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

时间:2022-08-16 07:53:5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通用10篇)由网友“ajellyfish”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

篇1: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

DOI编号: 10.3969/j.issn.1007-3698..06.018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3698(2010)06-0105-05

从魏晋开始,儒学失去了统治地位,道、释以及玄学思想日益发展,逐渐扩大着它们的地盘。这样的思想意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追求。

到东晋,对神仙思想的信奉与追求更为普遍,养生修炼与求仙学道在士人中盛行。在这样的时风煽炽下产生的一些有关求仙学道的文学,可以称之为仙道文学。随着“平典似道德论”[1](《诗品・序》)的玄言诗的产生,女性转而大量进入东晋仙道文学中。这些仙道文学中记录的女性体现了记录者(男性)的性别想象与性别观念。

一、女仙群体显示了女仙权力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东晋仙道文学中关于女仙的描写主要见于《真诰》中杨羲的记述。①杨羲在他的笔下缔造了一个女仙的网络。他首先通过让这些女仙互相引见的方式,来揭开其身份与渊源。如:“南岳夫人见告云:‘紫微左夫人王讳清娥,字愈意,阿母第二十女也。镇羽野玄垄山,主教当得成真人者。’”[2](卷一《运象篇》)沧浪云林右英夫人:“南真说云:‘是阿母第十三女王媚兰,字申林,治沧浪山,受书为云林夫人。’”[2](卷二《运象篇》)南岳夫人即南真,是杨羲的师傅魏华存,被视为道教茅山派上清宗第一代宗师。南岳夫人介绍的这两人分别是王母的第十三和二十女。杨羲笔下的另一对母女是昭灵李夫人与九华安妃。九华安妃由王母二十女紫微夫人介绍:“此是太虚上真元君金台李夫人之少女也。

太虚元君昔遣诣龟山学上清道。道成,受太上书,署为紫清上宫九华真妃者也。于是赐姓安,名郁嫔,字灵箫。”[2](卷一《运象篇》)在这些介绍中,女仙们的权力与统治范围藉以明确。杨羲还通过记录女仙所吟咏的诗(如,云林右英夫人、紫微夫人、南岳夫人、方丈台昭灵李夫人、九华安妃、中候夫人、方诸宫东华上房灵妃、太微玄清左夫人、南极夫人等)②,展现其灵迹以及教义。在女仙们的言谈以及隐含的文本背景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最高权力主宰者―――西王母。西王母的被仙化,她的统治、威力和其所主宰的女仙世界的有序,通过她同样为仙的女儿们以及属下的女仙传达了出来。女仙们传播仙界真义,行使治理仙界与凡间的权力。这是一个由西王母领导的庞大女仙系统。系统的存在与女仙之间的关系容易使人相信神仙的存在,这也是仙道文学的目的之一。

西王母的主宰权力不仅仅是杨羲一人的观点,而是东晋普遍的看法。东晋曹毗的《杜兰香传》①中,杜兰香介绍自己的身份时也说是“阿母所生”[3](卷一),可见西王母是东晋仙道世界中公认的女仙领袖。在西王母的统领下,道教女仙系统得以确立。

在唐人杜光庭编选的'《墉城集仙录》中,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女仙谱系,原为十卷,共录女仙109人,现已佚。《道藏》本为六卷。现存《墉城集仙录》中,约有27位见于《神仙传》《搜神记》等东晋各类有关女仙的记述中,如:金母元君西王母(卷一),昭灵李夫人、南极王夫人(卷二),东华上房灵妃、紫微王夫人、太微玄清左夫人(卷三),麻姑(卷四),云林右英夫人、钩弋夫人、杜兰香(卷五),蚕女、园客妻、女几、汉中酒妇、女几、河间王女(卷六),采女、太阳女、太阴女、太玄女、樊夫人、东陵圣母、西河少女(卷七),魏夫人(华存)、程伟妻、成公智琼(卷九),等等。可以看出,东晋确实是女仙群体出现和成为谱系的重要时期。在这一谱系中,西王母是这个女仙谱系的最高统治者:“女仙以金母为尊,金母以墉城为治,编记古今女仙得道事实,目为《墉城集仙录》。”[4](卷一一四《云笈七签》)金母就是指西王母。在《墉城集仙录》中,虽然在金母元君西王母之上,还有一位圣母元君,但因为圣母元君是老子之母,是后人专门敷衍上去的,而西王母在仙道文学中的地位却是被公认为由来已久的,所以杜光庭又说:“上经曰:‘男子得道,位极于真君;女子得道,位极于元君。’此传以金母为主,元君次之。”强调西王母的重要地位。《墉城集仙录》虽然是唐人所作,但从中却可以看到女仙群体在东晋时代已经足够庞大。正是由于东晋女仙群体所奠定的女仙普遍性的存在,才使后代女仙的故事被逐渐敷衍扩大,最终成为《墉城集仙录》所呈现的女仙体系。并且,在东晋时就显露的西王母的领袖地位这一观念也被继承了下来,并发扬光大为后世女仙的领袖,从而成为女仙世界的“总教头”。

