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大报告全文

时间:2023-07-29 08:10:1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19大报告全文(精选19篇)由网友“心想事成王子异”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19大报告全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9大报告全文

篇1:新进教师述职报告

19年新进教师述职报告

下面我用从述学、述职、述绩三个方面和老师们谈谈这半年来的工作。

一、述学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坚持积累;博采众长,见贤思齐,更是新老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我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每周做到“七个一”,专心聆听一堂好课,细心研读一篇论文,虚心听取一次辅导、留心记录一篇体会,用心观看一段视频,潜心研究一份教案、精心制作一份教具。

二、述职

(一)英语教学。以新课改思想为指导,课堂重激趣,关注学生课堂体验,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课后抓务实,实施培优辅差”1 5”方案(即优生每日完成一篇阅读或完形,差生每日过关五个单词)。师徒间,实施问诊课堂帮扶活动,与兄弟学校进行英语联考;师生间,开展“我所喜欢的英语课”大讨论;生生间,开展“快乐英语,我最棒”系列活动,活动一“一帮一、结对子”,系列活动二“英语大赢家”口语大赛、系列活动三“我是单词记忆王”单词默写竞赛。

(二)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身上有太多的影子,保姆、家长、朋友、修理工、保洁员,班主任不好当,留守儿童的班主任更不好当。我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学生——留守儿童,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无法享受父母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家长素质不高,监护不力,将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根本无法形成合力。面对这种情形,我想一定要把缺失的爱还给孩子。然而我还不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我还没有深切的体会,为此,我经常回忆我的母亲,学着她的样子给孩子们温暖。我主要做了五件事,抓青春期思想教育,抓寄宿生就寝、就餐管理,抓安全教育、关注学生健康生活。

三、述绩

工作不到半年,谈不上成绩,仅仅是一点思考。

(一)英语教学。一个现象,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高涨,不仅课堂对话表演乐此不疲,而且课外学习劲头十足。两篇心得,《农村英语教学现状之浅见》和《如何使人教版教材更符合农村学生特点研究》。十个百分点,期中测试及格率比学期初高出十个百分点。

篇2:Lesson 19

课型: 讲练课

课时: 一节

ⅠTeaching Materials

1. Functional and notional items

Learn to talk about booking air tickets

2. Language materials

Words: cost, one-way, round-trip, flight, book, straight, instruction, whom

Phrases: go straight along

Sentences: Could you tell me how much it costs to fly to Hainan?

Grammar: The object clause (3)&(4)从句由特殊疑问句及一般疑问句充当。

ⅡTeaching Objectives

1. Learn to talk about booking air tickets orally

2. Try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lesson and read it fluently,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should be right.

3. Master the following materials:

Words: cost, one-way, round-trip, flight, book, straight, instruction, whom

Phrases: go straight along

Sentences: Could you tell me how much it costs to fly to Hainan?

Grammar: The object clause (3)&(4)从句由特殊疑问句及一般疑问句充当。

ⅢTeaching Points

1. The main points--- (1)&(2) i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2. The difficult points: The object clause (3)&(4)从句由特殊疑问句及一般疑问句充当

ⅣTeaching Procedure

1. Organization of the class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David’s flight to Hainan

2. Revision

A. Ask and answer

Where is Sanya?

What is it famous for?

What does it me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 if” and “whether”

B. Wb. Ex. 3&4

3. The teaching of the new lesson

A. Lesson 19

They’re going to Hainan. How will they get there? Let’s go on to learn Lesson 19.

B. Listen and answer

Listen to Part 1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How will they go there?

How much is a one-way ticket?

How many tickets do they want?

When will they leave? When will they return?

What kind of tickets do they want?

C. Read and Learn.

the object clause

fly from…to…

one-way

round-trip

flight; have a good flight

book a ticket

D. Reading practice

E. Part 2

Here are some instructions for the Smiths’ trip. Let’s go on to learn Part 2

Point out the objective clause

从句由特殊疑问句充当时,连词是疑问词,语序要改用陈述句语序。

F. Wb. Ex. 2

G. Part 3

We know when we first go to the airport to take a plane. We usually need help. How can we ask for help?

Match the sentences first and teach: go straight along…

Analyse the object clause.

H. Wb. Ex. 1

I. Conclusion

The object clause

fly from…to…; book a ticket; one-way; round-trip;

4. Homework

1. Go over the whole lesson

2. Recite Part 1

篇3:19白杨

19白杨

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路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生字,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有关句子.

难点:练习概括中心.

四 教学构想:

用抓共同点的办法,找出白杨和边疆建设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体会象爸爸那样的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

五 教学内容:教学全文。

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 白杨是一种植物,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 课文仅仅是写这些植物吗?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找出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纠正发音。

3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4简介时代背景

(三)直奔重点,了解白杨特点。

1默读课文,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画下来。

2指读。

3(出示爸爸说的三句话)思考:每一句话各说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理解“从来”的意思,体会白杨的第一个特点。联系前文,哪些语句也写出了这个特点?(看录像体会白杨高大的特点。)

(2)指读第二句,这里的“哪儿”到底指哪些地方?这又体现白杨的什么特点?

本文的白杨生长在哪儿?读文,大戈壁到底什么样?(看录像理解“茫茫、浑黄一体”

(3)指读第三句,想:两个“不管”之后列举的是什么?(看录像体会白杨不怕自然灾害的特点。)这又体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4教师范读,练习朗读,指名读。

(四)深入理解爸爸的话,认识边疆建设者的精神。

1指读第15---17自然段,想: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2理解“表白”的.意思。爸爸表白的心愿孩子们能完全理解吗?

3用引读法说出孩子们只知道什么,

4根据这些只知道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5(出示录像)你们想不想知道经过象爸爸妈妈这样建设者的建设现在的新疆是什么样?

6新疆现在怎样?填空;

在茫茫戈壁滩中屹立着(               )的白杨。

7自由朗读第十七自然段,想想在去新疆的路上,孩子们又多了点什么知识?(齐读)

8“这儿”指哪儿?

填空:

(1)大戈壁需要(         ),白杨就在这儿生根了。

(2)新疆需要(          ),建设者就在这儿生根了。

9爸爸介绍白杨树只是在赞美白杨吗?还赞美了谁?

为什么爸爸在介绍白杨时微笑消失了,脸色变的严肃起来?

10爸爸在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愿?

