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创作特点

时间:2023-05-05 08:14:3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杜甫诗歌创作特点(共9篇)由网友“孤单而又灿烂的”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杜甫诗歌创作特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歌创作特点

篇1:杜甫诗歌创作特点

杜甫诗歌现存1400多首,写诗可分四个时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有诗赠李白,“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堪称快意。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可惜的是,由于两人后半生际遇都相当坎坷,这次分别之后便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仅获得少许资助,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一边,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任职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九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在严武的帮助下,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千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

作品集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特色

取材方面,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行》,反映上层社会的奢淫。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创造出深刻动人之意境。

思想方面,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手法方面,杜诗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杜诗也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于景。杜诗叙事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而少发议论。

语言方面,杜甫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准确并时有创新,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和方言俚谚入诗。形象生动,多姿多采。

体裁方面,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于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情则多用近体诗。

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风格方面,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气魄阔大雄伟,诗歌意象鲜明强烈。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杜甫的诗歌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末王叔文当永贞革新垂败时,反复吟诵杜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抒悲愤。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唯工部诸作,气象巍峨,规模巨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还,一人而已。”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另一说是,杜甫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

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篇2:杜甫的诗歌创作

杜甫的诗歌创作

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例如杜甫中年时期的两篇杰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里边有抒情,有叙事,有纪行,有说理,有对于自然的观察,有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有内心的冲突,有政治的抱负和主张,有个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国家与人民的灾难和对于将来的希望。这两首长诗包括这么多丰富的内容,作者的心情波澜起伏,语言纵横驰骋,证明他在这不幸的时代面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都敏锐地发生强烈的感应。这样的诗是诗人生活和内心的自述,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二者在艺术上也达到高度的融合。

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诗。他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过许多论述。但是杜甫的诗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如困居沦陷的长安时写的《春望》、入蜀时写的`《剑门》,是最有代表性的。这类诗,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江上》、《江汉》,七律《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都是情景与时事交融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此外,杜甫也写了一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的气氛,可以看作是有声有色的文化史。明代祝允明书杜甫《秋兴八首》。

杜甫把诗看作是他终生的事业,认为“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他7岁学诗,直到死亡前夕,没有停止过写诗。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大大开拓了诗歌的领域。明代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唐音癸签》)这句话不尽符合事实,因为在杜甫以前也有以时事入诗的,但是象杜甫这样深入民间,洞察时弊,把富有社会意义的重大问题都陶融在“惊人”的诗句里,却是少有的。

杜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杜甫最能驾驭诗的各种形式,并能使每种形式都得到新的发展。他在五言古体诗里善于记载艰苦的旅程、社会的万象、人民的生活以及许多富有戏剧性的言谈动作,写来十分生动,使人感到的不是五言的限制,而是语调的自然,最显著的例子是《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等。他在七言古体诗中擅长于抒写他豪放的或沉郁的情感,表达对于政治和社会的意见,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功力甚深,达到很高的成就,数量占杜诗的一半以上,五律已见于杜甫的漫游时期,七律名篇多产生在到达成都以后。杜甫深厚的感情在五律中得到凝炼,在七律中得到充分的发扬。

篇3: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与特点

刘长卿诗歌创作的类型非常广泛,有赠别诗、咏史诗、思乡诗、感伤诗、政治诗、山水诗、边塞诗、爱情诗、登高诗等,包括了盛唐已有的大多数题材。盛唐诗,以风骨取胜,多直抒胸臆、形象玲珑之作,刘长卿的早期创作中亦多有此类作品。但刘长卿的诗歌最多的还是反映中唐风格的作品,即后人评价的宁静淡远、细致省净那些作品。

1.1 酬唱赠别刘长卿创作的诗歌中,题目中带有酬唱赠别字样诗作在他的所有诗歌中占全部作品的一半以上。此类作品数量如此之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刘长卿是个心灵敏感、用情极深的诗人,对亲情友情极为珍重,另一方面是因为刘长卿的一生仕途坎坷,两遭贬谪,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对离别的感受体会得异常深刻。因而这些酬唱赠别的诗作不同于一般的敷衍应酬之作,绝大部分都是作者真实感情的释放,流露出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深情挚意,同时艺术水平也比较高。

1.2 隐逸山水个人身世的坎坷和时代乱离的痛苦,使刘长卿常常陷入一种消沉的情绪之中。他在社会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只能吟咏自己的不幸,描写人生的哀愁。由于仕途的不顺利,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优美恬静的大自然。如《使还至菱陂驿渡 水作》、《东湖送朱逸人归》、《齐一和尚影堂》等等,这些作品隐隐透露了作者悟禅退隐的心境,意境清远,有得鱼忘筌之妙。

