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怪诞心理学:拖延怪圈(推荐6篇)由网友“小薄荷”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每天读一点怪诞心理学:拖延怪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每天读一点怪诞心理学:拖延怪圈
拖延问题,恐怕是生活中一种最常见的现象,但是拖延对于正常的生活而言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据不完全统计,有70%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拖延习惯;25%的成年人有着慢性拖延问题。与此同时,有95%的拖延者希望减轻他们的拖延恶习。因为拖延问题,让他们的生活状态不够满意,为此倍感苦恼。熟不知,你是不是已经掉进拖延怪圈里了呢?
拖延怪圈
许多拖延者发现拖延似乎有其自身的生命和意志。他们将之比拟为乘坐在一辆过山车上,情绪随之起起落落,虽然他们想要事情有所进展,但是最终却不可避免地慢下来。他们开始了一向新的任务,并努力想要完成它,在这个过程中,一连串的思绪、情感和行为波动影响了他们,它们呈现出诸多共性,于是称之为“拖延怪圈”
怪圈里的表现
通常陷入拖延怪圈之后,“最高境界”是自己对自己说的话都像是放屁,一点执行性都没有了。这些表现很多,我简单的给大家列举一些: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每次都是自信满满,觉得自己一定可以将任务有条不紊的完成,但是只要过了段时间,你就自信不起来了。
◆“我应该早点开始”
这都是事情砸了之后,拖延者常说的一句话,后悔自己早点做,但是往往为时晚矣,只能处于不停的哀叹中。
◆“还有时间”
这是拖延者中最最常说的一句话,每当家人和朋友催促时候,他们总会漫不经心地说:“还有时间,不急”,可是事态并不是人意志控制的,结果都是以没达成目的而结束。
拖延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根源!
拖延,这种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让拖延者陷入拖延怪圈里,然后不停地在怪圈里挣扎着。凡事都有原因,那拖延的根源是什么呢?
■社会:高压力高要求
在我们这个时代,成功的定义往往是地位、金钱、权力、声誉和才华……这些所谓完美的成功潜台词就是“如果你没有拥有这些,你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在这种充满高压的现代社会中,高要求、高标准中,很多人选择了躲进拖延的避风巷!
■个人:生活造就了它
除了我们身处高压力要标准的社会中,会迫使我们成为拖延的奴隶外,更关键是个人的生活原因:
□早期记忆
通常这些都要追溯到你的童年经历,父母的要求、老师的规定、自己的恪守,让自己失去了支配时间的权利,
那些顽固的信念让你选择了拖延作为自我保护的策略。结果是一旦开始,就难以停止。
□拖延时钟
古代希腊人认为时间分为钟表时间和沉浸时间。而钟表时间就是一种“客观时间”,而钟表时间之外的时间才被认为是有意义的。这就是沉浸时间,也就是一种心理时间。而拖延者都愿意生活在自己的沉浸时间里,于是这两种时间形成了冲突。简单来讲,钟表时间是8点,但是在拖延者内心时间是7点或者更慢。无法保持两种时间的平衡是造成他们最大的困扰。
□陷在另一个时间区域
拖延着对时间的感知往往与他们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不相符合。比如许多成年人明明人生的发展阶段是成人,但是他们的认知仍然停留在青少年阶段,而青少年阶段的人对时间概念和流逝是不在意的。这就是一个成年人卡在青少年的时间区域概念中。这对自己的生活、工作产生了诸多影响。
语:
拖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不良的习惯。而习惯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轨迹,故只有改变这种拖延的毛病才能使得自己重新进入一种正常的生活轨道。在这大环境中,我们无法改变那种快速充满压力的社会,我们只有从自己入手:
停一停,回望过去的自己,找那个“孩子”——就是童年的自己,然后来治愈自己的经历和创伤。
改变认知,重塑行为。自己的认知对于时间的概念影响很大,如果能够正确的认识两种不同的时间概念,然后付出相应的行动,小步子,大进步。
树立自信,简化生活。自信很重要,一件事情的完成程度与一个人自信心是有很大关系的。然后就是过简单的生活,不要太过复杂和多乱。
如果,你深陷拖延怪圈,那还等什么?赶快改变自己,重新发现生活吧!
