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处暑民间习俗介绍

时间:2023-12-04 08:24:0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苏州处暑民间习俗介绍(精选13篇)由网友“黑夜的炭烧咖啡”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州处暑民间习俗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州处暑民间习俗介绍

篇1:苏州处暑民间习俗介绍

放盏河灯祈求平安幸福

前天,姑苏区平江新城大观名园社区的工作人员早早精心制作了荷花灯,组织辖区20多个小朋友到小区附近的小河边放河灯。在家长的陪同下,小朋友们带着祝福和希望,亲手点亮荷花灯,缓缓送入河中。

提到处暑,最先想到的便是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借了“河、荷、和”三字同音,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寓祈福纳善保平安及幸福、和谐吉祥之意。从处暑到中元节期间,在荷花上点上蜡烛,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用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陪着儿子放河灯的张红告诉记者:“听老人说,放河灯是一种民间很古老的传递思念的方式,把自己的愿望祝福和问候,放在河面上,让它去传达。”

其实,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放河灯除了纪念意义之外,也已成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尤其是夜幕降临后,市民扶老携幼,带着河灯群集于河湖边。水面上烛光熠熠,宛如一朵朵荷花盛开在水面。无数盏河灯在水面上绵延一片,缓缓漂流而去,蔚为奇观,使人流连忘返。

打水仗成最受欢迎的游戏

“快,快,瞄准射他,对对,就是他!”在另一边的广场上,快乐喧闹声此起彼伏。放眼望去,一群小朋友三三两两分组,打起了水仗。有人手持洒水枪,有人拿着可乐瓶灌水;有人更是直接拎着小开桶直接参战,各种新款水枪、水炮“装备先进”,水桶、水池供水“弹药充足”,现场你追我逐,水花飞溅。

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各地都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看着小朋友们开心嬉戏,围观的老人们不禁回忆起往事。“过去没有空调,打水仗便是那时的孩子能够在夏天开展的最受欢迎的游戏。”孩子们在河边池塘边用手捧起水来互洒对方,那串串的水滴被喷洒在身上一点也不感觉狼狈相反却清凉不少。

打完了水仗,社区工作人员拿来了盐水鸭腿“犒赏”在场的小朋友们。处暑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差增大、昼暖夜凉,但是有的地方也会出现“秋老虎”的短暂高温天气。此时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品,以加重秋燥的症状,老鸭味甘性凉,祛暑补虚,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

篇2:苏州处暑民间习俗介绍

放盏河灯祈求平安幸福

前天,姑苏区平江新城大观名园社区的工作人员早早精心制作了荷花灯,组织辖区20多个小朋友到小区附近的小河边放河灯。在家长的陪同下,小朋友们带着祝福和希望,亲手点亮荷花灯,缓缓送入河中。

提到处暑,最先想到的便是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借了“河、荷、和”三字同音,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寓祈福纳善保平安及幸福、和谐吉祥之意。从处暑到中元节期间,在荷花上点上蜡烛,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用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陪着儿子放河灯的张红告诉记者:“听老人说,放河灯是一种民间很古老的传递思念的方式,把自己的愿望祝福和问候,放在河面上,让它去传达。”

其实,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放河灯除了纪念意义之外,也已成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尤其是夜幕降临后,市民扶老携幼,带着河灯群集于河湖边。水面上烛光熠熠,宛如一朵朵荷花盛开在水面。无数盏河灯在水面上绵延一片,缓缓漂流而去,蔚为奇观,使人流连忘返。

打水仗成最受欢迎的游戏

“快,快,瞄准射他,对对,就是他!”在另一边的广场上,快乐喧闹声此起彼伏。放眼望去,一群小朋友三三两两分组,打起了水仗。有人手持洒水枪,有人拿着可乐瓶灌水;有人更是直接拎着小开桶直接参战,各种新款水枪、水炮“装备先进”,水桶、水池供水“弹药充足”,现场你追我逐,水花飞溅。

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各地都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看着小朋友们开心嬉戏,围观的老人们不禁回忆起往事。“过去没有空调,打水仗便是那时的孩子能够在夏天开展的最受欢迎的游戏。”孩子们在河边池塘边用手捧起水来互洒对方,那串串的水滴被喷洒在身上一点也不感觉狼狈相反却清凉不少。

篇3:苏州民间习俗礼仪

端午节习俗

1、佩挂香囊

端午节,苏州风俗要戴香囊。吴中风俗历来竞尚丽巧,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每到端午节前夕,闺阁女子媳妇妯娌们就要早做准备,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设计好新奇的文饰,再巧加刺绣。

2、悬挂菖蒲

菖蒲是有说法的哦,尖尖的菖蒲叶,喻为剑;上面绑个大蒜头,喻为榔头。大概的意思就是说,防止大鬼小鬼进屋里来。买回来的菖蒲,按照老苏州宁的做法需要用一小块红纸包扎一下,然后用绳子挂在门口。现在省事了,就直接拿红色塑料绳捆住,挂门口。

