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日记(共6篇)由网友“hgssr”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说法日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说法日记
说法日记
时光慢慢流失,美好的时光都已流逝,但音乐不会,他只能勇往直前,一次又一次的更新,为我们提供悦耳的音乐。
中午阳光明媚,懒惰的我赖在家里,不想出家门,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了电脑,也像往常一样点开了酷狗音乐,在默认收藏里播放了一遍又一遍,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王源唱的因为遇见你,想听别的吗?没办法,谁让我是小汤圆呢?我不听他的我听谁的,再说就算别人唱的好,我也不会听,看到这儿,你会认为我是一枚黑粉吧!千万别冤枉我,我只是单纯的.喜欢王源罢了,不会抹黑别的明星的,我很善良的,不会做那些事请的,当然我也不是在说黑粉,毕竟我又不是黑粉,不懂他们,但是我还是要说,你不喜欢他,就不要抹黑他,人家也是很辛苦的,也不要说别人整容,人家还那么小,就不说这个了,你嫉妒别人还有理了,自己长得不咋地,还抹黑别人,回家上学去吧,你小学老师没教你要尊重别人吗,还是你家教不好,反正不要再抹黑他们了,他们也不容易,从小到大忍受着别人的话,还坚持着梦想,说不定他们还在私底下偷偷哭,但是抹黑总是不对的。
就像下雨一样,雨过天晴之后,啥事也没有了,你们呢,骂完之后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不累吗,反正我觉得他们挺累的,一边工作着还要忍受你们。
篇2: 说法小学生日记
说法小学生日记
时光慢慢流失,美好的时光都已流逝,但音乐不会,他只能勇往直前,一次又一次的更新,为我们提供悦耳的音乐。
中午阳光明媚,懒惰的我赖在家里,不想出家门,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了电脑,也像往常一样点开了酷狗音乐,在默认收藏里播放了一遍又一遍,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王源唱的因为遇见你,想听别的吗?没办法,谁让我是小汤圆呢?我不听他的我听谁的,再说就算别人唱的好,我也不会听,看到这儿,你会认为我是一枚黑粉吧!千万别冤枉我,我只是单纯的喜欢王源罢了,不会抹黑别的`明星的,我很善良的,不会做那些事请的,当然我也不是在说黑粉,毕竟我又不是黑粉,不懂他们,但是我还是要说,你不喜欢他,就不要抹黑他,人家也是很辛苦的,也不要说别人整容,人家还那么小,就不说这个了,你嫉妒别人还有理了,自己长得不咋地,还抹黑别人,回家上学去吧,你小学老师没教你要尊重别人吗,还是你家教不好,反正不要再抹黑他们了,他们也不容易,从小到大忍受着别人的话,还坚持着梦想,说不定他们还在私底下偷偷哭,但是抹黑总是不对的。
就像下雨一样,雨过天晴之后,啥事也没有了,你们呢,骂完之后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不累吗,反正我觉得他们挺累的,一边工作着还要忍受你们。
篇3:换个做法和说法
汶上县苑庄镇田村小学 孙翠云
一年春节,我到一位朋友家拜年。吃饭的时候,朋友的孩子一失手,碗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碎了。
朋友生气了,说:“看你!做什么事都是冒冒失失的,连个碗也端不住……”
孩子不安极了,要哭。
孩子的奶奶却笑着说:“碎(岁)碎(岁)平安!碎(岁)碎(岁)平安!再找个碗来!”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高兴起来。家里立刻又洋溢着节日的祥和气氛。
我佩服朋友母亲的说话艺术。一句“碎(岁)碎(岁)平安”,把由孩子打碎碗而带来的“晦气”,转化为吉祥。我们当老师的,每天不知要讲多少话,处理多少事,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说法”、“换种做法”?