每天读一点怪诞心理学:性格改变容貌
每天读一点怪诞心理学:禁忌的数字
每天读一点怪诞心理学:血型
每天读一点怪诞心理学:梦与健康
篇2:每天读一点怪诞心理学:鬼压床的秘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里,你躺在床上,你意识清醒,你感到什么东西死死地压着你,你呼吸变得困难,睁不开眼,四肢无力,喊不出声,内心充满恐惧,但是你越想摆脱这种状态,越感到手脚抬不起来,越感到害怕。这种无力感和恐惧感有时候会持续一段时间然后你突然能动起来,醒来后发现自己出了一身汗。不禁让人想起平日里人们常说的“鬼压床”,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鬼吗?真的存在鬼压床吗?不妨一起来揭开鬼压床的秘密吧!
鬼压床为什么只发生在睡觉的时候?
有一个女大学生,毕业之后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做了没多久就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于是辞职在家。因为迫于工作问题,她开始考公务员。一开始还好,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之后,她发现自己感觉被什么东西缠上了。因为每晚都睡不好,每次半睡半醒的时候,她总感觉有什么很重的东西压着自己,压得她不能动弹,呼吸困难,明明知道这种情况却动不了,越使劲越难受,醒来后更加的疲惫。因为始终休息不好,导致学习很困难,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变得迟钝。她把自己的遭遇告诉自己的朋友,朋友告诉她,她遇到了“鬼压床”!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提及睡眠和梦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提到“鬼压床”,老人们都觉得这不吉利是跟死人啊、鬼怪啊有关系。但是心理科学和医学却并不这样认为。俗话说的“鬼压床”心理学上为梦魇,医学上称为睡瘫症。很奇怪,这种被东西压着的感觉只会出现在我们睡在床上的时候。侧面说明了,这跟我们睡眠是有关系的!
鬼,是人造出来的!
这种被称之为睡眠神经性瘫痪的睡眠障碍,通常的症状是人在睡眠中,感觉自己身体无法动弹,眼睛无法睁开,嘴里发不出声音,有时候也会伴随相应的梦境,甚至还会产生幻觉。根据美国有关调查发现,在人群中大约有40%-50%的人一生中至少会遭遇一次睡眠瘫痪,
所以,如果你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也不要害怕和惊讶,这是正常的!
那这种情况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这其实跟我们人自身有关系。人的睡眠是分阶段的,一共分为入睡阶段、浅睡阶段、熟睡阶段、深度睡眠阶段和快速眼动阶段。人的梦多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而睡眠瘫痪也跟快速眼动睡眠有关,这是由于快速眼动阶段提前造成的。梦魇多发生在入睡和快醒来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如果大脑的神经中枢与运动神经中枢表现的不同步的话,鬼压床就很容易发生。确切地说,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时候,人的身体处于休息状态,与大脑的联系的中断的,而睡眠瘫痪出现的时候,大脑已经从睡眠中苏醒过来,因为来不及与身体取得重新连接,于是身体要比大脑更晚醒来。这样,人体就处在大脑清醒,而身体僵硬的半睡半醒的状态。人体与大脑无法协调,肌肉张力那时候是最低的、最弱的,根本就是不足以支持四肢动弹或起身等行为,这就是身体无法动弹的原因。
然而,这种令人害怕的“鬼压床”其实是人本身引起的。根据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有鼾睡症的、作息不规律的、压力大的、经常失眠的、蒙头睡或趴着睡等错误睡姿的都可以导致梦魇的发生。之前文中提到的大学生,就是因为自身压力过大,导致出现神经紧张,在焦虑的状态下,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提前导致梦魇的出现。所以说,这个世界不存在鬼,它不过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
如何避免出现“鬼压床”?
