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初期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合集6篇)由网友“守护小狗”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入园初期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入园初期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入园初期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众所周之,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有的甚至还有保姆或得到其他更多的人的照顾和关爱;所以,幼儿在生活自理上很差,有的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会,在行为规则意识执行能力方面都很欠缺。因此,孩子入园后的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就成为小班教师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常规以及行为规则意识建立的关键环节。《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的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其中: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因为幼儿进入幼儿园,改变了他原有的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另外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小班的常规及行为规则意识建立好了,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学习自我管理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幼儿种种健全心理的重要时期。抓住幼儿期这个黄金季节,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新生入园是幼儿从家庭个体活动进入集体活动的开始,是他们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着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有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幼儿园也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培养幼儿,使其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须面临在众多的规则中适应,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新《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通过学习思考,我们认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重在让学会自主管理。
小班幼儿入园不久,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许多幼儿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问题,加上幼儿年龄小,行为自控能力差,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幼儿不能理解和接受,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都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遵守集体的规则。根据幼儿的现状,我们应该注意对幼儿的需要给予满足,对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制止,促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和睦、相互给予爱的环境之中,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因此,在小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形成一些规则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教育
创设互动环境,促进幼儿生活规则意识的形成幼儿园里有秩序、整洁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文明友爱的相互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规则习惯的重要条件。环境是最好的老师,适宜的环境能引领幼儿自主地参与。我们就在走廊和活动室内进行了相应的环境创设;以吸引家长和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图书区我们为幼儿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和幼儿礼仪交往方面的书籍。在我们对幼儿进行讲解和孩子们在翻看的过程中,让幼儿对良好行为和幼儿礼仪有个初步了解。我们还把礼仪规则教育每个方面的内容画成图片,装饰在教室的各处墙面上。墙上那热情待客的小白兔、排队喝水、洗手的各种小动物形象都深深吸引了孩子们,感染了他们。我园设置的“礼貌用语”告示牌,将日常礼貌用语布置在幼儿园的各个醒目的场所。早上来园主动问老师好的宝宝,我们就会把宝宝的照片张贴主题墙上,成为大家羡慕的“小明星。”活动室内“幼儿园里我最棒”栏目的创设吸引了全体幼儿;我们把班里孩子们应该遵守的幼儿行为规则,用图片的形式张贴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看到图片中的自己和同伴非常的兴奋,照片贴在这里,对于孩子们是约束,同时更是激励。不用太多的说教,孩子们就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二、活动教育
一日活动渗透随机教育,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规则意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幼儿的,而是需要幼儿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活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对幼儿多观察,多注意,随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做到及时发现,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及纠正,让幼儿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并发扬。活动中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任何规则意识的养成,必须通过幼儿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开展的具体活动有1、“我最棒”主题活动;2、“礼貌宝宝”体验活动;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方法:
1、设标志法。对刚入园的孩子选择他们自己的照片,作为自己毛巾、水杯的标记,做到不随便使用别人的毛巾、水杯;并把班级常用物品贴上幼儿熟悉又喜欢的动物图片固定好摆放的位置。例如在各个活动区贴上不同的标志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各个活动区的内容、玩法以及规则等。活动后能按图片标志进行归类整理。多次实践操作后,使幼儿对摆放的位置产生深刻印象,以至不会弄错。
2、榜样示范法。采用有趣的榜样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幼儿点名时,教师先点能力较强的幼儿,请他做示范,并及时给予肯定;由于幼儿好模仿的特点,鼓励其他幼儿大胆模仿,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又使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3、儿歌比喻法。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时,我们经常结合幼儿各环节的情况,创编通俗、易懂的儿歌内容,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如洗手儿歌“水龙头,哗啦啦,洗手指,洗手腕,手心手背搓一搓,甩甩小手擦干净。”还有午睡儿歌:“睡觉啦,先尿尿,再学小猫轻轻走,嘘…嘘…。”这些儿歌简单易记,受幼儿喜爱,也使他们能逐步掌握了洗手、午睡的方法与要求。4、游戏活动法。利用幼儿喜欢的教学游戏开展活动。如在组织玩“开火车”的游戏时,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手一个一个迅速的搭着肩膀排成一列火车(纵队),不仅排队速度快了,一些喜欢乱跑的孩子也很快的加入到火车的队伍中来。这样反复的游戏,让幼儿知道自己行为要和集体保持一致的规则意识。在音乐游戏“拔萝卜”活动中,以“扮演其中角色”的形式开始,礼貌邀请同伴来帮忙的情景展开,使幼儿体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同时感受劳动后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让幼儿逐渐养成在园一日生活的各项常规习惯。
篇2:入园初期如何有效培养常规?
