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讲学稿教师版

时间:2023-07-07 07:27:3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琵琶行》讲学稿教师版(推荐5篇)由网友“王二博”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讲学稿教师版,供大家阅读参考。

《琵琶行》讲学稿教师版

篇1:《琵琶行》讲学稿教师版

《琵琶行》讲学稿(教师版)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2、赏析摹写音乐形象的诗句。

3、品析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情感目标: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学习重点:赏析摹写音乐形象的诗句。

学习难点:通过诵读,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学习课时:3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文体介绍:(用1分钟自读并识记)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作者介绍:(用1分钟自读并识记)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3、创作背景:(用1分钟自读并识记)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4、预习(完成《世纪金榜》P73)

二、学习·研讨

(一)赏析音乐

1、描写音乐的手法

(1)正面描写 A.多种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 原文句子 作用
比喻(修辞方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 “嘈嘈切切”,“幽咽” 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有了画面感
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等等

B.重点讲评”比喻” 及其表现音乐的特点

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比喻句 音乐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2)侧面描写(音乐的效果)

A“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B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C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3、音乐暗示的生活状态

音乐旋律有什么变化?音乐的变化与琵琶女的身世有什么联系?作者有何感受?

旋律 原文 音乐的特点 生活状态 白居易的感受
前 奏 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沉抑郁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  “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欢 乐 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欢快明朗、清脆悦耳;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沉 思 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缓慢,“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年长色衰”“老大嫁作商人妇”
悲 愤 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刚劲急促、震撼人心.高昂激越 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

(二)赏析琵琶女形象

1、学生齐读,请一名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 “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2、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妇女形象?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3、完成课后第二题

(三)赏析环境

1、赏析“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赏析“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3、完成课后第四题

(四)领悟感情

1、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2、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3、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点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4、完成课后第一题

(五)总结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篇2:《琵琶行》讲学稿

《琵琶行》讲学稿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2、赏析摹写音乐形象的诗句。

3、品析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情感目标: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学习重点:赏析摹写音乐形象的诗句。

学习难点:通过诵读,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学习课时:3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文体介绍:(用1分钟自读并识记)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作者介绍:(用1分钟自读并识记)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3、创作背景:(用1分钟自读并识记)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4、预习(完成《世纪金榜》P73)

二、学习·研讨

(一)赏析音乐

1、描写音乐的手法

(1)正面描写 A.多种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 原文句子 作用
  __________(修辞方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__________(用字方面) “嘈嘈切切”,“幽咽” 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运用__________来表现音乐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把__________的音乐化为__________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有了画面感
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等等

B.重点讲评”比喻” 及其表现音乐的特点

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比喻句 音乐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 小弦切切如私语__________

大珠小珠落玉盘__________ 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

幽咽泉流冰下难__________ 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_

铁骑突出刀枪鸣__________ 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

(2)侧面描写(音乐的效果)

A“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音乐暗示的生活状态

音乐旋律有什么变化?音乐的变化与琵琶女的身世有什么联系?作者有何感受?

旋律 原文 音乐的特点 生活状态 白居易的感受
前 奏 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_______________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________,心情十分低落  “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欢 乐 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沉 思 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悲 愤 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_______________ 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

(二)赏析琵琶女形象

1、学生齐读,请一名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妇女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完成课后第二题

(三)赏析环境

1、赏析“枫叶荻花秋瑟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别时茫茫江浸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完成课后第四题

(四)领悟感情

1、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最后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完成课后第一题

(五)总结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篇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高二选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一课时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

自主预习:

一、 请同学们背诵第1、3、6、7、8、9、11、12则,并按要求默写。

1、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2、                                 ,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                                 。

4、                                  ,则远怨矣!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大车无r ,小车无 ,_________。

7、  岁寒,                                       。

8、 逝者如斯夫,______!

二、翻译并分析课文,思考:课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几方面反映孔子为人处世之道?这对我们将有怎样的深远启发?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词,"这".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探讨:第1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探讨:第2、3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选文第2则,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无”就是无如之何,即拿他没办法。面对问题,不停地念叨怎么办啊怎么办啊,说明他在动脑筋,说明他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他的弟子有时候也这样做。

选文第3则: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一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通“蚀”;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变)

翻译: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选文第5则:“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即卜商(前507-?),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下的人,这里是后一种意思。“文”是动词,意思是掩饰。子夏的意思是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君子不犯错误,而在于他犯了错误从不掩饰,而是勇敢地面对。人只要有文过饰非的念头,就是小人了。总之,正视错误是很重要的。而接下来改正错误也很重要。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重点翻译:①厚,薄:多,少;②而:连词,表并列,不译;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探讨:第7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应当理解为“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省略了一个“责”字。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别人很严苛而要求自己却很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宽