这种梦魇的易发人群是青少年、老人、有鼾症和压力大的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时候注意减压,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和习惯,要多运动保持身体健康,不要经常熬夜加班,防止过度疲劳和紧张。
其次,是保证充分的睡眠,用正确的睡姿去睡觉。
最后,要要对这种诡异的现象进行科学的认识,了解真相,这样即使以后出现心里也有底而不至于不知所措而恐惧、害怕。
【微信账号:psycofe】
深度心理学: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对爱情最真实的质问!
人,要努力成为自己的样子
每天读一点怪诞心理学:梦与健康
心理测试:你的梦在对你说什么?
篇3:每天读一点怪诞心理学:梦与健康
无论中西方,都有对梦做记载和解释的记录,例如古代中国有巫、祝、卜等职业,他们其中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解释人的梦并给出决策,其中周公解梦为国人所熟知。而在西方在这方面最有名还当数奥利地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其著有《梦的解析》《梦与人生》成为现代心理学研究梦的重要书籍。
不管周公也好,弗洛伊德也罢,他们都认为梦有着特定意义,对人的影响是重大。而中医和现代医学心理学对梦研究之后,发现梦与人的健康有关系,并起到警示作用。一个人频繁地做梦与机体病变有很大联系。
这些梦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梦到白天发生的琐事
中医讲“脾主意”,做这些梦的人,消化功能(胃)、吸收功能(脾)不好。中医认为人睡着了,魂休息了,魄还在工作,这时候胃肠还在蠕动、消化、吸收。脾胃功能差,光靠魄的工作不足以完成任务,就要调动本该休息的魂帮助它工作,这样就产生了梦,还会流口水。
二是常做一些离奇的、跟自己的生活无关的梦
梦到的事情莫明其妙,这种梦我们管它叫做“神游物外,魂不附体”,跟肝脏有关,
“肝藏血,血摄魂”。做这些梦的人收不住血、藏不住魂;我们一般用滋补肝血的方法帮他收摄魂魄、安心入睡。
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大家多吃点像茯苓这样的安神的东西,或者睡前用少量的朱砂冲水喝,朱砂有安神的功效,但不可长期使用。
三是作怪梦、作噩梦
梦见自己从高楼上摔下来,或者被人追杀,或者看到血淋淋的场面,或者是被狗咬、被蛇咬,或是梦见死去的人,或者梦到自己掉到肮脏的地方。这种情况中医认为是肾的问题,肾是人体主惊、恐的,如果人的肾气或是肾精受到伤害的话,往往会做一些比较惊恐的梦。一般做这些梦的人都有过一些失精或是受惊吓的经历,或者是家庭、亲人间产生了变故。
对于这些人,一般用热性的药物来去除寒痰和瘀血;另外还要加矿物药。中医认为矿物药比较重,能够去怯。一般选择的矿物药有龙骨、牡蛎、贝壳、磁石。如果梦境特别惊恐,可以用少量的朱砂。当这些人把寒痰瘀血去掉以后,这些梦会自然的消失。
佛语有云:人生如梦幻泡影。梦就像人的影子一样存在,人每天睡觉都会做梦,只是有时自己知道有时不知道罢了。没有梦的人是不存在的!精神分析学认为梦是人潜意识的反应,而且人通过梦来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但是对于健康人来说,不会出现失眠多梦,如果你多梦了,那就表示梦在提醒你,你身体可能出问题了。
关注梦境,珍爱人生!
