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鸡蛋作文

时间:2023-01-17 07:28:58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顶鸡蛋作文(共27篇)由网友“戒指yong”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顶鸡蛋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顶鸡蛋作文

篇1:顶鸡蛋作文

一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在老师家玩“顶鸡蛋”的游戏。

比赛的规则是:每人每次只能用一只鸡蛋顶,不能撞,谁的蛋壳先裂开了谁就退出比赛,最后谁的鸡蛋完整,谁就赢了。

我们先用“石头、剪子、布”来确定分组,我和李昌奇一组,准备工作就绪,比赛开始了。我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左手拿起鸡蛋,将鸡蛋的小头在前,右手握住左手,鸡蛋露出约1厘米的小头,我偷偷看了看李昌奇的鸡蛋心想:它的鸡蛋可真大呀!要想战胜他可不容易。于是我攒足了全身的力气用劲一顶,只听咔嚓一声,我的鸡蛋裂了一个缝儿,我只好垂头丧气地退出比赛。李昌奇乐得手舞足蹈,兴奋地大叫:“我的双黄蛋可真厉害!”这时另一组也分出了胜负。两组的胜者再进行较量,李昌奇的双黄蛋又一次胜出。最后李昌奇跟小韩比,李昌奇信心十足地握着它的“常胜将军”跟小韩顶了起来,忽听“咔嚓”一声,我想:一定是小韩的鸡蛋裂了,可是结果真是出乎意料,“常胜将军”这回竟然成了小韩的“手下败将”。李昌奇垂着头说:“一定是我的体力消耗太大才输的。”小韩这时就像世界冠军一样得意的向大家挥手。

这个游戏真有趣,它不但让我们在游戏中增加了感情,还让我懂得了就算是玩也是要有技巧的。

篇2:顶鸡蛋作文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早晨天空没有一丝阳光,地面上湿漉漉的,街上时不时传来卖粽子的声音。妈妈早就在我们的手上缠上了五彩绳,在大门上栓上了艾艾叶,我在床上醒过来,溜进了厨房,挑了一个小鸡蛋,因为我记得科学老师说:“鸡蛋越小,防御力和攻击力就越大”。我在那思考了好一阵子,才准备上了战场。

一到阵上,我的“法宝”就和爸爸的“炸弹”打了起来,三五个回合,我故意露出个破绽,爸爸可不知道这是计。朝我的鸡蛋撞去,于是我一个“泰山压顶”,把爸爸的鸡蛋撞碎了很小的一块。爸爸的“炸弹”见自己的实力不够,便想“落荒而逃”但我的“法宝”又朝爸爸“炸弹”撞去,爸爸的“炸弹”被我的“法宝”撞“开了花”-----

我的“法宝”鸡蛋消灭了这一将,但身后又来一将―――妈妈,妈妈的“蛋蛋”和我的.法宝打在一起,不分胜负,打了一会儿,我见时机已成熟,便横冲直撞的向妈妈的“蛋蛋”撞去。“蛋蛋”躲闪不及,被我的“法宝”撞得粉身碎骨,我大获全胜。

爸爸妈妈心服口服,在顶鸡蛋的笑声中,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端午节。

篇3:顶橘子作文

“小小红坛子装满红饺子,吃掉红饺子,吐出白珠子。”这是什么水果?我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来,赵老师又让我们猜谜语,这时,有人胸有成竹的举起手,颇有自信的说:“橘子!”我这才恍然大悟。

既然答案是橘子,按照老规矩,今天的游戏课不仅有了着落,而且是和橘子有关的,话音刚落,果然不出我所料,赵老师就说:“今天上游戏课,你们猜玩什么?”同学们立刻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有的说:“比赛剥橘子!”有的说:“吃橘子大赛!”知道幕后真相的崔晓宁说:“顶橘子大赛!”闹腾一翻后,游戏开始了……

第一轮开始了,我方派出了李忠胜,“敌方”派出了李胤希,李忠胜那圆溜溜的头顶得了橘子吗?我想比赛之后再下定论吧。

准备!李忠胜刚把橘子放在头上,可橘子不情愿,不停的叫嚷着:“李忠胜,你快放我下来啊!我恐高!要是把我摔下去,皮开肉绽了,你可负不起责任!”无奈之下,李忠胜只好把橘子放下来点,橘子紧紧的拽着李忠胜的头发不放,这边一波三折,而李胤希这边却一帆风顺,“双李”对战到底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开始!李忠胜这边跌跌撞撞,眉头紧锁,小心翼翼的走,生怕橘子想下来溜达溜达,拘拘束束的,既滑稽又搞笑,看一眼对手快到终点了,步伐加快了些,谁都没有料到,胜券在握的李胤希的橘子调皮了,正滚下来的时候,李胤希眼疾手快,把顽皮的橘子兄接住了,刚才还大步流星的走着,现在大意失荆州了吧!李忠胜在敌方大意的时候,乘胜追击,早已到达了终点,李胤希低着头还蒙在鼓里,我们没有雀跃欢呼,李胤希到达终点之后才知道结果,第一轮我们赢了,李忠胜果然不负众望。

第二轮我方派出的是王俊荣,对方派出的是“女中豪杰”刘田静怡,游戏开始了,王俊荣没走几步就让橘子掉了,这也太不堪一击了吧,他起步的时候踉踉跄跄的,这让气势磅礴的女中豪杰毫不费力的战胜了畏畏缩缩的王俊荣,这次胜利刘田静怡信手拈来,这场比赛的选手有着天壤之别。

下课了,同学们还跃跃欲试,通过这次游戏,我知道了做事要稳稳当当,不要急于求成。

篇4:《顶》读后感

开始听到“一句顶一万”这个名字的时候,其实没有读懂他的意思,一句,一万句,哪个才是重点。一个顶字好像告诉我“一句”似乎更胜一筹,但“一万句”的意义又何在呢?因为一句话,一个回应,就真的是懂你了么。因为冥冥之中的一点相同,说了一句话,然后有了一万句话,最终因为一句话,所有都没有了。一开始觉的里面的朋友很纯粹,开始的很简单,没有利益的参杂,总觉得会很长久,但是到最后,全都分开了。开始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后来似乎懂一点了。平日里没有发现说话如此重要,一个人可以为能找个说话的人,不停的奔波,不断的放弃,即使背负骂名,也在所不惜。一个人面对的事孤单,两个人面对的是孤独,孤单可以忍受,但孤独不行。两个人在一起不在乎说多少每天明天发生的大事,说的都是“无用的话”,可能这一万句“无意义”的沟通,也是情感的交流。事情发生的原因不是这个,而是更深层次的那个,一层一层追下去,就一定能找到“本质”么,到头来,本质是对的么。有些本质是借口,有些本质是逃避,到头来自己都弄糊涂了。生活,说简单,也复杂。

篇5:《顶》读后感

《丹顶鹤悲歌》是以一只名叫大顶子的丹顶鹤为主人翁写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群丹顶鹤在人类的捕捉,动物的侵略下几乎全军覆没的过程。全书通过四个季节来讲述这群丹顶鹤的故事。其中第四章“秋”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在秋天,一个满脸胡子的人从大顶子身上拔出鱼叉时,扯出了大顶子的一节肠子。大顶子扑向大胡子,怒不可遏地用它的不锈钢喙扎进了大胡子的大腿。当它挣扎着站起来时,发现它再一次失去了喙。

大顶子冲上蓝天,把一条红色的飘带带上了蓝天……

那“红色的飘带”竟是大顶子的肠子,大顶子在人类的偷猎下没有放弃任何的一线希望,他忍受巨大的疼痛,勇敢坚强地作最后的努力,这些闪亮点在丹顶鹤身上都淋漓尽致显示出来。跟大顶子相比,我实在缺少像它这样的勇气。如果我是大顶子的话,恐怕在第一次失去喙的时候就已经对自已的生命完全绝望。丹顶鹤一身的勇气是我所敬佩和值得学习的。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知道了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偷猎像丹顶鹤这样的珍稀动物,从而参与并破坏了生物链,导致生物物种不平衡。我希望人们从此得到教训,爱护动物,人人有责。

篇6:《顶》读后感

识才、育才、用才、留才,人才就是一切。《留住顶尖员工》这本书充分地阐述了企业中人才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留住好员工呢结合本书所讲和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我觉得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好员工”有一个正确地认识。

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员工也有“参差不齐”的现象。许多公司都将“德才兼备”作为好员工的标准,而如何才算得上“德才兼备”,大多是泛泛而谈,众说风云罢了!

