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的读书笔记收获(推荐17篇)由网友“盼盼木兮”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一句顶一万句》的读书笔记收获,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一句顶一万句》的读书笔记收获
最近因为看了朗读者。喜欢上了一个作家:刘震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他的一本书《一句顶一万句》。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日子得往后过,不会再回到从前了。
是啊。回味着这句话,我想起来难忘的。在这一年里,我不幸的被恶性肿瘤亲吻。为了活着,切去了身体的一部分。术后,第一次在浴室洗澡的时候,面对残缺的身体,我痛哭失声。我以后的路还应该怎样走。在亲人,医生的陪伴下,我走出了生活的低谷。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在老师同学的陪伴下,我的脸上又恢复了童真的笑容。尽管以后还有5年的后续治疗,还要不停的顶起复查,但是,这些都打不倒我的生活信念。正是: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是的,生活还要往前走。不能因为一点坎坷就选择投降。在治疗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好多病友,她们大多多才多艺,有巧手姐姐:新新,有演员阿姨:天伦,有瑜伽教练:爱的世界……她们的生活热情也感染了我。
在病后的日子里,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班,又在间断了一个治疗时期后,参加了少年宫的舞蹈班。反正生活中到处是歌声,到处是欢笑。因为我的笑声,也感染了周围的人,她们都说,我变了,变得比以前更开朗乐观了。
知道刘震云作家也是源于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每期必看。看完以后,总会去思考我今后的生活之路。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不能残疾。
日子总是要往后过的,是的,只要活着就充满了希望。
篇2: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书中男主,这不是男主一开始的名字,因为好些事,改了好多次的名字)失去了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小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家乡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
刚看到小说名字的时候,我就想一句什么话呀,怎么有这魔力,顶一万句?当然了,一翻开,我就被书中所描绘的我所熟悉的那种浓浓人间烟火气给吸引了,已无暇寻宝,特意去找这一句话。看完,书从头到尾都没直接写有这么一句话,可以顶一万句,但是智慧的作家已经默默告诉我们生活在世间,确实一句是可以顶一万句的。
这样的句子,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我而言,是下面的感受。
第一个是“说得上话”
小说写的是中国最底层百姓形形色色的生活,生活本身透着孤独的哲思在里面,我们生活在千年孤独中,无边无际的茫然和如影随形的疲惫,生活中能够说贴心话,慰藉灵魂的朋友和亲人并不多,因为说不上话。真正说得上话的人,可以温暖疲惫的心灵,振作生命的颓废,化解彼此的冲突、激发情欲等等。
与一般人说话,高兴的事说得高兴,不高兴的事说得败兴,但是说得上话的人,不高兴的事,也能说得高兴。
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得着;有些人现在说不得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能说得着;有些人这一辈子也说不得着。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过一辈子是福分,不管是爱人、朋友还是亲人。当然了,说得着说不着也不是永恒不变。
小说从头到尾都是写着市井中如你我在街角所看到的一切人,人间烟火气的声响和热闹一直在你耳边和眼前,作家是不是想说最是这样的人间烟火气,最慰凡人心呢。
第二个是“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就像书中一个主角说的:“我活了七十岁了,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小说就是写的一些家长里短,充满了琐碎,街角发生的事一件是一件,家里发生的事一件牵扯到八件,就看你怎么选择过日子了。
篇3: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两天看完了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36万多字。期间还上了一天班,采访了一个画家。
一个长篇看得这么快,说明一件事:读着顺。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看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也让我想到更早时看沈从文的散文集。都是乡下人的故事,是中国本土的故事。