感情朗读。

(五)学习18自然段。

1齐读,“沉思”什么意思?爸爸会想什么?前文中爸爸也曾陷入沉思,他会想什么?

2为什么爸爸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出示投影,提问:

“大白杨”指谁?“几棵小树”指谁?“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说明什么?

3感情朗读。

(六)总结:

1本文题目是“白杨”,但文章没有写白杨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而是借白杨赞扬了边疆建设者,白杨与边疆建设者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种借写白杨这种物来赞美建设者这种人的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七作业 :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

19    白杨

直、高、

白扬         生命力强

不怕自然灾害

篇4:19《盘古开天地》 之二

学习目标

①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①自制生字卡片。

②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③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故事导入

①关于神话故事。

②“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

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篇5:19《盘古开天地》 之二

初读感知

①识记生字。

a.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②读通课文。

a.自由练读课文。

b.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③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研读交流

①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②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③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

b.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c.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作业

复习生字词。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②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指导写字

①学生自由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②练习书写。写一遍生字,再抄一遍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朗读回味

①展示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②记忆读。看谁能记住一些优美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

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课后作业

把《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讲给别人听。

19《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19白杨

19白杨

19白杨

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路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生字,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有关句子.

难点:练习概括中心.

四 教学构想:

用抓共同点的办法,找出白杨和边疆建设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体会象爸爸那样的.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

五 教学内容:教学全文。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白杨是一种植物,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 课文仅仅是写这些植物吗?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找出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纠正发音。

3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4简介时代背景

(三)直奔重点,了解白杨特点。

1默读课文,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画下来。

2指读。

3(出示爸爸说的三句话)思考:每一句话各说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理解“从来”的意思,体会白杨的第一个特点。联系前文,哪些语句也写出了这个特点?(看录像体会白杨高大的特点。)

(2)指读第二句,这里的“哪儿”到底指哪些地方?这又体现白杨的什么特点?

本文的白杨生长在哪儿?读文,大戈壁到底什么样?(看录像理解“茫茫、浑黄一体”

(3)指读第三句,想:两个“不管”之后列举的是什么?(看录像体会白杨不怕自然灾害的特点。)这又体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4教师范读,练习朗读,指名读。

(四)深入理解爸爸的话,认识边疆建设者的精神。

1指读第15---17自然段,想: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2理解“表白”的意思。爸爸表白的心愿孩子们能完全理解吗?

3用引读法说出孩子们只知道什么,

4根据这些只知道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5(出示录像)你们想不想知道经过象爸爸妈妈这样建设者的建设现在的新疆是什么样?

6新疆现在怎样?填空;

在茫茫戈壁滩中屹立着(               )的白杨。

7自由朗读第十七自然段,想想在去新疆的路上,孩子们又多了点什么知识?(齐读)

8“这儿”指哪儿?

填空:

(1)大戈壁需要(         ),白杨就在这儿生根了。

(2)新疆需要(          ),建设者就在这儿生根了。

9爸爸介绍白杨树只是在赞美白杨吗?还赞美了谁?

为什么爸爸在介绍白杨时微笑消失了,脸色变的严肃起来?

10爸爸在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愿?

感情朗读。

(五)学习18自然段。

1齐读,“沉思”什么意思?爸爸会想什么?前文中爸爸也曾陷入沉思,他会想什么?

2为什么爸爸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出示投影,提问:

“大白杨”指谁?“几棵小树”指谁?“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说明什么?

3感情朗读。

(六).总结:

1本文题目是“白杨”,但文章没有写白杨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而是借白杨赞扬了边疆建设者,白杨与边疆建设者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种借写白杨这种物来赞美建设者这种人的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七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19    白杨

直、高、

白扬         生命力强

不怕自然灾害

19白杨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7:梦江南.19

皇上笑眯眯地说:“听闻安陵家的小女江南姿色一绝,品德优良,贤惠温柔,今日一见,果真是倾国倾城,貌美如……”“花”字还没说出来,我便迫切地抬起了头直视着皇上,皇上的话顿时咽在了喉咙里不进不出的,仿佛被雷劈中一般。我跪在地上,膝盖像针扎似的,这皇上一家还真会折磨人,也不知皇上在侍女扇的风中凌乱了多久,才说了声“平身”,我马上站起来,心疼地揉揉膝盖。我装出一副大家闺秀的高贵典雅的样子问:“皇上宣臣女进宫还有何事?”皇上咽咽口水,用一种悲伤哀痛的眼神望着我,许久才艰难地说:“无事,只是朕从未见过安陵爱卿的家属,好奇罢了,听闻安陵一家原籍在江南,想必卿必是风餐露宿,就先在宫中暂住几日罢。梨落园正好空着,那儿清净些,花开得盛。”我欠欠身:“臣女告退。”

我最终还是没到梨落园,听闻是柔妃娘娘中途去央求皇上改变主意,理由是:臣妾最爱那里的一枝独秀。我便又被柔妃分配到了封雪阁,果然,阁如其名。我简直很难相信,宫中还有“神”一般存在的楼阁。

五年级:喵葵

篇8:19《古诗》

19《古诗三首》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听。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怀疑,以为。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

1、简介。《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牛yì):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原:原野。荣:繁盛。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

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画图)

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

篇9:19《古诗》-

19《古诗三首》-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听。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怀疑,以为。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

1、简介。《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牛yì):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原:原野。荣:繁盛。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

篇10:19《赵州桥》 之三

教学目标

1.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意思;能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 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

谁还记得《南京长江大桥》这篇课文是怎样介绍这座大桥的?指名说说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特点。

(南京长江大桥有9个大桥墩,22孔引桥,大桥分两层。底层是铁路,铺双轨。上层是公路,两侧是人行道。)

这座现代化的桥梁是1968年建成通车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介绍我国古代的石桥,名叫赵州桥。

zhàozhōu

篇11:19《赵州桥》 之三

2.指导预习。

(1)读课题。注童读准zhàozhōu这两个翘舌音。

(2)轻声读课文。拼读生字音节,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3)用部首查字法查“创、固、慧、遣”等字。

3 检查预习。

(1)指名认读生字,讲讲词语意思。(2)指名回答查字典结果。(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4.指导学习第l自然段。

(1)阅读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2)指名读第1自然段,教师在图上指出赵州桥的位置。

(3)课文是围绕哪个重点词语来叙述的?(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4)说说“世界闻名”的章思。跟这个重点词语有关的词语还有哪些?(“隋朝”“已经有1300多年了”)

