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abcsm”为你分享6篇“古代名人故事书里的故事”,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古代名人故事书里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书里的故事1:毛泽东和徐特立的故事
徐特立,湖南长沙县五美乡人,字懋恂。1877年2月1日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家,比毛泽东长16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进步,景仰孙中山,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自1895年起,他在长沙等地从事教育工作。他虽然只有六年半学历,但是靠自学而精通古文、历史、地理和数学等知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徐特立是他的老师,毛泽东曾称徐老是他“最敬佩的老师”。
徐特立在43岁的时候,思想更加成熟。在这个年龄,一般中年人大多已对前途持消极态度,他却毅然决定远赴重洋,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学成归来时,他已近知天命之年。当时,适逢中国革命处于前所未有的低潮,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所制造的腥风血雨,徐特立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4年,当红军开始长征时,徐特立已是57岁的老人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义无反顾地随红军主力离开江西,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向渺无人烟的雪山草地进发,从而成为红军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长征老兵。当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徐特立已是年近60的花甲老人了。
1937年1月,毛泽东在党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提出,要为从雪山草地跋涉过来的徐特立老人破例公开庆祝60岁大寿,他说并非出于他和徐特立的师生情谊,而是因为徐特立自1920xx年参加革命,特别是他以57岁高龄参加长征,以超人毅力克服难以想像的千难万险,胜利到达陕北的壮举,已成为红军队伍中让人振奋与感动的楷模,为他祝寿的目的在于鼓舞红军指战员的士气。党中央一致拥护和支持毛泽东的这一建议。
1937年1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给正在陕北保安的徐特立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1920xx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你是任何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处处表现自己就是服从党的与革命的纪律之模范……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信写完的当天,毛泽东就派人骑马涉过潺潺延河,星夜驰往保安,将信专程送到在那里主持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工作的徐特立的手中。
其实,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徐特立虽然和党中央的所在地延安近在咫尺,可是他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和毛泽东几乎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当徐特立收到毛泽东为自己祝寿的亲笔信时,激动不已。他在感动之余决定向党中央和毛泽东致函,坚决要求取消为他祝寿。然而,祝寿热潮已经掀起,不以徐特立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了。徐特立在这次祝寿结束之后,在延安的报纸上发表了《我的答词》。他说:“各位同志为我祝寿,我很高兴,用不着说客气话……我一生过着极不平常的生活,让我这老古董来推动伟大的革命,是全国抗日战争的需要。我将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并存,我为此而感到高兴。我愿继续站在抗日战争最前列,为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而奋斗!”
1947年2月1日,徐特立年届70。受中央委派,徐特立在抗战全面爆发后,曾奔波于第十八集团军和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之间,为党的统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回到延安以后,徐特立在边区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创建了延安自然科学院,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出第一批科技人才。当徐特立70岁寿辰到来之际,党中央经过慎重讨论,决定在全党再次为这位革命老人祝寿。
此时,全国范围的解放战争已经打响,胡宗南的部队正在向延安步步紧逼。尽管战事紧张,但党中央仍然决定在撤离延安之前为徐老祝寿,并公开发表为徐特立祝贺70大寿的贺信。1947年1月10日,这封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的贺信写道:
亲爱的特立同志:
党的中央委员会热烈庆祝你的七十大寿!