其次,以培养人才为重点的心态,适当授权,有选择地工作。

心态很重要,员工在公司不仅仅是工作,每个人都期望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发展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词语,什么叫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义。有的人会觉得能学到更多的技术,就是发展;有的人会觉得能在职位上得到提升,就是发展;有的人觉得薪水有所增长,就是发展尽管每个人的定义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个人的能力、薪水、职位等呈现上升的势态。与此同时,我们要适当授权,对于重要的,重点的员工,要着重培养,手上的一些事情可以直接让他们来做,不要怕犯错误。在心理上,他们不但不会抵触,反而会觉得自己更受重视了。让激情融入工作,让员工有一种幸福感、成就感、感,创造性的工作,给员工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当然,我们也要有选择的、有调整的工作,不能墨守成规,要学会变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最后,我们要与自己的员工充分及时地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工作观。换我心,为你心,始知:我为我的员工做过什么

篇7:《顶》读后感

坚持最终会给我收获

现在,当我做数学题时,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体育活动落后,被同学嘲讽,尴尬;比赛不成功、受挫时,往往会响起金边红花白瓷碗破碎的声音。

难道不值得向顶碗少年那种不屈不挠、敢作敢为的精神学习吗?虽然他之前的表演并不成功,但他并没有因为观众的冷嘲热讽而气馁,最后他以自己不可动摇的信念成功了。他是一个坚强的人,他能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让他成功的不仅是他高超的才华,还有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和拼搏的勇气!

总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一天,我和父亲去波光粼粼、晶莹剔透的湖边钓鱼。刚开始我对钓鱼既新奇又自信,抓起精致的鱼竿就开始开心的等着货上门。过了一会儿,一群小鱼聚集在一起,好像在谈论什么隐藏的东西。我兴奋得手舞足蹈,那条快要上钩的鱼恐惧地跑开了。我停止了动作,直勾勾地盯着水中摇曳的小草。但是作文,什么也没看见,摇曳的水草似乎向我点头说:别担心,孩子们,过一会儿他们会再来我脚下玩耍,请加油!我转头看着父亲。他悠闲地伸开双腿。桶里已经有五条鱼了,让人嫉妒。

所以,我没有放弃。我还是钓到了鱼。时间就像流水。转眼快两个小时了,我的桶里什么都没有。爸爸一边看他满满的战利品一边笑,我一脸茫然。天气似乎也随着我的心情而变化。雨下得像豆子,雨水打在水面上,溅起一圈圈水花。

我想走,但只听父亲说了一句话,就发现微弱的晨曦,在朦胧的大雨中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最后,两个欣喜若狂的喊声从湖里传来

我不禁又想起了那个顶碗男孩,仿佛又听到了金边那个破碎的红花白瓷碗。我很开心,虽然是钓鱼这种小事,但它锻炼了我的耐心,我不像往常那样浮躁,我相信我能做得和顶碗男孩一样好!

愿这金边红花白瓷碗的精神永远伴随我!

篇8:顶翎翎

顶翎(翎)

顶翎(翎)dǐng líng[释义] 即花翎。 清 代冠饰上向后下垂拖着的孔雀尾翎羽,故又称“孔雀翎”。尾端有像眼睛而极灿烂鲜明的一圈,叫做眼。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没有眼的叫蓝翎。 清 初,花翎只赏给得朝廷特恩的贵族十大臣, 咸丰 以后赏戴甚滥,又开捐例。[例句]  其中有 同治 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监察御史 余上华 奏折,奏道:‘……仅予撤消京堂摘去顶翎,殊不足以蔽辜,应请旨将 李德立 、庄守和 立予屏斥,严治其罪,以告天下。’

篇9: 顶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刘震云历时三年的倾心之作,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以河南延津为背景,小说分为两部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杨百顺、牛爱国分别的一出一回,好像总是在重复相同的故事,从起点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两人千丝万缕的联系皆因说得着说不着而起。展现的是中国乡村最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实,书中人物命运循环往复,一句闲话就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尽管有时候是说者无心,但无论怎样都坏在了说的上面,而有时又翻山越岭只为探求一句话,杨百顺因为一句话离开了延津,而牛爱国又因为一句话回到延津。

一、“不是…不是…而是…”中的绕

“全不知她不是上了吴摩西的当,是上了县长老史的当;不是上了县长老史的当,而是上了省长老费的当;也不是上了省长老费的当,是上了总理衙门的当。不管是上了谁的当,吴摩西成了吴摩西。”文章有很多这样的句型、段落,初读时一段话要看半天才能理顺,给人感觉就像在凑字数,不过好在多了些趣味性,像极了现实吵架中的理;再读时有点窥见其中的高明,通过否定后又确认原因的方式,反映人物经历或心理活动,这样一来,人物之间那复杂又纠结的关系,读者也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十六岁的杨百顺要出杨家庄,出杨家庄是因为自己恨老杨,恨老杨是因为老杨把上学的机会给了杨百顺的弟弟,让自己磨豆腐。可磨豆腐也没那么恨,更恨的是老杨听了老马的话算计自己。可老马并不是故意要算计自己,老马是嫌老杨烦,随口说了个馊主意。可老马烦老杨并不是因为这个人烦,而是老杨总想着听老马的主意,老马觉得老杨占了他便宜。于是当杨百顺情绪爆发要去杀人时,居然不知道该去杀谁,好像自己跟这庄上的人其实都有仇,这才一怒而走。

文中的一句话不是一句话,一句话能绕出十句话,十句话能绕出一万句话,一个人和事绕出另一个人和事绕,而人和事绕也不是人和事本身绕,是人和人互相绕。人和人不交心,心里是一个意思,讲出来是另一个意思,意思和意思不一样,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如同一个毛线团一样,弯弯绕绕,最终揉作一团。有一个人不绕,就是传教的老詹。他要教导别人信主的理由是主能让你明白,“你从哪里来,你往哪里去。”可他一辈子只有八个半信徒,延津人不信他,延津人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

二、说得着与说不着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文中塑造了许多平凡的老百姓,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人,找一个好朋友已经很不容易,你可能跟某个人是好朋友,但是你们在一起未必就能说得上话,比人找人更不容易的就是话找话,无法言传,像影子一样跟着人的苦闷和孤独。我们希望有人能说得上话,希望摆脱孤独,希望被理解,希望得到人与人的沟通、温暖的抚慰,都处在摆脱孤独的努力之中,以致不惜制造某种虚假的响动和声音。

