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心理健康再亮红灯(合集5篇)由网友“草莓海菊蛤”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留学生心理健康再亮红灯,供大家阅读。
篇1:留学生心理健康再亮红灯
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UCSB)的一位中国学子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20岁。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当地警方经调查后认为,死因应为自杀。越洋传来的噩耗令人悲痛,留学生心理健康的红灯再度亮起。
心理健康红灯频亮
打开知乎APP,输入关键词“留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话题讨论甚多。不少留学生试图在知乎上寻求帮助,附议的评论里却可以看到一些人讲述自己留学时情绪崩溃之事。
中国留学生因心理压力引发的悲剧也曾见诸媒体:就在过去的,年初,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一名中国留学生自杀;同年12月,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刘凯风自杀身亡。
让心理健康话题更为沉重的是,还有不少学子曾经或正在遭受心理问题的困扰。
吴宇辉曾在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学习体育商业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当地从事教育培训工作。“事实上,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少见。”吴宇辉表示,“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每年都会看到一些因为抑郁导致严重后果的案例。我知道的就有纽卡斯尔大学的一个女生因为学业压力太大而跳楼自杀,最终没有抢救过来。”
因曾在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工作的机缘,吴宇辉在和同事的沟通中了解到不少留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一位家长曾通过学联论坛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帮助她女儿调节情绪。那个女孩在谢菲尔德读博士,学业问题和感情问题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导致了抑郁。”吴宇辉说。
焦头烂额的那些时刻
“出国留学看起来很美。但当你真正在异国他乡开始学业时,就会发现课业负担、文化差异、孤独感会一起涌来,每一天过得都很艰难。如果抗压能力差一些,真的会出问题。”在英国留学已进入第五个年头的小徐说。
小徐提到的“艰难”,对求学海外的学子来说并不鲜见。
“刚来剑桥时,最沮丧的事莫过于时间不够用,语言不够流利。当时每门课程都有海量的阅读书单,每周要和导师见面讨论博士论文,还有我在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工作以及各类学术会议。”正在剑桥大学读博士的肖超伟形容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忙得焦头烂额,恨不得日日通宵达旦,常常在办公室熬夜加班”。直到半年后,随着英文水平的提高,时间管理和承压能力的增强,他才更好地适应了留学生活。
在美国纽约福特汉姆大学读研究生的关欣初到纽约的那段日子也并不轻松:“我来纽约1个月后,初到的热忱就消失殆尽了,开始极度地想家,想爸爸妈妈,想家里的饭菜。我觉得这里不属于我。那段时间想家想得食不甘味,经常在太阳落山后感到孤独,然后默默流泪。”
说到刚到异国求学的日子,现就读于荷兰鹿特丹的苟雅微用“只有体验过才知道”来形容。“因为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即使和父母讲自己的困扰,他们也无法理解,所以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经过1年的历练,苟雅微已经熟悉了荷兰的学习生活,但是压力还是如影随形。“每天都是数着日程表上的各种论文作业的截止日期,不断敦促自己。另外,我所在的学校实行短学期制――每两个月为一个学期,所以基本上刚开学就要考试了。考试的压力从未缓解过。”
压力来自哪里?