你的道路,代表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最优秀传统。你是热爱光明的,百折不挠,在五十岁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你对于民族和人民的事业抱有无限忠诚,在敌人面前,你坚持着不妥协不动摇的大无畏精神,你的充沛的热情,使懦夫为之低头,反动派为之失色。你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你的知识是和工农相结合、生产相结合的。你把群众当成先生,群众把你当作朋友。你对自己是学而不厌,你对别人是诲而不倦,这个品质使你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你痛恨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你的朴素勤奋七十年如一日,这个品质使你成为全党自我牺牲和艰苦奋斗作风的模范。你的这一切优良品质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骄傲,把你的这一切优良品质发扬光大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革命任务。
祝你永远健康!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这时,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已向延安包抄和逼近,毛泽东为了徐特立的安全,让他先撤离延安,他自己则率数万人马与20万敌军周旋。当徐特立离延时,毛泽东亲自去送行话别。当时,毛泽东检查徐特立的行李准备情况,发现没有热水瓶,立即命令工作人员从他仅有的两只热水瓶中拿来一只,送给了徐特立……祝寿声中,七旬老人正跋涉在吕梁山麓。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尽管政务十分繁忙,仍忘不了他与徐特立之间的师生情谊。一次,毛泽东特地派人来到徐特立的住地,邀请他到中南海家中吃饭。席上,还专备了几样家乡风味的菜肴招待老师———一碗湘笋,一盘青椒,这是两人都爱吃的。毛泽东抱歉地说:“徐老,请你来,没有好菜吃。”徐老笑着说:“人意好,水也甜嘛!”主席要让老师坐上席,徐老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硬是让徐老坐了上席。毛泽东见老师穿着还像当年那样简朴,就将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呢子大衣脱下来送给老师,说是以表学生心意。徐特立接衣在手,激动不已。
古代名人故事书里的故事2:终身奋斗不知老
20世纪50年代有一首歌曲家喻户晓,歌中唱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这首歌可以说是老一辈革命家的真实写照。我国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即使人到中年、老年也都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徐特立就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
“意志坚强老英雄”
1934年12月,徐特立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一起,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时他已58岁了,是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为了照顾他,上级专门给他配备了一匹马。但他总是把马让给体弱有病的同志骑,自己拄着一根自制的红缨枪,跟大伙儿一道,有说有笑,迈着坚定的步子,走在队伍前头。
红军从瑞金出发以后,国民党的飞机乌鸦似的天天在上空盯着红军的队伍转。为了甩掉敌人的跟踪,红军一般在夜间行军。上级领导要大家利用行军空隙,进行军事训练,学习夜间辨别方向和识别岔路等多项本领。同志们认为徐特立年纪大了,便没有通知他参加这项练兵活动。一天,大家正准备集合训练,只见一个人从树林里跑出来,迅速站到行列里。仔细一看,原来是徐特立!他头戴用树枝编的掩护圈,裹腿打得绷绷紧,乍一看,还真像是一个生气蓬勃的青年战士呢!教练员请他在一旁观摩,但徐特立坚决不肯,他风趣地向教练员提起意见来:“这可不对呀,教练员同志!不能光看表面,别看我头发白了,牙齿掉了,可我是人老心不老啊!难道年纪大了,就可以不执行上级的规定,取消当红军战士的资格吗?”说着,就跟着队伍做起动作来。
长征中,部队要通过一片沼泽地。徐特立一脚踏上去,烂泥就没过了膝盖,等站稳了,再向前跨一步,另一只脚又陷进去了。同志们见他每走一步都得耗很大力气,就把马牵过来,说:“徐老,全连都轮流骑过马了,您也该骑上马歇一歇了,不然,您的身体会被拖垮的!”徐特立笑笑说:“都骑过了,就让马驮行李嘛!你们放心,我们革命队伍拖不垮,我的身体也拖不垮的!不信,咱们比比看。”说完,便和大伙儿赛起来,一步又一步地走得更快更有力了。
后来,同志们编了一首顺口溜,赞颂徐特立:
意志坚强老英雄,
长征路上不停步。
遇到困难挺身出,
精神抖擞笑盈盈。
“人老宛如花正放”
在延安的时候,为了照顾年老体弱的同志,边区政府规定给他们发“老年津贴”。一天,一位女同志负责给徐特立送去“老年津贴”――几十个鸡蛋。徐特立问明情况后,诚恳地说:“组织上对我太关心了,我只有努力工作,来报答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不过,我身体很好,用不着这些东西。”他请这位女同志把鸡蛋拿去送给体弱多病的同志。
组织上知道这一情况后,又派这位女同志第二次送去,徐特立还是不肯收。这位女同志解释说:“我来的时候,组织上再三嘱咐,说您已是六十几岁的老年人了,跟年轻人不同,必须吃点有营养的食品,才能使身体健康……”不等她把话说完,徐特立就笑着说:“论年龄,也许我是你的三倍,说得上是个老年人了。但是,我的身体,不一定比你差。你看看,我穿多少?你穿多少?”
徐特立把打着补丁的灰布单裤往上卷了卷,对她说:“你看,我只穿单裤加粗布衬裤;你呢,穿棉裤还加绒衣裤哩!”
这位女同志一时被说得语塞,便向徐特立耍起小孩脾气来:“我不管您衣服穿得多,还是穿得少,反正您年纪大了,就应该得到照顾。这鸡蛋您得收下。”
徐特立以为她生气了,便笑着说:“好孩子,别生气,说我老了,我可不服气,我还要亲眼看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哩!你说能吗?”
“当然能!”
“你说得对!我相信!我相信我能看见,因为中国有了共产党,有了毛主席,一切都有了希望。说实话,我就不服老。”
接着,徐特立给她讲述了一件事:
有一次,有位同志病了,思想悲观,徐特立去看他,他给徐特立背了两句唐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说自己就像花落去一样,是无可奈何了。徐特立笑着对他说:我们生长在革命时代,不应有这种悲观情绪。我也送你两句诗:人老宛如花正放,青春初去又归来。
那位同志听了顿时精神为之一振,兴奋地说:“对!讲得好,讲得好!”