小结:以上这些词语是赵州桥“世界闻名”的原因之一。

5.练习作业。

(1)抄写生字。重点指导“减、慧”书写的间架结构。注意“减”字的偏旁是两点,“慧”字上面部分中间不要加竖。

(2)完成作业本1、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2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知道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二)教学过程

1.复习生字。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3 指导阅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中的重点词句是什么?(“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

(2)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5句话)第1句写了什么? (桥面又长又宽);第1句写了什么?(全都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第3句写什么?(写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第4句写什么?{这一句揭示了“这种设计”的作用);第5句写什么?(点明了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是一个创举”)

教师小结:因为“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是世界建桥史上从未有过的,所以说它“是一个创举”。

4.完成作业本第5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并成―句话。

3.知道赶州桥世界闻名,它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而自豪。

(二)教学过程

1.听写生字词语,写好后同桌同学互批.有错误的进行订正。

2.读第3自然段.让学生划出这段的重点词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3句话)第1句写了什么,这一句起了什么作用?(这一句是承上启下,引出了赵州桥建筑的又一特点:美观)第2、3句写了什么?(第2、第3句是以“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来具体说明它的“美观”)第2句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列举了一些龙的图案,具体说明桥的“美观”。

启发学生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的意思来写的.怎样写出桥的美观。根据重点词句让学生说说这一自然段的主要童思。

3.读第4自然段。

板书:宝贵的历史遗产

讨论:联系上面3个自然段,说说什么地方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才干,哪里告诉我们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设计独特,坚固、美观,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建桥年代久远,至今已有1300多年。这是前人留下的,所以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4.重点指导“不但……而且……”关联词语的运用。

5.教师.总结:赵州桥不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且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6,完成《作业本》3、4、6题。

19《赵州桥》教学设计之三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2:Unit 19

TEACHING PLAN FOR

太原一中 黄晓红

A. THE ARRANGEMENT FOR THE WHOLE LESSONS OF UNIT 19

I.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After teaching this unit, get the students to grasp the usage of uncountable nouns. Thus they can use them correctly both in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2. Get them to master the expressions of suggestion. They can make suggestions with these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eir own dialogues.

II. TEACHING CONTENTS

1. Words: Four skills: food, rice, meat, bread, like, eat, drink, nice

2. Word families:

e /i:/ e /e/ ee /i:/ ea /i:/ ea /e/

3. Grammar: some bread

A bottle of orange

III. FOCUS

Four skills:

A bottle of milk/ orange. A glass of water

A cup of tea something to eat/ drink

It’s time to …

How many cakes can you see?

I can see only one.

I can’t see any.

Three skills:

What would you like?

Would you like…?

I would like…

Well…

Do you like it?

One skills:

What do we eat/ drink?

What’s the English for this/ these?

IV. TEACHING METHODS

As a whole teaching part, lesson 73 is connected with Lesson 74 and Lesson 75 very closely. In our teaching activities. We solve the key points about uncountable nouns first, then put them into the dialogues in Lesson 74 and Lesson 75. So we can see the whole unit teaching will be one part which connects each other.

1. Use objects: drawing, teaching cards, slides, to help teaching.

2. Teaching of word families:

e /i:/ e /e/ ee /i:/ ea /i:/ ea /e/

3. Help students to solve the word riddle.

4. Use body language to help teaching.

B. TEACHING PLAN FOR LESSONS

THE FIRST PERIOD

Lesson Seventy-three

Teaching contents

1. Words: Four skills: food, rice, meat, bread, like, eat, drink, nice

2. Focus: Four skills: a bottle of milk/ orange

a glass of water

a cup of tea

It’s time to…

Three skills: Do you like it?

One skill: What do we eat/ drink?

Teaching aids:

1. The tape-recorder and speech cassette

2. The teaching cards

3. The drawing

4. The objects

Teaching procedure:

Teacher and students greet each other.

T: Good morning, class. Sit down, please

Who is on duty today?

S1: I am.

T: How are you?

S1: Fine, thank you.

T: Is everyone is here.

S1: Yes, everyone is here.

T: What day is it today?

S1: It’s Monday.

T: Thank you. Sit down, please.

Step 1: Revision

T: (Draw a clock on the Bb)

What’s the time?

Ss: It’s seven fifteen.

T: It’s time to go to school. (Write it on the Bb.)

What time is it now?

Ss: It’s ten o’clock. It’s time to do morning exercises.

T: (Go on practising “It is time to …”)

Do you remember the song “Lucy, put your shoes on”?

Ss: Yes.

T: Let’s sing it. It’s time to…

Ss: (sing)

Step 2 Presentation

T: (Show them my watch) I have a new watch. Do you like it?

Ss: Yes, it’s very nice.

T: Good. “like” here is a verb. It means 喜欢.

(Point to my coat) I have a new coat. Do you like it?

S2: Yes, it’s very nice.

T: Go on asking others the questions.

S2: I have a new ruler. Do you like it?

S3: Yes, I think it’s very nice.

I have a new book. Do you like it?

S4: Yes, …

Step 3 Read and say

T: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it.

Ss: (Listen and repeat.)

T: What’s the time?

Ss: It’s four o’clock.

T: Listen again and repeat.

Ss: (Do it)

T: 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practise the dialogue in pairs.

(Then get a few pairs to read it aloud.)

Step 4 Presentation

T: Look at these cards. What’s this in English?

Ss: It’s rice.

T: What’s it?

Ss: It’s bread.

(Finish off the other questions)

T: These words are uncountable nouns. 不可数名词。We can put “a” before uncountable nouns 我们不能将“a” 直接放在不可数名词前。We should say like this, a cup of tea, a glass of orange etc.

Do you understand?

Ss: Yes.

T: Please translate. 一杯茶

Ss: A cup of tea. (Write it on the Bb)

T: 两杯茶

Ss: Two cups of tea. (Help them to say, write it on the Bb)

T: 一瓶桔汁.

Ss: A bottle of orange. (Write it on the Bb)

T: 三瓶桔汁。

Ss: Three bottles of orange. (Write it on the Bb)

T: (Go on)

Ss: (Answer)

T: Well. These phrases are very important. We can say them like these: three bottles of oranges, two cups of tea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se.

Step 5 Read and learn

T: Please read after me. Rice.

Ss: Rice.

T: Bread.

Ss: Bread.

T: (Go on reading)

T: Read together.