通过介绍谱系与身份,女仙的性格与气质也初露端倪。如,王母第十三女云林右英夫人的地位与身份使她在众仙真中具有一定权威性,她所思考与关注的问题也与一般女仙不同,她讨论有待与无待问题,首倡有待论(“我为有待来,故乃越沧浪”),引来众女仙与真人的应和。其高蹈的个性可见一斑。

在杨羲笔下,主要表现了九华安妃与紫微王夫人的行为与个性,藉此使女仙的情感、性格和情感世界得以典型而集中地展现。这些主要是通过九华安妃降杨羲的全过程体现的。[2](卷一《运象篇》)而九华安妃降杨羲的过程也足以体现女仙之间密切的关系以及以西王母为首的女仙世界的庞大,具体论述参见拙著《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仙》第五章第二节。

二、女仙的特质充分体现了男性的性别想象

在东晋仙道文学中,女仙有着某种共同特色,也就是说,其被关注的方面是有一定共同性的。

首先,女仙的年龄是一个既受关注又有文章可做的方面。这关系到仙术的有无与高低,以及人们的长生不老理想。东晋仙道文学中女仙的年龄通常是通过外貌的年轻与实际年龄的久远难测的对比来表现的。如,杜兰香:“可十六七……”[3](卷一)麻姑:“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5](卷三《王远》)成公智琼:“视之如十五六女。”[6](卷七《成公智琼》)介象所遇女仙:“于山中,见一美女年十五六许……”[5](卷九《介象》)太阳女:“年二百八十岁,色如桃花,口如含丹,肌肤充泽,眉鬓如画,有如十七八者也。”[5](卷四《太阳女》)仙道文学在形容女仙外貌时,常用推测性的词,如“可”、“许”等,意在表明女仙们在他人眼中的年轻颇具“欺骗性”,而女仙们的实际年龄也确实会造成极大的反差。如杜兰香“说事邈然久远”[3](卷一《杜兰香》),成公智琼“自言年七十”。(卷七《成公智琼》)更有通过对久远见闻的叙述,令人侧面想象年龄之久远杳不可及者。如麻姑:“比不相见。忽已五百余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5](卷三《王远》)人们往往用沧海桑田形容年代久远,而麻姑三见沧海桑田之变化,其真实年龄只能靠想象了。也因此可①曹毗《杜兰香传》原传不存,见于《搜神记》《齐民要术》《北堂书抄》《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李剑国先生在《〈神女传〉〈杜兰香传〉〈曹著传〉考论》(《明清小说研究》,第4期)中,将各本所见《杜兰香传》辑录在一起。

见道教徒的狂热,女子年轻的外貌就成为其宣扬长生不老最有力的手段。当然,也不乏作者以极端手段“宣扬”年龄之长与外貌之年轻所带来的“矛盾”与“混乱”者,如貌似少女的二百三十岁母亲笞打头发皓白、状如老翁的七十岁儿子。[5](卷三《伯山甫》)女仙的另一“神异”特点,是他们的美貌和世间所无的服饰装束。麻姑是“于顶中作髻,余发散垂至腰。

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5](卷三《王远》) 成公智琼是“服绫罗绮绣之衣,姿颜容体,状若飞仙”;[6](卷七《成公智琼》)介象所遇之仙是“颜色非常,衣服五彩,盖仙人也”。[5](卷九《介象》) 较为详尽的描述见于杨羲笔下的九华安妃: 神女著云锦,上丹下青,文彩光鲜。腰中有绿绣带,带系十余小铃。铃青色、黄色更相参差。左带玉佩。佩亦如世间佩,但几小耳。衣服倏倏有光,照朗室内,如日中映视云母形也。云发针髻鬓,整顿绝伦,作髻乃在顶中,又垂余发至腰许。指着金环,白珠约臂。视之年可十三四许。左右又有两侍女。其一侍女着青衣,带青章囊。手中又持一锦囊,囊长尺一二寸许,以盛书。书当有十许卷也。以白玉检检囊口,见刻检上字云“玉清神虎内真紫元丹章”。其一侍女着著衣,捧白箱,以绛带束络之。白箱似象牙箱形也。

