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市建设调研报告((整理18篇))由网友“站队达人慕容复”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生态市建设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篇1:生态市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市建设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总结成绩和经验,揭示问题和矛盾,分析制约因素,研究思路及对策,确保建成生态市目标的实现,根据市政协的统一安排,我们第二调研组在市政协领导的带领下,于三、四月份重点对我市丁堰、桃园、如城、搬经、高明、江安等镇的生态市建设工作进行了视察调研,并考察学习了山东省荣成市的生态市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
(一)工作凸显亮点
1. 谋划及时,规划到位
早在,我市即开始着手谋划生态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市环保局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生态市建设专题调研,形成了可行性报告。市政府委托苏州科技学院编制了《如皋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规划》围绕建成生态市的近、远期目标,明确了我市四大生态功能板块和六大生态建设主要领域,提出了32项重点工程,工程总投资达182.6亿元。在此基础上,各镇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对镇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并出台了生态保护子规划。如丁堰镇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编制的《丁堰镇生态工业园规划》就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2. 组织完备,政策完善
自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列入市六城同创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设生态市创建办公室和相应的工作班子。于此相应,各镇各责任部门也都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和工作组,我们视察调研的几个镇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创建村(社区)班子具体抓的创建工作格局。上下联通、职责分明、政令畅通、相互协调的生态市建设组织网络在我市很快建立。
为有效推进生态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建设生态如皋的决定》,市人大专门作出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市的决议》,将生态市建设列入了法制化轨道。与此同时,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性政策措施,如《关于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以奖代补实施细则》、《如皋市基层绿色创建考核奖励办法》、《如皋市镇级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以奖代补办法》等。
3. 部署周密,宣传得力
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市生态市创建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不间断的宣传造势。各镇如桃园、丁堰、高明、江安等纷纷利用广播、过街横幅、宣传橱窗和举办专题活动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全市上下形成了浓烈的生态市创建氛围。
4.责任明确,监管有效
我市将每项生态市建设指标、重点工程按责任部门和时间结点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任务列入了环保目标责任状。市纪检监察、市六城同创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进行督查。各镇在创建过程中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督查方式。江安镇成立了老干部专项督查抽样组,对该镇的绿化造林工作进行专题督查。桃园镇整合城管、卫生、工商、环保、安全、建管等各个方面力量,对各项创建工作实行定期联合督查和管理。这些做法对巩固创建成果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 创建初显成效
1.抓住水字做文章,两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是水环境综合整治成绩优异。截止去年3月,我市境内3000多条各级河道全部得到整治,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河道整治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省市考核验收。在高明镇晓庄村、江安镇联络村等地出现的一批底清、面洁、线畅、坡绿、岸净的河道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河道整治的样板。
二是以水为重点的镇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有14个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并进入调度或试运行阶段,全市镇级污水处理厂规模在1500-5000吨之间。其中搬经镇污水处理厂采用国内领先的全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妥善处理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栅渣垃圾、沉沙及污泥等污染物,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出现,真正达到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
2.紧扣农字下功夫,生态三农 初具规模
一是田园整洁,农业生产环境优化,农副产品质量提高。在生态市和生态农业市等创建工作的推动下,结合新农村建设,我市着力推进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基地87个,面积83.62万亩,占可食用农产品面积的62.8%;已获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36个,a级以上绿色食品38个,有机食品5个。建成花木生产基地20万亩。位于如城镇顾庄生态园内的兰花园、蝴蝶兰园、钱长草坪、花木大世界等花木生产基地已成为我市生态旅游中的亮点。生态农业的建设,使全市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99.68%。
仅我市就新增大中型秸秆还田机械220多台(套)、小型秸秆还田机械1200多台(套),设立秸秆收购点36个,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50多万亩,约占稻麦面积的35%,秸秆综合利用率已接近90%。去年5月,南通市政府在我市丁堰镇召开了南通市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推进会,会上演示的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最新成果得到了省农机局及南通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是家园美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目前全市农村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5万座,卫厕率达到83.03%。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4500多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农村村镇绿化率达到31.55%。与此同时,全市各镇(区)建设了垃圾中转站25座。户收集、 村集中、镇运转、市处理的收集处理机制及其长效管理机制正全面启动并不断完善。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桃园、长江、丁堰和高明等4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考核验收并已向国家环保部推荐,8个村(居)建成省级生态村,3个社区建成省级绿色社区,54个村获得南通市级生态村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一)、环境优美镇创建有待进一步推进
1.创建任务任重道远。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得正式命名是建成生态市的基本条件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我市必须有16个镇建成国家环境优美镇,而目前我市只有桃园等4个镇已经通过省级考核,还没有一个镇获得国家正式命名。
篇2:生态市建设调研报告
本文所述生态市指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三方面。自然生态包括城市绿化、环境质量、环境治理等;经济生态包括经济水平、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等;社会生态包括人口密度、人口素质、资源配置、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等等。在世界发展竞争日趋剧烈的今天,掠夺性生产也日益严重。为追求发展速度,人们无度开发,致使生态失衡。在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于是人们呼唤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协相处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它具有安全无公害,节能低耗,高经济效益的特点。生态经济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经济。
今春,我省提出“建设生态省”的发展战略。这实际上是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一、生态市建设势在必行
1、生态现状堪忧
我们生态现状如何?到底离生态市还有多远?广州市定了一个量化标准。现与蕉城区(20xx年)相关数字,进行对照(前为蕉城区数字):
人均公共绿地5.5平方,广州市标准为16平方;
城市污水处理率0.38,广州市标准为100;
噪声达标区34.3,广州市标准为100;
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DP)0.56,广州市标准为>3;
人口密度267人/平方公里,广州市标准为3500人;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247元,广州市标准为22万元;
第三产业比重为48,广州市标准为60;
城市人均住房10.46平方,广州市标准为22平方;
——仅上面几组数字就足以说明我们生态现状中存在的差距。不仅如此,掠夺生产普遍存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森林过度砍伐,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城镇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全都没有处理,垃圾四处堆放;空气污染、农药污染相当严重。更严重的是生态意识淡薄。没有多少人了解生态的真正涵义,以及生态建设的深远意义。生态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广大农村几乎没有生态建设规划。
其实,生态市建设我们具有许多有利因素:
一是充裕的天然资源。土地资源充足,旅游资源丰富,
二是便捷的交通。路网建设令人瞩目,港口码头星罗棋布,铁路、机场建设即将动工。
三是环境治理,逐步深入。新绿亮洁工程全面展开,污水治理有新突破。宁德污水处理厂成立,从根本上解决了蕉城的污水污染问题,也给闽东树立一个典范。安全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正逐步形成。
四是防洪抗灾工程连年兴建,保证人民与生产的安全。
五是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环境正逐步形成。首先是廉洁高效结构优化的行政区政府雏形基本搭成;其次是新区文化、企业文化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六是改革开放正逐步深化,经济发展较为稳定。
这些都为生态市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生态市建设势在必行,但也确实可行。
二、生态市建设思路
宁德市是一个新兴城市,新兴城可以画出最新的图画。生态市建设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环境无污染,低能耗(能源高利用率),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
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是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主要指发展生态型产业。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以及绿色消费等。
二是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1)城镇要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2)农村实行环境综合治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推广清洁能源。
三是构建有力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1)食品安全方面,建立绿色食品检测系统。(2)生产安全方面,建立防灾减灾体系。(3)资源保障方面,建立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处理好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4)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险率达100。
四是构建高效的科学决策、科技支持体系。(1)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2)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系统。
如何建设生态市,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创建生态中心城
生态中心城即生态示范城,东侨新区就是新城雏形,已经有很好的规划。建设生态中心城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为发展生态经济奠定基础并树立典范;也为推进闽东中心城建设,成为生态市建设的龙头独树一帜;更为经营城市,与国际城市发展接轨,发展城市经济建立了楷模。
(1)生态市中心城未来设想。旧城--生态城--生态海城,三位一体便是中心城发展的未来。在起初的设想中,生态城以二十年以上时间建成,临海生态城以五十年以上的时间建成;如今人们嫌这速度太慢,要在二十年内建成五十万人口的都市。生态中心城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五个生态系统:生态人居系统,市政生态系统,工业生态系统,旅游生态系统,政治文化生态系统。
——三都澳总面积为714平方公里,使用面积430平方公里。海岸线317公里。内侧有滨海平原180平方公里,可供围海造地的平浅滩达92平方公里。章湾临海工业区43平方公里。
—城澳港区可建造30--50万吨级码头3个,20万吨级5个,10万吨级7个,1--5万吨级6个。全部建成后年吞吐量可达4亿吨。港口不於,浪涌小。孙中山先生曾将三都澳列为东方大港建设计划。
——这为将来的三都澳生态城奠定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如果您觉得三都澳生态城遥远,东湖生态城已呼之欲出了。
(2)突出旅游特色,打造东湖品牌。东湖生态城个性定位为:旅游生态城。城市个性指城市个性功能。城市功能包括共同功能和特殊功能。共同功能指行政、经济、社会功能;特殊功能(即个性功能)是主导功能,是独有的,它决定了城市的特色。
东湖山水特色突显。因此,生态城也要立足于自身优势。围绕个性功能,设计城市;围绕个性功能,经营城市。从这点出发,新城区的功能、布局、形态都得围绕生态旅游而定。
从这点出发,宝塔不一定是八角形的;从这点出发,小区不一定是同一个模式。有人认为,东湖需要浓妆,也要淡抹。浓妆指建造各种个性小区:别墅小区、智能小区、太阳能小区、水上小区、果园小区、封闭式小区、开放式小区——也许称“苑”更动听。淡抹却是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个性不仅仅在于建筑,当然首推旅游建筑,其次是旅游文化,再而是旅游个性。总之,要有品牌意识。
金湖靠广告打出品牌。到过金湖的人说,金湖只是一座水库。广告,也是塑造品牌的手法之一。
2、建立生态示范
生态中心城是一个典范,生态市建设必须有一批各个方位的典范。要进行生态产业基地的建设,包括创建生态农业基地、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旅游业;还要建设生态政治文化等等。
(1)创建生态小城镇。生态城建设为生态小城镇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适合广大农村的当然还是生态小城镇。首要是规划。
(2)创建生态农业基地。澳泰农业为生态农业树立了楷模。要有高优农业基地,要有绿色农业基地,还要有自然保护区。
(3)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各县都应有无污染、高效益、稳定发展的工业基地。建设生态高新工业园区,发展新经济。东侨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就是一例。东侨新工业园区主要建设电子信息园、软件园,是新经济的龙头,以此带动知识经济的发展,以扩充经济总量。
(3)创建生态旅游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将来的主导产业。人们将此称为朝阳产业,不无道理。东湖生态旅游、观光旅游又是一个典范。3800亩东湖,是建设旅游城得天独厚的优势。湖中可荡画舫,可垂钓休闲;湖滨可创建优美的景观(建设九大景区);周围四山环绕,金蛇山是白鹭鸟的天然栖息地。这将促进商贸的繁荣。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太姥山、杨家溪、鲤鱼溪都可以成为生态旅游“基地”。
3、用生态法建设生态市
什么叫生态城市?专家的定义是: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协、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和协的理想人居环境。
有的专家则这样以为,一个城市不管贫穷或是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于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具体表现为:自然环境无污染,很好的绿化,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实现绿色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提倡节约能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管理能发挥高效益的管理功能。
我们可以据此归纳出出生态城特性:(1)生态城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城市,科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2)生态城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3)生态城建设具有“经济”的特点(因为和谐与能源高利用率)。
(1)生态法之一——“就地取材”
以生态之法建设生态城,生态之法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利用率,即经济之法。用非生态之法创建生态城,这是目前建设生态城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据说,有的城市整出一平米绿地就得花费上万元,如此昂贵的代价,不知是可以说明人们为建设生态城所作出的努力,还是只能说明非低耗并非“生态”之法。有的城市名曰“生态城”,但是,为了塑造这个生态城,却不惜花重金从意大利等国家进口花卉摆放到大街上。
东侨开发区兰溪大桥下,有一片小径竹林这是城区不可多得的竹林。现有数十亩竹林,数十万棵竹子,利用它可以建立小径竹林保护区,作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是城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笔者以为,利用此景建城,是生态之法;如果破坏此景,重新绿化,造价是不同的。
我市各地都有可利用的天然资源来建城。这样就将资源的高利用率贯穿建城的全过程。
(2)生态法之二——依靠民众建城
政府的高负债建城不是生态行为。建设就投入主体而言,我国历史上有三种模式:一是紫禁城建设模式,纯粹由“皇家”(可理解为中央财政)负责;二是苏州园林模式,由富有阶层承担;三是永定土楼模式,由平民百姓联合完成(类似眼下的联建,但不同)。
这第三种模式,是当今建城要借鉴的。联建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包括土地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这里不是指单纯的联建,而是指利用社会力量来建城。将在下文经营主体中详述。
4、创建生态政治文化
生态城建设要营造生态政治和生态文化。首先,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指机构简洁,人员优化;工作高效率,服务高质量。其次,建立生态政治。生态政治主要指政治文明,包括民主法制建设等。十六大提出丰富民主形式,为生态政治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再而,营造新文化、企业文化。文化在经济发展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说,决定社会发展的不是政治,不是体制,而是文化,那植根于人们心中的文化传统。这话自然说重了。但为了强调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也是不无道理。为什么塔山顶上新建的塔依旧是那种形态,数千年之前中国传统的塔影?这不能不说与文化无关。
5、树立生态新理念,精心经营生态市
经营城市,指通过多种形式重新配置、优化重组和有效运作,提升城市资源的价值,盘活城市存量资本,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资本的增值和盈利。并再投资,再循环,进而实现城市资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城市的自我增值、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这本身就是生态城建设过程。
这些事谁来做?这要解决的是经营主体问题。怎么做?这要解决的是经营手段问题。怎么能做好?这要解决的是经营机制问题。
(1)、经营主体社会化。谁来经营城市?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是政府。然而,经营城市的提出,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对于市场行为,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
但在实践中,经营城市是市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本有争议。有人认为,经营城市是市场行为,但必须摈弃完全的市场导向。政府负责规划、路网、重要市政设施;其他由社会相关单位与个人负责;将从政府行为转为社会行为。因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必须发动全体市民来建城,发动全社会参与建城。使得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样政府的负担也就减轻了。永定土楼的建设就是一个最好的启示。永定土楼是以平民的力量建筑起来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生态城建设必须借鉴的。
(2)、创新经营模式,灵活经营手段。将城市资源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能剥离的统统剥离;使公共物品成为准公共物品。而后,进行招标、投标,转让经营权和管理权。我市已从污水处理入手,开始实施“两权”分离,市场运作。
(3)完善经营机制,避免长官意志。由政府经营的,政府组织经营,建立起规范的管理制度;由企业(物业公司)经营的,完善管理机制;由个体经营的,创建管理新机制。总之,形成规范生态市政管理体制。
苏州园林重走私有化道路,政府将古建筑管理推向市场,这不是为创新管理又指明了一个方向?
