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注释详细解析

时间:2023-05-15 08:12:2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诗词注释详细解析(通用12篇)由网友“初见忆情”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词注释详细解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诗词注释详细解析

篇1:诗词注释详细解析

诗词注释详细解析

【塞下】

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边声】

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

重山峻岭。

【老夫】

作者自称。

【聊】

姑且,暂且。

【倾城】

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胸胆尚开张】

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

【微霜】

稍白。

【节】

符节。古代朝廷使者所持的凭证。

【云中】

古郡名,在现在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雕弓】

饰以彩绘的'弓。

【风住尘香】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物是人非】

景物依旧,人事已变。这里暗指丈夫已死。

【拟】

打算。

【舴艋舟】

一种形似蚱蜢的小船。

【赋】

写作。

【壮词】

雄壮的词。

【吹角】

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古时候吹牛角以发号令。

【连营】

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五十弦翻塞外声】

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翻,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沙场】

战场。

【霹雳】

特别响的雷声。

【了却】

了结,把事情做完。

【天下事】

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

篇2:琵琶行诗词详细解析

琵琶行诗词详细解析

琵琶行诗词详细解析

琵琶行---白居易

全诗如下: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咋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醉不成欢惨将别下一句是 别时茫茫江浸月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篇3:《陋室铭》详细注释

《陋室铭》详细注释

《陋室铭》

注解

(1)名:这里用为动词,著名。

(2)灵:灵异,有灵气。

(3)斯:指示代词,此,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4)惟:由于。

(5)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高尚。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

(6)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7)白丁:本指科举时代没有功名的人,这里与“鸿儒”对举,泛指不学无术的平庸小人。

(8)调(tiáo)素琴:调,原指调弄,这里指弹奏。弹奏闲雅的古琴。素:不加装饰的。

(9)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

(10)丝竹: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乱耳:扰乱,使……烦乱。

(12)案牍:公文,文书。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劳累。

(14)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杨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1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7)铭:古代的一种文体,刻在石碑或器物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记录行为,也可以用来提醒,激励自己的文字。

(1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古今异义:

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

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篇4:《醉翁亭记》详细注释

《醉翁亭记》详细注释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yóu)美,望之蔚(wèi)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yuē)“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zhòng),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流而下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啊。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早晨则自暗而明,傍晚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就是山间早晨和晚上的景色。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降低,石头裸露出来的,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早晨前往,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水酿酒,泉水清酒水香,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上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山,人影散乱一地,太守回去,宾客跟随着。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欢畅。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喝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注释

1.环:环绕。

2.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3. 皆:副词,都。

4. 滁: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5.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 尤:格外,特别。

7. 壑:山谷。

8.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9. 蔚然:茂盛的样子;然:……的样子。而:表并列。

10.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1.潺潺:流水声。

12. 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13.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14. 回:回环,曲折环绕。

15.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16. 然:......的样子。

17. 临:靠近。

18. 于:在。

19. 作:建造。

20.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1.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2.辄:就。

23. 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4. 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5. 曰:叫做。

26. 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7. 乎:相当于“于”。

28. 得:领会。

29. 寓:寄托。

30.夫:语助,无实意,多用于句首

31. 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32. 开:消散,散开。

33. 归:聚拢。

34. 暝:昏暗。

35. 晦明:指天气阴晴昏暗。

36. 晦:昏暗。

37. 芳: 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38. 发:开放。

39. 佳木秀而繁阴: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树叶)茂密成荫。

40. 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41. 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滴落,山石显露的。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43.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5. 休于树:倒装,“于树休”在树下休息。

46. 伛偻: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7. 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48. 临:来到。

49. 渔:捕鱼。

50.酿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51. 洌:清澈。

52. 山肴:野味。

53. 野蔌:野菜。蔌,菜蔬。

54. 杂然: 交错的样子。

55. 陈:摆开,陈列。

56. 酣:尽情地喝酒。

57. 丝: 弦乐器的代称。

58. 竹:管乐器的代称。非丝非竹:不是音乐。

59. 射: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60.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61.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62. 觥:酒杯。