还让我想起看过的池莉的一些市民小说。
往前再扯一些,明清话本小说,和民间说书人自编的故事,一说一整夜说者和听者都不愿睡的故事。
遗憾的是,这些故事也仅仅是一些故事,热闹,中间透出些人间的一些小道理或者说貌似大道理的小道理。
如此而已。
可以说,刘震云、余华这些人的小说,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像模仿马尔克斯的莫言写得像马尔克斯、模仿卡夫卡的残雪写得像卡夫卡、模仿博尔赫斯的格非像博尔赫斯,这些中国作家像明清话本、民间说书艺人的“书”(其实是植根千年的一种变文),像接近大师的沈从文等人。但这些像,意义都不大。
采访中接触的画家常爱讲一句话:画得跟自己的师傅一模一样,注定你出不了啥名堂。或者:画得跟齐白石一模一样,注定成不了大画家。
想刘震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写至今已逾,写得很苦呵呵的,没改调子,属于画得自己跟自己一样。虽被 冯小刚罗摩李敬泽等夸过许多次,但何时能有大突破大出息?就这本长篇来说,仍看不出迹象。
篇4: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分上下两篇,写了两个有关系却无联系的人和事,杨百顺和牛爱国(杨百顺是牛爱**亲的继父)。
他俩所处的年代不同,经历不同,可性情相似,命运相同,都是自尊好强的人,都要活出自己的样子、选择自己的路,任劳任怨、固执倔强。可事与愿违,杨百顺差不多换了十个事做,连名字都改成了吴摩西,结果还是身心疲惫,一事无成;牛爱国从一个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到四处碰壁,最后面对家人的欺骗,尴尬无助。他们始终不明白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看结果,他俩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从希望到失望,最后绝望。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越是想好,越好不了。这就像在搓麻绳,反劲不能太大,要适可而止,否则,越用力、越费劲,直至绳子断裂。绳子断裂可以换一根,人要是遭受重创,那就是致命打击,一蹶不振。人就是这样,费尽心血竭力坚持的不一定有好结果,可更弦易辙重做选择也是一件两难的事。真的很难说,谁睿智、谁愚蠢的。
合上书,油然四个字在眼前,“命运弄人”。 好像看到,在苍茫的大地上,两人精疲力尽,目光茫然,人在奔走,在无奈中不知所措却依然坚持着向前走,这就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
篇5:《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读小说的意义?一直以来,觉得小说只不过是一道道小菜,难登大雅之堂。前些时,看“百家讲坛”对王立群的访谈,问了他对读历史的意义? 远古的事,远古的人,和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呢?回答是“人性”。人在变,事在变,科技在进步,生产生活方式已天壤之别,之中不变的,就是人性。
大英雄的时代已在过去。小民的生存之为滑稽,无控局面。这部小说写了两代人有趣的故事,像看一部滑稽的电视剧,却又不失合理性。
小民的婚姻,绝不可能轰天动地,可能就是一两头羊的事,决定着命运。也存在着欺诈,愚弄,嘲笑。
“喷空”和“走戏”,都在瞎掰。 “喷空”,就是没有的事,你一句,我一句的编出个事来,还得有模有样。也可以一个人喷,有点像大脑有问题的同志,在那里说个没完。不同的事,“喷空”有逻辑性,还有杀伤力。“走戏”就是自己在脑子里模拟戏台上的事情,可以出声,有动作;也可能坐着一动不动!
小说的意义?任何人写下任何事,包括 “喷空”和“走戏”。给人警示,给人以启迪。却让人无法避免。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中国人的千年孤独。
篇6:《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杨百顺他爹是个卖豆腐的。别人叫他卖豆腐的老杨。老杨除了卖豆腐,入夏还卖凉粉。卖豆腐的老杨,和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是好朋友。两人本不该成为朋友,因老马常常欺负老杨。欺负老杨并不是打过老杨或骂过老杨,或在钱财上占过老杨的便宜,而是从心底里看不起老杨。看不起一个人可以不与他来往,但老马说起笑话,又离不开老杨。老杨对人说起朋友,第一个说起的是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老马背后说起朋友,一次也没提到过杨家庄卖豆腐也卖凉粉的老杨。
但外人并不知其中的底细,大家都以为他俩是好朋友。”一场关于出走与回归、过去与现在的小说,就在这样绕口令似的开场白里,徐徐展开了。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只是这一走一来,延宕百年。
《一句顶一万句》,讲述的是孤独,这样的孤独,不是针对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因为一个人不一定孤独,两个人也不一定热闹,本书描述的是一群人。“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的世间百姓,卖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染布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一个人找另一个知心朋友不容易,你可能跟这个人是好朋友,但是你们未必能说上真心话,其实比人找人不容易的是话找话,《一句顶一万句》反应了一种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