二侍女年可堪十七八许,整饰非常。神女及侍者颜容莹朗,鲜彻如玉,五香馥芬,如烧香婴气者也。[2](卷一《运象篇》)女仙的衣着服饰异于常人,发式也与普通女子不同,如九华安妃与麻姑的发型,都是顶中作髻、余发散垂至腰际,这是女道士的装扮。类似装扮亦见于葛洪《汉武帝内传》中的西王母。九华安妃的服饰完全是道教理念在人身上的图解。腰中所佩小铃不仅是装饰,更暗喻超然的法力。其侍女所佩戴之物,锦囊所盛之书是上清派的宝经,象牙形白箱内装的是长生不老的仙丹。宝经与仙丹是成仙的不二法门。年轻、美貌、宝经、仙丹、长生不老和超自然的法力,道教徒眼中仙人应具备的特质,九华安妃身上都有了,怎不是理想的对象呢!女仙的另一个令人艳羡、被视为神异的特点是他们随处可“设厨”,招致珍奇异馔。成公智琼降弦超时,“车上有壶杯、青白琉璃五具,饮啖奇异,馔具醴酒,与义起共饮食”;[6](卷七《成公智琼》)麻姑应王远之邀来到蔡经家时,刚“坐定”,就“召进行厨,皆金玉杯盘,无限也。肴膳多是诸花果,而香气达于内外。擘脯而行之,如松炙,云是麟脯也。”[5](卷三《王远》)九华安妃初降杨羲时,“手中先

篇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分析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阕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 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

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篇3:汉语会话中的话语风格性别特征分析

汉语会话中的话语风格性别特征分析

话语风格上性别变异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其研究绝大多数都以英语为语料.为了观察在汉语文化背景下两性在话语风格层面的共性与差异,并检验以往研究结果能否在汉语中得到验证,本课题运用社会语言学定量研究方法,对电视剧<奋斗>中的部分语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已有的研究结果在汉语中只得到了部分验证,有一些经常被引用的结论在本研究中并未得到验证;统计分析发现,与以往结论不同的是,身处大都市的中国当代青年人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变异特征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可以看出社会文化的变化引起语言使用的相应变化.

作 者:任海棠 REN Hai-tang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刊 名:唐都学刊 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 年,卷(期): 24(6) 分类号:H109.4 关键词:话语风格   性别变异   相似性  

篇4: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内容提要】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是语文和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无论是在课文还是在插图中女性的出场次数都比男性少得多。有职业的男性比女性多,而且男性所从事的职业声望更高。男性的性格更多地集中了人类的优点,其能力更高超。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更加严重。这一现象的存在有我国的特殊原因。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对女生和男生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在新课程的教材改革中必须强调编写使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具体说来就……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教材的改革特别引人注目。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地区一改过去统一编审教材,单一渠道发行的做法,而实行教材选用制。这为使用性别平等的教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使用性别平等的教材的关键是教科书,因为教科书是教材的核心部分。本文试图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现存的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危害,并尝试提出出版及选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的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表现

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据朱晓斌对人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出版社出版的全套小学全日制五年制语文课本(1988年第2版,简称人教版),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四省市联合编写出版的全套小学全日制六年制语文课本(1988年第3版,四省市版),浙江省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材编委会编写的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六年制(试用)1-2年级《语文・思想品德》(1991年第1版,简称浙江版)所做的分析研究,故事中男主角的数量明显地比女主角多,其中人教版达77.7%,四省市版占69.0%,浙江版为53.3%,而女主角所占比例分别只有13.2%、14.9%和21.7%。故事的插图也是男多女少。职业人物中除一年级外男性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男性所从事的职业更富有刺激性和创造性,更有声望,经济收入更高,而女性的职业则多数是辅助性的、体现情感色彩的。在能力方面,男性形象往往是知识渊博、能力高超、有远大理想的,而女性形象则无知、孤陋寡闻。在男女形象同时出现的场景中,女性的'能力更低下,需要男性角色的帮助、解答、纠正和总结。在性格方面,教科书将许多人类的优秀性格如吃苦耐劳、勇敢坚强、正直善良、团结友爱等集中到男性身上,而人类性格中的一些阴暗而如吝啬贪婪、心胸狭窄、凶狠等则多由女性角色承担。(注:朱晓斌:《从我国三种小学语文课本看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兼与美国一种阅读课本的比较》,《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研究》1994年第10期。)曾天山对人教版语文教材和中学英语教科书的性别分析(注:曾天山:《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西北师大学报》1995年7月第32卷第4期。)。金庆花等对经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审查的试用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1984年版和1988年版)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注:金庆花等:《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史静寰主编:《妇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吉林出版社,12月第1版,422-428页。)

中学语文课本也同样存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据金庆花等对北京九年义务教育(ww

[1] [2] [3] [4] [5]

篇5: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内容提要】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是语文和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无论是在课文还是在插图中女性的出场次数都比男性少得多。有职业的男性比女性多,而且男性所从事的职业声望更高。男性的性格更多地集中了人类的优点,其能力更高超。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更加严重。这一现象的存在有我国的特殊原因。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对女生和男生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在新课程的教材改革中必须强调编写使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具体说来就……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教材的改革特别引人注目。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地区一改过去统一编审教材,单一渠道发行的做法,而实行教材选用制。这为使用性别平等的教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使用性别平等的教材的关键是教科书,因为教科书是教材的核心部分。本文试图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现存的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危害,并尝试提出出版及选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的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表现

