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学案)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时间:2023-05-30 07:46:1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6课(学案)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精选4篇)由网友“不酷洛米”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第6课(学案)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6课(学案)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篇1:第6课(学案)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课程导入】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起来。但到了50年代末期,我国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指的是一种什么现象?你能说出这种思想带来的危害吗?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你知道被称为中国“两弹元勋”的人是谁吗?他为什么放弃留在外国继续深造的机会而毅然回国呢?

你知道什么是“铁人精神”吗?被人民群众称为“党的好干部”的又是谁?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精神?

同学们,学完这一课,你就会弄清以上这些问题的。

毛泽东在八大上致开幕词

1958年9月10日的《人民日报》

“大跃进”时,北京居民将家中的铁制品送去炼钢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本来是一条正确的路线,可后来为什么又会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偏差呢?

2.小组讨论:分析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的内容、影响,指出我们从中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

3.观看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影片(如《焦裕禄》、《创业》或《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等)。想一想,对于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模范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是否已经过时了?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铁人”王进喜是下列哪个领域的劳动模范?

a.石油工业 b.电子工业 c.原子能工业 d.航天工业

2.下列哪一事件的历史作用与其他项不同?()

a.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 b.“大跃进”的开展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资料:】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迫切希望迅速改变中国一清二白的落后面貌。再加上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大跃进”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不但没有加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相反却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但是,“大跃进”运动终究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失误。对“大跃进”的三年,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把“大跃进”运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和人民群众的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加以区分,要把“大跃进”运动所造成的破坏和“大跃进”期间所取得的一定成绩区分开来。

“大跃进”时期的一幅宣传画

“卫星田”的稻穗“托住”了小姑娘

全国几千万人齐上阵,大搞炼钢运动

【思维拓展】

1.请采访你的长辈,搜集了解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除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外,还有哪些宣传口号或诗歌可以反映当时的情况?思考一下:这种风气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什么后果?

2.“大跃进”时期,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放弃了耕作,上山采矿、建炉炼钢。你认为这样做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国民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你能举出涉及环境问题的例子吗?

篇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学反思

关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学反思

《资治通鉴》是古人重视以历史为镜子的典范。但历史的借签、历史的智慧,不是无意识得到的,需要对历史的理解、感悟和反思。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该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但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过去性,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知识好像是死的,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视,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不易理解或感觉枯燥、乏味,也就更难达到历史学科的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了。

那么,怎样把“史”变“活”呢?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的教学反思,我觉得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老师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将问题融入故事中了,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在一节课当中,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

首先,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其次,课中利用故事设置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如讲“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我为学生收集了这样一些故事:“看到美术展览馆中亚当和夏娃的油画时,英国人说那是英国人,男士有吃的东西总先让着女士;前苏联人说那是苏联人,穷的衣服都穿不上,还以为自己在天堂呢。”提问学生这反映了前苏联的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出,苏联人搞社会主义建设时,虽然思想上积极,但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容与形式脱离太远。

再比如:一美国访问团到达苏联,苏联官员带领其参观了一五计划的伟大成就,并非常自豪地说等二五计划完成后,苏联每个家庭都要有一架飞机,美国官员很是奇怪,问有什么用,前苏联官员说领救济面包用。提问学生:这反映了苏联的什么风气?我国在什么时候也曾出现这种现象?学生能一下想到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人们急于求成,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还有,戈尔巴乔夫嫌弃司机开车太慢,自己抢过来开,横冲直撞,秩序大乱,交警被质问时说:不敢管。领导问是谁?他说不知道,但是戈尔巴乔夫是他的司机。笑过之后,提问学生:这反映了苏联的什么现象?学生能很快联系到高度集中造成的民主法制的破坏。这样,学生为兴趣所牵,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同时认识到个人在发展中,也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法制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最后,在课后利用问题巩固知识。如学“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时,利用逆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篇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学反思

《资治通鉴》是古人重视以历史为镜子的典范。但历史的借签、历史的智慧,不是无意识得到的,需要对历史的理解、感悟和反思。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该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但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过去性,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知识好像是死的,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视,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不易理解或感觉枯燥、乏味,也就更难达到历史学科的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了。

