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阿容读书笔记(精选13篇)由网友“银翼杀手的雨夜”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好友阿容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篇1:好友阿容读书笔记
好友阿容读书笔记
以下是我对好友的读书笔记:好友阿容先生年底将出一本新书,我由衷地为之高兴,这将是他的第七本散文集,连同已出版的两部长篇《火城》《姐妹》,阿容的作品已达九部,他给自己预设的写作目标是一生写出十本有价值的书,这对于现在很在写作状态的阿容来说,这个目标必将被其远远超越,
好友阿容读书笔记
。因是老友,阿容先生把一件又苦又乐的差事交给我,用他的话说就是“给文字把把关”,“把关”一说于我而言是万万不敢当的,羞煞我也。友命不可为尽力而为之,这部书稿收录了阿容写的《本质上,我们都是无所谓主义者》等共计51篇散文随笔,我静下心来,认真而专注地阅读这部约20万字的雄浑悲壮的文稿,心里很想为之找出几个错字别字或标点或语法上有毛病的地方,可最终也没几处文字要“把关”的,倒是阿容独具个性特色的文字魅力和字里行间迸溅出深邃睿智的思辨火花,让我越读越沉醉其中,最终,“关”没“把”成,几个字眼总不停地在脑海中跳跃翻腾:一个时代的吟者,想到以前曾写过的读书札记系列之一《一个思想的舞者-----阿容篇》,与《一个时代的吟者》恰构成了姊妹篇似的,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以此为题再写篇读后感了,感悟肤浅,阿容兄见谅。
阿容先生的文字,虽然每篇的篇幅都很长,皆有三四千字,阅读起来却不觉得冗长枯燥,反而让人像着了魔似的越读越觉得韵味绵长,相信读过他博文的博友会有同感。他的的文字,像一条忧伤的河流,让你读出疼痛,读出孤独;像一首激越的交响乐,让你读出犀利,读出辛辣,像一名禅悟生死淡出红尘的圣徒,读出祥和,读出超脱,更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他的思绪去思去悟。
阿容先生是名公务员,也是名作家。有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悲悯心,关注底层老百姓的生存状态,激愤社会现象中折射出的种种的恶性顽疾,可凭一己之力,想要改变什么比登天还难,改变不了那就用手中的笔呐喊几声总可以了吧。呐喊的声音能被接受和采纳多少呢,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而这种矛盾注定他的人生将要比别人痛苦许多。
人生因思考而改变,生命因思考而有别样的感悟。思考与感悟一直贯穿于阿容先生的生命长河中,进而流淌于笔端化成行行文字。如果说阿容之前的散文集《红尘随想》是他就一件事、一句话、一种现象、一个人......而写下的哲思妙想的结晶,是思想碎片的凝聚的话,那么他的散文集《想着人生边上走去》和即将出版的新书,则让大家到了一个挣扎的矛盾的.孤独的悲观的却又理性的且能自我超脱的思想者阿容的形象,他的思想成熟理性,文风极具个性特色,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关于自我灵魂的叩问,对于生死观的探寻,以及对于种种社会现象的追溯,一个一个问题的抛出和探究,很哲学很形而上,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在他眼里变得如此有意义,司空见惯的现象被他解读得如此有意味,他的文字深邃睿智而又干净纯粹,辛辣犀利又入木三分。
阿容先生说:“一个民族的复兴,不只是经济,精神性的东西,才是一个民族永不没落朝气蓬勃的动力。”鲁迅早就痛斥国民的劣根性,在《我们的奴性》一文中,阿容指出“中国的可怕,就在于这种奴性,一方面他愿意在他的上级面前做奴,一方面他又在自己的下属面前欣然接受这些人的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奴性”,当下,说信仰真是个让人觉得稀缺的词汇,《也说信仰》中一文中“其实,对大多数民众来说,他们不需要政治信仰,他们需要精神上的信仰,当下的国人,即使他们加入了某党某派,也并不表明他们就有了彻底的归属,有了信仰,至于老百姓,他们什么信仰也没有。他们只要有饭吃,有衣穿......”,说到尊严,谁不想拥有,可很多普通的小老百姓在执法者面前被管理时,一点尊严也没有。《尊严》中说到“一个国家如何才能使他的国民生活得幸福?或者,一个国民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度才会有幸福感?----我以为,作为一个国民,在受到执法管理者管理时,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同情,哪怕是怜悯,我也感到生活在这个国度是温情的、是幸福的。”
作为一个思想者,阿容先生的思绪始终处于飞扬的状态,自伤自怜式的悲观与绝望不会引起大家的共鸣,他不是陷在小我的怪圈里自怨自艾,他苦恼和绝望的东西、苦苦思索的东西恰是我们所缺失的和亟待需要的,他忧郁的是整个社会的日益物化而导致人精神上的“缺钙”,面对诚信的缺失而导致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教育体制的弊端到令人焦躁的社会治安,从贫富分化到城乡差别,从文明缺失到信仰问题,从官员贪腐到世道人心的沦丧......
