键是我们在除夕这一天和家人在一起共度,享受这一个欢乐而温馨的日子。

篇15:处暑习俗吃什么?

1、鸭子

南京人传统的饮食习俗是在“处暑”时节吃鸭子。鸭子,特别是南京江宁湖熟地区的麻鸭最为抢手,据悉,那里的鸭子味甘性凉,肥瘦适宜。如果没有空,老南京人都会去熟食店买半只鸭子回家;有空的`人都会在家炖上“萝卜老鸭煲”或做“红烧鸭块”送给邻居,这就是俗语中说的,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杭州人习惯将鸭子分为老鸭儿、嫩鸭儿、呆大鸭儿,就营养来说,老鸭瘦肉多,水分含量少,相对口味和营养都会好一点,适合煲汤解暑气,而肉鸭则多用来做烤鸭、酱鸭等。对如何辨别老鸭和嫩鸭,这里有一个小窍门:老鸭一般毛长得比较齐,嘴和脚掌比较硬,颜色发黄、发黑,摸上去骨头比较硬。另外,同样的个头,老鸭比嫩鸭分量重。

2、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

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同时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在这个节气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疗不用太过刻板,并没有规定这个节气一定要吃龙眼泡稀饭,很多人平时也可以这样食用,是有益的。

3、白丸子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温,入脾肾肺经,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秋季适当吃点糯米类食物,对身体会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4、凉茶

处暑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在处暑前后如果感到口干舌燥,以性干寒的麦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热,还能养阴;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贝泡水饮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养肺的作用,也适合气虚的人士。不过,处暑时节应少喝凉茶,因为此时的暑热并不严重,而凉茶过度苦寒,易伤脾胃,同时也对肺和肾无益。

5、酸梅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乌梅中的有机酸含量非常丰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劳感,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质。所以处暑节气喝酸梅汤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让肌肉和血管组织恢复活力。此外,吃多了肉时,喝酸梅汤还能帮助体内酸碱值达到平衡。

篇16:处暑习俗吃什么?

水果:梨、葡萄 蔬菜:百合、菠菜、莲藕、银耳

禽类:鸭子、鸭蛋 粮食:粳米、薏米、红小豆

药材:西洋参 饮品:水、牛奶

代表药膳:西芹百合+红小豆粥

红小豆粥功效:红小豆有清热利湿的作用,粳米可以滋阴益气,两者一起煮粥既能祛暑湿又能润秋燥。

西芹百合功效:西芹可以清热祛暑,百合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但脾胃虚寒者不宜。

篇17:处暑习俗吃什么?

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广东省中医院肝病专科主任池晓玲教授指出,此时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饮食上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也可多吃新鲜果蔬,以及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奶类等清润食品以防秋燥。

精神调养宜收敛神气,以利于气机通畅,气血和调。此外,应早睡早起,舒缓形体。避免中午在室外暴晒,以防暑气伤人。不要贪凉,注意根据气温适时添减衣服,尤其是夜晚及早晨避免受凉。运动调养仍需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

篇18:处暑有哪些习俗呢

处暑习俗

处暑节气到,民间有一些有趣的习俗。

1、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大多都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开始,就有开鬼门的仪式,一直要到月底关鬼门才结束,在这期间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2、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鸭全身都是宝。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骨蒸劳热、小便不利、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乌骨鸭药用价值更大,结核病患者可以减轻潮热、咳嗽等症。老母鸭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

3、吃龙眼配稀饭

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4、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一座灯盏或者是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5、开渔节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一个大好时节,每年处暑节气,在浙江省沿海一带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开渔节时候,原本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静态海面,瞬间成为机器轰鸣、汽笛长鸣、百舸齐发的'活跃场景。开渔节的主要内容有千家万户挂渔灯、千舟竞发仪式、文艺晚会专场、海岛旅游、特色产品展销、地方民间文艺演出等活动。

