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三辞“桂冠”

时间:2023-04-07 07:54:2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季羡林三辞“桂冠”(通用9篇)由网友“鲜花花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季羡林三辞“桂冠”,欢迎阅读借鉴。

季羡林三辞“桂冠”

篇1:季羡林三辞“桂冠”

季羡林三辞“桂冠”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季羡林他精通南斯拉夫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等12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在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可以说著作等身。他淡泊名利,为人谦逊朴实,尤其在荣誉面前,头脑清醒,三辞“桂冠”,传为美谈。

一辞“国学大师”

季老请辞理由:

季老说:“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二辞“学界泰斗”

季老请辞理由:

“光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三辞“国宝”

季老请辞理由:

“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我来一个急刹车。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季羡林曾说:“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正如季先生所言,追求完美,是每个人的理想,但是,真正的完美是没有的,只有在完美的理想中努力,才会更接近完美。我想,这或许是季先生辞掉至高荣誉的原因之所在吧。

篇2:季羡林“三辞”

季羡林“三辞”

特摘录几段季老的文字,看看这位97岁高龄的老人是如何对待罩在自己头顶的灿烂光环的。

一辞“国学大师”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

约摸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北京大学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当时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二辞“学界泰斗”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这要分两层来讲:一个是教育界,

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界。

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光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三辞“国宝”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大约在八九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当然,“国宝”这一顶桂冠并没有为我一人所垄断。其他几位书画名家也有此称号。

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 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我来一个急刹车。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经典语录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

篇3:季羡林:把我头顶上的桂冠摘下来

季羡林:把我头顶上的桂冠摘下来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特摘录几段季老的文字,看看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是如何对待罩在自己头顶的灿烂光环的――

一辞“国学大师”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

约摸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北京大学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当时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二辞“学界泰斗”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这要分两层来讲:一个是教育界,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界。

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光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三辞“国宝”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大约在八九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当然,“国宝”这一顶桂冠并没有为我一人所垄断。其他几位书画名家也有此称号。

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我来一个急刹车。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来源:《人民日报》)

篇4:季羡林三哭

季羡林三哭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是否好奇季羡林为什么三哭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标题为《季羡林三哭》,其实不大准确,应该是《季羡林想三哭》,因为最终并没有哭出来。

说的是季羡林先生刚从清华大学毕业,虽然优秀,但也面临着“刚毕业便失业”的窘境。正在这时候,山东省济南高中宋校长请他回济南任高中教员,教国文。因为要同时执教高中三个年级三个班,而且那时候没有统一的教材,任由教员自由发挥。可这种天马行空的教学方式,却更见教员的功力,刚大学毕业的季羡林常觉力不从心,苦闷惶恐之余,便想到什么地方哭一通,此为一哭。

二哭,是因为济南高中的宋校长。季羡林先生视宋校长为恩人,可后来知道宋校长希望他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聚起济南高中的毕业生为宋校长所用时,便有些迷茫,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最后,宋校长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羡林很安静嘛。”于是,季羡林先生又想找个什么地方哭一通。

第三次想哭,是济南高中一年一度给教员下聘书的时候。如果没接到聘书,便是解聘,因此,学校总有一部分人惶惶不可终日。而季羡林先生因为不愿意陪校长太太打牌,又不懂得给校长送礼和请客吃饭,感慨着天地之大,竟无容身之处,于是,又想哭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季先生接到清华大学派他作为交换生赴德国留学的通知,原本茫然的处境骤然柳暗花明。

在济南高中当教员的`一年,大概是季羡林先生工作和治学生涯中最为苦闷的日子吧,竟和如今都市白领的境况如此接近,有获得工作的欣喜,有为了生存的妥协,有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鄙视,更有对理想不灭的追求。

而季羡林先生最终得偿所愿,远赴德国留学,是因为坚持,坚持在现实的压迫下行走。想哭而未哭,是因为什么呢?我想,如果季先生那时候哭了,也许就能腆着脸组织学生成为宋校长的一颗棋子,或者陪校长太太打麻将以及请校长吃饭、给校长送礼,如果真那样,就算季先生最后同样去了德国留学,但我想,那样的季羡林肯定不是我们所了解到的,受人尊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拓展:

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19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人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此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他于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进入古稀之年后。季羡林的学术生命仿佛进人了黄金时期。尽管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缠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

7月11日,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人物事件

虽卧病榻笔耕不止

自第一次白内障手术之后。季老身体各器官就总不断出毛病,常常要住院。不过,季老对此却很坦然:“我现在就是一块老表,零件有点老化,擦上点油,修理一下,还是可以再走几年的。”

为了写书,他曾经天天拖着蹒跚的双腿,步行五六里路到北大图书馆查资料,把当时白内障尚不严重的双眼累得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而季老身边的工作人员更是在私下里称他“受了甘地的影响,完全就是一个自虐狂”。惜时如金的季老,总是不知疲倦,发奋忘我地工作,即使在医院治疗,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写文章。每天清晨吃过早饭,他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看书和写作,直到医生查房方肯停下;午睡过后依然如此。不到晚饭时间,笔和纸是不会从他手中离开的。已经动过三次手术的眼睛不能长时间看书,他就让工作人员帮着念报读书。一天总要读书写作四五个小时以上。他说:“我性与人殊,越年纪大,脑筋好像越好用,于是笔耕也越勤。”在医院里每天完成二三千字的文稿对季老来说属家常便饭。