入园初期如何有效培养常规?
入园初期,幼儿受分离焦虑情绪的影响,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对教师提出的常规要求往往听不见也记不住。此时,幼儿需要的是情绪的安抚和找到依赖感、安全感,以帮助他们度过分离焦虑期。因此,建议教师不要操之过急,给幼儿一段过渡期,在幼儿对教师和幼儿园产生熟悉感和安全感后再开始进行常规的培养。 可以按照先个人再集体的顺序进行,效果比较好 在过渡期内(一般1~2周),观察每名幼儿的情绪变化。对于分离焦虑不严重的幼儿,可以先指导他们进行洗手、拿自己的毛巾和水杯、自己用饭勺吃饭等基本的生活自理活动。如果幼儿能够做到,要鼓励和表扬他们,激发这些行为持续下去。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幼儿情绪趋于平稳、能够参加集体活动和集体游戏,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常规和习惯培养的游戏和活动了。 常规培养的内容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不能一步到位 幼儿刚来幼儿园,还不习惯集体活动的约束。如果一下子提出太多要求,幼儿记不住也接受不了,会造成幼儿的挫折感和不爱来幼儿园的不良情绪。教师可以从培养幼儿基本的卫生习惯入手,再逐渐延伸到整理玩具的游戏习惯,再到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 取得幼儿家长的支持很关键 教师对入托初期的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教育一定要取得幼儿家长的支持。入园前要与幼儿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了解幼儿常规培养的具体内容,并在家中尝试练习,为幼儿入园做准备。在入园以后,教师要提醒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保持和幼儿园的态度、步调一致。 常规培养的内容要游戏化 学前儿童具有认知靠动作、爱模仿、以形象思维为主、常把无生命的物体当做人以及把假象当做现实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常规培养必须要游戏化,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培养幼儿正确使用小勺独立进餐时,教师可以在游戏区中准备大小、颜色和材质不同的勺子、塑料食物、动物玩偶、布娃娃等,吸引幼儿用“喂喂小动物”或“喂娃娃”的游戏练习进餐技能。在进餐环节,教师还可以给幼儿讲类似《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告诉幼儿吃饭时不要掉饭。篇3: 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教学总结
自20xx年我园承担太原市教科研中心“幼小衔接课题”的子课题“5―6岁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以来,在园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积极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现总结如下:
一、认识提高明确方向
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园领导组织课题组教师统一思想,认识课题研究的深远意义,明确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我们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我们学习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基本特点、一般程序,使参加教研的教师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思路、把握课题的研究进展,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实验方案。
(一)了解、分析小学生行为规则,制订出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让幼儿意识到:规则是满足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正常开展活动,进行交往的保证,而不是对他们的限制,大家只有遵守了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
2、让幼儿意识到: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冲突时,应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3、让幼儿意识到:一日活动中每一条规则内容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4、让幼儿意识到:许多规则是人为的、可变的,应该客观、灵活地对待,积极主动地争取更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
(二)设计并发放家长问卷,调查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现状。
(三)确定各班研究的重点内容
大一班:在交往过程中,幼儿发挥自主性,尝试制定并遵守维护规则。
大二班: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发挥自主性,尝试制定并遵守和维护规则。
大三班:在生活活动中,幼儿发挥自主性,尝试制定并遵守和维护规则。
大四班:在学习活动中,幼儿发挥自主性,尝试制定并遵守维护规则。
二、寻求策略提高成效
(一)课例研讨
我们根据课题开展的需要,以班为单位,每班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方案,由一位教师执教,全体课题组教师听课后,进行课例研讨。
大一班教师z的谈话活动《我要上学了》,通过活动满足了幼儿对上学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做一名小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大二班教师王文辉的游戏活动《玩陀螺》,在游戏中使幼儿树立规则意识,认识到规则的普遍性。大三班教师赵隽的社会活动《制定规则》,教师将幼儿没有规则取书时的混乱场面录制下来,播放给幼儿,使幼儿通过自身体验认识到规则的重要,使幼儿产生制定规则的愿望,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又快又安静地取到书?”,通过讨论共同制定规则,然后按共同制定的规则再实施一次,体验有序、按规则行事的好处,最后将活动延伸为,给一日生活中需要制定规则的环节用图画的形式表示出来,随时提醒大家遵守。大四班教师张琴的社会活动《标志知识竞赛》,根据大班幼儿已形成初步的竞争意识的年龄特点,以知识竞赛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了一些生活中的常见标志,了解了社会中一些需要遵守的规则,为幼儿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打下了基础。
