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对孩子说打击自信心的话语(精选6篇)由网友“Vesper”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请不要对孩子说打击自信心的话语,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请不要对孩子说打击自信心的话语
请不要对孩子说打击自信心的话语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即便是已经30岁了,依然还是个孩子。但正是因为父母把孩子当成“孩子”看,不断用语言和目光打击着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一个阳光健康、活泼可爱的孩子慢慢变成了一个沉默少语、缺乏自信的孩子。你会是这种父母吗?或许下面的这些“狠话”你也说过,但从今天起这四句话切莫再对孩子多说!
你不行,你还太小!
虽然孩子还小,但并不意味着孩子什么都不会,也什么都不用尝试学习。有些父母总是以孩子还小当借口,不让孩子尝试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认为自己这样是爱孩子和保护孩子。殊不知,孩子每次想自己来的请求都受到父母的阻拦和打击,孩子还有什么积极性呢?
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可能像成人一样,以你期待的.方式完成你交给他们的任务。并且每个孩子都是通过一件件小事,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处理好大人交待的任务,并不是一开始就什么都会了。
父母得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支持鼓励孩子,就算孩子完成得不怎么样,也要给予肯定,如果每次你都说孩子做不好,孩子下次可能在失去积极性的同时也失去自信心,变成一个胆小内向的孩子。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据说国人的孩子都有一个假想敌,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又聪明、又可爱、成绩又好、又有才艺,总之自己身上没有的,别人家孩子身上都有了,父母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家的孩子比。这其实是一件愚蠢至极的事,别人的孩子再好也是别人的孩子,不可能是自己的孩子。明智的父母会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埋怨孩子,打击自己的孩子。
爸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当父母说出这句话给孩子时,你可有想过孩子的心里感受,如果是乐观开朗的孩子可能也没什么,如果是胆小内向的孩子他们便会一直生活在自卑之中,他们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从而失去自信和积极性。
父母应该给孩子正能量,而不是一味地在孩子身上施加压力和负能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弱,过多地施压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还有可能越施压,孩子的表现越差。
聪明的父母总是不断地鼓励孩子,给予孩子自信和勇气,通过赏识教育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而那些把自己工作生活压力加诸于孩子身上的父母,低头看看你的孩子,现在是以怎样的方式成长吧。
篇2:请不要对孩子说这些话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让我们把自己过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重新审视,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蕴涵,从而把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身的思维触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层,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显现其并不平凡的教育意义。
1、揍死你! 如今仍有相当多的父母用打骂的手段来管教孩子。打骂孩子的时候,气愤至极的父母还常说这样一句话:“揍死你!”这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因为当你说这句话时,表明你再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由于这说的仅仅是一句“大话”,根本无法兑现(父母也不准备去兑现),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动。有时孩子使我们越来越气,直到非惩罚他们不可。他们所有的行为确实促使我们想揍他们,这种挑衅的行为就是他们的目的,如果我们真的揍了他们,就中了他们的计策,帮助孩子达到了他们的报复目的。孩子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打骂孩子的父母是最无能的父母。
2、他有个尿床的毛病。 一位母亲跟人闲谈,话提扯到孩子身上时,“他有个尿床的毛病……”话刚出口,一旁的小男孩羞红了脸,露出怨恨的表情。尿床这类生理缺陷,属于“难言之隐”,孩子对此特别敏感,父母一般情况下不该向他人提及。这位母亲的话,也许是在无意中说出的,但孩子却误以为母亲在当众出他的丑呢。孩子尿床,是因为脑子里负责控制排尿的神经尚未发育周全,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就会消失。虽然此事不算什么大毛病,但孩子的心理负担却很重,他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是个“废人”,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因此如果孩子尿床,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只需勤洗床单就可以了。同时需要牢记:不要对孩子有任何埋怨的言辞,更不要将此事到处宣扬。你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终生感激你的。
3、你真笨! 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一学就会那叫聪明,不聪明的就是笨?在动作上,不灵巧的叫做笨,迟缓的叫做笨? 如此说来,新生儿是最笨的,他什么都不会,连吃都不会,也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为什么我们不说他笨。原来笨是人为规定的概念,是同别人比出来的。别人都会走路了,而你还不会走,那是你笨手笨脚;别人都会说话了,而你还不会说,那是你笨嘴拙舌。懂事的孩子最怕别人说他笨,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出错,学东西这么费劲。也许,多年之后他能证明自己不笨,可当时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你真笨!”这三个字从自己父母口中说出来,孩子心里有多么难受!他想说:“实在对不起,我怎么这么笨呢?” 为人父母者,不知是否听人说过这三个字,或者在心里对自己说过这三个字,如果你知道这三个字的份量,怎么忍心对自己的孩子说呢?
