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实录

时间:2023-05-12 07:47:3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实录(推荐20篇)由网友“言兼”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实录

篇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实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实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记叙了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下面是课文的课文教学实录,以供参考。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师:对!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点评:开门见山,入课干净利索,直接导向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起点立足于当下,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全词)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全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见”读xiàn,不读jiàn

师:对!为什么读“xiàn”?

生:就是出现的意思。

师: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这个“xiàn”,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记性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全词。

(生齐读全词)

[点评:读通读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教者没有平均用力,因疑而教,抓住最易错的字,链接已知,强化感知。]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上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评:“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对上阕的解读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构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的对话场。学生步入个性化阅读的天地,独特见解灼灼闪光。]

师: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掌声!“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多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男生齐读!

男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女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课件]“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丰年。”朝朝出,天天望,一份耕耘终有了一份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兴奋呢?齐读!

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辛弃疾心头漾起的兴奋和惬意!再读!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一路上,风景如画,天籁如歌,谁读一读词的上阕?

(生读上阕)

师:不错!如果将“惊鹊”“说丰年”读重一点,心情会更愉快。谁再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师:真美!咱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点评:对词的感悟,不在于字面之意,而在于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这里扣住词人的心情,以一连串的反问或感叹的句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品读词句,读中悟情,悟中抒情,以引领学生读出词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四、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下阕

师:黄沙岭有青蛙歌唱,有稻花飘香。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下阕,看看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学习下阕)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从这句话可以想象,辛弃疾遥望天空,尚有七八个星儿闪烁。忽然,山的前边,有轻微的雨儿飘落。

生:老师,这句应该颠倒理解,就是……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师:你能发现这里的倒装写法,不简单!掌声!

生:老师,“社林”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社”是指过去的土地神庙。古时候农民会在土地庙周围栽上许多树,“林”说明树木茂盛,所以称“社林”。

师:看来你预习很充分。还读懂了什么?

生:“溪桥”就是溪上的小桥。

生: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在土地庙的树林旁,拐了个弯儿,溪上的小桥一过,看到了熟悉的旅店。

师:多么有趣的农村生活啊!不过,把“旅店”说成茅草屋更恰当。同学们,读到“忽见”,有什么感受?

生:“路转”说明道路非常的弯曲。因为树木茂盛,道路弯曲,辛弃疾当然找不着旧时的茅店,所以在十分着急中“忽见”。

师:噢,树木茂盛,道路弯曲,旧时茅店不易寻,辛弃疾一时着急,可忽然找到了!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虽说辛弃疾刚出来时是明月当空,可下雨前,乌云密布,天一定很黑,辛弃疾看不见,所以找不着。

师:能联系实际,合理想象,真棒!阵雨来临,天黑乎乎的,旧时茅店很难找,辛弃疾非常着急,可忽然看到了!

生:老师,我认为,夏天的雨来得很突然,可能辛弃疾还完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一时没有准备,正在着急的时候茅店出现了,所以“忽见”。

师:好样的!能设身处地的想象!辛弃疾欣赏月夜,呼吸稻香,一路陶醉,可意外的雷阵雨使辛弃疾十分焦急,忽然,旧时茅店意外地出现了。齐读!

生(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这一阵子词人是什么心情?

生:由焦急变为惊喜,因为在雷阵雨到来之前终于找到了茅草店。

师:读出你的惊喜!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放松。正在为避雨着急,现在看到茅草店,心情放松了。

篇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师:对!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点评:开门见山,入课干净利索,直接导向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起点立足于当下,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篇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把半夜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下面是课文的教学实录,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师:对!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点评:开门见山,入课干净利索,直接导向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起点立足于当下,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全词)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全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见”读xiàn,不读jiàn

师:对!为什么读“xiàn”?

生:就是出现的意思。

师: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这个“xiàn”,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记性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全词。

(生齐读全词)

[点评:读通读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教者没有平均用力,因疑而教,抓住最易错的字,链接已知,强化感知。]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上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评:“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对上阕的解读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构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的对话场。学生步入个性化阅读的天地,独特见解灼灼闪光。]

师: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掌声!“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多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男生齐读!

男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女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课件]“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丰年。”朝朝出,天天望,一份耕耘终有了一份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兴奋呢?齐读!

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辛弃疾心头漾起的兴奋和惬意!再读!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一路上,风景如画,天籁如歌,谁读一读词的上阕?