听了徐特立讲的故事,这位女同志很受感动,但想到组织上再三交代,还是把鸡蛋放下,转身跑了。但没想到,她刚回去不久,鸡蛋又被送回来了,上面还放着一封徐特立的亲笔信,说明不收的理由。大家看了很感动,商量以后也写了一封信,还派那位女同志第三次送去。
徐特立一见到她,就笑着说:“好孩子,你坐呀,什么事这样高兴,是不是又来同我讨论老年津贴问题来了?”女同志这回有了准备,她先把组织上的信交给徐特立,调皮地说:“今天我是来给您送信的,不是来同您讨论老年津贴问题的。”
徐特立看完信,激动地说:“党太关心我了!我为党为人民做的事太少太少了,我怎么敢当?”
听他这么说,女同志就故意问:“徐老,这一回是组织上的决定,您还再叫我拿回去吗?”
“既然是组织上的决定,我无条件服从,好,我收下。”
那位女同志终于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可是,徐特立收下鸡蛋以后,自己并没有吃多少,而是将大部分送给了生病的同志。
“终身奋斗不知老”
1947年,在辗转行军途中,年已古稀的徐特立有一次住在一个老乡家里。老乡见他穿着一套灰布军服,满头白发,便好奇地问他:“老同志,你那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在队伍上当兵呀?”徐特立笑呵呵地回答:“是啊,革命不分老少,我还要再干20xx年呢!”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这时,他已是72岁的老人,胡须、头发全白了,但他人老心不老,还雄心壮志地制定了一个20xx年学习和工作计划。有人劝他说:“人活70古来稀,您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了,为革命事业奔波了几十年,吃尽了苦头,现在胜利了,也该享享福了。学习、工作和建设这些,都是青年人的事,您老人家就欢欢乐乐地过晚年吧!” 徐特立却不以为然地说:“学问是无止境的,活一天就要学一天,为人民工作一天。过去懂得的许多东西,现在用处不大了,进行新的斗争,需要新的知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永远不衰老。要是不学习,思想一停止,人就真的老啦。”
徐特立有一个习惯,如果一个问题白天没有完全想清楚,晚上睡觉时,他还要继续思考,有时半夜想到了什么就起床把它记下来。秘书往往在头一天晚上帮他把桌面上的东西收拾干净了,可是第二天早上走进他的卧室一看,桌面上又有了许多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秘书奇怪地问:“徐老,这是怎么回事?”徐特立说:“有些事我半夜想了起来,怕第二天忘记,就起床把它记下来。”
就是凭着这种惊人的毅力,徐特立克服了年纪大、记忆力衰退的困难,永不满足地学习,努力完成党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在延安时,被毛泽东赞誉“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的着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曾写诗歌颂徐特立:
精神仿佛陶行知,
革命党人一老师;
当代毛公亲受教,
而今禹墨正匡时。
不避风霜秋复多,
人如墨翟寿如松;
终身奋斗不知老,
革命还须效此翁。
“七十老将水中舞”
徐特立常说,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特别是和青年人在一起,更能增添青年人的气息,使老年人变得年轻”。他有一副好身板,直到八九十岁高龄,背不驼,腰不弯,气不衰,还能精力充沛地为党工作。这是他几十年来坚持锻炼的结果。
徐特立52岁在苏联学习的时候,学会了游泳。他觉得这是一项很有趣的运动,不论是潜入水底,还是漂浮水面,都能使筋骨舒展自如,还可以把皮肤洗得干干净净,因此他十分喜爱这项运动,一有机会就要畅游一番。
在延安的时候,有一年举行青年运动会,其中有100米游泳比赛项目。当比赛开始时,观众们惊奇地发现,在朝气蓬勃的青年运动员行列里,站着一个须发银白、满面红光的老运动员――年近70的徐特立。这么高龄的人还能下水游泳,这在当时已够稀奇了,更不要说还要和小伙子们比高低。人们又是好奇又是担心地瞪大眼睛,直望着他。当裁判员一声令下,几个人一齐扑向河里。只见徐特立仰着身子,手划足蹬,勇往直前,满头白发就像一簇雪白的银丝,漂浮在水面上,一起一伏,随波涌进。观众们立即拍手叫好,无不为徐特立这种老当益壮的革命精神所鼓舞。后来,续范亭曾为这事写了一首诗赞扬徐特立:
曾记秋风八月寒,
军民集会延河干;
七十老将水中舞,
多少青年瞪眼看!