通过课例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虽然幼儿年龄较小,不能完全脱离成人的限制,却可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民主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其自主意识,鼓励幼儿去思考规则的要求,探索规则的合理性,尝试自主制定规则,自觉遵守规则等,使幼儿深刻理解规则的真正内涵。
(二)个案研究和随机教育
1、个案研究
因为本课题重点研究的是幼儿的规则意识,所以,很多的研究过程,都和孩子一日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仔细观察,因此,我们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既教师选取班内比较有特点的幼儿,进行跟踪观察记录,利用个案研究,针对个别幼儿,帮助其形成良好规则意识。
2、随机教育
我们坚持多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的突发事件,进行有目的的随机教育,促进幼儿观念上的强化。在行动上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已有的经验,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和行为意识。
通过个案研究和随即教育,我们认识到,规则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幼儿园的规则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幼儿园的规则教育要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为根本,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法和手段,使规则真正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三)家园合作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家长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规则意识培养不重视,投入精力少,要求不严格,而且部份家长自身忽视社会规则的不良行为,大大影响了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请家长来园参加课题研讨,指导家长支持、参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以下是研讨活动实例:
育英幼儿园“幼小衔接”专题教研活动―――“指导家长支持,参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1、闫园长介绍课题进展情况。
2、闫园长提出课题研讨主题“指导家长支持,参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3、家长谈对规则意识的认识以及自己孩子在家中执行规则的情况。
▲家长代表A:我的孩子从小托班来到幼儿园到现在大班,从以前什么都不会到现在成为一名懂事、有爱心、做事有规有矩的孩子,我感到很欣慰。就比如说晚上回去做作业,很专心,不像别的孩子一会儿干干这,一会儿干干那。再比如说,在买东西时有时候着急,插个队。这时候孩子就会批评我,“不能插队,排队才是好孩子。”我现在有一个困惑就是:孩子遵守规则是件好事,但规则多了是不是会限制孩子个性的发展?
教师z:孩子的成长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习各种规则逐渐成为这会人的过程。孩子们现在处于学习状态,与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不冲突。
教师z:您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了规则的内涵,我们的研究也是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如果说我们对规则的认识就是教师的命令,大人的训导,那么过多的规则强加于孩子身上,那就是会影响孩子的个性。但是规则的真正内涵,它存在的社会价值在于满足人们正常生活,工作的有序展开的保证,并不是对某个人的限制。所以说,我们在培养过程中,更重视激发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来自己制定规则,这样的话,他们认为是合理的、科学的、那自然就会内化、遵守。
▲家长代表B:我对规则意识的认识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如在家中我和孩子就张贴着“自己事情自己干,推给别人是懒汉。”这样的标语。再一个就是我重视孩子尊重别人,比如对老人,对残疾人等,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现在我发现孩子有逆反心理,不听话,例如写字的时候不求质量,只求速度,为的是争第一。
教师z:这种现象确实在您孩子身上出现,她非常要强、好胜、事事都争先。关于写字,我想这也涉及到了规则的问题,完成写字任务,到底有哪些规则?如坐姿、策划、工整及速度等,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想这也是我们教师、大人没有把具体的规则交代清楚。
教师z:有时候可能是孩子错误领会了老师的意思,比如说,某个孩子平时写字很慢,有一天快了些,老师就会表扬他,而您的孩子误以为老师更看重的是速度。
▲家长代表C:我的孩子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我比较担心的问题也同前面那位家长一样,规则的制定会不会抑制孩子个性的发展,在平时和别的小朋友相处的时候,我的孩子就总是退缩,不去争抢。学习时,也是只有当他有十足的把握的时候,才会去回答、完成。
教师z:我想您的孩子其实的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至于他的性格表现是和他的先天气质相关的。规则的制定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您的孩子自律能力特别强,其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我们研究的宗旨目的,也就是为了培养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
教师z:我们更应看重关注的是怎么样去增强您孩子的自信心,鼓励他多表现自己。
▲家长代表D:我的女儿是一个特外向的孩子,也好激动,很多时候无意中就受到了伤害,在班级进行了规则意识的培养之后,有了很大进步,行为上有所控制,而且还会管束我们大人的行为。
教研主任z: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其实孩子与父母这份不可取代的亲情、血缘关系,你们的言传身教,你们具备有更强的教育和影响力度,我想你们在家中下的工夫一定也不少。
教师z:孩子们之间交往的规则对孩子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规则它就象桥上的防护栏,提供安全感和保障,保护孩子自由探索外部世界,而不用害怕伤害到自己或他人。
4、闫园长小结课题研讨中家长的问题,确定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①规则会不会限制孩子个性的发展?
