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成功创业开大学生包子店(精选9篇)由网友“每天都好运鸭”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90后大学生成功创业开大学生包子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90后大学生成功创业开大学生包子店
这个由四个90后大学生开的包子店,每天能卖包子4000个。他们去年11月底开第一家包子店,8个月后,已有两家分店,三家加盟店,每天营业额可达近万元。
大学毕业后对工作不满 萌生卖包子想法
调馅、擀皮、包包子……一系列流程在几个男生的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娴熟、流畅。不一会把蒸笼装满包子,这时也不能稍作休息,门外的长队促使他们继续为下一蒸笼包子准备着,即使这样仍免不了一些顾客的抱怨。
“等半个小时了,还没买上包子!”一位阿姨率先表示不满,但仍在高温下继续等待。“这儿的包子味道还不错,自包子店开业后常来买包子,但是每次都需要排队很长时间。”她告诉记者。
“本着良心,希望用最传统的工艺和最天然的食材,还原包子最原始的味道”的宣传语贴在包子店的设备上。店主之一郜少乾说,这是他们开店的宗旨,也是这样做的,“每天都用新鲜的蔬菜,精心挑选的肉来包包子”。
1993年出生的郜少乾和郜少坤是双胞胎兄弟,他们和同龄人李成楠、胡会乾同是去年毕业于石家庄一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四人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都是按部就班地实习、找工作,所从事的工作都是销售类的。“经常需要出差,四处奔波,虽然工资不算太少,但是一个月下来也所剩无几。”首先想要改变现状的是郜少乾,他想用所学专业干点事儿。
去年5月,他和同学在毕业前聚餐时,看到一家包子店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便萌生出卖包子的想法。“卖包子在大家心目中是一个比较低端的行业,而且不太注意卫生状况。”郜少乾说,他想卖包子改变现在的状况(www.cyonE.com.cn/) 。他把想法告诉同学,并询问是否愿意跟他合伙卖包子。郜少乾说,很多同学认为卖包子不会有前途,而且又苦又累,都拒绝了他,只有同宿舍的三个人决定同他一起卖包子。
开店前练习包包子上百次
从此,四个小伙子开始为卖包子做准备,他们去大街小巷考察,看包子店的选址、统计人流量等,同时也尝了不下60家包子店的包子,总结本地人喜欢吃什么馅的包子,并品尝味道,也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后来,郜少乾在亲戚的介绍下去天津跟一个做包子不错的师傅学习。对于一个几乎从不做饭的小伙子而言,学包包子不是件简单的事,中午大家都休息时他还在练。他白天学习,晚上把学到的手艺打电话告诉同伴,同伴在家里练习调馅、包包子。
“最初调陷时,放多少盐都掌握不好,火候不是大就是小,总是失败。”李成楠说,为了保持包子大小和馅量的一致,专门买来一个小秤,包之前来称一下每个面皮和馅,面皮重了就拽一块下来,轻了就再补一块。“练习包包子那段时间几乎天天吃包子,很多时候包得不好,也不好意思送人,只好扔掉了。”李成楠说,在开店前他们练了上百次包包子。
去年11月底,四个人在翟营大街租住的房子附近的一个便民市场,找了一个12平方米的门脸房,四人凑了1万元左右,又置办了和面机、压面机、操作台、蒸箱等设备,大学生包子店便开张了。
篇2:90后大学生成功创业开大学生包子店
开店8个月后,日营业额达近万元
开店后,四个人每天5点多就起床,先买菜,在家洗菜、切菜、调陷。四个人在店里也有明确的分工,一个人压面,一个人卖包子,两个人包包子。一天卖包子结束后还要收拾,洗刷蒸笼多遍等,直到晚上11点才能睡觉。
但刚开始并没有想象的顺利,各种问题不断。“最初发不好面,面太多膨胀不起来,也把握不好每天的所用面和菜馅的量。”郜少乾说,有时会剩很多包子,只好倒掉,有时正卖着包子,突然没有面或馅的了。
“切菜常切到手,手也常被设备上的棱角划伤。”李成楠告诉记者,每天都很累,生意也并不是很好,有时也会沮丧,但大家相互鼓励,“既然已经开始了,不能半途而废”,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两个月后,终于有了改观,包子味道越来越好,馅的种类越来越来越多,慢慢地买包子的人每天都排起长队,很多单位还开始订员工餐,有的家庭聚会时会打电话订上几十个包子。
渐渐地每天包子供不应求,他们便开始琢磨开分店。今年5月,他们在裕华路上开了第二家店,从开业起顾客都排起长队买包子。6月开了第三家店。期间有人找他们谈加盟,目前还有三家加盟店。现在每个店每天能卖4000个包子,三个直营店日营业收入达近万元。
准备年内再开50家包子店
自从开分店后,他们开始雇人包包子、卖包子。但是为了保证质量,买菜、洗菜、调陷、洗蒸笼等工作仍是四个小伙子亲自做。但店中常常面临人手缺乏的状况,他们仍会帮忙包包子。
随着包子店的扩张,很多人都对几个小伙子投来赞许的目光。“这几个孩子善良,能吃苦耐劳,靠自己的努力卖包子自力更生挺好的。”在店中包包子的张大姐说,自己挺佩服他们。
然而,几位家长对自己孩子卖包子都持否定态度。李成楠告诉记者,家人知道他卖包子后,常劝他们另找工作。“他们觉得大学生卖包子不体面,跟不上大学没啥区别,不会有出息。”李成楠说,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最后父母也妥协了。而郜少乾却没有那么幸运,至今因卖包子仍与家人处于僵持状态。
“父母曾说过如果我再卖包子就‘断绝关系’,我也半年没有回过家了。”郜少乾说,他虽然理解父母,但并不觉得卖包子低人一等,“包子”像其他的东西一样就是产品,把产品做好就是他们的目标。他正是运用自己大学所学的知识,做各种分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得到人们的认可。他还要更加努力得到家人的认可。郜少乾告诉记者,他们正忙着注册公司,其中一个同伴去南方学习新手艺,希望可以增添包子口味,给市民更多选择。“随着店面的扩大,以后还会去学习经营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自己。”郜少乾说,准备到年底再开50家分店店,此前他们已经开始做公益事业,经常去敬老院、福利院送爱心包子,以后还会定期做更多的公益事业。
篇3:大学生创业店-90后大学生创业开包子店
大学生创业店-90后大学生创业开包子店
8月7日上午十时许,裕华路上的一家包子店前就排起了长队,一个头戴帽子,身穿围裙的小伙子正在熟练地给顾客装包子,另一个小伙子在厨房紧张有序地包着包子。这个由四个90后大学生开的包子店,每天能卖包子4000个。他们去年11月底开第一家包子店,8个月后,已有两家分店,三家,每天营业额可达近万元。
大学后对工作不满萌生卖包子想法
调馅、擀皮、包包子……一系列流程在几个男生的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娴熟、流畅。不一会把蒸笼装满包子,这时也不能稍作休息,门外的长队促使他们继续为下一蒸笼包子准备着,即使这样仍免不了一些顾客的抱怨。
“等半个小时了,还没买上包子!”一位阿姨率先表示不满,但仍在高温下继续等待。“这儿的包子味道还不错,自包子店开业后常来买包子,但是每次都需要排队很长时间。”她告诉记者。
“本着良心,希望用最传统的工艺和最天然的,还原包子最原始的味道”的宣传语贴在包子店的设备上。店主之一郜少乾说,这是他们开店的宗旨,也是这样做的`,“每天都用新鲜的蔬菜,精心挑选的肉来包包子”。