1965年7月,年近89岁的徐特立去颐和园游玩,看到许多青年人在昆明湖里游泳,便忍不住也跳下水去。许多游客十分好奇,纷纷前来观看。大家有的鼓掌,有的赞叹,都为徐特立健壮的体魄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叫好。
徐特立爱游泳,也爱爬山。他游泳不到终点不罢休,爬山爬不到顶峰不停步。1963年的一天,正在桂林视察工作的朱德和徐特立相约一起去攀登桂林的叠彩山明月峰。山上怪石嶙峋,道路陡峭难行,即使是青年人,爬上去也要费很大力气。朱德决心爬上去。徐特立在一旁笑着说:“总司令,你这年轻人都想上去了,我这老头子也不能落后呀!”朱德回答说:“我已经77岁了,怎么还说我是年轻人呢?”徐老又说:“我今年已经87岁了,比你整整大10岁,你当然是年轻人了。”就这样,两位老人一前一后向山上爬去。
徐特立步履矫健,爬山时连手杖都没有用。朱德爬上去不久,徐特立也登上了顶峰。当时天气还有些寒意,但徐特立爬得满头大汗,他脱掉帽子,敞开衣襟,任那强劲的山风吹拂。朱德见了,欣然做诗一首送给徐特立:
徐老老英雄,同上明月峰。
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
徐特立也用同一韵和诗一首,回赠朱德:
朱总更英雄,同行先登峰。
拿云亭上望,漓水来春风。
两位革命老人并肩站在高高的峰顶上,举目远眺祖国的锦绣河山,尽情饱览水光山色,脸上浮现着幸福、欣慰的笑容。
后来,谢觉哉老人读了两人的诗,也和了一首:
越老越英雄,登上最高峰。
九十不算老,昂头唱大风。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在党中央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中共中央委员滕代远代表中央致悼词,给他以很高的评价。
平凡伟大马列真,
一代师表启后昆。
道德文章垂万世,
堪称革命一完人。
曾任中纪委、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副省长、长沙市委书记的曹瑛,为纪念徐特立百年诞辰而题写的这首诗,是对徐特立一生恰如其分的赞颂。
古代名人故事书里的故事3:徐特立痛恨贪官而更名
徐特立原名徐懋恂,1893年的一天,徐特立乘船去南岳衡山,同船有一个乡官小吏觉得船夫划行得太慢,暴怒异常,不容大家劝阻,就对船夫开始拳打脚踢。
徐特立目睹小吏的暴行,非常愤恨,心中默默发誓,今后若能取得功名,就只做教官,决不当欺压百姓的贪官。
回到家后,他更名为徐特立,取意“独行特立,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从此以后,徐特立投身革命、立志报国,始终保持着廉洁自律、勤俭为民的工作作风。
1937年,徐特立被党中央任命为边区教育部部长,负责陕甘宁边区的教育规划与指导工作。有一天,徐特立到一所学校听课,老师们见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误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
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大名鼎鼎的边区教育部部长。当时,边区流传着两首赞扬徐特立的小诗:“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新中国建立后,徐特立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依旧保持着节俭的作风。他常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坚持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没有地方放床,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
徐特立一共生育过八个孩子,但长大成人的只有四个。大儿子徐笃本中学时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艰苦的革命工作,使徐笃本积劳成疾病逝于长沙,年仅21岁。大女儿徐守珍因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的活动被捕,20多年时间里,她与父亲徐特立完全失去了联系。
1949年上海解放后,徐守珍终于和父亲取得联系。徐特立在给女儿的信中说:“知道你们夫妇已解决了失业问题,希望你们努力工作,并关心其他失业的人们。我希望你们每一日每一时都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上半晚想自己的困难,下半晚一定要想群众的困难,以及政府的困难,机关负责人的困难。这样去做人,自己的个人苦恼没有了,胸怀开阔了,就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先进分子。”
篇2:古代名人故事书里的故事
徐特立,湖南长沙县五美乡人,字懋恂。1877年2月1日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家,比毛泽东长16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进步,景仰孙中山,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自1895年起,他在长沙等地从事教育工作。他虽然只有六年半学历,但是靠自学而精通古文、历史、地理和数学等知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徐特立是他的老师,毛泽东曾称徐老是他“最敬佩的老师”。
徐特立在43岁的时候,思想更加成熟。在这个年龄,一般中年人大多已对前途持消极态度,他却毅然决定远赴重洋,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学成归来时,他已近知天命之年。当时,适逢中国革命处于前所未有的低潮,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所制造的腥风血雨,徐特立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4年,当红军开始长征时,徐特立已是57岁的老人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义无反顾地随红军主力离开江西,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向渺无人烟的雪山草地进发,从而成为红军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长征老兵。当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徐特立已是年近60的花甲老人了。