谈到影响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少学子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语言障碍、文化隔阂导致的交流能力不足,学习、科研压力大是重要原因。如果留学生没有及时找到合适的方式排解,心理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回想起初到英国时要和许多不同口音的老师、同学打交道,肖超伟坦言,最大的压力来自语言方面,“由于语言不够流利,在学术会议上常常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苟雅微也认为语言障碍是一道坎,“比如,我的小组成员都是外国人,和他们一起做作业,因为语言问题难以沟通交流是常事;还有每次上课时,老师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发言,但我因为口语不好,常常插不上话。”
除了语言障碍,文化的隔阂也是导致留学生沮丧的原因之一。“留学初期,和英国本地同学交流的时候,我之前很少关注他们讲述的内容,所以和他们没有共同话题。类似这样的交流障碍有时会使我很沮丧。”正在英国剑桥读博士的李博灏说。
吴宇辉还注意到,一些读艺术专业、读博士或从事高精尖课题的学生“太爱和自己较真。若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在学术上没有突破,就会烦恼焦虑,产生一些抑郁和心理问题”。
相关留学专家表示,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非孤立现象。随着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年龄较小的学生在生活自理、自控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也易引发心理问题。
莫把自己封闭起来
在谈及海外留学如何保持良好心态时,接受本报采访的几位留学生和心理学专家均表示要多与人交流,积极参加社团或社会活动,结识不同的朋友,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
“交流让不同的思想融合互通,对学习和研究也大有裨益。”肖超伟说,“我在研究大数据与城市规划时,一直被一些编程和数据库的问题所困扰。通过学校的晚宴,我认识了几名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和他们的交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针对博士留学生,李博灏认为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的研究课题与当下的社会经济问题相关,使得在海外学习的过程成为解决社会问题过程的一部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的博士研究课题关注的是中国当下问题,在求学的过程中,我可以很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这种充分的学习与社会活动之间的有效调解可以帮助留学生拥有一个较好的心态。”李博灏自信地说。
除此之外,青少年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志林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预防心理隐患最重要的是要获得家人的支持。“既然把孩子送出去读书,那就要尊重他,信任他。不要总是给孩子提要求,要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和孩子保持至少每周一次的电话和视频交流,感受和倾听孩子的内心。”
在陈志林看来,在出国前参加适当的心理培训也很有必要。“参加一些出国机构、培训中介对准留学生的心理辅导,对适应留学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吴宇辉也肯定了家长的作用,“家长能够和孩子保持沟通,就可以慢慢引导孩子。多问孩子一些具体问题,比如:最近去哪儿玩了?和哪些朋友交流等。不要每次打电话都笼统地问 最近好不好 之类的问题。”
篇2:留学生的注意心理健康
留学生的注意心理健康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就发生在墨尔本, 主人公是我以前的一个同事, 上天堂时候年仅29岁. 为了尊重死者, 就用他的姓氏第一个字母小Y 来代替他吧.
他是辽宁人, 从英国来墨尔本LA TROBE大学来读书, 学习会计专业, 在校期间, 功课优秀, 并且靠半工半读攻下了学士学位. 他有2个姐姐, 家里唯一的儿子, 家里对他的期望也非常高,
后来, 他大学毕业了,也申请到了澳洲的PR, 自己也有了车, 还做了二房东, 照理说, 生活应该很好, 但是他却一直找不到稳定工作,只能边做清洁工边寻找,其实他也是努力的在去寻找的,每周发出几百封求职邮件, 都是被退回, 一次次的拒绝, 一次次的挫折, 让他对一切失去信心, 他的朋友也很少,几乎很少与他们联系, 而他也对任何事情没有信心和兴趣, 心情也不好.
后来他姐姐也来留学了,姐姐也劝他, 但是他却越来越消沉, 终于有一天, 他的.脚突然无法走路了,去看医生, 医生诊断不出. 后来, 越来越严重, 医生的诊断是“ INSANE”。
他瘫痪了,就坐了轮椅, 后来蔓延到手也无法动了,只能躺在床上了. 澳洲政府破例给他住了免费房子, 并让他的母亲过来照顾他, 让他姐姐DEFER 读书来看他, 定期也让护士来看他. 附近教会的中国人也常去看他, 安慰他, 只是希望他好起来.
但是他却越来越严重了,8月份我在中国时, 他姐姐突然打电话给我让我带些中药给他, 因为西医已经无法诊断病因了,而求于中医, 当我带药去看他时候, 发现他的大腿只有我手臂那么粗了, 他鼻子上都插满管子, 他时刻说丧气的话, 说命运不公平, 我对他说你躺在家里没事情要多想想POSITIVE 的事情,写写小说也好, 看看电视也好. 但是他也没做到, 只想到不快乐.