4、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如今社会进入了竞争时代,孩子的父母也与时俱进,不再讲究“温良恭俭让”了。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打架,回家后不免向家长诉说一番,有的家长就问:“他打你没有?”“打了。”“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家长把敢不敢与人对打看作孩子有没有竞争意识了。现实教育人们,太老实了容易受人欺负,就得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反正不能吃亏! 照这样的逻辑引申下去可就不妙了:别人打你,你就打别人;别人不讲理,你敢不讲理;别人偷你自行车,你就偷别人自行车;别人腐败,你就腐败……这是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什么样的未来?你就准备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你准备让孩子变成一个“占便宜没够、吃亏难爱”的人?
5、妈妈求求你了。 教育学家克劳蒂娅认为:从小到大,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有连续性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会受到上一代的极大影响,往往将父母用于我们身上的一套,纹丝不动地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奖惩便是一项传统的工具。先说惩。传统教育中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已被现代文明和公众舆论所抛弃。国家法律也不允许父母再打骂孩子。再说奖。现在家长一般用奖励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儿,妈妈常说:“别说话,一会儿给你买冰淇淋。”这种方法也许当时有效,用多了就会失灵。其实孩子不需要贿赂,不需要用交换的方式使自己变成一个好孩子。从本性上讲他们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孩子的好行为产生于他们自己的意愿。孩子只有在自觉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原则的遵守者。纪律约束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础上。如果他们知道大人是尊重他们的,他们就会接受大人的领导和指导。最怕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识破了大人的一切动机,软硬不吃。家长恐怕就只好说:“妈妈求你了!”但是就连这句话也不能说,因为说了这话就意味着家长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内心里更加蔑视你,纪律约束的基础就土崩瓦解了。
6、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大约是“狼来了”的故事广为人知的缘故吧,有些父母至今还拿“狼”这张王牌来恐吓孩子。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再不听话,把你送给要饭的”、“让公安局来抓你”、“让大夫来给你打针”等等。如此去恐吓孩子,会给他的身心健康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婴幼儿正处在身体机能迅速发展的时期,恐吓会给孩子的精神带来压力,加剧内心冲突,使其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长此以往,大脑皮质对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降低,植物性神经和内分泌失调,内脏功能紊乱,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的疾病。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父母若常用鬼、神、狼等恐吓孩子,可能会使他建立一条条件反射,对同类事物产生惧怕感,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有的孩子常常夜里哭闹,也与此有关。恐吓使孩子产生错误概念而不容忽视。在他
眼中,狼、要饭的、公安局、大夫等概念都与恐惧相连,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因此父母不能为图省事而胡乱吓唬孩子。
7、“我没本事……” “我没本事……”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头禅。他们在和孩子交谈时把自卑感表露无遗,这样做是不妥当的。被自卑感“传染”的孩子,会认为“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孩子的眼光常常会追逐社会现象,比如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有些人神通广大,而自己的父母却安守本分,便会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用“我没本事”来开始你们之间的谈话。你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才之路。
8、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这句话多属于玩笑话,却也是不能随便乱说的。除了父母亲,孩子的姨妈、姑妈之类的亲戚最爱开这种玩笑了。“我好还是你妈妈好?”她们常用这话逗孩子。孩子不懂,如实回答了。招来一顿奚落,“我都给你买吃的了,还是你妈妈好?” 孩子想想也是,她给我买吃的了,这是事实;妈妈好,这也是事实。怎么回答?还是不会。 不久,孩子就会答了:谁问他这个就说谁好。渐渐地,孩子还学会说奉承话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知道大人爱听什么话,反正哄着他们玩呗,不必讲真话。