(生读上阕)

师:不错!如果将“惊鹊”“说丰年”读重一点,心情会更愉快。谁再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师:真美!咱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点评:对词的感悟,不在于字面之意,而在于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这里扣住词人的心情,以一连串的反问或感叹的句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品读词句,读中悟情,悟中抒情,以引领学生读出词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四、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下阕

师:黄沙岭有青蛙歌唱,有稻花飘香。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下阕,看看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学习下阕)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从这句话可以想象,辛弃疾遥望天空,尚有七八个星儿闪烁。忽然,山的前边,有轻微的雨儿飘落。

生:老师,这句应该颠倒理解,就是……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师:你能发现这里的倒装写法,不简单!掌声!

生:老师,“社林”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社”是指过去的土地神庙。古时候农民会在土地庙周围栽上许多树,“林”说明树木茂盛,所以称“社林”。

师:看来你预习很充分。还读懂了什么?

生:“溪桥”就是溪上的小桥。

生: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在土地庙的树林旁,拐了个弯儿,溪上的小桥一过,看到了熟悉的旅店。

师:多么有趣的农村生活啊!不过,把“旅店”说成茅草屋更恰当。同学们,读到“忽见”,有什么感受?

生:“路转”说明道路非常的弯曲。因为树木茂盛,道路弯曲,辛弃疾当然找不着旧时的茅店,所以在十分着急中“忽见”。

师:噢,树木茂盛,道路弯曲,旧时茅店不易寻,辛弃疾一时着急,可忽然找到了!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虽说辛弃疾刚出来时是明月当空,可下雨前,乌云密布,天一定很黑,辛弃疾看不见,所以找不着。

师:能联系实际,合理想象,真棒!阵雨来临,天黑乎乎的,旧时茅店很难找,辛弃疾非常着急,可忽然看到了!

生:老师,我认为,夏天的雨来得很突然,可能辛弃疾还完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一时没有准备,正在着急的时候茅店出现了,所以“忽见”。

师:好样的!能设身处地的想象!辛弃疾欣赏月夜,呼吸稻香,一路陶醉,可意外的雷阵雨使辛弃疾十分焦急,忽然,旧时茅店意外地出现了。齐读!

生(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这一阵子词人是什么心情?

生:由焦急变为惊喜,因为在雷阵雨到来之前终于找到了茅草店。

师:读出你的惊喜!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放松。正在为避雨着急,现在看到茅草店,心情放松了。

师:读出你的轻松!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兴奋。进了茅草店,又可以与农民们一边喝酒,一边说丰年。

师:你真会想象,读出你的兴奋!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味,这里的“忽见”如此丰富,如此生动,如此传神,齐读!

生(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篇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

(生自由读全词)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全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见”读xiàn,不读jiàn

师:对!为什么读“xiàn”?

生:就是出现的意思。

师: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这个“xiàn”,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记性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全词。

(生齐读全词)

[点评:读通读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教者没有平均用力,因疑而教,抓住最易错的字,链接已知,强化感知。]

篇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评:“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对上阕的解读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构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的对话场。学生步入个性化阅读的天地,独特见解灼灼闪光。]

师: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掌声!“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多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男生齐读!

男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女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课件]“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丰年。”朝朝出,天天望,一份耕耘终有了一份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兴奋呢?齐读!

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辛弃疾心头漾起的兴奋和惬意!再读!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一路上,风景如画,天籁如歌,谁读一读词的上阕?

(生读上阕)

师:不错!如果将“惊鹊”“说丰年”读重一点,心情会更愉快。谁再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师:真美!咱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点评:对词的感悟,不在于字面之意,而在于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这里扣住词人的心情,以一连串的反问或感叹的句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品读词句,读中悟情,悟中抒情,以引领学生读出词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篇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

师:黄沙岭有青蛙歌唱,有稻花飘香。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下阕,看看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学习下阕)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从这句话可以想象,辛弃疾遥望天空,尚有七八个星儿闪烁。忽然,山的前边,有轻微的雨儿飘落。

生:老师,这句应该颠倒理解,就是……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师:你能发现这里的倒装写法,不简单!掌声!

生:老师,“社林”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社”是指过去的土地神庙。古时候农民会在土地庙周围栽上许多树,“林”说明树木茂盛,所以称“社林”。

师:看来你预习很充分。还读懂了什么?

生:“溪桥”就是溪上的小桥。

生: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在土地庙的树林旁,拐了个弯儿,溪上的小桥一过,看到了熟悉的旅店。

师:多么有趣的农村生活啊!不过,把“旅店”说成茅草屋更恰当。同学们,读到“忽见”,有什么感受?

生:“路转”说明道路非常的弯曲。因为树木茂盛,道路弯曲,辛弃疾当然找不着旧时的茅店,所以在十分着急中“忽见”。

师:噢,树木茂盛,道路弯曲,旧时茅店不易寻,辛弃疾一时着急,可忽然找到了!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虽说辛弃疾刚出来时是明月当空,可下雨前,乌云密布,天一定很黑,辛弃疾看不见,所以找不着。

师:能联系实际,合理想象,真棒!阵雨来临,天黑乎乎的,旧时茅店很难找,辛弃疾非常着急,可忽然看到了!