为什么每个人都在找可以说话的人,而自己身边的父子、夫妻不是可以说话的人呢,父母不爱子女而爱养女,夫妻不爱彼此而出轨,逃避处理关系而去找其他的关系,可能和一个人能不能说得着不是给他天天做鱼,或是生过他养育过他,而是要注重人与人的交流、将心比心。

之所以不断的寻找说得着的人,是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在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满足的条件下,就开始寻求精神的愉悦,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二者不可兼得,相比物质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这种满足和愉悦的获得需要人与人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能说得上话的人的“一句话”。

三、平凡小人物的孤独

文中的`各种人物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最平凡、最普通的平民形象,包括杀猪的、打铁的、剃头的、卖馒头的、耍猴的、喊丧的、卖豆腐的、传教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真正还原了这些平凡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日常琐碎生活中的精神世界,从底层民众的角度书写了一种平民的孤独。

孤独这一略显矫揉造作的词并不是知识分子、精英们的专有,平凡的小人物同样在心灵深处存在着孤独,像杨百顺,为了逃避孤独,他不断的改名为杨摩西、吴摩西、直到罗长礼,这其中包含的辛酸和无奈,可以看作中国底层民众悲怆命运的缩影。孤独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己伯乐的渴求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文中“孤独――寻找一一寻不得一一孤独”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改变的轮回,为了“说得着”,主人公不停地苦苦寻找,蓦然回首,那人却已不是以往的那人,于是又陷入了孤独的深渊。他们不断寻找,想要跳出这个轮回,找到一个“能说得着的人”,最终却总也逃不过宿命的力量。“孤独”是引发寻找“说的着”的原因,而“说不着”又唤醒了内心的孤独,主人公一生的漂泊都是在这个圈中,拼命奔跑,却总也摆脱不掉,在寻找的过程中品味着人生的孤独。

书中精神世界最丰富的人可能就属传教的老詹,他没有妻儿,只有花费一辈子发展起来的八个半不诚心的教徒,但是至少他还有信念与执着。而信仰的缺失,造成的伤痛无法抚慰,只能任由自己不爱该爱的人,压抑,沉默,爆发,再次压抑,在沉默中爆发,在沉默中灭亡。

“出延津”与“回延津”之间历经百年,三代人的拼命挣扎、寻找,形成了宿命式的循环。“一句话”是一个象征符号,一个需要解开的密码锁,为了摆脱孤独,吴摩西离开了这个地方,为了摆脱孤独,牛爱国又回到了这个地方。

篇10: 《顶》读后感

老刘的这本小说还是延续着他的写作风格: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重大的事件,描写的都是老百姓的故事,透露着小人物对生活的无奈。《一句顶一万句》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两个部分,延津就是老刘的家乡河南省延津县,书中写的就是延津的一些人和事。看书的时候,感觉就好像老刘坐在你对面,泡着壶茶跟你“喷空”,说着他记忆中的家乡的故事。因此读这本书会让你感觉很轻松,没有了专业书的压抑,没有了哲学书的深奥,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在你眼前晃动。而且我们离河南较近,对文中的风俗、方言更容易理解。

主人公杨百顺一生孤苦,最羡慕的职业是喊丧,最崇拜的人是喊丧的罗长礼,却未曾说过话;最好的朋友是剃头的老裴,也是一年碰不上几次面;老裴偶遇躺在草垛上打摆子发烧的杨百顺,救了他一命,同时也是救了为了一句话怒气冲冲正要去杀小孩舅的老裴自己。一句话让杨百顺把老裴视作最好的朋友,一句话也差点让老裴成为杀人犯。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一句肺腑之言能让陌生人成为知己,一句诋毁人的话能让朋友成为仇人。有的人整天夸夸其谈,嘴巴像刀子,却说不到点子上;有的人寡言少语,却能一语中的。书中上部分杨百顺为了找“能说的上话”的养女,走出延津;下部分牛爱国为了找“能说的上话”的朋友,回到延津。一走一回,延宕百年,都是为了一句话,为了“能说的上话”。为什么他们会辗转千里就为了说句话?正是因为他们的孤独。“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说话是人的本能,也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工具。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桎梏给国人带来谨言慎语的思想,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诚信缺失更是让人人都树立了防御意识,三缄其口。但是每个人天生都有倾诉的欲望,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排泄的时候,孤独和寂寞便油然而生。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孤独者还有私塾先生老汪,老汪孤独是因为思念一个人,思念她而又找不得,所以经常堵得慌,他排解的方式是散步,走走散散也就好了。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解释是“孔子当时正伤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有朋友,才会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这个孤独的老汪后来更苦。淘气的小女儿淹死后,看着淹死女儿的水缸哭了三个时辰,半年后也不能释怀,“心里像火燎一样,再忍就疯了”,想哭却哭不出来,痛到深处就是这样子吧。最后,老汪决定走出延津,一路向西,到了宝鸡以吹糖人为生。老汪在书中只是个片段,但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就像余华《活着》中的福贵一样孤苦的让人心酸。我时常在脑海中浮现出那个穿着长衫,在他的“种桃书屋”书写着“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的老头。

再有杨百顺的师傅老詹,不远万里从意大利到这儿传教,传教一生也只仅仅九个徒弟,但是他并不气馁,仍然风里雨里的满延津跑。常人应该认为老詹一个人背井离乡应该是最孤独的,但恰恰相反老詹不觉得孤独,这就是信仰的作用。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个信仰,无论你是信佛、信基督,还是信共产主义。就像老詹传教时说的:“信了他,你就知道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书中还有更多的人物,都是些社会底层:买豆腐的、赶马车的、剃头的、杀猪的,我们多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孤独谁没有呢?其实人们都孤独,只是大多数人在孤独发作的时候才意识到它的存在。每个人排解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散步,四处溜达;有的人喝酒,一醉解千愁;有的人是找一知己聊天,互诉衷肠。

我想起老刘在电影《甲方乙方》里客串出演的那个有点自闭的情痴,幻想着和异国公主的恋情。是否老刘自己也是孤独的呢?

“一个女人与人通奸,通奸之前,总有一句话打动了她。”这句话是什么,杨百顺一辈子没有想出来。我们也都有自己的一句话,但最终,谁是最佳的听众?更多时候,我们的这句话都留给了自己。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无人可说;大多数人到后来,是无话可说。千百年来,中国人真的是孤独的,茫然四顾,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成为不敢说的理由;被礼仪道德约束着,成为不好说的理由;认识水平有高下,成了不想说的理由。

当杨百顺最后看到自己私奔的媳妇和情夫之间的亲密的一句顶一万句,他突然没有了仇恨,终结了他的寻找,开始了他的新生。人就应该这样,生活不是生活在过去,而是要生活在未来。活在当下,好在我们还有希望,可以快乐的孤独着。

篇11: 《顶》读后感

最近几天可以说是“有点闲”了。第一篇论文导师迟迟不给回复,第二篇论文又差半个月数据,其余该做的都做好了。可能到20多号去咸阳再到村里把数据下下来,这剩余的十天我都没什么正经事。前两天从图书馆刚借的小说又读完了。