1937年1月,毛泽东在党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提出,要为从雪山草地跋涉过来的徐特立老人破例公开庆祝60岁大寿,他说并非出于他和徐特立的师生情谊,而是因为徐特立自1927年参加革命,特别是他以57岁高龄参加长征,以超人毅力克服难以想像的千难万险,胜利到达陕北的壮举,已成为红军队伍中让人振奋与感动的楷模,为他祝寿的目的在于鼓舞红军指战员的士气。党中央一致拥护和支持毛泽东的这一建议。
1937年1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给正在陕北保安的徐特立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1927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你是任何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处处表现自己就是服从党的与革命的纪律之模范……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信写完的当天,毛泽东就派人骑马涉过潺潺延河,星夜驰往保安,将信专程送到在那里主持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工作的徐特立的手中。
其实,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徐特立虽然和党中央的所在地延安近在咫尺,可是他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和毛泽东几乎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当徐特立收到毛泽东为自己祝寿的亲笔信时,激动不已。他在感动之余决定向党中央和毛泽东致函,坚决要求取消为他祝寿。然而,祝寿热潮已经掀起,不以徐特立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了。徐特立在这次祝寿结束之后,在延安的报纸上发表了《我的答词》。他说:“各位同志为我祝寿,我很高兴,用不着说客气话……我一生过着极不平常的生活,让我这老古董来推动伟大的革命,是全国抗日战争的需要。我将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并存,我为此而感到高兴。我愿继续站在抗日战争最前列,为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而奋斗!”
1947年2月1日,徐特立年届70。受中央委派,徐特立在抗战全面爆发后,曾奔波于第十八集团军和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之间,为党的统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回到延安以后,徐特立在边区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创建了延安自然科学院,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出第一批科技人才。当徐特立70岁寿辰到来之际,党中央经过慎重讨论,决定在全党再次为这位革命老人祝寿。
此时,全国范围的解放战争已经打响,胡宗南的部队正在向延安步步紧逼。尽管战事紧张,但党中央仍然决定在撤离延安之前为徐老祝寿,并公开发表为徐特立祝贺70大寿的贺信。1947年1月10日,这封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的贺信写道:
亲爱的特立同志:
党的中央委员会热烈庆祝你的七十大寿!
你的道路,代表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最优秀传统。你是热爱光明的,百折不挠,在五十岁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你对于民族和人民的事业抱有无限忠诚,在敌人面前,你坚持着不妥协不动摇的大无畏精神,你的充沛的热情,使懦夫为之低头,反动派为之失色。你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你的知识是和工农相结合、生产相结合的。你把群众当成先生,群众把你当作朋友。你对自己是学而不厌,你对别人是诲而不倦,这个品质使你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你痛恨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你的朴素勤奋七十年如一日,这个品质使你成为全党自我牺牲和艰苦奋斗作风的模范。你的这一切优良品质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骄傲,把你的这一切优良品质发扬光大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革命任务。
祝你永远健康!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这时,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已向延安包抄和逼近,毛泽东为了徐特立的安全,让他先撤离延安,他自己则率数万人马与20万敌军周旋。当徐特立离延时,毛泽东亲自去送行话别。当时,毛泽东检查徐特立的行李准备情况,发现没有热水瓶,立即命令工作人员从他仅有的两只热水瓶中拿来一只,送给了徐特立……祝寿声中,七旬老人正跋涉在吕梁山麓。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尽管政务十分繁忙,仍忘不了他与徐特立之间的师生情谊。一次,毛泽东特地派人来到徐特立的住地,邀请他到中南海家中吃饭。席上,还专备了几样家乡风味的菜肴招待老师———一碗湘笋,一盘青椒,这是两人都爱吃的。毛泽东抱歉地说:“徐老,请你来,没有好菜吃。”徐老笑着说:“人意好,水也甜嘛!”主席要让老师坐上席,徐老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硬是让徐老坐了上席。毛泽东见老师穿着还像当年那样简朴,就将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呢子大衣脱下来送给老师,说是以表学生心意。徐特立接衣在手,激动不已。