生:老师,我认为,夏天的.雨来得很突然,可能辛弃疾还完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一时没有准备,正在着急的时候茅店出现了,所以“忽见”。

师:好样的!能设身处地的想象!辛弃疾欣赏月夜,呼吸稻香,一路陶醉,可意外的雷阵雨使辛弃疾十分焦急,忽然,旧时茅店意外地出现了。齐读!

生(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这一阵子词人是什么心情?

生:由焦急变为惊喜,因为在雷阵雨到来之前终于找到了茅草店。

师:读出你的惊喜!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放松。正在为避雨着急,现在看到茅草店,心情放松了。

师:读出你的轻松!

篇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上下片都写的情真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吟诵词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

3、感受词中的意境,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吟诵体会词的意思;

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宋词,来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1、读一读题目?从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课文链接找出诗词区别)

2、介绍作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是辛词的主调,亦有作品写农村生活小景,清新可爱。

二、出示学习任务

(一)读词,读准字音;

(二)读词,读出韵味;

(三)读词,想象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四)读词,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是什么。

三、小组自学,梳理疑难,相互交流

四、展示,适时点拨

1、读

(1) 读准字音;

(2) 读出韵味;

指导:古诗词的朗读,音断意连,读出节奏需要放慢速度,该停顿的地方夸张一点,韵味就出来了。

(3)难点:稻花香里/说丰年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4)有感情的吟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也穿越一把,一起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做他的同行者,和他一起来欣赏黄沙岭的夜景。

2、赏

上阕:

(1)诗人笔下都描绘了什么?

明月 别枝 鹊 稻花香 蝉鸣 蛙声

(2)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能说出来吗?

(3)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蛙鸣声,在诗人看来,这青蛙也在诉说,他们会说这什么?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想走进了画卷一般,诗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起了变化,发生了什么?(齐读下阕)

篇8: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扇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

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2)假如你是他们,看到这一片长得这么好的庄稼,你会说什么呢?想不想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

(同桌自由选择表演)

请学生表演:(3组:诗人与农民、青蛙之间、诗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

从刚才的表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说丰年,喜悦)

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男生读句子。

是啊,“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农民丰收之不容易啊,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呤道:请女生读。

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字号叫?(稼轩)

稼是什么意思:种植庄稼,从他起的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质疑二:为什么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

小组讨论。

四。赏读,悟诗情。

1、创设情境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懂了词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那里的美景,愿意吗?(出示图)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听老师读(配乐)。

2、汇报。

听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觉?美在哪?请你说说,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篇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景色、恬静宜人的气氛。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 活动。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词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2.借助工具书、教师的指导理解这首词,在理清词的大意的前提下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常识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在古代的文学史上宋词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齐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适时的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6、指名配乐朗读,适时评价。

7、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设计意图: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了解作者,整体把握,了解课文大意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这需要我们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别枝”,给予讲解。

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教师小结: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出示红字: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这一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出示相关视频。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然后通过品读悟情,把学生带入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与词产生共鸣。]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篇1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实录

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

1、过渡,引入第二教学环节(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你能读懂它吗?)

2、自由分组,讨论交流。(请同学们自由分组,讨论讨论你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组内交流,做好笔录。

4、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

相机出示下列语句。(或者课件或者小黑板)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师引导:明月无语,但流泻的是清幽的月光;树枝不动,但鹊儿飞起,引起枝儿摇曳;鹊儿在动,从枝上飞起,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甚至边舞边鸣。明月之夜,鹊儿没有霜满天的哀伤,它难道能关闭着歌咙?清风无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来,令人神清气爽,觉得那是细语呢喃;蝉儿一改酷暑的喧嚣鸣叫,或许是被枝的颤动惊醒,送来几声悠长而又凉丝丝的蝉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师引导:作者行走在黄沙岭的道途之中,沐浴着清风、明月,嗅着晚风送来的稻花的清香,那种轻松与愉悦之情已经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从心湖之中溢出来,流淌出来。“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师引导: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小雨沙沙送来夜的清凉。这是无声中的有声,这是不动中的悄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师引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夏夜的雨飘零而下,作者不由地加快了脚下的步伐,这也许是大雨来临之前的先兆,他是否在急着寻找一个避雨地场所呢?可是这野岭之上,哪里有人家,哪里可以找到大雨来临时的避雨的港湾?他的心里是否着急了呢?嘿,走运了溪桥,路儿忽然一转,还是那家茅店,还是那座社庙,竟都还在,竟于心焦之时出现在作者的眼前,他内心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

5、教师小结,范读。(是啊,多美的黄沙岭,多美的夜色!我也仿佛与诗人一样走在这条熟悉的小路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设计意图:读懂词,不仅仅要让学生通过读、交流、讨论与作者建构对话的空间,而且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感受、体验黄沙岭的美妙夜色,并由此感悟词人的心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在读懂词的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新方式。]

1、提出要求:读透。(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配乐读。(感受感受词人夜行黄沙道中的`场景)

3、听读。(请闭上眼睛,和着音乐,一起与诗人辛弃疾走进这美妙的夜色,听一听,你能从中听到什么?)