篇3:生态市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会工作安排,7月下旬以来,我们社会事业工委在**副主任的带领下,对**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调研,先后召开了两次共有二十一家单位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市各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对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意见和建议,还学习了其他县市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8月17日,市人大会又组织全体委员视察了我市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现将我们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市建设,做了大量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最终形成的生态市建设规划理念较新、体系科学、主题突出、措施实在,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对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1、规划编制有一定基础。**是宁、扬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经济上既受南京都市圈的有力带动,又受上海经济圈的强劲辐射,目前已逐步成为全省沿江开发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市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均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实施了一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全市已有1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6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为生态市创建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0xx年我市被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以来,积极开展创模、创卫等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采取院地合作的形式,聘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扬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规划编制,既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新理念,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发挥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为生态市创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2、规划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立足于把**建设成为中等规模的、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江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市建设指导思想,主旨鲜明,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又符合**构筑五大经济板块、培育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三大园区的发展战略。同时,规划既紧扣人与自然和谐这一主题,又围绕这一主题,从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和能力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凸现了区域特色,展现了**特点。
3、规划体系比较合理。规划编制部门注重对生态市建设内涵的把握,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和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市将来生态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划建设的五大类重点工程项目涵盖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人居体系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管理等多个方面,覆盖了我市整个行政区划范围,具有较强的导向和支撑作用。规划既明确了生态市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又注重从我市实际出发,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指标考核体系,是指导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委建议本次会审议通过**生态市建设规划。
二、规划工作存在的不足
尽管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作了扎实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生态市规划编制走在扬州各县市的前列,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目前来看,随着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的强势推进,经济发展对环境支撑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市创建还面临诸多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的36项考核指标中,目前还有20项未能达标,创建难度较大;二是全市实施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审计的企业数目还不够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产业链有待形成;三是农村生态规划编制工作落后,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发展不平衡;四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地表径流污染严重,目前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五是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尚未开展,生态市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建立,等等。对照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我们认为规划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
1、规划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要努力将近期建设和长远规划有机结合,把生态市建设任务分解细化到每个部门和乡镇,具体落实到每个时段和项目,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要对部分规划指标做进一步论证。有些指标,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例、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要根据现状作出实事求是地分析,并会同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
2、规划间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市建设规划是面向全市的宏观指导性规划,需要各类具体规划的配套与支持才能得以顺利实施。要注意与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相对接,妥善处理沿江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同时,进一步做好生态市建设规划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沿江开发规划、园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部门行业规划的衔接,明确生态市建设的近期和中远期建设目标,使生态规划的理念和各项指标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3、规划建设的重点有待进一步突出。要根据我
市实际,选择部分特色鲜明、影响较大,且便于操作实施的重点项目作为整个系统工程的突破口,结合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积极开展环保论证,以实施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总体原则,建设一批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同时,要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市政污水管网系统,加快市区主要河道污水截流管网建设,实施区域废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重点废气排放企业中推广执行清洁生产行业标准,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4、农村生态化进程有待进一步重视。规划要将生态村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特别是在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排出具体项目,确定具体投入。要对乡镇工业布局作出合理调整,引导村办企业向乡镇工业园或工业集中区转移,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篇4:生态市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开创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具有相当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正确分析形势,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分步、有序地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共建氛围。要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的宣传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手段,多层次、广角度、全方位地推进生态市建设宣传工作,使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生态市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市建设,通过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等活动,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把生态市建设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大力营造全民共建生态市的浓郁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市政府要把生态市建设摆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完善生态市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市工作,统筹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层层落实生态市建设目标、任务,努力形成市、乡(镇)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良性工作机制,不断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把生态市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领导责任制、任期目标制和责任追究制,为生态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各相关部门也要把生态市建设的目标要求,纳入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组织,精心实施,从部门职能出发,明确各自分工和责任,搞好相互协调和配合,全面完成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
3、科学统筹安排,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要严格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牢牢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和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近期目标与生态市建设的长远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全面地融合起来,以生态市建设的科学规划为龙头,以生态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实施园区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大力发展企业内部、园区产业链、区域配套体系等多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增强区域产品配套能力,将生态市的理念落实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之中,逐步提升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4、健全保障机制,强化生态市建设能力。市政府要将生态市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国内外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设立污染防治基金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专项经费,重点保证重大建设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的启动。要将生态市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抓紧制定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市建设的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健全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严肃处理各类环境违法违纪行为。同时,逐步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企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在吸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到**创业发展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地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生态科技合作关系,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5、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要围绕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以科技和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态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安全预测、预警和预报系统,设置污水水质水量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为节约、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提供新的途径。要积极促进生态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完善废物资源化、清洁生产、生态产业链、环境工程等“绿色技术”体系,提高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建设的科技含量,努力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全面提升我市生态市的建设水平。
总之,生态市建设事关我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事关全市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聚全民之才、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从生态企业、生态园区和生态经济三个层面入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2017生态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篇3
20xx年11月,市第四次党代会作出了创建生态市的重要决策,20xx年6月市委四届二次全会提出了具体的创建思路,同年11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同年12月20日,召开全市生态市创建工作动员大会,标志着我市生态市创建工作正式启动,至今已有3年多的时间。3年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态市创建工作喜结硕果:成立了市委书记任主任,10多位市级领导任副主任,30家市直及驻张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高规格的领导机构;编制完成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主持的,金鉴明、牛文元等12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论证委员会的评审;对128个创建单位进行了表彰、授牌,其中生态村91个,绿色学校26所,绿色酒店8家,绿色小区3处。现在生态市创建工作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为了避免出现“热情一阵子”现象,将生态创建工作持续高效地开展下去,必须力求思路创新、工作创新、措施创新。
生态市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创建目的不够清晰《**生态市建设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强市”的发展理念,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营造生态社会,加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态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以说创建目的在指导思想中已经得到十分清晰的体现。简而言之就是“文明发展”,“发展”既是创建生态市的目的,又是创建生态市的措施和手段。但在实际创建工作中“发展”的目的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发展”的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创建与“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就生态抓生态,没有很好地将生态创建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缺乏后劲,缺乏号召力,缺乏积极性。
创建规划存在缺陷《**生态市建设规划》是指导生态创建的纲领性文件,各创建单位的创建计划(规划)是创建工作的“目”,从目前的规划情况来看,“纲”不够举,“目”没有张。整个规划对软环境(自然环境)保护与建设谈得比较多,对中心工作(经济建设)规划得比较少,比较轴象,130页的篇幅,发展生态产业仅占20页,缺乏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重点工程中环境整治与建设项目多,生态产业建设项目少,没有突出“文明发展”,特别是针对“发展”规划内容太弱。干任何事情,离开“发展”都是举不起来的。各创建单位,包括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等都没有创建规划,创建工作缺乏规划的指导,建成什么样子算什么样子,年终验收时,在各创建单位中进行比较,选出相对较好的进行表彰授牌,没有特色。
创建资源没有整合现在大家普遍感觉到生态创建缺乏资金,之所以存在这种认识,原因就是只把眼光盯在本级财政投入上。建设生态市完全依靠本级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其实生态创建的资金来源是非常多的,关键是看怎么整合,怎么利用。发改部门、扶贫开发部门、水利部门、林业部门、国土部门、建设部门、能源部门、卫生部门等都有资金投入。目前,我们没有把这些部门的投入进行有效整合,所以感觉到资金太缺乏,只要把这些部门投入资金的一部分进行整合,集中用于各试范点的创建工作,我们就不会有创建资金匮乏的感觉了。
创建机构十分软弱我们有规格最高的生态创建工作委员会,但具体履行指导、协调创建工作的工作机构太软弱。市生态办仅是市环保局下面的正科级事业单位,没有编制,没有正式工作人员(目前从**区环保局借调1名工作人员负责生态办工作)。在习惯于上级指导下级的环境里要实现下级(科级)指导上级(处级,市直各创建单位)开展工作是非常困难的。行政级别不对等,指导的效果可想而知。3年多以来,对市直各创建单位的指导工作基本上无法开展。生态创建工作点多面广,千头万绪。没有足够的人员是不可能很好开展的,目前市生态办只有1名临时的工作人员,意味着其工作只能是蜻蜒点水,无法鹭鸶捕鱼扎下去。
创建宣传缺乏阵地要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既要靠扎实开展工作,也要靠经常的宣传造势。目前生态创建宣传工作给人的感觉是冷冷清清、无声无息。埋头搞创建是对的,但抬头搞宣传也不可忽视。“生态创建工作通讯”、“生态创建工作简报”等都是比较好的宣传形式和阵地。可以刊登外地创建经验、本地创建动态、领导重要指示等,通过阵地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可形成比、学、赶、帮的态势。
创建考核没有落实创建工作实施3年多的时间了,只是对生态村、绿色学校、绿学酒店、绿色小区进行了表彰授牌,但对各区、县政府、各创建成员单位创建工作绩效没有进行综合考核评估。现在有种不好的现象,不考核,不排名就不能形成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那么生态创建工作靠什么去推动?轻轻松松搞创建,不搞创建
会更轻松。
措施及建议
明确目的,提高认识党的xx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要将对建设生态市的认识统一到xx大精神上来,建设生态市不是可搞可不搞,而是必须搞,是落实xx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和措施。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文明发展”是生态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没有发展的优良环境不是生态市建设的目的,没有优良环境的发展也不是生态市建设的目的。
完善规划不是要对《**生态市建设规划》进行修订,那样做,工作量太大,时间太长,而是各创建单位要制定创建计划(规划),每个创建单位针对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计划,将创建计划可行的单位纳为创建示范单位开展创建工作,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年初各区县报一个创建单位名单,年底去检查验收的做法。
整合创建资源,解决创建资金不足问题将各部门用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生产条件,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部分资金进行整合(先整合部分,然后逐步扩大),集中用于生态示范单位。这项工作刚起步时,会有一定困难,但可以通过部门与创建委签订责任状的形式予以推动,责任状对投入资金的数量进行明确规定,年终进行检查考核。
加强创建机构建设组建副处级的创建工作机构(市生态办),解决3-5名编制。提高行政级别,便于指导、协调各创建成员单位开展创建工作,增加人员编制,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
建设宣传阵地办好《**生态创建通讯》或《**生态创建简报》,至少每两月出一期,长期营造创造工作的浓厚氛围。
完善创建考核年初对各区县政府、市直各成员单位下达非常具体的创建任务,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对任务完成好的给予通报表扬,对任务完成差的给予通报批评。
篇5:生态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生态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总结成绩和经验,揭示问题和矛盾,分析制约因素,研究思路及对策,确保建成生态市目标的实现,根据市政协的统一安排,我们第二调研组在市政协领导的带领下,于三、四月份重点对我市丁堰、桃园、如城、搬经、高明、江安等镇的生态市建设工作进行了视察调研,并考察学习了山东省荣成市的生态市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
(一)工作凸显亮点
1. 谋划及时,规划到位
早在,我市即开始着手谋划生态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市环保局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生态市建设专题调研,形成了可行性报告。市政府委托苏州科技学院编制了《如皋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规划》围绕建成生态市的近、远期目标,明确了我市四大生态功能板块和六大生态建设主要领域,提出了32项重点工程,工程总投资达182.6亿元。在此基础上,各镇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对镇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并出台了生态保护子规划。如丁堰镇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编制的《丁堰镇生态工业园规划》就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2. 组织完备,政策完善
自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列入市六城同创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设生态市创建办公室和相应的工作班子。于此相应,各镇各责任部门也都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和工作组,我们视察调研的几个镇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创建村(社区)班子具体抓的创建工作格局。上下联通、职责分明、政令畅通、相互协调的生态市建设组织网络在我市很快建立。
为有效推进生态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建设生态如皋的决定》,市人大专门作出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市的决议》,将生态市建设列入了法制化轨道。与此同时,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性政策措施,如《关于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以奖代补实施细则》、《如皋市基层绿色创建考核奖励办法》、《如皋市镇级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以奖代补办法》等。
3. 部署周密,宣传得力
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市生态市创建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不间断的宣传造势。各镇如桃园、丁堰、高明、江安等纷纷利用广播、过街横幅、宣传橱窗和举办专题活动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全市上下形成了浓烈的生态市创建氛围。
4.责任明确,监管有效
我市将每项生态市建设指标、重点工程按责任部门和时间结点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任务列入了环保目标责任状。市纪检监察、市六城同创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进行督查。各镇在创建过程中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督查方式。江安镇成立了老干部专项督查抽样组,对该镇的绿化造林工作进行专题督查。桃园镇整合城管、卫生、工商、环保、安全、建管等各个方面力量,对各项创建工作实行定期联合督查和管理。这些做法对巩固创建成果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 创建初显成效
1.抓住水字做文章,两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是水环境综合整治成绩优异。截止去年3月,我市境内3000多条各级河道全部得到整治,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河道整治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省市考核验收。在高明镇晓庄村、江安镇联络村等地出现的一批底清、面洁、线畅、坡绿、岸净的河道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河道整治的样板。