本书的作者刘震云曾说:“朋友的多寡,要看‘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朋友’的判断,就像《一句顶一万句》开篇写的,不在当面的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朋友,别人并没有拿你当朋友。另一个判断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有几个。”
书中的主角叫吴摩西,其实吴摩西不叫吴摩西,而叫杨摩西,其实杨摩西也不叫杨摩西,本来应该叫杨百顺。虽然杨百顺叫杨百顺,有百事顺利的意思,然而却事事不如意。15岁的杨百顺的偶像是喊丧的罗常礼,可是喊丧又养不活人,迫于生活,杨百顺跟着他爹做豆腐,然后陆续学杀猪、做篾匠、信耶苏、给县长管理菜园子,最后“嫁”给了吴香香。
为了有个住处,杨百顺信了耶苏,这是主给杨百顺实实在在的实惠,代价是被意大利传教士老詹改名叫杨摩西。考虑到给县长管理菜园子不是长久之计,为了以后有个安身的地方,忍辱负重“嫁”给了吴香香,随妻子姓吴,就又成了吴摩西。最后在陕西改叫罗长礼。我不知道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个“吴摩西”为生活所累,所逼迫。后来的牛爱国,无奈地重复着他理论上的姥爷吴摩西的轨迹。他们都不懂得“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如果要问书中的人在奔忙什么,他们也会茫茫然不知何所答。可又何止只是书中人呢,我们不也如此吗。我们在奔忙什么呢?从万里原来延津的詹牧师,从湖南麻阳放官到延津的老胡县令,从延津到咸阳的杨百顺,他们为什么奔忙?
篇7:《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近一段时间忙于作业设计,在写作方面也有所怠倦,早就想写一写上次清明放假时所阅读的《一句顶一万句》(此书为作家刘震云酝酿创作了三年的小说,也是他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我之所以选择看这本书,还得从10多天前所参加的一次会议讲起,那是4月2日下午(清明放假的前一天)。
我和徐老师、赵老师、沈老师一行四人赴萧山银河实验小学参加萧山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年度会议(我校是新教育实验学校,徐老师代表校长,我作为啃读者代表,赵老师作为班主任代表,沈老师作为新教师代表),大会先集中由教育局董茶仙副局长布置了新教育的年度工作,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然后分组进行活动。
我作为啃读者,归属于“啃读者”读书共同体这一组织,这一共同体由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虞勇军负责组织,目前有38名成员,多以小学语文教师为主,初高中教师较少只有8位,理科教师更少,数学学科只有可怜的四位,我很荣幸是唯一的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看来教师中喜欢读书的多以文科教师为主,理科教师以解题见长,在读书方面有所欠缺。但我认为文理不分家,理科教师多看一点人文方面的书,提高自已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也是很有必要的。
我先介绍一下“啃读者”读书共同体这一组织吧!“啃读者”读书会是在萧山区教育局指导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目的是通过读书会进一步激发教师读书热情,开阔教师视野,倡导知性阅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推动整个萧山教师群体的读书生活。读书会是非行政性质的民间组织,倡导平等、务实、自由的学术文化。会员由新教育实验学校推荐和“教师阅读征文”比赛优秀者以及热爱读书、勤于思考的教师代表组成。
“啃读者”读书会由教研室虞勇军老师主持,负责读书会运转工作,负责研究读书会每月活动或各项事务。读书会分成三个小组,由小组内成员轮流负责主持小组啃读活动。在本次会议上,给我们每一位成员推荐了本学期的阅读书目:三月份整书阅读《一句顶一万句》。
4月份整书阅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据说非常抢手,现在很难买到,所以这次会议上没有给我们,只有想办法弄到之后,下次发给我们,这本书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下次拿到之后,我一定认真精读)5月份整书阅读《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我现在也在看,还未看完,只有下次通读之后,再把自已的心得体会写出来)。
还是先讲讲《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吧!我之所以在清明放假这三天看这本书,也并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这几天女儿身体不好,每天咳嗽不断,连续几天到医院挂盐水,我刚好放三天假,有空闲时间,于是我主动向老婆提出陪女儿到医院挂盐水。在医院挂号排队,等待女儿挂盐水的过程中,我也是闲来无事,翻看起了刘震云所著的《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一开始看时还不觉得怎么样,看了一会儿,我就被里面的人物故事和对话所吸引住。