63. 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64. 苍颜:容颜苍老。

65.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66.已而:不久。

67. 归:返回,回家。

68.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69. 翳:遮盖。

70.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71. 乐①其乐②:以他们的快乐为乐。 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感到快乐。

72.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73. 谓:为,是。

74.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75诸;各个。

76.其:指和太守一起饮宴的人。

77.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篇5:诗歌详细解析

关于诗歌详细解析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艺术群山之峰,我国一向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扬名中外,流传至今。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它比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更富于感情色彩。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鉴赏能力实质上就是对蕴含于语言中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把握。在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有必要将诗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来加以重新审视。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无论是语言运用技巧,还是文化内涵,都能给今天的高中学生以深远的影响,相信有魅力的诗歌教学必将优化高中生的语文能力和情感素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新课标的行文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为了落实新课标的上述思想,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比较突出了对诗歌单元的安排。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就是现当代诗歌单元,把诗歌作为联系初、高中语文的桥梁。而且该单元所选诗歌囊括中西,种类繁多,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纷纷入选高中语文课本,而且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些都说明了诗歌这一优秀文学体裁又一次在语文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是,新课标和教材重视诗歌教学并不等于诗歌在学生身上发生了效力,这中间还有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需要有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把诗歌之于人的作用具体落实到学生身上。可以说,正确而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教学策略运用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虽然现在一部分人已逐渐认识到诗歌教学策略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目前的诗歌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策略模式上有很大缺陷,基本上是一种“肢解”式的讲析模式。

就我个人来讲,我认为诗歌比较难教,因此在上诗歌课时往往都是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年年如此,课课如是。坦率地讲,当前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严重脱离诗歌本身,不进行美的赏析。

怎么解决以上的问题呢?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我国一向重视诗教,“诗言志”和“诗缘情”是古人对诗歌内涵的本质认识。诗歌本身具有语言的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和非确定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和语象造型的画面美。这些都要求我们应当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去品味语言艺术和把握诗的情趣与韵味,真正实现诗歌教学中学语文与学做人的统一。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基本教学策略是诵读与鉴赏,即通过朗读了解作品中的内容,初步感受诗中所传达的情感,进而通过背诵来积淀语料、加深印象,最后要“披文入情”地进行鉴赏。

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 ,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这里要强调的是诵读时要使用普通话,以避免因方言造成字词的误读并严重影响诗歌的美感。

诵读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1.正确朗读

该阶段要求读准字音,自然上口。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生字词和多音多义的字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另外,在朗读时要做到不增减、颠倒、重复字、词,力求读顺诗句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意。

2.流利朗读

这是以第一阶段为基础,朗读时做到语气连贯,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没有句中停顿错误,符合诗句节拍,句中停顿长短适宜,长短句能读出应有气势,各种句式能读出恰当语气,并且能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这是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不要求学生马上读出诗的全部内在涵义,重点要求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疏通诗意。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和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意义向深层含义的过渡。

3.有感情地朗读,也称为情读

诗是心灵的燃烧,情感的喷发,古人读诗时常常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这正是领悟到了诗中情感后以移情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

新课标中关于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要做到这一点,还要有几个方面的准备:

(1)知人论世。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他的“知人论世”观就是说要对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比如普希金的《致大海》,诗人因作诗歌颂自由而被沙皇放逐南俄,后又被押送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监管,《致大海》就是诗人在追求自由而又得不到的心境下写成的。因此,大海被拟人化,成了一个赢得自由的英雄。了解了这些,学生在朗读时就会一步一步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靠近。

(2)进入角色 。在“知人论世”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仔细品味、体验,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从而加深对整首诗的感悟和理解。比如读毛爷爷的《采桑子 重阳》,就要设想诗人当时的心境,读出昂扬振奋的豪情来。

(3)创造情境 。由于多种原因,不少学生并不愿意去诵读诗歌,或是由于胆怯,或是怕读不好被人笑话。此时,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创造条件多给学生当堂诵读的机会,多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要作好范读,以自身声情并茂的诵读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感觉到朗读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

其实,我们在诵读时也就是在欣赏诗歌的种种“美”点,但是对于复杂的、难理解的诗歌也可先背诵加深印象,再通过下一步的鉴赏来深层次的理解。中学生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应多背下一些优秀诗篇来丰富自己的语料积累。

