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推荐20篇)由网友“不想出门”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影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找到一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经过研究,影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多种途径,而针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特征的影响因素,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
作 者:范锦飘 作者单位:东莞市大岭山连平小学,广东,东莞,523809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2 关键词:课外 教学资源 阅读能力 因素篇2:利用阅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外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强调交际效果。例如,电脑网络提供的信息,有85%是用英语传送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交流,要求人们具备熟练的阅读英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那么,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经过多年对阅读课教学的实践发现,利用阅读课指导、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手段。
新教材在每单元的第二课即安排一篇阅读课文或阅读对话,要求学生在掌握已有词汇的基础上,能在几分钟内读懂对话,回答一个主要问题。然后再读一遍,回答课后练习的十个左右的问题。通过阅读和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已对本课内容有了大概了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文的内容、主要词汇通过复述(retell)来表达出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才是我们教阅读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教初中英语第三册第14课这篇阅读文章时,先把课后的词汇介绍给学生,然后让他们自己默读一遍,回答问题:“Why could not the man downstairs sleep? ”然后,让他们再读一遍,回答课后练习的十一个问题。这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对本课已经有所了解。那么,如何让学生把这些问题串成一段小故事呢? 这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下本课的重要词汇:happy, downstairs, find,difficult,sleep,upstairs,take off, wake up, be angry with, problem, one the other, quietly,put,keep,sound等,笔者先按这些词的顺序让学生跟我一起叙述课文,然后,再让个别学生来做,把一篇长课文压缩成十个左右的句子,学生就很容易记了。最后,学生都能像这样来复述故事的内容:
The story happened in a tall building in Moscow. A man lived downstairs.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sleep, because the man upstairs took off his shoes and threw them on the floor every night, when the man upstairs was trying to sleep. The man woke him up and made him rather angry. One night, the man went upstairs and told the man above him about the problem. The man upstairs said:“I’m sorry, Comrade. I won't do it again.” The next evening the man upstairs threw one shoe on the floor before he remembered the man downstairs. Then he put his other shoe quietly his bed. The poor man downstairs could not get to sleep. He kept waiting for the sound of the second shoe.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渐渐提高了阅读水平,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打下坚定的语言基础,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能。
(刘丽珠)
篇3: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姜 艳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教育学生读书、读好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三)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跳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养成阅读的乐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本网网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一)教师要教给常用的读书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读书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如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圈画批注的方法,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等。
如: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二)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
2、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三、阅读能力应以理解为关键
阅读能力是以感悟、理解、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独立阅读能力,我认为,学生至少应该达到以下两条:一是读懂;二是会读。
(一)读懂
读懂,即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形成,在于教师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训练。 “带领学生从文章走个来回。”就是说,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从整体思考也指明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语言――思想――语言”的反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教师任务是使学生读的更好,最终能够自己去读。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边读边思考的办法。读有多种办法,有诵读、朗读、默读、个别读、齐读、范读等等。不管是那种读法,教师都要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一遍就要一遍的收获,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去读。
(二)会读
会读,即初步形成正确的阅读的策略:初步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初步具有整体上把握自己阅读方向、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具体地说是:会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又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的目的。精读,就是对文章逐句诵读,仔细揣摩,领会要旨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有利于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势,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精读训练的要求是:
1、规定阅读的方向。即精读前确定精读的主要问题。
2、指点阅读的程序。一般都应该按“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逻辑步骤训练学生精读,使之理解课文。
3、指点阅读的方法。包括运用基础知识指导读解的方法和运用阅读思考剖析读物的方法。指点阅读的常规。如:查检、参考、圈点、批注等。
四、要增强群体观念,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学生个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因素起作用外,与学生群体也有密切关系。课堂上不仅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要有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群体在推动阅读教学上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营造愉悦的、宽松的、开放的学习气氛,使每个学生乐于投入其中,把读书讨论视为一种快乐的事。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群体,展开互助学习。有时学生提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把它交给大家,依靠学生群体的优势求得妥善的解决。可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在讨论、争论中取得共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说话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曾听过这样一个课例:有位教师教学《飞夺泸定桥》,在讲到写泸定桥地势险要这段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敌人为什么只拆掉桥上的木板,而不炸毁这座桥?这样不就可以阻挡红军过桥了吗?”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他巧妙地将问题交给大家,让学生展开讨论,最终学生理解了,知道了问题的答案:敌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要炸桥,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拆掉桥上的木板,对岸又有他们的重兵把守,岸边又是悬崖峭壁,桥下又是湍急的河水,光靠这些铁索红军是插翅难过的。从课文中写敌人的喊叫声中可以体现出来。这个教学事例就是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群体的作用,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具体体现。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阅读心语:
茫茫书海 阅读为上
所谓书香 在品一方
潜心阅读 静心思索
悠悠书韵 浸润身心
篇4: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是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在奶奶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作 者:高春丽 作者单位:通化县大安镇中小学,吉林,通化,134107 刊 名:硅谷 英文刊名:SILICON VALLEY 年,卷(期): “”(14) 分类号:H09 关键词:篇5: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时刻离不开阅读,但每次考试之后,语文教师总是发现学生的阅读题出错率相当高,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差,不会做阅读题,为什么呢?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最重要的,无论做什么,一旦养成习惯,那就容易多了,所以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养成乐于阅读的良好习惯,从一年级开始,就必须注重培养,从最简单的.、孩子们喜欢的阅读童话开始。每个年级要根据阅读能力和教学侧重点不同培养不同的阅读习惯,日积月累,习惯逐渐养成,也学会了阅读。
二、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习惯要有时间保障,只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才能保证有效阅读,从一年级开始,每天必须保证学生有1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必须持之以恒,长期坚持。
三、阅读后有交流平台。
不能只读,在读后还必须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感受的平台,让学生说说阅读后的收获,才能确保阅读的有效性。低年级从读故事后讲故事开始,再到复述内容,高年级可交流读书收获,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等,仿写、缩写、写读后感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能力的提高,交流活动也可深入开展。
四、养成积累的习惯。
不但要读,在读中还要学会积累。从简单的字词好句积累开始,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自己积累。在阅读之后还可进行仿写,对阅读、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五、要引导学生阅读。
读书要有目的,不同学段、不同年级,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合的书籍,让学生有据可依,不要盲目乱读,既费时间又无效果。还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细读、精读、粗读、略读、默读、朗读等,逐渐提高阅读能力。
六、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阅读。
在平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把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中,潜移默化,逐渐学会阅读。刚开始的语文教学,除了读之后,教师要设计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进行交流,在正确交流后,还要注意动笔写一写,不但要会说,更应该会写。在引导一段时间后,教师要放开手,要让学生在自己阅读中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通过阅读来解决。
篇6:关于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心得
关于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心得1
孩子的天性是追求快乐,“让孩子快乐,让孩子玩”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由于二年级孩子识字量还不多,所以我在十月份的课外阅读计划是让孩子们读《格林童话》,如果没有《格林童话》的孩子,可以阅读《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或其他童话故事。还在十月底安排了一次“故事大王大比拼”的班会课。
班会课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着手想把自己肚子里的故事和大家分享。说故事的孩子尽自己的能力把故事讲得精彩,听故事的孩子专心致志地细心聆听,故事说完后孩子们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给予故事王鼓励的掌声。
班会课后,孩子们经过故事王的表情、表达、精彩程度等予以投票,最后经过票数的多少选出前三名故事大王。比赛结束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经过本次的“大比拼”,让孩子们尝到了看故事、说故事、听故事、评故事的乐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经过这次的比赛,也让我对日后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如何更好的开展故事会有了更充分地了解。在日后我一定不断改进、完善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让他们更快乐的在玩中学习。