上星期一早上, 他突然停止了呼吸, 好端端的一个男孩就去了天堂, 他姐姐说,活了29岁, 累了29年,却什么也没享受到. 这个周五, 会是他的葬礼, 我只祝福他在天堂走好。
留学生朋友们, 在澳洲的生活完全靠自己,的确不容易, 但是要做到积极向上, 快快乐乐的去过每一天, 而不是去消极, 去埋怨的过每一天, 中国人之间也要互相帮助, 团结起来, 才不会有小Y今天的悲剧。
篇3:留学生需要多关注心理健康
留学生需要多关注心理健康
18岁的东东(化名)在美国上学,暑假回家后本来性格开朗的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少言寡语,而且晚上还经常失眠。无奈家长带他来到了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经过医生诊断,原来东东患上了抑郁症。据了解,不少外国留学生趁着暑假到医院看心病,他们多是由于对当地习惯无法适应导致了心理问题,对此,专家支招教留学生减压。
“我儿子以前性格很开朗的,这次回家后就像变了个人,跟他说话他爱答不理的。”23日上午,家住青岛市南区的李女士带着儿子来到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东东今年18岁,去年高中毕业后,他们就把他送到了美国一所大学深造,但没想到儿子回来后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不想再去上学了……”医生跟东东单独交谈时,东东有些委屈地说,高考时他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所以父母将他送到国外去。但是到了国外之后,由于他的英文不好,跟别人沟通交流都成了问题,再加上对当地的文化环境一时无法适应,东东越来越自卑,最后变得不愿意跟人说话,吃饭也没有胃口。“东东已经患上了抑郁症。”医生听完东东的话后说。
“这个假期,我已经接诊十多个这样的留学生了。”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王冠军告诉记者,其实有不少留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王冠军说,很多留学生由于英文不好,在与当地人交流时,可能就会产生自卑感,这样他们潜意识里会选择回避,自信心和自尊心会受到伤害,时间长了会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家境好的学生,从优越到自卑的心理落差太大,心理上无法承受,导致抑郁和自闭。
“这就需要孩子出国前做好心理准备。”王冠军告诉记者,学生在出国前首先要对当地情况做好初步了解,全面正确地看待海外的生活,并以客观的心态面对出国。另外,留学生在国外期间要放下架子,主动与人沟通,尽量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投入本地文化,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同时还要适当做运动,找寻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参与 ,让生活更充实起来。对于意识到自己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多与人倾诉 ,或者心态坦然地寻求心理辅导。
美国顶尖大学的生活往往波澜不惊,但到了校园招聘的季节一切都开始变得疯狂(如果你到了期末发现自己不仅要完成4篇论文还得准备三门考试……也会如此)。最受欢迎的同时也是最难进的公司当然就是那些大型咨询公司,就像麦肯锡(McKinsey)和贝恩(Bain),以及各家知名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Goldman Sachs)以及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很多常春藤学校的学生都十分渴望能够为这些大公司工作,那么就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些可怜的学生与大公司之间的爱恨情仇吧。
大公司们来学校要么是招聘大四的学生作为全职,要么招聘大三的学生做暑期实习。通常来说,全职招聘在学校开学的九月份就开始了,伴随着大型的校园职业展,那些潜在的雇佣公司在展会中摆起一个个摊点派发各种可爱的公司纪念品来诱惑无辜的学生走进这些公司的黑洞。大四学生应该算是最遭罪的,他们在经历了一段极为痛苦的暑期实习生涯后就直接冲进了公司招聘的漩涡中。大三的学生在秋季还在对学长们幸灾乐祸,但到了一月份他们就很快发现自己要经历同样的命运,因为此时他们寻找实习的噩梦拉开了序幕。
找到好工作的第一步当然是给自己制作一份完美的简历(这一步在申请大学时也是极为关键的)。学生们必须在一页纸上精确而又简洁的`描述自己相关的工作经验以及课外活动经历,集中表现出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取得的成就。然后根据应聘不同的公司写上几百字的求职信(至少要保证他们没有把各个公司的名字搞混或者送到错误的地址)。接下来,学生们就会将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信一同放到学校就业中心的网站上,幸运的家伙可能很快就能收到在学校或者公司总部面试的通知。