1993年出生的郜少乾和郜少坤是双胞胎兄弟,他们和同龄人李成楠、胡会乾同是去年毕业于石家庄一所大学专业的大学生。四人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都是按部就班地、找工作,所从事的工作都是销售类的。“经常需要出差,四处奔波,虽然工资不算太少,但是一个月下来也所剩无几。”首先想要改变现状的是郜少乾,他想用所学专业干点事儿。
去年5月,他和同学在毕业前聚餐时,看到一家包子店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便萌生出卖包子的想法。“卖包子在大家心目中是一个比较低端的行业,而且不太注意卫生状况。”郜少乾说,他想卖包子改变现在的状况。他把想法告诉同学,并询问是否愿意跟他合伙卖包子。郜少乾说,很多同学认为卖包子不会有前途,而且又苦又累,都拒绝了他,只有同宿舍的三个人同他一起卖包子。
开店前练习包包子上百次
从此,四个小伙子开始为卖包子做准备,他们去大街小巷考察,看包子店的、统计人流量等,同时也尝了不下60家包子店的包子,总结本地人喜欢吃什么馅的包子,并品尝味道,也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后来,郜少乾在亲戚的介绍下去天津跟一个做包子不错的师傅学习。对于一个几乎从不做饭的小伙子而言,学包包子不是件简单的事,中午大家都休息时他还在练。他白天学习,晚上把学到的手艺打电话告诉同伴,同伴在家里练习调馅、包包子。
“最初调陷时,放多少盐都掌握不好,火候不是大就是小,总是失败。”李成楠说,为了保持包子大小和馅量的一致,专门买来一个小秤,包之前来称一下每个面皮和馅,面皮重了就拽一块下来,轻了就再补一块。“练习包包子那段时间几乎天天吃包子,很多时候包得不好,也不好意思送人,只好扔掉了。”李成楠说,在开店前他们练了上百次包包子。
去年11月底,四个人在翟营大街租住的房子附近的一个便民市场,找了一个12平方米的门脸房,四人凑了1万元左右,又置办了和面机、压面机、操作台、蒸箱等设备,大学生包子店便开张了。
开店8个月后,日营业额达近万元
开店后,四个人每天5点多就起床,先买菜,在家洗菜、切菜、调陷。四个人在店里也有明确的分工,一个人压面,一个人卖包子,两个人包包子。一天卖包子结束后还要收拾,洗刷蒸笼多遍等,直到晚上11点才能睡觉。
但刚开始并没有想象的顺利,各种问题不断。“最初发不好面,面太多膨胀不起来,也把握不好每天的所用面和菜馅的量。”郜少乾说,有时会剩很多包子,只好倒掉,有时正卖着包子,突然没有面或馅的了。
“切菜常切到手,手也常被设备上的棱角划伤。”李成楠告诉记者,每天都很累,生意也并不是很好,有时也会沮丧,但大家相互鼓励,“既然已经开始了,不能半途而废”,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两个月后,终于有了改观,包子味道越来越好,馅的种类越来越来越多,慢慢地买包子的人每天都排起长队,很多单位还开始订员工餐,有的家庭聚会时会打电话订上几十个包子。
渐渐地每天包子供不应求,他们便开始琢磨开分店。今年5月,他们在裕华路上开了第二家店,从开业起顾客都排起长队买包子。6月开了第三家店。期间有人找他们谈加盟,目前还有三家加盟店。现在每个店每天能卖4000个包子,三个直营店日营业收入达近万元。
篇4:90后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
90后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1:曲博:“叫个鸭子”以后会成为一个外卖品牌
曲博认为,好品牌、好产品、好服务,这就是他们理解的互联网思维。
我在百度负责大事件及节日营销,在世界杯前期我们做了很多市场调研,因为一直在做人与服务的链接,当时就想策划一些跟人与服务相关的活动,也了解了一些餐饮方面的市场。我有一个朋友上一届世界杯的时候自己做了个酒吧,赚了不少钱,所以我觉得今年是不是也可以自己做点事儿。
我之前学过厨子。我有一个叔叔是白洋淀人,他17岁开始出去去湖南、湖北那去做生意,很擅长做烤鸭,但他对于单品的营销没有太多的经验,我去跟他聊了聊这些东西,他很感兴趣然后就决定一起做。正好我们有这样的资源和配方,跟几个朋友聊了聊大家觉得还不错,于是开始做一些尝试。
当时除了鸭子也想过其他东西,比如羊肉串之类的。但羊肉串的问题是,如果不是现烤出来现吃就不好吃。北京烤鸭在外卖上有很大的弊端——刚出炉的时候是最焦的。我们的产品跟它有一些差异,而且比它简单,不需要卷饼、蘸酱这些复杂的过程,拿起来就可以直接吃;它还可以隔夜再食用,只需要简单的加热就可以。
在产品还没出来之前,我们就在秘密里做了一些推广,发现效果很不错。产品出来后,更多人开始关注我们。
我们跟黄太吉不太一样,黄太吉主要在线下铺设店铺,但我们不会,做的很轻。我们的做法就是自提或者外送,在店里可以直接设置透明厨房。之前我们做外卖,后来发现很多单都送不过来,一是远,而是饭点的时候单比较密,也有很多顾客会说能不能直接去拿取,我们结合这样的需求开了一家自提点,就在黄太吉的店铺旁边。当时我也找赫畅聊了聊,赫畅当时是说想把那条街做成互联网思维的一条街,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在鸭子制作这块,我们按照比例去调配料包,再统一送到工厂去腌制,腌制完之后就拿回来自己烤,由大厨控制火候。
现在我们大概每天能接到100只左右的订单,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是主要的传播渠道,未来可能会自己做一个官网。自提店开设了之后,一天的产能有400到500只。我们也在做鸭子周边的产品,比如鸭脖子、鸭舌这些,这些出来之后,可以提高用户的黏性。
做所有东西产品肯定是最优先的一块。我们现在的回单量在60%以上,基本上吃完了大多数人都会再吃,我们的微信一开始是个人号,5000往上就不能再加了,现在慢慢转向服务号。
现在我们还处于一个丰富产品的阶段,通过重复购买的顾客反馈进行产品迭代和完善,先抓住核心用户。未来我们也在想是不是可以去建立一些顾客体系,比如说望京这一块,用户的点单量非常高,未来或许可以把这些人拉到一起做一些社交,包括线下可以在望京去选出一个鸭王,让他就负责搜集这块区域的需求。
目前团队有28人,配送有10个左右,用户运营那有5个人,接下来还会继续招配送人员。我觉得顾客的第一手信息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包括我们的服务T恤都有“鸭子走了”“跟鸭死磕”这样的产品文化,有很多专门做配送的公司找到我们,但我们在前期都没用,未来可能会考虑跟配送公司尝试着去合作。
我们前期主要专注做鸭子,在后期,“叫个鸭子”有可能成为一个外卖品牌。因为现在外卖的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后“叫个鸭子”有可能就是送个外卖的意思。
“叫个鸭子”是6月18日开始做的,7月底融资就Close了。我们的投资人王中磊,他找过来跟我们说,看到这个品牌之后就哈哈大笑,说我一定要投资这个,太有意思了。除了王中磊之外,投资人还有李明远、天图的朱拥华。
我觉得大家一直都在说互联网思维,可是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我重新给它定义了一下:互联网思维就等于自传播性,只要自传播性做好,在网上就不怕没有传播;包括产品也得好吃。产品好吃再加上品牌和服务,就会形成自传播。
90后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2:大学生在校首次创业卖饺子 5年干10种职业