3、穿五毒衣

苏州的端午节有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给七岁以下的孩子穿上印有老虎图案的“五毒衣”,同时还要挂上装满艾草、菖蒲等植物的香袋、穿上虎头鞋。由于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份,而这时苏州地区即将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湿热,蚊虫出没,人也容易长一些痱子、疖等,而孩子抵抗力差,给他们穿戴这些衣服配饰,主要是希望孩子不受感染,寓意孩子身体健康。

4、兰汤沐浴

与穿五毒衣一样,兰汤沐浴也是一种寓意健康的习俗。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用艾草、菖蒲等几十种花草和药材,泡制后用汤水沐浴,洗过之后据说可以达到蚊虫不侵的效果。这一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但只有在江南一带,才被称为“兰汤沐浴”,体现出一种江南地菖蒲、艾草、野蓬,还有大蒜头,区更为精致的文化特点。

民间习俗

轧神仙

传说农历四月十四为八仙之一吕洞宾的仙诞,俗称“神仙生日”。神仙庙在阊门虹桥下塘,即原福济观。旧时每逢四月十四日前往神仙庙进香膜拜者络绎不绝,其中尤以妓家、医家、药业为最狂热。传是日吕洞宾混迹干熙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难愈者,往往有缘得到治疗,故人群特别拥挤,大家都想碰碰运气,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称“轧神仙”。许多小商小贩也纷纷前往阊门内虹桥至皋桥一带,出售泥人玩具、花草盆景、鱼虫花鸟等小商品。如今进香神仙庙的迷信活动已绝迹,但轧神仙的习俗却相沿未易。每逢轧神仙之日,神仙庙附近仍然是人山人海,各类日用、观赏的小商品应有尽有。“轧神仙”实际已成为一种民间的庙会活动。

石湖串月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苏州旧有泛舟石湖赏月之俗,称“石湖串月”,又称“游石湖”。石湖在苏州城西南,湖广25里。在皎洁的月光下,湖光山色,塔影画桥,风帆渔舟,风光旖旎,令人心驰神往。是夜,月光穿过石湖行春桥桥孔映入水中,也有说是月影穿过上方塔铁链环孔,倒影恰成—串。苏州人出游石湖,盛况空前,其时大小船只倾城而出,游船、灯船交织如梭,湖面上室歌喧阗,岸边摊贩林立。蔡云《吴故》诗日:“行春桥畔画侥停,十里秋光红寥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

雷斋素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雷尊,即雷公,是神话中专司打雷的神。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吃了雷斋素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过去苏州市民吃“雷斋素”者,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止,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此时特别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用新肥鸭烹制,鲜洁可口,因此,苏州有句歇后语:“雷斋素开荤——卤鸭面。”

曝书翻经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这一天将图画书籍晒于庭中,防虫蛀腐蚀,收效尤大。各寺院庙宇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腐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将狗、猫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苏州喇叭

喇叭,一种常见乐器。民间有关喇叭的歇后语还真不少,其中最为熟悉的有两句:窗户口吹喇叭——名(鸣)声在外;画上的喇叭--没法想(响)!谁能想到,这两句歇后语竟会应验在同一人身上。

苏州话中的“喇叭”,不单指乐器中的喇叭,还有特殊含义。譬如:指把事情搞糟、耽误事情、耽误时间等情况,统称为喇叭,或喇叭腔。还譬如:事情一开始挺好,后来越弄越僵,越弄越不灵光,苏州人就会说:“开头蛮好,弄弄就要喇叭腔了。”

相传,江苏昆山陆家浜的吹鼓手早在南宋时代就名扬江南。当时,陆家浜鼓手中,有个非常出名的人叫阿福,擅长吹喇叭。他不但会吹长喇叭、短喇叭,而且更擅长吹弯喇叭。

由于阿福吹喇叭出了名,在苏州一带,人们都叫他鼓手阿福,后来索性叫他“弯喇叭”。 “弯喇叭”功夫确实到家,他练就—囗稳气功夫,可以边吹边吸气,使喇叭响声经久不息。近代江南笛王陆春龄也有这本事,就是呼和吸放在一起,其实就是擅长透气。

这年,太仓县双凤镇庙会,来请陆家浜鼓手前去助兴,“弯喇叭”当然也去了。班子一到双凤镇,竟碰上了好几班鼓手,要唱对台戏。陆家浜鼓手不甘示弱,要显露锋芒,比苗头,打擂台,不好输给别人。所以陆家浜鼓手看着阿福,意思阿福是班子里最厉害的人,今天就看你的了。 “弯喇叭”来了劲儿,胸脯一拍:“待会儿看我的。”等行乡开始了,鼓手班子各自坐上一条船,顺着摇船摆荡的节拍,拿出看家本事吹奏起来。 果然“弯喇叭”最吸引人,从东市梢吹起,一直吹到西市梢,喇叭声音没停过,气口掌握的好,指法又是奥妙,吹出来的喇叭强而不吵、实而不虚、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双凤镇南北两岸,人山人海,人们都跟着陆家浜鼓手船,还喊着:“‘弯喇叭’真有道理!”“‘弯喇叭,吹得最好!”“阿福灵光格!”