4、学生交流。(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5、教师引导。(略)

6、展示。(可以是诵,可以是写,也可以是演)

师:词中尽管写的是我们常见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从这里却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唤起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尽管词人没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笔下的一幅幅艺术画面,却流露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太平生活的珍爱。你能把词人这种喜悦与爱表现出来吗?

[设计意图:读透是古诗词学习的最高境界。它既可以引领我们去领略古诗词中所展现的无限风光,又可以使我们徜徉在这种浓浓的古诗词氛围中与时空对话。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历史,走进诗词人,走进他们的心灵。换句话说,诗词读透了,也就等同于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了。]

篇1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教学实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教学实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诗流露出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下面是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师:对!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排;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点评:开门见山,入课干净利索,直接导向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起点立足于当下,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全词)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全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见”读xiàn,不读jiàn

师:对!为什么读“xiàn”?

生:就是出现的意思。

师: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这个“xiàn”,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记性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全词。

(生齐读全词)

[点评:读通读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教者没有平均用力,因疑而教,抓住最易错的字,链接已知,强化感知。]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上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评:“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对上阕的解读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构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的对话场。学生步入个性化阅读的天地,独特见解灼灼闪光。]

师: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掌声!“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多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男生齐读!

男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女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课件]“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丰年。”朝朝出,天天望,一份耕耘终有了一份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兴奋呢?齐读!

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辛弃疾心头漾起的兴奋和惬意!再读!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一路上,风景如画,天籁如歌,谁读一读词的上阕?

(生读上阕)

师:不错!如果将“惊鹊”“说丰年”读重一点,心情会更愉快。谁再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师:真美!咱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点评:对词的感悟,不在于字面之意,而在于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这里扣住词人的心情,以一连串的反问或感叹的句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品读词句,读中悟情,悟中抒情,以引领学生读出词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四、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下阕

师:黄沙岭有青蛙歌唱,有稻花飘香。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下阕,看看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学习下阕)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从这句话可以想象,辛弃疾遥望天空,尚有七八个星儿闪烁。忽然,山的前边,有轻微的雨儿飘落。

生:老师,这句应该颠倒理解,就是……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师:你能发现这里的倒装写法,不简单!掌声!

生:老师,“社林”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社”是指过去的土地神庙。古时候农民会在土地庙周围栽上许多树,“林”说明树木茂盛,所以称“社林”。

师:看来你预习很充分。还读懂了什么?

生:“溪桥”就是溪上的小桥。

生: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在土地庙的树林旁,拐了个弯儿,溪上的小桥一过,看到了熟悉的旅店。

师:多么有趣的农村生活啊!不过,把“旅店”说成茅草屋更恰当。同学们,读到“忽见”,有什么感受?

生:“路转”说明道路非常的弯曲。因为树木茂盛,道路弯曲,辛弃疾当然找不着旧时的茅店,所以在十分着急中“忽见”。

师:噢,树木茂盛,道路弯曲,旧时茅店不易寻,辛弃疾一时着急,可忽然找到了!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虽说辛弃疾刚出来时是明月当空,可下雨前,乌云密布,天一定很黑,辛弃疾看不见,所以找不着。

师:能联系实际,合理想象,真棒!阵雨来临,天黑乎乎的,旧时茅店很难找,辛弃疾非常着急,可忽然看到了!

生:老师,我认为,夏天的雨来得很突然,可能辛弃疾还完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一时没有准备,正在着急的时候茅店出现了,所以“忽见”。

师:好样的!能设身处地的想象!辛弃疾欣赏月夜,呼吸稻香,一路陶醉,可意外的雷阵雨使辛弃疾十分焦急,忽然,旧时茅店意外地出现了。齐读!

生(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这一阵子词人是什么心情?

生:由焦急变为惊喜,因为在雷阵雨到来之前终于找到了茅草店。

师:读出你的惊喜!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放松。正在为避雨着急,现在看到茅草店,心情放松了。

师:读出你的轻松!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兴奋。进了茅草店,又可以与农民们一边喝酒,一边说丰年。

师:你真会想象,读出你的兴奋!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味,这里的“忽见”如此丰富,如此生动,如此传神,齐读!