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的野稗日记,语句洗练,情节简洁,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构成言说的艺术,都能拧出作家的智慧和心血。在医院看书的时侯,我真的是如痴如醉,挂号排队时我看,挂盐水看的时侯,女儿的第一瓶盐水挂完了,要换第二瓶我都没有察觉,还是她自已呼叫医生的。人家不知道的还以为我精神有问题,那里能理解我急切看完本书的心情。在医院陪女儿挂盐水的三天,我真的体悟到时间的宝贵,生命的短暂,我要以此为契机,争取在工作生活之余多看一些好书,以丰富自已的思想,提升自已的人文素养。
3天时间,我基本上是书不离手,通读了全书近30多万字,我惊异于自已的阅读能力,这在以前我是不敢想象的,看来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当一个人做事专注的时候,真的有无穷的力量。时间也是可以挤出来的,我们平时总是抱怨自已很忙,可每天做了什么事,我们也讲不出个一、二、三来,仔细想想,可能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时间利用,大部分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长此以往,我们慢慢就变得很平庸了,只有对时间以分秒计算的人,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再谈一下小说吧!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的上话”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所有的社群组织和家庭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当话说得上,说得好时,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当话说不上,说不好时,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重要影响。
仔细想想,我们平时的人际交往中不也是如此吗?同事、亲朋好友之间,能够“说得上话”的,我们会多看几眼,每天多关注一点,彼此之间有一种心灵默契的感觉。在繁杂的人际互动中,寻寻觅觅,不也是为了多交几个能说得上话的朋友吗?正因为人与人之间“说得上话”有这么难,所以古人才会发出如此感慨:人生得一知已足矣!可见“说得上话”有多难。
现代人由于科技的发达,网络的快速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借助于短信、电话、EMAIL、网络聊天,面对面的交流,“说得上话”的机会就更少了。正因为如此,所以现代人更感孤独,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可能只有几m或几十m,但心灵距离相差几千km。人与人之间没有心灵的交流,一辈子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所以现代人也感慨,活了一辈子,到头来一盘点,真心朋友可能屈指可数;更杯具的是:做了一辈子同事,甚至在同一办公室,可能也说不上多少话,几十年也只是点头之交。
人与人之间要能“说得上话”,我认为要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处理问题的方式,宽容和接纳对方的弱点,发自内心的去关心他人,去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如能做到这些,我相信“说得上话”并非难事,人与人的关系会更加和谐。古人云:“书读三遍,其义自见。”我也要对本书多精读几遍,更深刻体会本书的人物关系和对话精要,进一步领悟作家的思想内涵和写作意图。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8: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长篇小说,写的是三教九流小人物的生活、沉浮、悲喜。磨豆腐的,贩葱的,卖驴的,赶车的,卖胡辣汤的,栩栩如生。当然,人的身份及所处的年代都是表象,主要是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狮子王》,表面是狮子,反应的却是王权更替的阴谋。
写作风格朴实,叙述的语气也不卑不亢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各色人等于命运中的挣扎和妥协。内容上,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观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在于“说得上和说不上”,是否“说的上”完全不关男女老少,是骨子里的秉性使然。因为“说不上”,杨百顺辗转出延津,因为“说得上”,杨百顺跟五岁的养女失散后记惦了一辈子。由于和一个本来陌生的女子章越红“说的上”,被戴了绿帽子而气急败坏的牛爱国竟理解了跟人跑了的妻。牛爱国五十多岁的姐夫和自己七岁的女儿说的上,牛爱国才放心地全国各地去找说的上的章越红去了。小说描述的是人们一辈子有意无意寻找“说得上”的人。看完我倒觉得,不必刻意寻找了:人是会变的。本来说得上话,说着说着就说不上了。本来说不上,过着过着又说的上了。随缘自在,人生本来也不能把自己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