这时,阿福得意洋洋,屏气屏得面孔通红,喇叭吹得更加响亮。双凤镇有三里多长,再加船多摇得缓慢,鼓手船足足一个多时辰才停下。“弯喇叭”当然也吹了―个多时辰,喇叭声也—直没停,响了一个多时辰。 哪里知道,船刚想靠岸,“弯喇叭”阿福一下倒在船舱里,立不起身来了,囗喷鲜血,不要说再也没法吹响喇叭了,当即竟闭上眼睛死了。

你们想想,吹喇叭是从喉咙里用力气吹响的,又不是现在的电喇叭,阿福一连吹了一个多时辰,尽管他有稳气之功,但终因疲劳过度,力尽精竭而亡了。 “弯喇叭”要面子,结果命也送掉了。“弯喇叭”一死,苏州一带老百姓十分震惊,在民间相互传说着“弯喇叭”是窒息死的。 从此,人们把一切不顺利的事,都说成了“窒死弯喇叭”。苏州人有时还说:“三年不接客,接到一个弯喇叭。”是指店老板开门做生意,结果顾客挑来挑去也没买,生意也没做成功。

因此,苏州人嘴中的“喇叭”,不仅指乐器,对办不好的事情、耽误了事情或者事情的结果不好,就称“喇叭”、“喇叭腔”、“弯喇叭”、“窒死弯喇叭”、“三年不接客,接到一个弯喇叭”,非常有趣

篇4:苏州民间习俗礼仪

轧神仙

传说农历四月十四为八仙之一吕洞宾的仙诞,俗称“神仙生日”。神仙庙在阊门虹桥下塘,即原福济观。旧时每逢四月十四日前往神仙庙进香膜拜者络绎不绝,其中尤以妓家、医家、药业为最狂热。传是日吕洞宾混迹干熙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难愈者,往往有缘得到治疗,故人群特别拥挤,大家都想碰碰运气,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称“轧神仙”。许多小商小贩也纷纷前往阊门内虹桥至皋桥一带,出售泥人玩具、花草盆景、鱼虫花鸟等小商品。如今进香神仙庙的迷信活动已绝迹,但轧神仙的习俗却相沿未易。每逢轧神仙之日,神仙庙附近仍然是人山人海,各类日用、观赏的小商品应有尽有。“轧神仙”实际已成为一种民间的庙会活动。

石湖串月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苏州旧有泛舟石湖赏月之俗,称“石湖串月”,又称“游石湖”。石湖在苏州城西南,湖广25里。在皎洁的月光下,湖光山色,塔影画桥,风帆渔舟,风光旖旎,令人心驰神往。是夜,月光穿过石湖行春桥桥孔映入水中,也有说是月影穿过上方塔铁链环孔,倒影恰成—串。苏州人出游石湖,盛况空前,其时大小船只倾城而出,游船、灯船交织如梭,湖面上室歌喧阗,岸边摊贩林立。蔡云《吴故》诗日:“行春桥畔画侥停,十里秋光红寥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

雷斋素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雷尊,即雷公,是神话中专司打雷的神。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吃了雷斋素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过去苏州市民吃“雷斋素”者,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止,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此时特别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用新肥鸭烹制,鲜洁可口,因此,苏州有句歇后语:“雷斋素开荤——卤鸭面。”

曝书翻经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这一天将图画书籍晒于庭中,防虫蛀腐蚀,收效尤大。各寺院庙宇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腐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将狗、猫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传统习俗活动

1. 元宵节和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吴中旧有“闹元宵”习俗。人们敲击锣鼓铙钹为戏,不同节奏有不同的箔称,如“跑马两夹雪”、“下西风”等;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边击边行,儿童嘻笑环绕,满街鼎沸,谓之“走马锣鼓”。元宵前后又称灯节,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期间自制和出售的各种彩灯精奇百出,光怪陆离,人物类、瓜果类、百族类以及琉璃灯、走马灯等各色灯彩,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2. 邓尉探梅

农历二月,光福邓尉山一带,梅花吐艳,犹如皑皑白雪,花香扑鼻,“红英绿萼,相间万重”,故被称作“香雪海”。届时游人舣舟虎山桥畔,遨游林下,留连忘返。邓尉探梅之习相沿数百年而未衰。近年万象更新,人民生活安定,每至梅花盛开时节,苏沪一带游客踵至云集,光福沿途,道为之塞。