那么,怎样把“史”变“活”呢?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的教学反思,我觉得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老师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将问题融入故事中了,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在一节课当中,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

首先,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其次,课中利用故事设置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如讲“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我为学生收集了这样一些故事:“看到美术展览馆中亚当和夏娃的油画时,英国人说那是英国人,男士有吃的东西总先让着女士;前苏联人说那是苏联人,穷的衣服都穿不上,还以为自己在天堂呢。”提问学生这反映了前苏联的`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出,苏联人搞社会主义建设时,虽然思想上积极,但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容与形式脱离太远。

再比如:一美国访问团到达苏联,苏联官员带领其参观了一五计划的伟大成就,并非常自豪地说等二五计划完成后,苏联每个家庭都要有一架飞机,美国官员很是奇怪,问有什么用,前苏联官员说领救济面包用。提问学生:这反映了苏联的什么风气?我国在什么时候也曾出现这种现象?学生能一下想到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人们急于求成,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还有,戈尔巴乔夫嫌弃司机开车太慢,自己抢过来开,横冲直撞,秩序大乱,交警被质问时说:不敢管。领导问是谁?他说不知道,但是戈尔巴乔夫是他的司机。笑过之后,提问学生:这反映了苏联的什么现象?学生能很快联系到高度集中造成的民主法制的破坏。这样,学生为兴趣所牵,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同时认识到个人在发展中,也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法制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最后,在课后利用问题巩固知识。如学“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时,利用逆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篇4:高二历史《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学反思

高二历史《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学反思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资治通鉴》是古人重视以历史为镜子的典范。但历史的借签、历史的智慧,不是无意识得到的,需要对历史的理解、感悟和反思。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该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但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过去性,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知识好像是死的,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视,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不易理解或感觉枯燥、乏味,也就更难达到历史学科的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了。

那么,怎样把“史”变“活”呢?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的教学反思,我觉得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老师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将问题融入故事中了,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在一节课当中,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

首先,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其次,课中利用故事设置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如讲“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我为学生收集了这样一些故事:“看到美术展览馆中亚当和夏娃的油画时,英国人说那是英国人,男士有吃的东西总先让着女士;前苏联人说那是苏联人,穷的衣服都穿不上,还以为自己在天堂呢。”提问学生这反映了前苏联的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出,苏联人搞社会主义建设时,虽然思想上积极,但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容与形式脱离太远。

再比如:一美国访问团到达苏联,苏联官员带领其参观了一五计划的伟大成就,并非常自豪地说等二五计划完成后,苏联每个家庭都要有一架飞机,美国官员很是奇怪,问有什么用,前苏联官员说领救济面包用。提问学生:这反映了苏联的什么风气?我国在什么时候也曾出现这种现象?学生能一下想到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人们急于求成,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还有,戈尔巴乔夫嫌弃司机开车太慢,自己抢过来开,横冲直撞,秩序大乱,交警被质问时说:不敢管。领导问是谁?他说不知道,但是戈尔巴乔夫是他的司机。笑过之后,提问学生:这反映了苏联的什么现象?

学生能很快联系到高度集中造成的民主法制的破坏。这样,学生为兴趣所牵,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同时认识到个人在发展中,也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法制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最后,在课后利用问题巩固知识。如学“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时,利用逆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设计论文

教育教学改革总结

教学课堂工作总结

教育教学改革心得

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党的两大历史课题

高效课堂常规工作总结

课改交流会欢迎词

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教师工作总结

第6课(学案)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6课(学案)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第6课(学案)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精选4篇)】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教学心得体会2022-12-01

谈谈学校课改工作的总结2022-04-30

历史工作计划2022-08-09

物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023-06-17

工作分析报告2023-03-15

英语高效课堂心得体会2023-06-01

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2023-07-10

大学教师个人年终工作总结2024-04-02

导学案教学的工作总结2023-11-15

讨论报告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