二是以水为重点的镇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有14个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并进入调度或试运行阶段,全市镇级污水处理厂规模在1500-5000吨之间。其中搬经镇污水处理厂采用国内领先的全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妥善处理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栅渣垃圾、沉沙及污泥等污染物,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出现,真正达到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
2.紧扣农字下功夫,生态三农 初具规模
一是田园整洁,农业生产环境优化,农副产品质量提高。在生态市和生态农业市等创建工作的推动下,结合新农村建设,我市着力推进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基地87个,面积83.62万亩,占可食用农产品面积的62.8%;已获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36个,a级以上绿色食品38个,有机食品5个。建成花木生产基地20万亩。位于如城镇顾庄生态园内的兰花园、蝴蝶兰园、钱长草坪、花木大世界等花木生产基地已成为我市生态旅游中的亮点。生态农业的建设,使全市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99.68%。
仅我市就新增大中型秸秆还田机械220多台(套)、小型秸秆还田机械1200多台(套),设立秸秆收购点36个,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50多万亩,约占稻麦面积的35%,秸秆综合利用率已接近90%。去年5月,南通市政府在我市丁堰镇召开了南通市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推进会,会上演示的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最新成果得到了省农机局及南通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是家园美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目前全市农村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5万座,卫厕率达到83.03%。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4500多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农村村镇绿化率达到31.55%。与此同时,全市各镇(区)建设了垃圾中转站25座。户收集、 村集中、镇运转、市处理的收集处理机制及其长效管理机制正全面启动并不断完善。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桃园、长江、丁堰和高明等4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考核验收并已向国家环保部推荐,8个村(居)建成省级生态村,3个社区建成省级绿色社区,54个村获得南通市级生态村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一)、环境优美镇创建有待进一步推进
1.创建任务任重道远。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得正式命名是建成生态市的基本条件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我市必须有16个镇建成国家环境优美镇,而目前我市只有桃园等4个镇已经通过省级考核,还没有一个镇获得国家正式命名。
2.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农村水体污染不容忽视。部分乡镇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设施滞后,少数企业偷、漏排污现象仍时有发生,污染水体环境;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等构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此外部分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将生活垃圾及污水随意倾倒,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水体造成了污染。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无害化处理率还较低。虽然目前市垃圾发电厂已建成投运,各镇也都兴建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收集转运设备和保洁人员,但真正将生活垃圾全数收集、全数运至垃圾发电厂处置的镇还不多,有的镇仍然将收集到的生活垃圾就地就近填埋,其远离镇区的村组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则更低。三是畜禽养殖污染及秸秆焚烧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规模畜禽养殖的布局还不够合理,针对畜禽散养户的户用沼气工程尚未成型,夏秋季节的秸秆焚烧现象在部分镇仍较严重。
3.部分镇镇区布局欠合理,镇郊及村庄环境欠整洁。按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环境优美乡镇必须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但我市部分镇在镇区建设尤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上,缺乏科学规划,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居住区地点分散,建设缓慢,既损害了群众利益,也对镇容镇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此外,镇郊及村庄环境仍热存在脏乱差现象。如部分镇第一批改厕工作效果不佳,群众意见较大;少数镇整治过的河道又出现了坍塌及绿化带遭破坏现象,废弃农膜等白色污染物在某些村居的田间地头仍随处可见。
4.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滞后,管理欠缺,普及率不高。我市各镇在人畜粪便资源化利用及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有不少方面有待改进,如大部分镇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建立起专职的能源管理机构。沼气后继管理服务网络不健全,沼气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秸秆的深度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技术都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急需提高。大多数乡镇的清洁能源利用还停留在点的层面,未能形成规模。
5.不少镇环境保护氛围不够浓厚,部分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度还不高。按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要求,乡镇及其所辖街道和各村均要有环保宣传的标语或橱窗,主要街道每公里不少于1个。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不得低于90%。我市多数镇均未达到此项要求。部分化工企业密集的镇,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意见较大,因排污问题造成的纠纷时有发生。
6.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不足,长效管理难度加大。环境整治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将管护机制常规化亦需要不少的资金。资金问题一直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其长效管理的最大制约因素,特别是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镇财政收入难度进一步加大,这势必给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其长效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1.与生态市建设新标准差距较大。,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生态市新标准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了80%,而目前我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还不到40%.
2.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水平相差悬殊。到目前为止,我市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经达标,而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还不到10%。尽管我市已有15个镇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但截至目前,真正形成生化污水处理能力的微乎其微。
3.镇区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镇污水管网的铺设正在进行,但进展缓慢,甚至尚未开工;二是同一镇不同村(社区)污水管网之间,各镇污水管网之间,镇区污水管网与城市污水总管网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尚未形成整体联动机制。其中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在我市顾庄生态园建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顾庄社区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的瓶颈之一。
(三)生态建设亮点有待进一步包装、提升
1.生态旅游景点,缺乏管理,层次较低。内外城河风光带、顾庄生态园等既是我市生态市建设的亮点,又是我市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景点。但由于相关部门缺乏科学的策划及有效的管理,这些资源均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如位于内外城河风光带中的文昌阁,本是一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特色景观,现却成为餐饮业经营场所,与周围景区环境极不协调。顾庄生态园的开发虽规划完备,但实施进展不快,且园区内花木品种混杂、结构混乱、交通拥挤、竞争无序,整体形象亟待提升。
2.各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管理仍需加强。在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过程中,我市各镇的镇容镇貌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围绕环境整治的各项长效管理体制也已初步建立,但长效管理的实绩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镇建立的专职保洁队伍人数虽多,但缺乏培训,素质不高;某些已通过省级验收的镇,镇容镇貌仍存在死角;不少镇村的垃圾房、公厕等环保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生态建设亮点仍需积极培育。客观地说,我市目前生态市建设亮点还不多,现有亮点也还不够靓,要想培育出一批像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国肠衣城那样有层次、有特色、有现场、有资料、有推广价值的典型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四)已有创建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
1.相关指数排名竞争激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是建成生态市的五项基本条件之一。目前全省各地都普遍启动了生态市(县)创建。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我市并没有明显的环境优势,主要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要使该项指标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任重道远。
2.部分指标极易倒退。在我市已达标的13项指标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稍有疏忽就很有可能出现倒退。如环境质量类指标、环境突发事件等。
3.软件资料不够完善。目前全市各镇及市级机关各相关部门均将创建的重点放在了硬环境的建设上,对已有软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则相对滞后。尤其是某些镇缺乏完整的材料准备、收集、管理机制,疲于应付,一稿多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对我市生态市建设资料的积累是极其不利的。
三、荣成市经验
荣成市被授予国家生态市荣誉称号。该市生态市建设中的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
(一)明确责任,广泛发动,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1.完善机制,科学考核。在生态市建设中,荣成市各镇(区)和相关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制订了建设计划、目标任务和行动方案。市政府按照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把它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列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各镇(区)、各部门生态市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科学分析和评价阶段性工作成效,不断提高生态市建设水平。
2.深入发动,全民参与。自启动创建以来,荣成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对生态市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举行了建设生态市万人百米长卷签字及生态市建设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基层举办村干部生态市建设知识培训班8期,利用农村香期发放材料3万多份。在镇区主要街道、公园、居民小区等场所制作了固定性标语,增设了宣传橱窗,通过宣传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开展,强势推进,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水平
1.大力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上,荣成市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2万吨、一级生化处理与芦苇湿地处理相结合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81%。大型企业也采用不同的方式建设了各自的污水集中处理厂。 在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建设了有效填埋面积7.6万平方米、使用年限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渗滤液集中处理均达到了规范化要求。
2.持续改善新农村生态环境。一是加强农村环境建设。该市依据统筹沿海与内陆、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构筑了辐射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框架。主干街道硬化村庄比例达到65%,新建农村新型住宅30万平方米,建沼气5000多户。另一方面抓好农村污染防治。创立了测土、配方、供肥和施肥技术指导一条龙式的科学施肥模式,全市测土施肥面积达86万亩,降低化肥使用量3040%。同时,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上,该市先后建成了市农业良种场中型沼气工程、嘉盛乳业秸秆青贮养殖工程等示范项目,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3.全面开展绿色荣成建设。荣成市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工作来抓,构筑沿海防护林联网补带工程、农田公路林网建设、山区退耕还林建设的一带二网三区生态屏障工程。每年都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美化工程。广泛开展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城区绿化总面积132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2%,人均绿地面积25.5平方米。
(三)立足长远,科学发展,努力提高生态经济质量
在生态市建设中,荣成市积极引入生态经济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1.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该市制订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基地为示范带动,开发生产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特种果蔬;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多种生态种植技术;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与农民延长产业链条;以特色优质产品为主体,形成规模化生产;以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推动无公害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建设。
2.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荣成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围绕打造特色旅游业,该市牢固树立生态+文化的理念, 依托特色旅游景点,吸纳各类社会资本,精心打造了以秦汉历史文化、中日韩友好交流文化为主题的寻根朝拜游;以休闲度假、观光游乐为主题的滨海生态游,构筑起了点线面齐头并进的一带四区九单元的旅游产业格局,旅游综合收入近50亿元。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我市生态市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学习、借鉴山东荣成市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市今后生态市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多管齐下、夯实基础,充实创建财力
1.拓宽环保资金投入渠道。一是用好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扶持我市环保设施、生态保护等基础性、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建议市政府设立以下三项资金①生态市建设引导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如镇污水处理厂等;②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③生态市创建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在生态市创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二是积极开拓市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根据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领域。对镇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应出台有关行政性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三是化危为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市内重大环保公益项目和有能力偿还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银行贷款、信托、资产票据化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拓宽环保融资渠道。
2.建立以区域协调为目的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市政府引入重点经济区和重点生态区的概念,将三大主体功能区及经济实力较强的一些镇定位为重点经济区,将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且以农为主的镇列为重点生态区,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互惠、互补关系,即:重点生态区为重点经济区提供生态服务,重点经济区为重点生态区提供经济补偿。以类似于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以区域互补、协调为目的对重点生态区进行生态效益补偿,实现市内创建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
3.努力提高生态经济质量。建议市政府积极引入生态经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为我市生态建设带来更充足的资金。一是科学发展生态工业。按照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大力培植船舶及配套设施、汽车及零部件和食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鼓励发展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影响小甚至无污染的项目,加快产业集聚,放大优势效应;二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建议市政府参照山东荣成经验,制定《如皋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基地为示范,开发生产优质油米、蚕桑、生猪、水产及花木;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多种生态种植技术;以特色优质产品为主体,形成规模生产;以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推动无公害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我市地域优势明显,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建议市政府按照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原则,依托特色旅游景点,精心打造好以长寿文化、江海风情为主题的如皋民俗游,以盆景艺术、花木观赏为主题的如皋生态游等旅游路线。尽快构筑起我市大文化、大生态的旅游产业格局。
(二)、创新科技、完善服务,提升清洁能源建设水平
1.科学规划,加强对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的有序引导。市政府要把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切实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乡村规划之中。各镇在制定镇级规划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加大推广力度,适宜发展户用沼气的地方,要按照一池三改的要求,搞好规划;适合发展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的地方,要搞好工程选址和管道设计,使农村能源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发挥效益。
2.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目前我市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及应用技术还处于普及过程之中,迫切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技术的引进与研发。建议市级财政设立研发农村清洁能源新技术的专项资金,主动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技术的研究,重点研发与我市农村实际相符的高效沼气发酵工艺,提高产气率和去除率,开展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的技术攻关,发展循环农业。此外,建议具备条件的镇加快秸秆沼气、沼气集中供气和联户供气等新技术的推广和规模化发展。
3.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农村清洁能源持续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管理和服务是关键。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过程中,注重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把农村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结合起来,通过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粮(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循环农业新格局,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同时,建议市级相关职能部门除了稳定和充实农业部门的能源环保队伍、建立延伸到乡镇的服务网络之外,还要加强对农村清洁能源工程使用的管理与维护,强化后续管理,保证项目效益的长期发挥。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三)紧扣重点、强势推进,加快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的浓烈氛围。全国环境优美镇的创建,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市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借助网络、数字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媒体平台,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他们的公益、环保意识,引领他们破除不利于生态保护的各种陈规陋习。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还要加强舆论监督,鼓励农民群众参与揭露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完善举报奖励等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投入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
2.完善规划,分步实施,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我市部分镇环境优美镇创建难度大,镇区及村居环境较差,与其规划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建议各镇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规划,修订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选址及基础设施规划。选址既要有利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顾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新规划的集中区必须要有统一的生活污水管网和处理系统,并按居住人口密度建设三类以上公厕;三是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要会同各镇制定并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在对我市农村环境现存问题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镇具体情况,制定定位较高、编制详细、科学可行的一村一策环境综合整治计划,使目前仍较为严重的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3.源头控制、严格监测,切实抓好农村污染防治。一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将农业面源污染降到最低。农业部门要在建成农业生态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二是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业集约化、工厂化水平,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测,鼓励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三是严格乡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规范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各镇要严把招商关,坚持招管并重,在建设工业园区时要及时完善园区排污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实现污水集中排放、集中治理、循环利用。四是建立环境保护信息平台。市相关职能部门应以知晓度较高的方式,及时公示规划环评的又有关信息,并依照国家环保部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加强领导,完善考核。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评价指标的考核,把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考评工作延伸并落实到农村,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二是夯实基础,重心下移。创建生态市,基础在基层,建议进一步加强镇环保队伍建设,赋予基层环保机构相应的职责和权限,为镇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监测、监察和应急处置设备,改善工作条件,使镇环保工作职责能够落到实处;三是加大典型培育力度。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活动为载体,抓紧再建一批生态示范镇、示范村,让点上的经验之花在面上结出丰硕果实。