面试一般是希望应聘者能够展示自己的性格以及取得的成就,但是也有例外哦。咨询公司经常采取“案例面试”的形式,就是让学生们在各种给定的商业案例,例如兼并、重组、和融资中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成功的应聘者必须要很明确、有条理地阐述如何应用各种“架构”以解决五花八门的商业案例,用最完美的方案打动客户(在此时当然就是打动面试官咯)。而投资银行就比较喜欢利用“压力面试”来测试面试者――衣着得体的面试者通常会受到满脸严肃的面试官在行为上和精神上的并不友好的暗示,所以那些不能承受在投资银行这样高压环境工作的面试者马上就被淘汰出局。
最后一轮的面试一般是安排在招聘公司的办公室,例如在纽约、芝加哥或者洛杉矶。这个时候各大公司显得十分的慷慨大度,甚至是挥霍无度,面试者的机票和住宿全包(五星级酒店算什么,对投行们来说这就是小菜一碟),于是乎学生们当然乐意逃课或者请求教授延长作业的最后期限也要参加面试。当然,这些牺牲都是超值的――在初出职场的22岁就拿到经理、分析师或者咨询师的职位,当然还有不菲的薪金。
面试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件爱恨交加的事,那些得到很多面试机会的学生不得不面临极大压力想在每个面试中做到尽善尽美,而那些没有得到面试机会的人则终日处于失业的惶恐不安中。常春藤的学生们都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频繁的考试和几十页的写作作业,每周10小时的校园兼职,参加大量的课外活动,但是当公司招聘真正开始的时候,你能在学校看到很多身着正装神情木讷的家伙毫无目的的转来转去,一手端着杯咖啡,一手拿着各种各样的文件。有谁能想到这些紧张得手足无措的年轻人有朝一日成为华尔街或者国会山的真正职业达人。但这一切都是真的,这当然要归功于他们接受的最好的教育。
8月15日,由信息时报与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新加坡教育服务署以及两所新加坡私立学校联合主办的“新加坡留学面对面”大型公益活动在广州举行。针对近年频繁出现的新加坡留学预警信息及热点留学话题,新加坡教育服务署和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一一作答。新加坡教育服务署有关官员表示,为保证学生权益和新加坡教育质量,目前新加坡正在加紧推出新的私立教育法令以完善现有的注册模式和强制规定,预计新认证计划将于今年年底起实施。
现象
新加坡留学预警频现
从去年到今年,我国教育部连续发出了4条新加坡留学预警信息。对此,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张一林指出,这暗示一个市场信息,举办短期语言课程培训的新加坡私立学校已经不受国际留学生欢迎。
据了解,从至今,我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一共发布了44条“留学预警”,其中有10条是关于新加坡留学的。而在这10条新加坡留学预警信息中,涉及新加坡私立学校的占6条,先后有30所私立学校停止招生。据记者多方求证,这30所私立学校停止招生牵涉约300名中国学生。
多条留学预警内容显示,被要求停止招生的私立学校绝大多数没有取得新加坡针对私立学校的“双认证”。而去年到今年被停止招生的新加坡学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招生生源不足,因不能维持学校正常运转而倒闭。
问题
“双认证”无质量认证
据悉,新加坡的私立学校必须通过政府的“双认证”才有招收海外学生的资格。目前“双认证”中,SQC主要是对学校内部管理的一个认证,而CASETRUST则是关于学费、课程设置等因素的标准。记者发现,还没有一个标准是针对学校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认证。近年曝光的被停止招生的新加坡私立学校多数只获得了CASETRUST认证。
对于针对学校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评判,新加坡教育服务署相关官员指出,海外学生在选择新加坡私立学校的时候,可参考所心仪学校是否获得了SPRING的SQC-PEO认证。这个由新加坡标新局(SPRING)推出的新加坡私立教育机构素质资格认证计划(SQC-PEO),旨在表彰学术和管理卓越的私立教育机构,其评估要素包括:招收国际学生、学习资源基础设施、教育课程、教职员工、学生服务、投诉处理、更换课程或转学及收费制度、学生评估等。
教育部推荐名单只有8学校
针对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学校选择,教育部颁布了33个国家的办学比较可靠的1.5万所学校名单,建议学生留学应选择公布名单中的院校。