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二课时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探讨:第8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莒父是鲁国的城邑,具体位置现在还不清楚。“宰”指城邑的长官。“问政”就是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无”通“毋”,意思是不要,表示禁止。“欲速”是指做事情贪图快。“见小利”是指计较小的利益、贪求小的利益。“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①其:副词,怎么;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r ,小车没有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选文第9则:“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这是一个比喻。大车是古代用牛力的车,小车是古代用马力的车。两种车子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大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活销儿叫r,小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活销儿叫。如果大车、小车没有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关键,就没法套上牲口来拉着车子行驶了。孔子的意思是说,做人没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如果没有r、小车如果没有,就无法行走一样,人不讲诚信就丧失了立身处世的根本。

(10)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点翻译: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②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

翻译:自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

【探讨:第9、10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子曰: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

启发: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

翻译: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

【探讨:第11、12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角度: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及惜时奋干

启发: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一、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   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 处世-------责人严,待人宽

3、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                       4、 治国处事-----“民(人)无信而不立”

5、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二、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提示:三类。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行动坚决。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遭遇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如果___出____放出__

盟可负邪  负____背弃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从以上材料可知,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刘芳

篇4:《都江堰》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高二选修)

《都江堰》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

《都江堰》第二课时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一、语言品味: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优美,极富于个性特色。

1、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阴气森森”“惹人注目”“浚理”“邈远”“游观”“判然不同”“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另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硬扎扎的水坝一座”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艺术匠心,“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被岁月的淤泥掩埋”“以使命为学校”等语言表述则形象幽默,富含哲理,给人启发。

2、作者对“四字词语”的偏爱和运用。除了上面所列举的诸多“四字词语”之外,如“渐觉滋润”“愈显清朗”“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急于趋附”“陡然一惊”“急流浩荡”“大地震颤”、“有所执持”“无所专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镇于江间,测量水位”等“四字词语”在文章中联翩而至,使文章读来很有气势。

3、 比喻手法的使用。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以“乡间母亲”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的连串喻体比喻都江堰的“骚动”和“声音”,以“金杖玉玺”“铁戟钢锤”比喻权势等,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二、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其文化散文常常以山水风景为“出发点”,以文化思考为“归结点”,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宇宙的独特思考,表现了作者强大的主体性、主观性,以及对客观景物、事件的“观照”和“审读”能力。《都江堰》以个性思考开始,以主体感悟结束,处处显示出作者对隐含在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历史人物李冰形象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明显动机,即使文章对都江堰壮丽图景进行生动描绘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有我之境”的偏爱。

三、对比手法

1、文章三个部分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分别有什么作用?

在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对都江堰和长城从多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第二部分通过作者看到都江堰前后心情的变化,来突出都江堰水强悍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将李冰与其他封建官僚作比,比出李冰人格的魅力;将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对比,比出长锸的守持;即将治水经验与以后的典籍作对比,比出治水经验的长久生命力。

2、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捧可掬”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将秦始皇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练习:深入思考文中的重要语句,反复品读这些语句出现的相关段落。

1、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这“吃够了苦头”与“出尽了风头”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写水的段落需要反复阅读,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这里的水本来是充满野性的,它“飞奔着”“裁割着”“直窜出去”,它“恼怒”,它“咆哮”,所以这里的水充满一种壮丽雄浑的美,可谓“出尽了风头”;但是这样的水流受到都江堰的制约,只能“乖乖地转身改向”“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水显现出更壮丽的驯顺,也可谓“吃尽了苦头”。

2、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答:“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攻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

“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唯物意识和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明地观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3、第三部分第十三段说“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这句诘问是在对李冰的评价之后生发出来的,应结合对李冰的认识来回答这个问题。)

答:李冰活着时是一个实干家,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指挥人民建起了都江堰;他死后,都江堰仍然滋养后人。他还留下了经典的`水利工程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他的雕像还被用来测量水位,镇于江心,造福后人。作者用这些对李冰的评价,实际上是警戒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应该像李冰一样生前死后都造福一方。

主题:

作者由赞叹工程的伟大而进一步写到工程创建人的伟大,引导读者在赞美都江堰与李冰的同时,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反思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去重新评价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Kissing the fire(吻火)

一、阅读课本P92页,自学。预习提示:

通读全文,理清思路。要求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文中写了哪两个特写镜头。

1、首先作者在一二段中描写徐志摩的一双银灰色的眸子,和他那种惊奇的眼神。

2、在第三段作者又截取了徐志摩点烟时向人借火的细节。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文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三、深入理解:细读文章,品味讨论,可以结合徐志摩的有关作品进行补充。

1、透过那“惊奇的眼神”,作者揭示了徐志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这惊奇的眼神反映出徐志摩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对人世的悲欢,对自然的美景,对未知世界,他都是惊奇着,天天都有兴致。这种生活态度使这位浪漫的诗人时时刻刻对生活充满热情,探索人生的美好、新鲜。哪怕是面对悲哀,他也不垂头丧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2、在徐志摩“吻火”的动作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到诗人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火”的形象在文中可以象征生活中明亮、温暖、热烈的事物,也代表生活中毁灭一切的力量。通常人面对这“火”,往往敬而远之,隔岸观火。而徐志摩却肯亲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徐志摩对光明、热烈的挚爱,也表现出他对灾难、毁灭的坦然,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如此浪漫、壮烈、新奇,它被作者化做“吻火”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出作者对诗人的由衷赞美。

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

诗人徐志摩最终死于坠机事故,那惨烈的情景让人目不忍视。但本文却独出新意,将那毁灭的一刻化做吻火的壮美,让吻火这一主题发挥到极致,诗人人生的壮美也发挥到极致。

四、品味语言。

《吻火》这篇散文并不像很多纪念散文一样充满伤感与沉痛,本文语言冷静质朴,没有歌功颂德的热情赞美,而是透过两个真实可感的生活细节让读者去品味其中的内涵,含蓄隽永,让人深思、遐想。

刘芳

篇5:《葡萄月令》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高二选修)

《葡萄月令》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葡萄月令》第二课时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一、问题探究:

1、如何体现散文的文学性这一特点的?作者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详细介绍了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情况。 语言平实自然,很口语化,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吗?”

当然不是,以时间为序,作者不但写了葡萄在每个月的生长状况,对根、藤、蔓须、叶、果实在不同时节的状态都有描写,同时,更写出了人的劳动,人对葡萄的感情,也抒发了作者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这也是他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记人事、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兼及饮食瓜果、草木虫鱼,无不集于笔下,闲淡中有滋味,闲适中有意味,给读者以文学艺术的审美享受及文化修养的提高。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雪,有何作用?

本文以“一月下大雪”作为开头,铺陈了一种静谧的情调;结尾又以“下雪了”算是回应开头,似乎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不过此处写到雪,没有简单地复归开头的静谧氛围,而是显示了生活的某种延伸,比如作者谈到在雪天“检查葡萄,扛着铁锹”,担心老鼠打洞让葡萄“受了冷”。

3、如何理解文中多处的疏淡笔法?

本文是一篇将散文之“疏”推向极致的佳作。它从一月顺序写到十二月,在整体上显得疏简、随意,通篇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不少段落也十分自然、简洁。但它的“疏”,更多是去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蔓后所呈现的干净利落,所体现的是一种游刃有余的姿态。它应该属于语“疏”而事“密”的那一类散文,在其俊朗、清疏的字里行间,其实弥漫着非常丰厚的内涵和意味。

4、通过此文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篇散文的“疏”是一种高妙的表现技法,是与作者那淡泊、平和的心灵境界分不开的,显示了他飘逸、洒脱的人生气度。所谓“文如其人”,正如有人评价汪曾祺:“他只顾勤恳地疏松着已经板结的心田,默默地播下富含营养的种子,坚信再多的灾难,也不能永远夺走人类丰收的季节。”文与人的相得益彰也说明:“疏”绝非空疏、粗疏之意,法无定法也并非散漫无度;不仅作文如此,做人也是这样。

二、语言品味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力求准确、简洁,崇尚朴实、自然,在意境上下功夫,显得疏淡、雅致而含蓄。他重视语感和语流,充分营造文字的氛围和节奏,其重点不是告诉读者话里所包含的“意思”或指向,而是提供一种意味、趣味或者韵味。

可重点品味如下句子: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这里的“碧绿”二字,十足让人玩味;

“把立柱、横梁、小棍……中等的,六根”,“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拷簟H缓蟠钚」鳎用细铁丝缚住”,虽然显得繁琐,却丝毫没有拖沓、冗赘之感;

“浇了水,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极富形象感,十分鲜明、传神。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巧妙的譬喻(手法)在不经意间完成。