3. 百花生日

俗以夏历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不知典出何处.是日清晨,吴中未嫁闺女剪五色彩缯封贴于各种花木茎杆上,或制红纸小尖角旗插于花盆中,微风轻拂,彩纸飘扬,谓之“赏红”。是日虎丘花农争集于花神庙,贡牲献乐,庆贺花神仙诞,祈祷春来花盛,称作“花朝”。

4.清明扫墓

吴俗以清明,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初一)三节为鬼节。逢三节必有赛神之举。迨入民国,赛会之举渐废,而清明祭坟之俗却相沿至今。旧时祭坟通常于清明节或之前几日,携香烛、纸锭及菜肴、清酒,致祭于祖先坟前,谓之“上坟”,或称“扫墓”。祭毕焚化纸锭。

5.观音山游春

清明前后,春满江南,百花竞放。游人纷纷行出郊外,访春探胜,俗称“游春玩景”,又称“踏青”。旧时游春最热闹的去处莫甚于农历三月十一日的观音山。观音山在天平山侧近,两山相连,届时“士女杂遝,罗绮如云;兜舆骏马,络绎于途”。游客们自晨至夕,或翻山寻胜,汗流浃背。

或于天平山白云泉边清茶一杯,悠闲自得。另外灵岩山、虎丘等地也都非常热闹,虎丘山塘一带“彩舟画楫,衔尾以游”。每年游春时节,各类小商贩也都争往前趋,各处胜迹周围芦棚相连,设酒饭茶桌以招徕游人,无不利市数倍。

端午节习俗

1、佩挂香囊

端午节,苏州风俗要戴香囊。吴中风俗历来竞尚丽巧,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每到端午节前夕,闺阁女子媳妇妯娌们就要早做准备,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设计好新奇的文饰,再巧加刺绣。

2、悬挂菖蒲

菖蒲是有说法的哦,尖尖的菖蒲叶,喻为剑;上面绑个大蒜头,喻为榔头。大概的意思就是说,防止大鬼小鬼进屋里来。买回来的菖蒲,按照老苏州宁的做法需要用一小块红纸包扎一下,然后用绳子挂在门口。现在省事了,就直接拿红色塑料绳捆住,挂门口。

3、穿五毒衣

苏州的端午节有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给七岁以下的孩子穿上印有老虎图案的“五毒衣”,同时还要挂上装满艾草、菖蒲等植物的香袋、穿上虎头鞋。由于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份,而这时苏州地区即将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湿热,蚊虫出没,人也容易长一些痱子、疖等,而孩子抵抗力差,给他们穿戴这些衣服配饰,主要是希望孩子不受感染,寓意孩子身体健康。

篇5:苏州民间习俗礼仪

民间习俗

轧神仙

传说农历四月十四为八仙之一吕洞宾的仙诞,俗称“神仙生日”。神仙庙在阊门虹桥下塘,即原福济观。旧时每逢四月十四日前往神仙庙进香膜拜者络绎不绝,其中尤以妓家、医家、药业为最狂热。传是日吕洞宾混迹干熙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难愈者,往往有缘得到治疗,故人群特别拥挤,大家都想碰碰运气,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称“轧神仙”。许多小商小贩也纷纷前往阊门内虹桥至皋桥一带,出售泥人玩具、花草盆景、鱼虫花鸟等小商品。如今进香神仙庙的迷信活动已绝迹,但轧神仙的习俗却相沿未易。每逢轧神仙之日,神仙庙附近仍然是人山人海,各类日用、观赏的小商品应有尽有。“轧神仙”实际已成为一种民间的庙会活动。

石湖串月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苏州旧有泛舟石湖赏月之俗,称“石湖串月”,又称“游石湖”。石湖在苏州城西南,湖广25里。在皎洁的月光下,湖光山色,塔影画桥,风帆渔舟,风光旖旎,令人心驰神往。是夜,月光穿过石湖行春桥桥孔映入水中,也有说是月影穿过上方塔铁链环孔,倒影恰成—串。苏州人出游石湖,盛况空前,其时大小船只倾城而出,游船、灯船交织如梭,湖面上室歌喧阗,岸边摊贩林立。蔡云《吴故》诗日:“行春桥畔画侥停,十里秋光红寥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

雷斋素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雷尊,即雷公,是神话中专司打雷的神。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吃了雷斋素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过去苏州市民吃“雷斋素”者,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止,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此时特别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用新肥鸭烹制,鲜洁可口,因此,苏州有句歇后语:“雷斋素开荤——卤鸭面。”