篇3:古代名人故事书里的故事
徐特立原名徐懋恂,1893年的一天,徐特立乘船去南岳衡山,同船有一个乡官小吏觉得船夫划行得太慢,暴怒异常,不容大家劝阻,就对船夫开始拳打脚踢。
徐特立目睹小吏的暴行,非常愤恨,心中默默发誓,今后若能取得功名,就只做教官,决不当欺压百姓的贪官。
回到家后,他更名为徐特立,取意“独行特立,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从此以后,徐特立投身革命、立志报国,始终保持着廉洁自律、勤俭为民的工作作风。
1937年,徐特立被党中央任命为边区教育部部长,负责陕甘宁边区的教育规划与指导工作。有一天,徐特立到一所学校听课,老师们见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误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
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大名鼎鼎的边区教育部部长。当时,边区流传着两首赞扬徐特立的小诗:“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新中国建立后,徐特立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依旧保持着节俭的作风。他常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坚持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没有地方放床,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
徐特立一共生育过八个孩子,但长大成人的只有四个。大儿子徐笃本中学时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艰苦的革命工作,使徐笃本积劳成疾病逝于长沙,年仅21岁。大女儿徐守珍因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的活动被捕,20多年时间里,她与父亲徐特立完全失去了联系。
1949年上海解放后,徐守珍终于和父亲取得联系。徐特立在给女儿的信中说:“知道你们夫妇已解决了失业问题,希望你们努力工作,并关心其他失业的人们。我希望你们每一日每一时都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上半晚想自己的困难,下半晚一定要想群众的困难,以及政府的困难,机关负责人的困难。这样去做人,自己的个人苦恼没有了,胸怀开阔了,就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先进分子。”
篇4:古代名人故事书里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有一首歌曲家喻户晓,歌中唱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这首歌可以说是老一辈革命家的真实写照。我国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即使人到中年、老年也都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徐特立就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
“意志坚强老英雄”
1934年12月,徐特立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一起,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时他已58岁了,是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为了照顾他,上级专门给他配备了一匹马。但他总是把马让给体弱有病的同志骑,自己拄着一根自制的红缨枪,跟大伙儿一道,有说有笑,迈着坚定的步子,走在队伍前头。
红军从瑞金出发以后,国民党的飞机乌鸦似的天天在上空盯着红军的队伍转。为了甩掉敌人的跟踪,红军一般在夜间行军。上级领导要大家利用行军空隙,进行军事训练,学习夜间辨别方向和识别岔路等多项本领。同志们认为徐特立年纪大了,便没有通知他参加这项练兵活动。一天,大家正准备集合训练,只见一个人从树林里跑出来,迅速站到行列里。仔细一看,原来是徐特立!他头戴用树枝编的掩护圈,裹腿打得绷绷紧,乍一看,还真像是一个生气蓬勃的青年战士呢!教练员请他在一旁观摩,但徐特立坚决不肯,他风趣地向教练员提起意见来:“这可不对呀,教练员同志!不能光看表面,别看我头发白了,牙齿掉了,可我是人老心不老啊!难道年纪大了,就可以不执行上级的规定,取消当红军战士的资格吗?”说着,就跟着队伍做起动作来。
长征中,部队要通过一片沼泽地。徐特立一脚踏上去,烂泥就没过了膝盖,等站稳了,再向前跨一步,另一只脚又陷进去了。同志们见他每走一步都得耗很大力气,就把马牵过来,说:“徐老,全连都轮流骑过马了,您也该骑上马歇一歇了,不然,您的身体会被拖垮的!”徐特立笑笑说:“都骑过了,就让马驮行李嘛!你们放心,我们革命队伍拖不垮,我的身体也拖不垮的!不信,咱们比比看。”说完,便和大伙儿赛起来,一步又一步地走得更快更有力了。
后来,同志们编了一首顺口溜,赞颂徐特立:
意志坚强老英雄,
长征路上不停步。
遇到困难挺身出,
精神抖擞笑盈盈。
“人老宛如花正放”
在延安的时候,为了照顾年老体弱的同志,边区政府规定给他们发“老年津贴”。一天,一位女同志负责给徐特立送去“老年津贴”――几十个鸡蛋。徐特立问明情况后,诚恳地说:“组织上对我太关心了,我只有努力工作,来报答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不过,我身体很好,用不着这些东西。”他请这位女同志把鸡蛋拿去送给体弱多病的同志。
组织上知道这一情况后,又派这位女同志第二次送去,徐特立还是不肯收。这位女同志解释说:“我来的时候,组织上再三嘱咐,说您已是六十几岁的老年人了,跟年轻人不同,必须吃点有营养的食品,才能使身体健康……”不等她把话说完,徐特立就笑着说:“论年龄,也许我是你的三倍,说得上是个老年人了。但是,我的身体,不一定比你差。你看看,我穿多少?你穿多少?”
徐特立把打着补丁的灰布单裤往上卷了卷,对她说:“你看,我只穿单裤加粗布衬裤;你呢,穿棉裤还加绒衣裤哩!”
这位女同志一时被说得语塞,便向徐特立耍起小孩脾气来:“我不管您衣服穿得多,还是穿得少,反正您年纪大了,就应该得到照顾。这鸡蛋您得收下。”
徐特立以为她生气了,便笑着说:“好孩子,别生气,说我老了,我可不服气,我还要亲眼看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哩!你说能吗?”