②孩子不听话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指导?
③怎么样在协商、平等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④如何让幼儿懂得更多的交往礼仪,让幼儿用直观的方法理解规则?
5、教科研中心杨老师小结
①肯定了教研成绩,布置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对今后的工作进行指导。
②征集指导家长支持,参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把握家长、教师爱孩子的主线,分类,有针对性的召开小型家长会,理解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让家长之间互相影响。
▲通过摄像、对比的方法,让家长直观了解孩子的表现,从而萌发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想法。
三、总结积累收获成绩
闫园长撰写的论文《5―6岁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研究方案》获省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
z撰写的论文《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研究》获省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
四、回顾过程反思不足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专家的专业引领。
课题组应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使课题研究获得专家的专业引领。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争取在研究策略与方法上有更大的创新并能及时总结有益经验,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反思等。
2、研究方案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经过前一时期的实施,我们应将研究中的不足和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不断地补充方案,加强课题的操作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使课题研究真正为幼儿服务,为教育服务,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3、与家长的联系还需更紧密些。
虽然我们开展了“指导家长支持,参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的主题教研活动,但是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还需更紧密些,利用各种途径,让家长更加了解我们的课题内容,实施方法等,使家长更能够配合我们的研究,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地成长。
篇4: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
“老师,乐乐把颜料弄到我脸上了。”贝贝大声叫了起来。
此时的我正忙于在另外一组指导呢,听到贝贝的大声喊叫,我头也没抬一下,就说“不许把颜料弄到别人脸上、身上。”
本以为这大声的喝止会让情况好转,哪知道:“糟糕!黄颜料里有其他颜料了,还怎么做实验呀”豆豆紧接着也大声喊了起来。
“老师,我们组的颜料都变成黑色的了,还怎么做实验啊!”第二组的凡凡也不甘示弱的大声报告着。
“希希你的头发变成红色了。”乐乐的一句话顿时引来了组内孩子的围观。
这是我的一节科学活动“颜色的变化”,我为每组幼儿准备了红色、黄色、蓝色的水粉颜料各一盘,水粉笔若干,记录纸六张。要求孩子们把两种不同的颜色加在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在活动前只想着材料挺简单的,就是颜色的混合并观察其变化,而且在以前的科学活动中我也很注重孩子们的动手操作,经常会投放材料让他们自己探索,便料想在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一定会按照我设想的意图完成操作的,而且现在不是也提倡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要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探索环境,因此本着这两点在活动中孩子们操作的环节我什么要求都没有,就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为他们提供的材料就让孩子们自己去操作了,结果┈┈
现在孩子们的状况简直可以用一团糟糕来形容,有的孩子脸上都是颜料,有点孩子衣服上都是,有的桌子上都是,有的颜料都变成了一片漆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能草草结束了本次活动。
活动结束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本次活动的无效归结于活动前我的准备不够充分。我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的自顾自想幼儿的发展水平是怎样的,却没有结合班中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考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同时我想我在解读《纲要》的过程中我出现了严重的理解错误,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无任何要求的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真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吗?从今天的活动看来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在混乱和没有规则的状态下,幼儿无法专注进行玩色实验,由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兴趣点可能不在老师要他们完成的操作活动中,而是让诸如颜色弄到别的小朋友身上去了,活动用老师提供的颜色做一些他们喜欢的实验上去了,而部分在活动中比较自觉的孩子只能用叫喊发泄着对某些幼儿破坏活动常规的不满。由此可见,自主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基础,没有规则,自主就是一句空话。
在幼儿操作活动中尤其是一些动手实验的活动中,在操作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地将规则和要求告诉了幼儿,因为这种规则和要求既能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又能引发和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发现。
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且取得预期效果,需要一定的秩序和协作,而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护,协作亦需规则来保障。我们不必担心规则会“束缚”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要的是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觉遵守。这样既能维护秩序,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幼儿真正得到自主发展。