因为有担当,而变得痛苦,因为心生悲悯,而变得焦躁,因为心中有爱,而变得郁闷,困惑,甚至于疼痛,悲伤和绝望。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这样评价阿容:“忧伤的文字背后,是一颗炽热的赤字之心,振聋发聩的拷问,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审视自己的灵魂。鲁迅式的犀利与哲学的思辨,令人感喟沉思。阿容先生的确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学者......”
托尔斯泰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弄明生活的意义。”而这些,阿容先生都做到了,他早就参透生死看淡名利,他变村上春树的生活模式与生活态度:把玩孤独,把玩无奈为拥抱孤独,享受孤独。当一个人痛心绝望与世道人心污浊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具备了高洁的品质,已经与世俗划开了界限。他也知道今后的岁月怎么样才能更有意义地活着。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阿容是个思想者,自我审视和审察一直贯穿在他生命的长河中,而他的思想的结晶也将会引起越来越多人的自我审察与思索,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他也将影响到很多人,使很多人的人生变得有价值。
阿容,他是一位时代的吟者,他的思想他的文字注定会成就非凡人生。我真心的祝福他,愿他在文学界越走越远。
更多精彩推荐:
·绿野仙踪读书笔记
·人性的优点读书笔记
·舞者读书笔记
·军神读书笔记
·人性的弱点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朝花夕拾
·骆驼祥子的读书笔记
·大卫科波菲尔读书笔记
·生命的奇迹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美学散步》
·读书笔记400字
·单翼天使不孤单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烟雨蒙蒙》读书笔记
篇2:阿容先生读书笔记
阿容先生读书笔记
好友阿容先生年底将出一本新书,我由衷地为之高兴,这将是他的第七本散文集,连同已出版的两部长篇《火城》《姐妹》,阿容的作品已达九部,他给自己预设的写作目标是一生写出十本有价值的书,这对于现在很在写作状态的阿容来说,这个目标必将被其远远超越。
因是老友,阿容先生把一件又苦又乐的差事交给我,用他的话说就是“给文字把把关”,“把关”一说于我而言是万万不敢当的,羞煞我也。友命不可为尽力而为之,这部书稿收录了阿容XX年写的《本质上,我们都是无所谓主义者》等共计51篇散文随笔,我静下心来,认真而专注地阅读这部约20万字的雄浑悲壮的文稿,心里很想为之找出几个错字别字或标点或语法上有毛病的地方,可最终也没几处文字要“把关”的,倒是阿容独具个性特色的文字魅力和字里行间迸溅出深邃睿智的思辨火花,让我越读越沉醉其中,最终,“关”没“把”成,几个字眼总不停地在脑海中跳跃翻腾:一个时代的吟者,想到以前曾写过的读书札记系列之一《一个思想的舞者-----阿容篇》,与《一个时代的吟者》恰构成了姊妹篇似的,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以此为题再写篇读后感了,感悟肤浅,阿容兄见谅。
阿容先生的文字,虽然每篇的篇幅都很长,皆有三四千字,阅读起来却不觉得冗长枯燥,反而让人像着了魔似的越读越觉得韵味绵长,相信读过他博文的博友会有同感。他的的文字,像一条忧伤的河流,让你读出疼痛,读出孤独;像一首激越的交响乐,让你读出犀利,读出辛辣,像一名禅悟生死淡出红尘的圣徒,读出祥和,读出超脱,更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他的思绪去思去悟。