每天读一点怪诞心理学:占星术与性格
每天读一点怪诞心理学:关于眼泪
趣味心理解读:男女本性
篇4: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杨佳伟
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惊呼一声:啊,我就是啊!或者你身边就有这样的拖延症患者。而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通过长期认真细致的研究,总结出了拖延的行为、心理和征服的方法,写成《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一书。读来颇有收获,与大家分享。
在书中,作者首先回答了这一疑问:拖延是什么问题?答案是: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既然是“复杂的心理问题”,说明其中牵涉的因素是相当多的,也说明克服这一问题可能是艰难的。你是怎么成为一个拖延者的?作者认为,你可能有一个成功和失败的榜样,或者受了家庭成员的极大影响。在我看来,这两点统合为一点就是:你的行为和心理总是受到环境(集体)的影响,当然有时候可能是某个人的影响。举个例子,你在学校接到某个任务要你和其他9个人一起完成。你和他们接触以后,发现他们都对这项任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且很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你自然而然会把这项任务也看得很重要以期不给团队拖后腿甚至是受到其他人的肯定。反之,如果其他人都想敷衍了事,你在准备做事的时候可能就会想:这件事没那么重要,又还有时间,干脆先放一放吧。当然,把绝对的时间节点往前推的话,即在你的幼儿时期,你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家庭。家庭当然是无法选择的,所以拖延很可能并不完全是你的错,但你有办法克服它。在书中,作者首先回答了这一疑问:拖延是什么问题?答案是: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既然是“复杂的心理问题”,说明其中牵涉的因素是相当多的,也说明克服这一问题可能是艰难的。你是怎么成为一个拖延者的?作者认为,你可能有一个成功和失败的榜样,或者受了家庭成员的极大影响。在我看来,这两点统合为一点就是:你的行为和心理总是受到环境(集体)的影响,当然有时候可能是某个人的影响。举个例子,你在学校接到某个任务要你和其他9个人一起完成。你和他们接触以后,发现他们都对这项任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且很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你自然而然会把这项任务也看得很重要以期不给团队拖后腿甚至是受到其他人的肯定。反之,如果其他人都想敷衍了事,你在准备做事的时候可能就会想:这件事没那么重要,又还有时间,干脆先放一放吧。当然,把绝对的时间节点往前推的话,即在你的幼儿时期,你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家庭。家庭当然是无法选择的,所以拖延很可能并不完全是你的错,但你有办法克服它。
关于拖延的原因,除了焦虑等因素外,作者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是关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每个人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乍一听感到惊奇,思考后就觉得深以为然。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一个拖延者在晚上冲到邮局去邮寄税费,有人问他为什么迟到,他说:“距离午夜还有5分钟,我没有迟到!”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严重冲突中,不愿意也不能认知到他们的时间概念与钟表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有些人把钟表时间看成无关紧要的,认为它不够人性,有些人则始终处于时间混乱中,一开始似乎一切进展顺利,但因为突然发现时间不够而晕头转向,而这样的经历只会在他们身上一再重演。这一经常无法被普通人所认知到的因素实际上恰恰说明了很多拖延事件的缘由,颇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拖延怪圈这一作者着墨颇多的地方也是直戳痛点。拖延怪圈简练言之: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2.我得马上开始;3.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4.还有时间;5.我这个人有毛病;6.不做(我无法忍受了/何必庸人自扰呢);做(我不能再坐等了/事情还没有这么糟,为什么当初我不早一点开始做呢/把它做完就行了);7.我永远不会再拖延!你发誓,下一次你一定早一点开始,控制好焦虑情绪,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直到下一个任务出现……我相信有很多人看到这儿会感到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作者实在是描述得太到位了!很多人,包括我,都曾被困在这样的拖延怪圈中而感到无比苦 恼。我们期待着改变。
改变是一个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前关注、关注、有意识有行动或者决心改变、无意识有行动。当你阅读本文时,你至少是在第二或第三个阶段了。通过有效的途径,你慢慢地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而当到达第四个阶段时,新的神经通路开始运转,你开始适应新的行为方式和心理。这样,随着时间推移,有一天你会发现拖延变得不再对你有诱惑力,很多事情都可以马上动手去做。
对你的拖延症有了这么多的深入了解以后,克服的方法就显得简单了许多:设立明确的目标与充分可行的计划。这样的目标应具有可观察性、具体性和特殊性,它可以被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钟内被完成。通过实践以后,你会发现,制定这样的目标和计划并不难,实现每一步都很轻松,而且会带给你成功的快感。对了,在实现目标、完成计划、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别忘了奖励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哦。豆瓣的一个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目前成员人数已超过133200.说明拖延症的人群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同时也说明大家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在努力地利用集体的影响和科学的方法去克服。
如果你没有拖延症,希望你继续坚持下去,给别人树立一个榜样;如果你深受拖延症烦扰,不妨读读这本书,汲取一些养分,早日与拖延症说再见。