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据朱晓斌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套小学全日制五年制语文课本(1988年第2版,简称人教版),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四省市联合编写出版的全套小学全日制六年制语文课本(1988年第3版,四省市版),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编写的义务教育六年制(试用)1-2年级《语文・思想品德》(1991年第1版,简称浙江版)所做的分析研究,故事中男主角的数量明显地比女主角多,其中人教版达77.7%,四省市版占69.0%,浙江版为53.3%,而女主角所占比例分别只有13.2%、14.9%和21.7%。故事的插图也是男多女少。职业人物中除一年级外男性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男性所从事的职业更富有刺激性和创造性,更有声望,经济收入更高,而女性的职业则多数是辅助性的、体现情感色彩的。在能力方面,男性形象往往是知识渊博、能力高超、有远大理想的,而女性形象则无知、孤陋寡闻。在男女形象同时出现的场景中,女性的能力更低下,需要男性角色的帮助、解答、纠正和总结。在性格方面,教科书将许多人类的优秀性格如吃苦耐劳、勇敢坚强、正直善良、团结友爱等集中到男性身上,而人类性格中的一些阴暗而如吝啬贪婪、心胸狭窄、凶狠等则多由女性角色承担。(注:朱晓斌:《从我国三种小学语文课本看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兼与美国一种阅读课本的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曾天山对人教版语文教材和中学英语教科书的性别分析(注:曾天山:《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西北师大学报》1995年7月第32卷第4期。)。金庆花等对经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审查的试用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1984年版和1988年版)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注:金庆花等:《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史静寰主编:《妇女教育》,吉林出版社,月第1版,422-428页。)

中学语文课本也同样存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据金庆花等对北京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1-4册及全国九年义务教育教材5-6册的研究,初中语文教科书几乎是男性作者写成的。能辨认出性别的作者中男性占89.01%。男性主人公出场人数占绝对优势,出场形象也较女性为光辉丰满。在教材内容方面,“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性别角色意识强烈,有对男女实行双重标准的信息,并且还存在性别歧视的语言。(注:金庆花等:《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史静寰主编:《妇女教育》,吉林出版社,年12月第1版,430-434页。)

由朱晓斌、曾天山、金庆花等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小学语文等教科书在20世纪80年代还存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对90年代的教科书的性别分析较少见,笔者查阅了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8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父亲的形象出现了三次:《白杨》、《跳水》、《落花生》,表现了父亲有责任感、为国家作贡献的崇高品质;在危急关头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睿智风度,而母亲要么根本缺席,要么随和父亲,点头称是;领袖人物有列宁和毛泽东;英雄人物有狼牙山五壮士、军需处长和董存瑞;名人有鲁迅、孙膑、齐白石;普通民众有挑山工。女性共出现了五次,其中有三个小女孩,一个善良、诚实,一个热爱自然,另一个讲究吃穿、不节约;唯一出现的名人是林巧稚,可是未对她作任何介绍,只说她读中学时的地理课和生物课是如何上的;唯一出现的一个职业女性是一篇课后阅读文章中的清洁工。整本书中的人物插图中,主角全部是男性。

其它学科的教科书也同样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如物理和化学教科书中经常出现拿着试管的男性的手臂,数学教科书中的应用题表述也常常是性别刻板的。可以说,理科教科书与妇女和女孩的日常经历脱节,而且未对女科学家给予肯定。历史教科书的性别不平等更为明显。历史学习似乎多数时候都是关于男性战争史的学习,女性对历史发展的贡献被最小化处理。

二、与美国中小学教科书的比较

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教科书中本来也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一项很有影响的,对出自16个出版社的134种小学初级读物的研究发现:以男性为主角的故事与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之比是5:2;男性的传记是女性的6倍,雄性动物是雌性的2倍。其它一些研究发现小学社会研究、教学和拼写教材的插图中,女性只占31%。在中学的教科书中情形也大致如此,只是女性人物更少,她们所做的社会贡献更难引起注意。当女性出现在教科书中时,对她们的描写经常是性别刻板的。(注:Sader,D.,Sader,M.:Sex  Equity:Asdsumptions  and  Strategies.In  Saha,L.J.(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Pergamon,.P412.)

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教科书开始成为西方学者们进行内容分析的焦点,其中有关性别歧视的分析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研究结果的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出版商在各界的压力特别是妇女运动和家长的压力下不得不考虑所出版的教科书和课外读物的性别公平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和其它几个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开始改变,男女人物的比例、插图、社会角色的多样性等都有了明显的改善。1987年的一项对六种受欢迎的初级读物的研究发现:在1121个故事中,女性的.职业有37种,与1961-63年的读物中的5种和1969-71年的23种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以男性为主角的故事占18%,以女性为主角的占17%,其它故事的主角是“另类”,如会说话的树或动物等中性角色。出版商创造如此多的中性角色主要是为避免性别歧视的压力。(注:Bennett.K.P,&  Lecompte,M.D.:The  Way  Schools  Work――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Education,New  York:Longman,1990.P232.)