阿容先生是名公务员,也是名作家。有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悲悯心,关注底层老百姓的生存状态,激愤社会现象中折射出的种种的恶性顽疾,可凭一己之力,想要改变什么比登天还难,改变不了那就用手中的笔呐喊几声总可以了吧。呐喊的声音能被接受和采纳多少呢,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而这种矛盾注定他的人生将要比别人痛苦许多。
人生因思考而改变,生命因思考而有别样的感悟。思考与感悟一直贯穿于阿容先生的生命长河中,进而流淌于笔端化成行行文字。如果说阿容之前的散文集《红尘随想》是他就一件事、一句话、一种现象、一个人......而写下的哲思妙想的结晶,是思想碎片的凝聚的话,那么他XX年的散文集《想着人生边上走去》和即将出版的新书,则让大家到了一个挣扎的矛盾的孤独的悲观的却又理性的且能自我超脱的思想者阿容的形象,他的思想成熟理性,文风极具个性特色,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关于自我灵魂的叩问,对于生死观的探寻,以及对于种种社会现象的追溯,一个一个问题的抛出和探究,很哲学很形而上,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在他眼里变得如此有意义,司空见惯的现象被他解读得如此有意味,他的文字深邃睿智而又干净纯粹,辛辣犀利又入木三分。
阿容先生说:“一个民族的复兴,不只是经济,精神性的东西,才是一个民族永不没落朝气蓬勃的动力。”鲁迅早就痛斥国民的劣根性,在《我们的奴性》一文中,阿容指出“中国的可怕,就在于这种奴性,一方面他愿意在他的上级面前做奴,一方面他又在自己的下属面前欣然接受这些人的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奴性”。当下,说信仰真是个让人觉得稀缺的词汇,《也说信仰》中一文中“其实,对大多数民众来说,他们不需要政治信仰,他们需要精神上的信仰,当下的国人,即使他们加入了某党某派,也并不表明他们就有了彻底的归属,有了信仰,至于老百姓,他们什么信仰也没有。他们只要有饭吃,有衣穿......”,说到尊严,谁不想拥有,可很多普通的小老百姓在执法者面前被管理时,一点尊严也没有。《尊严》中说到“一个国家如何才能使他的国民生活得幸福?或者,一个国民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度才会有幸福感?----我以为,作为一个国民,在受到执法管理者管理时,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同情,哪怕是怜悯,我也感到生活在这个国度是温情的、是幸福的。”
作为一个思想者,阿容先生的思绪始终处于飞扬的状态,自伤自怜式的悲观与绝望不会引起大家的共鸣,他不是陷在小我的怪圈里自怨自艾,他苦恼和绝望的东西、苦苦思索的东西恰是我们所缺失的和亟待需要的,他忧郁的是整个社会的日益物化而导致人精神上的“缺钙”,面对诚信的缺失而导致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教育体制的弊端到令人焦躁的社会治安,从贫富分化到城乡差别,从文明缺失到信仰问题,从官员贪腐到世道人心的沦丧......
因为有担当,而变得痛苦,因为心生悲悯,而变得焦躁,因为心中有爱,而变得郁闷,困惑,甚至于疼痛,悲伤和绝望。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这样评价阿容:“忧伤的文字背后,是一颗炽热的赤字之心,振聋发聩的拷问,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审视自己的灵魂。鲁迅式的犀利与哲学的思辨,令人感喟沉思。阿容先生的确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学者......”