“哎,它起来了!”“它真是在喝哎!”“可是它耗养分呀!”“可是你得快来!”“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通篇的闲话体式,不时夹杂一些道地的口语,增强了语言的活力。

此外,文中标点符号(特别是句号)的使用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如:“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儿声音。”“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拷簟H缓蟠钚」鳎用细铁丝缚住。”不仅有效地保持了语气的停顿,而且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节奏。

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的课文,展示了现代散文的'不同布局,有助于让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疏与密的辩证关系。这些散文或偏向于疏,表现为疏中藏密、语疏而事密;或偏向于密,表现为密中含疏、语密而事疏;或疏密相间,表现为疏密得当、繁简有度。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布局”以及写法上的多样性。

一、理解现代散文疏与密的辩证关系及其不同表现

本单元的课文在处理疏与密的关系上都颇具匠心。其中《葡萄月令》是一篇将散文之“疏”推向极致的佳作,它的整体结构显得疏简、随意,通篇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不少段落也十分自然、简洁,但它的“疏”更多是去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蔓后所呈现的干净利落,它应该属于语“疏”而事“密”的散文,在其俊朗、清疏的字里行间,弥漫着非常丰厚的内涵和意味。《光》则是一篇展现“密”的作品,作者调动自己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努力用精细的语言捕捉自然界的光影声色,到了“密不透风”的程度。《树》通过精心安排行文的“节奏”,设计文字“疏”与“密”的关系,既有繁密而精细的描摹,又有简洁明了的勾勒,体现了真正的“疏密相间”。

二、领会现代散文写法的多样性

现代散文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在结构谋篇上是千姿百态的,这是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的文体的充分保证。应当明白,一篇散文通过什么线索安排结构、组织材料,是依据其表现的内容来决定的;同时,抒情、叙事和议论等类型不同的散文,在具体安排上也各不相同。像《葡萄月令》就显示了一种法无定法、挥洒自如的气度,因为它的重心在于某种情趣与情调,它看似散漫,实则是更高意义的严谨,渗透着作者非同一般的境界和笔力,其写法属于那种“苦心经营的随便”。《光》的结构方式与作者发散型的、呈网状波动的思维有很大关系,常常由某一点联想开去,引出了许多相关的话题,这一方面导致了行文的密集,另一方面使得作者的情感和意绪蕴涵其间。《树》具有比较明晰的思路和主题,但在行文上不拘一格,有的地方十分细密,有的地方极为疏阔,显示了疏密有致的张力。

三、学习观察自然,感悟生命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都是从观察自然得来,也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生命体验,在阅读过程中要细细地揣摩。《葡萄月令》对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情景,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描绘,其间蕴涵着作者深挚的怜爱和赞美之情。《光》倘若没有作者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敏锐捕捉,是不可能呈现出那样繁密的关于“光”的感受的。《树》显示的是作者对“树”这一寻常景物的沉思,他一方面把各种树写得情状毕肖,另一方面将树与人类生活、信仰和精神联系起来,做出了透辟的阐释。应提示学生在领悟之后,学会在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应用,单元后的“思考与探究”里有相关的要求。

本单元所附的知识短文《现代散文的疏与密》,紧扣本单元课文的特点,从现实生活的布局谈到艺术作品的布局,并介绍古代诗、画对疏与密关系的处理,进而涉及现代散文中疏与密的表现。短文对三篇课文或疏或密的特点均有较细致的分析,有助于学生从这一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必要提醒学生的是,散文的疏其实是疏中藏密,密其实是密中含疏,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度”。短文还引述了俄国文艺理论家马卡连柯关于散文密度的几条规则,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刘芳

《陋室铭》讲学稿

班级形象代言人演讲竞选稿

优秀家长竞选稿

财务管理员初中班级竞选稿

班级竞选稿

优秀护士长竞选稿

市优秀竞选稿

大学班级临时负责人竞选稿

高中优秀班级竞选稿

班级形象代言人竞选稿

《琵琶行》讲学稿教师版
《《琵琶行》讲学稿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琵琶行》讲学稿教师版(推荐5篇)】相关文章:

材料作文范文教师版2022-07-25

赴名校学习考察报告2022-08-03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2023-11-03

《成长中的心里话》听课反思2023-05-13

同课异构学习心得体会2023-10-19

六弓行-同课异构之心得体会2023-02-22

政治教师教学计划2023-03-19

新课改“同课异构”活动心得体会2022-06-13

书法考察心得体会范文2022-08-22

初中英语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2023-09-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