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燕尾脊的散文

时间:2023-06-23 08:25:5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百年燕尾脊的散文(合集8篇)由网友“wanglian”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百年燕尾脊的散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百年燕尾脊的散文

篇1:百年燕尾脊的散文

百年燕尾脊的散文

琉璃盖顶,龙脊凤檐,雕梁画栋,燕尾凌空,这便是嘉庚式建筑的典范——集美学村。它一百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这方小小海岬的曲折发展。

尽管那条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已经被整整齐齐的大理石板取代,尽管那些古老的建筑已经被一遍一遍地翻修过,尽管那些伴随历史的学校已经经历了合并重整,但百年集美学村依旧向世人展现着它的气质,诉说着那斑驳的过去,证明着一位伟大的华侨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顺着平坦的大理石板铺成的嘉庚路,走进集美学村的牌坊,那古老的燕尾脊,传承着闽南传统的文化气息。日出时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百年学村那赤瓦金字的燕尾脊上,令人思考着百年学村的深厚历史积淀。虽然,那些坑坑洼洼的青石板已经不复存在,但在扎根于学村的集美人知道,那些青石板,传递着苦难的过去;集美学村也曾经历过那些苦难,但历史总是要发展的,学村会变得更加美好,就像脚下的路一般,经历过磨难的历史总会变得平坦……

穿过高瘦的牌坊,是一段上坡路,两侧是红砖赤瓦的嘉庚建筑。尽管这些建筑只有四五层楼高,然而它们所透露的威严的气质,不禁令人对它们抱以感叹。

一座铁门,一个简易的甚至不加任何修饰的门坊,一条通向林荫小道的.水泥路,这就是航海学院大门,简单的轮廓便勾勒出了它的性格——刚性,简约,去除了繁杂的外表而保留了朴实的精华。或许,校主陈嘉庚先生便是希望这里培养的航海人能够继承这样的品行,做一个勇敢而简约的人!

顺着林荫小路前行,眼前这些经历过风吹雨打的老房子,淹没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芒果树中……登上允恭楼楼顶,那代表闽南风格的燕尾脊特别显眼,回首,题字“乘风破浪”与飘扬五星红旗交相辉映,在朝阳的渲染下,点燃了海院学子们一天朝气蓬勃的生活!

五栋老房子,温良恭俭让,多淳朴的性格!呼吸着朝阳下的空气,放眼望去,集美学村的气息尽收眼底。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那头的现代化与学村的古典韵味,巧妙融合。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那是一条小小的商业街,充满了商业的气息;然而我更喜欢穿过热闹繁华的马路,徜徉在大树护荫下的石板路上,欣赏着那古色古香的燕尾脊,那赤瓦红砖,还有那传承着家更精神的人们……路过集美小学,朝气蓬勃的孩子们,那是百年学村培养的未来的希望,集美学村百年了,但他们依然为学村增添着活力!

嘉庚故居依旧屹立,归来堂中芳草萋萋,龙舟池畔微风掀起了涟漪,水中楼亭的琉璃瓦在耀眼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尽管已经铺上了塑胶跑道,尽管已经竖起了别致的路灯,尽管水泥马路已经延伸到了每个角落,但那不显眼的“华侨补习学校”的招牌,依然无声的诉说着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的爱国情怀。围绕着亲戚的围墙,二层、三层、四层,那并排着的古老建筑,依旧是燕尾脊,依旧是赤瓦红砖,依旧浸沐着闽南风格,依旧继承着嘉庚精神。

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了这历史悠久的集美学村,但,百年学村风采依旧。琉璃盖顶,龙脊凤檐,雕梁画栋,燕尾凌空……回眸间,又现集美学村那底蕴厚重的牌坊。

百年学村,百年燕尾脊,改变的是集美学村的外貌,不变的是嘉庚精神的品格……

篇2:壮美,龙脊散文

壮美,龙脊散文

龙脊是壮美的,苍茫的,辽阔的,博大无边的,这是小小的我站在龙脊山上发出的由衷的感慨。

是啊,不到龙脊梯田是根本想不到龙脊梯田是这样一幅雄伟的画,一幅苍茫的画,一幅足以让诗人倾倒的画。我是生于长于黄土地上的人,在苍茫的黄土地上也有梯田,即使在我印象中壮美的黄土地梯田与这里的梯田相比恐怕也要逊色多了。那么对于没有见过梯田的平原之地的人们而言,那么,一定比我更会惊异龙脊梯田的壮丽了!