关于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心得2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学会阅读首先要养成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就会去进行阅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培养。孩子们在阅读实践中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指正和指导,造成阅读跟不上,想像力也就越来越差,由于现在电视网络的便利,孩子阅读时间空间相对越来越少,丰富的想像力也会随之消磨掉。家长老是抱怨孩子不会写作,这就是想像力缺失造成的,孩子也就没办法把文章的层次,段落写清楚。
草原雄鹰指导师就学习习惯第五讲《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给我们家长指明了引导的方向,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方法一:家长要营造读书的氛围。家长首先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边阅读边评价内容,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与关注,慢慢地孩子也会受感染。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书店,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看,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整天在书店里找书看,小孩慢慢就喜欢阅读了。又比如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架摆上他自己的图书,并帮孩子作图书的分类整理,当孩子主动阅读放置的图书,杂志,报纸等,父母可以给予诚挚的赞美。由于父母的欣赏,孩子自然乐于阅读。
方法二:家长要与孩子做好亲子陪伴阅读。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亲子阅读不同,幼儿早期陪伴是通过孩子熟悉的事情入手,去刺激感观,让孩子边玩边对卡片,这样又能记住还会说。当孩子会说话时家长用童话故事去进行亲子阅读,通过熟悉的植物及动物去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并展开,慢慢地孩子就会通过童话故事,能把简单的情景描绘出来。我们家经常与孩子共同读书,或者,每天临睡前留出一刻钟时间,指导博文读报读书,那时候天天如此,博文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可有段时间,一方面我们的原因,另一方面儿子迷上了三国的评书,天天临睡前把阅读时间改为听评说时间,当时我们也没反对,但现在想想还是有点欠考虑,听与读是两种不同的方法,每天阅读还要坚持,并给孩子提供一些他喜欢的阅读材料,这样可以放宽孩子阅读范围,自由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发挥阅读天性,从而爱上阅读,使儿子博文的想像力更一步的提高!
方法三: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识读兴趣。我记得儿子博文从小就喜欢听老师或我们朗读,幼儿园的每一篇文章虽然识字不多,但博文都会背诵下来,而且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应运到生活中。我一直认为朗读不仅是创造一种读书的氛围,更主要的是,幼儿时的孩子听的能力比看的能力强,他们听到了丰富的词汇和大人对书的理解。等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词语和句子后,孩子会自动地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要经常给孩子朗读,为了调动朗读的积极性,对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以找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读给爸爸妈妈听,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
方法四: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在识字兴趣基础上培养的,这样孩子的想像力得到了一个充分的发展。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己阅读,也可以孩子与家长互读,可以用读“故事,小说,科普,读物,杂志,报纸”等形式,这不但可以营造家庭读书气氛,可以让孩子愿意跟随父母阅读,而且读完之后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鼓励孩子发表意见和观点,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怎样把课外阅读与课文中的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或引导孩子做好读书笔记。在孩子们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孩子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这样才能引导与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并激发他的阅读兴趣。
方法五:常见的阅读方法。一种方法是精读与略读。所谓精读(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家长要引导孩子在读的过程中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大声读出来,要求孩子分析文中内容,并讲出主要内容,让孩子去领略分析书中的能力,让孩子作出自己的是非判断。所谓略读(这种阅读的目的,是为通览全篇,取其精华。不要求对读物逐句逐词地进行阅读,以求迅速把握段落的中心句,从大主题入手,再从细节中考虑。)家长引导孩子先从内容简介,快速浏览章节中的主要人物,精彩片段等等,让孩子在写作中构思,列出题纲,并了解大概意识。另一种方法是边读边记忆。家长引导孩子对内容不能枯燥的去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记忆,可通过(有意记法—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精选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图像记忆法)等方式去引导。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细心与耐心。宋代的朱熹说过:“读书应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再加上一到,就是手到,要手勤,要摘抄原句或做上记号,进而在写读书笔记时将句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四到当中,心到手到最为重要。
儿子博文的阅读习惯,每天放学后一小时的阅读量,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要求二年级阅读量的3—4万字上升到三年级的20万字,这些往往还不够,而造成这个原因的是我与老公对博文阅读方法上的引导还不到位,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能更加努力!希望进入我小家学习的家长朋友们,我们要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培养,由小积大,最终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于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心得3
一、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师整本书阅读?
在学习课程的时候,当听到吴教授总结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情况,提到了五类不同的阅读状况时,我还特别庆幸,觉得自己似乎已经到了第五层次”师生共同读完一本书,组织阅读交流会”,可是仔细一想,我将自己读过一两次的书带给学生,上一次导读课,然后上一次读后交流课,我就是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吗?是一名合格的阅读者吗?我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是不是变得更爱读书了,更会读书了,我想,我现在所做到的应该只是让学生更爱读书,而在更会读书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本书,如果做教师的也只是匆匆的读一次,就在班上上整本书的课程,这样的做法未免太过于心急,这样上出来的课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止步于尝试,并不能称之为专业。想到这里,我就觉得甚是幸运,因为在我迷茫的时候,遇到了亲近母语这么好的课程。读起来,学起来,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
二、如何恰当地选择整本书读后交流的主题?