作者:杨佳伟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动力系 届山西省清泉学子
篇5: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文 | 小梅
1
在读《拖延心理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经常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而沾沾自喜,这似乎是生活常态。
当我读了这本书,对拖延行为进行深入了解后,看法有了改观。虽然只读到一半,但是对我有两个帮助:1. 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2. 指导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拖延习惯的养成。
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误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2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
比如说,
1.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2. 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3. 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
4. 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
5. 如果我成功了,别人就会受伤,等等。
我们平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努力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
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3
很多人都有拖延行为。
有的拖延会导致严重的外在后果,甚至严重性会出乎你的预料;有的拖延虽然没有产生严重的外部损失,但是拖延者的内心受到极大的煎熬,从恼怒、后悔到强烈的自我谴责和绝望。同时,也有一部分人的拖延体现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而在重要事情上,基本都能准时完成,貌似这种情况下的拖延完全可以忽略。我之前也这样认为。随着自己的成熟,对做人做事上的精益求精。我慢慢发现,这种拖延很难根除,在你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就会凸现,影响对自我的认可感。
当了妈妈后,我很担心自己的拖延行为在孩子身上放大。为了完善自己,也为了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我特意挑选了这本书仔细研读。从中了解到,孩子的拖延行为不是单纯从父母身上学习来的,还跟其家庭关系有重要联系。
在本书第九章中,作者系统阐述了亲子关系的不协调,会给孩子拖延问题的产生制造机会。通过对拖延者的研究发现,有五个基本的家庭倾向。这五个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它们是:施压、怀疑、控制、依附和疏远。这五个倾向在每个拖延者的家庭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五种倾向相互交织,压制着拖延者的自尊心发展,从而培养出拖延习性。
4
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评估。
如果你的自尊低,就会感到空虚。如果自尊受到膨胀,你会感觉自己几乎无所不能。个人成长中的一个使命,是要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合理认知,并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同时维护一个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家庭可以通过接受孩子是怎样一个人,而支持其完成这个使命,帮助孩子发展出一个稳定的自我感。父母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尽量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积极与孩子互动,提供心理上的安全地带。这是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接受,被爱,具有完整感和对自己有信心的一个基础。当然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也会犯错,也会有糟糕的情绪和行为。这段时间里,可能无法呼应孩子的需求。
幸运的是,好父母无须事事和孩子呼应。研究表明,父母只要在30%的时间内与孩子呼应,就会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牢固的情感依赖。如果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关系破裂,父母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可以启动修补程序来弥补。不仅可以改善关系,也教会孩子犯错后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价值,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尊。
总之,在家庭中,爱是无条件的。孩子,包括父母,都应该以本来的面目被接受。否则,孩子会选择性的扮演特殊的角色,通过拖延将自己不被认可的部分隐藏起来。失去了与自己另一部分的接触,和进行自我整合的机会,更不用提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建立自尊了。
客观地了解拖延产生的根源,只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会通过阅读后半部分,了解如何征服拖延。当然,如果知道了如何做,拖着不去实施,可能又是新一轮拖延的开始。克服拖延是持久战,希望可以坚持到最后。
读拖延心理学有感(二):在战胜拖延中寻找更好的自己
姚赛群
半年前,在庆祝闺蜜箐箐博士毕业的聚会上,大家在感叹箐箐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的同时,也纷纷吐槽起各自的拖延症来。熬夜赶稿、日常小事拖拉、减肥计划搁浅…大家都因拖延而焦虑,却都在焦虑中拖延。随着话题的深入,内疚、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也在席间蔓延开来。箐箐浅笑说道:“大家看看《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吧,我想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她的提议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聚会结束后,人手一本《拖延心理学》,心满意足的各自回家。
