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燕支行》古诗

时间:2023-06-16 08:03:0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王维《燕支行》古诗(整理12篇)由网友“骤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王维《燕支行》古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王维《燕支行》古诗

篇1:王维《燕支行》古诗

王维《燕支行》古诗

古诗《燕支行》

年代:唐

汉家天(一作大)将才且雄。

来时(一作时来)谒帝明光宫。

万乘亲推双阙下。

千官出饯五陵东。

誓辞甲第金门里。

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

朝廷不数贰师功。

赵魏燕韩多劲卒。

关西侠少何咆勃。

报仇只是闻尝胆。

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白日寒。

连旗大旆黄尘没。

叠鼓遥翻瀚海波。

鸣笳乱动天山月。

麒麟锦带佩吴钩。

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

归鞍共饮月支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

虏骑相看哭且愁。

教战虽令赴汤火。

终知上将先伐谋。

古诗《偶然作六首》

年代:唐

作者王维

楚国有狂夫。

茫然无心想。

散发不冠带。

行歌南陌上。

孔丘与之言。

仁义莫能奖。

未尝肯问天。

何事须击壤。

复笑采薇人。

胡为乃长往。

田舍有老翁。

垂白衡门里。

有时农事闲。

斗酒呼邻里。

喧聒茅檐下。

或坐或复起。

短褐不为薄。

园葵固足美。

动则长子孙。

不曾相城市。

五帝与三王。

古来称天(一作君)子。

干戈将揖让。

毕竟何者是。

得意苟为乐。

野田安足鄙。

且当放(一作忘)怀(一作志)去。

行行没余齿。

日夕见太行。

沈吟未能去。

问君何以然。

世网婴我故。

小妹日成长。

兄弟未有娶。

家贫禄既薄。

储蓄非有素。

几回欲奋飞。

踟蹰复相顾。

孙登长啸台。

松竹有遗处。

相去讵几许。

故人在中路。

爱染日已薄。

禅寂日已固。

忽乎吾将行。

宁俟岁云暮。

陶潜任天真。

其性颇耽酒。

自从弃官来。

家贫不能有。

九月九日时。

菊花空满手。

中心窃自思。

傥有人送否。

白衣携壶觞。

果来遗老叟。

且喜得斟酌。

安问升与斗。

奋衣野田中。

今日嗟无负(一作有)。

兀傲迷东西。

蓑笠不能守。

倾倒强行行。

酣歌归五柳。

生事不曾问。

肯愧家中妇(一作帚)。

赵女弹箜篌。

复能邯郸舞。

夫婿轻薄儿。

斗鸡事齐主。

黄金买歌笑。

用钱不复数。

许史相经过。

高门盈四牡。

客舍有儒生。

昂藏出邹鲁。

读书三十年。

腰间(一作下)无尺组。

被服圣人教。

一生自穷苦。

老来懒赋诗。

惟有老相随。

宿世(一作当代)谬词客。

前生应画师。(维善画破墨山水)。

不能舍余习。

偶被世人知。

名字本皆是。

此心还不知。(《万首唐人绝句》取中四句为绝句。题曰

题辋川图)。

作品赏析

老来懒赋诗,

惟有老相随。

宿世谬词客,

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

偶被世人知。

名字本皆是,

此心还不知。

王维《偶然作》共存六首。这首诗写“老”态、“懒”意,抒写了一种大彻大悟、无悲无喜的宁静淡泊之心。

“老来懒赋诗,惟有老相随”,随着时间的飞逝,诗人已经连赋诗的热情也没有了,只有衰老的'感觉时时伴随着自己 。王维早年积极从政。张九龄贬荆州,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以后,王维对现实极为不满,但又无力反抗,因而长持斋戒,结庐辋川,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安史之乱后,他曾被迫以伪署。乱平,因曾赋诗怀念朝廷获免,责授太子中允,但从此他又带上了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心境也更为枯寂,因此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对人世也更淡漠了。这就是诗人“懒”的主要原因。这两句诗出语平淡而感慨深沉,“惟有”二字含“无可奈何”、别无选择之叹。“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宿世 ”,意指前世;王维一身兼长诗画,当时便有“天下文宗 ”(代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当代诗匠”(苑咸《酬王维并序》)之誉。《纯全集》盛赞其“文章冠世,画绝古今 ”。但王维并不在乎这些虚名,他只是把它他们当作一种“积习”的泛起、创作冲动的流露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余习”,语出《维摩诘经》:“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本指前世积淀下来的不能改变的东西 。这两句诗说的是:我不能改变前世的习惯,吟诗作画只是偶尔被世人知晓。