记者看到该名单中,新加坡只有8所学校,包括3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5所“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没有关于新加坡私立学校的名单。
措施
新制定质量认证取代旧认证
新加坡教育服务署有关官员表示,新加坡政府一直以来对为数众多的私立学校采取严格监管措施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予以处理并对外公布预警。不断出现的留学预警,实际上从侧面体现了这种审查制度的严格性和严肃性。
为进一步加强对私立教育机构的管理。记者在活动上获悉,新加坡教育主管部门将推出新的私立教育法令以完善现有的注册模式和强制规定;并着手制定新的质量证书计划(Edu Trust)以取代消协保证标志――教育认证计划(Case Trust);还将成立一个私立教育委员会执行这些规定。这些措施的实行将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利益和保证教育质量。据悉,新认证计划将于今年年底起实施。
篇4:在俄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需重视
在俄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需重视
近年来,中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日益紧密,中国赴俄留学生数量也呈增长趋势。但中国留学生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融入当地社会难、择业竞争力弱等。相关人士建议加强对留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同时督促俄方加强对中国留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与欧美国家相比,赴俄留学的吸引力在于申请入学门槛低,无需语言和专业测试;留学和生活费用比欧美低很多;高校教育水平较高以及拥有部分优势专业。
综合中国驻俄大使馆、留学生组织和俄方公布的数据,底在俄中国留学生约有2万人,分布在全俄约70座城市,其中50%至60%集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但近年来其他中小城市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也有所增加。
在俄留学生大部分接受本科教育,少数为研究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比例有所上升,出现一定程度的“高龄化”趋势。专业选择依次为:选择经济管理和俄语专业的人占大多数,15%左右的人选择人文科学和文化艺术类专业,选择基础科学、军事、卫生保健等专业的人较少,也有部分人选择核电、航天、制造等俄国传统优势专业。
有些在俄中国留学生遭遇学习困境。一方面,他们没有俄语基础,为期一年的预科学习仅能掌握最基本的日常对话,无法达到专业所需的交流水平,课堂上的俄语教学往往听不懂。另一方面,俄罗斯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与中国国内迥异,上课提倡发言讨论,课外时间充裕。而中国学生往往羞于提问和发言,要适应开放式的教学方法需要一段时间。
中俄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个人习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语言障碍又使在俄留学生难以扩大社交范围,有的留学生对出国留学没有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黄立良博士认为,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引起重视。
俄罗斯高校正处于转型期,一些学校为增加收入盲目扩招外国留学生,且疏于管理,不注重教学质量。经中方相关部门不断交涉和提醒,目前情况有所改善。
在就业问题上,由于俄严格限制外国劳工,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很难就地择业,绝大部分中国学生选择回国工作。
篇5:留学生心理问题引关注 行囊也需打包心理健康
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中国学生留学的痛点之一。迫于文化冲突和学业压力,每年都有中国留学生,特别是低龄留学生因为负面情绪而出现抑郁症、精神疾病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在海外顺利完成学业。关注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