吴老师在课程的理论部分详细地介绍了一本书确定交流主题的过程,任何一本书,最后我们归纳出的主题有很多种,有的主题是甚至非常宏大,这些主题如何落实到课堂中,如何和儿童链接起来,如何用有效的形式去进行讨论,我觉得整本书阅读中这是最难的一步。
以我本学期在自己班级尝试阅读《夏洛的网》为例,因为这本书我自己看过好几次,非常喜欢,所以把它定为了我们上学期的共读书,在读后交流课上,我选择了三个主题:
1、威尔伯为什么获救?
2、在夏洛眼中,友谊是什么,生命是什么?
3、你认为友谊是什么?生命是什么?
讨论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兴趣浓厚,畅所欲言,甚至讨论出了威尔伯之所以获救,也是因为他自己在拯救自己,然后到了第二、三个问题时,学生明显就积极性不高了,后来课后我自己进行了反思,才发现,确实“友谊”“生命”这些话题都太过于宏大,三年级的孩子其实不太乐于讨论这样抽象的问题。所以,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我制定的交流讨论的话题上,没有链接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画抽象为具体。
三、不断尝试,才会柳暗花明
深知整本书的阅读对孩子们的益处,所以即使开始得晚一点,做得暂时不够好,我还是不遗余力的在班级进行着尝试,带着对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学习收获,加上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的经验,我相信,班级的阅读课程一定会走上正轨。
关于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心得4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1、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应该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健康、干净、温暖和快乐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其中环境的熏陶最为重要。要想孩子爱上阅读,父母首先要对阅读也产生兴趣。最理想的环境是:充满书香的家。
2、书在家里无处不在,读书是家里成员的休闲活动之一,而且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孩子将书当“玩具”去玩,视“书”为好朋友的观念。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面语言产生了兴趣。在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内,我们应及早地为孩子提供完整语言的学习机会。
二、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最好的途径
1、《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2、当孩子看完一篇东西时,要鼓励孩子叙述出来。家长一旁要注意适时鼓励、表扬和引导,让宝宝们感到兴奋和自豪,由此产生阅读更多书的愿望。在阅读过程中,当他讲错了或讲得不够好时,不必向对待学生似地认真纠正。有些儿童不爱阅读是由于家长不尊重他的智慧和自尊心,一味地指点纠正,这会使他感到厌烦。孩子都是爱玩儿的,爸爸妈妈们还要多考虑如何让阅读更生动、有趣,通过一些寓教于乐、有趣的语言游戏让孩子爱上阅读。每天坚持半小时的亲子阅读,不仅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孩子在妈妈的怀抱里很有安全感,这对孩子的性格、心理成长都很有利,让孩子在快乐中获得心智全面发展。
总之,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天长日久、不断重复的结果。贵在持之以恒。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讲故事是每个家长的天职。而总有那么一天,孩子会捧起以前由家长捧着的书自己看,也不用大人在一边陪伴了。
关于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心得5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读课外书是看闲书,久而久之会影响学习;作为教师为了片面提高学生的成绩,对可能考到的知识点进行机械重复的练习,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当然有的家长、教师也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孩子在繁重的负担下没有时间去读书。因些要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必须先更新观念。家长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所以,首先我和家长达成共识,读书倡议书、好书推荐、图书管理员、借书证、图书公约,得到家长的支持后,我开始着手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存入书架中,组织学生借阅,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有书读,还要有好的读书方法。“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少。因此,无论从提高读书效率,还是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来看,都必须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果能使学生“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食物上一样。”那么,课外阅读指导就成功了。因此,我根据低年级孩子的特点,采用背诵大王: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评选,并授予称号、阅读标兵、手抄报:办有关读书方面的内容,一月一次,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次就是这学期我们教授了孩子《新华字典》的查阅方法,所以我鼓励孩子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阅《新华字典》帮助我们更好的阅读,最后我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摘抄好词好句,积累丰富自身词汇量,现在一部分孩子们在写话中能运用自如。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积累运用是语文学习之核。好文章看得多背诵得多,畅达的造句、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原一部分。
篇7:有效培养初中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有效培养初中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内容提要】
由于古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导致文言文的阅读成为普遍中学生的一大难题。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从调动阅读兴趣,加强朗读训练,小组合作疏通文章大意,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等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篇8:有效培养初中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著名作家、诗人车前子发表建议说:“语文课本应该‘三七’制,中学语文课本是三分白话文七分文言文。”由此可见,文言文在初中课本中的重要性,再加上,高一就要求学生能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为了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了与高中教育同步,这就要求在初中阶段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在,我就如何培养初中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谈点肤浅的看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社会性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在古代,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不同,自然学习效果也就不一样。因此,要增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阅读兴趣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方式上多下功夫,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激情朗读,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古今文学故事结合等凡可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尽可采用。
