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形象考查答题方法和技巧

时间:2023-05-19 08:14:16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诗鉴赏形象考查答题方法和技巧(精选10篇)由网友“We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古诗鉴赏形象考查答题方法和技巧,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诗鉴赏形象考查答题方法和技巧

篇1:古诗鉴赏形象考查答题方法和技巧

景物形象

景物描写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注意:意象也是景物形象。

例1 读李白的《金陵望汉江》,回答: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考生答案 前四句意象宏大,写的是长江在整个中原分布极广,浩浩荡荡,横渡中原,飞湍激流。借汉江之景来衬托中原大地的朝气蓬勃,表现诗人对国家强盛的信心和内心昂扬的志气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分析 答第一问用词不准确,“分布极广,浩浩荡荡”有误;句式也不完整,“写的是……飞湍激流”搭配不当,得1分;第二问对题干中的“用意”理解不够,没有考虑到蓄势和突出主旨的作用,得1分。

点拨 考查景物形象往往联系写作意图,亦即题目的第二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回答第二问应结合语境和注释,联系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

示例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归纳 分析景物形象类题目,其步骤一般为:⑴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如上题要抓住“回万里、横溃、迅湍”等关键词。二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4字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如答案中“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三个四字词准确、简洁、生动。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如只答“为颂扬国家蓄势”是不行的,应答出“颂扬”的是“盛唐一家、国运兴盛”。

人物形象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往往用第一人称。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往往用第三人称。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例2 读陈与义的《寻诗两绝句》,回答: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考生答案 ①喜欢饮酒。从“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可知。②喜欢寻诗。从“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可知。

分析 对形象特点的概括只注意到了行为特点,没有提炼出形象特点,只能得1分。分析部分只引用了诗句,缺少分析,也只能得1分。

点拨 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分析人物的特征。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示例 第一个特征是行为洒脱。从“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第二个特征是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归纳 这里,我们列举几种常考的人物形象特点,供大家参考。

英雄。作者或借英雄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或借古人事业有成(建功立业)反衬自身岁月蹉跎(碌碌无为),或用之体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如范仲淹、辛弃疾、陆游、岳飞等人;或借此表达对古人的景仰之情。

谪客。文人骚客被贬谪到偏远之处,多有羁旅行役之作,往往借景抒发贬谪之悲、漂泊之苦、怀才不遇之感、宦海沉浮之叹。

游子。辞故土,游异乡,睹物而伤情,顿生亲人之思、家园之恋。明月、笛声、草木花卉,乃至季节更替都会触发其内心情感。

隐士。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相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赞美田园美好,吟咏情性。常用意象常有菊花、青松、钓客等。

思妇。思妇独守空房,在夜深人静之际,季节更迭之时,别离的苦情、对游子的思念、凄冷寂寞的悲伤或美人迟暮之感便油然而生,另外还有作者假托思妇闺情寄寓自己人生感慨的。

事物形象

[练习]

阅读宋人杨万里的《野菊》,回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示 例]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篇2: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一)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二)景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三)景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

2、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 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第四,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通过描写---“氛围特点”表现---感情(对应设问1)

2、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四)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

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篇3: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得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2.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 现代文阅读也可用此思路。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

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

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

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设问方式: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

(3)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

解析:先答写了什么景物,接着答怎样写的,再答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答有什么效果。

篇4: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得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2.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 现代文阅读也可用此思路。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

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

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

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设问方式: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

(3)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

解析:先答写了什么景物,接着答怎样写的,再答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答有什么效果。

现代语文教学越来越要求青少年学生得增强阅读、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而且高考也在大幅度增加主观鉴赏表达的分量,考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活动逐步趋向最高级。针对此,从对古代诗歌的初步鉴赏方面,我谈谈几点个人的意见。

一、整体把握,捉出“诗眼”

我认为,对古诗的鉴赏应先重在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整体的感知包括品味诗题、了解作者、览读全诗、琢磨后面的注释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奔向作者诗意的“共鸣点”!