有了诵读的基础,为我们进一步鉴赏诗歌带来了便利。诗歌教学重点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通过鉴赏来提高审美能力。对于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情感世界。”在诗歌鉴赏前,教师可大致向学生讲解一下诗歌的有关知识,像古诗的格律,新诗的流派等方面,为诗歌鉴赏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但不可做过多过细的讲解,以免造成分析有余而鉴赏不足。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本文所讲的'找切入点是指通过“诗眼”切入,从语言切入,由意象切入意境三种主要方法。

1.抓住诗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就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眼乃神光所聚”,这表明“诗眼”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毛爷爷的《沁园春 长沙》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击”、“翔”二字有力的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另外,还有不少以形容词或数词为诗眼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像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即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可见,鉴赏诗歌时抓住诗眼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地认识了诗眼,对全诗的了解也就抓住了重点,另外诗眼多为名句琅琅上口,我们还能丛中感到审美愉悦。

2.从语言切入

再好的诗歌内容也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写,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诗就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为多数人喜爱,不正是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打动人心。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爱和讨论。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由意象切入意境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古诗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可以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比如说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还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选择,同时还要注意到的一些问题。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教学尤为如此,诗歌本身的多义性和非确定性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重性。教师不应拘泥于教参和自身理解,而应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解读诗歌。例如《篱笆那边》的主题就有多种说法,在上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在诗歌鉴赏时,教师还要多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诗歌多用隐喻,“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我们知道,隐喻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闻一多的《死水》就是这样一首隐喻性的诗。很显然,这首诗的意义并不限于它所描写的那一沟死水,而是有更深远的意义,我们理解的重心恰好就要放在言外之意上。

如果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能够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寻找正确的切入点,并且注意及解决好上文提到的这些问题,那么,我想成功地上好一堂诗歌鉴赏课是不会很难的。

诵读和鉴赏是诗歌教学的两个基本又重要的策略,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要抓好这两方面。诵读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诵读的深入,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6:诗词解析参考

诗词解析参考

秦观《阮郎归》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①,迢迢清夜徂②。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月除③。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④。

[注释]

①丽谯(qiáo):彩饰楼门。

②小单(chán)于:唐曲有《小单于》。

③徂(cú):过去,逝。

④峥嵘:本意为高峻险阻,引伸为严峻、凛厉。

⑤郴(chēn)阳:湖南省郴州市,在衡阳南。

[赏析]

此词写困居郴州贬所的孤寂凄凉,上阕写寒夜梦醒,只感觉庭院深深,听到城楼门头传来阵阵边地乐曲,漫长的清夜又过去了。反映了羁居贬所的凄凉困境。下阕就梦断写异乡飘泊的孤独幽怨。接近除夕,还没有见亲人来信,正是引发梦中相思及梦断悲苦的原因。词尾真实地写出作者身在贬所,举目无亲,孤寂难耐的况味。全词凄婉动人,浅谈之中蕴有深味,很有感染力量。

骆宾王《夕次蒲类津》

二庭归望断,

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

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

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

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

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

空令汉国羞。

鉴赏

咸亨元年(670),吐蕃入侵,薛仁贵任逻娑道行君大总管出征西域,骆宾王也加入军队并任奉礼郎。

在军中,他创作了许多边塞诗,既描写了艰苦的边地战争生活,壮丽的边塞风光;又抒写了爱国报君的热忱和望乡思归的情愫。

这首诗大约作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骆宾王随军征战到蒲类津(今新疆巴里坤湖东南岸),夜晚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将眼前景、心中情诉诸笔端,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辗转征战的境况。诗歌以低沉的慨叹开头:“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又岂能凯旋而归;归期遥遥,又岂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又如何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呢!“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并不完全是状物写景,而兼有比兴之意,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连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此其一。另一方面黄河源头的水流千里,据说还潜行地下,但终归流向了中国的腹地。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这是天性使然。诗人浮想联翩,构思奇特,措词朴实自然。“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秋夜里北风清冷,故乡的明月照临朔漠,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这里利用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行军的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此处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这两句诗照应题目,描绘出蒲类津宿营的真实状况。交战前夜,诗人感情如何呢?“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致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慨。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这首诗也有影射此事之意。