其实今年到现在还没看过几本书。《笑傲》、《射雕》算重温;《毒木圣经》是对非洲大陆和圣经故事的探索;《暗算》是对特务阶层的探索;最近还没看完的《佛本是道》更是没太多内容的网络水文;(当然看这本小说是因为它有历史意义,这是一本此类修仙文学的奠基型小说,也许我已经看过它“后辈”青出于蓝的作品,但是它开创的文章流派和天马行空的幻想仍可以一阅。当然我如今已真的认为网络小说整体水平和内容就是不如现实文学作品,无聊的时候拿水文打发时间吧。)只有《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回归中国乡土,平民百姓,是我熟悉的阶层和熟悉的文化。我其实一直觉得中国的文学要断代。往几十年前推,作家写的是黄土、人文、少数民族、历史变迁,这是非常好的题材,也符合中国国情;如今几十年,作家想写出有深度的作品,题材还是小人物、悲剧、不随世事变迁的少数民族、或者无奈随历史洪流变化的边远山区,等等。

如今的作者还是想往几十年前靠,而且国际对中国主流文学的定性貌似也是这样。能够获奖的都是中国农村题材,展现中国历史的小说。当然可能还有科幻未来型的,比如《三体》,但是我还没有看过。我只是觉得很少有书写现代我们这个阶层写的深刻的。当然也可能因为我们这样的人身上没有爆发点和矛盾点,写出的小说就不会那么跌宕起伏。代表中国大多数的应该不再是穷苦的老百姓了,希望多一些优秀的作品描绘一下都市阶层中产阶级。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很符合过去的中国平民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日子天天鸡零狗碎地过,天天东家长西家短,看似絮絮叨叨地车轱辘话,人的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能跟你说的上话,我们就是朋友;说不上话了,我们就掰了。小说全篇似一条小河,缓缓地顺着往前推动,不知不觉间两三代人的一生就过去了。(写到这突然觉得时间的真的似流水啊。)结尾部分看似时光还在往前推,通过几个偶然的线索把前两代人的故事也有一些交代。最后的故事是结尾,也是开头,只不过这一段故事告一段落,但能体会到生活仍会这样缓缓地流向远方。中国的乡土文学我看过的也不少了,但这样的叙事结构我还是第一次见,看似没有架构,其实想来,几十年前连字都不认识的普通人,一生又有什么架构呢?这样才更贴近现实吧。

早晨去把书还掉的同时,又借了两本海岩的名作《玉观音》、《永不瞑目》。电视剧我也没看过,让我们期待一下是不是现代中国的代表作吧。

篇12: 《顶》读后感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非常好看,让人爱不释卷,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简洁先练,又暗含寓意,构成言说的艺术。是一部众生喧哗而又怀抱巨大沉默的小说。而刘氏幽默,总让你会心一笑。

最终用了两口气,读完了《一句顶一万句》,读这本书,不是因为它获得了20xx年的矛盾文学奖,而是一直就喜欢刘震云的作品。

读罢,心绪再不能平静。望着车窗外疾驰而过,薄雾笼罩着的田野,仿佛自己的身体升腾到了半空中,可以俯瞰这苍茫大地上的人间百态,芸芸众生,回味着中国人经历着的千年孤独。

世上的人有千千万万,能过心的人却千里难寻;书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说得上话,且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

《一句顶一万句》书中的内容极其丰沛。且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故事的厚度、宽度和深度,让人看到百年苍生的宽广和深邃。人世间百态丛生,恩恩怨怨,伦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剥肉,一码一码,码放得整整齐齐”。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N对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妇,情人,雇主与员工……既觉得繁复又简单,且充满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组织关系,朋友间的情谊,家庭的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

书中描写的虽是一班生活在乡土间的卑微百姓:卖豆腐的老杨,剃头的老裴,打铁的老李,以及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你生活在何处,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对书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从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关于书名,用刘震云自己的话说:“相对于书的内容,书的名字应该是一块冰,掉到水里也就是书的内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块石头,在水里还是石头……”

一句顶一万句:“那一句”应该是句什么话?就是一句有见识的话,因为“一句有见识的话,顶的上一万句废话”。书中的人物为了那句话,一个“走出”,一个“回归”,苦苦找寻百年,孤独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活的苦难,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如影随形的陪伴着一代代中国人。

朋友是危险的,知心的话更是危险的,有时甚至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于人心难测,由于社群、地位和利益变了,情景变了,时间变了,朋友也变了。因此,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

篇13:《顶》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兰儿

十月过半,正是澳洲立夏时节。夜深,窗外夏虫低鸣,靠在床头读刘震云的书《一句顶一万句》,这是国内朋友隆重推荐的,也是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一部长篇小说。

河南延津走出的作家 刘震云用三年的时间,写下了底层人群的平凡琐事,娓娓道来。如同一个话痨的老人遇到了爱听故事的听众,斜坐在村头的歪脖子树下,絮絮叨叨将自己的前身后世捋麻绳一般细细捋一遍,冗长而纷杂。豆腐老杨、打铁老李、教书匠老汪、赶大车老马、杀猪老曾、剃头老裴、三教九流的小人物用自己的悲欢离合演绎着寻找“说得上话的人”的日常生活。

故事分上下部,上部围绕着买豆腐老杨的二儿子杨百顺的一生展开。杨百顺的一生并不如他的名字一样百事顺利,而是疙瘩接着疙瘩,一路不顺。为寻找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杨百顺走出了延津;下部围绕杨百顺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的生活展开,牛爱国的生活也如同杨百顺一样,处处透着闹心,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

这是部需要花费耐心去读的书。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叙事手段,也没有波谲云诡的变幻背景,更没有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初时看文,众多人物纷纷登场,让人心乱如麻找不到重点。等唠嗑的久了,会发现有那么几句话,时不时地戳中你的内心,感慨良久,平凡出真知啊。“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小说中塑造了很多俗世的百姓,卖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知音难觅,高山流水那是佳话,伯牙子期已越千年。小说中的那些人,活过,卑微地活着,一辈子又一辈子,不同的人,相同的宿命, 孤独才是生命的常态,朋友可以分担一时,而想找个无话不说的人陪伴一世,则太难。这部小说反映了一种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让人深思:它使我们在论语和圣经之间徘徊,在与神对话还是与人对话的千年思考中游移。在西方世界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喜乐滋生,每日与神对话祷告你的困惑愉悦,上帝在垂听。在与人对话的农耕时代却因为人心难测,而使我们无友可诉陷入真正的孤独。

《一句顶一万句》里朋友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性,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交心的人可以瞬间一刀两断,杨百顺和染布坊小宋是同窗,在同一家染坊却不是统一战线的朋友,反倒距离越近心越远;姜虎为朋友出头丧命,朋友却连他真正的死因都不肯对他家人说;牛书道和冯世伦,为一个馒头就断送了两人十几年风雨相伴的友谊;牛爱国和冯文修,不顾仇家大人的`反对做了朋友,从小可以为朋友而“杀人”,却为几十块钱、好事者的几句闲话大动干戈,伤了情分;李智给牛爱国出了个打死不离婚的主意,转眼就为了自己的工作劝牛爱国离婚... 友情是什么?.人性到底是什么?令人掩卷长叹:人性是禁不住考验的,亦正亦邪、非黑非白,再善良的人心里都有小恶魔,再恶毒的人也有灵光乍现的时候,友谊的小船转瞬可分崩离析。

一个个如鲠在喉的故事说明在这个遍地是人的世界里,孤独如影随形。纯粹的友情难寻,都被这磨人的生活给吞噬了,残酷却又非常写实。生活变了,朋友也就变了,于是小说中的人物,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变化,去陌生的地方寻找新的生活,新的朋友。 刘震云曾说:在没有神的世界里,人只能一辈子都在寻找,寻找一个人,和他说一句知心的话,一个人内心的洪流,其实已经足够淹没整个世界。我想这就是他写这部小说想表达的深刻寓意吧。

篇14:《顶》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每个人经历的事不一样,感受就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处事的方法就不一样,处事的方法不一样,遇到的朋友就不一样,遇到的朋友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不一样。

我们每天处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经历着看似平淡实则不一般的事,交往着看似知根知底实则完全不认识的人,我们该怎么活着?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幸福的活着呢?