Ss: (Read)

T: Close your books. What things do we eat?

Ss: (Answer)

T: What things do we drink?

Ss: (Answer)

(Teacher and students discuss any problems.)

T: (Write on orange beside a bottle of orange)

Are they the same?

Ss: No. An orange means 一个桔子,a bottle of orange means 一瓶桔汁。第一个orange是可数名词,第二个是不可数名词。

T: Well done.

Step 6 Workbook

T: Turn to your workbooks. Do Ex.1 first. Practise in pairs.

(Then call out some pairs to act)

T: Please do Ex.3 with your partner.

Ss: (Practise and act)

Step 7 Homework

T: Do Ex.2 in the exercise book, and revise this lesson after class.

Lesson Seventy-three

a cup of tea two cups of tea

a glass of water four glasses of water

a bottle of orange three bottles of orange

(an orange)

It’s time to (go to

school!) three bottles of oranges ×

Bb design

THE SECOND PERIOD

Lesson Seventy-four

Teaching contents

1. Focus: Four skills: something to eat/ drink

Three skills: What would you like?

Would you like…?

I would like…

Well, …

Teaching aids:

1. The tape-recorder and speech cassette

2. The slide

3. The teaching cards

4. The body language

Teaching procedure:

Teacher and students greet each other.

Step 1 Revision

T: Do you like oranges? Bananas/…?

Ss: (Answer) Yes. / No.

Step 2 Presentation

T: (Show a slide)

Look at this picture. What would you like?

S2: I would like some cakes.

T: What would you like?

S3: I would like a glass of milk.

T: (Go on)

T: Tell me what would S2 like?

Ss: He would like some cakes.

T: What would you like?

S3: I would like a glass of milk.

T: (Go on)

T: Tell me what would S2 like?

Ss: He would like some cakes.

T: What would S3 like?

Ss: She would like a glass of milk.

T: what …?

Step 3 Practice

T: Look at the picture again, what would Lily like?

Ss: She would like a glass of milk.

T: (Go on asking)

Ss: (Answer)

T: Please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Ss: (Ask and answer)

Step 4 Presentation

T: (Use the teaching cards) Would you like a glass of water?

Ss: Yes, please. (Teacher nods her head)

T: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Ss: No, thanks. (Teacher shakes her head)

T: Would you like some cakes?

Ss: Yes, please. (Teacher nods her head again)

T: Would you like some bread?

Ss: No, thanks. (Teacher shakes her head)

T: (Write the sentences and phrases on the Bb)

Now, look at these two sentences: “Would you like…?” and “Do you like…?”. Is there any different between them?

S6: Yes.

T: Why?

S6: I don’t know.

T: “Would you like…?” 针对的是此时此刻的情况,而 “Do you like…?” 指的是一般性的喜好。Do you understand?

Ss: Yes.

T: Do you think this phrase “some bread” is right or wrong?

Ss: It’s right.

T: Good. We can use some before uncountable nouns. For example, we can also say “some meat” “some rice” etc.

Step 5 Practice

T: Turn to your workbooks. And do Ex.2 (Then check)

Step 6 Reading

T: Don’t look at your books. Listen to the tape.

Ss: (Listen)

T: Answer these questions.

What would A like to drink?

Ss: A would like a cup of tea.

T: What would B like to drink?

Ss: (Answer)

T: (Go on with “What would they like to eat?”)

Ss: (Answer)

T: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Ss: (Listen and check the answers.)

(Then repeat the dialogue)

T: Now let’s practise this dialogue together. I’m the woman. This part is a, that part is B.

(Teacher and students read)

T: Now practise in the groups of three.

(Then call out some groups to act.)

Step 7 Workbook

T: Read the dialogue in Ex.3 of your workbooks.

(Discuss any problems with the students)

T: Please make up new dialogues. Practise in pairs.

(Get two pairs to demonstrate their dialogues.)

Step 8 Homework

T: Do Ex.1 after class

Bb design

THE THIRD PERIOD

Lesson Seventy-five

Teaching contents

1. Focus: four skills: How many cakes can you see?

I can see only one.

I can’t see any.

One skills: What’s the English for this/ these?

Teaching aids:

1. The tape-recorder and speech cassette

2. The slide

Teaching procedure:

Teacher and students greet each other.

Step 1 Revision

T: Let’s check Ex.1 in Lesson 74. (Then check)

T: (Revise “what would…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Step 2 Presentation

T: (Show a slide)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s: I can see a cat, some bananas, some apples.

T: How many apples can you see?

S2: I can see four.

T: How many glasses of water, can you see?

S3: I can see three.

T: (Go on asking)

S4: (Answer)

T: How many oranges can you see?

Ss: I can’t see any. (Help if necessary)

Step 3 Practice

T: Please practise in pairs, looking at your books.

Ss: (Practise and then some pairs act)

T: (Start an action chain) Please ask and answer one after another.

How many books can you see?

S5: I can see five. How many pens can you see?

S6: I can see three. How many eggs can you see? Etc.

Step 4 Practice

T: Turn to your workbooks, do Ex.2 in pairs.

Before this, please read the model dialogue.

Ss: (Read then practise)

T: (Get three pairs t demonstrate their dialogues)

T: Do Ex.3 in your exercise books, find out as many phrases as possible.

Ss: (Do it, and then check.)

Step 5 Workbook and homework

T: Please make up your own dialogues about asking for things to eat and drink.

Ss: (Do it orally)

T: Do Ex.1 in the exercise books as your homework and revise the language items in L.73, L.74 and L.75.

Bb design

THE FOURTH PERIOD

Lesson Seventy-six

Teaching contents

1. Words families: e /i:/ e /e/ ee /i:/ ea /i:/ ea /e/

2. Words stress:

3. Listening

Teaching aids:

1. The tape-recorder and speech cassette

2. The teaching cards

Teaching procedure:

Teacher and students greet each other.

Step 1 Revision

T: Read all the dialogues in Lesson 73, Lesson 74.

Ss: (Read)

T: Please tell me the names of food and drink you have learnt.

Ss: Bread, rice, cakes, a bottle of orange…

T: (Take them down on the Bb)

T: (Point to these food and drink words)

What would you like?

Ss: (Answer)

T: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Ss: (Answer)

(Repeat with other questions)

T: Turn to page 75, and I’ll ask som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is picture.

Ss: (Three pairs act their dialogues.)