篇5:对幼儿入园初期的启蒙教育
对幼儿入园初期的启蒙教育
广西柳州市直机关第二幼儿园
每个宝宝刚上幼儿园时,都会有哭闹和不情愿的情况发生。这是因为宝宝从小在家长身边长大,突然要离开家长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去,就会因为与家长分离产生而“焦虑”。焦虑又分为“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两种。
“分离焦虑”是宝宝离开家长而产生的一种不安全感,“陌生焦虑”是宝宝因为接触到新环境和新老师、新同学而感到紧张,所以对亲人的依恋感特别强。新的环境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往往会产生矛盾而形成了心理冲突。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刚入园的宝宝首先想到的不是吃、喝、睡等基本的生理要求,而是对爱的需要。这时,我们老师就想方设法满足他们心理需要----消除焦虑,帮助他们尽快进入群体环境,尽快恢复到原来的心理需要结构层次上来。只要家长和老师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悉心了解、分析情况,从宝宝的长远与大局出发,相互信任,密切配合,这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为了尽快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保证正常的教育的尽快开展,我对新入园的幼儿教育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
一、丰富幼儿关于幼儿园的感性经验,做好迎新工作。
为迎接新生入园我就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对此还有详细的计划。入园前,我就对新生宝宝进行了家访,家访是有很具体的目的:发放调查表。这是科学地对宝宝身体发育、智力状况、兴趣、习惯、个性特征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查表,请家长填写从而对宝宝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对宝宝的家庭状况比如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和气氛,家长素质等老师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也是我家访的重要任务。
在宝宝入幼儿园之前,我要求家长可以先带宝宝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这样,宝宝入园后就不会因为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紧张情绪。幼儿园中的滑梯、积木等游戏设施以及老师教幼儿唱歌、跳舞、画画、游戏等等活动,都会对宝宝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新生宝宝对上幼儿园产生一种向往之情。如果可能,可以让宝宝接触一下幼儿园里的老师,并和幼儿园中、大班的小朋友一起玩一玩,这样当宝宝再入幼儿园后,就不会因为不认识老师和小朋友而感到陌生和紧张。新生宝宝对幼儿园建立起初步的感情,可以让幼儿积累与人、事、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提高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二、稳定幼儿情绪,做好新生与家长接待工作。
开学第一天,幼儿正式入园,我们老师就亲切直呼宝宝的名字或者是宝宝在家中的小名。抱抱、亲亲宝宝,给新生宝宝喜欢的玩具,使初入园的宝宝感到温暖和安全。对于哭闹的宝宝,我就要求家长果断把宝宝交给老师后立即跟宝宝告别,千万不可以粘粘糊糊。更不可以因为宝宝哭闹就将他带回家,那样,宝宝就更不喜欢上幼儿园了。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哄抱一下给以抚慰和鼓励,并当着宝宝的面要家长下午早些来园接领,使宝宝在情感上受到满足。当然我还善于关心那些虽然不哭,但内心焦虑不安的幼儿,使自己尽快地成为宝宝依恋的对象,陌生环境中的保护者,这样会降低宝宝的焦虑情绪。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环境及集体生活。
从一开学我们老师就布置教室、寝室,将教室打扮得漂亮、整洁,寝室打扫得文雅、舒适;此外还在教室里布置了“娃娃家”游戏区。游戏活动一般在娃娃家游戏区开展,老师可以扮演妈妈,从而使宝宝们感到亲切、高兴,充分让宝宝们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培养刚入园的宝宝逐步适应集体生活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恰当对待宝宝原有的一些不良习惯。大多数的新生宝宝刚入园时都有一些与集体生活不适应的不良习惯,如挑食、不爱吃饭,活动时独占玩具,会咬人,会抓人,午睡时要抱着睡等等,对此我们老师不呵斥、鄙视,而是用爱心耐心来对待幼儿,细致精心地照料他们,循序渐进地使他们渐渐改造这些不良习惯。平时用表扬、奖红角星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宝宝们乐于入园的好习惯。
四、进行初步的常规训练,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从开学第一天起,我们老师就开始有计划地对宝宝进行各种常规训练,如让宝宝们懂得说礼貌语言:“老师早”、 “老师再见”、 “谢谢”等等。活动、吃饭能到指定的位置,能听老师的琴声、铃声行动;大小便知道上厕所蹲便池;分组玩玩具时不争抢;认识自己的毛巾和水杯,不乱用等等。常规训练往往能帮助新入园的幼儿适应新的生活,减少宝宝的焦虑情绪,也能促使全班幼儿建立良好的秩序、正常的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由此可见,对新入园的托班幼儿教育是一项细致、复杂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教师只有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切实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就能取得成效。
篇6: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幼儿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成长的过程。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标志,就是学会自觉遵守全社会一致认同和遵守的生活规则。什么是规则?简言之,规则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社会角色为履行义务所必须遵守的规范。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非常重要。幼儿家庭与幼儿园应该共同承担起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任。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应该怎么做呢?