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听二年级的一位老师教《我的爸爸》。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和我同桌的是一位小男孩。
“是你一个人一张桌子,还是你的同桌今天没来?”我轻声问。
“自己。”他说,语言的简洁说明的不是他的表达能力强,而是局促和羞怯。二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认识到“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我明白了,他在班里肯定是“好动分子”,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老师开始讲课。当她讲到李大钊教育女儿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那一段时,瞅了我的“同桌”一眼,说:“咱们班有个别小朋友,学习就不能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
老师的本意显然是好的。她是想:“联系实际”,教育这位小朋友。是呀,讲到这里,提醒学生改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老师的语气又是极柔和的,没有半点儿严厉。
可是,事与愿违。小男孩一句“回敬”的话,宣告了老师教育的失败。只见我的“同桌”,脸一红,头一歪,嘟囔了一句:“谁三心二意了?”
这使我记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种说教往往是失败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请这位学习不用心的男孩读读李大钊教育女儿的这一段话。如果读得尚可,及时予以肯定;如果读得不令人满意,及时纠正、指导,直到读得较好时。不妨说一句:“这次你读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会做好的。”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这些古训,我们是万万忘不得的。
还有一天,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教《金色的细雨》,生字学完了,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生字卡。一个“柁”字挡住了去路。
“谁来告诉他?”老师问。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处境尴尬的同伴。随即,老师让他连读三遍。
“记住了吗?”
“记住了。”
接着写生字。生字写完了,临下课前,这位老师又把“柁”的卡片举起来,请开始读错了的那位学生读。多么负责的老师啊!但我也担心,生怕他忘记了读音,经不住老师的“突然袭击”,再次陷入尴尬境地。学生读对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换个做法和说法]
篇4:《金刚经》说法时机
《金刚经》说法时机
要将这超经验、绝言思的金刚般若说示与人,殊非易事。释迦牟尼佛从菩提树下走向人间,说法数十年,即以说示金刚般若为本。然其说法,非如哲学家、讲演家之立论树宗,本无定法,如他在末后所说《无量义经》中所揭示:多年来种种说法,只是针对听法者的根性,以种种方便解除其执着,一如禅门宗师“随方解缚”的作略,因听法者根性、执着不等,所说的法、说法的方式也各异。研读佛经,首先应弄清佛说法所对的时、机,这对准确理解经义,窥见佛说法之本怀,是非常重要的。
此经开首,即明白记述佛说经时机。地点: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据《僧伽罗刹所集经》载,佛于成道后第十四年居此说法,中国判教说一般认为般若系经是在说完《阿含》及大乘《方等》经后的十二年中所说。听众:常随侍佛的一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由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长老请问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时“降伏其心”的法要,释尊随问而答。须菩提等大阿罗汉,此前已证空性,出三界生死,回小向大,修学大乘,他们于大乘虽尚为初学,于证解空性,则为上根利器,故佛对他们说法,不须再如《阿含经》之辨析苦空无常,不须如龙树《中论》等以理性推论性空,只是随问作答,随机破执,出言简略而意蕴深闳。读时不仅须解其言句,而且应于言句间见其师徒对答的机用,窥见佛心,把握宗要。
般若、方便不二为宗 无相、无住生心为要