有幸读完这本了不起的书,作者对人生的体悟细腻而深刻,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有趣而传神,作者让我明白了我以后人生中的三个道理:

一是凡事都不像自己看到的那样简单,而是由几件事甚至几十件事组成的。这个道理就像我们常讲的“冰山理论”,我们看到的东西只是冰山的一角,很多真正的原因都是我们看不到的。作者在书中一件件娓娓道来,就像书中的一个新词“喷空”一样,既合情合理又超乎想象。其实,生活中那件事简单呢?既然生活不易,那么生活中的'事就不会简单,我们活得就累。

二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未必了解。书中的主人公杨百顺的老婆吴香香,两口子在一起过着日子,但是说不到一块去。吴香香和隔壁做首饰的老板已经暗暗好了几年,但是谁都不知道,她不但骗了杨百顺还骗了杨百顺之前的她的前夫。后来让杨百顺发现后两人私奔了。最后杨百顺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和你在一起生活的人不见得是能和你说得上话的人。而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如果能说得上话,那些平时我们看着是不说话的人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让我们感到陌生。读完书后我至少得出了这样的人生感悟:有些看着像好朋友的人其实不见得是好朋友,而那些表面看着不像好朋友的人却能和你说得上话,是心里面真正的朋友。爱人亦然。

三是以上两件事如果成立,我们的日子该怎么过?这是个大问题,前几年于丹总结为“活在当下”,简单讲就是不思前不想后,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这就是幸福。但是作者刘震云通过对生活的体悟,用吴摩西养女曹青鹅的话讲出了活人的新方法――“不看现在看将来”。我觉得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亿万大众的方法,不过作者做了提炼和总结罢了。这个方法更高明,说得再通俗一些就是“要满怀希望的活在当下。”你想想,活在当下即是务实,而不看现在看将来却是有盼头的务实,那个更好呢?我觉得后者更幸福。

有了这个活着的方法我们就找到了幸福生活的金钥匙,你想想吧:你现在工作不顺心,但是将来可能会顺心,你得有盼头的幸福地活着;没有说得上话的人,将来可能就会有,你得有盼头的幸福地活着;两口子现在不好,将来可能就会好,你得有盼头的幸福地活着。。。。。。

一句话:不看现在看将来!

篇15:《顶》读后感

最近,看了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我看过刘震云的多部小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描写入木三分。这本书是写普通的民众,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以“谈的来谈不来”作为交友、恋爱结婚的标准,或者,把“找一个说得着”的作为人活着的目标。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非常大气的书,小说内容乍看感觉很“散”,但是语言精炼,每一个小枝桠,都在描写形形色色的人,穷其一生,为了找一个说的上话的而努力。

故事的主角叫吴摩西,其实吴摩西不叫吴摩西,而叫杨摩西,其实杨摩西也不叫杨摩西,他有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他本来应该叫杨百顺。虽然杨百顺叫杨百顺,有百事顺利的意思,然而却事事不如意。15岁的杨百顺的偶像是喊丧的罗常礼,可是喊丧又养不活人,迫于生活,杨百顺跟着他爹做豆腐,然后陆续学杀猪、做篾匠、信耶苏、给县长管理菜园子,最后“嫁”给了吴香香。为了有个住处,杨百顺信了耶苏,这是主给杨百顺实实在在的实惠,代价是被意大利传教士老詹改名叫杨摩西。考虑到给县长管理菜园子不是长久之计,为了以后有个安身的地方,忍辱负重“嫁”给了吴香香,随妻子姓吴,就又成了吴摩西。我不知道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个“吴摩西”为生活所累,所逼迫,

千百年来,中国人真的是孤独的,茫然四顾,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不敢说,不好说,说了也不明白”成为人与人顺畅交流的桎梏。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成为不敢说的理由;被礼仪道德约束着,成为不好说的理由;认识水平有高下,成了不想说的理由。所以,从古老的寓言故事就教育不要做咕呱乱叫的青蛙,孔老夫子也谆谆教导“谨于言,敏于行。”做事要“三缄其口”。但现实的世界里,中国人又是如此喜欢扎堆的民族,喝酒喜欢热闹,办事喜欢隆重,及至行走在马路上也是三五成群。中国古话“朋友多了好办事。”这也是中国千百年来颠簸不破的`真理,所以得交各种各样的朋友。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朋友私下交流的大都是政坛新闻,街头趣闻,单位传闻,与别人有关的多,涉及个人的少,涉及心灵的更少。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心底的寂寞和孤独无以排解的时候,就更会寻找热闹的所在,来暂时摆脱和忘掉精神的失落。不像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跟上帝说,跟安拉说,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能理解你的苦痛与烦忧。也正因为如此,一个能懂你,能说的上,说的着的朋友在中国那就是精神上的太阳啊,碰到了这样的朋友,那就是一生之幸,就是跨过千山万水也得找到啊。

篇16:《顶》观后感

昨天把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看完了,觉得还不错。这个是部家庭伦理剧。

本剧是根据刘震云所写《一句顶一万句》的部分章节改编而成的。由毛孩(饰演牛爱国)、李倩(饰庞丽娜)、刘蓓(饰牛爱香)、范伟(饰宋解放)、齐溪(饰赵欣婷)、喻恩泰(饰蒋九)、孙茜(饰章楚红)主演的。

主要讲述的是牛爱国与庞丽娜这对夫妻,多年来很少有共同语言,妻子庞丽娜和已婚的蒋九出轨,牛爱国知道后,告诉了蒋九的妻子赵欣婷,赵欣婷自杀未遂。牛爱国的姐姐也终于嫁人了,嫁给了认识多年的宋解放,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最终牛爱国放弃报复心态,开始直接面对现实。

近年来离婚率逐步攀升,想想老辈父母那个时候,吵架在所难免,但是离婚是很少存在的。当生活越来越好了,要求越来越高了,离婚问题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少,互相宽容也越来越难,以至于到达必须分开的地步。

剧中当牛爱香和庞丽娜聊过天后,庞丽娜也想着离开蒋九。可是当和蒋九见面的时候,蒋九说要个离开仪式,庞丽娜竟然也答应了,而且是出游5天。男人的心思,她不可能不懂,可见人心啊。结婚之前可能没深入了解的了解对方,结婚以后可能发现共同点比较少,而且没有想办法去解决,而是去逃避。

宋解放和牛爱香这对也有问题,结婚前牛爱香看到老宋就想笑,结婚后笑不出来了,宋解放说婚后生活,值了,只是因为牛爱国的女儿百慧,曾经不爱说,经常和百慧一起,变得爱说了。

牛爱国开始打算报复,赌气,让蒋九离婚和庞丽娜结婚,甚至都动了杀人的念想,在和老同学聊天后,以及自己孩子的那通电话,挽救了他。

婚姻,一个普通而又神圣的'话题。好像围城一样,没结婚的想进来,结婚的想出来。想想自己,有时候觉得结婚好,有时候觉得自己好。也受一些世俗的影响,以及孩子发展等问题,有些期盼结婚。

不过我相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敢不敢面对问题的人,只有敢不敢解决问题的人,没有什么是沟通解决不了的,除非不愿意沟通。希望全天下结婚的已婚的单身的,都珍惜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生活。生活嘛,平平淡淡才是真。