由此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开始比美国的严重。这是因为:1.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对性别平等的倡议(特别还把性别平等写进宪法)掩盖了人们对诸多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反思,其中当然包括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2.我国教科书从出版到选用的一系列过程缺乏妇女组织和家长的压力。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在教科书中的性别公平性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应归功于他们灵活的教科书选用制度。以美国为例,出版商出版教科书,各学校和教师有权选择自己学校所使用的教科书。为争取被选用,出版商和教科书的编写者会最大限度地避免批评和论争,因此,女性主义运动和家长的压力迫使出版商出版更加性别平等化的教科书。而我国几十年来中小学教科书一直是指定出版和单一渠道发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妇女组织和家长等团体在教科书出版发行和使用中的能动作用。3.我国对教科书的社会学研究起步较晚,所展开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不足以引起决策部门和广大家长的重视。

三、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危害

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实际上在宣扬男权制社会的意识形态,起着把两性朝着有助于男权制的方向社会化的作用。它发挥作用的机制:一是塑造典型的性别气质,男性知识渊博、能力高超、独立自主、志向远大、顽强进取,女性则无知低能、温和美丽、寻求同情和保护,人类的优点被过多地赋予给了男性;二是确立性别角色,把可以成就事业的公共领域安排给男性,而把家庭事务、子女养育以及一些地位较为低下的公共事务安排给女性,把报酬高的职位安排给男性,而把次等的、报酬低的职位安排给女性。具体说来,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女生的影响

首先,女生缺乏可资效仿的偶像性榜样。榜样对学生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因为他们的许多态度都是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从而产生替代性强化而获得的。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榜样通常与学习者有类似之处,如性别、阶层、种族等,即这些榜样可以反映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和志向。我们可以按照交往的形式把榜样分为互动性榜样和偶像性榜样。互动性榜样指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认同的榜样。在学校情境中最有可能成为学生互动性榜样的人有教师和其他学生。偶像性榜样指因受到学生的特别崇敬而被学生视为楷模的榜样。偶像性榜样不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可以互动的人物,而一般是社会名人。在学校情境中,学生选择获得偶像性榜样的途径一般来自语文和历史教科书、课外读物以及学校有意识地在不指向学科学习的非实体性精神环境中提供的诸多榜样。特别是语文教科书因其所特有的人文性而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可供选择的榜样。但我们从前文有关我国教科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女性不但出场的频度远远低于男性,而且被赋予的人格特质也劣于男性。女生勤奋学习,学到的却是自己的性别在文化中低劣的定位,她们很难找到偶像性榜样来激励自己。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女生的好成绩可以导致低自尊的原因。

其次,“累积效应”扩大了负面影响。如果单独审视每一篇课文,似乎没有一篇重要到足以导致女生的低自尊,而且教科书的影响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它不象一些暴力事件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人们对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缺乏足够的关注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教科书中的诸种性别不平等的“累积效应”,其影响就不可以等闲视之了。各章节中的性别不平等组成了一本不平等的教科书,每本、每科的教科书又累积成一个不平等的教科书体系。女生从小学一入校到大学毕业一直浸泡在性别不平等的教科书体系里。累积的最坏后果是导致女生产生内化的性别自卑感,认同性别歧视者的价值观,导致较低的自尊。一旦女生把性别自卑感内化,那么她们就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步履迟疑。

2.对男生的影响

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并非只是对女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它同样阻碍了男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科书过多地宣扬了男性勇敢、坚强、能力高超、独立自主等阳刚品质,而不表现,甚至是鄙视男性软弱、寻求情感支持的一面。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男性都具有勇敢、坚强等阳刚品质,一个男性在其一生中也并非总是以一贯之的坚强,男性也有想要留泪的时候。当男生发现他所处的环境不鼓励他表达情感,他就只好把焦虑和痛苦深埋在内心。这样必然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据研究,男性自杀的可能性比女性大5倍,患严重精神失常的可能性是女性的3倍,而且他们患各种与紧张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气喘等的可能性也很大。男性酗酒的可能性比女性大6倍。男性的暴力活动也比女性常见的多,88%因暴力犯罪而被捕的人是男性。(注:罗伯逊,伊恩:《社会学》,商务出版社1990年版,433-434页。)