请辞三顶桂冠

季羡林在写作《病榻杂记》时。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和比较之后,在病榻上以《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泰斗”》《辞“国宝”》三节内容,昭告天下:把这三顶别人加在他脑袋上的桂冠统统摘下来。这样的“大举动”绝不是季先生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真诚的心迹袒露。早在1月9日,结集了季羡林先生一生回忆文章的《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在北京首发。据该书编辑、季老学生梁志刚透露,在该书出版之际。季老将编委会撰写的丛书序言中,所有称呼他为“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的字眼全部删除,并告诫梁志刚等人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得晚些,活得时间长些罢了……这不是谦虚,是实事求是。”《病榻杂记》出版之际,他明确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篇5:季羡林:三论人生

季羡林:三论人生

上一篇《再论》戛然而止,显然没有能把话说完,所以再来一篇《三论》。

造化小儿对禽兽和人类似乎有点区别对待的意思。它给你生存的本能,同时又遏制这种本能,方法或者手法颇多。制造一个对立面似乎就是手法之一,比如制造了老鼠,又制造它的天敌猫。

对于人类,它似乎有点优待。它先赋予人类思想(动物有没有思想和言语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又赋予人类良知良能。关于人类本性,我在上面已经谈到。我不大相信什么良知,什么“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我又无从反驳。古人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者,极少极少之谓也。即使是极少极少,总还是有的。我个人胡思乱想,我觉得,在对待生物的生存、温饱、发展的本能的态度上,就存在着一点点“几希”。

我们观察,老虎、狮子等猛兽,饿了就要吃别的动物,包括人在内。它们决没有什么恻隐之心,决没有什么良知。吃的时候,它们也决不会像人吃人的时候那样,有时还会捏造一些我必须吃你的道理,做好“思想工作”。它们只是吃开了,吃饱为止。人类则有所不同。人与人当然也不会完全一样。有的人确实能够遏制自己的求生本能,表现出一定的良知和一定的恻隐之心。古往今来的许多仁人志士,都是这方面的好榜样。他们为什么能为国捐躯?为什么能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性命?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就是这样的人。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只有这样的人能有。禽兽中是决不会有什么“脊梁”,有什么“浩然之气”的,这就叫做“几希”。

但是人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能够做到,有的人就做不到。像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怎能做到这一步呢?

说到这里,就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我没有研究过伦理学,不知道怎样给道德下定义。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到了曹操那样,就算是坏到了顶。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老少的。说这话,有点泄气。无奈这是事实,我有什么办法?

11月13日

篇6:辞职前须慎重考虑的三问三境界

多少年来,一直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苦干实干不如找个关系”……这些顺口溜都说明这样一种事实:“干了也白干”,当然,上述顺口溜确实一针见血指出了某些现象,有的地方、有的单位甚至变本加厉。但“干了也白干”的这种“大势”

第1思:是否为逞一时之勇而辞职?

第2思:跳槽后的工作是否更有利于个人发展和能力培养?

第3思:是否熟悉劳工法规中有关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

写辞职信的禁忌

1、不要说上司坏话。如果你认为有必要向管理层反映一下上司的问题,要尽量以委婉的言辞口头提出,

2、不要满纸抱怨,抨击公司制度。

3、不要指责同事,尤其忌讳把同事的“罪行”白纸黑字写在辞职书上。

移职换位“大法修炼之三重境界

第1重境界:按照正常的工作程序提出辞职。

第2重境界:留给上司和同事一个美丽的背影。

第3重境界:峰回路转型,回过头来做上了原来公司的主管。

目光短浅,人走茶凉,为得到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因为在这家公司的工作经历曾让你不愉快,跳了槽之后,从此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距离其实是可以产生美的,一旦不再有利益上的瓜葛,可能你会发现其实大家做朋友不错。

换工作不是光凭感觉喜欢就好,一个人要对自己的生涯有正确认知,才能做正确选择。

篇7: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t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⑶辞:辞别。

⑷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⑸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⑹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篇8:杂曲歌辞・三台,杂曲歌辞・三台韦应物,杂曲歌辞・三台的意思,杂曲歌辞・三

杂曲歌辞・三台二首,杂曲歌辞・三台二首韦应物,杂曲歌辞・三台二首的意思,杂曲歌辞・三台二首赏析 -诗词大全

杂曲歌辞・三台二首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  体裁:乐府   一年一年老去,明日后日花开。

未报长安平定,万国岂得衔杯。

冰泮寒塘始绿,雨馀百草皆生。

朝来门阁无事,晚下高斋有情。

篇9:相和歌辞・三阁词,相和歌辞・三阁词刘禹锡,相和歌辞・三阁词的意思,相和歌

相和歌辞・三阁词四首,相和歌辞・三阁词四首刘禹锡,相和歌辞・三阁词四首的意思,相和歌辞・三阁词四首赏析 -诗词大全

相和歌辞・三阁词四首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乐府   贵人三阁上,日晏未梳头。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

珠箔曲琼钩,子细见扬州。北兵那得度,浪语判悠悠。

沉香帖阁柱,金缕画门楣。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

三人出眢井,一身登槛车。朱门漫临水,不可见鲈鱼。

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影响人生的10本书

季羡林大师的故事

不完美的才是人生高三作文

春天最想做的事作文

不完满的人生美文

我的理想学生做事作文600字

名人故事高三语文素材

不争才是人生美文

季羡林的生平简介

季羡林三辞“桂冠”
《季羡林三辞“桂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季羡林三辞“桂冠”(通用9篇)】相关文章:

季羡林:《病塌杂记》节选2022-06-22

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2024-01-24

季羡林大师语录2022-10-19

季羡林的书法人生2022-09-09

那些我妈妈说过的名言日志2024-01-13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2023-12-18

春天最想做的事作文600字2023-08-27

母亲节思念母亲的文章2022-07-11

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2022-08-06

人到初一作文2022-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