离毕业只有半年的时间了,张天一却连一份简历都还没投出。在身边的同学四处奔波、“狂笔狂面”的时候,张天一正在各个高校进行着自己新书《90’s不为乌合不从众》的签售和分享会。这也是他新晋的身份——作家和自由演讲人。从艺人经纪人、保险推销员、创业老板,到现在的作家、演讲人,在校园的五年里,张天一来来回回折腾了不下十份职业,也因此在北大BBS上一夜走红,被戏称为“北大十业哥”。
毁誉参半的“十业哥”称号,阐释了他“不为乌合不从众”的人生态度。他说,干了这么多事情,就是想要找到毕业生除了“出国考研找工作”之外的“第四条路”——创业。
创业是为了“精神自由”
张天一将自己新书的出版称之为“第二次创业”。他的第一次创业却没这么有文化气息——卖饺子。之所以会走上创业的道路,张天一给了个最现实的答案:因为钱。
“刚上大学那会儿,我还是一个愣头儿青,整天老琢磨着思想独立、精神自由这些事情。最后发现现实很让人郁闷,思想上不敢和老师顶牛,怕被老师‘记恨’;精神上不敢和父母叫板,因为他们掌握着我的经济命脉。”
大二上学期的一天,张天一忽然有了个想法,然后给家里打电话要钱,准备大干一场。“我妈听我说完之后,骂了我句‘神经病’,就把电话给挂了。”张天一现在已经想不起,当时那个让老妈骂出“神经病”的想法是什么了。但是这件事情却给了他很大触动。“马克思是对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精神和人格独立,经济必须得先独立。想来想去,创业是赚钱的最有出息的做法。”
在此之后,张天一开始混迹于北京的各个投创圈和投资者沙龙,有时候排好几个小时的队,只是为了能跟投资大咖们搭个腔,抓住那几分钟的时间,跟对方阐述一下自己的创意。
“一开始我觉得只要有一个很牛的点子,一份漂亮的计划,再加上一张会忽悠的嘴,拿到风投就不是梦想。后来发现自己实在是太幼稚了,所谓的好点子,同一时间想到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这个圈子最不缺的就是点子,最重要的是执行力。”
大二的一次思想政治课上,张天一替同学去送课堂作业,耐着性子听了大半节课。突然间,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张天一。“现在肯德基、麦当劳这种标准化的西餐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市场非常巨大。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一家全球有影响力的标准化的中餐企业。”
张天一灵光一现,觉得找到方向了。
学生会主席成了“饺子王”
在还没有详细的计划之前,张天一就在同学当中放出消息,说自己要做快餐。“如果不是身边的同学一直追着问‘什么时候到你的餐馆吃饭’,我这个点子可能又要黄了。”
最开始,张天一的餐馆定位是为学生提供盖饭外卖服务。房子租好了,自己试吃了上百份盖饭确定好了菜单,大厨也请好了,却发现自己为了省钱租下的民居,排烟排油功能根本没法支撑起外卖巨大的排油量。
“我一开始把这件事情想得特别简单。送外卖嘛,一个人做饭,一个人送餐,两个人就够了。当时连需要找个接电话的人,都没想到。”
遇挫的张天一,根据自己的场地限制,迅速调整了战略,决定由油烟大的盖饭改为送水饺,并取名为“天一碗”。为了研制出菜馅的最佳定量配方,张天一跟从老家请来的厨师,连续几天都以饺子为食。“每天包了就吃,改进了再尝,一天平均要吃三到五顿的饺子。吃到最后,真是吃不下去了。”店中的员工都比天一年龄大,因此,天一每天都穿得老气横秋,尽量让自己看上去显得老成,显出“老板范儿”。
张天一至今还记得自己接到的第一笔大单。那是他利用自己在学生会工作时积累的人脉,争取到了迎新点上的300多份外卖单。迎新前一天,张天一和大厨师傅忙活到了晚上十一二点钟。第二天中午十一点左右,“天一碗”的饺子开始陆陆续续地出现在了各个迎新摊位上。到了十二点,还有不少外卖没有送到。张天一开始着急了,从迎新点跑回店里,亲自当起了送餐员。一直到下午两点多,300多份餐才全部送完。“当时把我给急得啊,人家是照顾我生意才把单交给了我,结果不但送得不及时,有的饺子送到的时候汤都洒了,只好四处跑着道歉。好在还有不少老师夸我们的饺子还挺好吃的。”
每接一笔大单,张天一都会紧张半天。“外卖是个拉回头客的生意,第一次你送晚了,以后人家都不会吃你家的饺子了。”
张天一试图做出承诺,“半小时内送到,超过三十分钟免单”。为了兑现这个承诺,他亲自跑去现场踩点,计算好每条路线花的时间。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这样一条“将时间最大化利用”的规定,却让员工不以为然。“他们不觉得29分钟和31分钟有什么区别,在他们眼里不过是2分钟的不同。”后来,张天一在多次无效的沟通失败后,慢慢意识到,像他这样一个“作坊”似的企业,最忌摆谱,管理更多需要靠人情。想让餐馆的一切流程化、标准化的想法,只不过是学生受到的“教条主义”的僵化思维,在现实中难以行得通。
关闭了生意留下了经验
如果说拿着自己的创意在投资沙龙上四处碰壁,还没有挫伤到张天一的热情。那“天一碗”则让张天一每天都在体验着什么叫做“在绝望中重生”。
最开始难倒张天一的是一张操作台。在买操作台之前,张天一一直以为淘宝是万能的。结果操作台繁杂的类型、多样的材质,让张天一在网上挑花了眼。最后决定跑去近郊的市场,看过实物之后再做决定。
“第一次去黄村的时候,开了大半天的车到了市场,才发现我们连台面的尺寸都没有量,等于是白白跑了一趟。”
开门营业的前半年里,“天一碗”处于持续的亏损状态。每天剩下的菜用不完,扔了可惜。天一不得不放下“张老板”的身份,在菜市场上摆起了摊。现在提起那段摆摊经历,张天一还是津津乐道。“每天都会遇到城管,中午一趟,晚上一趟,次数多了,我就总结出了经验。我们摆摊的那条大街是个丁字路口,摊位一定不能摆在街口或街尾,要尽量往丁字路口交叉处凑,这样城管来了跑得快。”张天一说,自己的摆摊经历,让他意识到城管其实才是弱势群体,“他们怕小贩怕得不得了,就算抓到了,一般说几句也就算了。”
在亏损最严重的时候,张天一还曾硬着头皮,大晚上跑到宿舍楼里,一户户地敲门送外卖。“送夜宵确实挺掉价的,厚着脸皮上门问人家吃不吃饺子。有一段时间,我一晚上送夜宵挣的钱,比一天送外卖赚的钱还要多,你可以想象店里当时是有多惨了。”
慢慢地,张天一发现,自己“作坊”所在的小区里,开始有大爷大妈从他这里买了水饺回家煮着吃,前天晚上冻在冰箱的饺子开始慢慢变得供不应求。张天一觉得是时候把“作坊”从地下转到地上了。于是在上半年和年底,分别在魏公村和五道口租下了“天一碗”的堂食店。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的流水稳定在1万元左右。
可是在本科毕业时,张天一却选择结束这桩生意。“把‘天一碗’继续做下去,无非是开第三家第四家的问题,以后就得全身心投入当事业做,可是我还不确定这就是我未来的方向,我还想多读书,再多沉淀沉淀自己。退一步说,以后哪天再开‘天一碗’,分分钟都可以开起来,因为经验学到了,这就够了。”
90后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3:许家辉:“肆忆拍”记录一代人的青春光影
十八岁的时候,他读高中,因为坚持,他从班级最后一名华丽逆袭到班级前三。
二十岁的时候,他读大学,因为梦想,他从寝室小卖部起家,把零食业覆盖了附近的几栋宿舍楼。
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刚毕业,因为热爱,他从拍摄做起,旗下的“肆忆拍”记录了一代人的青春光影。
他就是许家辉,郑州肆忆拍摄影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年初,这家致力于服务大学生,记录大学四年青春成长足迹的影像公司正式成立。短短的两年时间,他们由最初的影像逐步扩展为影像、服装、舞美三大类,各方面逐步走向流程化、正规化、制度化。他们是你的青春日记本,用影像记录你的精彩年华。他们是你的私人定制潮流导师,打造美丽动人的你。如今,青春依旧,他们仍在前行!