生(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句诗最能表达词人此时的心情?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太好了!能带着这种感受读好下阕吗?

(生读下阕)

师:我似乎感受到了词人先忧后喜的心情,谁再来体会一下?

(生读下阕)

师:似乎感受到了词人先紧张后放松的心理,咱们齐读。

(生齐读下阕)

[点评:教者注意激发和尊重个性化阅读,坚持因学定教,顺学而导。对下阕的品味,主要采取“自由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所思所想。“情”要靠 “象”去显,教者紧扣“忽见”,让平面的词句通过学生的想象体悟,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把学生引入了词的意境,想词人所想,感词人所感,急词人所急,学生的感悟与朗读实现了无缝焊接,词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五、整体感悟,赏读记忆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读这首词(读全词)。上下阕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生1:上阕喜悦,下阕焦急。

生2:上阕舒缓,下阕急促。

师:大家听得认真,悟得真切,相信你们也能读出词的味道。

(生自由读全词)

师: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跟着词人一起漫步吧!

(一位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

师:与词人一路同行,有何感受?谁来谈谈自己的经历?

生:一个夏天的夜晚,月光皎洁,清风一阵阵地吹拂。辛弃疾走在黄沙岭的路上,两边是茂密的树丛。忽然一只鹊儿被惊醒了,扑腾着翅膀。青蛙呱呱地鸣唱,稻花的清香扑鼻而来。可是,不一会儿,乌云遮住了月亮,只剩下天边闪烁的几颗星星,山的前面飘落点点雨滴。词人着急起来,他加快步伐,走出树林,跨过一座小桥,咦,前面的土地庙旁出现了以前见过的那间茅草店。

师:多美的夏夜,多奇妙的经历啊!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齐读全词)

师:能背下来吗?

生(齐):能。

师:咱们来试一试,不会背的也可以看看书。

[生齐背全词,范读的运用是独到的。学生对文本已有了整体感悟,此时的范读,进一步推动学生感同身受,渐入词的“后花园”。边听边想象,也进一步帮助学生丰富和融合词的意象和情味。背诵是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堂中水到渠成地得到了落实。]

六、链接词人,拓展阅读

师:你们了解词人辛弃疾吗?

生:他号稼轩。

师:为什么以“稼轩”为号呢?

生:我知道,“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轩”……

师:过去书斋、茶馆、饭馆的名字常常用“轩”,现在有的店铺名字还用呢。

生3:“稼轩”说明辛弃疾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

生4:我在资料上得知,辛弃疾在黄沙岭建有“黄沙书院”,他在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师:是啊,辛弃疾晚年在农村生活多年,写下了许多描绘农村的词,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还记得吗?谁来背一背?

生5: (背《清平乐村居》)

师:很好!辛弃疾不仅写过许多描绘农村生活的佳作,还留下了不少爱国杰作。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他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你们了解他这方面的词吗?

生6: (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师:你真棒!老师也带来一首自己喜欢的词,读读看。

[课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刚才大家读得有滋有味,咱们交流一下,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沙场秋点兵。”可以想象辛弃疾正在检阅他的部队。

生:我最喜欢“可怜白发生。”因为辛弃疾虽然白发苍苍,但仍想去战场拼杀。

生:我最喜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因为我仿佛看到辛弃疾率领自己的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奋勇杀敌。

师:同学们真会欣赏!谁能读出这番感受?

(生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师:读得很雄壮,很豪放!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齐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师:课后请同学们搜集辛弃疾的词,读一读,背一背。下周咱们开个赛词会,感受辛弃

疾的词,感悟辛弃疾的人生。好不好?

生:好!

[课堂的厚度体现在这个环节。对词人的介绍,以及几首不同风格辛词的链接,操练了整体感悟的阅读方法,拓展了本词的文化背景,丰厚了本课的文化底蕴,辛弃疾的精神、气质成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后的无限风景,经典的大幕在学生面前豁然开启。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使得本课成为一个意味无穷的起点站,学生将驶向广阔的经典诵读天地。]

拓展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的表现手法

首先在词调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小令《西江月》。

《西江月》词,为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这首《西江月》的“蝉”“年”“前”“边”四字都在平声“先”韵内,而结句的 “片”“见”两字虽属仄声,但在词韵中也属同部。这样平仄韵同部互协,可以增加词的`声情之美,而这两个仄韵字都安排在上下阕的结句上,声调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词更显得和谐有力。

《西江月》每句字数大致整齐,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阕开头两个六字句,易于对偶。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其实,这里的“别枝”,与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诗之“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一个意思。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 (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不能安栖,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

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原都是无情物,而惊鹊、鸣蝉、青蛙,自然也不会有人的感情。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整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

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

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有的同志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但从整首词看,这样解释则缺乏情致。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写的也是这种情景。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 “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再次,全词用语明白如话,而又灵活多变,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轻快活泼的情调。

辛词好用典,好发议论,但这首小词,作者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应该说,像辛弃疾《西江月》这样描写农村风光的抒情小词,在整个古典词中是不可多得的。

篇1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根据具体的词句,感受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3、指导学生掌握词的学习方法,能开展课外拓展性的阅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书籍《宋词三百首》、《课外拓展阅读》和材料《辛弃疾的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书籍《宋词三百首》)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两座高峰。

宋词的代表词人中有一位豪放派的辛弃疾,我们学过他的哪一首词?