接下来的日子里,闺蜜群里不断更新着与《拖延心理学》有关的消息。先是摘录大段直击各自心灵的句子;接着就是讲述与书中理论完美契合的各种拖延故事,最后大家纷纷订出战拖计划,誓与拖延一刀两断。比如:经常有写作任务的小米希望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稿子,()不想每个假期都在焦躁写稿中度过;将要步入婚姻殿堂的燕子期盼这次减肥成功,想着在半年后的婚礼上成为最美新娘。
因为一本书的阅读,让我的小伙伴们都鼓起了开启新生活的勇气。最先让我们感受到变化的,就是过去每次聚会都因赶稿而缺席的小米。在《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中小米总算找到了导致她经常熬夜赶稿的原因:工作目标笼统和精力难以高度集中。小米说,每次打开电脑准备写稿时,总是先上QQ,再看微信,接着再把网页热门消息逐一搜个遍。一天下来,什么事情也没干成,隐隐而来的交稿压力,虽然让小米有点心虚,但仍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的话来安慰自己。当然一挤又把工作全都堆在交稿日的前一天,为了按时交稿,熬夜也是在所难免。
接下来,小米和大家分享了新的工作方式。现在的小米每接到一个写作任务,就会把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诸如:查阅资料、列好提纲、逐个写作、成稿修订。再根据任务完成时间,给每个子任务定时,比如:查阅资料5小时。接着,通过一款叫“番茄钟” 的手机APP,将子任务划分成一个个25分钟的迷你小任务,然后定时开始做事。完成一个25分钟的迷你小任务,系统将会奖励一个番茄。当你完成一天的工作时,从系统中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自己的工作进度。小米说,这样的工作方法让她感受到彻底掌控工作进度的快感,提高了工作的专注力,彻底的摆脱了 “黑色交稿日”.听完后大家都对小米伸出大拇指,抢先下载了“番茄钟”APP,也都在心里想着回去自己也试一试。
在大家纷纷效仿小米“细化任务、提高专注力”的战拖宝典时,燕子的完美变身,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燕子是个微胖的可爱女孩,从认识她的第一天起,减肥是挂在她嘴上的话题,不过也仅限于说说,微胖的体型已经快伴随她十年了。多年来父母朋友劝她运动调理,她置若罔闻。结果在数月以前,她突然行动起来,跑道上、健身房里到处都是她挥汗如雨的身影。当她真的穿着她理想中的婚纱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大家不禁感叹《拖延心理学》的力量。
打开燕子的健身主页,她的个性签名映入眼帘---“拖延的问题就是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顺着一条条博客读下来,燕子的减肥之路也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清晰浮现出来…自小就有点肉呼呼的燕子不是从未想过减肥,而是多次尝试以失败告终,故而“瘦下去”成了燕子一个无法企及的梦。燕子读《拖延心理学》后,在博客里写道:害怕面对减肥失败是自己搁置减肥计划的拖延理由。
找到拖延原因的燕子,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姑娘共同成立了一个“减肥小组”,大家一起相约运动健身,共同探讨健康饮食。曾经的燕子可能会因为天阴而放弃晨跑的计划,而现在生活里所有的事情都在围绕着减肥这个话题。在减下3kg的时候,燕子果断的买下了那件价值不菲、现在仍不能穿进去的理想婚纱。大家都在说燕子冲动消费的时候,燕子一脸认真地告诉我们,她每天都看着婚纱,想象自己穿进去时的光芒四射,那场景每次都会让她热泪盈眶。
接下来的燕子一路高歌猛进。当天天见面的燕子妈妈也终于说出:哎呀,你好像瘦了的时候,燕子如愿的穿上了那件她理想中的婚纱,成为自己婚礼上最美的新娘。
当然燕子的“组团减肥、自我奖赏”的战拖方法也在朋友圈里广为流传。
这就是这半年来,我们读完《拖延心理学》并去实践它的故事。这两个女孩,一个将自己从堆积如山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一个将自己从低迷情绪中重新拾起,她们都在战胜拖延中寻找到了更好的自己。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它给了诸如我们这样深受拖延症困扰的读者一个希望。告诉我们:只要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真正接受的方式去努力实践它,那拖延症将会不治而愈。
篇6: 《每天读点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每天读点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师和班主任在每天的教育教学,是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因而也就不可避免的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去解决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带着这些问题,在寒假中又认真研读了一遍《每天读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更进一步了解书中知识的真谛,受益匪浅。
一、真正用心去发现学生,教育好学生的信心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都知道这句话。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仅靠我们用眼睛,更需要用“显微镜”。一个好教师,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越多,能把学生教育好的信心就越强。教育心理学可以说就是我们的“显微镜”,把我们的眼睛擦亮了,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亮点。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被人欣赏,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内心,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一次成功的鼓励,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当我们去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会觉得我们的学生是如此可爱。
从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学生的潜能是隐藏在其身体内部,在其学习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种无形的潜能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是需要教师来开发的,所以我们要去做发现者,挖掘者。
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大方得体的仪表,更重要的是去欣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哪些富有灵气的学生身上,值得我们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的还有很多,学生的进步也就越多。