Step 2 Word families

T: (Show them the teaching cards) Look at these cards, and read.

Ss: (Read) e /i:/…

T: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Ss: (Listen and repeat)

T: Look at your books, listen again and repeat.

Ss: (Listen again and repeat)

T: (Show them the teaching cards) Please read these words.

Ss: Bread , we,…

T: (Give two students all the cards)

Please put them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of words contains the sound /i:/, the other group contains the sound /e/

Ss: (Do it with other’s help)

T: Please turn to your workbooks, and do Ex.2.

(Then check)

Step 3 Stress patterns

T: Don’t look at your books, listen to the tape.

Ss: (Listen)

T: Listen again and repeat.

Ss: (Listen and repeat.)

T: Look at your books, read it again.

Ss: (Read)

T: (Ask individual students to read) Please show the stress with a gesture when you are reading.

S2: (Read)

S3: …

T: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numbers from 13 to 19, they have two stresses; but the numbers like 30, 40 … 90, they have only one stress. Would you please read these numbers by yourselves?

Ss: (Read)

Step 4 Listening

T: Turn to your workbooks, page 76. Read through the questions in Ex.1.

Ss: (Do it)

T: Listen to the dialogue twice and then finish the exercises.

Ss: (Listen and do the exercises.)

T: (Check their answers, and discuss any problems with the students.)

Step 5 Checkpoint 19

T: Go through checkpoint 19. Please ask any questions you have.

Ss: (Ask)

T: (Answer)

T: You should remember all the things in checkpoint 19, and learn them by heart.

Step 6 Test

T: Look at part 4 in your books, and take out a piece of paper, write down all the words you find in the box.

Ss: (Do it)

T: (Check)

Step 7 Workbook and homework

T: Do Ex.3 in the workbook. (Then check)

T: Do Ex.4 as your homework

Bb design

篇13:Lesson 19

Lesson 19

Teaching Objectives: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make suggestions in three ways.

Properties: Overhead projector, recorder

Language Focus: Review the three ways of giving suggestions.

Teaching Procedures:

I. Organizing the class

Greeting and a duty report

Ⅱ. Revision

1. To review the animal names.

2. To suggest sth to your friend.

III. Practice

Ask students to write out the three ways of giving suggestions, then students work in pairs to make suggestions, agree and disagree, if they disagree, they have to make another suggestion. Call some pairs to do it in front of the class.

Then students find the answers in the book.

Then students make dialogues with phrases given in the box, do it in pairs first, then act it out in front of the class.

IV. Reading and writing

Students read the dialogue and fill in the blanks, then check the answers.

The answers:

① Yes, I am./② Yes, ( sure)/③ Shall I get your house? / ④⑤ No definite answers ⑥ finish (do)⑦ a little later ⑧I like dumplings ⑨ See you then (Thank you)

Teacher draws pictures on the blackboard to teach the word “dumpling”. Explain “seafood” is fish or animals in the sea that can be eaten, “have. …to do” eg. “I have many clothes to wash.” “He has some questions to ask” etc.

V. Practice

Students go round the classroom to ask about their future arrangements and the students having the same future plans form one group, they go on to talk about more details, then say it in front of the class.

VI. Exercises in class

1. Complete the sentences.

① The teacher has many lessons ____ ____

② The boys have some words ____ _____

③ I don't have anything ____ ____

④ There are many games ____ ___

⑤ I have a lot of food ____ ____

2. Complete the dialogue.

① A: Would you like to see a film with me?

B: Yes, I___. When____?

A: ____ meet at 8:00 tomorrow evening.

② A: Would you like to go skating with me?

B: ____, I can't. I have many things to do.

3. Rewrite the sentence without changing its meaning.

①Why not go to the park?

______ ______ ______ go to the park?

②Shall we go to the cinema?

______ ______ going to the cinema?

③Shall we go and see the monkeys?

Shall we go and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the monkeys?

④Are you free today?

______ you ______ ______ today?

⑤They often have breakfast at 5: 15.

They often have their ______ ______ at ______ ______ _____.

⑥The dolphin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animal of all.

The dolphin is ______ ______ ______ any other animal.

⑦Would you like to go boating?

______ you ______ to go boating?

Answers:

1. ① to prepare ②to say ③to do ④to play ⑤to eat

2. ① 'd love to, Shall we meet, Let's ② Sorry/ I'm afraid.

3. ①Why don't you ②What/How about ③have a look at ④Do, have time ⑤morning meal, a quarter past five ⑥more interesting than ⑦Do, want

VII. Homework

To make up a dialogue.

VIII. The design of the blackboard

篇14:公安民警述职述廉报告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处室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本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参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认真查找和改进“不严不实”和“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创新意识和纪律意识,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加强业务学习,认真学习领会上级以及学校有关政策、法规及文件精神,积极参加省人社厅举办的全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业务培训班,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分管劳资社保工作,与劳资社保科同志共同努力,20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组织各教学单位、各部门完成了二级单位(部门)人员经费二次分配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并已开始实施;对各二级单位(部门)二次分配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2、落实校内二次分配有关政策,及时调整、兑现新课时费标准、岗位基础津贴、管理工作量津贴和部分人员的责任津贴;为离退休人员兑现了校内“发展贡献奖”。

3、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改革的配套工作,为在职人员办理了基本工资调标报批手续;兑现了“预增发”工资标准;为离退休人员调整了离退休费标准;完成绩效工资总量审批的上报工作。

4、做好在职(含合同制人员)及离退休人员工资、校内津贴、其他福利待遇以及各部门自发酬金的核发、备案等工作;为新提拔的处级、科级干部与职称晋升人员调整了校内岗级与待遇;为年度考核合格职工办理薪级晋升手续;为合同制退休工人补齐档案工资差额;做好新进人员录聘、调入或确定工资工作。

5、做好考勤管理、病事假管理及二次分配日常管理相关工作。

6、做好到龄职工退休相关工作;做好全校职工社保相关工作; 组织开展了工伤保险政策法规宣传培训活动。

7、做好抚恤金、丧葬费、遗属补助、探亲路费等费用的核发工作。

8、做好来信来访人员的接待答复工作。

9、积极配合做好处室其他工作。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廉洁从政情况

积极参加反腐倡廉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职责,坚持“一岗双责”,认真抓好分管科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认真查摆纠正“四风”问题,模范遵守党纪政纪法纪,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办事公开透明,程序合法规范,能按照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理论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学校的建设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篇15:公安民警述职述廉报告