二是人人处在万千机缘的网中,本来是一件事,说着做着却变成了另外一件事。比如姜家爷爷给孙子们分鸡腿不均,导致儿子埋怨,讲着讲着就讲成了“分家”。
三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养母年轻时跋扈老来慈祥,养父年轻时通情达理老来却吝啬小心眼,如此等等。小说平实中带着幽默,看到很多细节时笑,只在一处曹青娥死时因为孩子们听不懂她的意思而叫一直跟着自己的小孙女来翻译时哭了。看完之后感叹,这就是人生:把着舵行船,行着行着风早变了。
文风朴实到极致:几十万字中没出现一个花哨的词语。我而今这年纪,已经看不得文字的姹紫嫣红眼花缭乱,我只喜欢真诚。读内涵深广表面却风轻云淡的文章,如遇老友,促膝长谈,会心而笑。
篇9: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讲了:杨百顺(杨摩西,吴摩西,罗长礼)不想喝父亲做豆腐,父子之间又存在其他矛盾没办法待在一起生活,决定离开找新的出路,一路从和师傅老曾学杀猪,跟着天主教神父老詹晚上学教(白天在竹业舍破柱子),给县长后院种菜,和吴香香结婚做馒头,发现妻子出轨找妻子,途中把巧玲丢了有找巧玲,巧玲丢了这让他无法原谅自己。这系列的事情是他自主选择的嘛,是,也不是。是:其实每一次都面临着选择。不是:发生的这些事逼着他往前走。牛爱国上学,当兵,工作以及婚姻人生遇到的各种烦恼寻找解决之道,逐渐发现自己遇到的问题与姥爷(吴摩西)当年遇到的问题相似,为解内心困惑一路回延津。
这本书中给我影响深刻的有很多,如,杨百顺喜欢罗长礼喊丧,他喜欢,可是经历了那么多,他也没去喊丧,甚至也没喝说过一句话,但是吴摩西从杨家庄一路走来,和罗长礼关系最大,最后改名:罗长礼。
其次:曹青娥和牛爱国他爹没话说,决定去找候宝山,一路说不上艰难,可是也不容易,最后看到候宝山在开拖拉机旁边还有妻子和儿子,看到拖拉机比之前破了许多,候宝山也黑了许多,也不带白手套了,这时候她发现那个她认识的候宝山已经不在了,后来她的心也应该落地了吧。最后,文中有一句话,曹青娥和罗安江的妻子都给牛爱国说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这本书给我的现实意义:人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的多,也比我们想象的要有趣的多的多,当然这一切得我们去经历,经历要比想象有意义的多;事情不能光看表面,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也许只是皮毛,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要听,不要看,而是多去打听,了解全面,掌握的信息越全面越有助于我们做出理智的抉择与正确的判断;朋友仔不断的更新变换,不要指望之前的朋友帮你分析判断,他认识的是之前的你呀,尽可能的对朋友坦诚,可是要分对象,要了解朋友。
篇10: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现在觉得看书不写读后感是白读了。
按理说读完一部小说不需要两个星期,但是看这本书时的确是常常拿起,读了几页或几十页就放下了。
书中并不是只谈一个故事的初始、经过、高潮和结局,而是两个主人公本人和身边的很多亲情、友情、爱情的事。其中牵扯到非常多的人。然而把这么多人的关系理清楚,不过读起来不累,作者花了不少心思。
其中的故事其实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生活之中琐事。
你把别人但朋友,但别人却把你当傻子。
夫妻常常会拌嘴,一件事情扯出许多的事情,没完没了。又或者无话可说,然后两种结果都是婚外情。婚外情为的只是那个“说得着”。
有时候事情绕了一圈,发现事情发展下去,最初的目标却显得不重要了。
几年后你懂得说别为了十块钱伤感情,却忘了几年前自己因为十块钱而破坏了一份友情。甚至小至为了一个馒头,就把数年的深厚情谊毁灭,而那只是因为大家都没有说清楚,没有互相坦诚而导致了误会。为什么说不清楚呢?气在头上,说什么也听不进去,转身一走了之,认为事情就是自己想的那样。
有时候为了找一个“说得着”的人,为了当时的一句话,颠簸一生。
仿佛每个人都有许多的心事,却不知与何人说。甚至翻越千里,为的只是和那个人说一说。
有时候会为了面子去做一些很虚伪的、无聊的事。为的只是要个说法。
下一代的人,却无奈地重复着上一代人的轨迹。却不懂得“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还有很多吧,记不起了,看的时候还真应该边看边写读后感的说。看完回头来写,已经不是那种想法或丢失了某些记忆片断啦。
说小说的主题,大概就是个“说”吧,婉转地表现出中国人那种孤独和痼疾。文章写得很现实,就这样。也许是我还不太懂吧。
有看第二遍的打算,也只是打算而已呵。
篇11: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舍不得掩卷是有些个理还没码完,有些个人要跳出来蹦Q显形,有些个事要对照明鉴。“这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过的以前。”这样想来,还有什么可值得掰扯的呢?显然是要说给自个的。
对路就好,瞅的上眼的指定也能喝上一壶,就照着《白鹿原》和《黄金时代》来码吧。那个自我的寻找和存在的模式还是值得深究的。说顶天立地、出人头地也好,说自由自在也罢,在自我成长、成熟的磕磕绊绊中,定有劫数、有偏移、有丰满,但是不得不承认,有多半是要被抛进这凡尘淬火中半途而废,半途而亡的,为此无常,叹息一声。所以,老刘用上半部提这仨问题也是煞费苦心:我过去是谁?我现在是谁?我可以成为谁?