让行动听从内心的声音
当记者在肆忆拍工作室见到许家辉时,他身着正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走进他的办公室,我们发现这里虽小但却十分整洁,墙上悬挂着“天道酬勤”的书法装帧,四周布满了精美的纪念册,细致、专业,正如许家辉本人在创业道路上的姿态。这一切似乎都在默默地告诉我们,他的创业成功是有原因的。“我们这个七人团队,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会摄影,也没有一个人会PS,而且他能看到大学生带来的广阔市场,最终他放弃高薪就职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走上创业的道路。他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我还年轻,即使失败了,以后还有工作的机会,但创业的机会并非一直都有,有可能就只有这一次,只要有51%的把握我就会去做。”
本着这样的信念,从最初简单的拍摄写真业务,到后来一整套完善的摄影服务,再到如今涵盖班级文化、毕业纪念、文化潮品、晚会承接等项目,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正是许家辉创业精神最为真实的写照。当初创业之前,他的团队,七个人中没有一个人会摄影,没有一个人精通PS。购买设备,租赁房屋的资金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而父亲的三个问题“你见过单反吗?你会拍照吗?你会后期的PS吗?”道出了父亲对他创业的质疑。
但即使梦想与现实之间隔着一座又一座大山,他也要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前进,跨过山和海,去追逐梦想。
“我大学四年尝试过很多事情。我发过传单,做过寒假工,做过销售,甚至还在医院做过医生助理,但无论是哪一种行业,都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许家辉坦言道。他喜欢尝试,不喜欢拘泥或固步自封,每一次尝试都让他深思而获益匪浅。发过传单之后,他懂得了传单人的感受,所以不会再拒接别人递过来的传单。做过寒假工后,他懂得了知识的宝贵,所以读书更加用功。而当医生助理那段岁月,更是让他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所以至今他不吸烟不饮酒。青春要敢于尝试,静止的生活是没有活力的,他向学弟学妹们建议不要让寝室埋葬了你的青春,主动走出来,才能走向远方。
在经营上他致力于“打造大学生摄影传媒第一品牌”,坚持以质量、实惠、时尚、省时、省力为经营理念,采用“先让顾客免费体验,用质量赢取信任”的营销方式,真诚地为每一位客户服务。他坚定地说:“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们能拿什么来换取别人的信任呢?只有真诚、优质这些东西,才能作为我们不断前进的保障。”这一切真实地映射出许家辉的创业姿态。
的确,肆忆拍中的“肆”代表着大学四年的时光,“忆”代表着对这些日子的追忆与怀念,而合起来,正是他们的工作方式——用图像记录美好瞬间,用图像打造每个人的专属青春纪念册。他们秉持“拍写真是一种态度”的工作理念,用心地在为每一个故事每一段青春赋予灵性,他们在“发现美”与“记录美”上特立独行。
创新追梦路
目前,肆忆拍实行全覆盖式代理模式,拥有清晰的业务划分、明确的工作流程、专业的人员分工、制度化的管理机制。以“最低的价格,最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对于未来的发展,肆忆拍正将营销对象逐步扩大,不仅仅停留在财大,更要向外发展,以华水为基点,外联部为缺口,向外辐射,覆盖北大学城。但这绝不仅仅是最终目标,不久之后,许家辉和他的肆忆拍团队将计划实行一个终身跟踪拍摄的项目。
,许家辉在投资建厂之前到安徽最大的毕业册制作产地与义乌小商品城进行学习。除此之外,航拍与电子相册等新技术的运用也是他们今年的维持举措。经过两年的成长,肆忆拍在毕业季时已经能够提供一整套人性化高质量的服务。此外,他们在线上利用移动个人终端平台在微信公众号上为顾客提供一个作品展示的平台,毕业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肆忆拍以往的作品并对摄影师进行预约。许家辉坦言:“我们始终将毕业照当做一种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神圣仪式,所以我们对每一次的业务都十分投入、热情。力求用最精准、最人性化的服务对待顾客。”所有的努力付出最终都会获得最好的回报。20毕业季时肆忆拍一共服务了286个班级,位于郑州市同行业第一。许家辉对肆忆拍的未来亦是信心满满,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肆忆拍能最终占领郑州市场,甚至逐步向外发展。
目前,肆忆拍摄影公司发展态势良好,一如既往地朝着他们的目标——大学生摄影第一品牌不断努力着,他们用大学生特有的真诚与坚持一步步前进。下一步他们打算为顾客开展量身定做流年相册业务,记录一个人二十岁、三十岁、甚至六十岁的模样。
岁月长,衣衫薄,我们的故事与时光一直很美好。那肆意年华、别样青春,让我们共同祝福许家辉和他的肆忆拍,留住更多生命中的美好与感动!
篇5:90后大学生创业如何成功?6大创业项目大推荐
80后现在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的主流人群,80后选择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而随着80后渐渐的老去,90后也渐渐开始融入社会,对于这些有干劲有冲劲的年轻人来说,很多90后也加入了创业的大军,90后如何创业?适合90后创业的项目有哪些呢?在选择90后创业项目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项目的发展性,90后年轻创业者是有想法的一代,喜欢创新喜欢独特,那么适合90后创业的项目都有哪些呢?