托尔斯泰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弄明生活的意义。”而这些,阿容先生都做到了,他早就参透生死看淡名利,他变村上春树的生活模式与生活态度:把玩孤独,把玩无奈为拥抱孤独,享受孤独。当一个人痛心绝望与世道人心污浊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具备了高洁的品质,已经与世俗划开了界限。他也知道今后的岁月怎么样才能更有意义地活着。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阿容是个思想者,自我审视和审察一直贯穿在他生命的长河中,而他的思想的结晶也将会引起越来越多人的自我审察与思索,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他也将影响到很多人,使很多人的人生变得有价值。
阿容,他是一位时代的吟者,他的思想他的文字注定会成就非凡人生。我真心的祝福他,愿他在文学界越走越远。
篇3:阿辰好友作文700字
阿辰好友作文700字
吾友阿辰,同吾关系非比寻常,乃吾师也。正因如此,吾对她便倍加尊敬,小心谨慎,惟恐哪天“师颜”大怒,将吾扫地出门,则吾脸面荡然无存矣。只是阿辰倒是待人和蔼,乐于助“徒”,上述之事,大抵不会发生罢。
阿辰热爱动漫,且将她高超的绘画本领用于其上,使其笔下的动漫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可与原作媲美,令吾等佩服得五体投地矣。只是吾师惜墨如金,吾及数名仰慕者曾多次前去求其真迹,均被其以“功课太忙,恕难从命”为借口拒绝,而成为吾此生中一大憾事。前日,在吾校举办的“科技艺术节”中,阿辰又参加了书画比赛,并凭着其高潮的'绘画技艺及其对动漫的热爱与追求,画出了“为人类的未来而战斗——机动战士”一图,勇夺三等奖,令吾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阿辰另有一爱好,盖轮滑云。轮滑者,旱冰也。阿辰深谙此中技巧,且勤奋努力,天天练习,时至今日,已是熟练非常,只要一穿上旱冰鞋,便足底生风,嗖嗖作响,其速度之快,实非吾等凡人能力所及。然吾师之能力何止于此?阿辰速度虽快,但绝对安全,自她学习轮滑以来,撞人摔倒之事鲜有发生,教人想不羡慕也难。况且阿辰天资聪慧,吾与她同在轮滑班时,先生所教之动作,阿辰只需观摩一次便能参透悟透,掌握其精髓,吾却只能练习多次方可以学会皮毛,此中差异自不必言。无怪乎阿辰能有成为吾师之资格哉。
然阿辰之性格也较为特别,为双重型。在寝室中,倘有令她极端不爽之事,阿辰便会挺身而出,声音响亮,气势咄咄逼人,实与她平时之文静形象不符,乃一女强人;及至阿辰到了班中,则性格突变,文静至极,其中尤以上课时最为突出:声音如蚊鸣,脸红,低头,乃一淑女。呜呼!班中男生无不见之爱之,盖此原因耳。
吾师阿辰,动漫爱好者阿辰,轮滑爱好者阿辰,淑女阿辰,女强人阿辰……此皆阿辰,吾友也。
篇4:《阿Q正传》读书笔记
对于鲁迅的作品,我最感兴趣的是《阿Q正传》,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欣赏。
读完《阿Q正传》,阿Q的形象便在脑中挥之不去,阿Q是一个被时代所抛弃的人。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他常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麻木自己,以求得心里上的安慰与平衡。虽然我们已远离阿Q那个时代,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阻挡不了现代版阿Q的产生。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同学,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父母责怪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说,班上还有谁谁谁,比我还少呢!如果他考80分,会说还有人只考70几分,如果他考70分,那就会找出60分,甚至不及格的同学来,以此证明自己不是最弱的。
不光考试如此,平时的作业,上课回答问题同样如此,自己做得不好,不去从自身找原因,总是拿别人的短处来和自己的长处比,从不拿自己和成绩好的同学作比较,这和啊Q的精神胜利法不是如出一辙吗?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我们每个人总是向下看,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那么你会进步吗?这个社会会进步吗?我们的祖国会进步吗?