“当然能!”
“你说得对!我相信!我相信我能看见,因为中国有了共产党,有了毛主席,一切都有了希望。说实话,我就不服老。”
接着,徐特立给她讲述了一件事:
有一次,有位同志病了,思想悲观,徐特立去看他,他给徐特立背了两句唐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说自己就像花落去一样,是无可奈何了。徐特立笑着对他说:我们生长在革命时代,不应有这种悲观情绪。我也送你两句诗:人老宛如花正放,青春初去又归来。
那位同志听了顿时精神为之一振,兴奋地说:“对!讲得好,讲得好!”
听了徐特立讲的故事,这位女同志很受感动,但想到组织上再三交代,还是把鸡蛋放下,转身跑了。但没想到,她刚回去不久,鸡蛋又被送回来了,上面还放着一封徐特立的亲笔信,说明不收的理由。大家看了很感动,商量以后也写了一封信,还派那位女同志第三次送去。
徐特立一见到她,就笑着说:“好孩子,你坐呀,什么事这样高兴,是不是又来同我讨论老年津贴问题来了?”女同志这回有了准备,她先把组织上的信交给徐特立,调皮地说:“今天我是来给您送信的,不是来同您讨论老年津贴问题的。”
徐特立看完信,激动地说:“党太关心我了!我为党为人民做的事太少太少了,我怎么敢当?”
听他这么说,女同志就故意问:“徐老,这一回是组织上的决定,您还再叫我拿回去吗?”
“既然是组织上的决定,我无条件服从,好,我收下。”
那位女同志终于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可是,徐特立收下鸡蛋以后,自己并没有吃多少,而是将大部分送给了生病的同志。
“终身奋斗不知老”
1947年,在辗转行军途中,年已古稀的徐特立有一次住在一个老乡家里。老乡见他穿着一套灰布军服,满头白发,便好奇地问他:“老同志,你那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在队伍上当兵呀?”徐特立笑呵呵地回答:“是啊,革命不分老少,我还要再干呢!”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这时,他已是72岁的老人,胡须、头发全白了,但他人老心不老,还雄心壮志地制定了一个20年学习和工作计划。有人劝他说:“人活70古来稀,您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了,为革命事业奔波了几十年,吃尽了苦头,现在胜利了,也该享享福了。学习、工作和建设这些,都是青年人的事,您老人家就欢欢乐乐地过晚年吧!” 徐特立却不以为然地说:“学问是无止境的,活一天就要学一天,为人民工作一天。过去懂得的许多东西,现在用处不大了,进行新的斗争,需要新的知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永远不衰老。要是不学习,思想一停止,人就真的老啦。”
徐特立有一个习惯,如果一个问题白天没有完全想清楚,晚上睡觉时,他还要继续思考,有时半夜想到了什么就起床把它记下来。秘书往往在头一天晚上帮他把桌面上的东西收拾干净了,可是第二天早上走进他的卧室一看,桌面上又有了许多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秘书奇怪地问:“徐老,这是怎么回事?”徐特立说:“有些事我半夜想了起来,怕第二天忘记,就起床把它记下来。”
就是凭着这种惊人的毅力,徐特立克服了年纪大、记忆力衰退的困难,永不满足地学习,努力完成党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在延安时,被毛泽东赞誉“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的着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曾写诗歌颂徐特立:
精神仿佛陶行知,
革命党人一老师;
当代毛公亲受教,
而今禹墨正匡时。
不避风霜秋复多,
人如墨翟寿如松;
终身奋斗不知老,
革命还须效此翁。
“七十老将水中舞”
徐特立常说,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特别是和青年人在一起,更能增添青年人的气息,使老年人变得年轻”。他有一副好身板,直到八九十岁高龄,背不驼,腰不弯,气不衰,还能精力充沛地为党工作。这是他几十年来坚持锻炼的结果。
徐特立52岁在苏联学习的时候,学会了游泳。他觉得这是一项很有趣的运动,不论是潜入水底,还是漂浮水面,都能使筋骨舒展自如,还可以把皮肤洗得干干净净,因此他十分喜爱这项运动,一有机会就要畅游一番。
在延安的时候,有一年举行青年运动会,其中有100米游泳比赛项目。当比赛开始时,观众们惊奇地发现,在朝气蓬勃的青年运动员行列里,站着一个须发银白、满面红光的老运动员――年近70的徐特立。这么高龄的人还能下水游泳,这在当时已够稀奇了,更不要说还要和小伙子们比高低。人们又是好奇又是担心地瞪大眼睛,直望着他。当裁判员一声令下,几个人一齐扑向河里。只见徐特立仰着身子,手划足蹬,勇往直前,满头白发就像一簇雪白的银丝,漂浮在水面上,一起一伏,随波涌进。观众们立即拍手叫好,无不为徐特立这种老当益壮的革命精神所鼓舞。后来,续范亭曾为这事写了一首诗赞扬徐特立:
曾记秋风八月寒,
军民集会延河干;
七十老将水中舞,
多少青年瞪眼看!