什么是此经的宗要?般若、方便不二,可谓此经之宗(基本宗旨),亦为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宗。般若即金刚般若,亦称摩诃(大)般若,为与实相相应的大智慧,属菩萨行六度中的第六度所修;方便,为梵文沤和(upaya)或沤和俱舍罗(upayakausalya)的意译,意为权便、技巧,大乘佛典中专指度化、利乐众生的方法技巧,为菩萨行六度中的施、戒、忍、进、定五度及四摄法等所修。阿底峡大师《菩提道灯论》云:
除般若度外,施波罗蜜等,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
般若修慧,方便修福,福慧二者庄严菩提道,有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瑜伽师地论》卷三六云:
于福于智随缺一种,决定不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又,般若为修习方便的导首眼目,施等五度,若离了般若,以世间执着妄心修习,则都成了世间法,不成波罗蜜,至多只得人天小果,不能度到涅槃彼岸,《摩诃般若经》卷十一谓施等五度若离了般若度,“如盲无导,不能趣道”。般若度贯串于五度之中,始称波罗蜜。另一方面,般若也不可离开方便,若离方便,不深入世间以实际行动利乐、度化众生。
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
以般若正智为导修六度万行,在度化众生的方便行中圆满福慧,趋向佛果,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主旨。此经开示这一主旨,颇为典型。你看释尊说经,并不空谈般若,而是从发菩提心、誓愿普度一切众生谈起,之后即说布施等行,其所说般若,为方便行中的般若,其所说方便,为与般若相应的方便,般若、方便密不可分,一体不二,充分体现出大乘道般若方便不二的精神。
般若、方便不二,即是见修不二、空有不二、体用不二。心与般若相应而修方便行,度化、利益众生时,即是趋向佛果时,是为因果不二。般若方便不二、见修不二、空有不二、体用不二、因果不二,是为大乘中道正旨。达磨祖师入道“二门”’中的行入,尤其是“四行”中的第四“称法行”——以与法性或实相相应的离执之心修六度万行,正是此经等教典所示般若方便不二的大乘正道。
此经的精彩之处,更在于其所开示的观修之要。无相、无住生心,大略可标为经中反复宣说的观行诀要。无相,主要侧重于般若,为证实相、得般若之要;无住生心,主要侧重于方便,为以般若智修方便行之要,然此二要,亦并不二,本出一义,无住生心从无相义出,为无相义的实践法要。《无量义经》云: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
谓无相为佛所说种种法的宗本。传为六祖作的《金刚经口诀》序总结此经以“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可谓提纲挈领之说。
关于此二心要,以下从经中抽出四句要言作为纲宗,加以串释。其中前两句说无相,后两旬说无住生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破相显性,示实相无相,为此经说示实相真如的方便。相,(梵 1ak?a?a),意为相状,指心识对事物形相、状态、性质等的分别。《楞伽经》解释说:
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
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谓眼耳鼻舌身五感官对境所得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感觉经验,及意识所分别的“法尘”(概念),统称为相。质言之,所谓相,指人通过感知器官所得的认识,这种认识由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组成。前五官所得色声香味触相,通常由第六意识所分别的“名”(名词概念)表示,与名密不可分。《楞伽经》所说关于认识活动的“五法”中,分常人的认识为相、名、妄想(以名言表示众相形成知觉)三者;“三自性”说谓相为依他起,名为遍计执。此经中的相,从其在前后文中的涵义而言,实际上包括了五法中的相、名、妄想及三自性中的依他起、遍计执二相。
相与名,在人们认为正确的认识中,是被公认为如实反映了客观真实的,此经中佛却偏偏要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即不实(非不依一定条件而生起存在的实在),妄即不真(非事物本来面目的直接呈现),为什么?经中没有像法相唯识学那样从认识论、心理分析的角度详加辨析,只是以“即非”、“是名”的金刚宝剑斩绝一切相。当场听法的大阿罗汉们,当然不难领悟,在今天,除了个别在现代认识论、心理学上面很下过一番功夫的人,多数惯习科学实在论者,恐怕不易理解,非得从理论性分析讲明理由不可。在《大般若》的其它经中,讲相为虚妄的理由也很简略,大体上有缘起无自性、假名、如幻梦等三点。今试就此三点,依《大智度论》等及法相唯识学的阐释发挥,略加解释。
1、缘起无自性故非真实