所以,读完《啊Q正传》后,我想:啊Q生长在那个特殊的,人性扭曲的年代,他才有了那样悲惨的命运。而我们生长在阳光下,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里,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我们不能再像啊Q那样麻木自己,而要不断地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不断地进步。
篇5:阿q正传读书笔记
对于《阿Q正传》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也不例外。在中学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对于《阿Q正传》并没有太多的理解,只是知道阿Q是一个底层的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的人。记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小说,作者鲁迅是中学必学的一位作家,还有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必学的。《阿Q正传》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鲁迅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批判作用。
《阿Q正传》讲述的是未庄流浪雇弄阿Q,人们已经不记得他叫甚名谁了,这个名字是作者根据音译而使用的。如果不知道这是鲁迅的作品,很容易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是一篇外国的作品。阿Q在未庄就是帮人做短工的,人们还夸阿Q能做,不知道是夸他,还是嘲讽他。阿Q把自己身份抬高,经常看扁未庄的人。未庄的人叫“长凳”,而城里人叫“条凳”,他觉得自己的见识高。
阿Q善于用精神胜利法,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心理安慰自己。一开始是怒目主义,到后面被人打就说是“被儿子打”了。阿Q经历了“押牌宝”和人打架输了;跟人家比抓虱子,然后又打起来了,不服气之后,看到尼姑就想着调戏一番,摸尼姑的头;因为想调戏吴妈而丢了饭碗,小D自然而然的就把他饭碗抢了,又和小D打了一架;不能在未庄待下去了就一直走,到静修庵偷萝卜;进城之后有钱回到未庄,到最后被抓回城里面游街、被枪毙了。从最后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悲剧结束的故事。
在我看来,阿Q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那个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人。阿Q不仅仅是一个阿Q,而是很多人的一个影子。阿Q的精神胜利法,试想有谁没有这个做过?当阿Q被人打,打不赢的时候,他就当做“被儿子打了”;我们平时有什么比赛或者输赢的活动,并没有及时的找到自己的缺点,而是在心理安慰自己: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是因为这次运气不好,发挥不出真正的水平。
阿Q总是站在一个高度看别人,认为其他人的不比他厉害。他说他本家姓赵,说他先前比谁都阔气。在打架输了之后,就去寻找另外一个胜利。在摸了尼姑的头之后,旁人的笑给了他极大的心理安慰,寻求一种胜利的感觉。之后感觉自己的手指头滑腻的,便认为是尼姑勾引他,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坏的。嘴里喃喃说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人……”,这些思想其实是圣经贤传的表现。在那个封建的时代,阿Q受到了摧残,连自己姓什么都不记得,习惯了被欺负和欺负弱小,认为比自己弱小的人就应该被欺负。
对于未庄的人来说,阿Q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在阿Q做短工时,人们都会去找他干活,但是在阿Q被打之后,却没有人用他了。阿Q进城回来之后,人们觉得阿Q有钱了,又去巴结他,认为他应该受到敬仰,找他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已经愚昧了,失去了同情心与怜悯之心。阿Q这样的人,是未庄的人调戏,玩乐的一个对象。
阿Q所生活的时代是那么的封建愚昧,所以才造就了阿Q这样的人,在失败时只会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使自己得到胜利。在那个时代即使生活的穷困潦倒,衣服破烂,也不应该用精神胜利法来陶醉自己;一个人的灵魂都没有了,更何谈其他?在那样的年代,不应该有这样的阿Q精神,为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须要有自尊,必须要有尊严,必须要有志气。这样的人才不会寄人篱下,民族才更有生机。这种讽刺阿Q精神的思想,从侧面激励了我们要有尊严,让我们更加有了勇气,敢于面对困难。
重读《阿Q正传》,让我更加明白了鲁迅对阿Q的评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生活在封建社会,顽固思想的年代,活成了这副样子,确实让我们为其感到惋惜和可怜;但是却对阿Q不去努力而愤怒。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同样会遇到困难,我们在感叹他生活的不易,但是遇到困难之后,却没有采取行动,而是一味的回避。比如说自己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的人,去乞讨要饭生活下去,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就很气愤。自己有手有脚,为什么就放弃自己,而不去努力的活着?