1.3 感伤身世作为一个性格耿直而心灵敏感的诗人,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尤其是忠而被谤的打击,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个人身世的感伤、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代表作如《听弹琴》、《送王司马秩满西归》、《负谪后登干越亭作》等等,内容不胜穷愁哀苦。

1.4 时事民生刘长卿的的诗歌中也不乏忧国忧民的思想,早年的作品受盛唐高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的影响,写了一些优秀的从军征戍之作。具有代表性的有《从军六首》、《疲兵篇》、《平蕃曲三首》等。经历了安史之乱社会前后的盛衰巨变后、诗人心里刻下了种种痛苦的痕迹,人生感受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的诗歌的内容和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创作了《奉使至申州伤经陷没》、《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送李录事兄归襄邓》等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1.5 咏物杂感除了上述作品以外,刘长卿诗歌中还有许多诗人作品中都共有的咏物、咏史、杂感等类型的作品,这些丰富的题材也是诗人生活经历和致力于诗歌创作的反映。如《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喜晴》、《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等,一些咏史诗像《铜雀台》、《王昭君歌》、《南楚怀古》等篇,通过追忆历史,反照现实,怀古伤今,寄托遥深。

篇4: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与特点

2.1 流连山水、热爱自然

对社会的失望和理想不能实现的彷徨,使诗人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更贴近了自然,使他对山水景物有了更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对自然的流连与热爱,是诗人作品中流露出的又一种常见情感。

2.2 深情挚意、依依不舍刘长卿是一个心灵敏感、用情极深的人,对亲情、友情极为珍惜,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亲友的发自内心的深情挚意,而在表现与他们的离别之情时则更是依依不舍。

2.3 感伤身世、幽愤不平贬谪的经历给诗人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对身世的幽愤不平的情感反复出现在诗人的诗作中。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屈原贾谊的形象就是一个证明,以此表现自己的幽愤,如“绛老更能经几岁,贾生何事又三年”(《岁日见新历因寄都官裴郎中》);又如名篇《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2.4 漂泊无依、故园之思对仕途不顺、尤其是遭受贬谪的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来说,家乡不仅仅是容身的落脚之处,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在那些美好的季节或是节日中,在那些心灵敏感的诗人的心里,眷恋故乡的情感便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作品如《时平后春日思归》、《新年作》等,刘长卿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青山意象,即反映了作者对故园和亲人的眷恋思念和漂泊无依。

2.5 忧国忧民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和封建士大夫,尤其是生活在一个战争乱离动荡的时代,对国事的忧虑关切也是诗人作品中经常流露出的情感。代表作如《登余干古县城》等。

篇5: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与特点

刘长卿诗歌创作的情感极为真挚深刻,而又不乏温厚,恬静中不乏矫饰,这种创作情感可以概括为“雅”和“怨”两个字,两者互相交融,有机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中。

不管是对友人、亲人的离别之思,还是对故园的`眷恋,在刘长卿的作品中,都不是那种酬唱赠答的简单敷衍。经常一篇之中而致意再三,感情似浅实深。

刘长卿性格耿直深切,身世之悲、时事之感,见诸笔端,不免激烈。但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又深得儒家“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文学真谛,所以实际写出时很多变成了温厚,含蓄蕴藉而不逾矩。后世的诗评者称他“最得风人之旨”。

在刘长卿表现自然风光和隐逸题材的作品中,能看到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出这种赞美向往经常是对仕宦生涯不顺利的一种宣泄。这种看起来很向往的生活只是他心灵暂时停留的驿站,而不是他终生致力的心灵家园。如《初闻贬谪续喜量移登干越亭赠郑校书》、《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等。《过前安宜张明府郊居》一篇,第三句“解印孤琴在”则暗用宓子贱“鸣琴而治”的典故,言在此而意在彼,储仲君注时议论道:“有此一句,波澜平添,已非泛泛称道隐逸矣。”

刘长卿的的诗作中吟咏风月、侈谈隐逸的,大多数是一种对现实不满的发泄,有的是他急于用世的一种矫饰,当他真的归隐山林时又往往表现出对这种生活的厌倦。从这部分作品中,我们更能看出诗人的率真可爱。

拓展阅读:刘长卿的生平

刘长卿,约唐玄宗天宝中前后在世。少读书嵩山,后移家居鄱阳。清才冠世,颇凌浮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登进士第。至德中,(公元七五七年)历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性刚多忤,为吴仲孺诬奏,非罪系姑苏狱。久之,贬潘州南巴尉。会有人为之辩白,酌移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权德舆称他的诗为“五言长城”,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在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