篇3:不要对孩子说的话
不要对孩子说的话精选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妈妈说的话,很可能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些话说出去,或许就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所以妈妈们一定要注意,有些话是不能随便说的哦。
先检讨检讨我说过的不该说的话吧。
1、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孩子看到一个糖果广告就吵着要吃。那时候都是夜里9点了,我哄孩子说明天再买,结果他闹得越来越凶,最后我受不了了,就大声冲他喊“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再闹妈妈不要你了”,可怜的孩子,当时是安静下来了,可是晚上就不和我一起睡了。
2、孩子跟小区的孩子争秋千,还推了别人一下,把人家一个小女孩弄哭了。我没问缘由,就说了自己家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以后妈妈再也不带你出来了”,哎,想想当时孩子可怜的样子,真是后悔啊。
3、孩子断奶早,听说这样的孩子免疫力会差。所以从他两岁起,我就一直给他服用优尔胶囊。孩子也不知道,因为我都是渗入牛奶中再给他服用的。可是有时候孩子吃晚饭连牛奶也不想喝,闹得我心烦了,我就恐吓他“妈妈小时候都喝不上牛奶,现在给你喝你都不喝,真是太不懂事了”,效果也总是不太好
为了让妈妈们心里更有数,不要再说一些儿童禁语,我还特地找来另外一些不能说的话与各位妈妈分享,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妈妈们一定要记在心上哦。
1、“傻瓜、没用的东西。”
2、“你简直是个废物。”
3、“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情。”
4、“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6、“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7、“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8、“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
9、“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10、“你又做了错事,简直是坏透了。”
篇4:不要对孩子说的话
关于不要对孩子说的话
1、“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小宝宝由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而撒娇,哭泣,或者一个四五岁的小宝宝不想在大巴士上安安静静地呆着的时候,小宝宝其实就是在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儿。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体,父母会十分满意和高兴,但当你要求他“合理”时,你实际上是在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行为的原因之前,就说出了这样带有责备性质的话。这时,你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孩子带给你的影响(让你尴尬或者难堪)。真正地去关心他的感受,理解他并给他以足够的体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呆在这里很烦闷?或者他饿了?
2、“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
和小宝宝开玩笑,听起来是一个挺值得一用的开发小孩子幽默能力的好点子,但是比方说如“你怎么又忘记了把东西放好,你是不是猪脑子啊!”这样的“kidding”,却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受伤或者气馁。尽管有些父母想,这样嘲笑一下孩子,也许会对他将来承受更多人际关系的复杂会有帮助——他会因为有过这样的“训练”而变得“坚强”!这是错误的。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务是爱他、支持他、帮助他、教导他,而不是应该把这种装腔作势的.“挫折训练”隐藏在“玩笑”里。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觉得他很蠢很没用,那就请你不要那么说。
3、“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家孩子一样啊!”
这样把小宝宝与其他家人的孩子比较的方式,最大的话能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小宝宝自己觉得像个不良少年,同时加剧他与其他小朋友的对立情绪。也许父母是想通过这种比较让孩子能更听话或者更努力地学习,但它除了会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说他不行,他就会越觉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弱点。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发扬或改进,才是正确之道。
4、“别跑!你会摔跟头的!”