首先,我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年我的述职述廉报告会,作为一名社区民警,我首先感谢大家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对我工作的支持。在此我衷心向在工作上支持我、帮助我广大干部、群众由衷表示我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将2015年的工作情况做一下汇报:

辖区状况,我所管辖社区面积为11.87平方公里。辖区社区分别是xx村、xx村、xx村三个村委会和xx社区居委会。

一、民警针对上一年度社区民警述职述廉中群众意见建议工作情况走访征求辖区群众意见情况。

(一)本着少发案,深入到辖区开展安全防范工作

在居、村委会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辖区的社会治安秩序状况从总体上讲是好的。但是,由于军庄地区一直传言要拆迁,一些居民为了在拆迁时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为了利益村民之间、家庭亲属之间经常发生纠纷,派出所为此耗费了大量警力和精力。

特别是xx集团的棚户区安置小区的建立,新搬入我辖区的xx小区由于管理不善,住户与住户之间,住户与小区物业的保安之间经常因一些琐碎的小事发生矛盾,矛盾升级时甚至动手打架,直接影响军庄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定。

由于地区人员的增加,各种矛盾不断涌来,而派出所民警的数量没有及时得到补充,给派出所民警的日常的治安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难度和压力。作为一名党员民警,在派出所党支部的领导下,政治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思想上能够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要求,牢固树立忠于党和人民的利益,日常工作中执政为民的思想,按照派出所党支部的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化解社区内出现的各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随着我辖区流动人口不断增多,由于外来流动人口在村内的入住,给群众生活造成了影响,发生了许多流动人口与当地村民纠纷。为此我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召开流动人口管理安全教育会。对他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和村规民约教育,今年以来我先后在管辖三个自然村和一个居委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时机,先后对辖区内进城务工人员进行了教育,通过教育减少了各种案件的发生,其次是调解邻里发生的各类纠纷30余起。

今年以来我能够按照上级要求,紧紧围绕“两会”安保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心任务开展工作,针对辖区情况,对影响辖区安全稳定的人、地、事、物、组织进行了分析研判,对可能影响“两会”安全稳定的人和事逐一进行筛查、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前开展了工作,制定了管控措施、预案。在此基础上与镇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村委会、治保积极分子、信息员和群防群治力量作用,有效地确保了“两会”期间的安全稳定,圆满地完成了“两会”安全保卫任务。其间共组织村治安巡防力量上街巡逻100余人次,同时发放各种宣传材料1700余份。通过努力,“两会”期间实现了辖区内零发案、零事件的安全防范目标,工作取得了实效。

通过完成重大安保任务自己的体会:一是要有强烈政治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意识。二是要有勇于吃苦和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三是要有团结集体,协调各级组织齐抓共管的创新精神。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暂住人口的管理力度,做到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确保辖区内治安水平有所提升,居民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二是加强化解家庭矛盾,营造和谐农村。三是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居村委会、派出所要建立互动机制,派出所要进一步强化农村、社区观念,确保社区安全。四是、加强物技人防建设,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社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五要大加强养犬管理力度。

(二)、针对征求群众意见情况,围绕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问题着重开展的工作

今年以来我社区治安状况总体良好,无重大刑事类案件。

目前影响社区稳定的因素主要以家庭和邻里纠纷为主,这些纠纷的发生是近几年来,影响社区稳定主要原因,轻者纠纷双方邻里不和睦,使日常生活质量下降,重者会造成严重的治安案件或刑事案件。

涉及纠纷类的案件占发生率较高,因民间纠纷产生的矛盾给公安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我作为人民警察,始终牢固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积极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也给村内的群众生活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2015年内我地区发生了多起流动人口与当地村民纠纷。为此我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召开流动人口管理安全教育会。对他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和村规民约教育,今年以来我先后在管辖四个自然村,利用不同的场和时机,先后对辖区内200多名进城务工人员进行了教育,通过教育减少了各种案件的发生。其次是调解邻里发生的各类纠纷20余起。

今年以来我能够按照上级要求,紧紧围绕“两会”安保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心任务开展工作,针对辖区情况,对影响辖区安全稳定的人、地、事、物、组织进行了分析研判,对可能影响“两会”安全稳定的人和事逐一进行筛查、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前开展了工作,制定了管控措施、预案。在此基础上与镇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村委会、治保积极分子、信息员和群防群治力量作用,有效地确保了“两会”期间的安全稳定,做到了无一例影响“两会”安全稳定的人和事,圆满地完成了“两会”安全保卫任务。其间共组织村治安巡防力量上街巡逻1100余人次,同时发放各种宣传品1700余份。通过努力,“两会”期间实现了辖区内零发案、零事件的安全防范目标,工作取得了实效。

通过完成重大安保任务自己的体会:一是要有强烈政治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意识。二是要有勇于吃苦和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三是要有团结集体,协调各级组织齐抓共管的创新精神。

二、根据辖区治安状况和发案特点情况,以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20xx年,派出所以给辖区群众创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始终把辖区的社会稳定和群众治安的安定作为工作的主要任务。要求民警深入到社区及村委会了解辖区的情况,民警对辖区广大基层群众提出要求,作为社区民警都能够耐倾听群众的呼声,竭尽全力的进行帮助。在今年的限养犬工作中,我能够和派出所协管员一道,早出晚归地为辖区群众办理犬证及限养犬注册服务。

在开展预防煤气中毒宣传的工作中,民警充分利用村内的有限资源,例如发挥广播和宣传栏的作用,我与协警人员相互配合,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利用白天及晚上的时间与镇政府干部以及协管员到辖区宣传、检查预防煤气中毒,清理检查流动人口的居住情况,民警与村委会干部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普及预防煤气中毒知识。

民警在工作中,发现一些群众将政府免费发放的报警器存放在家里不进行安装使用,造成报警设备浪费。经民警了解得知,一些群众误认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后,报警器的使用会消耗村民的生活用电,使得电费增加。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民警与协管员一起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进行宣传解释工作,消除了辖区村民的后顾之忧。并对村中的鳏寡孤独老人,入户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和宣传工作,重点这些特殊群体家人,安装好风斗,平时多注意开窗通风,防止发生煤气中毒事故,有效地保障了辖区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军庄地区拆迁的原因,村民受拆迁利益的影响,因此产生矛盾及纠纷大幅度上升。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财产分割、经济利益,就成为了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主要原因,往往这些纠纷造成村民之间不团结,家庭成员之间不和谐。在我管辖的xx村,就有舅舅与外甥因村内房屋产权归属问题发生临里纠纷。此事镇政府干部、派出所领导以及社区民警多次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最终双方通过法院将问题解决。