其次,教科书过多地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作了性别的划分,潜在地影响了男生未来参与家庭生活的积极性。这在语文、历史等教科书中表现突出。语文教科书所描述的男性多数时候是在家庭以外的环境工作、娱乐等,而女性多在家庭或其周围活动。根据肖龙江对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的小学语文1-4册所做的研究,男性从事的家务活动与女性从事的家务活动的比率是5:14。在5件男性从事的家务劳动中,没有一件是每天必须做的。而14件女性做的家务中,至少有6件是每天必须做的。而且女性所做的都是十分简单、不需要技能的家务。(注:肖龙江:《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外国中小学教育》,1992年第5期。)历史教科书中的男性更是在政界、知识界纵横驰骋。教科书所宣扬的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会使男生认为从事家务劳动是不那么高尚的事情,从而在内心产生抗拒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不会做家务的男生在成长中就不会尊重他们的环境,并且缺乏照顾自己和家人的技能。这必然会造成男生在家庭中对女性的不必要的依赖,从而最终会削弱他们的所谓的“独立自主”的感觉。而且在现时代,两性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工作岗位。夫妇共同分担家务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向。如果男生对此毫无思想准备,那么在将来踏入婚姻时,他们或者被迫改变自己的家务观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或者不愿改变,从而成为被妻子抱怨的丈夫。

再次,教科书中实际宣扬的一些观念不利于男生形成平等的两性观,从而使男生最终也成为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一个真正和谐的、充满生机的社会是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男女两性的个人发展不会因为性别的缘故而受到阻碍。女性固然可以从事传统上属于男性的工作,选择男性的休闲方式,男性也可以从事“女性的”工作而不致害怕遭人耻笑。而且,不再因性别而遭受诸种压抑的女性必然能更好地成为男性的母亲、妻子、女儿和朋友。但这样性别平等的社会的实现也依赖于男性的合作。如果男性固守自己的男性优越观,则性别平等的实现道路会更为漫长。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存在无法使男生正确的看待女性的价值。

四、新课程改革应该强调使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实验地区实行教材选用制。今年秋季开学我国有1000万名中小学生用上了经民主投票选用的新课程实验教材。这标志着我国几十年来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已被打破。各实验区都指定了教材选用的具体办法,例如贵州省贵阳市和福建省厦门市都组成了由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的代表、校长、教师及家长组成的教材选用委员会对教材选用实行民主投票。(注:李建平:《用什么教材谁说了算》,《中国教育报》,209月15日1、2版。)教材选用由个人意志走向民主决策为性别平等的教科书的出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为从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到选用的各个环节可以互相制约,而且可以改变以往教材选用过程中学生和家长没有声音的不民主的做法。

在教科书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比较成功的做法。世界各国的教科书制度由于受各自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影响而有所不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几乎都是由民间出版社组织编写和发行,然后或者由州或县的教育部或教科书认定委员会审定再由学校根据经审定的教科书清单选用合适的教科书,或者不须审定而由学校自由选用。在亚洲,除日本的教科书是由民间出版和发行外,其它国家的大部分教科书都由国家组织编写和发行。欧美和大洋州等国的教科书制度细则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教科书的编写、审定(认定)和选用各环节互相分离,并有严格的法规作保障。(注:沈晓敏:《世界各国教科书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全球教育展望》,第9期。)这就是它们国家的教科书,特别是中小学的教科书在80年代后逐渐改变了其性别不平等的面貌制度原因。而我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实行国家指定出版和单一渠道发行的模式,不存在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欧美等国家的教科书实践表明,只有在出版社面临激烈的竞争、存在着强烈的危机意识的时候才会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积极研究社会各界对教科书的评价,不断提高教科书的编写和制作水平。

我国新教材改革中已在实验区实行教材选用制。这预示着我国的教材制度大改革的开始。在这个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教材制度。只有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教材制度,性别平等问题才可能解决。具体说来,我们应该首先在教科书的编写和审查、选用的过程中注意性别问题:

(一)教科书的编写和审查

在我国现行的教科书出版传统下(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编写和审查程序为例(注:顾之川:《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答问十题》,jzyw.51.net/104.htm。),要改变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现状,需要在以下环节上注意性别问题。

1.选文。在出版社根据教育部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拟定出编写方案后,下一步就是选文的工作。选文时应明确地把性别平等列为选择的标准之一,鉴于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所以在选文时应列出清单,如男女主人公的出场比例、插图的性别比例、男女的职业广度以及对男女的描写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等等。选文是保证性别平等的关键的一步,所以一定要贯彻性别平等的精神。

2.编写。一本教科书往往要有几位甚至是几十位编者,每位编者只编写其中的一部分。在开始编写之前的会议上应该强调性别平等的原则,以使编者带着性别意识去编写。在写出初稿后的统稿会上,在编写组互相提出意见时也应该互相提醒性别问题。甚至可以邀请研究性别问题的专家参加讨论。

3.审稿。人民教育出版社实行三审制。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主管社领导三审。另外,在审稿阶段,除社内三审制外,还实行特约审稿制度,就是请有关语言学、文学和语文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审稿。笔者以为在各级审查中应注意性别平等的问题,特别是应注意审查整套课本的“累积效应”。因为就某一册课本而言,可能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不是十分突出,不会引起编写者的注意,所以审查者应从整套文本的高度来审查,以免出现“渲染”性别不平等的客观效果。另外,一般说来,教科书编写者并非有意去编写宣扬性别不平等的教材,但是由于编写者个人有较为强固的文化定势,所以仍然可能不自觉地选择了性别不平等的文本。这就需要教材审查者严格把关。教材的审查者还应有一定比例的女性。