曝书翻经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这一天将图画书籍晒于庭中,防虫蛀腐蚀,收效尤大。各寺院庙宇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腐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将狗、猫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民间吃俗

一、吃馄饨

冬至苏州人的主食很有讲究,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中间包的馅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冬至节人们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还一个清平世界。

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后来,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二、吃“冬至团”

苏州人还有“冬至团”等说法,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吴地农村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

在江南地区,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又分“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

三、吃酱方

苏州人一年四季要吃四块肉。春吃酱汁肉,夏吃荷叶粉蒸肉,秋吃扣肉,到了冬至时就得吃酱方。

所谓“方”,方肉,大肉也,无方不成肉。这酱方好不好,关键在于方不方,然后就是酥烂程度。主料是五花肉,采用腌、煮、焖、蒸等烹饪方法而成。这酱方肥肉爽滑不腻,瘦肉香而滋润,肉皮入口即化,吞下去满口余香。

传统习俗活动

1. 元宵节和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吴中旧有“闹元宵”习俗。人们敲击锣鼓铙钹为戏,不同节奏有不同的箔称,如“跑马两夹雪”、“下西风”等;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边击边行,儿童嘻笑环绕,满街鼎沸,谓之“走马锣鼓”。元宵前后又称灯节,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期间自制和出售的各种彩灯精奇百出,光怪陆离,人物类、瓜果类、百族类以及琉璃灯、走马灯等各色灯彩,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2. 邓尉探梅

农历二月,光福邓尉山一带,梅花吐艳,犹如皑皑白雪,花香扑鼻,“红英绿萼,相间万重”,故被称作“香雪海”。届时游人舣舟虎山桥畔,遨游林下,留连忘返。邓尉探梅之习相沿数百年而未衰。近年万象更新,人民生活安定,每至梅花盛开时节,苏沪一带游客踵至云集,光福沿途,道为之塞。

3. 百花生日

俗以夏历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不知典出何处.是日清晨,吴中未嫁闺女剪五色彩缯封贴于各种花木茎杆上,或制红纸小尖角旗插于花盆中,微风轻拂,彩纸飘扬,谓之“赏红”。是日虎丘花农争集于花神庙,贡牲献乐,庆贺花神仙诞,祈祷春来花盛,称作“花朝”。

4.清明扫墓

吴俗以清明,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初一)三节为鬼节。逢三节必有赛神之举。迨入民国,赛会之举渐废,而清明祭坟之俗却相沿至今。旧时祭坟通常于清明节或之前几日,携香烛、纸锭及菜肴、清酒,致祭于祖先坟前,谓之“上坟”,或称“扫墓”。祭毕焚化纸锭。

5.观音山游春

清明前后,春满江南,百花竞放。游人纷纷行出郊外,访春探胜,俗称“游春玩景”,又称“踏青”。旧时游春最热闹的去处莫甚于农历三月十一日的观音山。观音山在天平山侧近,两山相连,届时“士女杂遝,罗绮如云;兜舆骏马,络绎于途”。游客们自晨至夕,或翻山寻胜,汗流浃背。

或于天平山白云泉边清茶一杯,悠闲自得。另外灵岩山、虎丘等地也都非常热闹,虎丘山塘一带“彩舟画楫,衔尾以游”。每年游春时节,各类小商贩也都争往前趋,各处胜迹周围芦棚相连,设酒饭茶桌以招徕游人,无不利市数倍。

篇6:处暑都有哪些民间习俗

处暑都有哪些民间习俗?

处暑民间习俗1)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

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

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处暑民间习俗2)处暑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处暑民间习俗3)泼水习俗

在日本,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日本各地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

处暑民间习俗4)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处暑民间习俗5)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处暑必吃的6大黄金食物

第一菜:莲藕

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此时天气干燥,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鲜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也很丰富,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治疗便秘、促使有害物质排出十分有益。

第一肉:墨鱼

墨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13克,脂肪仅0.7克,还含有碳水化合物和A、B族维生素及钙、磷、铁等人体所必需的物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滋补食品。但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的人应少吃;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病及肝病患者应慎食;患有湿疹、荨麻疹、痛风、肾脏病、糖尿病、易过敏者等疾病的人忌食;乌贼鱼肉属动风发物,故有病之人酌情忌食。

第一水果:梨

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解酒的作用;用于热病伤阴或阴虚所致的干咳、口渴、便秘等症,也可用于内热所致的烦渴、咳喘、痰黄等症。而且,酸甜适口的梨,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铁、碘等微量元素等,能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第一果:花生

花生果实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B6、维生素E、维生素K,以及矿物质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含有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含卵磷脂、胆碱、胡萝卜素、粗纤维等物质。而且,花生仁中含蛋白质高达26%左右,相当于小麦的两倍;含脂肪达4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0%以上。营养价值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媲美。