一、在幼儿园教学细节和生动多样的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方面,幼儿园无疑是重要的阵地。教师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出一些必要的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意义,把这些规则贯穿在孩子的日生活之中。通过反复训练,让这些规则入心、入脑,成为幼儿的习惯,为他们升入小学后自觉地遵守更多的规则做好准备。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从孩子们日常共同参与的生活情节开始。例如孩子每天入园后,就要求孩子们依照先来后到的顺序领取餐具,然后按照老师事先安排好的位置落座;就餐时,不喜欢吃的东西不能随便倒在地上……在课间自由玩耍中,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有礼貌地向小朋友提出请求,得到允许后才动手拿去玩。在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与别人、与公共环境的各种联系,有很多应当遵守的“规矩”,教师应当在每一个环节上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让“规矩”逐渐变成孩子的自觉习惯。
要注重设计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来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例如,玩游戏“木头人”、“我是小司机”、“判断对与错”等,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熟悉小学的教室、桌椅、操场、阅览室等环境,和小学生 起上课、交流,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入小学的迫切愿望。回园后模仿小学生的生活、上课、游戏及遵守的规则等。除此之外,还可设计一些主题教育,通过孩子的参与,明白规则的用处,了解规则无处不在,遵守规则可以保证人们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如:组织参观马路上的车辆、行人、图书馆等,了解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也可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孩子如何遵守规则,让孩子思考: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从而引起对规则的重视。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之内化为各种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二、家校交流促进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之一,而家庭也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理解、协商的原则,与家长真诚沟通与合作,建立新型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家长对家园同步教育责任的认识,转变其教育观、儿童观,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与教师统 一教育认识、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让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车两轮”,真正做到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原则、要求和执行任务的规则上同步,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三、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培养规则意识
每一位幼儿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他们都将会走出家门、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的大殿堂。因此我们要和家长一起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友善、关爱、示范的态度和方式,让孩子从被动接受规则要求转为主动接受规则。此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树立孩子的劳动意识。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他们做不好或是违反了规则时,应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将强制性、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快乐、自觉的行为和终身受益的习惯。在家中要求孩子养成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的好习惯,出家门时要和家人打招呼;要按一定的时间作息等等。家长还可和孩子从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游戏中共同商量制定家庭规则,用孩子们共同约定、看得懂的方式记录下来随时提醒、共同遵守。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经历规则产生、执行、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逐渐地使遵守规则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生活处处有教育”。教师、家长要共同配合,共同为孩子营造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开发和利用周边的社区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实践和了解成人的榜样作用,帮助幼儿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懂得社会生活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规则只有掌握、遵守和适应有关的行为规则,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自由”。通过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学会相互谦让、关心、帮助和爱护,学会分享、合作、安慰,逐步有了较强的角色意识,懂得了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第一块基石。
★ 幼儿打击乐开场白
★ 托班班务计划
【入园初期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合集6篇)】相关文章:
新入园保育教师个人工作计划2022-05-07
小班的班级管理工作总结2023-02-25
教育随笔小小班针对挑食2022-08-04
幼儿常规教育心得体会2022-10-16
减轻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的学科论文2024-01-10
入托介绍信2023-06-23
新学期开学前教学反思2023-12-05
教师节感谢信2022-11-16
小班教学总结2022-11-05
一年级下学期班级活动总结2022-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