虽然每个人都存在着精神胜利法的影子,但是我们不能像阿Q一样陶醉自己,把自己陶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篇6:阿q正传读书笔记
昨天写完<有感之一>,越想越觉得,我们其实不仅仅是阿Q,其实也是那个赵太爷。我们明明和阿Q一样喜欢高攀,却不允许他来高攀自己。我们觉得阿Q可笑,恰恰也是因为内心深处觉得他“不配”,觉得他等于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我们之所以可以吃“天鹅肉”,是因为我们自己觉得我们不是“癞蛤蟆”。其实,我们是不是“癞蛤蟆”,那也要看从谁的角度看。有感之一>
阿Q在这个世界上,显然在谁的眼里都是个无关紧要的人。没有人在乎他的“行状”(“行状”是一个日语词,鲁迅先生喜欢借用一些日语里的汉字词汇来表达某种微妙的意思。在这里,阿Q的“行状”即阿Q的来龙去脉和现在的状态)。人们“只拿他玩笑”,忙不过来了,就雇他干活,闲时便想都没人想起他来。说得直一点,就是活着还是死了,都没人在乎。别看阿Q在别人眼里无关紧要,但他自己还挺自尊。跟人发生口角时,还会以“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来试图占人家的上风。而且只要听到有人说他能干,也不管是真心还是讥笑,他都很喜欢。因为自尊心得到了一点满足。
思想家们常说,人都是孤独的。的确,如果不知道上帝在自己身上有一个永恒的计划,我们每个人也都如阿Q,在这个世界上真的都无关紧要。没有你,地球照样转。我们虽然不至于像阿Q连个真心关心自己的家人都没有,但即使是爱我们的家人,也不完全知道我们的“行状”,更不要说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从本质上说,脱离了上帝,我们的存在,就有如阿Q,显得既孤独,又空虚无奈。除了劳累能够偶尔换来一句“你真能做”的肯定之词,让我们的自尊心稍稍得到些满足以外,就再无别的了。要说有别的,就是还要在这个活着的过程中,经常与人发生各种矛盾冲突,还要因为自己身上的某个缺点忍受他人的各种讥讽嘲笑与欺凌,让自尊心大受损伤。
阿Q正是如此。阿Q最致命的缺点,其实不是他脑袋上那个癞疮疤,而是他的自尊。因为自尊心越强的人,越容易感到被冒犯,因此也越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正是这个自尊,给阿Q带来了不少麻烦。因为这个自尊,他绝对不允许别人提他脑袋上的癞疮疤。凡能联想到他的癞疮疤的字眼,都不让人说。只要有人犯了忌讳,也不问是有心无心,他“便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自尊心越强的人,就越容易发怒。只不过我们觉得,像阿Q这么没本事的人,就不配有自尊心。因此看到这里,我们就又会在心底里暗暗觉得阿Q可笑,忍不住想说:阿Q你这贱骨头,你就认命得了。你还有什么资格发怒啊?
阿Q发怒时,他还会估量对方,“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这“柿子拣软的捏”的毛病,也是人共有的。我们虽出于教养和面子,不骂人,也不打人,但仔细察验,心底里对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的藐视,不能说完全没有。
尽管是拣了软的捏的,可不知道为什么,阿Q最后发现吃亏的总是自己,就改为“怒目而视”。从跟人打,到变为“怒目而视”,其实从表面看,就是变得更加文明了。然而,怒目而视,还是引来一场打。所以现在,自尊的我们,比阿Q学得更加聪明了一点。我们表面上显得更加文明了。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打不过别人,骂又觉得丢人,也知道当面怒目而视,亦有可能引来灾祸,所以在感觉到我们的某个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癞疮疤”被冒犯时,如果冒犯我的是比我权高位重的人,我就假装谦虚认错;一看冒犯我的是不如我的人,就会表现出嗔怒“你这人怎么说话的呢?”然而,更多时候,为了表现得我们很有教养,很宽容大度,我们会不动声色,但我们会在心里“怒目而视”。我猜,如果我们的意念能够杀人,估计这世界上已经不剩几个人了。
“在心里怒目而视”还不解气的话,就只能也像阿Q一样,继续通过单方面地贬损对方来自我安慰了。虽不屑得像阿Q说“儿子打老子”这类幼稚可笑的话,但“这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像话”之类的,是常说的。也会说“他绝对是嫉妒我”“他那种人绝对是自己不幸福才欺压我的”“其实我比他幸福多了”,谁能说自己没有用这类话安慰过自己呢?实在气不过,甚至还会有点像诅咒似地说“他那个性格脾气,肯定容易生病,肯定容易早死”。如此看来,我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比阿Q显得更加文明,更加有教养,也更加有知识,然而我们的内心,却难说不是因为更加自尊而变得更加邪恶了。只是就如圣经所说,“人心诡诈,坏到极处,无人识透”罢了。
篇7:阿q正传读书笔记
《阿Q正传》写于19,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
小说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这就是《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
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阿Q。文章中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但阿Q形象的意义又远远不只是一个农民的代表,他具有更为深广的思想蕴涵。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贫无立锥之地,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不去反抗斗争,反倒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正是这种精神胜利法使得阿Q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也使阿Q显得十分麻木、可笑。