第一饮:黄酒

黄酒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较高的功能性低聚糖,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有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润皮肤、散湿气等治疗作用。最佳饮用方法:黄酒温饮,暖胃驱寒。放在热水中烫热,以35℃-45℃为佳。

第一补:山药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中医也认为,秋吃山药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

处暑都有哪些民间习俗

篇7:处暑有什么民间习俗

处暑有什么民间习俗

作为一个气温类节气,处暑标示着气温变化的节点,有重要意义,食俗、习俗都有可观处。

“处”有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了。但是俗话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天气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

祭祖迎秋:畅游郊野,迎秋赏景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处暑前后民间有俗称“七月半”或“中元节”的祭祖活动。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放河灯: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据说放河灯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那时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遇到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做小船,放入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处暑,暑气至此而止,真正的秋季开始

吃鸭肉:润肺健脾,无病各家

“处暑”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逐步开始转为凉秋了。天气温差增大、昼暖夜凉,此时饮食应遵照润肺健脾的原则,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

拜土地:杀牲祭拜,插旗感恩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获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怕把丰收洗掉。

开渔节:百舸竞发,捕获海鲜

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驾船出海。石浦渔民素来有“三月三,踏沙滩”以及“祭海”等习俗,其中“祭海”是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描写处暑的古诗词

《处暑》(左河水)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日移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长江二首》(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宋)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处暑后风雨》(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七夕处暑》(清)胤禛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

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

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

《闲适》(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篇8:处暑都有哪些民间习俗

处暑的民间习俗

处暑民间习俗1)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

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

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处暑民间习俗2)处暑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处暑民间习俗3)泼水习俗

在日本,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日本各地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

处暑民间习俗4)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处暑民间习俗5)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处暑必吃的6大黄金食物

第一菜:莲藕

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此时天气干燥,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鲜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也很丰富,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治疗便秘、促使有害物质排出十分有益。

第一肉:墨鱼

墨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13克,脂肪仅0.7克,还含有碳水化合物和A、B族维生素及钙、磷、铁等人体所必需的物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滋补食品。但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的人应少吃;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病及肝病患者应慎食;患有湿疹、荨麻疹、痛风、肾脏病、糖尿病、易过敏者等疾病的人忌食;乌贼鱼肉属动风发物,故有病之人酌情忌食。

第一水果:梨

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解酒的作用;用于热病伤阴或阴虚所致的干咳、口渴、便秘等症,也可用于内热所致的烦渴、咳喘、痰黄等症。而且,酸甜适口的梨,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铁、碘等微量元素等,能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第一果:花生

花生果实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B6、维生素E、维生素K,以及矿物质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含有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含卵磷脂、胆碱、胡萝卜素、粗纤维等物质。而且,花生仁中含蛋白质高达26%左右,相当于小麦的两倍;含脂肪达4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0%以上。营养价值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媲美。

第一饮:黄酒

黄酒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较高的功能性低聚糖,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有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润皮肤、散湿气等治疗作用。最佳饮用方法:黄酒温饮,暖胃驱寒。放在热水中烫热,以35℃-45℃为佳。

第一补:山药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中医也认为,秋吃山药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

处暑是什么季节

这是一个反映了气温变化的时节,我们在这个时间段里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空气比较干燥,刮来的冷风之中,也有一些暖气和冷气之间的交互,美国风雨之后总能感觉到明显的降温以及温差变化也增加了。处暑是秋季的,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篇9:清明节民间习俗介绍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

清明冷食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清明饼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篇10:谷雨民间习俗介绍

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饮茶

南方谷雨有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不管这天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食香椿

谷雨前后是北方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祭祀文祖仓颉

陕西白水县谷雨祭祀文祖仓颉习俗,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相传,仓颉创造文字,功盖天地,黄帝为之感动,以“天降谷子雨”作为其造字的酬劳,从此便有了“谷雨”节。此后每年谷雨节,附近村民都要组织过庙会纪念仓颉。

祭海

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

赏牡丹

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延千年。

禁杀五毒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洗澡消灾避祸

谷雨的河水非常珍贵。在西北地区,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此时还会举行射猎、跳舞等活动庆祝。

<<<返回目录

谷雨是第几个节气:第6个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 ;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谷雨时节,在我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返回目录

谷雨吃什么蔬菜

菠菜

过了谷雨便意味着春季快过去了,按照中医“春养肝”的观点,要抓紧时机调理肝血。而在众多的蔬菜之中,最适宜养肝的是菠菜。中医认为,菠菜性甘凉,入肠、胃经。有补血止血、利五脏、通血脉、止渴润肠、滋阴平肝、助消化、清理肠胃热毒的功效,对肝气不舒并发胃病的辅助治疗常有良效。对春季里因为肝阴不足引起的高血压、头痛目眩和贫血等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可以经常用来烧汤,凉拌,单炒,和配荤菜合炒或垫盘。以色泽浓绿,根为红色,不着水,茎叶不老,无抽苔开花,不带黄烂叶者为佳。常见做法有鸡翅金针菠菜汤、猪肝枸杞菠菜汤、菠菜猪肝炒饭、菠菜粥等等。