我人的认识,并非象镜子映物一样直接映现境相,而是处于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缘起关系中的活动过程。佛典一般说根(感知器官)、尘(感知对象)、识(能分别的心识)三缘而生识,《楞伽经》谓“三缘和合,幻相方生”。六识中眼识的生起,起码须依赖四种(眼根、色尘、光明、想见之意欲)乃至九种缘(条件)。名、相既依多缘而生,便无本有自性,非本然如是者,必非真实,具相对性、局限性、虚妄性。感知器官的构造及其感知的方式,由业力所决定,同一感知对象,因感知器官的不同,所得相便有异。如天空云块间阴阳电的击荡,由眼观之则为闪电,由耳闻之则为雷声,且雷声还在闪电之后。同一种红色,常人见为红色,色盲人则见为黑紫等色。同一种阳光,在人眼中和猫头鹰眼中的相状肯定会大有不同。同一对象既然在不同的'认识形式中现为不同的相,当知其相皆非本然真相。又,感知器官感知不到者,非必为无,如人眼视觉阀阈之外的紫外线、x光等,虽不可见,却非无实体,见有为无,亦属虚妄。关于感知经验的主观性、相对性、局限性,近现代各家哲学、心理学,几乎无不承认,前苏联心理学说感觉经验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实在论、批判的实在论等只承认人接受了来自外界的“感觉与料”,不承认感觉与料即是客观真实。
2、假名故非真实
经中屡屡说:××即非××,是名××,意谓用名相表示,只是随俗而设的方便,客观境相的绝对真实相并非如名相所表示,但也不得不借用世人共认的名言来说示名相非真的道理。假者,假借、假托;假名,即借用人造的语言文字符号,表示由感知器官所得诸相。直接从境物上得来的感官经验——相,已不真实,人造的具概括性、抽象性的名言符号,其非客观真实,更不待言,如火的红与红旗的红、苹果的红、人脸颊的红,显然有别,但统统被叫作红。又从认识发生的过程看,心与境最初相接的第一刹那,只起直觉,尚无名言分别,待后一刹那起了名言分别时,其所分别的境物已灭,而意识却误认为名言所表即后一刹那境物的真相。名言虽非真实,是一种甚带主观性的符号而非境物自体,但为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共用手段,佛亦不得不借用假名说法,而在说出后又随即表明这是假名,以破除认假为真之执。
3、如幻梦故非真实
《大般若经》说诸相非真,常常用形象比喻,有幻梦等十喻,此经结尾偈中说了六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为法,指因缘所生法,即依一定条件而生起、存在,生灭无常的一切现象,亦即我人经验世界中的一切。凡此一切,若仔细体味,莫不如梦幻泡影等,人生如梦,是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志士诗文中经常流露的共同感触。如梦者,梦中虽事事皆如真实,令人悲欢喜乐,而一旦醒来,便会发现并无实事,如谚云:“做梦娶媳妇,空欢喜”。若究其实质,则梦境终归为自己意识所变现的幻相。如幻者,幻指幻觉、幻境,印度古代盛行幻术,依符咒、药力或念力,变现出某种幻相,如将一根手杖变为果树,令人眼见此树如真不异,待术力一灭,才识为手杖。如梦幻之喻,意谓我人所认以为真实的经验世界,其实乃依业力,由自己心识所变现。
关于万法唯心造的理由,唯识学通过分析认识的形成,说心境相触而能起相、名分别时,心不能直接了别境物,必须由自己的根识变现出一个相似于外境的“影像尘”——亦名“亲所缘缘”,自心再予以分别。所分别者已非境物本身,而是外境有关信息与自己根识作用而在自己心识中变出的影像,变而缘故,即非真实,故说梦幻,就像观幻术者所见手杖变现的那株果树,其实体并非是树。近现代科学也发现了感觉经验与被感知实物的不同,如眼所见不同颜色的光,光学发现其实体是不同波长的电磁震荡。经中云: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非相,意谓人们所感知而执之为实的名相,并非绝对真实之相。
经中不但说六根对境所生色声香味触法相虚妄不实,而且广说众生执以为实的众生相、凡夫相、世界相、我相、心相、善法相、福德相,及哲学思辨中的微尘相、一合相,乃至诸佛圣众出世间法中的圣果相、佛身严好相、佛说法相、庄严佛土相、佛法相、无上菩提相、般若波罗蜜相等,皆悉非真不实,一一用“即非”、“是名”的金刚王宝剑挥尽杀绝,与后世禅门宗师“逢贼杀贼,逢佛杀佛”同一风格。
为何佛说众生、凡夫、我、心等世间相非实?因此等相,皆因缘所生的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露电,生灭无常,非如众生所执为实为常。众生所执为实常自主的我,只要如实鉴察,便不难发现并无我之实体可得,我的存在,无非为身心合集的活动过程,身心皆具非自主性,身有我所不欲的病苦衰老死亡,心有我自感愧耻的粗劣情欲,身心皆念念生灭变迁,不可常保。故经中说: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以为有实常自我,只不过是凡夫的错觉、妄执。