其次,要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条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及其同学们朗读的一节内容,“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读漏字的,没断句的……语句不通。再加上有的字古今读音不一样,所以,拿到一篇文言文,就必须解决朗读问题。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朗读的方式有多种,如教师范读、学生默读、具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当然一堂课朗读方式并非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方式的结合。初步朗读比较简单,只需正确断句,读准字音即可。
其三,弄懂文言文的内容。初中生弄懂文言文的内容主要借助文内的注解及查工具书。先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同学合作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翻译,在翻译时,将难译的字词句勾画出来,最后由老师点拨。这样,即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当旁观者,又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层次较差的学生,可把课文内容与一些有趣的文学作品结合起来,通过故事的形式将给学生听,学生在大概知道内容的情况下,自己再动脑、动手去细细揣摩,这更有利于培养层次较低的学生尽快熟悉文言文的内容。
其四,抓重点字、词、句来品味。这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理解重要一步。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景中,体会文章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语言所传递的美妙境界,掌握文言文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老师可协助学生完成,先让学生试着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并通过小组交流进行简要评析,最后老师在进行评价点拨。这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抓重点字、词、句的能力。
其五,抓常用字、词、句来品味。积累阅读文言文的知识,为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关键。可是很多老师都把它给忽略了,对于初中考试来说,这一点确实“不重要”.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抓好这一点,让学生把常用的字、词、句积累起来。如“见”、“尝”、“者”、“也”、“何……之有”等,语气词“夫”、“哉”、“矣”等等。常用字词句,学生必须掌握。同时,还要抓住字词的古今义,一词多义的积累。
其六,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几种句式。文言文常用的句式和现代汉语常用的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主要包括: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由于时代的变化,人类的语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表现为词语的含义、运用,连说话的方式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掌握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既有助于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也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了文言文知识。
其七,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必须放手让学生去干,老师点拨。一定要避免怕学生“吃不饱”而进行“保姆式”的教学。可由于初中试题(文言文试题课本化),驱使老师们为卷执教,丢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考的内容重点讲、反复讲,不考的不讲、不学。学生同样围绕“指挥棒”转,要考的内容反复学、死学,不考的内容不学、不看。为此,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必须让学生多读课外文言文。
总之,要提高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必须依靠出卷人、老师、学生们的共同努力。
篇9: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活的生命,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言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将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师做好“引路人”,播洒阅读的希望之种
着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阅读史就是老师的生命史。”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练好内功,重视阅读教学,加强对读的指导和调练极为重要。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培养兴趣入手。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引导,平时多创设一些阅读、交流的空间,可在学生、班级中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口语竞赛、模仿对话,朗读竞赛、背诵比赛等。或充分利用教室的“图书角”,让学生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从小在书香的校园环境中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教育学生读书、读好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跳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养成阅读的乐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5、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
(2)读中进行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三)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的自学创造条件
1、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离开学生的阅读,思考只是一句空话。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生自己要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读不懂的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读懂了的讲出来,大家互相讨论、交流;全班经过讨论还理解不深不透的,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以给以必要的讲解。优秀的教师在讲授新课时都是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后谈自己印象深的地方或感受等,再引入新课的讲读。学生谈的不一定符合教师的心意,但确是自己印象深、受感动的地方,是学生真实的感受。经常这样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体现和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