摘抄一些剧中觉得不错的句子:

1、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2、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有些事你气着气着就成了另一件,而事情的原本你却已经忘记了。

3、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

4、世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哪一件都藏着委屈。

篇17:《顶》观后感

前,牛爱国和庞丽娜结婚的时候,两个人很有话说,甚至对方还没有说就已经知道想什么了。婚后,牛爱国到兰州当兵,庞丽娜希望他能当上军人,接她到大城市兰州生活。

现实的残酷粉碎了这一切。

十年后,牛爱国回到家乡,开了修鞋铺。庞丽娜则和蒋九产生了好感,因为有话说。牛爱国跟踪到两个人在一起后,试图挽救婚姻,他做了她最爱吃的松鼠桂鱼,并向她描述了自己的生活展望,但是庞丽娜从内心里不相信,他觉得牛爱国说的很多事情都没有实现。

尽管如此,庞丽娜还是决定要和蒋九分手,蒋九却要求有一个正式的仪式,这里我有些难以接受,这个正式的仪式,竟然是两个人到新乡的荷塘月色酒店开房。

当牛爱国拍摄到两个人亲密的合影,并听到了两个人的所作所为后,他决定杀人,但是女儿百惠却让他放弃,他在佛前说:“如果我杀了人,我就要偿命,这样百惠就成了既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的孩子了!”

牛爱国找到了蒋九的妻子,这个看着让人有些不寒而栗的女人喝了烈性农药,救回来之后,蒋九承诺,要好好和她过日子。

庞丽娜要求离婚,牛爱国为了报复,不同意,他要庞丽娜先让蒋九离婚,然后自己再离,但是庞丽娜发现蒋九并不想离婚。

事情就这样拖延了下来,牛爱国不允许庞丽娜回家,不允许她见孩子。

后来,庞丽娜和蒋九跑了。

牛爱国假装出外寻找,在开封,遇到了他的同学,他在一天中说了一年中都没有说过的话,并且听到了那句“一句顶一万句”的话:“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你们都别着心了!”

百惠生病了。当昏迷了三天三夜醒来后,要吃馄饨,大半夜的,牛爱国只能到火车站去买。

这里,他遇见了蒋九和庞丽娜,他借着买水果的机会,将一把刀子藏在胸前,这时候,却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女儿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大姑父要带着全家去青岛,看大海,看大轮船。

牛爱国决定离婚,放下以前的生活。

这里我有个疑惑,因为庞丽娜说:“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影片结尾,庞丽娜和蒋九去了广州,我不知道,蒋九的妻子会如何地折腾,也许书中有答案,也许没有。我觉得我应该去读一读原著了。

篇18:《顶》读后感

看似絮絮叨叨的琐碎一地,实际脉络还是清楚的。杨百顺(吴摩西,罗长礼)从出场到最后的最后不停的绕弯子,几代人,从孩子经历青年中年到老年,从迷惑不解到习以为常再到恍然大悟然后继续新的不接新的恍然大悟,其实都在反复不停的破解一件事,但又不止一件事。

对于懂的人,一句话一个眼神,就可以包含了无数百转千回的含义,把说得出的没说出的,都含了。面对不懂的人,说一万句也百搭。

找个懂的人!父母不懂,有朋友,朋友不懂有爱人,爱人不懂有孩子,孩子不懂有陌生人,陌生人不懂,还有自己。不同的阶段,都在寻找认同和理解,解决孤独。

里面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是吵架:专心吵架的人心无旁骛,只吵今天的事儿,探究吵架背后原因的人,便要追根溯源借题发挥经常吵着吵着由一件事起头扯出了无数对方看着无关但自己觉得相关的鸡毛蒜皮,写的现实又好玩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分析原因:生气不是因为xxx也不是因为xxx或者xxx,而是xxx,感觉比直接一句生气是因为xxx清楚多了,也更有说服力,可能是这种方式一句话写的长,在我脑子里过得时间长所以记忆比较深一点吧

篇19:《顶》读后感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非常好看,让人爱不释卷,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简洁先练,又暗含寓意,构成言说的艺术。是一部众生喧哗而又怀抱巨大沉默的小说。而刘氏幽默,总让你会心一笑。

最终用了两口气,读完了《一句顶一万句》,读这本书,不是因为它获得了20xx年的矛盾文学奖,而是一直就喜欢刘震云的作品。

读罢,心绪再不能平静。望着车窗外疾驰而过,薄雾笼罩着的田野,仿佛自己的身体升腾到了半空中,可以俯瞰这苍茫大地上的人间百态,芸芸众生,回味着中国人经历着的千年孤独。

世上的人有千千万万,能过心的人却千里难寻;书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说得上话,且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

《一句顶一万句》书中的内容极其丰沛。且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故事的厚度、宽度和深度,让人看到百年苍生的宽广和深邃。人世间百态丛生,恩恩怨怨,伦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剥肉,一码一码,码放得整整齐齐”。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N对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妇,情人,雇主与员工……既觉得繁复又简单,且充满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组织关系,朋友间的情谊,家庭的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

书中描写的虽是一班生活在乡土间的卑微百姓:卖豆腐的老杨,剃头的老裴,打铁的老李,以及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你生活在何处,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对书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从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关于书名,用刘震云自己的话说:“相对于书的内容,书的名字应该是一块冰,掉到水里也就是书的内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块石头,在水里还是石头……”

一句顶一万句:“那一句”应该是句什么话?就是一句有见识的话,因为“一句有见识的话,顶的上一万句废话”。书中的人物为了那句话,一个“走出”,一个“回归”,苦苦找寻百年,孤独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活的苦难,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如影随形的陪伴着一代代中国人。

朋友是危险的,知心的话更是危险的,有时甚至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于人心难测,由于社群、地位和利益变了,情景变了,时间变了,朋友也变了。因此,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

《一句顶一万句》,好书啊好书!同桌是妖精读后感拥抱幸福的小熊读后感汤姆索亚读后感

篇20:《顶》读后感

兰儿

十月过半,正是澳洲立夏时节。夜深,窗外夏虫低鸣,靠在床头读刘震云的书《一句顶一万句》,这是国内朋友隆重推荐的,也是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一部长篇小说。

河南延津走出的作家 刘震云用三年的时间,写下了底层人群的平凡琐事,娓娓道来。如同一个话痨的老人遇到了爱听故事的听众,斜坐在村头的歪脖子树下,絮絮叨叨将自己的前身后世捋麻绳一般细细捋一遍,冗长而纷杂。豆腐老杨、打铁老李、教书匠老汪、赶大车老马、杀猪老曾、剃头老裴、三教九流的小人物用自己的悲欢离合演绎着寻找“说得上话的人”的日常生活。

故事分上下部,上部围绕着买豆腐老杨的二儿子杨百顺的一生展开。杨百顺的一生并不如他的名字一样百事顺利,而是疙瘩接着疙瘩,一路不顺。为寻找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杨百顺走出了延津;下部围绕杨百顺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的生活展开,牛爱国的生活也如同杨百顺一样,处处透着闹心,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

这是部需要花费耐心去读的书。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叙事手段,也没有波谲云诡的变幻背景,更没有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初时看文,众多人物纷纷登场,让人心乱如麻找不到重点。等唠嗑的久了,会发现有那么几句话,时不时地戳中你的内心,感慨良久,平凡出真知啊。“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小说中塑造了很多俗世的百姓,卖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知音难觅,高山流水那是佳话,伯牙子期已越千年。小说中的那些人,活过,卑微地活着,一辈子又一辈子,不同的人,相同的`宿命, 孤独才是生命的常态,朋友可以分担一时,而想找个无话不说的人陪伴一世,则太难。这部小说反映了一种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让人深思:它使我们在论语和圣经之间徘徊,在与神对话还是与人对话的千年思考中游移。在西方世界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喜乐滋生,每日与神对话祷告你的困惑愉悦,上帝在垂听。在与人对话的农耕时代却因为人心难测,而使我们无友可诉陷入真正的孤独。