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篇6:诗歌创作

诗歌创作

这些年,由于个人的爱好,学着写了一些类似诗一样的东西,也从中抒发了一些积淀起来的情感,得到了一些满足。但回过头来总结,怎麽写诗?怎样写好诗?真的未知其然。也从来没有系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想起刚刚写诗的时候,不但不懂韵律,甚至连一首完整的唐诗和宋词都背不下来,真是汗颜至极,愧对诗圣、诗仙。当时只是非常的痴迷和一时的冲动。

也许我和诗一样感性。所以就跟着感觉走,一直走到现在。这些年我对诗歌创作的一点体会是:

一、写诗要具备的主观条件

1、童心;

2、激情;

3、跳跃性思维。

这是诗歌创造的原动力。

二、写诗要具备的客观条件

1、哲学知识。要懂点哲学,这一点很重要。没有哲学,就没有诗的深度。

2、文学和美学知识。是诗作者主要的修养之一。

3、自然和历史知识。也是诗作者应具备的必要知识。

4、音乐、绘画、摄影知识。主要是懂和会欣赏。掌握更有优势。

三、写诗要具备的基本功

1、遣词能力。用词:一要准;二要美;三要凝练。

2、造句。也很重要。将自然界中的景物和主观世界中的意象相融合,提炼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佳句。造句的过程,也是诗歌创作的过程。因此,诗人的手中永远没有词典。

3、比喻。是诗人离不开的修辞手法。好的比喻,能深刻诗的内容。让人震撼。如:我把余生聚在笔上/那燃烧的纸/是我最后的灰烬。引自老石头《我愿为你毁灭自己》。

4、联想。以丰富诗的内涵。诗的语言,应该是饱蘸情感联想丰富的语言。好诗可以在读者面前展现广阔的画卷。

5、恰当的形式。为满足内容而量体裁衣的书写格式。以实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好的书写格式,看起来更新颖、贴切和舒服。

6、标点符号的运用。不要忽略标点符号的运用,用得好,也可画龙点睛。

7、诗人的手里,永远要有一本字典。因为了解汉字的意义,是精彩地运用语言的前提;而精彩地运用语言,是文学作者永远追求的一种境界。

四、初学者最好是一张白纸

这样写诗更自由,更轻松。不要看太多关于怎样写诗的书;也不要看太多的古诗。不要背太多的'包袱。最好是一张白纸,按着自己的意图作画,只有走自己的路,才有自己的风格。

五、写诗要有感而发

诗抒发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一定要有感而发。诗是要打动人的,要用你的感受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所以写诗要有冲动,顺其自然。不要硬憋。

六、写诗的创作要素

就创作过程而言,我认为要有以下要素:

1、要有感人的素材。要有强烈的感受或有生动的故事。

2、要找出为之感动的要点。我把它叫做“燃烧点”。

3、构思和分段。就像写文章,要有提纲。尤其是长诗和组诗,更为重要。

4、选择独特的视角和恰当的表现形式。即切入点。

5、运用联想,挖掘感受的深度。寻求诗人和读者的共鸣。

6、运用语言功力表现感受。

通过语言和技巧,把感受精美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诗才会有嚼头。

七、关于诗的风格的问题

我认为文如其人。个性决定诗风。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别人的风格。因此切忌不要跟风和东施效颦。

一般说来,诗风大体上分写实和写意两类,其他都属派生。写实的典型风格是:叙事诗;写意的极端风格是:“朦胧”诗。意向诗是现代诗歌的一个潮流。

观察了一下,当前活跃在诗坛上的绝大多数作者的诗,是写实和写意兼而有之的诗。但雷同和东施效颦者众。

一般地说,情感丰富,浪漫、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思维跨度较大的人,比较适合写诗。

篇7:杜甫诗写作特点

杜甫诗三首写作特点

一、秋兴八首(其一)

1、寓情于景,并使情与景的色调有所不同:

这首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寓情于景。如第二联所写之景:浪涛汹涌,凌空直上,似乎天空也受到了浪涛的冲击;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仿佛与地下的阴气相接。写波涛,是由下而上,写云气,是由上而下,波浪滔天,云气匝地,秋日的萧森之气充塞着整个巫山巫峡之中。这里所写的景,即不是诗人耳闻目见之景的自然主义的描摹,而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人在这里所写的景,显示了它们各自的内在精神,还具有诗人所赋予的某种性格。