韭菜

韭菜又叫起阳草,味道非常鲜美,还有其独特的香味。韭菜的独特辛香味是其所含的硫化物形成的,这些硫化物有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有助于人体提高自身免疫力。韭菜的主要营养成分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韭菜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每100克韭菜含1.5克纤维素,比大葱和芹菜都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同时又能减少对胆固醇的吸收,起到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作用。

韭菜虽好,但不宜多吃。《本草纲目》就曾记载:“韭菜多食则神昏目暗,酒后尤忌”。现代医学认为,有阳亢及热性病症的人不宜食用。韭菜的粗纤维较多,不易消化吸收,所以一次不能吃太多韭菜,否则大量粗纤维刺激肠壁,往往引起腹泻。

香椿

谷雨前后的一段时间正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一般分为紫椿芽、绿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鲜椿芽中含丰富的糖、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和大量的维生素C,香椿营养及药用价值十分可观,其叶、芽、根、皮和果实均可入药,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应提醒注意的是,因鲜香椿中硝酸盐含量较高,在制作食用前应用沸水焯一下后再食用。

可用于制作香椿炒鸡蛋、香椿竹笋、香椿拌豆腐、潦香椿、煎香椿饼、椿苗拌三丝、椒盐香椿鱼、香椿鸡脯、香椿豆腐肉饼、香椿皮蛋豆腐、香椿拌花生、凉拌香椿、腌香椿、冷拌香椿头。

黄豆芽

春天,人容易缺乏维生素B2和维生素C,一些人会发生口唇糜烂、口角发炎的病症,俗称“烂嘴角”。针对这一症状,宜多吃些黄豆芽。黄豆在发芽的过程中,不但增加了豆芽的鲜度,而且使豆芽中蛋白质的利用率比黄豆至少提高了10%。黄豆芽中还含有一种干扰素诱生剂,能诱生干扰素,干扰素能干扰病毒代谢。人在春天较易发生病毒性感冒等杂症,因此,春天吃黄豆芽还能增强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

烹调黄豆芽切不可加碱,要加少量食醋,这样才能保持维生素B不减少。且加热豆芽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好时间,八成熟即可。没熟透的豆芽往往带点涩味,加了醋即能去除涩味,有能保持豆芽爽脆鲜嫩。

<<<返回目录

谷雨下雨好还是不下雨好

谷雨,这个节气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这个节气之后就是夏天了,过了这个节去之后,温度也会逐渐的升高,对于这个节气有很多种说法,在农村。有一种说法是认为这一天下雨是上天下了一场谷子雨,这场雨会让农民的粮食作物更丰满,产量更高,这种说法稍微有点不靠谱,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说从这场雨后,所有的植物,谷物都开始生长发芽了。

在农村有一句谚语,那就是清明要晴,谷雨要雨,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在清明的时候,这一天天气晴朗,是比较好的,而在谷雨这一天最好是下雨,这一场雨下的好不好,就预示着今年的雨水好不好,如果雨水丰沛了,这一年就一定是一个大丰收,这也是很多农民希望看到的。在农村还有很多关于谷雨的谚语,大部分都是往好的方面说,虽然说有些说法会不会一样,但是所有的意思都是在说这一天前后下雨是特别好的。

还有一句谚语就是说谷雨下雨,四五十人无干土。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一天前后如果下雨了,就说明这一年的雨水是很丰富的,然后地里一两个月是不会干的,虽然说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但这也是农民们经过很多年的经验积累来的。对于春季雨水比较多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个时候万物复苏, 水又是生命之源,有水了谷物才能更好的生长,这样一来,才能给农民带来更大的丰收。谚语有它的局限性,并不是说所有的地方都适用。

<<<返回目录

篇11:处暑节气有哪些民间习俗

处暑是不是就不热了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处暑节气的“处”是躲藏的意思。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着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节气有哪些民间习俗

开渔节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一个大好时节,每年处暑节气,在浙江省沿海一带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开渔节时候,原本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静态海面,瞬间成为机器轰鸣、汽笛长鸣、百舸齐发的活跃场景。开渔节的主要内容有千家万户挂渔灯、千舟竞发仪式、文艺晚会专场、海岛旅游、特色产品展销、地方民间文艺演出等活动。

吃龙眼配稀饭

在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

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大多都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开始,就有开鬼门的仪式,一直要到月底关鬼门才结束,在这期间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煎药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一座灯盏或者是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在民间就有了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鸭全身都是宝。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骨蒸劳热、小便不利、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乌骨鸭药用价值更大,结核病患者可以减轻潮热、咳嗽等症。老母鸭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