你对辛弃疾有怎样的印象?

请你快速浏览《课外拓展阅读》中对辛弃疾的简介,你认为他是一位怎样的词人?

让我们带着对辛弃疾的印象来学习《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看到词牌名“西江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请你用心读好课题。

二、初读正音

自读

你认为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请给大家提个醒。

三、疏通词句

你对词句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

你能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吗?结合介绍补充、调换等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

四、质疑解惑

学到这里,你对整首词还有什么问题?

全班讨论解疑

五、领悟意境

假如我是辛弃疾的朋友,你是辛弃疾,我想请教你几个问题:

1、你在岭上、岭下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面对这片稻田,你为什么微笑?

3、你被贬乡间,按理说应该心情愁闷,为什么在你的眼中一切这样美丽?

全班讨论

六、感情朗读

把你的感受带进词中,通过朗读传达你的感情。

齐读,指名读,范读,朗诵。

七、总结方法

走近词人—初读正音—理解语句—质疑问难—领悟意境—朗读背诵

八、拓展阅读

教师背诵辛弃疾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材料《辛弃疾的词》

篇1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教学实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教学实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描写农村风光的抒情小词,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下面的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师:对!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点评:开门见山,入课干净利索,直接导向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起点立足于当下,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全词)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全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见”读xiàn,不读jiàn

师:对!为什么读“xiàn”?

生:就是出现的意思。

师: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这个“xiàn”,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记性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全词。

(生齐读全词)

[点评:读通读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教者没有平均用力,因疑而教,抓住最易错的字,链接已知,强化感知。]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上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评:“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对上阕的解读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构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的对话场。学生步入个性化阅读的天地,独特见解灼灼闪光。]

师: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掌声!“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多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男生齐读!

男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女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课件]“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丰年。”朝朝出,天天望,一份耕耘终有了一份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兴奋呢?齐读!

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辛弃疾心头漾起的兴奋和惬意!再读!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一路上,风景如画,天籁如歌,谁读一读词的上阕?

(生读上阕)

师:不错!如果将“惊鹊”“说丰年”读重一点,心情会更愉快。谁再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师:真美!咱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点评:对词的感悟,不在于字面之意,而在于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这里扣住词人的心情,以一连串的反问或感叹的句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品读词句,读中悟情,悟中抒情,以引领学生读出词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四、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下阕

师:黄沙岭有青蛙歌唱,有稻花飘香。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下阕,看看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学习下阕)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从这句话可以想象,辛弃疾遥望天空,尚有七八个星儿闪烁。忽然,山的前边,有轻微的雨儿飘落。

生:老师,这句应该颠倒理解,就是……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师:你能发现这里的倒装写法,不简单!掌声!

生:老师,“社林”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社”是指过去的土地神庙。古时候农民会在土地庙周围栽上许多树,“林”说明树木茂盛,所以称“社林”。

师:看来你预习很充分。还读懂了什么?

生:“溪桥”就是溪上的小桥。

生: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在土地庙的树林旁,拐了个弯儿,溪上的小桥一过,看到了熟悉的旅店。

师:多么有趣的农村生活啊!不过,把“旅店”说成茅草屋更恰当。同学们,读到“忽见”,有什么感受?

生:“路转”说明道路非常的弯曲。因为树木茂盛,道路弯曲,辛弃疾当然找不着旧时的茅店,所以在十分着急中“忽见”。

师:噢,树木茂盛,道路弯曲,旧时茅店不易寻,辛弃疾一时着急,可忽然找到了!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虽说辛弃疾刚出来时是明月当空,可下雨前,乌云密布,天一定很黑,辛弃疾看不见,所以找不着。

师:能联系实际,合理想象,真棒!阵雨来临,天黑乎乎的,旧时茅店很难找,辛弃疾非常着急,可忽然看到了!

生:老师,我认为,夏天的雨来得很突然,可能辛弃疾还完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一时没有准备,正在着急的时候茅店出现了,所以“忽见”。

师:好样的!能设身处地的想象!辛弃疾欣赏月夜,呼吸稻香,一路陶醉,可意外的雷阵雨使辛弃疾十分焦急,忽然,旧时茅店意外地出现了。齐读!

