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征

时间:2022-05-06 11:08:5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角形的特征((推荐5篇))由网友“葵花君的真马甲”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三角形的特征,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三角形的特征

篇1:《三角形的特征》说课稿

《三角形的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这个关系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关系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二、说目标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运用关系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运用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说教法设计

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说学法安排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同组异质: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发言员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实验法初步感知

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组小棒(或者用纸条),进行操作实验,并详细做好记录,填写在统计表中。

2、讨论交流法发现规律

A、 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组成三角形;

B、 最长的那条边小于另外两条边的和才能组成三角形;

C、 任意两边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条边才能组成三角形;

D、 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E、 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能组成三角形;

只要孩子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给予鼓励,并集中对以上的几个结论进行点评,对学生的B、C、D、E的回答予以肯定,对A的回答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错误的原因。

3、画图法验证结论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层次实验:小组内画出3个任意

的三角形,用尺去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填入表格。

4、应用规律解释“最近”。“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呢?”

5、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A、基本练习: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l)8、9、15;(2)9、6、15;(3)9、6、14。单位:(厘米)

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B、拓展练习:学校的木工师傅现有两根木条,木条长分别是70厘米和100厘米,他要选择第三根木条,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你能帮助确定第三条边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吗?

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活知识,使知识起到质的飞跃。

C、课堂延伸: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让学生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试着让学生寻找最长边与最大角、最短边与最小角的关系。

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对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板书如下: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篇2:《三角形的特征和面积》的练习题

《三角形的特征和面积》的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是一个三角形面积的( )倍,所以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S=( )。

2.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二、判断题:

1.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

3.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边也相等,那么它们的高也相等。( )

4.同底等高的所有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同,但它们的面积一定相等。( )

三、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7m 8cm

5m 4cm

四、应用题

1.一块三角形的地种西红柿,底长28m,高20m,如果平均每平方米可收西红柿8千克,这块地可收西红柿多少千克?

2.在一块底长25m、高18m的三角形地里种树苗。如果每棵树占地0.5平方米,这块地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苗?

篇3:小学数学《三角形的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这个关系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关系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二、说目标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运用关系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运用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说教法设计

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说学法安排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 5人学习小组,同组异质: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发言员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实验法初步感知

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组小棒(或者用纸条),进行操作实验,并详细做好记录,填写在统计表中。

2、讨论交流法发现规律

A、 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组成三角形;

B、 最长的那条边小于另外两条边的和才能组成三角形;

C、 任意两边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条边才能组成三角形;

请参考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统计》

小学数学说课稿《锐角和钝角》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小学数学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最新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直角的初步认识》

篇4:小学数学《三角形的特征》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这个关系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关系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二、说目标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运用关系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运用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说教法设计

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说学法安排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 5人学习小组,同组异质: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发言员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实验法初步感知

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组小棒(或者用纸条),进行操作实验,并详细做好记录,填写在统计表中。

2、讨论交流法发现规律

A、 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组成三角形;

B、 最长的那条边小于另外两条边的和才能组成三角形;

C、 任意两边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条边才能组成三角形;

请参考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统计》

小学数学说课稿《锐角和钝角》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小学数学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最新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直角的初步认识》

D、 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E、 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能组成三角形;

只要孩子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给予鼓励,并集中对以上的几个结论进行点评,对学生的B、C、D、E的回答予以肯定,对A的回答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错误的原因。

3、画图法验证结论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层次实验:小组内画出3个任意

的三角形,用尺去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填入表格。

4、应用规律解释“最近”。“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呢?”

5、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A、基本练习: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l)8、9、15;(2)9、6、15;(3)9、6、14。单位:(厘米)

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B、拓展练习:学校的木工师傅现有两根木条,木条长分别是70厘米和100厘米,他要选择第三根木条,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你能帮助确定第三条边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吗?

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活知识,使知识起到质的飞跃。

C、课堂延伸: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让学生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试着让学生寻找最长边与最大角、最短边与最小角的关系。

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对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板书如下: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请参考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统计》

小学数学说课稿《锐角和钝角》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小学数学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最新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直角的初步认识》

篇5:《三角形的特征》数学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特征》数学教学反思

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种学习氛围一经形成,学生身处其中就会身不由己的去学习,并且这个从事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自觉自愿、快乐而高效的。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在价值引领下的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从生活情境中引入,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实践中探究,真正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探究。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做三角形中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围三角形中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在这两个环节中都经历了独立思考、充分交流,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体验,经历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知更为完善,促使了学生的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在精心预设中生成精彩。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重现的生命的载体,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预设与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教案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的生成尽管有些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可以预设的,精心预设下的生成更精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与时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所呈现出来的数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而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生成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学生的新知的探究始终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和自然生成之中,而这一切生成的精彩均来自于教师的精心预设。

小班数学上学期教案反思《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人教版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分析图形特征》

图形二次分类幼儿大班数学教学设计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

二级分类说课稿

小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的分类

《平面图形的拼组》的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特征
《三角形的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角形的特征(推荐5篇)】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数学《图形分类》优秀教案2022-04-28

大班教案《认识图形》2023-02-10

认识三角形人教版教学设计2023-05-18

新人教版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2022-08-15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2023-12-21

《认识四边形》教学设计2022-07-29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022-12-23

认识图形教案2022-11-19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2023-09-06

认识三角形优质课教学设计2023-08-2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