诗人名维字摩诘,取自佛经,乃菩萨名,其义为净名。但“不能舍余习”,即有违经义,因此说:“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而明知不应为而为,这实际上是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的反映。王维虽然皈依佛教,但同时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诗人啊。

这首诗富于禅味 。“宿世”、“前身”是以禅语入诗;“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是以禅理入诗;“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则是以禅趣入诗。诗人以禅入诗,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真谛的直接探索与感悟,诗人以坦然的态度 、平淡的语调表现出对生活的理解,感伤的低吟中渗露出彻悟之感。

这首诗的语言达简淡朴素之极致,娓娓道来,与全诗格调相一致。

篇2:王维边塞诗《燕支行》赏析

王维边塞诗《燕支行》赏析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燕支行》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燕支行》是王维二十一岁时写的一首七吉歌行体边塞诗,主题是歌颂一位将军的战功。

燕支行(时年二十一)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万乘亲推双阙下,

千官出饯五陵东。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赵魏燕韩多劲卒,

关西侠少何咆勃。报雠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百白寒,连旗大旆黄尘没。叠鼓遥翻瀚海波,

鸣笳乱动天山月。麒麒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汉兵大呼一当百,

虏骑相看哭且愁。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赏析

全诗二十四句,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四句,描写将军出征,.君臣欢送的盛况。诗人热烈赞颂将军官有雄才大略,他出征叭皇帝亲自为他推车,千官设宴为旭送行,加i:那壮丽的宫田和肃穆的五陵的环境树托,使人物一出场就给人以气概非凡的印象。第二段八句,尽情地抒写将军的英勇超群和为国杀敌的决心。这八句诗,几乎句句运用典故,以历史上各种著名的英雄将领来比响这位将军,写他不愿在京城过安逸的生活,而要去镇守边关,抵御外侮;写他屹立边关,犹如一座万团长城般坚不可摧,写他所率领的'将土也都非常劲健勇适;写他时刻不忘为国报仇雪耻;写他的神武过人和谈笑白若的风度。这一段已为下一段写将军的沙场征战充分地铺垫,苗足丁气势。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诗人饱朗浓氨以夸张助手法,奇丽的想象,急促的节奏,具体、生动地描绘这位将军率领部下艰苦行军、英勇作战从而取得辉煌胜利的情景,是诗中最精彩的部分。

“画朝雕戈白日落连放大饰黄坐没”一联,写将军率领士兵在大沙漠中行进,战士们的画团感弓,辉映着西北边疆寒冷的日色;出征大军的连旗大筋泥没在弥天田地的黄尘之中。这里既写出了远征大军的雄壮气势,又渲染了将士行军的艰苦卓纸真是逗真如函。 “叠鼓遥翻渤海浊,呜须乱动天山月”两句更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态的壮阁画而:重叠的战鼓声和此起被伏的胡须声,露天掳地使大摸上沙很汹涌翻腾,甚至使天山上的明月也不停地颤动。透过达铝奇丽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远征大军正在日夜兼程,飞速前进,犹如排山例海,势不可当。接下去的两联,正面描写敌我激战的情景。在千军万马向前冲杀的大场面中,诗人迅速地摄取了将军的一个特写镜头:只见他.身着华美的战袍,手持锋锐的兵器,雄姿英发.一马当先,向着敌人勇猛地冲杀过去。

“拔剑”以下凹句,义把镜头村开,写店军将士冲入敌阵,以一当百,奋勇杀敌.—瞬之间已杀伤了敌军的主帅,使敌人的骑兵馈不成军,哀号惨叫。“归鞍”句,猫写将军边冲杀边激励士兵;我们必定要歼敌而归,大家一起饮洒欢庆胜利。诗的结尾两句,用议论的口吻,点出将军善于练兵、用兵,智勇双全.正是这场战争茹胜的关键。这同开篇的“汉家天将才且雄”首尾呼应,使将军的形象跃然纸上。