三、本人在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公安机关的纪律规定以及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做到了清正廉洁。

在工作中,我始终遵守国家公务员和公安民警廉洁从政的各项纪律规定。在日常的工作中,始终牢记人民警察有关纪律规定以及公安部制定的“五条禁令”,在日常工作和执法中,严格执法,没有向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者进行吃、拿、卡、要的行为。

四、在社区(驻区)开展警务工作,为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作为社区民警我还要坚持经常深入到社区,继续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充分调动发挥村委会、治保会干部积极性,搞好安全防范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动员群众尽可能的安装防盗措施,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和发生入室盗窃案。具体措施如下:

1、利用广播和入户宣传相结合,大力开展安全防范,特别是仍要加强对入室盗窃和电信诈骗案件的宣传力度,最大限度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和防电信诈骗的能力;

2、加大村内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和检查清查,从中发现查获一些违法犯罪人员,及时予以打击,净化社会环境;

3、及时将辖区的警情向群众公布,让群众了解警情动态;

4、强化社区养犬工作的管理,查处违规养犬行为。

今年的社区民警的工作,在派出所党支部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我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希望在座的领导和同志批评指正,以便我今后更好的工作。

篇16:19 第一场雪

19 第一场雪

师: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

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从“粉妆玉砌”这个词品味出美。

师:什么是粉妆玉砌?

生:“粉妆玉砌”是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的意思,形容一片白色世界。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生:在这里是指用白雪装饰,用白雪砌成,形容雪后世界一片白色。

师:还可以说成是怎样的世界呢?

生:银白色的世界。

生:洁白的银色世界。

生:洁白晶莹的世界。

师:很好。这晶莹世界给了你美感。还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我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品味出美。这些词语写出了雪落在树上以后,树枝的样子和色彩,使我仿佛看到了那“银条儿”和“雪球儿”。

师:说得非常好。“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紧扣特点,贴切地描绘了“银条儿、雪球儿”的形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的确让人感到非常美。

生:我从“玉屑似的雪末儿”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美。

师:“玉屑似的雪末儿”怎么使你感受到美呢?

生:“玉屑似的雪末儿”是说雪末儿像玉石的粉末,在阳光照射下,十分美丽。

师:是啊,玉石既美又珍贵,用它来形容雪,当然让人感到美了。

生:“五光十色的彩虹”使我感到美。雪本来是晶莹透明的,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现出五光十色,像七色彩虹一般,所以很美。

师:理解得好。我也仿佛看到了这彩虹。

生:我从“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两个地方体会到美。因为读到这两个地方我感到雪末在落,在飘,在动,使雪后的'画面活起来了。

师:想象得很好。刚才,大家把表现雪后景美的词语都做了分析,理解和体味得好。谁能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在这一段中,我们通过“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雪末、五光十色的彩虹、轻轻摇晃、随风飘扬、簌簌地”这些词语中,品味出美。

师:概括得很全面。读这一段时,要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这幅美的画面,体会雪景这美。请同学们练习读一读。

生:(朗读第三段)

师:读得不错。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有一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哪一句?

生:“嗬!好大的雪啊!”这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

师:对。“嗬!”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惊讶。

生:惊奇。

师:只是惊讶吗?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还有高兴和赞叹。

师:对,是又惊又喜,发出赞叹。赞叹什么呢?

生:赞叹雪下得大。

生:赞叹雪景非常美。

师:还赞叹什么?

生:还赞叹雪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师:是啊,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应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范读:嗬!好大的雪啊!)

生:练习读。

师:除了写景美,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读下一节。

生:朗读第七节。

师:这一节主要写什么?

生:这一节主要写小孩子们玩雪。

师:当你踏上这厚厚的积雪,当你和伙伴们在雪地里掷雪球、堆雪人时,你有何感受?

生:我非常快乐。

生:我是兴高采烈的。

生:我在雪地里玩的时候,是自由自在的,心里特别愉快。

师:你为什么是兴高采烈的?为什么心里特别舒服?

生:因为我非常喜欢雪,很愿意在雪地里玩耍。

师:那末,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作者也很高兴。我从“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一句中看出来的。

师: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

生:不是真的。这样写主要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了孩子们玩雪时的欢乐气氛,表达了孩子们的欢快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的是孩子们的欢乐,表达的是作者的喜悦心情。

师:好。这是什么写法?

生:夸张的写法。

师:对。也许是一阵风把树枝上的雪吹落下来,也许是孩子们掷的雪球把雪打落下来,而作者把它写成“孩子们的叫喊声把雪震落下来”这就突出了孩子们欢乐情绪之高涨,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师: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作者赏雪。

生:雪后美丽的景象。

师:好。你在雪地里只是自由自在地游戏玩耍,而作者见到这场大雪联想到什么?我们接着学习最后一段。请自由读这一段。

(生自由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段写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系。

师:作者联想到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吧!

生齐答:瑞雪兆丰年。

师:什么是“瑞雪兆丰年”?

生:“瑞雪”就是吉祥的及时的雪,“兆”就是预示,“瑞雪兆丰年”就是指吉祥的及时的大雪,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师:对。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生:“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融化成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所以说瑞雪兆丰年。

师:还有补充吗?

生:“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师:两位同学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谁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瑞雪兆丰年”有何科学根据?

生:有三方面的根据:第一,寒冬大雪能冻死害虫;第二,雪水能供应麦子生长;第三,雪是麦子的棉被。

师:归纳得很好。你知道“棉被”起什么作用?

生:“棉被”能保护麦子过冬。

师:从“冻死害虫、供应水分、保护过冬”三方面说明瑞雪兆丰年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同学们,看到雪景美,作者心里充满喜悦,想到来年的丰收,作者心里怎样?

生:作者更加欢喜。

师:这一段写的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想。

师:联想到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

师:好。课文学习完了,你知道作者是谁?

生:作者是峻青。

师:谁能介绍一下峻青的情况?

生:(沉默)

师:同学们不了解,听老师来介绍。峻青是现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本文写于1962年。1960?962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三年间,粮棉欠收,国民经常遭到暂时困难,在这期间,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第一场雪》。同学们齐读课题,想一想: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有什么不同?