《一句顶一万句》里朋友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性,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交心的人可以瞬间一刀两断,杨百顺和染布坊小宋是同窗,在同一家染坊却不是统一战线的朋友,反倒距离越近心越远;姜虎为朋友出头丧命,朋友却连他真正的死因都不肯对他家人说;牛书道和冯世伦,为一个馒头就断送了两人十几年风雨相伴的友谊;牛爱国和冯文修,不顾仇家大人的反对做了朋友,从小可以为朋友而“杀人”,却为几十块钱、好事者的几句闲话大动干戈,伤了情分;李智给牛爱国出了个打死不离婚的主意,转眼就为了自己的工作劝牛爱国离婚... 友情是什么?.人性到底是什么?令人掩卷长叹:人性是禁不住考验的,亦正亦邪、非黑非白,再善良的人心里都有小恶魔,再恶毒的人也有灵光乍现的时候,友谊的小船转瞬可分崩离析。

一个个如鲠在喉的故事说明在这个遍地是人的世界里,孤独如影随形。纯粹的友情难寻,都被这磨人的生活给吞噬了,残酷却又非常写实。生活变了,朋友也就变了,于是小说中的人物,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变化,去陌生的地方寻找新的生活,新的朋友。 刘震云曾说:在没有神的世界里,人只能一辈子都在寻找,寻找一个人,和他说一句知心的话,一个人内心的洪流,其实已经足够淹没整个世界。我想这就是他写这部小说想表达的深刻寓意吧。

篇21:顶读书笔记

小说的叙事风格虽然情节简洁,叙事直接,但乍一看有些摸不到头绪。或者说有些觉得繁杂。越深入越觉得作者花费心思叙的并不是“事”,而是探究人的内心的孤独。作者没有用哲学、心里学等理论去分析引导,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社群组织和家庭关系,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那个“一句顶一万句”的人。

亲人之间心灵的阻隔居然左右了人生选择,人世坎坷颠沛流离居然就因为“说不着”。春水流成坚冰,竟成为了无法渡越的长河,辗转追寻,但愿万里风尘吹不散最后的梦想。

我理解这部作品其实就俩字:率性。三代人都因率性而悲哀,也因率性而畅快。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就是能接受并呼应对方的心声。朋友之所以成为敌人,就是心里所想坦然倾吐,摧毁了对方的期冀。然而在生存的底线上,很多人不敢率性啊,不敢坚持。杨百顺到杨摩西,生活所迫,杨摩西到吴摩西,也是生活所迫,只有吴摩西到罗长礼是精神要求,自主选择。然而又是饱经沧桑后最无奈最无力的选择。真是可怜的人啊。

在离乱黑暗中的一丝温情,就是群星,总给人活下去的勇气,杨摩西之于牧师,吴摩西之于巧玲,章楚红之于牛爱国,就无异于深夜里的星空。温情被时空拉抻成最纯最浓牵挂,这世界最遗憾的事是什么呢?恐怕就是这样的牵挂没有尽头吧。

篇22:顶读书笔记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我要想不清楚这一点,也活不到今天。”

这句就是那所谓的顶一万句话的那句话吧,从吴摩西到牛爱国再到这一切的故事,都好像一种轮回,刚开始说着说不着的,感叹作者的叙述造诣,从开始到结束基本一直在叙述故事,一字一句十分了得。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真实而不做作,五十年只发展8个信徒,但依然孜孜不倦的老詹,这是第一个打动我的角色,刚开始一直笑,这个老头真是可爱……但是越往后面看越觉得老詹伟大,或者这才是主最真诚的信徒吧,试想一个意大利人,远赴中国中原腹地的小县城延津为一份传教的事业,无妻无子五十年如一日起早贪黑发展信徒,一心为了主的事业,遍历延津几乎所有村镇,至死方休……有人说他只发展了算上百顺在内的9个信徒,但至少他是自己的牧师,他至少真的说服了自己。

年少方刚,总会有各种磕磕绊绊,试想我们所有人,是不是生来也都会经历类似书中的故事呢,有那么一瞬间,我们为了一些事相杀了一个人,方可释解心中怒气,若真的做到了真的抱着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的心态而不后悔呢?开始的杨百顺对老马,后面吴摩西对吴昕昕和老高,有那么一瞬间或许在杨百顺的心中是明白的,当他提着劈刀去找姜龙姜虎的时候,当他在麦秸堆遇见那个小孩的时候,都是因为一些一件事说着说着说就不是一件事了,再往后的发展真是自己的真实意愿吗?一些事情后,他也开始变得隐忍,懂得察言观色,变得适当变通,“理儿是这个理儿,事儿不能这么办”‘事儿能这么办,话不能这么说“”这事儿从根上就错了“老高如此精明的人,一时痛快后来只能沦落到郑州火车站镲皮鞋。那些让人咬牙切次,恨之入骨的事情,是不是从上就有问题呢?

一句顶一万句,有这样的话吗?为了寻个结果,好奇,勇气,坚韧步步紧逼,直把当前生活搅浑,直把所有故事演完,穷追不舍,结果又能怎么样呢?我在想是吴摩西傻吗?还是牛爱国傻,不禁想起来罗素《西方哲学史》“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不安分的人哪?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怎么可能一个人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有些妥协,有些形式不还是得有吗?

读罢此书不禁想起了那些背井离乡漂泊的人儿,家不能回想必都是有故事的吧,真实应了那句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且行且珍惜吧,在刘震云笔下的70年故事好像讲完了,好像又没讲完,吴摩西的故事是完了,可是牛爱国的还在继续……未来几何犹未可知,但这些如真实一样的河南故事,想必会被更多读到,也觉得能有一个作家认真些些家乡的故事,还是挺开心的。

是部还不错的作品,值得读。

篇23:顶读书笔记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里面,讲了一个县官老史好男色的故事。县官好男色,尤其好男旦,遂在县府内养一锡剧班子,当家男旦叫做苏小宝,“十七岁一孩子,长得玲珑剔透,戏台上风情万种,卸了妆又不苟言笑”,很合县官的心意,所以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县官都要召苏小宝去他住处,却并不做事,只是下棋手谈。有一天突然两人和棋和出了一盘妙棋,“布局之奇特,机关之巧妙,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事先并不有意,也是随机应变,待到棋终,突然出现了大境界。整个棋局虽风云密布,但天苍苍、地茫茫,黑白之间,楔榫相接,出现了天作之合”。二人为了这局棋,第一次有了肌肤之亲,“亲也没亲到别处”,只是抱头痛哭,大放悲声,“直哭的哽哽咽咽,相互拭泪”。

这个故事相当让我心动。有一种古代笔记故事的风流隽雅,带着先秦的知己风度。想想要是真的用文言来记叙,大概是这么一个故事:

知县慕男色,尤好男旦。衙中设戏班,班内男旦姓苏名小宝者为知县所心喜。月逢初五、十五、二十五,皆召入内手谈。是日,偶成一和局,曰天作之合,精妙无匹,遂抱头痛哭,悲声不可断绝。始知为二人初次肌肤相亲也。