创业好项目一:流动性摆摊。
很多人对于摆摊绝对不会陌生,这种经营模式经常出现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如夜市,车站等等。90后创业者可以选择以餐饮为主,如烧鸡,烧饼,早餐等,也可以选择服饰、皮具,饰品等,此种经营模式的经营产品包罗万象,可以让创业者自主选择。如果90后创业者口才较好的话,相信业绩肯定也是很好的。
创业好项目二:小型特色食品超市。
众所周知,大型超市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是几乎每一家超市都是千篇 一律,毫无新意。因此,90后创业者可以选择开一家另类的小型超市,独具特色。创业中国认为,90后创业者可以综合各大商场和超市的特色食品,在食品批发商场中精心选择适合自己店铺的商品,也可以托出差的亲朋好友购进各地特色食品,形成小区特色的风景线,吸引消费者前来。
创业好项目三:网上精神医院。
现代社会繁忙而压抑,人们面对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一些人总是害怕去见心理医生,觉得那会被别人认为不正常。开网上精神医院,通过一些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那些压力大的人群解决他们的问题。网上医院与现实的医院最大的不同在于求助者无需直接面对医生,治疗者无须担心被误以为不正常,他们面对的都是网络上的沟通,而不用面对面,这样子消除了治疗者很多的顾虑。
创业好项目四:网上教育。
随着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发展还使教育领域进行了一场全新的改革,远程教育也受到了很多学生们的喜爱。所以90后的创业者可以抓住商机,根据自己的知识,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再与一些学者合作经营,经过相关的工商教育部门批准,90后创业者的项目就可以实施了,网上教育具有巨大的潜力。
创业好项目五:自助售卖模式赚钱更简单
今年零售领域的经营模式出现一个重要变化,有近30个行业推出了自助售卖模式,如女性用品、酒店用品、街边饮品、汽车服务……其优势有两点,一是与传统零售模式相比,自助售卖Cye模式可以大幅降低房租、人工成本,通过节流方式,提升投资者的收入;二是投资者采取自助售卖模式,完全可以充当一个“甩手”掌柜的角色,省去了很多员工管理上的麻烦,让经营变得更加简单。目前这种自助售卖模式特别适合一二线城市、且计划从事社区商业的小投资者创业。
创业好项目六:小投资也能加盟大品牌
今年不少大品牌企业在招商上出现两个变化,一是推出新的加盟费支付方法――分期付款,即投资者可以在6-36个月之间将加盟费付清(没有分期利息)即可;二是招商地区重点选在二三线城市,因为相对一线城市各项经营成本比较低,加盟店盈利几率较高。如20上半年国内连锁企业120强在二三线城市加盟店的销售额比一线城市高出100%。这种变化的直接影响是:一、小投资者手中资金不足可通过加盟大品牌创业;二、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相对不佳的二三线城市的投资者也能加盟大品牌,从而提升创业成功率。
目前这两种变化主要集中在餐饮、便利店、服装、家纺、鞋帽等五个领域。不过大多数小投资者首选的行业是餐饮,尤其热衷中等知名品牌,如小肥羊。
篇6:90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大学生创业故事
(一)郑州两在校大学生合伙创业 年销售额超500万
有的学生,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有的学生,没毕业就已经当了“老板”。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有两位大三学生在家乡经营家庭农场,发展苗木经济,创业一年多,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创业者聂威振
创业者王硕
首次创业
刚进大学校门 这俩人就琢磨着创业
郑州大学这两位创业的大学生,一位名叫王硕,另一位名叫聂威振。
“我们俩是睡在上下铺的好兄弟。”王硕说,从进大学校门开始,他俩关系就很铁。
王硕家是做生意的,可能是受到家人熏陶,他很有经济头脑。入学不到一个月,他和聂威振就合伙在校园里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他们选择在学校卖化妆品。“有亲戚做化妆品代理,我可以从她那里拿货,自己在学校销售。”王硕说。
当时,全校一共有约40栋宿舍楼,王硕和聂威振雇了40多人做销售。“起初经营状况不错,每天能赚两三百块钱,心里特别高兴。”王硕说。
但由于他们经营的都是低价化妆品,供货渠道减少,加上学校商店化妆品专柜的竞争,他们的销售量逐渐下滑,两人最终选择放弃。
二次创业
进军苗木种植行业 首笔订单10多万元
对第一次创业的失败,王硕和聂威振归结为对化妆品行业不了解,没搞清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第二次创业,两人选择了他们相对熟悉的领域——苗木种植。“家里也有人搞苗木种植,对这个行业还算比较了解。”王硕说。
初,两人通过银行贷款10万元,承包了100多亩土地,雇人种植树苗。两人主要通过网络寻找求购树苗的信息,推销树苗。刚开始,一天打出去400多个电话,订购者却寥寥无几。去年10月,他们终于接到了第一笔订单:河北沧州一个客户定购1400棵树苗。
得知消息后,两人立刻赶往周口,组织员工给客户挖树苗。白天陪同客户选树苗,晚上组织工人把树苗装车,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4点。这样持续了一个星期,树苗才全部装车运输完毕。这笔生意,让他们收入10多万元。此后,两人种植的苗木逐渐打开销路,收入也逐渐增加。
创业升级
扩大种植规模 发展立体式生态农业
如今,王硕和聂威振已是学院的名人。他们经营的家庭农场位于周口太康县,主要种植楸树、紫叶李、嫁接金叶榆等苗木品种。
上个月,王硕和聂威振拿到了营业执照,正式成立了公司。接下来,他们打算扩大种植面积,采取“公司+农户+销售”的经营模式,研发新品种,养殖家禽,发展立体式生态农业。
目前,他们的家庭农场拥有20名固定员工,700亩土地,销售额500多万元,并间接带动了近50名农村青壮年就业。
王硕说,一年多来,纯利润有40多万元。由于正在创业中,他们的银行贷款目前还没还完。
“创业肯定会影响学习,不过,我在学校有办公室有电脑,有事可随时沟通,农场也有专人照看。”王硕说,落下的课程会主动找同学帮忙补。
对于创业,王硕说,家人开始并不支持,但自从做成第一笔生意,家人的态度也慢慢地转变了。
(二) 90后美女大三创业做APP推广 1年挣30多万
尚晓英,90后农村女孩儿,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三学生。
经历
高三暑假打工挣学费,大一继续打工挣生活费,假期做校园工代理挣得第一桶金,去年3月开始创业做APP推广……
成果
核心成员10人,一年净利润30多万。带领的创业团队几乎覆盖郑州所有高校,分支已延展至山西、山东、河北、陕西等省。
梦想
将业务扩展到湖北、湖南等华中地区。
从农村到大学,第一年学费是打工赚的
尚晓英,一个从国家级贫困县——洛阳汝阳县农村走出来的女孩儿。1994年出生的她与同龄人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她读高一的时候,父亲在煤矿矿井因公受伤,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因长期劳累积劳成疾。
20,尚晓英和姐姐同时考上大学,尚晓英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录取,姐姐考到了郑州航院。为减轻家庭负担,高考完第二天,姐妹俩就到一冰棍儿厂打工,苦干3个月,赚够了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那一年,她17岁。
“上大学了,继续打工挣钱,没想过创业。”在学校,尚晓英是班里的团支书,兼职挣生活费并未给她的学业带去负面影响。活泼开朗的她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加入了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