2、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就活跃起来,对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等必然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提出让教师预料不到的问题和想法,教师应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持欢迎态度,对学生那种克服从众心理,敢于发表创见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并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提出的问题妥善解决,使不同意见得以发表,切不可压制、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在小学生家庭阅读方面,家长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一)家长要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型的家庭氛围
孩子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如何能让孩子随时随地地看到书籍、报纸,喜欢上阅读,就成了父母们要思考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可以在沙发上、书桌上或是床头等地方都放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或画册,让孩子所到之处都有书可读。再比如,我们可以在墙上贴一些中外爱读书的名人名言,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有益书籍或言语的熏陶。
(二)家长一定要做好表率
在孩子面前,家长一定要有读书看报的表现和行为。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孩子看到您在看书,他也会模仿您的样子,翻翻书籍,看看图画,这样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就自然而然地营造出来了。
(三)家长要在周末或节假日里多陪陪孩子逛逛书店,买买书
孩子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都在看书、买书,他也会有一种冲动,要买书看书。不要拒绝孩子的买书要求,即使是在家长看来,他要买的是“闲书”。书只要是内容健康都可以买,广泛的阅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只有买到他想看的书籍,阅读的兴趣才能逐渐培养起来。如果家长的眼光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教辅书之类,孩子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不会主动去看,没有兴趣的阅读如同嚼蜡,对于提高其阅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篇10: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湖南江永县上江圩镇中心校:蒋丽凤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 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一定难以理解。如第六
[1] [2]
篇11: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作为教师,要把握“愤悱启发,相机诱导”这一原则。
(1)提纲挈领法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 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2)咬文嚼字法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3)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 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三、及时反馈,促进数学交流。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是因为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特别地,数学语言又是进行有效数学交流的必要条件。人们平时的日常交流大多是借助于自然语言而进行的,但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以符号来表示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在量与量之间的进行的推导和演算的一种语言,它具有精确性,简约性,通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阅读和数学语言,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及时反馈阅读信息. 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 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四、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
(2)阅读要动手。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二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三为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五、拓展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此外,作为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等)、数学学习指导物及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等,对于开阔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阅读材料。
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事实也是如此,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 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篇12: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小學生阅读理解能力存在的问题
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数学中图表、文字类的情境式的应用题的比例较以往有所上升,而单纯的计算题减少了。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来说,2个例题和2个“试一试”是看图应用题,“想想做做”的3个题目,也为看图应用题。教师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就要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强,解决简单的问题也能够做得很好。但是,稍微拐点弯或是文字多一点的题目就会感到吃力。这恰恰说明孩子并非学习不好,不认真学只是对专业的数学关系式和文字的理解能力不足。关于买票需要付多少元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解决。例如:售票处贴着成人票8元/人,儿童票5元/人,小明和爸爸、妈妈一同去动物园,用20元钱买票够吗?解题的思路应是:2张成人票和1张儿童票就要用2×8+5=21元,21元>20元,用20元钱买票不够;但出错的学生有的写成5×3=15元,也有的写成8+5=13元的。学生在计算时没有仔细思考这3人到底是成人还是儿童,也就不会想到2×8+5=21元;还有的没弄清是几个人的问题。原因还是学生没有理解题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储备识字量和数学知识水平,有读题的能力。但是小学生过于依赖教师或家长的帮助读题作业,没有养成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还有的学生是不认真读题。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发现,不读题就做题或者只读一半题的学生也不少。教师让学生做试卷的最后一题时,常常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有时会说用减法解决的问题,有些学生就是提出除法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加法解决的问题,而并没有看清题目中要求是写出减法算式。教师在练习作业中发现,学生审题不仔细,题中表明让学生数出图形中各有几个角,有少数学生却以为是填有几个直角。