他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他最能自尊自大,毫无根据地炫耀自己的前世和将来,又最能在现实中毫不知耻地自轻自贱;他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甚至以自己的弱点为荣;他还欺善怕恶,欺弱怕强。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农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不觉“神往”革命,希望从此能够翻身。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要女人,要房子,要钱等),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虽然,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已不是阿Q所独有,它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高度概括,是民族病态的集中体现。“阿Q相”已成为民族劣根性的代名词。精神胜利法深刻的阶级根源来自于中国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意识,其历史根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上屡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紧密相关,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易感染上精神胜利法。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旧的封建思想意识形态的彻底批判。阿Q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永远过去,但阿Q性格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却并未绝迹,这正是阿Q形象的思想魅力所在。
与此同时,鲁迅高度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为阿Q这一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环境。尤其是,鲁迅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党人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意识到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没有去启发和发动他们,终于被封建势力篡夺了胜利果实,而没有发生真正的变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Q最终被所谓革命政府诬指为抢匪,被绑上法场,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文章中的“大团圆”描写,其实是对阿Q的革命既不简单的肯定,也不简单的否定:阿Q的向往革命是必然的,是由他的被压迫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阿Q革命的动机是模糊的,是出于一种激动而盲目的情绪,缺乏起码的革命觉悟;阿Q的革命目的是极端错误的,无非是杀人、夺物与传宗接代;阿Q的革命方式是奶瓶尚的他对革命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将辫子盘在头上,或去投靠革命党。由此看出,鲁迅对阿Q的革命是持否定态度的。阿Q的“大团圆”的结尾也是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必然结果,他既是阿Q个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正是通过阿Q这一悲剧结局,鲁迅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这场革命由于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也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阿Q正传》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鲁迅运用传神的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叙述体的结构和夸张的讽刺性的语言,也是十分成功的,在形式上,出色地将悲剧和喜剧两种不同的风俗融为一体,达到悲剧内容与喜剧形式的有机统一;在写人的艺术上,成功地将西方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心理及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等特点,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传统形式的结构及用人物自身言行来传达人物神情的艺术传统融为一体。
篇8:《阿Q正传》读书笔记
《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一定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篇9:《阿Q正传》读书笔记
阿Q虽说很自尊,但他也像其他农民一样,不能脱俗,喜欢欺侮妇女,认为“女人是祸水”,尽管四处流浪,没有固定的住所,可也想传宗接代。因为调戏赵家的吴妈而找不到工作,饿得他除了裤子都卖了,被迫去了城里。
阿Q经常被人欺负。有一回,他被别人欺负了,看见一个小尼姑,就拿她来出气,说了一些很粗鲁的话,别人都鼓掌。他以为是别人为他喝彩,实际上是别人在讥笑他的无知与愚昧,更反映了他不敢面对现实的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是借阿Q这个人物的性格,反映了旧中国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和对旧社会的批判。像阿Q这样的人物现在还有,也许你就是。奥运会马上开幕了,我们应该三省吾身,杜绝阿Q现象,为奥运,为中国树立新风!