(四)完善制度、长效管理,巩固提升创建成果
1.健全创建组织机构、落实创建责任。生态市创建是一项跨镇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单独承担的。目前我市虽已在市、镇两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市建设组织网络。但在村、社区等生态市创建工作的第一线还缺乏相对健全的组织系统。建议各镇在所辖村或社区内设立专门的创建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创建工作的推进及创建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细化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尽快形成市、镇、村(社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强化公众参与,完善长效管理。市政府要进一步畅通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对涉及公众生态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工程建设,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大力推广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义务环保监督员等公众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生态市建设中的作用,发展壮大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引导和组织更多的公众参与生态市建设。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镇、村一级各生态建设项目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已有创建成果得到有效的巩固。
3.以点带面,培育更多生态亮点。市创建部门要在这一面加大推进力度。环保、建设、农林、卫生、水务及行政执法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重点在污染治理、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城市绿化、生态农业、规模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河道长效管理、垃圾无害化处理上,力争培育一批有层次、有特色、有现场、有资料、有实质内容、有推广价值的新典型、新亮点。
篇6:生态市建设规划调研报告
生态市建设规划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7月下旬以来,我们社会事业工委在**副主任的带领下,对**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调研,先后召开了两次共有二十一家单位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市各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对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意见和建议,还学习了其他县市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8月17日,市人大常委会又组织全体委员视察了我市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现将我们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市建设,做了大量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最终形成的生态市建设规划理念较新、体系科学、主题突出、措施实在,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对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1、规划编制有一定基础。**是宁、扬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经济上既受南京都市圈的有力带动,又受上海经济圈的强劲辐射,目前已逐步成为全省沿江开发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市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均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实施了一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全市已有1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6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为生态市创建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我市被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以来,积极开展创模、创卫等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采取院地合作的形式,聘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扬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规划编制,既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新理念,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发挥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为生态市创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2、规划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立足于把**建设成为中等规模的、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江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市建设指导思想,主旨鲜明,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又符合**构筑五大经济板块、培育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三大园区的发展战略。同时,规划既紧扣人与自然和谐这一主题,又围绕这一主题,从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和能力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凸现了区域特色,展现了**特点。
3、规划体系比较合理。规划编制部门注重对生态市建设内涵的把握,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和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市将来生态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划建设的五大类重点工程项目涵盖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人居体系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管理等多个方面,覆盖了我市整个行政区划范围,具有较强的导向和支撑作用。规划既明确了生态市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又注重从我市实际出发,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指标考核体系,是指导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委建议本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生态市建设规划。
二、规划工作存在的不足
尽管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作了扎实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生态市规划编制走在扬州各县市的前列,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目前来看,随着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的强势推进,经济发展对环境支撑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市创建还面临诸多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的36项考核指标中,目前还有20项未能达标,创建难度较大;二是全市实施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审计的企业数目还不够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产业链有待形成;三是农村生态规划编制工作落后,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发展不平衡;四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地表径流污染严重,目前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五是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尚未开展,生态市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建立,等等。对照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我们认为规划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
1、规划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要努力将近期建设和长远规划有机结合,把生态市建设任务分解细化到每个部门和乡镇,具体落实到每个时段和项目,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要对部分规划指标做进一步论证。有些指标,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例、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要根据现状作出实事求是地分析,并会同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
2、规划间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市建设规划是面向全市的宏观指导性规划,需要各类具体规划的配套与支持才能得以顺利实施。要注意与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相对接,妥善处理沿江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同时,进一步做好生态市建设规划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沿江开发规划、园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部门行业规划的衔接,明确生态市建设的近期和中远期建设目标,使生态规划的理念和各项指标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3、规划建设的重点有待进一步突出。要根据我市实际,选择部分特色鲜明、影响较大,且便于操作实施的重点项目作为整个系统工程的突破口,结合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积极开展环保论证,以实施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总体原则,建设一批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同时,要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市政污水管网系统,加快市区主要河道污水截流管网建设,实施区域废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重点废气排放企业中推广执行清洁生产行业标准,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4、农村生态化进程有待进一步重视。规划要将生态村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特别是在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排出具体项目,确定具体投入。要对乡镇工业布局作出合理调整,引导村办企业向乡镇工业园或工业集中区转移,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开创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具有相当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正确分析形势,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分步、有序地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共建氛围。要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的`宣传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手段,多层次、广角度、全方位地推进生态市建设宣传工作,使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生态市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市建设,通过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等活动,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把生态市建设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大力营造全民共建生态市的浓郁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市政府要把生态市建设摆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完善生态市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市工作,统筹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层层落实生态市建设目标、任务,努力形成市、乡(镇)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良性工作机制,不断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把生态市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领导责任制、任期目标制和责任追究制,为生态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各相关部门也要把生态市建设的目标要求,纳入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组织,精心实施,从部门职能出发,明确各自分工和责任,搞好相互协调和配合,全面完成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
3、科学统筹安排,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要严格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牢牢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和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近期目标与生态市建设的长远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全面地融合起来,以生态市建设的科学规划为龙头,以生态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实施园区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大力发展企业内部、园区产业链、区域配套体系等多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增强区域产品配套能力,将生态市的理念落实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之中,逐步提升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4、健全保障机制,强化生态市建设能力。市政府要将生态市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国内外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设立污染防治基金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专项经费,重点保证重大建设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的启动。要将生态市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抓紧制定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市建设的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健全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严肃处理各类环境违法违纪行为。同时,逐步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企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在吸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到**创业发展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地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生态科技合作关系,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5、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要围绕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以科技和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态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安全预测、预警和预报系统,设置污水水质水量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为节约、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提供新的途径。要积极促进生态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完善废物资源化、清洁生产、生态产业链、环境工程等“绿色技术”体系,提高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建设的科技含量,努力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全面提升我市生态市的建设水平。
总之,生态市建设事关我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事关全市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聚全民之才、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从生态企业、生态园区和生态经济三个层面入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篇7:生态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三、荣成市经验
荣成市被授予国家生态市荣誉称号。该市生态市建设中的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
(一)明确责任,广泛发动,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1.完善机制,科学考核。在生态市建设中,荣成市各镇(区)和相关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制订了建设计划、目标任务和行动方案。市政府按照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把它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列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各镇(区)、各部门生态市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科学分析和评价阶段性工作成效,不断提高生态市建设水平。
2.深入发动,全民参与。自启动创建以来,荣成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对生态市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举行了“建设生态市万人百米长卷签字”及生态市建设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基层举办村干部生态市建设知识培训班8期,利用农村香期发放材料3万多份。在镇区主要街道、公园、居民小区等场所制作了固定性标语,增设了宣传橱窗,通过宣传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开展,强势推进,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水平
1.大力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上,荣成市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2万吨、一级生化处理与芦苇湿地处理相结合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81%。大型企业也采用不同的方式建设了各自的污水集中处理厂。 在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建设了有效填埋面积7.6万平方米、使用年限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渗滤液集中处理均达到了规范化要求。
2.持续改善新农村生态环境。一是加强农村环境建设。该市依据统筹沿海与内陆、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构筑了辐射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框架。主干街道硬化村庄比例达到65%,新建农村新型住宅30万平方米,建沼气5000多户。另一方面抓好农村污染防治。创立了“测土、配方、供肥和施肥技术指导”一条龙式的科学施肥模式,全市测土施肥面积达86万亩,降低化肥使用量30—40%。同时,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上,该市先后建成了市农业良种场中型沼气工程、嘉盛乳业秸秆青贮养殖工程等示范项目,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3.全面开展“绿色荣成”建设。荣成市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工作来抓,构筑沿海防护林联网补带工程、农田公路林网建设、山区退耕还林建设的“一带二网三区”生态屏障工程。每年都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美化工程。广泛开展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城区绿化总面积132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2%,人均绿地面积25.5平方米。
(三)立足长远,科学发展,努力提高生态经济质量
在生态市建设中,荣成市积极引入生态经济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1.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该市制订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基地为示范带动,开发生产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特种果蔬;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多种生态种植技术;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与农民延长产业链条;以特色优质产品为主体,形成规模化生产;以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推动无公害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建设。
2.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荣成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围绕打造特色旅游业,该市牢固树立“生态+文化”的理念, 依托特色旅游景点,吸纳各类社会资本,精心打造了以秦汉历史文化、中日韩友好交流文化为主题的寻根朝拜游;以休闲度假、观光游乐为主题的滨海生态游,构筑起了“点线面”齐头并进的“一带四区九单元”的旅游产业格局,旅游综合收入近50亿元。
篇8:生态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我市生态市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学习、借鉴山东荣成市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市今后生态市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多管齐下、夯实基础,充实创建财力
1.拓宽环保资金投入渠道。一是用好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扶持我市环保设施、生态保护等基础性、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建议市政府设立以下三项资金①生态市建设引导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如镇污水处理厂等;②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③生态市创建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在生态市创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二是积极开拓市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根据“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领域。对镇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应出台有关行政性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三是化“危”为“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市内重大环保公益项目和有能力偿还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银行贷款、信托、收费权质押贷款、资产票据化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拓宽环保融资渠道。
2.建立以区域协调为目的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市政府引入“重点经济区”和“重点生态区”的概念,将三大主体功能区及经济实力较强的一些镇定位为“重点经济区”,将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且以农为主的镇列为“重点生态区”,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互惠、互补关系,即:重点生态区为重点经济区提供生态服务,重点经济区为重点生态区提供经济补偿。以类似于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以区域互补、协调为目的对重点生态区进行生态效益补偿,实现市内创建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