这里面多出来一个时间模式。
这后面我们分两条线走,一个是瘸腿,一个人;一个是瘸子,好多人,有悲欢离合。
事儿得一件一件理,可理儿就是那么个理儿,瘸腿一个人,原本不必理,自认门清,无法无天,自得其乐。瘸子不行,在亲情、爱情、友情的俗世里如果瞅不见自个,又找不到说的上话的,多半就是瘸子且不得好终。整个下半部人生就是这样:事码不好,话说不上,人找不对,即便阴差阳错找对了也是失了魂丢了人,即使懂得了一些道理也过不好当下。为何?因为瘸子好面子,他忘了自个是谁,总是活在别人的认为里,根,弄差了;因为瘸子把现在活在了以前里,自然也就没了以后。因为瘸子总是一个事掰扯到另一个事,其实码不清也就算了,怕就怕恶魔缠身后的私语,我不杀人,也要放火。如此这般,落下了病根:在循环往复里得了一个可怕的病:在过往的世界里沉沦、寻找,在如今的世界里继续犯错、丢失,及无从谈起的未来。
瘸了腿的有可能成了瘸子再爬不起来,没了耳垂的曼卿反倒值得期许。虽也下眉叹息,武断有余,然知书达理,勇气可嘉。奈何老刘回回绕绕,浓墨重彩,独独至此也是惜墨如金,亦无从谈起以后,当真是无一安好,好不孤独。
家人不能选,我且珍惜。
过往不必选,唯有珍惜。
篇12: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朋友推荐的,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两年才看完。故事很多,人物和关系都很复杂。看似零零碎碎的生活事,复杂人,无非不是为了能找到个可以说的上话的人。说不上日子就过不好,想来也是那个年代的婚姻,大多都是将就,没有去好好了解对方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人。想起高中班主任给我说过的一句话: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家人的事,但重要的是两个人的事。婚姻不只有爱情,还要两个人用心去经营,去相互理解。”小说里面最和谐的一对就是老高和吴香香了,在火车站啃白薯也能笑的很幸福。人都是孤独的,朋友很多,但能交心的朋友有一两个就很幸运了。小说里很多人都想有个人倾诉,不管解不解决问题,有个人能听心里就没那么难受。
但最终解决问题还是得靠自己,自己的烦恼是自己的生活,再交心的人也不能替你过生活。一味的责怪他人,甚至把一回事说成另一回事,更像是再逃避烦恼,逃避生活,逃避自己。难过的时候责怪他人的恨意往往可以减轻自己的心里负担,但这只是自欺欺人。(像今天发现我家的猫真不见了,挨家找了一遍没找到,就责怪我妈昨天不让我找它。心里很难过,责怪别人似乎就好像解决了问题一样。但说了就后悔,知道我妈也很难过,看到我哭更难过。不然不会顶着中午的大太阳又挨家去找了。我希望它只是躲进了谁家,明天就能找到,而不是被谁捉去了。)最感慨的是吴摩西和巧玲,他们到死都还惦记着寻找对方,一方面是源于亲情。另一方面,也许是为了寻找自己。用老詹的一句话来说:“你从哪儿来?你是谁?要到哪里去?”除了小说里的人,我们每个人应该都在为了寻找答案而努力生活吧。
篇13: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最近非常辛苦地读完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读完之后心情五味杂陈,为主人翁的悲催生活而难过,觉得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可真是窝囊啊,距离自己一直理解的现实生活好遥远。
无论是杨百顺还是牛爱国,他们都是孤独的,窝囊的,没有复杂的想法和生活追求,随波逐流地被命运无情和被动地安排,随遇而安,太没有生活的乐趣和激情了,我受不了这样的生活。
我忽然觉得我的生活和家庭是幸运的',我和老公说得着,有的话可说,这应该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啦,我和儿子关系不错,没有太多矛盾和纠结,陪着孩子一点点的成长,多幸福。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励志小说看多了,不适应这种没有生活朝气的命运,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积极的小说对我的人生都有正能量的激励,所以,一句顶一万句,带给我的负能量,只能是提醒我,可别像他们那样憋屈啊。