“因为组织和参加活动,接触了很多校内外的同学,因为做志愿者,积累了很多人脉。”尚晓英说,进入大学后的经历,为她创业奠定了基础,“没有成功失败之分吧,对我来说,任何经历都是宝贵的。”
由打工者到校园代理,挣得第一桶金
大一寒假,尚晓英通过假期工校园兼职代理的介绍,到昆山一家电子厂打工,这次打工经历让她收获很多。大一暑假,头脑灵活的她已经成了假期工校园代理。
“处处留心总没错。”尚晓英自己做过假期工,了解其中的各个流程,用她的话说,因为自己“多操了那么一点儿心”,就从打工者变成了代理,带着同学出去打工。通过与专业劳务公司联络,尚晓英获取了不少可靠的劳务信息。大一暑假和大二寒假,她招募了100多名学生,带他们到昆山、福建的电子厂打工,挣了9万元。她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也成了之后创业的启动资金。
除了招募假期工,尚晓英还自己找商家谈兼职,介绍同学去。“其实就是中介吧,这些兼职机会,有的是朋友介绍的,有的是自己跑去谈的,也跟一些兼职平台合作。如果合适,就跟他们签协议。”除了做劳务中介,她还做过旅游、服装租赁等业务,认识了很多商家,积累不少资源。
“创业之前,我做过很多行业的工作,创业初期的合作客户是之前资源的沉淀。”尚晓英说。
业绩不俗,一年就挣了30多万元
去年3月18日,尚晓英和男友注册了公司开始创业。“最初的业务就是整合之前涉足的一系列工作。为大学生做好服务,是我们的初衷。”
去年3月底,尚晓英的团队接到了一份英语课程软件推广工作,通过这次合作,又接触到了郑州另外两家做金融类和服务类软件的公司,帮助他们做软件推广。
怎么调动各高校的学生资源?尚晓英有曾经做社团工作的经验,决定联合各高校社团合作。“很多高校社团的经费都比较紧张,我就与他们联合做推广,给他们提供赞助。这也为我们将来在各个高校设立代理点奠定了基础。”
成功完成几个案例后,尚晓英决定把创业团队的主要业务放在地推上。一年过去了,尚晓英带领的创业团队获得了30多万元的净利润。团队核心成员从最初她和男友两人发展到10人。公司业务也从最初的省内蔓延到了省外。“省内覆盖郑州、洛阳等10大重点城市。郑州基本上所有高校都有我们的直属代理。一个校园经理带领的核心团队有四五个人吧。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等省份已经入驻团队,现在正筹备在西安建立分公司。”
目标,希望学生、白领都能做推广
“针对不同产品设计不同的方案。”尚晓英说,他们签订一个推广任务协议后,会收集相关信息,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对产品进行定位,针对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策划方案。推广过程中,还能带动其他行业的经济。
在为一家服务类软件做推广时,尚晓英想起之前参与过活动的一家可乐公司也要做促销,她就把两个商家对接起来。“推广了软件,也带动了可乐销售,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尚晓英说,一年下来,公司成长了,还帮助了很多在校生自力更生。“每个高校团队的核心成员,基本上都不用再给家人伸手要钱了。”
说起今后的打算,尚晓英说,主要是健全公司制度,搭建好平台,做自己的产品。“正在筹划客户端,预计6月份上线。做一个整合地推资源的平台,招募地推团队入驻,给地推行业提供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
尚晓英说,地推业务做多了,感觉这个行业比较乱,商家推广产品,找不到合适的地推团队,做地推的人员找不到靠谱的商家。未来,她想要做一个全民推广的策略,线上提交任务,线下进行地推。无论是学生还是白领,在学习工作之外,随时可以寻找自己合适的任务,“最终的理想是,人人都可以在线上领取任务,做推广。”
(三)90后女大学生白手起家创业 年营业额达百万
大学生创业手法各种各样,从不起眼的服装租赁业起家的似乎还不多。刚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女大学生彭丽,却在这个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她在大一时就在校内创业尝试二手服装的租赁生意,迄今市场已经覆盖了南京几乎所有的高校,年营业额有望在今年突破百万元。而接下来,她还将向演出活动等文化服务行业进军,在这个1993年出生的女孩的骨子里,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基因。
“被迫”创业
因大一时家里条件不好
说起彭丽,大部分人肯定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在南京当前的很多高校里,大量的演出活动却都要依赖她公司提供的服装道具产品来进行。这个外形瘦小、一脸朴实的女孩,当前竟然是“垄断”了南京大部分高校服装租赁生意市场的“大佬”级人物,实在让人是不敢相信。
1993年出生的彭丽是徐州人,之前是南京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她的创业之路始于大一时,而她创业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家里条件不好,“缺钱”。
彭丽透露,她来自徐州农村,家中姐妹三人都要上学,条件非常艰苦。“我初中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中学,却因为家里没钱上不了。”和姐姐一样,彭丽很早就做好了自己赚钱读书的心理准备。
大一时彭丽开始创业,当时觉得学校里的服装租赁生意有市场,她便开始尝试,但是,买服装需要钱而她没有,她只能退而求其次从外面租来服装再转租给客户使用。就这样,生意在不温不火中持续了几个月,彭丽没有赚到什么钱,却积累了不少经验。
大二时,彭丽的创业道路迎来了转机,当时学校举办了一场创业大赛,希望从中发现有潜质的学生进行创业扶持,而彭丽和一名同学结伴一道成功入围了大赛,获得了学校免费提供的创业场地支持,她的创业之路这才真正走上了正轨。
承办学校校庆公司
品牌一夜之间打响
成功入围学校创业大赛的彭丽在校内的创业街内,获得了一间不大不小的店面,她的店正式开起来了,但这时候与她一起参赛的那名同学却选择了退出,彭丽成了“孤军作战”。
聊起前期的创业之路,彭丽坦言最大的感受就是苦,那时候她身边没有团队,进货、盘货、点货、分码、打包,都是她自己一个人干,在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乱糟糟的服装堆里,她经常一忙就是一天。此外,新店铺的打扫、简单装修,乃至贴墙纸、换灯泡也都是她一个人做,经常累得直不起腰来。
彭丽说,当时为了凑钱买服装她经常把仅有的一点生活费也投进去,钱变成服装以后她吃饭却成了问题,“遇到没有钱没吃饭的时候,就把饭省了。”最艰难的时候,彭丽一天只吃了一顿饭。
最大的问题还是缺少服装,这成了阻碍她的生意发展的最大瓶颈。而就在大三期间,一场意外遭遇改变了她的命运,这就是南信院年举行的60周年庆。
当时南信院的领导大胆决定,要把这次活动的所有演出道具,交给彭丽简陋到近乎寒碜的公司来做。“那场活动太大了,各种服装道具加起来有300多件,而我们当时的服装很少,2/3的服装都是从外面租来的。”
虽然学校为了照顾彭丽的公司发展才与她合作,但是导演组是外聘的,对服装道具的要求依然很高,为演出准备的服装一次次被要求重新更换。这么折腾了一大圈下来,其实彭丽反而赔了钱。
但即便如此,彭丽的公司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次活动之后,我们的业务量大增,品牌一夜打响了,很多客户一听说南信院的60周年庆是我们做的,马上对我们刮目相看。”
服装租赁业务
几乎覆盖南京所有高校
自承办了学校的周年庆活动之后,彭丽的公司业务量突然井喷,很快她的公司规模扩大了,不仅招募了一批团队成员辅佐自己,还在仙林地区的其他高校陆续开了分公司。公司经过去年一年的发展,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她公司仓库里的服装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万件,独立支撑一场大型演出游刃有余。