秋季刚开学,13岁的函就被监护人带到我的办公室。她刚从北京来到一所私立寄宿学校读9年级,尽管学校安排了新老学生结对辅导,组织新生周末旅游等活动,开学一周内,函还是因为不和任何人讲话而被校方要求找心理咨询师,以排除心理障碍的可能。
2000年开始在国外做学校心理学医生,函是我服务过的第一位小留学生。从那年起,越来越多的小留学生开始出现在我工作的公立初中和高中及周围的私立寄宿学校里。
注重抗挫折力、减压机制、交流能力等软因素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有意开放并降低中国小留学生签证门槛,大批低龄学生早早离开父母来海外学习和生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学校并没有为这些急速增加的国际学生配备相应的心理资源。其实,研究生走出国门,能够增长见识,但并不应该鼓励中国孩子小小年纪就出国留学,原因是他们“心理应变能力、自我管理、安全意识都不够成熟”“情形令人担心”。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个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舒缓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为社区做贡献的状态”。2014至2015学年,宾州大学1800多位中国留学生中大约有12%寻求过心理咨询。小留学生因为更分散,还没有普查数据,但因为各种适应不良出现的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开始越来越引起大众关注。为此,当爱子心切的父母为孩子们打包最新款的手提电脑、充足的学费和时尚的衣着时,有没有问过:留学的行囊里,心理健康装备好了吗?
初二来到海外留学的颖同学,父亲陪读了一年后,在初三开始出现焦虑症状,高一发展成厌食症,身体的虚弱开始造成长期旷课,最终被学校劝退。曾在国内成绩不差,积极参加机器人队等活动,同伴关系也良好的程同学,高一突然被转到海外留学。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学习和生活上失去了成就感和亲密的人际关系,没了上进的动力,程开始沉迷于电脑游戏,荒废学业不说,脾气也开始异常暴躁,情绪起伏大,最后以被开除告终。
当然,适应得好的小留学生也有,但占少数。比如刚满14岁的桑妮,一到国外私立高中就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业和课外社团中,并忙着参加舞会等各种活动。虽然桑妮也有文化上的困惑,比如对国外同学相对成熟、开放的穿衣打扮有认知差异,但开放的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业和人际关系上的顺利适应,为她之后4年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比这两类孩子,不难发现,是否在成长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了抗挫折力、减压机制、交流能力等软因素,起着关键作用。
全面了解,知难而进,培养独立生活和自理能力
在人们唏嘘感叹国内众多因压力或高考失利而失望的孩子时,很少有人想到,彼岸那看似自由的校园也远不是轻松的乐园。以美国为例,“美国压力”(The Stress in America)报道表示,美国青少年(13至17岁)压力指数超过健康标准,83%认为学校是压力的主要来源。其中,40%表示自己易怒,36%表示紧张或者焦虑,30%长期情绪低落或者抑郁。美国大约10.7%的青少年被确诊有抑郁症,5.9%有严重焦虑症状。斯坦福大学最新一项对近5000名高中生的普查发现,54%的女生和32%的男生表示他们在最近1个月有3个以上与压力有关的身体症状,如头疼、腹痛、难以入睡等。
函出国前,其父母一直坚信国外高中课程简单,国内中上游学生一定可以在那里出类拔萃,因此除了参加入学考试外,并没有帮助函做任何其他准备。函说,她并没有反对出国读高中的决定,但对国外教育不了解,学校也是父母选的,学习没有目标。开学后,函被繁重的课业打个措手不及,导致抑郁。
相比之下,桑妮早就了解到国外高中课程虽内容不如国内的深,但侧重理解和应用,强调交流合作,同时还要考虑课外活动的全面发展,想完成得好并不容易。桑妮的英语在国内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托福110分,口语也非常好,所以在学习方面基本不需要过渡。最难得的是,她在国内就养成了勤奋的学习习惯,小学升初中考上了深圳百合外国语学校。这所全寄宿制初中,不仅学术强,还非常注重素质教育,每个月组织一次大型活动。桑妮积极参加,如校园广播主持人、外语节组织者等。她在班里年龄最小,却担任了宿舍长,协助老师管理宿舍。托福和相关考试、申请文书和校园面试等,都是她和家长一起思考自己的性格特点、优势劣势,挑选出适合自己的高中。桑妮习惯并期待紧张的学习节奏,并在出国前刻意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和自理能力,这和计划通过留学来逃避高考,或留学并非己意的学生,在心理上有天壤之别。
建立成就感和亲密人际关系,勿盲目崇拜西方教育