如果鉴赏的是律诗和绝句,那整体感知、重点切入将是极为重要的。绝句的四句诗与律诗的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存在着“起、承、转、合”的节奏与诗韵,而其中的“合”处往往是诗人寓意的亮点,即一诗之“眼”。比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该诗先是抓住祠堂的典型环境进行渲染,如以柏树森森,碧草萋萋,黄鹂空鸣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此为“起”和“承”,写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沉怀念;接着承此一“转”,对诸葛亮一生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写,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尾联点情,便是“合”----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的怀念之情,推及表达作者自己对诸葛亮的赞颂和希望革新朝政的思想。

由此可见,抓住了“诗眼”,亦即捉准了诗人心目中的“意”。“意犹帅也”,其他的语句往往可牵涉并通解了。

二、重视读诵,咀嚼关键

学习古典诗歌,应重视让学生多朗读、勤背诵,做到“心中有古诗例子”,使他们可以旁征博引,由此及彼,让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而引导他们对诗句中的关键性词句进行咀嚼体味。

诗歌是精粹的语言艺术,“咀嚼关键”就是着重体会其中的“炼字”、“炼句”。怎样的句子才算好?清代的文艺评论家刘熙载提出:“淡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艺概·词曲概》)。因此,要让学生多咀嚼那些关键而新巧的词句,品出其中的诗韵。“淡语”,亦即指平淡自然。它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充满哲理,看似平淡,但耐人吟哦,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平淡如水,但含意深刻;二是情真意切,看似平淡,但动人心弦,如“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秋歌》)撩人情怀,隽永有味;三是句子形象、生动,虽用词平淡,但诗意盎然,如“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可谓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充满立体感。

“壮语”即豪言壮语,是极度昂扬的句子。针对有“韵”的“壮语”,我们要联系作者的构思、遣词造句、修辞方法等去琢磨其中的诗美。如唐代边塞诗人卢纶的《塞下曲》:“醉和金甲舞,雷鼓动由川”形象生动、气势磅礴;而宋代大词家辛弃疾的《贺新郎》:“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这应是一幅多么悲壮的送别图,可谓情景交融,人物形象饱满,令人一诵三叹。

还有“秀语”,是指绮丽的语言。“秀丽要有骨”,我们要从中鉴赏出其中健康、严肃的思想内容。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颇能说明问题,他由“风流皇帝”作了阶下囚,尝到了辛酸苦辣,所写的词才“秀语有骨”。例如他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其中用了“凤阁”、“龙楼”、“玉树”、“琼枝”、“沈腰”、“潘鬓”等“秀语”,但作者却凝寄着自己由一国君主变为亡国俘虏后的惨痛心情,以及他对家山故国、宫庭生活的无限依恋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一词理解了,全句也就领悟了;一句抓住了,全篇也往往就彻解了”,引导学生把简练语言里面的无穷之意体会出来,还要让学生通过形象审美得到情意的熏陶。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篇内容来领会其中的“淡语”、“壮语”和“秀语”,把这些关键词句放到全篇中进行辨析,就可以拓展并加深对诗词内蕴的进一步理解。

三、明辨手法,披文入情

古代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针对这些,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如烘托、用典、虚实,乃至有无采用“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的特点,方便学生触类旁通,切实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想象搭桥,情通意顺。

诗人是凭个人感觉、灵性和情感写诗的,不少地方思维跳跃幅度大,看似不通,实为妙处。鉴赏者得往往凭想象搭桥,在理解词语、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全诗中诗人感情发展的流程,进而总体品味出全诗蕴含的感情和提示的道理。

比如王昌龄的《听流入水调子》:“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这诗写在作者谪于汶州之时,愁思难解,故听鸣筝落泪。按理说“雨痕”自多于“泪痕”,但王昌龄只以自己的感觉所得而书之,故不计事实上雨痕深于泪痕了。