二、做学生的守护者,用心呵护学生成长
学生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他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就像一株生长在大自然中的小草,只要风一吹,他就会随风摇摆,甚至会被大风折断。作为教师,怎样更好的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来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首先,真诚平等对待学生。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他们做事往往出现既不听你的,也不顶撞你,很是头疼。这就需要你及时去平等真诚的与他们沟通,结果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其次,换个角度去看学生,去体现一个教师的大智慧。如果教师带着“悲观”的眼镜看待学生,可能很多学生肯是调皮、扰乱班级秩序的同学;如果换上另一副眼镜,可能看到的就会是他们的热情、活泼、上进。因而教师一定要选择正确的角度对待学生,才能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和身心健康。
新鲜的事物总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注意力集中的做好这项事情。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适时巧妙的利用角色转换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体验,那么教学可能会出现神奇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和教师很多时候会对各自的学与教的角色感到厌倦但又不得不面对相同的重复的东西。教师给自己换个角色,让学生也给自己换个角色,巧妙运用这种转换,能够更加深入的走入学生当中,知道学生需要的东西而去给予他所需要的。
三、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发展观
为人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榜样,能够从多方面去把握学生,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管理中适时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和指引学生发展。很多时候,学生把教师的言行当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学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榜样,教师的身体力行感染着学生。榜样的树立是做出来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就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作用。除了正面的榜样引导,我们教师还要注重困境当中的挫折引导,挫折教育,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竞争,面对压力,面对问题怎样很好的得到解决,才能让自己不至于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在挫折教育引导中还要注意各种各样的误区,如对学生奖励不当,当学生只克服一个小小问题后就大加奖赏,这很容易让学生看不到有形奖励而放弃任何困难。
就引导策略而言,疏比堵更有效。引导学生开启心灵的窗户,是教育工作中采用的方法。所以,变限制为引导,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的目的。这在现实教育中意义是巨大的,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向应该怎么样堵住这个缺口,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缺口越堵越大。因为我们在强迫学生在作出某种选择,学生对这种选择产生了高度的心理抗拒,这种心理会促使他们作出相反的选择,因而教师在教育中只有变堵为疏,才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都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学生的心灵,这对教师实施心理教育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生活当中我们第一次见到他人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一个对他的印象,这个印象我们称为第一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让人感知最深、记忆最牢。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同样重要,教师进入课堂开始第一节课开始,教师的第一印象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教学科的心理趋向,最终影响到教室的教学效果。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读,再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得失与不足。能够正确的去把握自己在教学管理中的方法,引领教师快速的发展和创新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学生走向成人、走向完善的发展总趋势是一定的,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的可教育性,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健康发展。
★ 写作入门书籍推荐
★ 行为心理学书籍
★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每天读一点怪诞心理学:拖延怪圈(推荐6篇)】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 开场白简析2023-02-17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2022-05-07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024-04-16
关于大学生必读英文励志书籍2023-11-13
《读者》读后感2023-03-31
百年孤独的诗歌2023-01-18
读书心得800字作文2023-07-31
关于《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000字2022-05-06
励志故事大全2022-06-22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