顺理成章的,彭丽公司的市场也在逐步扩张,从早期的专注南信院业务到后来的覆盖整个仙林地区,再到现在已经可以辐射南京的所有高校了。几乎在当前南京的每家高校,她的公司都有服务点。
“其实服装租赁这个行业的发展道路是很容易就可以被别人复制的,为什么我们的事业发展得这么好?”彭丽说她时常这么问自己,而她总结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有一个人才齐备的团队,“我们不仅有大量的服装,现在还有专业的懂化妆的团队,我们的几名员工现在都在考化妆证书;此外,我们还有懂演出的团队,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
彭丽说第二个原因是,她手里的各种资源丰富,除了服装还有模特和杂技等演出资源。可以说,基本上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业务,她都能最快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就必然会将市场培育得越来越大。
彭丽透露,服装租赁市场也有淡旺季之分,通常一年的旺季主要有三个,分别是4月份开始的高校毕业季,以及9月份的开学迎新季,再就是12月份之后的年会季。对于她来说,当前每个时间节点的市场规模平均下来都可以达到20万元左右。
涉足文化服务行业
希望公司多元发展
当前彭丽的公司,早已经不是昔日单纯做二手服装租赁生意的小公司了,在经营服装租赁生意的同时,彭丽近期也开始尝试做一些文化创意和演出方面的业务,希望推动公司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具体来说,彭丽的公司当前除了做服装租赁,还涉足了舞台灯光、文化衫定制、特色服装定制、广告制作、展会承办等各种领域。她们近期刚做了几场大活动,其中就包括帮腾讯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天喔蜂蜜等知名企业品牌,策划并组织线下的推广活动等等。
“未来二手服装租赁这一块肯定还会做,但是可能不会是重点方向了,我更希望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探索高端发展路线,比如说找专业的设计师来为客户量身定制更有专业水准的演出服。”彭丽说。
而与此同时,她也十分看好文化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她们最近刚和一家大公司洽谈为这家公司进行品牌包装推广活动,彭丽透露,如果这个项目确定长期合作的话,一年创收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应该都不在话下。
保守的彭丽略微预估了一下公司今年的营业额,说差不多有100万,而她给自己明年定下的目标是,营业额达到500万。不过彭丽也坦言,把事业做得大一些固然是心中的渴望,不过很多时候不能急于求成,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篇7:90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3个
在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门口有一个买冰粥的小伙子,一米七几的个头,结实的体魄,再加上一张帅气的脸,让很多人都难以相信,他怎么会拉下面子摆个小摊去买冰粥。然而,更让人们难以相信的是,他竟然是个90后。
他叫殷占锋,1991年出生于张掖市高台县的一个农村,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小时候家境贫寒,让他从小就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也正是小时候的经历,让他一直怀揣当老板的梦想并一直为之不畏艰辛地努力。他说:“小时候经常在电视中看到那些老板吃的好住的好,特别羡慕。我就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当老板,让自己和亲人们能吃的更好、喝的更好、住的更好。”从那之后,那颗小小的心中便种下了创业的种子。
谈起以往的生活,殷占锋有喜也有悲、有苦更有乐。他说:“铅笔丢了,我就会摘一些杏子跟有铅笔的同学换铅笔。”可以看出,小小年纪的他就已经有了做生意的头脑。上高中后,因为视野的拓展、经历的丰富,殷占锋便有了自己挣钱的想法。“一箱子方便面20元钱,里面有24包,每天能卖完一箱子,赚4元钱。”殷占锋开心地说:“赚了一些钱后就开始卖手机,利润就更大了,不过不好卖。两年下来,也攒了几百元钱。”但是,他能忍住不吃方便面却没能抵挡手机的诱惑。“辛辛苦苦攒了几百元钱后,给我买了个手机就花完了。”
虽然心疼那些钱,但他还是果断地放弃了挣钱。“上高三了,必须认真学习。”殷占锋介绍,“也许是自己还不够努力,最终没能考上好大学。”来到技术工程学院以后,殷占锋创业的想法变得更加强烈。
“一上大学我就进了学生会,在学生会的日子里,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不论是交际方面还是人际关系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殷占锋介绍:“我在学生会的时候主要负责拉赞助,当时听说特别难,而且有好多年没有学生拉到过赞助了。”但是殷占锋不怕,他就是那种认准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干下去并且一定要干成功的人。因为,他的座右铭就是:自己选择的路,就是跪着也要走完。
为了能为学校的活动拉到赞助,殷占锋从西站到西关再到东部市场,把只要有学生消费的店面跑了个遍。然而,一个月下来没拉到一分钱。“刚开始不会说嘛,啥也不懂,就冲进去。不是被骂出来就是听到一句冷冷的‘不需要’。”曾有一次,他在一店门外思索了很久,反复地练习了几遍进去后要表达的内容后跨进了店门。然而,当他说明来意后,“一个服务员特别凶,好像我跟她有仇一样喊了一声‘不用!’便把我推了出来。”
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殷占锋笑了笑:“虽然没拉到赞助还受了很多气,但那段时间让我懂得了很多。每次失败后,我就会反思,有什么地方说的不对,或者选错了地方,人家根本就不需要校园的宣传等等。”后来,他便从龚家湾的一个奶茶店拉到了500元的赞助。
“当时可以说轰动了整个学校,因为已经好多年没有人拉到赞助了。”那次的成功给了他很大的动力,之后,几百元、几千元的赞助他都拉到过。经过三年时间的历练,殷占锋才算是有了底气和成熟的想法来创业。
“五一的时候打算去各高校卖水,找厂家的时候人家根本不理我。”殷占锋介绍,后来,他又想过做情侣装,并和服装厂达成共识,却因为资金的原因而没能做成。种种挫折和困难都没能难倒这位有着创业梦想的人,办校园杂志、在学校开小超市等等的,在他的心中有着千千万万种创业的机会和梦想,但是“没资金的我们,想要干点啥真的好难。”
做不大那就从小做起,五一劳动节之后,殷占锋凭借着之前假期打工学会的技术开始卖冰粥。花了3000元买了一个炒冰块的设备,而他的那个不到十平米的小摊每个月还要上交300元的租金。说起自己买设备的资金,殷占锋无奈地摇摇头:“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500元,也许别人都不会相信,除了日常生活花销外,我还有剩余的钱借给同学。”
筹集3000元,对于一般的人而言并不是很难,但是对于殷占锋来说相当难。他凭借节约和打工,把在冰粥店中打工挣来的钱投入到卖冰粥的生意中。可以说,他在用自己汗水换来的钱激励自己努力拼搏奋斗。
刚卖冰粥的时候,殷占锋就在柜子上贴了一张纸:大学生创业——冰粥。“引来了很多人的嘲笑,许多人买完冰粥后就会嘀咕一声:还大学生创业呢……”他说,一开始的时候很难受,但是时间长了就无所谓了。“再说了,刚开始的时候总会有很多挫折,我告诉自己不害怕、不后退。”
“每天也挣不了多少钱,但是我喜欢,除了能磨练自己之外,还能多受点苦,不吃苦是不会成功的,创业再艰难我也会走下去。”带着执着,他坚定地说:“挣钱不像扫树叶,一扫一大堆。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报!”