1965年7月,年近89岁的徐特立去颐和园游玩,看到许多青年人在昆明湖里游泳,便忍不住也跳下水去。许多游客十分好奇,纷纷前来观看。大家有的鼓掌,有的赞叹,都为徐特立健壮的体魄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叫好。
徐特立爱游泳,也爱爬山。他游泳不到终点不罢休,爬山爬不到顶峰不停步。1963年的一天,正在桂林视察工作的朱德和徐特立相约一起去攀登桂林的叠彩山明月峰。山上怪石嶙峋,道路陡峭难行,即使是青年人,爬上去也要费很大力气。朱德决心爬上去。徐特立在一旁笑着说:“总司令,你这年轻人都想上去了,我这老头子也不能落后呀!”朱德回答说:“我已经77岁了,怎么还说我是年轻人呢?”徐老又说:“我今年已经87岁了,比你整整大10岁,你当然是年轻人了。”就这样,两位老人一前一后向山上爬去。
徐特立步履矫健,爬山时连手杖都没有用。朱德爬上去不久,徐特立也登上了顶峰。当时天气还有些寒意,但徐特立爬得满头大汗,他脱掉帽子,敞开衣襟,任那强劲的山风吹拂。朱德见了,欣然做诗一首送给徐特立:
徐老老英雄,同上明月峰。
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
徐特立也用同一韵和诗一首,回赠朱德:
朱总更英雄,同行先登峰。
拿云亭上望,漓水来春风。
两位革命老人并肩站在高高的峰顶上,举目远眺祖国的锦绣河山,尽情饱览水光山色,脸上浮现着幸福、欣慰的笑容。
后来,谢觉哉老人读了两人的诗,也和了一首:
越老越英雄,登上最高峰。
九十不算老,昂头唱大风。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在党中央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中共中央委员滕代远代表中央致悼词,给他以很高的评价。
平凡伟大马列真,
一代师表启后昆。
道德文章垂万世,
堪称革命一完人。
曾任中纪委、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副省长、长沙市委书记的曹瑛,为纪念徐特立百年诞辰而题写的这首诗,是对徐特立一生恰如其分的赞颂。
篇5:名人故事书里故事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 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名人故事书里故事3:李斯特义收学员的故事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
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
篇6:古代名人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大全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牛角挂书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闻鸡起舞
东晋时,祖狄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时代就胸怀为国立功的大志。
他有个好朋友刘琨,也是一位抱负不凡的人。他们两个同做“司州主簿” (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掌管文书簿籍的官吏)时,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怀着光复河山的报国之志,两个人夜间同睡一床,经常谈论国家大事到深夜。
有一天半夜,忽然听得鸡啼。祖狄使用脚踢刘琨说: “你听听,这鸡啼的声音是多么激越昂扬,它是在叫人奋发图强啊!”于是,俩人便披衣起床抽出宝剑,在鸡啼声中舞起剑来。 “闻鸡起舞”的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的。
孟母择邻
孟子的母亲十分注重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作用,孟子小时候,孟母为了能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后迁居三次。
据说,孟母起初带着年幼的孟轲,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轲看见人家哭哭哀哀地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见了,说: '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很快把家搬到了一个集,市的附近。在新家附近,孟轲看见商人们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觉得很有趣,便又学着玩。孟母看在眼里,心里想道: '不行,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于是,她又寻找迁居的合适地方,很快将家搬到了靠近学堂的地方。在这里,孟轲不久就开始学习礼节,提出上学的请求了。孟母这才高兴地说:“这里才是适宜我儿居住的地方。”于是,便在这里住了下来。
后来,孟子果然未负慈母心,成了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 读书让我快乐作文
★ 读书作文初三
【古代名人故事书里的故事(共6篇)】相关文章:
小学生国学经典读后感600字2022-06-25
读名人故事有感的2023-01-26
我和书的故事高中作文400字2024-01-10
古代人读书的名人名言2024-02-03
读书的作文初三600字2022-11-03
激发创造力的66个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2022-07-05
读历史人物的名人故事2023-12-31
读《安徒生自传》有感优秀文章2022-05-02
孙中山是怎样读书的2023-04-28
读《大名人、小故事》有感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