3.努力提高生态经济质量。建议市政府积极引入生态经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为我市生态建设带来更充足的资金。一是科学发展生态工业。按照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大力培植船舶及配套设施、汽车及零部件和食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鼓励发展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影响小甚至无污染的项目,加快产业集聚,放大优势效应;二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建议市政府参照山东荣成经验,制定《如皋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基地为示范,开发生产优质油米、蚕桑、生猪、水产及花木;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多种生态种植技术;以特色优质产品为主体,形成规模生产;以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推动无公害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我市地域优势明显,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建议市政府按照“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原则,依托特色旅游景点,精心打造好以长寿文化、江海风情为主题的如皋民俗游,以盆景艺术、花木观赏为主题的如皋生态游等旅游路线。尽快构筑起我市大文化、大生态的旅游产业格局。
(二)、创新科技、完善服务,提升清洁能源建设水平
1.科学规划,加强对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的有序引导。市政府要把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切实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乡村规划之中。各镇在制定镇级规划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加大推广力度,适宜发展户用沼气的地方,要按照“一池三改”的要求,搞好规划;适合发展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的地方,要搞好工程选址和管道设计,使农村能源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发挥效益。
2.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目前我市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及应用技术还处于普及过程之中,迫切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技术的引进与研发。建议市级财政设立研发农村清洁能源新技术的专项资金,主动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技术的研究,重点研发与我市农村实际相符的高效沼气发酵工艺,提高产气率和去除率,开展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的技术攻关,发展循环农业。此外,建议具备条件的镇加快秸秆沼气、沼气集中供气和联户供气等新技术的推广和规模化发展。
3.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农村清洁能源持续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管理和服务是关键。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过程中,注重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把农村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结合起来,通过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粮(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循环农业新格局,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同时,建议市级相关职能部门除了稳定和充实农业部门的能源环保队伍、建立延伸到乡镇的服务网络之外,还要加强对农村清洁能源工程使用的管理与维护,强化后续管理,保证项目效益的长期发挥。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三)紧扣重点、强势推进,加快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的浓烈氛围。全国环境优美镇的创建,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市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借助网络、数字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媒体平台,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他们的公益、环保意识,引领他们破除不利于生态保护的各种陈规陋习。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还要加强舆论监督,鼓励农民群众参与揭露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完善举报奖励等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投入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
2.完善规划,分步实施,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我市部分镇环境优美镇创建难度大,镇区及村居环境较差,与其规划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建议各镇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规划,修订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选址及基础设施规划。选址既要有利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顾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新规划的集中区必须要有统一的生活污水管网和处理系统,并按居住人口密度建设三类以上公厕;三是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要会同各镇制定并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在对我市农村环境现存问题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镇具体情况,制定定位较高、编制详细、科学可行的“一村一策”环境综合整治计划,使目前仍较为严重的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3.源头控制、严格监测,切实抓好农村污染防治。一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将农业面源污染降到最低。农业部门要在建成农业生态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二是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业集约化、工厂化水平,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测,鼓励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三是严格乡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规范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各镇要严把招商关,坚持招管并重,在建设工业园区时要及时完善园区排污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实现污水集中排放、集中治理、循环利用。四是建立环境保护信息平台。市相关职能部门应以知晓度较高的方式,及时公示规划环评的又有关信息,并依照国家环保部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加强领导,完善考核。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评价指标的考核,把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考评工作延伸并落实到农村,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二是夯实基础,重心下移。创建生态市,基础在基层,建议进一步加强镇环保队伍建设,赋予基层环保机构相应的职责和权限,为镇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监测、监察和应急处置设备,改善工作条件,使镇环保工作职责能够落到实处;三是加大典型培育力度。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活动为载体,抓紧再建一批生态示范镇、示范村,让点上的经验之花在面上结出丰硕果实。
(四)完善制度、长效管理,巩固提升创建成果
1.健全创建组织机构、落实创建责任。生态市创建是一项跨镇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单独承担的。目前我市虽已在市、镇两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市建设组织网络。但在村、社区等生态市创建工作的第一线还缺乏相对健全的组织系统。建议各镇在所辖村或社区内设立专门的创建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创建工作的推进及创建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细化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尽快形成市、镇、村(社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强化公众参与,完善长效管理。市政府要进一步畅通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对涉及公众生态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工程建设,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大力推广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义务环保监督员等公众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生态市建设中的作用,发展壮大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引导和组织更多的公众参与生态市建设。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镇、村一级各生态建设项目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已有创建成果得到有效的巩固。
3.以点带面,培育更多生态亮点。市创建部门要在这一面加大推进力度。环保、建设、农林、卫生、水务及行政执法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重点在污染治理、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城市绿化、生态农业、规模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河道长效管理、垃圾无害化处理上,力争培育一批有层次、有特色、有现场、有资料、有实质内容、有推广价值的新典型、新亮点。
篇9:生态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一)、环境优美镇创建有待进一步推进
1.创建任务任重道远。“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得正式命名”是建成生态市的基本条件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我市必须有16个镇建成国家环境优美镇,而目前我市只有桃园等4个镇已经通过省级考核,还没有一个镇获得国家正式命名。
2.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农村水体污染不容忽视。部分乡镇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设施滞后,少数企业偷、漏排污现象仍时有发生,污染水体环境;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等构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此外部分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将生活垃圾及污水随意倾倒,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水体造成了污染。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无害化处理率还较低。虽然目前市垃圾发电厂已建成投运,各镇也都兴建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收集转运设备和保洁人员,但真正将生活垃圾全数收集、全数运至垃圾发电厂处置的镇还不多,有的镇仍然将收集到的生活垃圾就地就近填埋,其远离镇区的村组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则更低。三是畜禽养殖污染及秸秆焚烧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规模畜禽养殖的布局还不够合理,针对畜禽散养户的户用沼气工程尚未成型,夏秋季节的秸秆焚烧现象在部分镇仍较严重。
3.部分镇镇区布局欠合理,镇郊及村庄环境欠整洁。按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环境优美乡镇必须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但我市部分镇在镇区建设尤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上,缺乏科学规划,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居住区地点分散,建设缓慢,既损害了群众利益,也对镇容镇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此外,镇郊及村庄环境仍热存在脏乱差现象。如部分镇第一批改厕工作效果不佳,群众意见较大;少数镇整治过的河道又出现了坍塌及绿化带遭破坏现象,废弃农膜等“白色污染物”在某些村居的田间地头仍随处可见。
4.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滞后,管理欠缺,普及率不高。我市各镇在人畜粪便资源化利用及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有不少方面有待改进,如大部分镇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建立起专职的能源管理机构。沼气后继管理服务网络不健全,沼气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秸秆的深度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技术都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急需提高。大多数乡镇的清洁能源利用还停留在点的层面,未能形成规模。
5.不少镇环境保护氛围不够浓厚,部分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度还不高。按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要求,乡镇及其所辖街道和各村均要有环保宣传的标语或橱窗,主要街道每公里不少于1个。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不得低于90%。我市多数镇均未达到此项要求。部分化工企业密集的镇,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意见较大,因排污问题造成的纠纷时有发生。
6.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不足,长效管理难度加大。环境整治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将管护机制常规化亦需要不少的资金。资金问题一直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其长效管理的最大制约因素,特别是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镇财政收入难度进一步加大,这势必给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其长效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1.与生态市建设新标准差距较大。,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生态市新标准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了80%,而目前我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还不到40%.
2.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水平相差悬殊。到目前为止,我市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经达标,而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还不到10%。尽管我市已有15个镇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但截至目前,真正形成生化污水处理能力的微乎其微。
3.镇区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镇污水管网的铺设正在进行,但进展缓慢,甚至尚未开工;二是同一镇不同村(社区)污水管网之间,各镇污水管网之间,镇区污水管网与城市污水总管网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尚未形成整体联动机制。其中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在我市顾庄生态园建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顾庄社区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的瓶颈之一。
(三)生态建设亮点有待进一步包装、提升
1.生态旅游景点,缺乏管理,层次较低。内外城河风光带、顾庄生态园等既是我市生态市建设的亮点,又是我市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景点。但由于相关部门缺乏科学的策划及有效的管理,这些资源均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如位于内外城河风光带中的文昌阁,本是一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特色景观,现却成为餐饮业经营场所,与周围景区环境极不协调。顾庄生态园的开发虽规划完备,但实施进展不快,且园区内花木品种混杂、结构混乱、交通拥挤、竞争无序,整体形象亟待提升。
2.各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管理仍需加强。在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过程中,我市各镇的镇容镇貌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围绕环境整治的各项长效管理体制也已初步建立,但长效管理的实绩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镇建立的专职保洁队伍人数虽多,但缺乏培训,素质不高;某些已通过省级验收的镇,镇容镇貌仍存在死角;不少镇村的垃圾房、公厕等环保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生态建设亮点仍需积极培育。客观地说,我市目前生态市建设亮点还不多,现有亮点也还不够靓,要想培育出一批像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国肠衣城那样有层次、有特色、有现场、有资料、有推广价值的典型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四)已有创建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
1.相关指数排名竞争激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是建成生态市的五项基本条件之一。目前全省各地都普遍启动了生态市(县)创建。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我市并没有明显的环境优势,主要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要使该项指标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任重道远。
2.部分指标极易倒退。在我市已达标的13项指标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稍有疏忽就很有可能出现倒退。如环境质量类指标、环境突发事件等。
3.软件资料不够完善。目前全市各镇及市级机关各相关部门均将创建的重点放在了硬环境的建设上,对已有软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则相对滞后。尤其是某些镇缺乏完整的材料准备、收集、管理机制,疲于应付,一稿多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对我市生态市建设资料的积累是极其不利的。
篇10:我市生态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总结成绩和经验,揭示问题和矛盾,分析制约因素,研究思路及对策,确保XX年建成生态市目标的实现,根据市政协的统一安排,我们第二调研组在市政协领导的带领下,于三、四月份重点对我市丁堰、桃园、如城、搬经、高明、江安等镇的生态市建设工作进行了视察调研,并考察学习了山东省荣成市的生态市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
(一)工作凸显亮点
1. 谋划及时,规划到位
早在,我市即开始着手谋划生态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市环保局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生态市建设专题调研,形成了可行性报告。市政府委托苏州科技学院编制了《如皋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规划》围绕建成生态市的近、远期目标,明确了我市四大生态功能板块和六大生态建设主要领域,提出了32项重点工程,工程总投资达182.6亿元。在此基础上,各镇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对镇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并出台了生态保护子规划。如丁堰镇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编制的《丁堰镇生态工业园规划》就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2. 组织完备,政策完善
自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列入市“六城同创”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设生态市创建办公室和相应的工作班子。于此相应,各镇各责任部门也都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和工作组,我们视察调研的几个镇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创建村(社区)班子具体抓的创建工作格局。上下联通、职责分明、政令畅通、相互协调的生态市建设组织网络在我市很快建立。
为有效推进生态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建设生态如皋的决定》,市人大专门作出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市的决议》,将生态市建设列入了法制化轨道。与此同时,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性政策措施,如《关于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以奖代补实施细则》、《如皋市基层绿色创建考核奖励办法》、《如皋市镇级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以奖代补办法》等。
3. 部署周密,宣传得力
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市生态市创建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不间断的宣传造势。各镇如桃园、丁堰、高明、江安等纷纷利用广播、过街横幅、宣传橱窗和举办专题活动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全市上下形成了浓烈的生态市创建氛围。
4.责任明确,监管有效
我市将每项生态市建设指标、重点工程按责任部门和时间结点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任务列入了环保目标责任状。市纪检监察、市“六城同创”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进行督查。各镇在创建过程中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督查方式。江安镇成立了老干部专项督查抽样组,对该镇的绿化造林工作进行专题督查。桃园镇整合城管、卫生、工商、环保、安全、建管等各个方面力量,对各项创建工作实行定期联合督查和管理。这些做法对巩固创建成果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 创建初显成效
1.抓住“水”字做文章,两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是水环境综合整治成绩优异。截止去年3月,我市境内3000多条各级河道全部得到整治,提前两年完成了“xx”河道整治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省市考核验收。在高明镇晓庄村、江安镇联络村等地出现的一批“底清、面洁、线畅、坡绿、岸净”的河道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河道整治的样板。
篇11: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调研报告
20**年,大庆在全国内陆城市中第一个进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行列。为进一步改善大庆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实施绿色生态战略,建设生态大庆”的战略目标,制定了《XX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并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颁布实施。《规划》提出:从20**年开始,用时间使主城区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用时间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任务。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根据20**年重点工作安排,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生态市建设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表明,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市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党的十x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是正确而富有成效的。
一、进展情况
我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启动六年多来,生态市建设有了重要进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庆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可持续发展能力大为增强。主要表现在:市委、市政府和石油石化大企业高度重视生态市建设工作。市委进一步确立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市政府成立了有相关部门和大企业参加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生态市推进当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石油石化大企业把生态市建设当作社会责任,油田公司提出了创建绿色油田的口号,积极支持地方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县区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将生态县建设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同步推进。以“治水、复草、还林、净气”为重点的环保和生态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市人工造林面积达到37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 年的6。8%提高到10。03%;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全市1034万亩草原全部禁牧、轮牧,草原生态进一步恢复;通过加强对水源地的监管,保证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健康;黎明湖、明湖、碧绿湖、三永湖、万宝湖和乘风湖等15个湖泡经过综合整治和陆续建成的73个生态园,成为了城市生态景观。城市环境功能显著增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19%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94%;工业污染防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8%;城中村、棚户区和老居住区环境得到改造,城镇集中供热和天然气入户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快步发展。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9。72%;以大庆油田多年以来实施的采油污水回注为代表的循环经济效果显著。同时积极开展以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平台、项目为支撑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清洁生产得到进一步推广;环保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林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环保国策地位和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进一步增强。“环保世纪行”、“绿色夏令营”、“观鸟周”、“爱鸟节”、“万人签名”等群众性活动丰富多彩,“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保志愿者”不断涌现,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保事业的良好氛围。