这首五言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其次诗人善于用典,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不耻降低职务等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骆宾王《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

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

歌舞入长安。

鉴赏

弘道元年(683), 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废中宗(李哲)为庐陵王,立相王(李旦)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异己,刑法严苛,引起人民不满。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

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一时响应者甚众,起兵十来天就纠集了十多万人,震惊了全国。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李敬业麾下,任匡复府的艺文令,负责军中宣传工作。在此期间,他草拟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讨武曌檄》),义愤填膺地历数武则天“近狎邪辟,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之罪。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可看作《在军登城楼》诗的注脚:“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作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致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这就是诗人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和估计,也是本诗的创作背景,《在军登城楼》与《讨武曌檄》作于同一时期,可以说是檄文的高度艺术概括。

诗歌以对句起兴,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此刻楼高风急,江雾浓重,风雨潇潇。“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两句晓畅隽永,看似质朴平易不着笔力。诗人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

的典故,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

充分表现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和将士们的进取、希望和信心。第三句诗“戎衣何日定”,“何日”意为“总有一天”,以否定式表肯定,必胜之心力透纸背。这句诗借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故事隐喻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是以有道伐无道,说明“匡复”是正义的,顺应民心、天意的,因此也必定是会胜利的。

诗的最后一句,“歌舞入长安”,水到渠成轻松自然地作了结尾,表现出诗人必胜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彻底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

这首诗工于用典且浑然一体,增强了诗的深度和概括力。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

秦观《如梦令·春景》

如梦令·春景①

门外绿荫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②。

人静,人静,风弄一枝花影。

[注释]

①曾慥《乐府雅词》及黄升《花庵词选》以为曹组作。

②金井:雕饰华丽的井栏。

[赏析]

这首小令题为“春景”,情因景生。“风弄一枝花影”,以动写静,妙绝。

秦观《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①。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释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即韶光。

赏析

这首愁情词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由春愁、离恨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浓缩在一首词中了,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尤末句,其却仍“流不尽,许多愁”!极尽夸张之能事。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表达出想排遣忧愁而不可能的无限烦恼。

秦观《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②,萋萋刬尽还生③。念柳外青骢别后④,水边红袂分时⑤,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⑥。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⑦。怎奈向⑧、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⑨,黄鹂又啼数声⑩。

[注释]

①八六子:杜牧始创此调,又名《感黄鹂》。

②恨如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

③刬:同”铲“.

④青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⑤袂(mèi)红:红袖,指女子,情人。

⑥娉婷:美貌,指美人。

⑦”春风“句: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⑧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为语尾助词。

⑨销凝:消魂凝恨。⑩黄鹂:又名黄莺。

[赏析]

这是首伤人之作。开头由情直入,由春草比离恨,含蓄空灵,”柳外青骢别“,”水边红袂分“,对仗工稳,色彩鲜明,”怆然暗惊“又回到现实,含无限凄楚之感。下阕由追忆情人的美貌和柔情,承上启下,”那堪“以下又一对句,落花纷纷,残雨蒙蒙,在凄迷之景中融入深切的怀人之情,更生苦愁。”黄鹂“啼声在愁境中缭绕,让声音展示更空阔的愁怀,含无限深长的情思。

篇7:诗词解析

精选诗词解析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红尘。清风随月饮,山魍伴孤坟。

生生轮回事,岁岁蹉跎寻。六合周宇内,问酒伴花魂。

我欲乘风去,学做太白人。奈何心蠹蠢,不足高者论。

我借一壶酒,把盏醉心吟。生死堪不破,何时度迷津。

酒随人自醒,人在酒诗轮。无明心自主,方为见性人。

解释:

我有一壶好酒,这壶好酒足以让我平生得到慰藉。

我于清风朗月下,与月邀歌,把酒吟欢时,那山头的孤魂野鬼在坟头清冷的游移、踟蹰。

啊,我也是那山头的孤魂野鬼啊,只是如今还活在世上。

可是面对生死轮回,我也如那鬼魂一般,在蹉跎着生命,在生命面前无法明白的.活着。

这寰宇六虚的世界里,我迷惑之中,还与花儿相互依恋,做那流连花间的风流公子。

我本打算乘着清风上九霄揽月,做那与李白一样的诗仙。

可是我又没有那灵妙的心,因为自己的愚蠢和无知,很难与那么高的人谈玄论道。

我今天借着一壶酒,把那如痴如醉的心事道出来说与你知。

可是面对生死,如果不能勘破其中的关窍证得真如本性,什么时候才是度脱彼岸的时候?