2、曲笔映衬,言此意彼。

无论是写景、叙事、写人,古诗人都喜用烘托之笔。或者以人烘托人,或者以物烘托物,或者以物烘托人,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比如杨巨源的《折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水中吹。”诗人取杨柳为景,原因是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柳”之谐音为“留”,故折柳更有“极尽挽留、舍不得”之意。柳永词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此中情味。《析杨柳》一诗巧用曲笔,因景生情,最后两句之意是:只有您对我如春风殷勤吹拂折腰那样,带着深沉真挚的感情来为我送行。

又如金昌绪所写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本写一个妇女思念她出征辽西的丈夫,但不从正面写她如何思念,而是从“打起黄莺儿”着笔,勾划出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的情景,她深切地思念丈夫,所以希望把梦一直做下去,但天明莺啼,将好梦惊醒,于是要赶走那树上的黄莺,思妇的内心活动提示得十分深刻,同时也暗示了连年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了许多的不幸。

由上可见,鉴赏者分析不能仅停在诗句的表面上,得多想想此景此事此画面为何而设,诗人的真意在哪里。

3、对比述怀,借古讽今。

古诗常常喜欢写两种境界,一古一今,且爱用对比述怀,述古多为讽今,从而借古抒怀。因此,对于一些览古、怀古之类的作品,鉴赏者得“知人论世”,也即结合作者的时代以及个人遭遇去品味诗作的真意。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是诗人追怀金陵历史遗迹后抒发的今昔之感,它借描绘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暗喻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僚和宦官集团,虽然权势盛极一时,但也会象昔日的王寻、谢安及其家庭一样衰败沦亡,全诗今昔对比鲜明,意境深邃,寓意深刻。

4、怀才见弃,借虚写实。

从屈原起,到李白、杜甫,直至清代的龚自珍,千古诗人的个人命运普遍处于“不尽人意”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渴盼绵绵难绝。针对这一点,读者鉴赏时,可以自然联系诗人身世遭遇进行分析,并且考虑诗作主题有无“怀才见弃,壮志难酬”这一点。

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都只能寄托于虚幻景象的描述之中,从而抒发那种怀才不遇的愤慨。即使是青年时期的李清照,也写了一首著名的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传千帆舞。仿佛魂梦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身为婉约派代表的李清照写出的却是一首典型而杰出的豪放词作,作者托“梦”抒“怀”:写梦境中又回到天帝住的宫殿,天帝热情地问她要到什么地方去,接着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感慨自己无法施展抱负,徒然有使人称奇的诗句,流露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觅,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来抒发胸中的愤懑。

由上可见,掌握诗人普遍具有的“这一点”,更利于鉴赏者释疑去虑,披文入情。

四、调动积累,突破难点

诗歌中不乏词句难点,一首诗的词句难点往往是理解之关键因素。

如杜甫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容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中的“迟日”就很难理解。但如果鉴赏者善于调动知识积累,善于凭己知去印证未知,则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了。因为,《诗经》中有“春日迟迟”之语,意谓“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所以“迟日”即“春日”之意。

又如秦观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只要能知道“鹊桥”的传说(传说每年七夕鹊聚成桥,牛郎织女由鹊桥渡银河相聚),那自然就会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深蕴了。

五、区别风格,把握特色

这风格、这特色是从思想及语言运用方面上来说的,什么是浪漫主义(屈原、李白、苏轼等),什么是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等);什么是边塞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什么是山水田园派(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什么是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等),什么是婉约词派(柳永、李清照、姜夔等)……鉴赏者得有个系统的了解,即使对于同一作家,其作品语言特色也会不同,如李清照有个别词作写得很豪放,辛弃疾有个别词作却写得纤细婉转,因此我们要做到把握全体,区分特色。

王国维的《人间词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炼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良好传统之一,这是诗人才华的闪光。但境界毕竟是整个句子、整首诗词所创造的,“闹”、“弄”仅起了“点睛”的作用。点睛而龙活,但如果画龙不成而类草绳,点睛就毫无意义可言。曹雪芹曾借林黛玉之口说:“……词句究竟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也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见《红楼梦》第48回)。李白的《静夜思》就没有一个“诗眼”但却脍炙人口千百年。还有,方言俗语,平易近人,写进诗句中,诗味也特浓。宋代女词家李清照,最精于此道。如她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顺畅、易懂,如叙“家常”,娓娓动听,倍觉亲切有味。用上一些方言俗语,更能增强地方色彩。如柳宗元的《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这“唉乃”是唐代湖南地区的喻音(喻摇橹声)方言,柳宗元用之于诗中,声色兼备,饶有风味。