篇3:燕支行,燕支行王维,燕支行的意思,燕支行赏析

燕支行,燕支行王维,燕支行的意思,燕支行赏析 -诗词大全

燕支行

作者:王维  朝代:唐  体裁:乐府   〔时年二十一〕

汉家天(一作大)将才且雄。

来时(一作时来)谒帝明光宫。

万乘亲推双阙下。

千官出饯五陵东。

誓辞甲第金门里。

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

朝廷不数贰师功。

赵魏燕韩多劲卒。

关西侠少何咆勃。

报仇只是闻尝胆。

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白日寒。

连旗大旆黄尘没。

叠鼓遥翻瀚海波。

鸣笳乱动天山月。

麒麟锦带佩吴钩。

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

归鞍共饮月支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

虏骑相看哭且愁。

教战虽令赴汤火。

终知上将先伐谋。

篇4:《燕支行》鉴赏

《燕支行》作品介绍

《燕支行》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91首。《燕支行》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燕支行》是王维二十一岁时写的一首七吉歌行体边塞诗,主题是歌颂一位将军的战功。

《燕支行》原文

篇5:《燕支行》鉴赏

作者:唐·王维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

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

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

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报雠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百白寒,连旗大旆黄尘没。

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

麒麒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

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篇6:《燕支行》鉴赏

全诗二十四句,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四句,描写将军出征,.君臣欢送的盛况。诗人热烈赞颂将军官有雄才大略,他出征叭皇帝亲自为他推车,千官设宴为旭送行:那壮丽的宫田和肃穆的五陵的环境树托,使人物一出场就给人以气概非凡的'印象。

第二段八句,尽情地抒写将军的英勇超群和为国杀敌的决心。这八句诗,几乎句句运用典故,以历史上各种著名的英雄将领来比响这位将军,写他不愿在京城过安逸的生活,而要去镇守边关,抵御外侮;写他屹立边关,犹如一座万团长城般坚不可摧,写他所率领的将土也都非常劲健勇适;写他时刻不忘为国报仇雪耻;写他的神武过人和谈笑白若的风度。这一段已为下一段写将军的沙场征战充分地铺垫,苗足丁气势。

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诗人饱朗浓氨以夸张助手法,奇丽的想象,急促的节奏,具体、生动地描绘这位将军率领部下艰苦行军、英勇作战从而取得辉煌胜利的情景,是诗中最精彩的部分。“画朝雕戈白日落连放大饰黄坐没”一联,写将军率领士兵在大沙漠中行进,战士们的画团感弓,辉映着西北边疆寒冷的日色;出征大军的连旗大筋泥没在弥天田地的黄尘之中。这里既写出了远征大军的雄壮气势,又渲染了将士行军的艰苦卓纸真是逗真如函。“叠鼓遥翻渤海浊,呜须乱动天山月”两句更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态的壮阁画而:重叠的战鼓声和此起被伏的胡须声,露天掳地使大摸上沙很汹涌翻腾,甚至使天山上的明月也不停地颤动。透过达铝奇丽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远征大军正在日夜兼程,飞速前进,犹如排山例海,势不可当。接下去的两联,正面描写敌我激战的情景。在千军万马向前冲杀的大场面中,诗人迅速地摄取了将军的一个特写镜头:只见他.身着华美的战袍,手持锋锐的兵器,雄姿英发.一马半先,向着敌人勇猛地冲杀过去。“拔剑”以下凹句,义把镜头村开,写店军将士冲入敌阵,以一当百,奋勇杀敌.—瞬之间已杀伤了敌军的主帅,使敌人的骑兵馈不成军,哀号惨叫。“归鞍”句,猫写将军边冲杀边激励士兵;我们必定要歼敌而归,大家一起饮洒欢庆胜利。诗的结尾两句,用议论的口吻,点出将军善于练兵、用兵,智勇双全.正是这场战争茹胜的关键。这同开篇的“汉家天将才且雄”首尾呼应,使将军的形象跃然纸上。