生(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这一阵子词人是什么心情?

生:由焦急变为惊喜,因为在雷阵雨到来之前终于找到了茅草店。

篇1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教学实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教学实录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师:对!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点评:开门见山,入课干净利索,直接导向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起点立足于当下,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全词)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全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见”读xiàn,不读jiàn

师:对!为什么读“xiàn”?

生:就是出现的意思。

师: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这个“xiàn”,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记性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全词。

(生齐读全词)

[点评:读通读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教者没有平均用力,因疑而教,抓住最易错的字,链接已知,强化感知。]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上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评:“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对上阕的解读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构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的对话场。学生步入个性化阅读的天地,独特见解灼灼闪光。]

师: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掌声!“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多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男生齐读!

男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女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课件]“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丰年。”朝朝出,天天望,一份耕耘终有了一份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兴奋呢?齐读!

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辛弃疾心头漾起的兴奋和惬意!再读!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一路上,风景如画,天籁如歌,谁读一读词的上阕?

(生读上阕)

师:不错!如果将“惊鹊”“说丰年”读重一点,心情会更愉快。谁再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师:真美!咱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点评:对词的感悟,不在于字面之意,而在于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这里扣住词人的心情,以一连串的反问或感叹的句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品读词句,读中悟情,悟中抒情,以引领学生读出词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四、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下阕

师:黄沙岭有青蛙歌唱,有稻花飘香。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下阕,看看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学习下阕)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从这句话可以想象,辛弃疾遥望天空,尚有七八个星儿闪烁。忽然,山的前边,有轻微的雨儿飘落。

生:老师,这句应该颠倒理解,就是……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师:你能发现这里的倒装写法,不简单!掌声!

生:老师,“社林”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社”是指过去的土地神庙。古时候农民会在土地庙周围栽上许多树,“林”说明树木茂盛,所以称“社林”。

师:看来你预习很充分。还读懂了什么?

生:“溪桥”就是溪上的小桥。

生: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在土地庙的树林旁,拐了个弯儿,溪上的小桥一过,看到了熟悉的旅店。

师:多么有趣的农村生活啊!不过,把“旅店”说成茅草屋更恰当。同学们,读到“忽见”,有什么感受?

生:“路转”说明道路非常的弯曲。因为树木茂盛,道路弯曲,辛弃疾当然找不着旧时的茅店,所以在十分着急中“忽见”。

师:噢,树木茂盛,道路弯曲,旧时茅店不易寻,辛弃疾一时着急,可忽然找到了!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虽说辛弃疾刚出来时是明月当空,可下雨前,乌云密布,天一定很黑,辛弃疾看不见,所以找不着。

师:能联系实际,合理想象,真棒!阵雨来临,天黑乎乎的,旧时茅店很难找,辛弃疾非常着急,可忽然看到了!

生:老师,我认为,夏天的雨来得很突然,可能辛弃疾还完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一时没有准备,正在着急的时候茅店出现了,所以“忽见”。

师:好样的!能设身处地的想象!辛弃疾欣赏月夜,呼吸稻香,一路陶醉,可意外的雷阵雨使辛弃疾十分焦急,忽然,旧时茅店意外地出现了。齐读!

生(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这一阵子词人是什么心情?

生:由焦急变为惊喜,因为在雷阵雨到来之前终于找到了茅草店。

师:读出你的惊喜!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放松。正在为避雨着急,现在看到茅草店,心情放松了。

师:读出你的轻松!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兴奋。进了茅草店,又可以与农民们一边喝酒,一边说丰年。

师:你真会想象,读出你的兴奋!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味,这里的“忽见”如此丰富,如此生动,如此传神,齐读!

生(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句诗最能表达词人此时的心情?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太好了!能带着这种感受读好下阕吗?

(生读下阕)

师:我似乎感受到了词人先忧后喜的心情,谁再来体会一下?

(生读下阕)

师:似乎感受到了词人先紧张后放松的心理,咱们齐读。

(生齐读下阕)

[点评:教者注意激发和尊重个性化阅读,坚持因学定教,顺学而导。对下阕的品味,主要采取“自由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所思所想。“情” 要靠 “象”去显,教者紧扣“忽见”,让平面的词句通过学生的想象体悟,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把学生引入了词的意境,想词人所想,感词人所感,急词人所急,学生的感悟与朗读实现了无缝焊接,词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五、整体感悟,赏读记忆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读这首词(读全词)。上下阕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生1:上阕喜悦,下阕焦急。

生2:上阕舒缓,下阕急促。

师:大家听得认真,悟得真切,相信你们也能读出词的味道。

(生自由读全词)

师: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跟着词人一起漫步吧!