诗人写作这首诗,不仅使其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而且还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使景和情有着不同的色彩。“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描绘的是豪迈、宏阔的景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达的却是因忆“他日”、“心系故园”而生的愁,这虽然不能说是以乐景写哀情,但至少可以说是以豪迈、宏阔之景去写愁。这种景与情对比的反差越大则表达的`愁也就越深沉、越浓郁。尽管情和景在色调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是和谐统一的。

2、循环往复抒情方法的运用:

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3、对仗的运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除了讲究平仄押韵外,还讲究对仗。中间两联对仗。即“江间波浪兼天涌”对“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对“孤舟一系故园心”。而对仗的要求是平声对仄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如平声方位名词“江间”对仄声方位名词“塞上”,仄声名词“泪”对平声名词“心”等。对仗能使诗句整齐优美,收到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表达效果。

二、《咏怀古迹》(其三)

对偶工整,对比反衬。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三、《登高》

1、各联对仗,形式精雅:

一般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这首诗却是各联都对仗,形式精雅,被古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2、风格悲壮:

诗人在诗中写的是自己的悲情,却给人以超越时空的悲壮之感。这和诗人沉郁雄浑的风格是相一致的,景物描写显出了阔大的气势,也显出了诗人心胸的阔大。

篇8:中学生诗歌创作(网友来稿)

中学生诗歌创作(网友来稿)

朱黎妮

现代中学创作诗歌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较之五年前中国的语文教育很少重视学生诗歌创作能力,在高考中文体的选用方面往往是极其排斥诗歌的.

用韵

《诗经》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起点。《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

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棉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

的隔句压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用韵规律在《诗经》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对韵律的追求,如《采薇》的最后一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使用双声叠韵,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全诗中得到完美的结合。中国传统诗歌具有很强的音律感。这种音律的美感沿发到屈原《离骚》中,

带有楚方言的“兮”是对《诗经》的“兮”的用法的发展。以及后世的李白的诗歌对韵的自然把握。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空际流。

楼,州,流为韵。

中学生对诗歌韵的把握容易走如盲区--为韵而韵。仅仅从韵方面来构件诗歌并不能达到“诗言志”的目的,反而会陷入结构主义的形式化的误区。学生

能从他们较为单纯的心灵去观察这个世界。而一开始作诗便成了“带着脚拷跳舞”的出生牛犊。老师应丛大的范围知道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文学是感性和理

性的结合,学生的`感性成分也许会偏重些。但是把握好这种纯真的感性而不是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由于现代诗歌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脱离得很远,学生在高中时被唤醒的“诗”的意识,对他们以后的文学创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代诗歌较之古诗在

韵的方面要求松散,这也是很多诗令人费解的原因。

文体

诗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学生诗作中常有议论诗和叙事诗、抒情诗三种,也会有三种诗体的综合。

但学生很多的诗其实是叙事文的一种变相,很多只是将叙事文分段变成了诗。在很多方面诗文的界限并不是绝对,诗可以入文,但是诗对文的结构是很

难把握的。学生长久学习的都是议论文和叙事文,而叙事文往往成了他们眼中“诗”的前身。诗不仅仅是对叙事文、议论文结构上的改变,同时强调对韵律的

运用。

心灵片断

诗注重对情感的表露,从表象揭示内层的涵义,从而上升为人类普泛化的感情:爱,恨,追忆,死亡,生之意志。多数诗人的创作离不开人类共同的母题。

冰心有一句诗是: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关于母亲的诗或歌,总是特别感人.无论你是不是在母亲身边,都希望我们这

些为人子女的可以在忙碌的时间里,和疲惫的心中,找一个空间装下父母.因为他们倾尽一生,付出了他们所有的爱!在学生们的练笔中会时常出现“母爱”,“父爱”

的主题。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人在生命的印记上留下了一首诗。

同样很多学生的诗中有很多闪光的地方,例如葛雪娇的《水》中有三句“歌与天空的水,在柔和的乐声中,绕上我们的指间”可见其中的意境如此美妙,

她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内心的真挚情感自然流溢。张阿凡的《冬》中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和追求从而可以看出他乐观向上的心灵。“你们怒吼吧怒吼自由被禁锢。。

。。。。你们挣扎吧挣扎着逃出这牢笼 挣扎着改变这命运”

从心来探索灵魂的声音。这是当代中学生写诗可喜之处。

作者邮箱: depo1983@126.com

篇9:什么是诗歌创作

什么是诗歌创作

Z先生者,乃鄙人老朋友也。

Z先生有篇随感,宣称:诗歌的创作在于灵感。(简称《灵感》,载某报之副刊),因有些话没说到鄙人心坎上,特商榷之并声讨之。

如果Z先生的《灵感》一文,是一大堆时令西瓜的热卖,那么鄙人的商讨声就像是一小撮被冰雹打过的杏子在市场上的吆喝,虽然看相不好,但愿利于病,作用大。

Z先生在那堆西瓜前大声叫卖:西瓜又沙又甜又新鲜,快来买咧!