《燕支行》作者介绍

王维(7-761年),字摩诘(mó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燕支行》繁体对照

卷125_91燕支行(時年二十壹)王維

漢家天將才且雄,來時谒帝明光宮。

萬乘親推雙阙下,千官出餞五陵東。

誓辭甲第金門裏,身作長城玉塞中。

衛霍才堪壹騎將,朝廷不數貳師功。

趙魏燕韓多勁卒,關西俠少何咆勃。

報雠只是聞嘗膽,飲酒不曾妨刮骨。

畫戟雕戈百白寒,連旗大旆黃塵沒。

疊鼓遙翻瀚海波,鳴笳亂動天山月。

麒麒鍘?鍏氢h,飒踏青骊躍紫骝。

拔劍已斷天驕臂,歸鞍共飲月支頭。

漢兵大呼壹當百,虜騎相看哭且愁。

教戰雖令赴湯火,終知上將先伐帧

篇7:《燕支行》鉴赏

1、作于开元九年(721)。燕支:山名,即焉支山,又作胭脂山。本匈奴地。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绵延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史记·匈奴列传)正义引《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2、天:全诗校:“一作大。”

3、来时:全诗校:“一作时来。

4、辞甲第:用霍去病事。

5、玉塞:指玉门关。

6、卫霍: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青拜大将军(将军中位最尊者),去病官镖骑将军(禄秩与大将军等),皆曾多次讨伐匈奴,立下赫赫战功。骑将:即骑将军,汉杂号将军之一,其地位在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之下。武帝时公孙贺曾以骑将军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塞(参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7、不数:数不上。贰师:指李广利。《史记·大宛列传》载,武帝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军伐大宛,破之,得良马三千匹。

8、咆勃:怒貌。

9、饮酒”句:《三国志·蜀志·关羽传》载,羽左臂中毒箭,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与诸将宴饮,“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

10、旆:杂色镶边的旗子。

11、叠鼓:击鼓。瀚海:指沙漠。

12、笳: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天山:古又称北祁连山、白山,在今新疆境内。

13、麒麟锦带:绣着麒麟的锦带。

14、飒沓:众盛貌。青骊:毛色青黑相杂的马。紫骝:枣红马。

15、月支:即月氏,古部落名。秦汉之际,游牧于敦煌、祁连间,后为匈奴所攻,一部分西迁至今伊犁河上游,称大月氏;其余进入祁连山区与羌族杂居,称小月氏。《史记·大宛列传》:“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16、伐谋:以智谋伐敌。《孙子·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篇8:燕支行时年二十一,燕支行时年二十一王维,燕支行时年二十一的意思,燕支行时

燕支行(时年二十一),燕支行(时年二十一)王维,燕支行(时年二十一)的意思,燕支行(时年二十一)赏析 -诗词大全

燕支行(时年二十一)

作者:王维  朝代:唐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万乘亲推双阙下,

千官出饯五陵东。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赵魏燕韩多劲卒,

关西侠少何咆勃。报雠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百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叠鼓遥翻瀚海波,

鸣笳乱动天山月。麒麒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汉兵大呼一当百,

虏骑相看哭且愁。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篇9:山中古诗王维

山中古诗王维

山中

唐代: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

注释1.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一作“溪清”。

2.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3.元:原,本来。

4.“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浓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湿衣之感。空翠:指山间青色的潮湿的雾气。

鉴赏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然后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然后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然后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然后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然后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然后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篇10:王维田园古诗

王维田园古诗

一、《积雨辋川庄作》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鉴赏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广漠空蒙、布满积水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白鹭,金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自由自在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禅寂生活之乐。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名利场,不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压卷,说成“空古准今”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参看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

二、《山中》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赏析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大概是穿行在山中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颜色,蜿蜒穿行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色彩有特殊敏感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绚烂秋色遐想呢。所以,这里“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是山中景色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却是它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浓翠之中。苍翠山色本身是空明,不象有形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复杂作用所产生一种似幻似真感受,一种心灵上快感。“空”字和“湿”字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深山另一种美境界;王维这首《山中》“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山色给人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

这幅由白石磷磷小溪、鲜艳红叶和无边浓翠所组成山中冬景,色泽斑烂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三、《渭川田家》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赏析