(二)教科书选用

在今后的教科书选用中,应一定加强家长的声音。教科书的终极委托人是学生,但中小学生并没有充分的能力来界定自己的利益,也无法对其代理人――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及教师进行约束。加强学生的监护人――家长的声音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家长、特别是女生的家长不会赞成使用性别不平等的教科书。

篇6:中学生教育论文:教科书中的性别倾向分析

中学生教育论文:教科书中的性别倾向分析

陈子涵

(深圳外国语高三年级)

一、定义问题

通过研究初中人文学科教科书人教社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和社会学科教科书选取人教社《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出现的男女性别角色的数量和质量,分析主流文化教育对于青少年性别意识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教科书,如数学书,是否和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一样有性别倾向,而倾向程度是否相似来得出学生容易受到各类学科教科书的性别倾向影响的结论。

三、数据整理及分析

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

从出现数量上来看,在题目中,男性出现43次(86%),女性出现7次(14%);在课文的主角中,男性出现共76次(83%),女性出现共16次(17%);在课文中出现的人名中,男性共350次(85%),女性共62(15%);在插图的出现次数上,男性有107次(76%),女性有33次(24%);在插图中担当主角的,男性有104次(80%),女性有26次(20%)。

平均上来说,男性出现比率为82%,而女性出现比率则仅为18%。数据上男女出现数量的巨大差异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较大性别倾向的男性化。对于作为主要科目的语文来说,其教科书中的内容被认为是社会主流思想的体现,并且语文科目教科书中有许多需要学生背诵记忆的考试重点考查部分,所以语文教科书中的男性化偏向很大程度上负面影响了学生青少年时期最初对于性别及性别平等意识的认识和理解。从另一角度上来说,语文教科书中的较大男性倾向也体现了在许多编审者,即成人的潜意识里并没有较强的性别不平衡的意识,而这也说明性别不平等还是较大范围地存在于当今社会人们的观念中。

2.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

从社会公众人物出现在各册、各个板块,包括正文、图片、相关链接、名人名言等的数量上来看,社会公众人物共出现152人,211次,其中男性有145人(95%),201次(95%),女性有7人(5%),10次(5%)。在七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上册两册书中,一位女性社会公众人物都没有出现。

仅从人物数量中的男女所占比例来看,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社会公众人物的选取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失衡现象(男性在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所占95%的比率与在语文教科书中平均所占82%比率相比),这很大程度上与世界历史上社会公众人物中男性多于女性的事实有关,更为明显的是,完全没有女性公众人物的教科书确实存在于社会科学类别中。这种女性的缺失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中女性公众群体的形象。

从参与的课外活动来看,运动几乎都为男性参与,女性仅为充当拉拉队的角色;男性的兴趣爱好广泛,而女性极少参与计算机等科技类活动,几乎都只参与唱歌跳舞等文艺类活动。

从从事的职业来看,军人、科学家、设计人员、领导者等几乎均由男性担当;男性所从事的职业有20种(69%),女性所从事的职业有9种(31%)。很多国家的政治领袖、皇族、官员、干部、工人和商人等职业均几乎都为男性所担当,女性所担当的大部分为服务性行业的协助角色、农民、文艺工作者等职业。所以不难看出,教科书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大多在权利、地位上不等同于男性形象。当然,这种不均衡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职业性别的传统观念及历史上的价值观问题。

四、产生的影响

1.对女性

由于各类教科书中都具有高估男人而低估女人,重男轻女的倾向,这种所谓“传统”的即不公正、不客观、不具有现代性的理念和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女性的性别观的认识和发展以及她们对于自己的能力、性格、人生道路的认识。

在各类教科书中体现的传统文化赋予女性的一类“相夫教子”母亲或妻子形象、边缘性角色和弱小及被保护者的形象强化了不正确的社会性别偏见意识及观念、强烈的负面影响了女学生的性格及心理健康。这类倾向性可能导致女性对于自身能力的质疑、对于社会关系的理解错误以及自身发展的限制。由于教科书中很少出现优秀且大量的女性典范,女学生往往容易习得性别刻板印象、单一的价值观及未来道路。

从越来越多女生退出校体育运动队这一现象来看,女性已经开始排斥具备一些所谓属于“男性”的能力、性格及特质,强迫自己跟随社会主流价值观选择那个所谓“适合女性”的发展道路,从而丧失许多个人机会及容易产生自我否定情绪。

2.对男性

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强加于男性的所谓“正确”特质及价值观,男生最终也会具备性别刻板意识,从而也会成为这一不健康心理的受害者。