篇8:90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3个
一群才华横溢的“90后”大学生在青岛大学校内创办了一间“创意工作室”,试营业仅半年,就已经接单30余项,11万元。青岛人熟知的天幕城“活体雕塑”就来自他们的创意。
试水:创办首个校内“工作室”
1990年5月出生的青大美术学院的大二女生史晓宇是“青岛大学创意工作室”市场部经理,也是创建这个工作室的4名核心成员之一。她告诉记者,团队一共60人,都是来自美术学院懂创意、会设计的人才。大部分和自己一样是不折不扣的“90后”。这支年轻的团队通过提供各类设计工作、商业绘画、墙体彩绘、摄影摄像后期、雕塑工程和街头艺术等商业项目的设计制作服务为运营模式。
史晓宇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工作室在校内还属首家。
首单:“活体雕塑”来自他们的创意
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做设计创意,效果怎样?针对这一问题,该工作室的总经理大三学生方砂砂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实力不差的!”
“市北区天幕城内的活体雕塑的创意就来自我们。”方砂砂告诉记者,年末天幕城新开了不少店,需要营造气氛,征集设计方案,最终他们的“活体雕塑”方案获得认可。两个月来,由他们工作室人员组成的活体雕塑在天幕城换着花样宣传,效果非常好。
“我们还把活体雕塑的创意推广到五四广场和海边,后来岛城成立了不少专业公司,专门运作活体雕塑的展示,不过这创意最早是我们实行的。”方砂砂说,天幕城“活体雕塑”是工作室试运行期间接到的第一单,2个月下来共获得“报酬”8万元左右。
卖“创意”半年赚了11万
和部分同行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同,这些还在学校的90后大学生的很多创意都围绕着“环保”和“节能”展开:“儿童节期间,为了送给孩子们一份不一样的玩偶,我们用废旧的枕头、被子、被罩以及小朋友们提供给我们的毛巾等物件做出了很多环保又可爱的玩具。”方砂砂告诉记者,这些玩具给了他们很多的启发,想在以后的设计中将这种低碳环保的理念贯穿进去。
记者采访了解到,“青岛大学创意工作室”试运营半年来成功完成了天幕城活体雕塑、德国风情街现场写生、啤酒街和啤酒坊街头艺术展演、四维空间动漫场景设计、崂山驻军及青岛市社会福利院墙体彩绘等系列商业项目近三十项,不到半年财务处账上就赚了11万元。
“工作室是美术学院提供的,水电等各项杂费全免。前期投入仅1000余元。”方砂砂告诉记者,仅5月份,工作室就通过绘画作品销售及小区景观设计等几个项目的运作实现2余元营业收入,12月份营业额更是达到20万元。“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发展成为青岛地区最具创新实力的创意设计公司。”采访最后,方砂砂说。
篇9:90后女大学生成功创业故事
一位杭州的90后女大学生,把创业当成乐趣,创业1年,居然“玩”出了300万!
提起磁性剪纸的发明过程,90后大学生王子月笑着说:“纯属偶然”。山西各地的剪纸文化源远流长。在王子月的童年记忆里,逢年过节,很多老人都会用一把剪刀、几张彩纸,瞬间剪出五彩斑斓的窗花。看到大人们两三分钟就能剪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小子月感觉太神奇了。因为镂空的剪纸比较脆,稍不注意就会撕烂,涂上糨糊之后就更加易碎,一次帮亲人装扮婚车时,王子月感觉这么漂亮的剪纸用起来却很不方便。正因为这些原因,人们越来越难见到很多起源于民间的剪纸艺术了。
在机关工作的父母业余喜欢搞一些小发明,家庭的熏陶使90年出生的王子月也乐此不疲。于是,她就和父亲商量,能不能找到一个既不破坏剪纸的艺术效果,又能易于收藏使用的好办法。父女二人很快投入到发明中。经过各种反复选择试验,王子月终于找到了一种特殊的磁性材料来代替传统的剪纸材料。使用这样的材料剪出的艺术剪纸很容易就可以吸附、粘贴在铁质的物品上,用水及清洁剂喷在背面还可以轻易地粘在玻璃等光滑物品上,且不会破坏剪纸。磁性剪纸解决了长期以来传统剪纸容易掉色、变色及收藏不方便的问题。
磁性剪纸发明之后,王子月的父亲王龙很快申请了专利。2005年8月17日,国家专利局通过了磁性剪纸的专利技术。由磁性剪纸延伸,王子月又取得了磁贴画和着色磁性剪纸两项专利。磁贴画主要针对学龄前儿童,让孩子们拆分、拼贴,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
专利的取得让王子月很有成就感,她开始琢磨如何让这一专利产品走向市场。为此,她和父母做了很多前期的摸索。王龙还专门跑到全国小商品集散地义乌寻找商机。但是,磁性剪纸真正开始运作是在2007年之后。
2007年10月,王子月和父亲的磁性剪纸专利从海内外报名的近3000项专利中脱颖而出,进入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大赛的决赛现场,经过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发明协会等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的严格评审,磁性剪纸项目因为其市场大、社会效益好及其良好的不可替代性等方面的优势,最终夺得了央视《我爱发明》大赛的首个最高奖——新金点子奖。这次得奖,再次鼓舞了王子月和父母将这项发明推向市场的信心。
2008年,参加完高考,刚刚拿到杭州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王子月,又惊喜地接到山西省文化厅的通知:因磁性剪纸将中国的传统剪纸文化与现代的科技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符合北京奥运会“科技奥运”的理念,故选其代表山西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国故事山西祥云小屋展示。
奥运会期间,王子月和母亲一起来到北京给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游客展示磁性剪纸艺术。她们设计的获奥运金牌的各国优秀运动员的磁性剪纸肖像,特别是菲尔普斯、梅西、杨威、廖辉、郭晶晶、张娟娟等偶像级的人物肖像剪纸成了抢手货。
王子月和母亲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奥组委和国家文化部的表彰。而最重要的是,王子月从中外游客欣赏赞叹的目光中再一次看到了磁性剪纸蕴涵着的巨大商机。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一专利转换成创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在杭州师范大学在创业园里,1990年出生的晋城女孩王子月,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她的磁性剪纸。“磁性剪纸是个创意产业,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剪纸表现出来,它提倡的是自己动手、自己创新,并在动手中获得巨大的乐趣。操作简单,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学会。而且成本低廉,便于使用和收藏,可以用作家居装饰、礼品赠送、广告促销……无论是作为节庆用品,旅游纪念品,还是艺术藏品等等,都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一段如同做广告一样的介绍之后,思路清晰,伶牙俐齿的王子月告诉记者,磁性剪纸是她在晋城一中上学时就发明的专利产品,它使用的是环保材料,可以循环利用再生产。只要有铁的地方都能直接吸上去,灵巧便携。因为不容易剪断、撕破,它比普通剪纸上手快,能让人们在十分钟内就体验到剪纸的乐趣。
让王子月自豪的是,2009年6月,还在杭州师范大学读一年级的她,在不远的义乌,创办了一家磁性剪纸文化创意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的公司已经发展了十余家“飞点儿磁性剪纸”加盟商,光此一项的经济收入就30余万。
★ 妈妈的早餐店作文
★ 糕点店广告标语
【90后大学生成功创业开大学生包子店(精选9篇)】相关文章:
个人创业事迹材料2024-01-01
大学生养猪创业年赚百万2023-04-30
广告店简介范文大全2022-10-31
个人超市创业事迹材料2022-05-07
第三次创业事迹材料2023-04-22
创业事迹范文2023-09-17
90后成功创业者的故事3个2022-09-03
农业创业项目10个你不能错过的项目2022-07-21
创业种地事迹材料2023-12-22
吃成都小吃有感精选202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