作为鉴赏者,善于感悟并区分诗人不同的语言特色,这就更有利于进入品味诗的真正意境上。

篇5:古诗鉴赏答题方法

以江苏卷为例,我们来看看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本词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上阕叙述了李广的事迹,下阕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词人借李广的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了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情怀,是典型的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之作。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与上阕不同,词的下阕转写作者自己的感慨。前五句,作者化用杜诗来回应小序中提到的“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一事。这里,作者借李广自比,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楚老、杨民瞻两位好友亲爱自己之意,盛赞他们不以穷达易交的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是借汉言宋,意思是汉时开边征战、号召立功绝域,在那时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暗含对南宋求和讳战,更无需良将的讽刺之意,痛斥了南宋当朝亲奸佞而逐贤良的腐败和黑暗。结尾三句以斜风寒雨之景作结,融情于景,实写自己内心壮志不得酬的悲凉。

【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2分)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2分)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2分)

一、把握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的技巧

1.把握景中情

(1)从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另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2)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3)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情感。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2.把握物中情

要把握古诗“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情感。在答题时要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情感。

3.把握典中情

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分析典故中的情感,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内容,把握作者用典的用意:或伤己、或讽今。答题有时也要把握住作者对典中人事及自己、时事的双层情感态度,同时注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品“情语”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当然要借助常规方法,如审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类别等。但临场时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品“情语”。

1.品显性情语

所谓“显性情语”,答题指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包含“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句(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它有时还藏在“景语”中。

2.品隐性情语

所谓“隐性情语”,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

高中古诗鉴赏答题有哪些套路

读诗歌要有文言意识

古典诗歌用文言文写成,就需要把诗歌放到古代的语境中来分析。往往一字就是一词,并且常常一词多义,还有许多的古今异义现象,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要把它当成文言文理解。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之“章”,不是“文章”,是“布匹”的意思;《琵琶行并序》“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悲伤”。

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凝练,往往含有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

读诗歌要了解特殊的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方式我们都能够辨识,但是一些不常用,或者说是古诗中特有的修辞方式就必须了解,比如互文: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不可理解为月是秦朝的,关是汉朝的;

《木兰辞》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也绝不是雌雄异样,否则“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无从说起;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如果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就无法解释“举酒欲饮无管弦”和“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读诗歌要熟悉常见意象的含义

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它们在诗词中的寓意几乎是不变的。例如:

折柳、杨柳曲、灞桥、阳关、长亭、烟波等常常表达送别的离愁;

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浮云等常常表达羁旅的愁绪;

登高、凭栏、捣衣、寒砧、鸳鸯、鹧鸪等表达相思情怀;

烽火、金戈、战马、玉关、大漠、塞外、黑河等表达战乱戍边。

了解了这些常用意象的寓意,就能够十分快捷地掌握诗词的情感、主旨。

读诗歌要掌握阅读的步骤

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关注诗后的小注。试卷上所给出的任何文字都是有用的,注释的作用更不可小视。有的是解释字词的,有的是给你说明有关背景的。这些都是解题的钥匙。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

4.注意诗歌语境的“冷”和“热”。从诗歌描写景物的景色“冷”“热”中,体会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小重山》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摸鱼儿》“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危栏”“斜阳”“烟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彩云轻舟,衬托了使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5.调动库存,展开联想。在鉴赏诗词时一定要把你脑海中存储的有关诗词的知识、作家的生平遭际、关于某个地域事件的文史知识等都调动出来,帮助你尽快地理解作品。

篇6: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方法初探(网友来稿)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方法初探(网友来稿)