健康成长,孩子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感受到成就感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马斯洛被广为引用的需求层次理论发现,人达到“自我实现”的金字塔尖前,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一定要先满足自己“安全感,爱和尊重”的需求。如果没有被认同、接纳和尊重,人就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疏离感,不但很难有实现自我潜力的动力,而且为心理健康问题埋下隐患。
咨询后发现,函出国前在家已经近两年没和父母说过一句话了。在原来的学校有几位要好的同学,但从不和老师讲话。到了寄宿学校后,因为英文困难和较内向的个性,照旧对谁也不理。父母没想到交流困难不但阻碍了学习的进步和人际交往,还在留学当地文化中被看作心理障碍的征兆。之后的2年,尽管有英文老师一对一辅导,周末一位华裔老师带她出去散心,函大部分时间都是郁郁寡欢,主课成绩滞留在“C”和“D”之间,用她的话说是“提不起精神学习”,出现轻微抑郁的症状。
青春期(12至18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期。其间,青少年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寻找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位置,所以自己是否被环境认可和尊重对心理健康有关键作用。同时,总管对危险和冒险的判断、控制冲动、负责计划和选择行为的大脑额叶(frontal lobe) ,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这是很多青少年情绪化、易怒、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欠条理、易受毒品和酒的诱惑以及喜欢冒险的本质原因。而且,青少年时期本来就是精神健康问题的高危期。小大人一样的少年,因为荷尔蒙的变化,情绪易波动,行为等各方面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引导。而且,这么关键的发展阶段,连土生土长的高中生都面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挑战,更何况背井离乡的小留学生呢?
任何变化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突然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因为语言和文化障碍,绝大多数小留学生短时间内很难融入新同学的圈子,容易产生自卑感和边缘感。同时,当心理遇到问题时,不习惯与别人分享。青少年在外面受到挫折、孤独、无助的时候,也很少知道该怎样减压,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身边有亲人或好友,能经常交流、讨论、释放紧张情绪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关键。
函是幸运的。10年级结束时,她的父母痛下决心让她转学回到北京。回国后,函心情愉快,很快跟上国内高中的节奏。两年后,我接到她顺利考入美术学院的好消息。以函当时的状态,如果留在国外,能否按时毕业都是未知数。
总之,家长急着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其苦心不难理解。不过,因此而盲目崇拜西方教育,看不到文化差异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巨大挑战,隐患无穷。最好的教育不一定在国外,除非孩子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否则不应该让他们在18岁前自己去国外读书。如果缺乏安全感,丧失了在熟悉的环境下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以及健康的抗压机制的机会,留学只会增加心理问题爆发的机率。(作者谢刚,系美国旧金山湾区学校心理学家、天普大学学校心理学博士)
★ 《意外》阅读答案
★ 初一作文光
★ 意外阅读答案
【留学生心理健康再亮红灯(合集5篇)】相关文章:
工作态度自我评价2022-11-18
客服试用期转正的个人总结2022-08-11
物业员转正自我评价2024-05-16
我的小热带鱼作文400字2023-05-16
届毕业生月收入2766元 法学英语专业难就业2023-06-24
不要让死要面子围着你作文750字2023-12-27
干部焦点访谈观后感心得体会2022-07-09
那一刻我停下了脚步-初中作文2022-05-20
请不要自卑作文2024-01-10
初中英语作文陈奕迅202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