是的,壮丽的龙脊梯田足以让世人惊得目瞪口呆,瞠目结舌。然而在这惊呆的背后不由得一定会升起对在这块土地上开垦,播种,插秧,收获从事各种农事活动的人们的高度的赞美了!是啊!自然是伟大的,然而更伟大的是勤劳的人民!

偌大的大山吆!走过多少弯,记不清,道不明,坐在车上,只是感到车子转来转去。于是,从车窗向后眺望,山深深,雨蒙蒙,河水涛涛不息,龙脊梯田的模样或隐或现。到了山上,雨何时停止了,我们竟然不知。穿行在古老的街道上,一幅山乡村寨古镇的图画蹦入我们的眼前。竹楼林立,背篓时时可见。别具一格的住宅建筑和特别的民族装饰告诉我们,现在进入了侗寨与彝乡。那些盘的一头乌黑头发的家庭主妇更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因为事先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女人们有留长发的风俗与习惯。烟熏的`腊肉高高地挂在门口,这是侗寨人们的特色肉品。喜欢做小饰品的男人们在用机器打磨着那些坚硬的牛角,一个个精致的具有壮乡民族特色的装饰品于是鲜亮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我们欣赏着,品评着,睁大了好奇的目光看着,仿佛到了一个异域世界。

穿过了村寨,迈步走上山路,眼前就是一层又一层直上云霄的梯田。山高路窄,我们小心翼翼,沿途遍地生绿,处处是宝。水稻笔挺充满了精神,包谷杆挺直了腰来欢迎我们,豆荚一串又一串,像一条条珍珠链,熟悉的还有我们常见的红薯蔓,圆圆的叶子让我们感到亲切和多情。高高的竹子是这里的有名的树种,那从深谷中窜出足有数丈高的青青翠竹让我流连忘返。竹子是这里的宝树,这里的人民离不开竹子。请看竹楼,竹筒,竹筏,竹筷,竹椅,竹凳,竹床等竹子制品到处皆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走到半山腰,白茫茫的云气从对面扑来,眼前的竹楼瓦舍顿时掩映在了朦朦云雾之中,那如烟如雾的白茫茫水汽啊,衬托得大山如同沉醉在仙境里一样。我们抑制不住自己的惊讶之情,纷纷感叹!不知是大山里的云气富有灵性还是善解人意,它们刚刚升起就很快散开,于是就给我们的眼睛留下了壮美的梯田的身姿,我们才得以尽情欣赏眼前的这一幅幅壮美的图景。

下山归来,不期然遇到了一本心仪的书,书名是《四季龙脊》,打开一看,啊!一幅幅壮美的图画扑面而来。春天里黄橙橙的油菜花满山遍野,夏天里高高低低起伏的山原葱茏一片,秋天里那金黄的稻子如一行行美丽的诗句,冬天里那皑皑的白雪让人万般遐想。啊!壮美的梯田,在艺术家的眼睛里呈现出四季早晚休闲农忙等等不同的美丽壮观景色。站在这样的景色面前,我们真的要大喊一声:壮美!龙脊。

篇3:百年饮水散文

百年饮水散文

才过年,从上边传来一个令德宁人高兴不已的消息,村里打了十三年的机井,要被重新拾起配套抽水了。

这是真的吗?村里绝大多数人将信将疑,认为不大可能,人们之间互相打问着、印证着。

无风不起浪。这不,没过多久,沙子来了,水泥来了,石头和钢筋也来了。看来,这回上边来真个的了!

像十多年前打井时一样,人们三五成群来到井边,在深及膝盖的荒草中围着井口转来转去。看着已经生锈了的井口,都在怀疑:这井能用吗?怕是连下在井里的泵都锈得提不出来了。

十几年前为了解决德宁的水荒,上边投资在村北最高处打下了这眼井。打井时需要探测选址,水工队的人拽着几百米长的电线,在村北农田里转来转去。那时候麦子已拔节了,一踏就是一大片。不论走到谁家的地里,都没有人出来拦挡过。人们都有一个念头,只要给德宁人把井打下,踏一料子庄稼算啥?