小说要表达的可能更多地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说得上话,非常重要,我觉得这有点以偏概全了,作者也许只想突出一点来说透吧。
看完了小说,为转换心情,我上网挑了个喜剧爱情电影《一夜惊喜》来冲洗我心中的堵,让我快速回到快乐幸福的好生活中。
篇14: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杨百顺一辈子都在找找这个找那个把自己找成了杨摩西又找成了吴摩西最后找成了罗长礼他的女儿也在找他的外孙也在找找到最后发现自己找的就是一句话也不是为了一句话而找找不到这句话就活不下去了而是以为自己想找一句话为了这句话他自己却说了一万句话也不是一万句话就抵不上要找的那一句而是找到了那句话找就没有白找话就没有白说。
按照刘震云给自己的评价,他的作品属于“现实魔幻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相反,是把玄之又玄的东西,借最平常的人和最朴实的事给说出来,说白了就是用一帮土得掉渣的农民当主角写了个寂寞。但这寂寞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寂寞,而是让许多读者情绪里产生共鸣的寂寞,这样一来,一群人的寂寞就成狂欢了。
这也太魔幻了吧,看完《一句顶一万句》,我对两个词印象深刻。一个是“说得着”,一个是“码放好”。
说得着这个词,听上去就有一种中原地带浑实粗犷的气质――两个膀实腰圆,满脸黄土的汉子并肩而坐,或端酒夹菜,或吞云吐雾,操着十足侉味的河南方言推心置腹,相当有画面感。我向来对三四线小县城有种理想化的好感,看《地球最后的夜晚》时迷上了凯里,听五条人的歌曲对海丰充满向往,读到本书中的延津也不禁神驰。在我看来,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已经被展示得太过充分,只有在地图上都不具名的小小城镇,才得以保留其自身独特的神秘感,而这种神秘感作为培育魔幻念头的土壤,再合适没有了。
码放好这个词也很具象,聊天说地的时候能够把条理捋清晰,一件事情的枝枝叉叉都被拆开分解后整整齐齐地摆在面前。假如我想找人排解忧愁,这样一位倾听者无疑是优秀的,也是务实的。可是对于能把一切都码放好的人来说,这种能力反而就成了负担――不仅要像树洞一样接受别人的负能量,还要不负众望地给出自己的分析,说完还不算完,一旦出的主意没真正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受牵连。
很多人都觉得刘震云不是个能把故事骨肉码放好的作者,他写的东西里八嗦,盘根错节相互勾连,车轱辘似的来回转。可我觉得还挺有趣,就像是吃鱼要择刺,嗑瓜子要剥皮,嚼甘蔗要吐渣,从稍显粗糙的表达里对作者思路求索,反倒让人更加甘之如饴。
我觉得,假如刘震云真的坐到我身边,切上一盘淋上香油的凉拌猪心猪耳朵,我俩绝对说得着。
篇15: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都说这本书像是中国的百年孤独,读完发现这样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
书中各色各样的人物,虽然多是普通的中国底层老百姓,但却几乎又都有自己生活所追求的目标。书里将这些目标大多寄于“找个能聊的人”,以小见大,自然而朴素。
小说中描绘的生活百态,虽然算不上多彩,却也足够丰富,让人透过文字仿佛看见自己正身处其中,为自己的一个小目标而活着。
杨百顺走出延津,因为故乡已无可流恋之处与可流恋之人。他唯一说得上话的养女巧玲也被人拐卖,便更无回乡的意愿。
巧玲想走回延津,因为对命运和生活种种疑惑。但是现实的各种羁绊又让她迈不出去那一步,只能在内心走回那个自己命运的起点。
牛爱国当真回了延津,但是回延津并非他最初的目标,对于延津也并没有像母亲那样的情感。所以即使回了,也无法找到自己追寻的东西。于是断然离开,再次踏上漂泊之路。
百年孤独中的那个小镇马贡多,经历平静、热闹、繁荣、衰落,在对生活进行了完善演绎之后,最终随着命运的风暴,彻底消失于世间,仿佛从未存在过。小镇的假兴真衰实际只是人心孤独的汇聚。
中国的这个延津,没有经历过繁荣,也没有经历过衰落,但是看完了这个社会,更加让人为其感到叹息。连找个说得上话的人都这么难,能不孤独吗?