当我心中的无明还那么深,我的心还常常被境界所牵染,又怎么能说是自主生死的人呢?

唯有明心见性之人,才是我所要求得的啊。

篇8:塞下曲注释解析

《塞下曲六首(其六)》作品介绍

《塞下曲六首(其六)》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4卷第8首。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

《塞下曲六首(其六)》原文

塞下曲

作者:唐·李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篇9:塞下曲注释解析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

《塞下曲六首(其六)》作者介绍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塞下曲六首(其六)》繁体对照

塞下曲六首(其六)李白

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雲。

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

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

橫行負勇氣,壹戰淨妖氛。

篇10:塞下曲注释解析

①甘泉:秦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离长安二百馀里。

②李将军:指汉朝名将李广。

③兵气:指战争的气氛。陇底:山岗之下。

④横行:纵横驰骋。净妖氛:指消灭敌人,平定祸乱。

篇11:三字经注释及解析

三字经注释及解析

一、【前言】

《三字经》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代表了中国古代童蒙读物的最高水平,古今许多学者都给《三字经》以高度评价。清人王相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三字经注解备要》的《叙》中认为它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近人章太炎称赞《三字经》是“《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今人张志公先生说:“无论就内容论,或者就语言论,作为封建社会的.一本启蒙教材,应该说确是编得高明的。”

《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目前难于确定。清代人多认为《三字经》是宋儒王应麟所作,在清初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三字经》是南宋末年区适子所著。还有人认为《三字经》的作者是明朝人黎贞。不管《三字经》的作者是谁,都不影响这部书的价值,因为《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近代经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也就是说《三字经》是一部内容全面的启蒙读物。

学者们对《三字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对它加以增补、注释,如明朝赵南星作《三字经注》、清朝王相作《三字经训诂》、焦轩氏作《广三字经》、贺兴思等人作《三字经注解备要》等等。民国年间,经学大师章太炎为发扬“国粹”,对《三字经》重新修订增补,写成《重订三字经》。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其译本至今尚存。此外,《三字经》还被译成英、日、朝等多种文字。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加坡出版的中英文对照本《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所有这些,足以说明这本蒙学读物在海内外的广泛影响。

二、【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第①部分: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

(第②部分: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第③部分: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等等,简单明了。)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三字经故事及释义

2.《三字经 弟子规》背诵会主持词

3.经典古籍必读:三字经

4.三字经详解: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5.三字经全文_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6.三字经历史篇经文

7.好习惯三字经:礼仪篇

8.三字经故事:孙敬悬梁

9.三字经儿歌歌词合版

10.养生三字经

篇12:白面书郎的详细注释

bái miàn shū láng

【成语释义】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成语出处】

唐 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同“白面书生”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

白面书生

相关成语

圆木警枕 雪天萤席 书香门户 聚萤映雪 然糠自照 一事不知 白面书生 画荻和丸 诗礼人家

百科

词 目 白面书郎 发 音 bái miàn shū láng 释 义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出 处 唐·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用 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同“白面书生”

陈焕、王安石《梅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关于古诗词寓意解析

文言文阅读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习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介绍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教案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

《题山石榴花》诗歌鉴赏及其答案

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诗词注释详细解析
《诗词注释详细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诗词注释详细解析(通用12篇)】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2022-05-07

己亥岁·僖宗广明元年古诗词鉴赏2022-12-31

溪居柳宗元诗词赏析2023-08-03

悯农古诗词考点解析2022-11-08

望洞庭语文古诗词解析2022-10-28

《临江仙诗歌》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2023-04-28

学弈说课稿2023-04-15

古诗鉴赏形象考查答题方法和技巧2023-05-19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2022-05-06

《学弈》说课稿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