生态市建设标准共39项指标,截止到底,我市已有23项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2项指标部分达标,14项未达标。具体完成情况是,在基本条件6项指标中,有4项达标,分别是: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三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未对区域(或流域)内其它市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环境影响;在经济发展9项指标中,有3项达标,分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在环境保护15项指标中,有8项达标,分别是: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在社会进步9项指标中,我市有8项达标,分别是: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城市燃气普及率、采暖地区集中供热普及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未完成的14项指标分别是:年人均财政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应当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森林覆盖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退化土地恢复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旅游区环境达标率、城市化水平;部分达标的2项指标分别是:全市80%以上的县达到生态县建设指标,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并获命名;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并为一级行政单位,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市生态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脆弱的生态环境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恢复和改善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为:森林覆盖率仍然偏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国家平原地区造林绿化标准,但仍远低于国家生态市标准15%的指标。地面水环境质量依然很差。特殊的地域环境加之由于大部分湖泊水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排水干渠和未整治的湖泊水环境治理难度非常大。治理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市沙化土地面积仍达到70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3 %;盐碱化土地面积达25。4万公顷,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2 %;草原面积已由1982年的84万公顷减少到68。9万公顷,其中“三化”面积达到50。98万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74%。
(二)城乡差距比较大,生态市发展不够协调。表现为:一是生态县建设进展较慢。目前只有杜尔伯特县和XX县达到了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标准。二是县域经济仍很困难。三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四是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三)油田区域生态恢复缓慢,治理任务依然非常繁重。近年来,石油企业注意加强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有计划地开始进行草原植被恢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长期形成的历史欠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治理。
(四)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政策体系不够配套。生态市建设还没有专门的日常管理机构(目前仍由环保局自然保护科兼管),未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日常管理经费还没有列入市财政预算;经常性的宣传工作力度不够,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足够关注和参与;政府在生态市建设上投入很大,但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一些职能部门责任划分不清、监管不到位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三、几点建议
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x大精神,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大庆生态市建设步伐,提出以下建议:
(一)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一是不断加强对各级领导层的宣传,把生态市建设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二是不断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把生态市建设当作一项社会责任来履行。三是不断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把生态市当作自己的家园来建设。
(二)全力加大重点项目指标的实施力度,确保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全面完成。一是森林覆盖率。加强调研论证,调整完善造林规划;积极向上争取,用足用好用活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加强科研攻关,优化选择适宜大庆地区生长的树木品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延长生长存活期;加强对现有林木的管护,加大对病腐木、疏林地的改造,提高森林质量。二是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①增加保护区面积。对面积较大的'湖泡湿地、林地、草地等符合条件的区域,都应科学规划,尽快建成保护区加以保护。②提高保护区标准。建议争取把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并以此进一步提高大庆知名度,树立生态大庆的良好形象。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部分面积在大庆,应继续积极向上争取,尽快理顺保护区管理体制,使其在改善大庆地区生态环境中发挥更大作用。杜蒙县西北部沿嫩江风沙带以前是大庆地区重要风沙来源,俗称“西北风口”,建议将习惯用语“西北风口”改称为“大庆西部防风固沙林”。③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三是退化土地恢复率。市区主要是油田开采区废弃土地修复和被破坏植被恢复。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应该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在大庆进行收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试点的契机,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参与配合,充分研究论证,尽快拿出一个系统、完整、科学的油田区域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总体规划,包括主要任务目标、治理恢复标准、重点实施项目、工程技术措施、资金政策保障等。在此基础上,由政府负责监管,企业按照《规划》和相关政策规定具体组织实施,使大庆油田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这一重大项目工程得以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进行。四是生态县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环保、生态和经济发展一起抓。发挥县域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的发展,通过生态经济发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我市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虽然达到80%以上,但处理能力将近饱和,处理的无害化程度还不够彻底。已经规划的高标准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应抓紧建设,尽快投入使用。
(三)继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一是政府的投入。“十一五”期间,我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重点项目55个,概算总投资134。8 亿元,其中市、县、区财政投资占14。51%。各级政府在工作总体布局、制定规划、安排资金时应将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考虑,保证资金的落实。二是大企业的投入。“十一五”期间,石油石化大企业对环境建设的投入占生态市重点项目总投入的46。60%。各级政府应继续搞好与大企业的协调合作,保证大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用于实施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三是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①继续争取矿产资源费补偿。鉴于省里对此项政策予以调整,主要靠上报项目争取资金,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这方面工作力度。同时,抓住机遇和有利条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支持。②抓住机遇,争取将大庆列入生态补偿试点城市。国家环保总局今年出台了《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在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等4个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这是非常难得的机遇,大庆作为典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型城市,有充足的理由和条件争取列入试点城市。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与石油大企业一起,在原来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争取获得成功,这对于大庆生态市建设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四是逐步建立社会化与市场化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生态环境建设;树立生态招商、环境招商意识,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到大庆的生态建设中来。
(四)依法加大监管力度,保障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一是依法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加快治理老污染源。二是依法严历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三是依法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法》将与明年出台,各级政府和企业应认真学习,加强宣传,结合我市实际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议在试点基础上,通过相关政策支持,树立一批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园区,引领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依托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各类生态产业,通过生态重组的方式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缓解资源短缺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升大庆区域经济竞争力。
(五)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一是充分发挥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生态市建设已进行六年,取得了重要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为进一步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建议市委市政府选择时机进行一次生态市建设阶段性总结表彰,根据党的十x大精神进行再部署、再动员,进一步激发全市各单位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设立生态市建设日常管理机构。我省外地市都相继成立了生态市建设日常管理机构,并增加了专项编制,配备了2—3名专职工作人员。建议我市也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三是进一步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生态市建设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县区党政领导班子生态实绩考核制和生态审计制度,建议加强考核,将此项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篇12: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二)突出重点,巩固成果。一是在领导决策层面。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继续推行工业项目立项和审批工作联审联批制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不予落地;二是在工作方法层面。第一,着力抓好生态文化宣传。组织文艺骨干创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文艺作品,结合送戏下乡等活动,开展生态文化进基层、农村和企业的活动;第二,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大乡村环境卫生督查力度。三是在工作落实层面。一要强化组织领导。研究出台《关于贵溪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考核办法》等可行性文件,使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终领导有力、分工明确、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要强化统筹协调。编制《贵溪市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贵溪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使贵溪市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轨道;三要狠抓工作落实。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贵溪市直机关、乡镇主要负责人的目标责任考核,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严格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和问责制。同时,建议贵溪市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专项工作经费,用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考核、奖励和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以奖代补;四要强化法治保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协调机制,强化环保、林业等资源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和重点案件移送督办机制,加大对破坏资源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能力。
(三)注重结合,扩大效应。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副业经济有机结合,如家畜粪便转化沼气利用,树木栽种发展林下经济,河塘清淤发展养殖业等等,让农副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共同发展;二是把加大投入与长效治理结合起来。根据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加,不断加大生态资金投入。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等环境监管长效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严格落实处罚整治措施。并将环保考核与政府考核、企业贷款资质评定等事项挂钩,促使部门和企业按照生态环保要求,加强治污减排和生态修复,促进生态保护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三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打造生态板块结合起来。打造生态板块,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全力打造白鹤湖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和加快雷溪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结合生态市、生态镇(村)创建工作,按照建设“美丽贵溪”的定位,加快植树造林、环境美化等工作,努力把生态板块建设成为富裕、秀美、宜居、和谐贵溪的生态屏障。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篇3
XX市户籍人口数XXX万人,约2/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XX个乡镇和XXXX个行政村。自XXXX年开始,随着XX生态省和XX生态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市各乡镇已全面完成生态建设规划,并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X个,省级生态乡镇XX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XX个,分别占总乡镇数的X%、XX%和XX%;市级生态村XXX个,占总行政村数的X%。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和《XX生态市建设规划》目标要求,乡镇生态建设工作还仅处于起步阶段,离全面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成为各级各部门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的必要条件。根据《XX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XX将于XXXX年前建成国家级生态市,而XX%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要求是生态县(市、区)建设的前置条件。要真正达成生态市建设目标,基层创建工作是关键,开展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能够丰富生态市建设内涵,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是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生态市建设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基础。
(二)是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契机。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而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乡镇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基础设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乡镇调整发展思路,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辖区内居民拥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发展空间。
(三)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是指该区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各项生态建设创建工作从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污水处理、大气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等XX多项指标对乡镇进行考核,有力地促进当地政府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从整体上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是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经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认真总结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德伦理基础。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整体利益。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生态文明。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乡镇的整体生态文明水平。
二、当前乡镇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部分乡镇领导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当前,政府对官员的政绩考核仍然以GDP增长为依据,导致部分乡镇领导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难以转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片面的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背道而驰。
(二)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基础设施状况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生产的发展程度和人们消费的现实程度,还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宁波市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
1、规划问题:乡镇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规划指引,导致建设无序开展,给当前发展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如雨污分流、污水管网铺设难度大等。
2、污水问题:截止到XXXX年底,全市还没有一个乡镇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几乎还是空白(XXXX个行政村仅有XX个试点),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农村溪流河道,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3、卫生厕所问题:卫生厕所改造过程中普遍存在三格式化粪池建设标准不够,导致废水渗排或不能进行合理处置,影响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
4、生活垃圾问题: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清运—县填埋(或焚烧)”处理网络还存在覆盖面、配套设施及规范管理等方面问题,致使垃圾直接向河道倾倒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5、工业污染问题:乡镇企业存在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等具体问题,由此滋生了少数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等违法排污行为,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
(三)乡镇环保队伍亟待组建和完善。随着XX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撤乡并镇之后,乡镇的环保监管和生态建设任务日益加重,而XX市到目前为止仅慈溪市设立了乡镇监察中队,绝大多数县(市)、区还没有成立乡镇环保队伍,没有专职的环保工作人员,致使很多工作到县级一下就难以推动,生态建设工作明显滞后。同时,在乡镇环保队伍中,无论是专职的或兼职的工作人员中还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因此,加强乡镇环保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组织开展环保知识培训,配备相应环保器材等工作也亟待完善。
(四)乡镇生态建设经费不足。开展生态建设工作是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生态建设涉及的建设内容以基础设施建设核心,而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与共享性,初期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等特征。近年来,XX市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性投资在绝对量上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但这一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基础设施建设总额的增长速度,由此导致财政资金难以满足生态建设的需要。
(五)乡镇生态建设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乡镇建设前期缺乏规划引导,部分基础设施没有按实际要求进行建设,如污水管网铺设、绿化带及卫生厕所建设等,此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属于还旧帐性质,势必影响到部分居民的个人利益,这就要求乡镇政府宣传部门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宣传力度,调动居民参与、支持乡镇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妥善处理建设过程中潜在的各类问题。此外,宁波市是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在文化素养、生活习惯等方面与XX市民存在差异,势必要通过加强宣传,灌输人改变环境,环境改造人的理念,提高他们对生态建设的认识,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干部教育,提高生态意识。领导干部重视是抓好各项工作的前置条件。要抓好生态建设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干部生态教育和政绩考评结合起来,将如何开展生态建设工作纳入领导干部专题教育培训内容,并将建设业绩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使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到开展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思想上到位,认识上深刻,决策上有力,行动上迅速,形成一级抓一级、齐抓共管的局面,全面推进乡镇生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建设力度,提升乡镇品位。要严格按照乡镇生态建设规划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一镇一品”的要求,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坚持项目建设与环境改善、品位提升、经济发展相结合,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彰显城镇文化内涵。在具体项目建设上体现美观、实用、紧凑,不搞形象工程,建筑要富有特色,注重整体协调,体现文化品位。