身心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心识,更如猿猴躁动不停,如波浪起伏不已,终日逐境流转,随缘生灭,无有一念可以常住,故经云: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非心,意谓心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常一不变,为什么?经云: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心是一种念头不断生灭起落的活动过程,过去了的念头已永灭无踪故不可得,现在的一念即生即灭故不可得,未来之念未生,至生时即为现在心,又即为过去心,故亦不可得。心念于过、现、未三世皆无实体可得,如六祖偈所云:“本来无一物”,执为有物可得,像有个钻石戒指常戴在手上不变不改一样,纯属妄计。
个体众生的自我之相既不可得,则大家共具的众生相、凡夫相,亦属假名。若究众生、凡夫的本性,则与佛无异,只因迷执不觉,暂现为凡夫、众生的生灭假相,一旦发心修行,转迷为悟,即非众生、凡夫。故经云: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即非众生,是名众生。
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我人所面对的世界、山河大地,亘古恒在,似为客观真实,其实与众生一样,也是生灭变迁的动态结构,人们对它的认识,始终不离自心变造的名相,所分别的其实始终是一个打有自心主观烙印的经验世界,如同梦幻泡影,故经云:
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或曰:大千世界的实在性无可置疑,我们死了,世界依然存在,如前人虽死,我们后代见其所生活的世界依然存在。当知佛说“即非世界”,是指人们所执打有主观心识烙印的经验世界名相而言,此名相所表,并非绝对真实,若是绝对真实,便应无增无减,如此则科学对世界不应再有新的发现。我们若死,如心识灭,则我们个体的经验世界,无疑亦随之断灭,如死后心识有延续,其所经验的世界相,未必同于生前。无明生死之梦未醒,总执经验世界相真实不虚,一旦觉醒而证实相,自见梦中所执为幻为空。
微尘、一合相等,出于哲学的构想,终归为意识思维的产物,不离能思辨构想的意识。微尘,相当于物理所说的微观粒子,古印度哲学及佛教说一切有部等认为其乃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然对微尘相状的构想,亦不离人感官经验中的方圆大小等相。现代物理学的发现已证明,基本粒子并不基本,率皆即生即灭,分析到电子,已具波粒二重性,其状态决定于观测的角度,不可仅以“微尘”相来范围。经中佛告须菩提云: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意谓微尘众是以意识分析物质结构的假名。一合相,谓同一的元素合成世界,如古希腊哲学家所主张者;或谓与“大一”(绝对真实的理性、本原)合一,如道教所言“与道合一”,乃至佛学所说与真如相契合,这也终归为哲学思辨,是意识中的一种观念。经云:
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
意谓那种同一元素合成世界之相,乃至与道合一之相,终属假名,世界的实相未必是如此。如果是真实的与道合一,必定是超越了言思之相,不可言说,若有一合相可说示分别,则有了能说与所说、一合相与自心的二元对立,算不上真正的一合相。
至于佛所证真实之法,本来超越了名相分别的言思之境,若有相可见闻觉知,可言说表示,其性质也同世间有为法一样,因缘所生,心识所变现,亦如梦幻,若执为实常、离心实有,亦同执世间相为真实,堕于我法二执。如佛的肉身,虽然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圆满福德相,迥超常伦,令人一见倾倒,发生敬信,但终归亦属四大合集,也免不了化灭。佛的真身,是肉眼不能觑的法身,法身超越时空能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应缘而现,仅认应众生之缘、不离众生心识变造而现的肉体化身为佛,乃不识真佛。经云: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不但转轮圣王具三十二相,与佛形貌毕肖,即天魔鬼妖,亦可幻变为佛的形相。《西游记《里的唐僧入小西天,便因误认妖怪变的佛为真佛,吃了大苦头,差点做了妖怪席上之肉,误了取经度人的大业。现在有些人练气功、修禅定没几天,便言见佛见观音,听说还有见观音敲门拜访与自己握手,见如来佛与太上老君来争夺自己,见自己变为佛、观音形相者,从而沾沾自喜,以为得了功夫,甚至自以为是佛、观音的化身,多数即是认魔为佛,认幻觉为真实,执着不悟,非常危险,轻则发狂,重则丧命。佛在此经中早就严词告诫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不要说意识所变现的幻相和魔所变的佛相,即使见到真的佛色身,若不知亦如梦幻而起执着,佛也指出是走入了邪道,障碍见到佛真法身,障碍识自心真佛。
篇5:立春的各种说法
立春的各种说法 -资料