6、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7、煎药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类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另外,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也是不错的饮品。还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

处暑养生方法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人所周之的。但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对睡眠养生的重视就很少有人通晓,其实,科学的摄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规律及方法。

中医的睡眠理论从唯物的形神统一出发,认为睡眠、清醒是人体寤与寐之间阴阳动静统一的功能状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由于天体日月的运转,自然界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之中,其表现为昼夜的交替出现,昼为阳,夜为阴。而人体的阴阳之气也随着消长而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灵枢·营卫生会》言:“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零枢·口问》对此又进一步解释为: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二、睡眠的生理基础是营卫运行;人的寤寐变化是以人体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卫气(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保卫功能的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以卫气运行最为相关。《灵枢·卫气行》曰:“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夜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而《灵枢·营卫生会》也有相同得说法:“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里说的“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见,当卫气行于阴时则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形静而入寐(人体进入相对静止状态而欲睡);行于阳,则阴气尽而阳气盛,故形动而寤起(人体进入动态而睡醒)。所以说人体的睡眠与清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静则寐,神动则寤;情志过极则难寐。

现代医学研究将睡眠分为四期:①入睡期,②浅睡期,③中等深度睡眠期,④深度睡眠期。当你进入①和②期时是在朦胧状态,易被唤醒,③与④期则处于熟睡状态,一般地说熟睡时不易被叫醒。

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马王堆出土的《十问》医书中说:“夫卧非徒生民之事也,举凫、雁、粛霜(鷫鸘)、蛇檀(鳝)、鱼鳖、耎(蠕)动之徒,胥(须)食而生者,胥卧而成也……。故一昔(夕)不卧,百日不复”,可见不但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离不开睡眠。也就是说没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睡眠的作用包括五个方面:

一、消除疲劳

睡眠时,人提的精气神皆内守于五脏,若五脏安舒,则气血和调,体温、血压、心率均相对下降,呼吸及内分泌也明显减少,使代谢率降低,体力得以恢复;

二、保护大脑

大脑在睡眠状态中的耗氧量大大减少,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脑细胞能量的储存,帮助恢复精力,提高脑力效率;

三、增强免疫

睡眠不但是智力、体力的再创造过程,还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睡眠中能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因此现代医学常把睡眠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治疗顽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四、促进发育

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儿童的生长速度在睡眠状态下增快,所以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是儿童身高增长的条件之一;

五、利于美容

睡眠对皮肤健美有很大的影响。这是由于在睡眠的过程中,皮肤表面分泌和清除过程加强,毛细血管循环增多,加快了皮肤的再生,使得皮肤因劳累过度所造成的颜面憔悴、皮肤出现的细碎皱纹在睡眠中得以恢复。所以说,睡眠也是皮肤美容的基本保证。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具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养生学的观点的。另外,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侯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即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如果能正常地进入睡眠四期,你的大脑将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保证第二天的精神状态,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秋季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处暑的养生注意事项

霜降食谱介绍-霜降节气吃什么养胃

苏州处暑民间习俗介绍

处暑有什么习俗? 处暑各地习俗大盘点

处暑习俗是吃什么的? 处暑节气要吃鸭子!

处暑有什么风俗

24节气处暑吃什么最好介绍

温州七夕节饮食习俗

处暑时节的祝福语短信

处暑节气吃什么传统美食

处暑的七大习俗介绍
《处暑的七大习俗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处暑的七大习俗介绍(锦集18篇)】相关文章:

介绍与白露节气的知识2022-07-08

处暑节气的含义2022-07-12

有关24节气习俗:清明节与蚕花会2022-05-06

生活小知识与养生短信资讯2023-04-14

冬至节气的传统习俗活动有哪些2023-12-26

处暑节气前后有什么民俗2022-05-26

立冬期间有什么农事活动介绍2024-01-07

处暑有哪些习俗呢2022-04-30

二十四节气处暑的含义2022-12-27

处暑节气起居养生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