篇10:《阿Q正传》读书笔记
像我这种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看过一本书之后还要写读后感,感觉好奇怪,一定会有好多人笑,这我知道。从文字上就可以看出我所知道并会运用的词语真是廖廖无几,不过也没有什么丢脸的,勇气可嘉。
《阿Q正传》,如果没有导读,看完了这本书,我只会觉得阿Q这个人好让人看不起,失败都不敢承认,自己欺骗自己,真是一个既卑微又渺小的人物,这种人有什么可写的?还会因为他而使这部短篇成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怪异。由此可见,我的大脑还真是有够平滑的,只看到表面的东西,怪不得一天到晚能吃能睡的,原来是因为想法太过简单。
通过导读的帮忙理解,我才知道,鲁迅不愧是鲁迅啊!像连环画似的一部作品居然有这么深层的含义,批判的是中国人的这种阿Q心态,不得不承认,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着阿Q的影子。这部作品不只是一种揭示,更重要的是一种提醒,鲁迅先生适时的给中国人打了预防针,消除阿Q心态,让阿Q的`形象仅仅是回忆中的典型。
篇11:《阿Q正传》读书笔记
《阿Q正传》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写的,其中插图更是好玩,插图由丰子恺绘,《阿Q正传》的主人公是阿Q,他的原名阿Quei。
阿Q及可悲、可怜、看不起人等特点融于他一身。他好玩:当别人打他时,别人捏着他的黄辫子往墙上撞,虽然在形式上输了,但他心里想的却是“儿子打老子,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就得意地走了,第二天打他的人知道了他说儿子打老子,又去找他算帐说:“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家禽”,又打了一阵子,阿Q又说:“我是豸虫,别打了,我是豸虫!”“是豸虫也不行!”他可怜:他被误认为是盗贼被杀了时我觉得他很可怜。他看不起王胡,但他找出来的虱子没有王胡多,咬起来没有王胡的响,就不服气,要跟他打架,打又打不过他。
这篇小说反应当时社会的人太愚昧无知,没有觉醒,不能起来革命。
篇12:《阿Q正传》读书笔记
阿Q的一生是悲惨的。他永远是被人欺负的对象,可是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他总是“胜利”。阿Q是给别人做短工的,地位不高,而且总是惹到那些闲人,自然就少不了一顿打。那些人揪住他的衣领,在墙上磕上几个响头,不到十秒,阿Q自己反倒这样想:“现在的世道,还有儿子打老子的……”然后便乐呵呵地走了。这就是阿Q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无疑是狂妄自大、自欺欺人。阿Q的得意之态、愚蠢愚昧在“精神胜利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阿Q更可笑,也更可悲的是他竟然和王胡比丑,比不过了还生气,这充分说明了阿Q的生活无聊到了极点。从被人欺负后的反抗到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阿Q已经麻木了,这无不使人感到可悲与可怜。
篇13:阿q正传读书笔记
初识鲁迅的.时候是在今年语文书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一开始,我并不怎么欣赏他。后来,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鲁迅儿童文学选集》,因为对阿Q这个名字好奇,所以《阿Q正传》是我读的第一篇文章,在《阿Q正传》的字里行间都刻有他的情绪和对社会的满腔悲伧。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流浪雇农。
阿Q深受剥削、压迫和凌辱,这本已是十分悲惨了,更令人心痛的是:他对这些竟然麻木健忘,并且养成自卑自贱自欺自轻的恶习,甚至靠那些凌弱的小者来发泄被人欺压之气,以让自己获得平衡。阿Q的性格之所以形成这样恶习是基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人生遭遇。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见到不会说话的人他便骂,见到力气小的人他便打。与王胡打架打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经伸出头来等待了。对小D,则是扬起了拳头向小D摆出了一副挑战的态度,对没有抵抗力的尼姑则动手动脚。
阿Q临死之前感到最遗憾的两件事是:一是画押的圆圈画的不圆。二是游街时,没能唱出几句戏来。这两件遗憾的事是多么的可笑啊,又是多么的可悲。这绝对不是临死前的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阿Q是没有灵魂的,就是死了也没办法上天。因为他只有一副以大欺小的躯壳,他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多他一个少他一个都没有关系。阿Q死后,人们对阿Q的死态度各不一样,有人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有力的证据。”有人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人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跑了一趟。”这些语言就是人们对阿Q的“临死祝福”。
这篇文章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他自欺自贱自轻不肯面对当今现实的性格,反映出当时我们中国人民的软弱。这种性格不仅是阿Q,还有许多雇农和他一样。阿Q给了我们一个不可自欺自贱自轻的很好例子,使我们懂得了应该面对现实,不要被困难所吓倒。
★ 秋的余温作文
★ 一天伊始散文
★ 上海秀道者古塔
★ 家长孩子开学寄语
★ 想起了幼儿园作文
【好友阿容读书笔记(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初三伊始作文2023-01-05
无边的回忆作文500字2023-06-09
不畏将来不念过去经典语录2023-06-23
闲人与闲话2022-05-27
闲话书事优美散文2022-04-29
想起了失败的困扰800字作文2022-08-24
想起了母亲的手作文2023-05-03
不畏将来演讲稿2022-04-29
经典语录 不畏将来不念过去2024-01-19
《三个火枪手》读书笔记优秀感悟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