榕江

一、教学目的:

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是: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上面考点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正确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准确的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国古典诗词是一座宝库,名家灿若繁星,杰作浩如烟海。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足以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到为后人誉为诗仙、诗圣、诗魔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可以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流,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

(二)、诗歌艺术形象的把握:

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家尽管创作方法及风格各具特色,但创作上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一定艺术形象的创造,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的。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包括广义文学形象和狭义文学形象。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含义相同或相近。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应采用广义的形象概念。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动作形象,景物形象三种类型。

1.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例1.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例2.阅读贾岛《题李凝幽居》,完成有关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填空:本诗通过对李凝居处的环境的描写,暗示李凝的隐者身份。

从环境来看,李凝的居处“少邻 ”(邻居不多)、少人来(“草径”、“荒园”)、清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现他对李凝隐逸生活的向往。使作者的情感和所刻画的人物跃然纸上,李凝的隐者身份也不难把握。

2.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 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 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形象的范畴。这些艺术形象,同样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这恰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例3.分析虞世南的《蝉》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虞世南

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q: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这首诗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q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自然属性)的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的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寓意),表达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3.动作形象:就是通过动作进行描摹刻画,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依据--人物的动作行为。

鉴赏角度--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4.白居易《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中一糸列动作形象的刻画,既表现了琵琶女娴熟的弹奏技艺,也表现了琵琶女弹奏时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

例5.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棋子”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因久候朋友不来而焦灼不堪 ,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

(三)归纳总结:

通过对上面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动作形象的鉴赏,我们认识到了抓住“形象”是领会情感内涵的捷径,鉴赏文学形象的方法,简言之就是三部曲:分析语言,再造想像,把握意象。归纳起来可以做如下更深一层的认识:

1. 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

把握外在形象后面所诉言外之意 ,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系列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2、通过再造想像填补形象空白。

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像,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

例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像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云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启发学生通过想像,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3.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

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 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诗人通过“月落”(残月西沉之象)、“乌啼”(乌鸦惊恐凄凉的啼叫声)、“霜满天”(霜花凝露,寒气逼人)、“对愁眠”(舟中之人愁绪满怀,不能成眠),以及城外让人心烦意乱的夜半钟声,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幅“秋夜寒江图”。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意象,把诗人内心的“愁”渲染得淋漓尽致。由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诗人的羁旅之愁。

(四)、作业、训练: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罗绮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其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1时世 :当时世俗 ○2俭梳妆:指发髻挽得很高。俭、高。

○3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1)贫女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塑造“贫女”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贫女形象的?

2.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1纳税:缴纳丝税, ○2征苗:征收青苗税

(1)山中寡妇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诗人在第四联中生发的议论起到什么作用?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有关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 诗人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和怎样的人物活动来表现诗人自我的心境的?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2) 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怎样的环境特点?

作者邮箱: jd-26@163.com

篇7:浅谈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浅谈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只有做到两意方能规范答题。两意:一是指切中题意,二是指词能达意。所谓切中题意,是指答题首先要吃透文本,其次要研透题干,最后还要参透命题旨意,做到四读二看。所谓辞能达意,是指答题一定要注意流程,要做到分点论述、思路清楚、条理清晰,完成三答。

四读

1.读文本。

读懂文本是答题的根本保障,以全国卷Ⅰ12题(2)小题为例。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的后两联,作者先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由此引发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进而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读作者。

知人论世是古诗阅读解题的一把钥匙。联系作者的身世境遇、思想品格,能更确切地理解诗意题旨,进而准确答题。比如,20上海卷16题是赏析王安石诗颈联中雪和朱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只要能联想到王安石改革的艰难困苦和最后遭遇失败,便可领会诗人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慨叹仕途坎坷,年老色衰的境遇。

3.读题目。

古代诗歌中,有的'题目就是主旨,有的题目则标明了所咏物象,有的题目则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我们可以获取有用信息。比如,年福建卷7题是选用杜甫流落四川时的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答题时,我们就可以从题目漫兴中获取相关信息。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4.读注释。