篇12:温州处暑习俗介绍

温州处暑习俗1、喝酸梅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每天午餐来一杯酸梅汤,不但有助于促进消化,还能防止下午工作时犯困。酸梅汤不但能平降肝火,还能帮助脾胃消化、滋养肝脏。另外,酸梅还是天然的润喉药,可以温和滋润咽喉发炎的部位,缓解疼痛。

温州处暑习俗2、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温州处暑习俗3、煎药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但有专家表示,处暑来临后,暑热尚未褪尽,许多人仍热衷于喝凉茶以达到解渴消暑的目的实为伤身。处暑时节应少喝凉茶,因为此时的暑热并不严重,而凉茶过度苦寒,易伤脾胃,同时也对肺和肾无益。

温州处暑气候介绍:

“处暑”的“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暑天结束。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差增大,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寓意着离秋天不远了。

温州的秋天是不是也不远了?按照往年惯例,我市一般在10月中上旬入秋,过了处暑还可能会有“秋老虎”。俗话也有云“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看来,想要真正凉快下来,还要再等一个多月,接下来大家还要继续注意防暑、防燥。

处暑后太阳紫外线辐射指数较大,出门在外仍应注意防止皮肤晒伤。而随着天气渐渐转凉,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调整,尽量早睡早起。此外,处暑过后,中午气温较高,早晚变凉,昼夜温差拉大,人们应注意气温变化,防止感冒受凉。

篇13:清明节民间习俗知识介绍

清明节民间习俗

1.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2.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 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 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5.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 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6.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 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明节清明节禁忌

一、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人吗

最好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二、选择清明时期结婚好吗

同上理,结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开选择清明节时期结婚。

三、清明节可以出去旅游吗

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就是去踏青,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无可厚非。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别人祭扫比较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晚上活动要谨慎。因此清明节休假出去旅游不能说是对不起列祖列宗。

四、清明节能穿红内衣吗

通常来说,清明节期间要特别忌穿大红大紫的衣服,即使红内衣也要谨慎穿用;应穿上素色的服饰为宜。当然,也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但是,特别提醒,如果你是本命年,则红内衣可穿。

五、为何清明期间忌买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节过生日,因此有时难免就在清明节期间买双鞋。岂不知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真有需要也要错开时间购买。提醒你留意鞋店为何清明节生意不好就明白了。

如果有些朋友不慎清明这天买鞋了,如何?请这些朋友用红纸包好鞋子,放在门口一晚,然后清早将红纸烧掉即可。

六、清明节忌过生日吗

有些朋友恰巧是清明节生日,提醒你要提前过生日。如果恰巧是老寿星在清明节过生日,那么禁忌会更多。比如当日不要接受鲜花,同时生日蛋糕自己不可以当天吃。坊间认为,这样老寿星一定会过一个平安吉祥的年,会更加长命百岁。

七、清明节当天为何少些娱乐活动

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在清明节去祭祖、扫墓的朋友,清明节当天尽量少些娱乐活动,更不能吵架、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语,否则,日后恐生麻烦。

八、为何不能因头发而盖住额头

按照古人的说法,清明节也是“鬼节”。如果需要在此期间走夜路的朋友,一定要记得随身携带护身的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同时,千万不能忘记要亮出你的额头,不能因头发而盖住,因为,那是你的神灯所在。

当然,以上所说有些封建迷信的意味。生活最重要的还是开心就好。但是,如果家里有老人,他们可能会很顾忌这些,还是稍微注意一下为好。

清明节的来历和发展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 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 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 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节 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 ,故而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 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 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 ,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 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 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 以会相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 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 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 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 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 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 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 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就简 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 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 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 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 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 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 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 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 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 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__年开始,中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__年,又改为 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冬至节气的传统习俗活动有哪些

处暑的七大习俗介绍

男性三伏天养生必吃的食物

介绍与白露节气的知识

小暑节气分为哪三候202

白露节气的习俗介绍

为什么待到白露打核桃_白露节气的禁忌讲究

各地风俗大不同_白露节气各地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处暑的含义

白露的传统习俗及养生水果

苏州处暑民间习俗介绍
《苏州处暑民间习俗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苏州处暑民间习俗介绍(精选13篇)】相关文章:

揭秘已消失的白露的习俗2022-05-08

二十四节气白露是什么意思2023-11-26

处暑节气起居养生2022-04-30

白露的来历及习俗活动2023-09-19

立冬期间有什么农事活动介绍2024-01-07

2022白露节气养生知识2023-10-19

霜降节气过后的习俗2023-03-16

小雪节气是具体哪一天2023-10-16

白露有哪些农事活动2023-02-01

立秋习俗说明文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