延津,更像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乐此不疲地忙忙碌碌,看似在平凡中演绎了伟大,却终究发现内心的想法早已无处倾诉,只得随着洪流,一路跌跌撞撞。
篇16: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历时13小时2分钟读完了这本小说,不知道为什么急匆匆像赶路一样,说实话我是带着疑惑和不解读完这部书的,到最后才明白题目“一句顶一万句”的含义,吴摩西因为一句话,留下终身遗憾;牛爱国为了章楚红没有说出口的一句话,费尽周折,后悔莫及,而这句未说出的话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悬念,胜过前面的千万句话。
读这本小说,我一开始就仿佛置身于一个攘攘的人流中,分不清谁是主角,这里面有打铁的,染布的,杀猪的,种地的,挑水的,剃头的,卖肉的。形色色,多得说不过来,也记不住。到最后只记住了吴摩西和牛爱国,而他俩冥冥之中有像一个人的轮回。这里面的人物,都给说话有关,有爱说话的,有不爱说话的,有说到一块儿的,有在一块儿却无话可说的,人与人的关系也令人唏嘘,不管开始关系好还是不好,结果都“掰”了,没有长久知心的朋友!没有知心朋友,还不甘心,一直寻找,寻找!从几十年前找到。
现在,一直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看,庞丽娜、章楚红就在你身边,?说不定你就是牛爱国或老尚!这人如此不安分,都在寻找什么呢?这到底是对还是错,我也说不清!因为我也是凡夫俗子,也在这群人流中前行!
篇17: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用10个小时,一口气读完。跟着刘震云翻来覆去地绕,绕出了和余华的《活着》不一样的苍凉。
读《活着》时感受到的苍凉,是因为看到徐富贵饱经沧桑和磨难的人生却无力改变的无奈,那是一种旁观者的同情。而《一句顶一万句》中如杨百顺这样的人,原本是没有多少的磨难,都是些鸡零狗碎的现实。可在这些鸡零狗碎的现实中,他们又渴望找到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在寻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过程中,却造成了一种阴差阳错却现实的人生轨迹,这是一种无奈却改变不了无奈的现实。恰恰就是这种无奈,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所以我们不再只是旁观者,恰恰就成了书中人。这也是书的结尾戛然而止的原因,因为有一个又一个的“杨百顺”,是你,是他,更是我……
“经心活了一辈子,有活出个朋友吗?”“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别人,就是掰扯了自己。”“日子不是过以前,是过以后的”“人生在世,其实不过是草木一秋”…………这些话,既是书中人的问题,可能也是刘震云的问题,更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可关键是,我们大部分人并没能找到答案,或者看上去似乎想明白了,可事实上并没能够活明白。
归根结底,就是那句话――“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 顶鸡蛋作文
【《一句顶一万句》的读书笔记收获(推荐17篇)】相关文章: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2024-04-09
哪些励志的书籍最好看2022-08-28
建党节文案2023-06-15
建党100周年祝福语简短2023-12-17
经典七一党的生日祝福语2023-04-05
班主任工作室工作计划2023-11-16
上海小学班主任工作室工作计划2022-08-10
精彩人生演讲稿2023-11-12
建党100周年简短祝福语2023-09-28
7 1建党100周年祝福语202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