(一位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

师:与词人一路同行,有何感受?谁来谈谈自己的经历?

生:一个夏天的夜晚,月光皎洁,清风一阵阵地吹拂。辛弃疾走在黄沙岭的路上,两边是茂密的树丛。忽然一只鹊儿被惊醒了,扑腾着翅膀。青蛙呱呱地鸣唱,稻花的清香扑鼻而来。可是,不一会儿,乌云遮住了月亮,只剩下天边闪烁的几颗星星,山的前面飘落点点雨滴。词人着急起来,他加快步伐,走出树林,跨过一座小桥,咦,前面的土地庙旁出现了以前见过的那间茅草店。

师:多美的夏夜,多奇妙的经历啊!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齐读全词)

师:能背下来吗?

生(齐):能。

师:咱们来试一试,不会背的也可以看看书。

[生齐背全词,范读的运用是独到的。学生对文本已有了整体感悟,此时的范读,进一步推动学生感同身受,渐入词的“后花园”。边听边想象,也进一步帮助学生丰富和融合词的意象和情味。背诵是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堂中水到渠成地得到了落实。]

六、链接词人,拓展阅读

师:你们了解词人辛弃疾吗?

生:他号稼轩。

师:为什么以“稼轩”为号呢?

生:我知道,“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轩”……

师:过去书斋、茶馆、饭馆的名字常常用“轩”,现在有的店铺名字还用呢。

生3:“稼轩”说明辛弃疾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

生4:我在资料上得知,辛弃疾在黄沙岭建有“黄沙书院”,他在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师:是啊,辛弃疾晚年在农村生活多年,写下了许多描绘农村的词,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还记得吗?谁来背一背?

生5: (背《清平乐村居》)

师:很好!辛弃疾不仅写过许多描绘农村生活的佳作,还留下了不少爱国杰作。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他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你们了解他这方面的词吗?

生6: (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师:你真棒!老师也带来一首自己喜欢的词,读读看。

[课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刚才大家读得有滋有味,咱们交流一下,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沙场秋点兵。”可以想象辛弃疾正在检阅他的部队。

生:我最喜欢“可怜白发生。”因为辛弃疾虽然白发苍苍,但仍想去战场拼杀。

生:我最喜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因为我仿佛看到辛弃疾率领自己的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奋勇杀敌。

师:同学们真会欣赏!谁能读出这番感受?

(生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师:读得很雄壮,很豪放!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齐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师:课后请同学们搜集辛弃疾的词,读一读,背一背。下周咱们开个赛词会,感受辛弃

疾的词,感悟辛弃疾的人生。好不好?

生:好!

[课堂的厚度体现在这个环节。对词人的介绍,以及几首不同风格辛词的链接,操练了整体感悟的阅读方法,拓展了本词的文化背景,丰厚了本课的文化底蕴,辛弃疾的精神、气质成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后的无限风景,经典的大幕在学生面前豁然开启。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使得本课成为一个意味无穷的起点站,学生将驶向广阔的经典诵读天地。]

篇1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大意,了解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感情。

篇1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篇1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1、师:板书课题。“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2、请大家放声朗读这首词,把音读准了,注意停顿。

3、指名读一读。

(1) 纠正读音:见:

4、范读:七八个星 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

师: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5、齐读。

篇1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读读下阕,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师:找到“茅店”,他的心情怎样?

这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诗: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这个“茅店“,诗人曾经来过,你读出来了吗?哪个词?(旧时)

篇1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师:“忽见”什么意思?

师:现在老师有一问,不知大家能否帮我解疑?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黄沙岭这一带的路他应该非常熟悉。怎么会对已经近在眼前的“茅店”说“忽见”呢?

完整地读读这首词,想想,是什么影响了他?

生交流感受。

师:(板书:企盼丰年)

这种内心之喜,你能读出来吗?

指读。一起读。

篇2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诗人想透过这短短五十个字,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这首词的上阕,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自己读上阕。

上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交流:

看到的:明月 惊鹊

听到的:鸣蝉 蛙声

适时指出:现在你知道这首词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你能把这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吗?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说丰年?”谁在说?说给谁听?

生交流: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介绍“稼轩”一词的来历。(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读到这里,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师:谁能把诗人的这种情感通过朗读来表达?

指读。

范读。

师:无论是月亮、鹊儿,还是清风、蝉鸣、蛙声,都是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的巧妙组合,就显得很不平常了。我们再来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与赏析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获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说课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面试说课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实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实录(推荐20篇)】相关文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教案2022-04-3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多媒体教学2023-06-21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讲稿2023-03-09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赏析2022-05-07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词赏析2024-02-2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2022-05-08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注释2023-11-1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作者简介2022-10-30

西江月教学反思报告2023-12-04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 》诗词2023-11-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