后来井终于打成了,试抽时大水淌了半个村。几户住在低洼处的人家水漫金山,流得院里到处都是,也没人出来寻过事。若是有人来到门前取乐,这些“灾民”都会堆着一脸的幸福说:“水流富贵家嘛,只要不拉着吃水,淌到瓮里更好啊!”

然而,井打成了,却被围墙给圈了起来,大门一锁,就是十三年。后来,不知是谁气愤不过,晴天大白日的把围墙给推倒了。再后来,大门也没了,乱砖也没了。国家投巨资打的机井,就这样湮没进了荒草中……

提起吃水,德宁人一肚子的苦,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我是六零后,活了大半辈子,一生都在为吃水发愁。七八岁时,便和弟妹们在涝池抬水吃。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窖,但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不用窖了,怕的是把窖水吃完了,二三月就没处寻水了。

九九寒天,天刚麻麻亮,村南的涝池里桶担声就响成了一片。有凿冰的,有舀水的,走的来的,像赶集一样热闹。人们之所以起来这么早,都怕后边的水浑,谁都想打些清水回去。

涝池里水再清都不干净。夏天里大人洗衣服、娃娃耍水,饮牛饮羊,甚至沤麻泡牛皮,做啥的都有,但人们有一句口头话:“水流百步净,水停百日清。”人们就这样自我安慰着,无可奈何地吃着“清水”,一年又一年……

黄土高塬有一大特性,就是土质疏松,易流失,易下渗。散布在黄土高塬上的`这些大大小小的涝池,之所以能够收住水,让人们吃到年底,那是因为它有着自已特殊的结构。

我见过一次挖涝池,人们肩挑棍抬,男女老少,全队动员。耗时几十天,在地势低洼的走水处刨出一个将近一亩地大的椎形大坑,然后就满沟满洼地去寻红土,把担回来的红土在挖好的坑里铺上厚厚的一层,接着几个上了年纪的老者,就像技术员一样,从下到上细细地检查一遍,才算正式完工。当然,涝池成了,涝池岸上还要栽上一排杨柳,这是因为杨柳速生易活,它能起到固岸护池的作用。

谁都知道涝池里的水不干净,就这还吃不到头。到了腊月底,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沟里。

沟里弯急路陡,令人胆战心惊。我稍大些时候在沟里担过水,那时毕竟还是个娃娃,长的再高也不敢把桶担满。走上几十米远,都寻不到一个歇脚处。稍不留神,水就倒了,只得返回去再挑。通深沟沟深坡陡,千百年来不知流了多少德宁人的血和泪……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德宁人挖空心思寻求钻眼,好不容易向上边要了些钱,在村东沟畔修了个小高抽泵站。白天抽,晚上抽,把个抽水员累得要死要活的。抽水员饥一顿饱一顿,一热一冷,不久就病倒了。技术员这一病倒,因为没人懂如何发动柴油机,柴油机也就成了摆设,也就抽不了水。

到了八十年代,德宁终于通上了自来水,这水是从邻村强家引来的。强家一个井的水,供了马家一个公社一万多口人的人畜饮水。那时井上没有高塔,只有一个落地塔。南部一些村子由于地势低水位落差大,水管难以承压,管道时常爆裂,德宁就时常没水,人们被迫无奈,就拉着装满桶的架子车到强家村去拉水……

这也是无奈之举,以前涝池的水能吃,现在窖里水都不敢提了。本世纪以来,人们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田间地头,道路沟坎,到处都是丢弃的农药瓶,化学污染无处不在,如此环境下收集的雨水还能吃吗?

二千零六年,上边终于决定要给德宁打井了。记得那天开工时,有人买了好多炮仗,直震得天摇地动,引得一些老婆老汉都跑到打井处看热闹。

几十天以后井打成了,水也抽上来了,可谁能想到,井成之日,竟是废弃之始!原因自然是方方面面的,谁又能说得清?

如今,机井终于完成了配套,村里人谁都明白,这是沾了政策的光。若不是移民搬迁工程,怕是再等上十三年也不一定能吃上清澈的井水……

篇4:百年中国经典散文

空山鸟语

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

你不懂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

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你是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候,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加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

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还要做些什么呢?