粗心的考生常常会忽视文本后面的注释。其实,不起眼的注释里时常包含答题内容,有时甚至隐含着命题的旨意和答题导向。比如,要回答2008年安徽卷12题(1)小题就必须结合作者人事遭遇的注释。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

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

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篇8: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一)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

1、审标题,搜取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幽:深远,僻静,隐蔽的,不公开的。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答题。

2、看作者,知人论世

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3、品局部,抓住关键

高考题往往从关键词语(诗眼)出发,提摄全篇,这其实正好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上文已谈及,此不赘述。

4、看注释,破-解难点

高考试卷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往往有意识的在诗歌后面给出一些注释。一方面是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解释,一方面对诗歌所涉及的历史环境进行必要的说明。对这些内容,学生们在做题时,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往往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

5、抓整体,全面参照

一抓全文意象情感(上文已谈)。二抓尾联末句。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尾句(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最后一联,明显地透露出了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和对孝文帝的讽刺。三抓诗后及题干中的补注和交代,往往可以了解其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样写的)

第一,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加强语气。

第二,掌握一般的表达技巧。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1)抒情手段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怀古怀今,即事感怀

赋、比、兴(创作方法)

(2)表现手法 描写、抒情、叙事(表达方式)

衬托、对比、虚实结合(构思技巧)

(三)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规范

鉴赏意象型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找到诗中描绘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鉴赏意境型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

鉴赏炼字型的题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第三步,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第四步,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鉴赏诗眼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指出该字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鉴赏语言风格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鉴赏表达技巧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地内容。

第三步,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原因。

第四步,这种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理解诗句含义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第二步,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评价观点态度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原由。

篇9: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3、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4、语言特色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②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④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⑤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⑥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等。

这首诗选取了……的景物,描绘了……的意境,营造了……的氛围,运用了……的修辞(或手法),表达了……的情感。

篇10:中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要明确可比点,看出思维的轨迹,可比点要对应。考查思辨性。

命题特点:1、辨析同与异;2、评价优与劣。

答题方式:方式一:直接回答

方法:针对问题,直截了当回答,不需要做分析。

主要题型:相比较,有何异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造物者没有言语却有知觉,每当寒冬将尽便促使春意萌生,千红万紫的花朵都已经准备就绪,竞相开放要待那惊雷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迁移练习】参考答案

1.“闹”用得好。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注意:解题要全面,不要只答“花开的'热烈”或“春天的生机勃勃”,而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做答,即正面描写花开的热烈,侧面衬托春天的生机勃勃。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用了什么技巧)。将人的眉眼直接化为旅程山水,将人的感情直接赋予其中,让山光水色如同作者的目光一样来送别友人,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将要离去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对归途中风餐露宿的友人的深切关注与牵挂(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作者把水比作人的眼泪横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紧锁,既以此新奇的比喻描绘山水之貌,又一语双关地暗示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可谓一举两得。接下来两句把离别友人欲去的地方比作是“眉眼盈盈处”,这既实指明丽的江南山水,又隐喻了双方含泪之态。

4.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上月等意象。(写对6个,得2分,写对3个得1分)这些意象的作用;交代时令景象(秋景)烘托泻染诗人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乡里。

5.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四大考查热点答题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的五种题型及解析

高考古诗鉴赏应试指南

高考古诗词试题讲解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解题的方法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鉴赏”知识生成性练习教案

高考语文作文临场发挥技巧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

古诗鉴赏形象考查答题方法和技巧
《古诗鉴赏形象考查答题方法和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古诗鉴赏形象考查答题方法和技巧(精选10篇)】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2022-05-07

高考诗歌赏析答题技巧2023-10-28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方法2022-08-23

诗歌鉴赏是每年必考的内容2023-04-07

古诗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2022-05-17

高三语文答题技巧诗歌鉴赏2023-09-11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维指导2023-12-01

古诗文答题技巧和诗歌练习2023-03-16

初三语文答题套路与初三语文全年规划2023-08-26

忧国伤时的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202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