也许爸爸妈妈们自己认为自己的关心和关怀简直是相当细致了,可爸爸妈妈的这种提醒其实在告诉小宝宝“我早就知道了你会吃亏的”——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沮丧,他越努力(想做得更好)越会遭遇失败(“跑了就会摔跟头”)!其实你可以叮嘱他“把鞋带系好了再出去玩儿”,这时你谈论的是他的鞋子,是装备的准备,而不是孩子的“无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发生什么事情,孩子往往越会忽视你的提醒,因为他觉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总结:有这样4句话,最好不要说。“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家孩子一样啊!” “别跑!你会摔跟头的!”“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这些话非常伤小孩子的心,请爸爸妈妈们牢记。
限制孩子说话是错的
孩子喜欢问问题,有的父母会觉得很烦,而打断孩子的话,或要孩子安静。当别人问孩子问题时,有的父母却经常替孩子说话。这样做,会剥夺孩子练习说话的机会,导致孩子自我表达能力差,并会渐渐不再跟父母说话,严重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利于日后的社会交际。
有的父母误以为多对孩子说几次,孩子就应该懂得如何做,即使在安慰孩子时,也是喋喋不休地指出孩子的过失,叮咛告诫他应该如何做,而忽略孩子的难处。父母这一做法会让孩子感到麻木,变得了无生气,没有自信。另外,唠叨还会使父母自己的脾气变得暴躁,情绪变得无法控制。
假如你一定要重复地说,那么就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将唠叨的语气改为提醒。唠叨让人厌烦,易招致怒气,提醒的语气听起来则有帮助的意味,孩子会感到父母和自己是在一起的。
篇5:千万不要对孩子说的十句话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在孩子脑海里扎根,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不要对孩子说过于严厉的话。那么,哪些话父母绝对不能对孩子说呢?
1.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像-----
孩子被对比,很可能增加他们本能的敌对情绪,甚至耿耿于怀。
应该向孩子讲清楚你的具体要求。重点放在你希望他改变的不良行为上。
2.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被话刺伤的孩子只会心生叛逆,把事情弄得更糟。
要和颜悦色,耐心讲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你简直笨到家了
这话只能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有的因此产生自卑感,不求上进。
家长[微博]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卓有成效的帮助,才是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掌握生活本领的根本方法。
4.走开,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
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产生无以名状的孤独感。
倘若你的确想独自呆一会儿,可以耐心向孩子解释:我很乐意与你在一起,只不过现在太忙,请原谅。
5.少罗嗦,闭嘴
孩子会认为父母对我的意见一点也不重视。长此下去,孩子会变得毫无主见,依赖性极强,把自己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6.老老实实去做,不然-----
空洞的威胁最终将损害家长的威信。孩子反而会继续自己的不良行为。瞧你怎么办。
最好办法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偿罚手段。
7.妈妈求你了
教育最怕出现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软硬不吃,但千万别说妈妈求你了。说这话就意味着父母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心里更加篾视你。
8.我没本事
和孩子谈话时把自己的自卑感表露无遗。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
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9.揍死你