教材中过度强调男性的权利性、主导性,往往会导致处于青春期迷茫、脆弱或敏感的男生获得不正确的心理暗示及蒙受巨大的`来自于社会、学校及同学的心理压力。这些男生或许天性害羞或身材不那么健壮,却需要被迫接受外界强加的诸如“勇敢”“强壮”等标签。如此以往,这类型男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健全的,而且他们长时间是找不到社会和自我认同感和信心。这种长期的压抑以及压力会带给男生非常大的心灵伤害和扭曲。

五、建议

1.在教科书中尽可能调整角色性别失衡

在人文学科,如语文中多选编介绍优秀女性人物形象的课文或插图,并把课文对于男女性别刻画的重点平均,尽可能给予青少年一个性别观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在社会学科中尽量多地从现代公众人物中选取多样化、多数量的女性公众人物来弥补历史上女性公众人物的空白。

在数学学科中更加注重不同性别角色的性格、参与活动均衡的问题,尽最大努力做到避免性别刻板印象。

可以适当调整编审人员的性格比例,或者将性别倾向性均衡加入教科书内容审核标准中,从而从硬性上保障性别均衡及正确性别观的树立。

2.编审者更加注意教科书中的措辞

由于编审者的自我价值观及意识会有意无意地投射到他们的作品中,均衡教材中的性别倾向不可缺少的一步就是增强编审者的性别意识及增强编审者对于自己措辞、描述的责任感和重视感。编审者对于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意识和理论是有义务以及有责任的,所以编审者应该明白自己在教科书中的一词一句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性格和他的一生。

3.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正确的性别平等的意识

在课堂学习中,作为拥有指向性作用的老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给学生授予正确的性别观及性别平等意识。以保护学生健全发展为目的,教书需要适当采取教育方法来确保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覃琴。人教社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倾研究[D]。西南大学,.

[2]韩兴儒,梁发祥。初中思想品德对社会公众人物选取的性别失衡及矫正[J]。教学与管理,2012(04)。

篇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分析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拓展阅读:课文解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辛弃疾曾两次罢官,四十二岁至六十二岁,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当时的辛弃疾潜心研读庄子和陶潜的的文章。这首词与《清平乐村居》都是词人在这个时期写的。西江越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篇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材分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下面是教材分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文本解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辛弃疾曾两次罢官,四十二岁至六十二岁,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当时的辛弃疾潜心研读庄子和陶潜的的文章。这首词与《清平乐村居》都是词人在这个时期写的。西江越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二、教学难点、重点

对本词来说,学生对乡村生活,尤其是夏夜的乡村,没有表象积累,更没有情感体验。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如何帮助他们通过词作里对景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夏夜农村的清新恬静之美,品味词作朴实的语言描摹等文学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篇9:《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材分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值得人们一再研读。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我校承担了《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并策划编写了这套校本教材—《魅力经典丛书》(课件:校本教材封面),开设了古诗词课,从此,我们的学生就和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间,这套教材几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这首宋词却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学情分析: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名篇,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这对于对本词来说,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我想,引导孩子充分想想诗词的意境,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进而理解诗句的仿佛内涵,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重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学法:

记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法,指导品读法的教学,选择想象阅读法、朗读体的学法组织教学。

说教学设计理念: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说教学过程:

简介教学流程:

一、 引读——与学生对话

1. 复习《清平乐》,了解作者

2. 破题,理解题目。

二、 初读——与文本对话

1. 读正确,读流利

2. 读出节奏

解题初读,这是学习诗词的基础阶段。学生从一年级就已开始接触宋词,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了解题目的组成部分以及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经历。例如,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地点:黄沙道。事情:行(辛弃疾是这样向我们介绍黄沙岭的),这对学生来说很是容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的读音,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 品读——与作者对话

1. 站在作者的身边,你同辛弃疾都从词作中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这一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四、 扩读——与宋词对话

1. 拓展辛弃疾的其他词作

2. 介绍相关网站

从以辛弃疾的《清平乐》导入开始,到学习他的《西江月》,体会他在词中的思想感情,词人辛弃疾是贯穿这节课设计的主线。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拓展环节,仍以欣赏他的词作为契机,介绍相关网站,带领学生感受宋词的魅力。

篇1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分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分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翻译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课文分析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课文赏析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宋词中鸟意象的文化意蕴

宋定伯捉鬼阅读答案

败军之将成语的意思及典故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传统节日七夕节的起源

孙惠芬简介

三国演义45回主要内容

西游记第57回主要内容

成语的典故及意思的精选

《西游记》主要内容

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
《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通用10篇)】相关文章:

福神历史传说事迹2022-08-13

桃花源记语言特点2023-01-19

西游记读书笔记好句2022-09-12

人生哲学论文2022-05-06

企鹅号简介范文100字2022-05-08

回仪征游记作文2022-04-29

太清宫游记作文2022-10-23

苍凉的女性知觉--分析张爱玲《金锁记》2023-09-24

李清照简介及生平事迹2023-04-22

李白饮酒诗文化意蕴诠析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