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篇5:百年棒槌散文

百年棒槌散文

我家珍藏老祖母生前用过的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一对棒槌。这对棒槌是梨木纯手工制成的,长不足2尺,有小孩手腕粗细,呈圆柱形,棒槌前尖尖的,后面是棒槌把,棒槌光溜溜的,泛着红光,握在手里正合适。奶奶和爷爷结婚时,外曾祖给奶奶陪送了很多嫁妆,其中就有这对棒槌。随着沧桑世纪的变迁,这些嫁妆都消失殆尽,唯独这对棒槌留存了下来。

奶奶生于19甲辰龙年腊月初一,祖籍辽阳,一个山清水秀的山村,古老清澈的太子河水绕村而过。听奶奶讲,外曾祖虽人称“马老万”,但却不坐吃山空,遵循人生在勤,勤则致富的原则,使奶奶娘家在当地生活比较富裕。从小就受此耳濡目染的奶奶,虽然长得很清秀,可十几岁就和几位舅爷一道下地干农活,而且可顶一个壮劳力。外曾祖家种了很多棉花,到了农村大忙季节,外曾祖还要雇几名好劳力当短工,奶奶就当“打头的”率领他们干活,一到中午收工吃饭的时候,累的舅爷和雇工呲牙咧嘴,直喊累,吃罢午饭,他们各自找个阴凉地方,倒头就睡,唯独奶奶不顾疲倦,将外曾祖一家脏衣服卷在一起,拿起一对棒槌,走到太子河边,来到一块又圆又滑又大的鹅卵石旁,先将洗刷的衣服用清澈的河水浸泡一会,然后挽起裤腿,用双脚踩踏脏衣服,并将踩踏过得衣服放在鹅卵石上,一层一层码好,然后,梆、梆、梆,随着奶奶手中的棒槌有节奏的不断捶击,脏衣服上的污水被击打出来,一件件衣服便彻底洗好了,奶奶又将洗好的衣服晾起来,待晚上收工时顺便带回家。

记得我童年时候,爷爷奶奶夏天爱穿浅颜色的布衣大褂、冬天穿藏蓝色的棉袍,虽然色彩单调,可是这些衣服经过奶奶浆洗,一点也不觉得黯淡。每次洗衣服的时候,奶奶都要事先用淀粉打好面浆,将洗过的衣服再浆一遍,然后拿到外边晾晒,不等衣服干透,便一一收回来,将相近颜色的衣服一件一件叠在槌衣板上,码成一摞,奶奶便挥起棒槌,梆、梆、梆,随着悦耳的棒槌声,衣服捶得平平正正,一点皱褶都没有,穿在身上笔挺大方,而且当时很时髦,世人见了都要不禁地夸赞爷爷奶奶穿戴讲究;每逢春节前夕,全家人的被褥都要拆洗一遍,奶奶都要不辞辛苦地将洗过的被褥再浆一遍,然后再一层一层叠好码到槌木板上,于是,动听的梆、梆、梆声音又回荡在房屋的上空,并与节日的'锅碗瓢盆刀叉交响曲相呼应,从而更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经过浆洗和棒槌反复捶击的各种颜色的被褥相错叠在炕琴上,使高高的被摞显得齐刷刷的,十分鲜艳整洁好看,成为我们家中的一个靓点。

当电熨斗、洗衣机、挂烫机走进寻常百姓之家的今天,简化和取替了繁重的家务劳动,古老的棒槌早已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渐渐的被人们所忘记,更有很多年轻人不识棒槌为何物,但我奶奶留存的一对梨木棒槌,虽不昂贵,却似珍宝一样被我收藏,梆、梆、梆的槌衣声也成为我抹不掉的记忆。

篇6:遥望项脊轩散文

遥望项脊轩散文

苦等许久,三月的雨水才姗姗到来。久违的河床开始渐次解冻,漂浮在空中的云朵承托不住积蓄已久的雨水,她们笑着闹着回到大地,拂去了裹覆多日的春寒,结束了近四个月的等待。这一刻,人们不知等了多久。

春的气息氤氲散发,无处不是草薰风暖,而此时,枇杷树的花不知是否已经凋落了。那个枇杷树驻扎的地方,不知现在又有如何的光景。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18岁那年,你提笔写下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雨泽下注。”三月已至,不知那里又会否雨水注屋。但无论怎样的风雨,相信也总摧残不了你那一颗亘久等待的心。