生:一场雪指的是任何一次,第一场雪指的是第一次下雪。

师:是的。第一场雪强调了“第一”,就本课来说,这的的确确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这是国家战胜三年自然灾害,走出困境的第一个信号。作者见到了这第一场大雪,想到了光明前景,充满了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希望,所以也就倍加喜爱这第一场雪,文章的字里行间才洋溢着这种喜悦感情。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

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齐答)

师: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你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课文的第三段,雪景描写得很美。有动态描写,有静态描写。“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等是静态描写,“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是动态描写。

师:很好。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给人以幽静秀雅之感,动态描写给人明快热烈之感。这一动一静使景物的特生更加鲜明,使画面更加迷人。

生:我喜欢最后这一段。作者在写景写人时结合写情。例如:“嗬!好大的雪啊!”“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积雪都震落下来”等句子中透露出作者喜悦心情。

师:说得好。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关心农业生产、与农民心心相连的思想感情。

生:我喜欢联想部分。它使我懂得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我原以为不就是下雪吗,有什么可高兴的。读了联想部分,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也不由自主地喜欢这场雪了。

师:这说明通过学习课文,你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你能联系实际,谈得很好。作者不仅写了事物:第一场雪,还写了联想:瑞雪兆丰年,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点明了喜悦的原因,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也深化了课文的主题。

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请把你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19 第一场雪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7:19《小动物过冬》

小燕子飞到南方去(迁徙)

小青蛙钻到泥土里(冬眠)

小蜜蜂躲到蜂巢里(备粮)

19《小动物过冬》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18:《最后一课》 19

《最后一课》 19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

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

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归纳内容

2、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来谈。明确:上课前:怕老师、贪玩、无知、幼稚、讨厌学习,但有自制力。(1-3段)上课时:诧异、懊悔、难受,喜欢学习,觉得老师是可怜的人。(12、14、15、17、20、23段)下课时:具有了爱国感情(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他自己本质不坏;即将失去国家,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在

韩麦尔先生及小镇上居民沉痛心情的感染下,处在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4、在小弗郎士发生变化的因素中,韩麦尔先生起着一个重要作用,他也是都德着力要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那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呢?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外貌描写(10段)神态描写(22段)动作、语言描写(11、18、19、20、24-29段)

5、小说正是借助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传达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之情。而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值得我们.写作时注意的:(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3)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4)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注意细节描写。(5)注意场景描写。

五、质疑解疑:

学生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交给全班讨论。

提问: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第18节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

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

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5、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

篇19:19 第一场雪

19 第一场雪

师: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

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从“粉妆玉砌”这个词品味出美。

师:什么是粉妆玉砌?

生:“粉妆玉砌”是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的意思,形容一片白色世界。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生:在这里是指用白雪装饰,用白雪砌成,形容雪后世界一片白色。

师:还可以说成是怎样的世界呢?

生:银白色的世界。

生:洁白的银色世界。

生:洁白晶莹的`世界。

师:很好。这晶莹世界给了你美感。还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我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品味出美。这些词语写出了雪落在树上以后,树枝的样子和色彩,使我仿佛看到了那“银条儿”和“雪球儿”。

师:说得非常好。“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紧扣特点,贴切地描绘了“银条儿、雪球儿”的形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的确让人感到非常美。

生:我从“玉屑似的雪末儿”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美。

师:“玉屑似的雪末儿”怎么使你感受到美呢?

生:“玉屑似的雪末儿”是说雪末儿像玉石的粉末,在阳光照射下,十分美丽。

师:是啊,玉石既美又珍贵,用它来形容雪,当然让人感到美了。

生:“五光十色的彩虹”使我感到美。雪本来是晶莹透明的,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现出五光十色,像七色彩虹一般,所以很美。

师:理解得好。我也仿佛看到了这彩虹。

生:我从“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两个地方体会到美。因为读到这两个地方我感到雪末在落,在飘,在动,使雪后的画面活起来了。

师:想象得很好。刚才,大家把表现雪后景美的词语都做了分析,理解和体味得好。谁能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在这一段中,我们通过“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雪末、五光十色的彩虹、轻轻摇晃、随风飘扬、簌簌地”这些词语中,品味出美。

师:概括得很全面。读这一段时,要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这幅美的画面,体会雪景这美。请同学们练习读一读。

生:(朗读第三段)

师:读得不错。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有一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哪一句?

生:“嗬!好大的雪啊!”这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

师:对。“嗬!”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惊讶。

生:惊奇。

师:只是惊讶吗?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还有高兴和赞叹。

师:对,是又惊又喜,发出赞叹。赞叹什么呢?

生:赞叹雪下得大。

生:赞叹雪景非常美。

师:还赞叹什么?

生:还赞叹雪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师:是啊,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应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范读:嗬!好大的雪啊!)

生:练习读。

师:除了写景美,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读下一节。

生:朗读第七节。

师:这一节主要写什么?

生:这一节主要写小孩子们玩雪。

师:当你踏上这厚厚的积雪,当你和伙伴们在雪地里掷雪球、堆雪人时,你有何感受?

生:我非常快乐。

生:我是兴高采烈的。

生:我在雪地里玩的时候,是自由自在的,心里特别愉快。

师:你为什么是兴高采烈的?为什么心里特别舒服?

生:因为我非常喜欢雪,很愿意在雪地里玩耍。

师:那末,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作者也很高兴。我从“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一句中看出来的。

师: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

---------------------------

生:不是真的。这样写主要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了孩子们玩雪时的欢乐气氛,表达了孩子们的欢快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的是孩子们的欢乐,表达的是作者的喜悦心情。

师:好。这是什么写法?

2月思想汇报:脚踏实地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9大报告

入党自传和志愿书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

始终不渝的朋友的体会

文明班级活动心得

护理大学生自我鉴定

18大报告

考生个人自传范文

Linux学习笔记

事业单位被考核人总结

19大报告全文
《19大报告全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19大报告全文(精选19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党员培训总结范文2023-09-22

刘丽川简介2022-05-06

事业单位汽车驾驶员年度考核个人总结2023-11-08

入党个人自传应该要怎样写2022-05-07

事业单位考核个人总结2022-05-07

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简短2022-05-31

linux Shell学习笔记第二天2022-10-22

党员个人学习总结范文2022-05-16

2月的思想汇报精选2023-08-08

入党转正申请书600字202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