当你说这话时,表明你再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这是一句根本无法兑现的大话。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动。
10.你滚吧,想去哪里去哪里
最后通牒式的话让孩子没法应对,他虽然不想离家出走,但更不想就此低头。任性的孩子可能会逞一回英雄,真的离家出走了。
篇6:不要对孩子说“高考不要紧张”
不要对孩子说“高考不要紧张”
“考试不要紧张啊!”这句家长常说的安慰语言,事实上对孩子产生的是负面心理暗示。昨日在徐汇区科委举行的刘博士心理阳光室考前心理放松辅导活动,吸引了众多临考学子和家长的参与,而专家也就考生和家长咨询的误区一一发出提醒。徐汇区康健街道等也将从即日开始陆续对考前学子进行自我冥想放松的训练,帮助克服考前焦虑。
晚上看书突然“失明”
两个月前,正在准备高考的蓓蓓开始看见荤菜就想吐,饭也吃得很少,每天晚上躺到床上就觉得头脑“唰”地变得很清醒,辗转反复到凌晨才能睡着,可是第二天五点多她就会自动醒来。最近一次模拟考试,一直名列前茅的她考砸了,她很沮丧,妈妈责怪她:“看,都是你不用功造成的!这几天你不是作业做到一半跑出来看一会电视,就是喜欢和我唠叨两句。”昨天晚上看书时,她忽然觉得周围一片黑暗,谁也看不见,她吓得大哭起来。
徐汇区社区社会事业示范项目、刘博士心理阳光室负责人刘素珍表示,蓓蓓是一种典型的慢性考前焦虑症,突然看不见是高度紧张后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暂时性失明,看电视、聊天正是下意识寻求缓解焦虑的手段,而家长的误解往往会加重孩子的紧张心理。考前焦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不完全统计,仅徐汇区康健街道的临考学子,就有50%存在考前焦虑,其中,1/3学生已达到重度焦虑状态。而多位来求询的初二、高二学生反映,虽然他们不是毕业班学生,但现在就提前感到紧张心慌,因为家长、老师已经开始为他们准备高考的复习资料,高三学生的备考气氛也对他们造成心理压力。刘博士表示,这种慢性的考前焦虑可能会延续一年以上,逐渐影响“准毕业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
“不要紧张”暗示“紧张”
很多家长、老师喜欢在考前勉励孩子:“不要紧张啊!”根据心理规律,孩子潜意识中接受的.只有“紧张”两字,越是限制他,就越会发生不想看到的局面。另外,孩子虽然懂得不要紧张,但如何能做到不紧张,他们并不明白。
其中,一些自我约束力较强的学生,虽然成绩相对优秀,但他们接受自己的暗示性也强,往往更容易感受到考前焦虑,同时他们的自我要求和期待远高于一般学生,心理压力也更大。有些优秀学生喜欢表面上说“不紧张”、故作洒脱,但他们只是把情绪封闭起来,而到考试时,他们表现得比一般人更焦虑。因为他们始终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焦虑:“我一向都考得很好,怎么会和其他人一样紧张呢?”刘博士指出,紧张是人体内的一种状态,和学习成绩并没有关系。
对这类学生,首先要学会自我识别考前焦虑。考前焦虑的具体表现有出汗、呼吸急促、心慌、手湿、食欲下降、失眠、易惊醒等。紧张情绪会干扰理性思维,导致学生考试状态不佳甚至失常发挥,如果掌握放松方法,就可以把放松当作工具来代替紧张。
自我冥想有助临场发挥
相对“不要紧张”,外界的良性心理暗示更能帮助临考学子镇定情绪,而自我冥想放松是比较容易操作和学习的一种方法。青春期的女性是相对情绪化、受暗示性强的人,是适合学习冥想放松的易感人群。
自我冥想放松术的施术者方柏儒表示,自我冥想放松是一种浅度催眠,冥想过程中,首先对全身肌肉、关节、脏腑等部位进行彻底放松,而生理的放松能反射到心理状态,使紧张情绪逐渐缓解、消失。自我放松做得越多,不仅能帮助临考学生迅速进入高质量的复习状态,还会使他的放松能力越来越强,在关键考试前,他也许只需做几次深呼吸、做几个扩胸等舒展运动,就能使情绪稳定下来,从而使理智、思考、分析、判断、归纳能力都得到提升。
在训练过程中,易感能力较强的学生,最快通过2至3次放松训练,就基本掌握自我放松的技巧,一般人通过6至7次学习,也能逐渐掌握其要领来控制紧张情绪。从下周起,徐汇区康健街道将准备对临考学子进行系统的自我冥想放松训练。
★ 给宝宝鼓励的话语
★ 幼儿打击乐开场白
★ 鼓励残疾人的话语
★ 面试:绕开陷阱
★ 道歉的话语
【请不要对孩子说打击自信心的话语(精选6篇)】相关文章:
说给自己的励志话语2022-09-19
道歉的话语怎么写2023-11-15
仇人也有尊严的作文2023-12-15
精选女人励志话语2022-11-15
风雨过后见彩虹作文 在磨难中成长2024-01-11
形容女人自信的话语2023-05-06
高三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寄语2024-03-11
表达真诚道歉的话语2023-06-18
给残疾人的祝福语2023-11-20
初三有关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