古代说法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关于生肖
立春过去的确是叫‘春节’,只是在民初时期,立春被农历新年夺走了“春节”的称谓而已,并不表示立春才是新年,看过史书的人都知道这个常识,只是有些不懂的人以讹传讹,又反变成立春才是新年,真正的新年一直就是大年初一。但是,生肖却不是以新年为界的,而是以立春为界,因立春是农历天干地支纪年里每年的第一天,是每年干支进入下一年干支的一天,而动物生肖只是十二个地支的代称而已。
认为立春是年首的说词:
立春是24节气之首,所以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阴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19(民国二年)7月,袁世凯拟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次年(19)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一直相沿至今。故属相应当从立春开始计算,而不是以正月初一为界。
认为正月初一是年首的说词:
“立春”只能说春天来了,不能代表新年的第一天,元旦(大年初一)才是新年的第一天。中国古代“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
资料
“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公元19,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到孙中山于19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
正月初一是年首证据:
元旦一词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
而“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历”——公历的1月1日。中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篇6:笑的各种说法
burst into laughter 突然大笑
crack a smile 展颜微笑,莞尔一笑
explode with laughter 哄堂大笑
force a smile 强作欢颜
burst into gales of laughter 爆发出阵阵笑声
grin with delight 高兴的咧嘴而笑
a hearty burst of laughter 一阵爽朗的欢笑
in stitches 笑不可支
laugh at 嘲笑
laugh it off 一笑而过laughingstock 笑料;笑柄
laugh in the breeze 迎风欢笑
laugh oneself to death 差点没笑死
laugh people around into a better humour 笑得周围的人心情好起来
laugh a hearty laugh 放声大笑,开怀大笑
laugh and grow fat 心宽体胖
roars of laughter 大笑声
a saccharine smile 谄笑,谄媚的笑
roll in the aisles 乐不可支,笑得东倒西歪
scream with laughter 笑得前仰后合
snicker 窃笑
snort (讽刺、轻蔑地)高声大笑
shriek with laughter 尖声狂笑
smile shyly 羞嗒嗒地微笑
beam with smiles 笑容满面;笑逐颜开
be all smiles 笑容满面, 喜气洋洋
toothpaste smile [美口]牙膏广告上露出皓齿的微笑
simmer with laughter 忍俊不禁
smile on sb. 朝某人微笑
smirk 傻笑;假笑
smile bitterly 苦笑
giggle 咯咯地笑
grin from ear to ear 嘴咧得大大地笑
chuckle 轻声笑;咯咯笑
★ 会计从业考试题库
★ 会计制度设计
★ 会计基础考试题库

【说法日记(共6篇)】相关文章:
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试题2023-07-17
会计电算化考试题库2022-04-29
关于会计笔试题的答案2024-02-06
腊八节日记600字优选作文2023-06-30
青海会计基础冲刺试题卷及答案2022-09-14
清明节的来历日记400字2023-05-13
福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2023-08-10
七年级学生端午节400字满分日记2023-06-11
机械制图与CAD绘图教学改革与校本教材开发研究2023-07-07
高二下册物理第三单元过关检测试题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