(三)组建环保机构,加强素质培训。机构和队伍是管理和建设的主体,没有机构和人员就谈不上管理和建设,要尽快组建和完善乡镇环保管理网络,保障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和资金来源,使乡镇环保工作人员能够全心身投入到基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去。针对乡镇环保工作队伍还存在专业素质偏低,学历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情况,要经常组织他们参加由各级环保部门举办的环保培训班,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
(四)拓展投资途径,确保投入到位。采取政府产权管理、间接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如各地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经费由各级政府投资,而污水处理厂建设可采用XXX投资模式,在不改变原来用途的前提下,有偿、有期限地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乡镇污水管网建设费用由市政府补贴、污水处理费返还金、建设补偿金和乡镇投资构成;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形式,从建设到运行全部由企业负责,政府则在保障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应补贴,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效用和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以政府杠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确保乡镇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到位。
(五)加强环境宣教,实施寓教于乐。要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参与乡镇生态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必须先从转变意识形态着手。各乡镇要积极引导全民参与,通过举办讲座、论坛和竞赛、中小学生宣传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开展环境教育和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篇13:生态之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之城建设调研报告
“五城建设”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明确提出,推进创新之城、产业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好人之城“五城建设”,打造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是推进“三年夺冠”的有力支撑,是驱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根据地理位置优势,我近期围绕生态之城建设,以“抓好园林城市创建、发展生态农庄、打造城南绿肺“为主题展开调研。
一、基本情况
办事处地处南部,华北油田腹地,面积14.1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1000人口,耕地1.3万亩。农业以传统种植为主,产量较低。自“百日攻坚“以来四旁植树35000棵,种植林木苗圃共计1020新建枫林园和锦园两个游园,优化了居住环境,增加了城市品味。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绿化不够,在新建道路、通村路、村庄周围绿化不足,种植树木密度不够,没有形成绿树成荫的效果,分道路两侧土地裸露。
(二)垃圾乱倒现象。办事处各村实现了“村收集、处转运、市处理”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但是部分村民卫生意识不强、部分企业乱扔乱倒,存在部分路段、坑边有垃圾堆积现象。
(三)污水沟多。辖区内有尹丰渠、花草渠、柿庄渠等多条沟渠,主要是油田生活污水和雁翎工业园区污水排放,沟渠内水质乌黑,气味难闻,群众多用渠内水浇地,造成二次污染,群众意见较大。
(四)耕地疏于管理
农民种地积极性低下,农民认为,种地只能实现满足基本的粮食需求功能,不能实现发财致富的目的,由此导致许多年轻人或者能流动外出的农民都不愿意种地,并给种地贴上一种“划不来”的标签,劳动力流失严重,大部分农民只种植一季玉米,不种植小麦,冬春季节大片土地荒置。
三、采取措施
(一)发展生态农庄,集约利用土地
办事处结合实际环境、农业结构等特点,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养殖,积极引进休闲项目,建设集农业生产、放牧养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农庄。
一是生态种植基地。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将占地40亩的季家铺村葡萄园扩大种植规模到300亩,在柿庄新建占地200亩紫谷伊甸生态农业采摘园,与柿庄东村占地200亩的冬枣基地和蔬菜基地串联起来,形成复合生态种植基地。着力传播枣知识和葡萄酒文化,吸引市民前来,可在园内开展观赏、采摘、挖掘、参观、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
二是生态养殖牧场。三联物业有限公司,现有良种马200匹,鸡20xx只,大耳山羊20xx只,可向北流转土地300亩,扩大规模,建设第一个跑马场,发展高雅休闲娱乐,种植林木,林木下发展生态养殖业,养殖柴鸡、野兔等,可开展喂养、放牧、骑马、狩猎等活动。
三是农业文化娱乐园。即将一定面积的土地规划为景观区、生产区、消费区、休闲娱乐区,开展公园式的农业休闲活动,开展观赏、划船、垂钓、采摘、烧烤、餐饮等活动。办事处谋划在白坟村北可利用土地400亩、水塘面积100亩,太平庄村北及铁路以西、津保路两侧等600亩土地,通过引进公司进行合理规划,种植观赏性植物,优化垂钓环境,兼具美观性和效益性,达到综合效果。
(二)绿化工作
配合园林城市创建,做好“八大家”公园用地工作。在各村主干路两侧种植常绿树木,在太平庄村北、铁路输油支线南、北通村路两侧约500亩地块,村南通村路东侧、京九铁路西侧约300亩三角地块打造绿化景观带,种植林木、油菜花、油葵等植物,充分发挥景观观赏、隔音除尘、防风阻沙之功能,打造“城市绿肺”涵养周边,改善环境。
(三)完善垃圾处理。各村完善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对建筑垃圾、农作物垃圾等定点存放、定期清理。向村民广泛宣传垃圾分类,不乱扔乱倒,维护干净整洁的生态环境。
(四)沟渠污染治理
全市尽快启动雨污分流,控制排污源头,对污染沟渠进行清淤。坚决治理污染企业,取缔辖区内全部高污染企业,加强企业技改,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进低能耗、低污染、高收益、高附加值精细工业。
推进“生态之城”建设,主要做好“绿和水”的文章。在不断扩大绿量的同时,我们要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让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生态与经济的互惠共进,助力“五城一村”建设,为实现的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篇14: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政协根据今年重点工作安排,成立专门调研组,于今年上半年对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环保、水务、城管、畜牧等部门和部分镇街、有关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调研,专题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剖析原因,寻求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全省减排先进县(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荣获“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
(一)生态经济初具规模。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工业化集群化程度不断提高,培植形成了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等支柱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第三产业繁荣活跃,旅游业提档升级,干杂海货等专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6%,我市被列入全省50个服务业重点城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生态保护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全市林地面积达到5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4%。加强流域治理和水保生态建设,治理塌陷地1.2万亩、水土面积168平方公里,治理区域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有力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恢复保护了自然生态。
(三)治污减排成效明显。全面关停拆除机立窑水泥生产线,淘汰水泥产能490万吨。万元GDP能耗、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下降21.4%、29.2%、12.5%,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先后投资5.4亿元建设了城市第一、第二和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大坞生物医药基地4处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8万吨,中水回用率68%,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投资1.3亿元,实施了城郭河、界河入湖口等6处人工湿地建设,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关停小火电14.9万千瓦,对29家废气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铺设供热管网68公里,关停燃煤锅炉76台;建设了3家机动车尾气检测站,严禁超标车辆上路,减轻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城区大气优良天数逐年增加。
(四)城乡环境有效改善。在城区主干道全面推行“水冲路面、机械清扫、人工保洁”三位一体的保洁方式,城区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12座,新建改建水冲公厕100余座,完善了环卫设施布局。建设了垃圾处理场,累计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30余万吨。强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在14个镇建设了垃圾中转站,购置了压缩转运车、垃圾收集车,形成了“村收集、市镇转运、无害化、资源化管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五)安全体系逐步完善。投资万元建成环境监控中心和监控网络,46家企业和2家污水处理厂安装了在线监测装置,15家重点企业安装了远程视频监控设备。在泉上桥、群乐桥、王晁桥及白龙湾断面建设了4座水质自动监测站,
实现了自动监测、视频监控、生物监控三位一体的综合监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取缔土小企业106家,实施了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家畜禽养殖场的搬迁整治工作,保障了全市饮水安全。
二、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虽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当前生态问题日趋复杂化,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保护意识还有待增强。一些地方的个别领导环境保护意识缺乏,在开发与保护上顾此失彼、急功近利,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局部的经济效益;少数企业和单位仍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公众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主动性、自觉性还不够强,随意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二)生态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服务业发展仍滞后于工业,三产增加值占比依然偏低,三次产业比例中,二产为54.6%,三产为37.6%,二产高出三产17个百分点。工业内部资源型产业比重仍比较大,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达70.7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节能减排任务重,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大。
(三)污染防治形势还不容乐观。一是大气环境质量仍需改善。由于我市火电、焦化企业较多,加之城市拆迁面广量大,导致大气污染、扬尘污染仍比较严重。据监测,我市城区全年仍有150天PM10超标,冬季雾霾天气时有发生。二是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河流水质时有超标。5条骨干河流除新薛河水质较好外,另外4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城河、郭河属城市纳污河污染较重。从目前情况看,我市河流断面水质与环境标准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年一季度,枣庄通报我市城郭河群乐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零,COD、磷、氟化物均超过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其中COD超标严重。河道治理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市先后对荆河、小清河城区段以及北沙河、十字河等部分河段进行了综合治理,五条骨干河道全长167.6公里,已累计治理125.1公里,但是达到一遇标准的仅为42.9公里,尚有120公里需统一治理提高防洪标准,尤其是流经城区南部的郭河南支、北支尚未启动治理,河道不畅,污水直排,垃圾遍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周边居民的生活质
城河河道内垃圾遍布(.4.7) 北沙河河道被占用(2013.3.28)
量;分布在农村的小型河流、支流、坑塘等本应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今多数垃圾成堆,变成了“垃圾河”。荆泉水源地保护面临考验。位于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我市和山亭区少数污染严重的塑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土小企业死灰复燃现象严重,隐蔽生产,偷排污水,对全市饮水安全构成很
荆泉水源地上游山亭区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我市荆河河道(2013.3.19)
篇15: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县**镇位于**、**两省交界的历史名关——**脚下,地处**腹地,**县西南边陲,分别与**省**市、本县**乡、**乡、**镇、**乡、**店镇接壤。全镇面积148.1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 个街道,101个村民组,6084户,20908人,其中:农业人口19028人,是一个集老区、山区、红色地区于一体的山区重镇。全镇10个村(街)有9个村处于210省道沿线,**高速公路、铁路,竹根河穿境而过,毗邻**风景区,与**省搭界,并且地处山区,群众整体素质不高,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以前,该地生活习惯差,乱搭乱建现象严重,路边、沟边、河道边垃圾成片,但**园镇党委政府不畏艰难,认真谋划、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在较短时间内,“脏、乱、差”现象得到初步改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强化措施,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一)突出重点,加大拆除力度开好局
1、强力拆除210省道沿线影响村容镇貌的构筑物。每位班子成员牵头负责一个村,示范带头,亲力亲为,各责任单位尽职尽责,工作人员顽强拼搏,起早贪黑,真正体现出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充分动员沿线村社干部和广大群众,公安、法庭、司法、执法局等单位协同作战,合力攻坚,掀起了我镇环境整治工作的热潮。全镇前期共拆除猪圈194间,牛栏40间,厕所97个,简易棚43个,简易房34间,危旧房屋529处12660平方米。
2、为了扮靓**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沿线,全面清理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和乱搭乱建,拆除有碍观瞻的破旧危房27处1240平方米、猪圈、牛栏16间,厕所9个,为提升对外形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谋新篇
坚持将项目和资金向“生态文明”聚集,前期投入资金1218万元,以“真金白银、荷枪实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下“硬功夫”,有效整合美好乡村、扶贫开发等项目与资金,着力推动乡村环境卫生明显改观,人居质量明显提升的既定目标。
1、投入50万元在集镇内推行“市场化运作、职业化管理”的保洁管理模式,向信誉度好的保洁公司公开招标,签订保洁合同,聘用保洁员10名,实现全天候保洁,集镇内整治工作由原来的组织整治变为重点监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实现“长效管理、长治久效”的目标。此外,开展征收农村垃圾管理费工作,由村级理事会聘用2-3名村保洁员,保洁员工资从垃圾管理费中支付,不足部分由镇里补助。
2、投入60万元兴建了7个垃圾中转站和村级填埋场;投入160万元兴建了垃圾焚烧站、污水处理站、临时停车场;投入20万元全镇范围内配备了1500个垃圾桶,为在集镇外的村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打下了坚定基础。同时,投资12万元购置了专业垃圾清运车一辆,投资4万元购置了集镇内巡逻车一辆。
3、考虑到农村部分居民的生活需求,投入70万元,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的原则,建设规范的合理的公厕35座;投入80万元,按照“规划合理、以需为主、统筹兼顾”的要求,建设民用猪圈200间。
(三)持续发力,加大亮化力度提标杆
1、大力实施“公路亮化”工程。投入10余万元,在高速公路下道口两侧安装花岗岩侧石300米,栽植桂花、香樟120余株,绿化面积近400平方米。投入70万元,在各中心村庄种植桂花900株,增设绿化800平方米,安装路灯30盏。特别是在资金非常紧张情况下,挤出16万元,为“省际周边”的**村增设绿化、增设路灯、增铺彩砖,先行打造省际靓丽“桥头堡”,做亮省际周边。
2、认真组织开展矿山整治,实施“矿山复绿行动”。 为了确保非煤矿山全面消除事故隐患,安全质量达标率达到100。镇安委会集中力量抓好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对照文件要求,对非煤矿山逐条逐项进行检查到位,凡是达不到要求的全部整改到位。目前镇域内的三利矿业处于停产状态,镇党委政府对原金山采石场实施了土地平整,破损山体得到基本修复。
二、着眼长远,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一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机制。把集镇规划区划为10块网格,建立镇直单位包区域,责任细化到人,执法分局负总责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其余各村划为4块网格,建立每名村两委成员各负责一块,包村镇干负总责的管理机制。每周五下午全体镇、村干部走进自己的责任区域内捡垃圾,在强化了镇、村干部“守土有责”与“我的区域我负责”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赢得了周围群众对环境整治工作的支持。
二建立了“督查调度奖惩”机制。逐步建立了“每月两督查,每周一调度,每月一考评”机制。由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每月督查两次并发督查通报,每次督查由一名班子成员带队,将发现的问题全部分发到村、到人,要求限期整改到位。在每周例会上调度后进的两个村,村两委负责人在会上表态发言。同时,将每月督查结果与考评工资挂钩,现金奖励排名前三名的区域负责人与环卫工人。此外,结合月督查结果,定期对环卫工人进行培训。
三建立了“红黑榜”助力引导机制。通过在村务公开墙上设立环境综合整治“红黑榜”,每周评出卫生优秀家庭进入红榜,较差家庭进入黑榜,以鼓励先进,激励后进。每周由村负责人在广播上反复播放考评结果,有效调动了群众在环境整治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前期的努力,**园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在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群众素质逐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也使镇、村干部作风进一步扎实,切实提高了群众的评价。
三、找准问题,在重点环节上下功夫
虽然**园镇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他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与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几下几方面:
(一)少数居民的整体素质仍然不高,环境卫生意识淡薄,传统陋习根深蒂固,对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不以为然,改变缺乏主动性,支持和参与的热情不高,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前清后倒的现象依然存在,解决乡村脏乱差问题困难较大。
(二)镇村联动合力不强,工作中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现象,主要是采取行政措施和突击整顿干工作,整治工作容易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三)治理工作范围广,所需工作经费大,运行成本高,资金投入压力大,整治工作只能分村、分步进行,整治很容易出现反弹现象,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成果难以巩固。
针对上述问题,该镇下一步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
在宣传引导上下功夫。改变居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一是积极利用村级广播、宣传标语等形式反复宣传,使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二是结合中小学的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小手拉大手”形式,让学生带动家长参与,着力培养全民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整治重点上下功夫。一是拓展延伸,以点带面,扩大成果。由210省道沿线、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周边延伸,不断巩固扩大整治工作成果。二是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快树形象。坚持把省际结合部**村作为整治重点,大力开展与**省交界周边地段环境整治行动。三是把**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沿线的**园村按照美好乡村示范点标准重点整治,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树立**景区入口良好形象。
在资金投入上下功夫。多渠道筹措整治资金,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整治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中心村庄的排水、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
篇16: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去我镇实地调研了一番。
我镇是全国重点发展的乡镇,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对 三农 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且由于合铜,合安,合铜黄高速公路都横穿我镇,已基本形成 四纵四横 的公路网络,因此我镇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而我镇政府也趁如此好的机遇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实行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组织实施 三清、三改、三通 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目前为止,我镇已成为我县最重要的乡镇了。
早在两年前,我镇就科学设计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蓝图,新农村建设起点在规划,怎样才能确保规划科学,便于实施操作,结合实际呢?对此,我镇有着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规划:
精心组织,统一部署,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导思想,采取外地学、当地看、比着干的办法,组织全镇村干部分别到竹山罗家坡村、平利县龙头村等地,学习、借鉴外地经验,通过实地看、问、学,提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同时,组织全镇干部系统地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增强镇村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类制定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市、县确定的重点、试点村,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对照新农村建设 20个字 (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分层制定建设规划,力求全面推进。对镇定试点,则依据优势,侧重于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对一般村则广泛畅导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分类突破、营造优势、逐层推进。全镇所有村已根据自身实际,全部制定出未来五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咬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 。从外地发展的经验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长期抓、长期积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咬定目标不放松,我镇无疑也必须走这条路。我们立足从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入手,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农村农民生活富裕,立足通过用先进文化、致富技术、《乡规民约》打造文明乡风,立足通过集镇建设、自来水工程建设、公路建设、能源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有好的规划,更要有一个好的推进机制,我镇已经建立了一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联村考核机制,即:每个副科级干部联包1-2个示范村,每个行政干部联包一个村,每个村干部负责一个湾院,每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的联包机制,对照规划,逐项、逐年、一任接着一任干,逐项、逐年实行量化考核。
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办法是办点示范,先易后难,最后攻坚,有的村已具新农村雏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强,就可具规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范性,对条件基础稍差的村则注重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尽快改善条件,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反的村则注重从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形成各具优势,各具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充分体现民意,让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是人民群众的新农村,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建什么样的新农村,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我镇在领导、主导新农村建设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听取、采纳他们的建议、意见,体现民意,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 急在上头,冷在下头 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全体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才能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当然,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镇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农村生产力低下