“迨诸父异爨,内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那年叔父分家,一道冰冷的篱笆将亲情从此隔离,只有偶尔的犬吠声轻轻将空气中悲凉的灰尘微微拂散。坐在院子里的.你并无不安,你在那里看着青空,默默等待,只因你相信总有一天会将篱笆撤去,温暖总会归来。

“儿寒乎?欲食乎?”母亲的声响犹在耳畔,“而母立于兹”,这样的暖意多年后依然未曾消弭,站在项脊轩的院子里,站在母亲站过的台阶上,你仍在等。

是否还记得那一块沉沉的象笏?那是某个清凉的夜晚,祖母将它交付于你的手中,告诉你:“他日汝当用之!”你笑。祖母已去,无数个夜晚你捧起它,旁人以为你在等取功名,但他们都错了。你在等的,只是夜色中捉摸不定的温暖。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后重回项脊轩,你的心似乎又凉了几分,只有妻子的陪伴是你最后的温暖。你们相知相伴,自当白头偕老,无奈天公不作美,妻子终究与你阴阳相隔,暌违一方。你没有哭,只有一句轻的不能再轻的话“庭有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多少不易说出的泪与辛酸便已和盘托出。我知道,你仍在等。

三月的雨水愈加丰溢,而我站在这里遥望你的快乐,你的悲伤,为你的至情而感动,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枇杷树仍在生长,年复一年,而你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想必仍在等待。

等待与亲人相见,与妻子谈笑风生。

苦守一份等待,哭等于项脊轩。

一往情深。

篇7:中华百年经典散文读后感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记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超多使用了比较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之后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之后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比较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还有些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高兴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我跑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而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老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但是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篇8:中华百年经典散文读后感

在我国现代诸多知名作家,像老舍先生这样以平民出身而跻身文坛的是为数不多的,这两天我看了老舍先生成名作:骆驼祥子.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北京(现小洋家胡同)他家是一个满族贫民家庭。原名舒庆春。他生逢末年,清王朝的自身腐朽让清王朝奄奄一息了,母亲的勤俭和坚毅给了老舍他最初的教育老舍出生在大杂院里,也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那里的下层人民他们的生活状况、人生态度,他们的喜好的娱乐形式,对老舍产生了最原始的影响。

有了他创作的生活基础和平民化的艺术的倾向。但是,老舍并没有走上创作之路,因为交不起学费,他考上了免费的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小校园长,尽职尽责,就在那里五四运动爆发了!“五四”给了老舍十分大的震撼。他改变了生活道路,辞去工作.1924年赴英国任教,从1925年他写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近半个世纪大家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1936年在青岛写成。《骆驼祥子》的成功会首先在于它人物的成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刘半农、鲁迅等作家都不同侧面写人力马车,但他们是以一个居高临下的观察和评价,而老舍是从细节的直面观察车夫的生活的。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下,带着中国农村破败气息来的,也带着这农民的质朴和固执。老舍写的文章大多数是幽默文章,但骆驼祥子却是一个杯具。走下坡路。由这些人物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大杯具。当我看完之后才明白,祥子所期盼的生活没人能实现。老舍先生的这部著作,让我们看到了解放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中国人的悲惨状况,也听到了来自他们内心的渴望:幸福、平等。

家乡礼赞优美散文

美丽的龙脊梯田作文

龙脊梯田作文350字

几个陈年旧事散文

的广西龙胜梯田导游词

大山深处的烟火现代散文

大山深处蛋糕香的散文

描写春天美景的好词好句

大山深处的迷茫写景散文

村子的味道的经典散文

百年燕尾脊的散文
《百年燕尾脊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百年燕尾脊的散文(合集8篇)】相关文章:

恭祝小燕子芳辰快乐的散文2022-07-13

北京老舍故居导游词2022-12-17

平安礼赞优美短篇散文2022-04-30

青春绽放季凤凰花又开散文2023-11-24

天涯芳草无归路散文2023-06-09

广东的中秋节习俗作文2022-05-18

初一《昆虫记》读后感300字2022-12-03

昆虫记读后感1000字以上2022-05-25

今生的擦肩而过散文2023-01-21

春天的故事作文600字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