虽为男色爱慕之事,却无荤俗,玲珑剔透,绝然清净,动人之至矣。而故事里写到的那个男旦小宝玲珑剔透,戏台上风情万种,下台后却不苟言笑,围棋高手。这孩子设定也真是苏。

篇24:顶读书笔记

杨百顺,杨摩西,吴摩西,罗长礼。四个名字,同个一个人。这本书主要就是吴摩西与自己的继女,以及继女也就是曹青娥的儿子牛爱国三代人的故事串联起来的。初读时候觉得人物故事有点繁杂,单杨百顺前半段的人生就遇到了老裴,老詹,老孙,老马等人,我也是依稀记得几个,几乎由于前半段放弃读下去,不过还好自己坚持看了下去,发现吴摩西的人生与他的孙子,也就是牛爱国的人生有一点相似,六七十年前后两个人所经历的,给人一种首尾呼应的感觉。细读下来,先前所觉得人物关系的复杂倒也并不复杂了,反而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人物充实了主人公的经历,处处呼应。

一句顶一万句的主题,在书中多有体现。一个人能够找到一个与自己能够说的上话的人相处是一种难得的幸运。现实把与自己不能说得上话的人安排在自己身边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有时候自己无法选择避免这些人,有时候也并不是因为说不上话,仅仅是因为误会而错开了。对待身边想要珍惜的人亦是如此,有误会就要及时说出来,等到绕了好多圈就来不及了。既然有的人无法避免,那就不要管他,努力自己去选择自己想要面对的人,珍惜自己想要珍惜的人,很幸运自己身边有与自己说得上话的人。

篇25:顶读书笔记

杨百顺。这也名字很有点文学讲那些主角的感觉,人物的经历、性格也和我的意,可惜没写完。大抵是过来过去没有再值得说的,毕竟更像生活,走了霉就是走了霉,没再上去的道理

书里面说 由这一句扯到那一句。这好像是中年人的惯病,肚子里的怨气多,事过去了,气却还在,总要发一发,但伤人也害己。

与之关联又有点相反的'意思的是,事理得明白,吃的亏也多。

细枝末节的也有,几十年的友谊总抵不过命运开的几个误会。想珍惜的人,总得要在小事上不让人寒心才行,有了矛盾真看得上也要去解决。不能胆小,不能懒惰,不能逃避。

但说到底,最有用的还是:过日子不看过去看将来。把眼光放大一点,人为了活下去总要做事。做这做哪都是累的,不会的要学,不精的要练,各行各业都是这样,又抱怨担忧个什么。只是接触的人,遇到的事才真的是打磨、打垮人的关键了。难受又怎样的呢?书里每个人都起过杀人的念头,却都没真的执行。我想,现在人心里肯定也都有那个时候的,克制自己罢了。所以,碰到什么坎坷,往前走就是了,天无绝人之路,不是安慰人的话,只看你想不想的通。

篇26:顶读书笔记

刘震云的作品,我虽然看的不多,但是总是觉得明明写的就是老百姓的故事,但平淡之中又透着各种新鲜,就好像青苔之上生出的奇葩,让人惊奇之余,又感觉似乎理所当然。书中主线故事是围绕两个人,但却又枝枝丫丫生出很多支线人物,进而又蔓延到细枝末节的人物,让人乍看还以为作者是想写出红楼梦似的的宏章巨制出来。但耐心看下去,才知道所有人物都会围绕主人公展开,所有事件基本又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所有人物,不管戏份多少,不管男女老幼,作者介绍完名姓,立刻就会介绍这人爱说不爱说,跟谁说的着说不着,跟人说的着的由头、一开始说得着后来又说不着的原因,经此放大,好像这个投缘、说的着就像是天底下第一等重要的事。开始不以为然,但仔细想想,人作为群居动物,从远古时期来看,你能跟更多人说的着,别人打了猎就会分享给你吃,你的生存几率就会增大;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又有多少人因为一句话、一个人,从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所谓一句顶万句,一方面的意思是,话多的人并不一定能说到点子上,反而不如话少的人说话一针见血。另一方面的意思是,对于说得着的人,同样的意思,他说一句顶别人说百句、千句,因为在听话人心目中的分量不一样,可能就会让他的人生直接转向——吴摩西的老爸老杨,老马一句话就改变了儿子的命运,吴摩西则是听了老詹一句话娶了吴香香,后来又为了找跟人私奔的吴香香丢了巧玲,引出第二位主人公牛爱国的故事;牛爱国因为听了说的着的战友的话,对妻子出轨隐忍不发,后来发现原来从根上就错了,便开始了寻找之路,他寻找的并非是妻子,而是自己,还有能跟自己说的着的人。故事在牛爱国打算去北京寻找愿意跟他私奔的女人时戛然而止,感觉有点像童话故事,让人想象他们后来相遇了,从此过着幸福开心的日子。然而,大家都会想到,真正的到一起过日子,可能一开始说的着,后来就会埋没到柴米油盐和一地鸡毛里,不甘于此的人,就会一直不停的寻找下去,直到麻木。

看这本书,我又重新认识到老生常谈的几个道理:一是人生在世,知音难觅。二是世间太多人做出一厢情愿的事却不自知,反过来还会埋怨别人不领情,无端多出许多是非,说的着的人从此形同陌路。三是言多必失,书中不爱说话的人不一定能多成功,但稍微有些地位有些成就的、或者能让人高看一眼的人,大多都是不爱说话的,他们大多用说话的时间去想事情了。

篇27:顶读书笔记

看完仿佛觉得又活了这一生,戏里的故事却像过日子,而自己的日子却不像那回事。

与其说讲日子,其实更是讲人性,人是有私欲的,哪怕再精心打扮也会露出马脚,重头到尾,各种各样的人与人的绕,事与事的绕,其实到头来,谁也不好过,事也不是当初的事了。可即使道理明白却又无可奈何,人可悲的是放不下过去,回忆是条无止境的路,对过去的执念,形成现在的不好过,使得明白过日子过的不是以前,而是以后。

无论杨百顺还是牛爱国,我相信他们也看明白了很多。孤独与寻找伴随着他们的一生,人性的复杂,人言的可怕如同魔鬼的私语,也注定人性的孤独,寻找了一生,却没有能说话的朋友,以打着寻找的幌子来寻找。最终,寻找了一生的不正是自己,不正是为了自己而去寻找?日子是自己选的,和他人无关,可为何活的仍不尽人意,活不出自己,也许这就是人的可悲。

有时候,一句话顶一万,可这一句话却用一生来体悟,有些话说不透也不能说,人和人其实也就一句话,一生而已,活着是为自己活的,不是他人。做到的又有几个?

学做不倒翁小学生作文

碰蛋小学作文

不倒翁四年级作文500字

碰蛋大战作文700字

碰蛋大战五年级作文

立夏作文500字叙事作文

神奇的魔法帽作文

神奇的魔法球四年级作文

神奇的魔法书包作文800字

不倒翁作文

顶鸡蛋作文
《顶鸡蛋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顶鸡蛋作文(共27篇)】相关文章:

不倒翁小学作文350字2023-12-07

摇晃着的不倒翁作文2022-06-08

我与黄山共度的一天作文2022-08-05

悠悠叶梦初中作文2023-02-17

我做成了不倒翁作文400字2023-09-11

二十四节气作文700字2022-04-30

《魔法师的帽子》读后感作文700字2023-03-22

立夏的五年级优秀作文400字精选2023-04-02

西红柿的自述400字作文2022-08-01

立夏作文优秀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