篇17: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总布局。贵溪市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四个突出”,大胆创新,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全市生态环境意识持续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推进贵溪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进行了专项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一是专项排查。常态化、制度化地深入涉重金属排放企业,开展专项排查行动。,共排查重金属排放企业14家、重大危险源企业7家;二是专项督查。经常性对所有涉及重金属污染防治企业进行环保监督管理。全面整治不法企业的乱排乱放行为,有效遏制了重金属污染的源头;三是专项管控。即末端治理和清洁生产首尾兼顾,对新、改、扩建重金属污染项目一律停止审批,对新入园项目实行联审联批制度;四是专项治理。在专项治理工作中,创新“三种模式”: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搬迁补偿政策;坚持市场运作,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贵冶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对1700余亩农田进行了翻耕,施加土壤改良剂,栽种修复植物。
(二)突出“秀美乡村”创建工作。一是扎实开展“秀美乡村”创建工作。将“秀美乡村”创建与环境综合治理有机融合,贵冶周边两批共29个“秀美乡村”全面建成。全市108个“秀美乡村”建设点也全部竣工验收,极大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二是着力抓好“卫生清洁”工程。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基本做到遗留垃圾全部清运、新增垃圾及时处理;三是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村庄现有设施和条件,按照公益性、急需性和承受性原则,进行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三区三线”民居改造工程;大力实施农村改厕、道路硬化等民生工程。
(三)突出“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一是加强生态资源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出台了《贵溪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的意见》。坚决落实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制度,实行阔叶树全面禁伐;二是加大绿化造林力度。20,绿化造林3.39万亩,封山育林8000亩;三是加快生态镇村建设。着力推进乡村绿化提质建设,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塘湾、罗河等乡镇重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樟坪畲族乡、塘湾镇大桥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森林乡镇”、“全省森林村庄”等荣誉称号。
(四)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贵溪市年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贵溪市乡(镇)环境目标责任书考核实施办法》。扎实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2012年,共年检18家排污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新核发10家企业排污许可证;二是强化管理。督促各减排企业建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账,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强危险固体废物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管理,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三是加大投入。一期概算总投资3500万元污水处理厂已经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二期概算总投资800万元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即将投入运行。
二、现状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政策支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并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鹰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决战景区,做大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政策理论依据;二是环境支撑。县域内拥有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圳省级森林公园等优质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为63.5%;全市出界断面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以上;空气环境质量全年稳定在二级以上,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资金扶持。近年来,贵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6亿元,财政总收入35.5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46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均居全省县(市、区)第四位,县域经济实力显著,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前提;四是组织保障。近年来,贵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确立了“推进生态建设,构建科学发展保障”的工作主线,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建成美丽宜居贵溪”,实现永续发展的工作目标。
(二)不利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我市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比较突出,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比较明显。工业仍以劳动密集型、轻加工型为主,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2012年,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仅为21.7%;二是生态文明理念较肤浅。由于农村经济滞后,百姓在山靠山,想到的先是养家糊口和发家致富,因而还存在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的问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也一时难以彻底改变。少数企业推行绿色生产的自觉性不高;三是生态开发开放较单一。生态开发开放程度比较粗浅。生态价值既没有在开发中体现;生态文明的内涵也没有在开放中提升;社会各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理解不透,重视不高,执行不力,导致生态文明效应较弱。
三、对策建议
(一)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亦是民心所向。20,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建设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我省在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对主要污染物减少排放要求。从市情看,随着铜产业、照明产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化持续突破,贵溪市围绕铜、节能照明和医药、化工四大增长极招引的大项目、大企业日益增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生态承载挑战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贵溪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篇18: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第一步,我们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生态环境。义乌市把环境污染整治作为改善民生福祉,打造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为载体,按照城乡一体化整治的思路,大力开展空气、水环境污染、固体废物等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切实加强义乌江流域、城市、农村、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治理,强化电镀、印染等重点行业的监管,全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XX年,义乌市地表水4类水占50.6%,城区空气环境API指数优良天数318天, 20XX年, 1-5月, AQI指数达到优良以上的天数53.3%。生活垃圾全部进行焚烧发电或填埋处理,处理率100%,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虽然目前义乌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距离彻底好转仍有很大差距。一是义乌江水质不稳定,小溪流污染严重。义乌市现有人口已经超过200万,污水排放总量中 73%来自生活污水,地表水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其中80%来自生活污水。义乌江水质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和上游来水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反弹,20XX年,义乌江出境断面水质3类水质达42%,4类水质24%,20XX年前4个月,交接断面水质全部为不合格。义乌市19条小溪流 30个断面中,劣5类水体20XX年占76.6%,20XX年占86.6%,20XX年占73.3%。彻底改善义乌市水环境质量必须要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上下游共同努力,即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二是大气污染治理困难。近年来,义乌市灰霾天气逐年增加(20XX年为84天,20XX年 124天),首要大气污染物为PM2.5,属于由机动车尾气、扬尘、烟尘、工业废气等因素引起的复合型污染,主要污染源为机动车尾气。目前义乌市汽车总量已经超过30万辆,并且仍在高速增长,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既需要集中力量突击整治,更需要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根本问题入手,要想取得长期巩固的治理成效十分困难。三是基础设施仍然不足。目前,义乌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200多吨,没有进行分类回收,以简单的填埋和焚烧方式处理。全市工业固废产生量为36.61万吨,64%为污泥和炉渣,危险废物占1.3%,还未建立工业污泥和危险固废处置场所。随着9个污水处理厂的的运行,污泥产生量将进一步增加,解决污泥无害化处置问题迫在眉睫。
生态经济。义乌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的 保护优先 理念,宁可经济发展慢一点,也不上污染企业,十年来,义乌市未增加一个工业污染项目。根据义乌的资源、环境状况,摒弃 先污染后治理 的传统模式,而是以市场为核心,大力发展小商品制造业,推动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推动由规模扩张向研发、设计、营销要效益转变,鼓励物流、金融、电子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20XX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3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优化为2.6:41.6:55.8。同时,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倒逼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连续开展电镀、印染等重点行业的整治提升工作,对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实行生态化改造,对重点排污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对畜牧养殖业实行生态化改造和萎缩化管理,不断优化产业质量和产业结构。
尽管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仍占主导地位,但就义乌的经济发展来说,二产的地位也不容忽视。然而在义乌的三万多家工业企业中,绝大多数为低、小、散企业,另外还有众多未经审批、技术含量底、污染大的花片、塑料粒子、亚克力等家庭作坊式企业隐藏在城乡,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义乌的经济发展仍属以量扩张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还没有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落后生产力也在不断扩张;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产业间关联性差,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调高、调优、调轻、调新、调绿产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体制机制。生态文明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量大,必须由全社会共同参与,义乌市正在积极探索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行动体系。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各部门各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办)设在环保部门,承担制定计划、分解任务、考核落实等日常事务,赋予了环保部门指导、协调和督促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在考核体系上,对生态环保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优先列入政府重点工程,把生态市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实绩和领导干部任用与奖惩的重要依据。在载体设计上,开展了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从生态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和绿色细胞创建等3个层面加以深入推进,促进生态环保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同时让广大公众得以参与、获得实惠。
但是,目前的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没有长远规划,现阶段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次在工作格局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的大工作格局尚未形成,部门之间缺少联动,未能形成合力。部分企业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违法排污现象仍时有发生。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不高。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从部门走向社会、从政府走向民间。其次,在制度框架建设上,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奖惩机制力度不够,生态考核所占比重太低,生态功能区划执行不到位、违法成本低等情况现实存在。
义乌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与主要措施
下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的创建,加大探索力度,抓紧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良好的生态产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极大改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美丽义乌。到2017年,建立政府、企业、公众三大责任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大格局,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形成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约束得到缓解,美丽义乌的架构初步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生态文化不断繁荣。生态文化研究和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态文明试点和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全面开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保基础设施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得到综合整治,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全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0平方米。
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加快形成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全面完成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指标。清洁生产普遍推广,循环经济初具规模,生态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2%。
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综合决策执行机制、环境保护监管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下一步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时间上具有长期性,过程上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成果上具有多样性。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积极推进,不搞指标摊派;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要试点引路,不一哄而上。
高起点规划,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有效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划定并坚守生态红线,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按照义乌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严格环境准入,实施区域环境分区管理。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管理制度,推动建立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全面落实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制度,按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的环境监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深化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既要注重末端治理,又要强调源头预防,既不欠新帐,又要多还老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一是健全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体系。强化结构减排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生产效率有效提升,细化工程减排促进主要污染物有效削减,实化管理减排促进环境改善效果得到保障。二是加强产业引导力度。坚持 兴商建市 的`总基调不变,做强做大商贸业、服务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鼓励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加大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把落后产能淘汰作为新建项目审批的前提条件。三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针对重点行业制定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等循环经济试点。四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生态旅游建设,引导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一是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全面开展清洁空气行动,重点从能源使用结构调整、工业企业废气治理、城市扬尘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等方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向社会发布PM2.5监测数据,切实维护公众环境质量知情权。二是深化水环境整治。加快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工程。开展小溪流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监管,确保发挥效用。全面排查整治区域内污染严重的低、小、散等环境违法企业,开展印染、电镀行业整治提升,建设印染、电镀专业园区,淘汰落后产能,实行集中监管,污染集中治理。三加强固体废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垃圾分类回收、工业污泥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防止二次污染。四是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 四边三化 行动作为改善民生、建设 美丽义乌 的重要抓手, 以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村、绿色村庄等为载体,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完善考核监督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健全环境责任追究制,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在年度责任制考核中的比重。二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健全环保义务监督员制度和非法排污有奖举报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绿色系列创建,传播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绿色创建奖励补助机制,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饮用水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
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环保工作能力、应对突发事故能力的体会和建议
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使环保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城市规划中和各类专项规划中,要参照生态功能区化的范围,要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要充分考虑环保因素。例如工业区和居民区要保持必要的距离,尽量避免功能区混杂的情况发生,工业区内要有比较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等等。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生态性缺一不可,要留下生态修复的空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
必须建立联动机制。目前,环境污染治理的范畴已经从传统的水、气、声、渣污染治理拓展到辐射、光等新领域,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容涉及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监管等各个方面,涉及到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各项工作,因此必须建立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加强环保法律的执行力,才能有效解决区域性、结构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东阳整治,必须由金华、东阳、义乌三地政府联动,违法排污企业的关停取缔、应急事故的处置需要政府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动。
必须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综合职能。环保部门是保护环境的主力军,但绝不能孤军作战。新形势下,环保部门已经不是单纯的专业职能部门,而是参与政府决策的核心部门、综合性部门。地方政府要树立政府对环境保护负第一责任的意识,不但要充分发挥环保部门在监管、监测、法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职能,更要发挥环保部门在规划、考核、监督、统筹协调等方面的综合职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必须加强环保基层力量和应急力量建设。当前我们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环境信访纠纷不断增加、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等诸多难题。个别企业心存侥幸,存在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大量污染严重、未经审批的低、小、散企业隐藏在广大农村,监管十分困难,由此引起的环境信访不断增加;由于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环境突发事件日益增多。面对这些问题,环保部门压力大、责任大,必须改变环保部门的先天不足,基层力量薄弱的现状,建立环保基层站所,建立政府、部门、企业三个层面的应急体系和专业应急队伍,在人员、编制、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例如,义乌市环保局机关编制仅13人,由于编制不足,混岗情况严重,进一步削弱了一线基层执法力量。近年来,义乌市在编制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环保力量建设,20XX年给环境监察大队增加了12个参照公务员编制,20XX年批准成立了环保所并在13个镇街设立环保分所,增加了8名事业编制,基本实现了环保重心下移。
★ 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生态市建设调研报告(整理18篇)】相关文章:
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23-09-22
环保局清洁空气工作总结2023-06-15
环保局工作总结范文2022-09-06
全国高校党建研究会章程2022-10-16
我镇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2022-12-02
生态保护调查的调研报告2023-05-02
的环保局工作总结2023-02-04
关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2023-10-02
环保自查报告2022-12-04
环保局年终总结优秀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