用白描手法,绘出一幅春末夏初乡村景象图,表现出对田园闲逸欣羡之情,也流露出诗人想退出宦途心境。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景象,渲染暮色苍茫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小孩。这种朴素散发着泥土芬芳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配偶呢;桑林里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安乐窝,找到自己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四、《辛夷坞》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赏析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笔墨写出景物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前两句着重写花“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后两句写花“落”。这山中红萼,点缀着寂寞涧户,随着时间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美好形象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景况和环境。

王维《辋川集》给人印象是对山川景物流连,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篇章表现诗人心情并非那么宁静淡泊。这些诗集中在组诗末尾,象《辛夷坞》下面一首《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颇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组诗末章《椒园》:“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就更含有《楚辞》香草美人情味。裴迪在和诗中干脆用“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把它意旨点破。因此,若将这些诗合看,《辛夷坞》在写景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诗篇,人们对它是并不陌生。它每年迎着料峭春寒,在那高高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正是迎春而发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却是“涧户寂无人”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五、《终南别业》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

这首诗既是写景,也是写随遇而安闲适恬淡之情。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生活。这首诗描写,就是那种自得其乐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感觉,也给人以无心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描写,诗人此时心境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遇合”,更显出心中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思想是有认识意义。

六、《春中田园作》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赏析

这是一首春天颂歌。从诗所展现环境和情调看,似较《辋川集》写作时间要早些。在这首诗中,诗人只是平平地叙述,心情平静地感受着、品味着生活滋味。

冬天很难见到斑鸠,随着春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开头两句十个字,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接着,诗人由春天景物写到农事,好象是春鸠鸣声和耀眼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他们有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序幕。

归燕、新历更是春天开始标志。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故巢,而屋中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日历。旧人、归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东风暗换年华”,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与前进。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生活呢?这是用极富诗意笔调,写出春天序幕。不是吗?新历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候,不就象春天布幕在眼前拉开了一样吗?

诗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春天景象。结尾两句,写自己感情活动。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充满着生活之美。他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这首诗春天气息很浓,而诗人只是平静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万紫千红。但从淡淡色调和平静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到来。诗人凭着他敏锐感受,捕捉都是春天较早发生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赏春天外貌,而是在倾听春天脉搏,追踪春天脚步。诗中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社会生活和人精神面貌某些特征。人们精神状态也有点象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展。

七、《新晴野望》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景色。诗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感受:经过雨水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绿树紧连着溪流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描绘,给读者以美艺术享受。

八、《田园乐七首(一作辋川六言,第六首一作皇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赏析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花瓣上略带隔夜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愉快和“花落知多少”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思想固有消极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生趣,给人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美。唐诗有意境浑成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这里表现出是人工剪裁经营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篇11:重阳节古诗王维

重阳节古诗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王维少年时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该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古时有重阳节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之说。这里,诗人巧妙地通过兄弟重阳佳节佩茱萸囊登高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使兄弟思己之情具体化、形象化,用兄弟对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遗憾心情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这首诗注重感受和细节的典型性,“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既是诗人日常感受的升华,又是长期客居异乡的游子节日感受的概括和总结,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细节,体现了节日兄弟聚首的欢悦,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时代和地方色彩。正因为这首诗注重感受、细节、时间、环境诸方面的典型选择,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具有典型意义的感情。因此千百年来屡经传诵。

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篇12:王维古诗鉴赏

有关王维古诗鉴赏

出自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 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王维是哪个朝代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山中王维古诗

古诗《送梓州李使君》鉴赏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原文释义

王维《青溪》全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的资料

《鹿柴》王维原文及翻译

送梓州李使君译文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简介

王维《燕支行》古诗
《王维《燕支行》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王维《燕支行》古诗(整理12篇)】相关文章: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赏析翻译2024-03-08

王维中秋节的诗歌2023-09-10

唐诗之王维:洛阳女儿行2024-05-08

王维《汉江临眺》诗作赏析2023-04-01

赏析王维的《渭川田家》2023-10-26

诗歌的分类2022-09-17

青溪的原文及赏析2023-01-24

王维《出塞作》2023-07-26

谭嗣同以太学说析评2022-04-30

带鸟字的诗句有哪些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