让鄙人来挑他的西瓜——《灵感》。

“西瓜”里的意思是,诗歌是依赖灵感“偶然”创作出来的,没有灵感诗人就创作不出诗歌来。对于什么是灵感,Z先生的高论说:“是大量生活素材和感受在诗人胸中长期积蓄,偶然在某一机缘的触动下,以突然性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潮涌的感情火花。”并声称这是“艺术创作必要的心理条件”。接着,Z先生指出,诗人的诗歌创作需要“刺激”,“刺激”什么?“刺激”“灵感”也,为“诗歌的生命”炮制理由,也为不需要刺激的诗人写诗制造麻烦。还有哇,Z先生的言下之意是,如果大量生活素材长期积蓄后,不“偶然”的话,也就没有“贯通”和“火花”了,诗人们就吟不出诗句来了,积蓄也就白积蓄了,也不管你积蓄的时间有多长。照他这么说,作家们应该别称为“刺激家”了,想来古今中外那些大文豪们,受的“刺激”不少。

鄙人吆喝鄙人的杏子:便宜啦,便宜啦!零售和批发均可啦。

什么是诗歌?Z先生没有说,所以他的“诗歌的创作”之谈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其他的尽可以去怀疑去声讨好了。写诗的和喜欢读诗的大概都知道,诗歌是一种古老而又高级的语言文字表现样式,它古老是因为人类早期活动的记录是多以诗歌的'形式出现的;至于高级,则是诗不但具有“文学中的文学”的特性,还由于诗“言志”、“根情”和“持人性情”等的本质特征,等等。也不会有人反对如下说法,诗是在人们的心灵上弹奏的“情”的旋律释放,这种释放的基石,是包含抒情性音乐性的想象之凝练,生命活力和张力的跳跃或凝固……

循着Z先生的叫卖声,看到他的“西瓜”虽然在大夏天的时令很好,但市场并不好,人们已经改吃哈蜜瓜而不喜欢吃西瓜了,故他面临着卖西瓜籽的最后疯狂了。

Z先生在玩概念游戏,把诗歌创作谈到了一个神秘的不确定的境地,故弄玄虚又形成了自我悖论,唯灵感论。对于诗歌创作,这是老老问题,用不着鄙人多嘴啦,无论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及古代今人这方面的专著汗牛充栋,亦无有“灵感”依赖一说。这时,鄙人要声讨的是,在艺术创作(当然也包括诗歌创作)中,不要埋怨自己写不出诗来就是没有灵感,也不要去渴望得到什么缪斯,即不要神化,假如你写不出诗来,不要把责任推到“灵感”上去,而是想法设法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你有没有浩如烟海的目光接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具不具备丰富多彩的思想底蕴?你拥不拥有前卫敏锐的形象思维……如果这些创作的“梅花桩”功夫扎实了,何来创作诗歌时有“挤牙膏”之境地?也不会遭遇江郎才尽之尴尬,更不会分出什么“主动创作”和“被动创作”……鄙人认为,文学创作就像在肚子上安一个拉链,闲暇的时候,你只需拉开拉链,从肚子里往外掏东西,只不过是有的人掏出的是一颗感人的心,有的人掏出的可能是屎巴巴而已,就这么简单,也很轻松,不开心也不烦恼,不神秘,非偶然性,只看愿意与否。

鄙人的杏子又酸又甜又涩啦,喜欢的快来买咧!

Z先生,你改悔罢!——愿你闻过则喜,欢迎你来批发杏子,谢谢!

唐代诗人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

诗歌发展

从叙事学看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

诗人的艺术姿态及其艺术效应

万方多难成语

意象的诗歌

《望岳》公开课说课稿

论诗翻译

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

杜甫诗歌创作特点
《杜甫诗歌创作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杜甫诗歌创作特点(共9篇)】相关文章:

秋兴八首说课稿2024-01-28

蜀相 教学设计2022-09-07

蜀相教学设计2024-01-17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2023-10-30

《望岳》说课稿2022-09-04

《杜甫诗》语文教学设计2023-07-12

艾青诗歌文学中的悲剧精神2022-11-10

唐代杜甫诗歌赏析2023-04-08

登高语文教案说课稿2022-08-17

《杜甫诗》初二语文说课稿2023-01-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