二、提高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一)学生自己读题
教师在教学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自己读题、独立理解题意。解析数学题时,教师都是让解题容易犯错的学生来读题,再全班齐读,这样把书面文字换化成有声语言,让学生的眼、耳、口、心并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强调的是,在读题时必须让学生重读关键词,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
(二)抓关键字句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仍然处在表象上,对于关键词的把握不能做到精确,也就造成了文字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导致做题出错。例如:画图题中第一行画2个☆,第二行△的个数是☆的5倍,第二行画几个△?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道题目时,有好几个学生在第二行还是画☆,并没有按题目要求画△。教师在讲解时,先请学生边读题边把关键词圈出来,这样一来,画错的学生立刻就发现问题所在,并且能够改正过来。训练了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读题读两遍,边读边找关键词之后再完成题目,这个方法减少了由读题所带来的问题。
(三)学会转化与替代
解决数学问题并不难,它的最终答题形式就是算式。例如:求3的6倍数,学生都知道。但换成小红得了3颗星星,小光得的星星是小红的6倍,小光得了多少颗星星?部分学生就会出错。因为他们对小光是小红的6倍感到不理解。而转化成数字,小红就是3,小光是3的6倍。多做几次同样的题目之后,学生自己也能把文字信息转化成数字模型。这样一来,题目难度就降低了很多,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四)借助活动理解题意
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要组成部分,抽象思维还不完全具备,在解决问题时,遇到拐弯抹角的题目,学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例如:数学同步练习中的题目,一个正方形有4个角,剪去1个,还有几个角?如果学生在纸上用画图的策略,通过动手操作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样答案就显而易见。画图的策略能够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做到了手脑并用,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分步做题
教师将前面四种途径糅合在一起进行分步做题,也就是“重音指读”训练。
1.指名读
教师指着白板上的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字词。教师要求学生正确读出题目中出现的字词,最好能够找到关键字,找不到也可以让学生们熟悉题目的大概意思,以便于第二遍时快速找到关键字。
2.自己读
学生拿笔指着书上的字自行诵读。在第二遍读题时,要求学生拿笔指着读题,在遇到关键字时画出自己的标记符号。学生在诵读时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
3.全班读
第三遍读题时,要求学生把刚刚读题时找到的关键词重重地大声读出来,这里就是“重音指读”最关键的步骤。此时会有三种情况发生:一是关键词一样,属于简单题,解决起来也会比较容易。二是关键词不一样,但只是少数几个人不一样,这种情况就会让孩子们在没有任何人的批评与否定性语言出现的情况下,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三是会出现几个不同的关键词强调声音,这时,教师会让大家想一想自己圈的对不对,再来进行解释,可能大家都是对的,因为关键词不止一个。这种做法也是在帮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不用任何的否定性语言对他们做出评价,而是大家齐心协力地共同完成一个题目,做到互补。
4.全班独立完成
教师对于简单题不做解释,可省略第一步;对于较难的题目,教师可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找到的关键词,教师解释关键词,学生在解释明白后自行纠正答案。
篇1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呈现出来各种鲜活的生活情境作为数学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充分阅读,学生从有趣的情境中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他们的阅读兴趣更浓了。例如:用拳头记忆法学习大月和小月时,我让学生伸手握拳,观察凸凹处,告诉他们,这些神奇的凸凹处就是专门帮助我们记住大约和小月的,学生的惊讶溢于言表。就在学生凝神谛听时,我趁热打铁,马上明确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48页,看看谁最先借助小拳头记住大月和小月。学生兴味盎然,积极进入了阅读自学状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 、巧抓时机,引导阅读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阅读,了解新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带这问题学习新知。这样,便于我根据学生的预习阅读情况,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精讲教材的相关内容,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学习“年月日”这一部分知识之前,我要求学生:1阅读课本46--48页,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画下来,结合插图多读几遍,在不动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 按照课本上的要求,观察年历,尝试着自己解决年历表下面的问题。3 认真阅读书本内容后,记录下你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学生对于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认真阅读和思考,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生在自主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式的偏差而且产生思维阻碍,这时学生用心阅读教材,经常会使学生突破自己暂时的思维定势,豁然开朗,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我在教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三(1)班级有7名同学参加数学小组,有9名同学参加语文小组,有3人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三(1)班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由于这道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韦恩图自己尝试解答,然后激励学生“看一看书中的方法是否和你想的一样”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就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了自主探究--用心阅读--对照思考--找到新方法的过程,在阅读中不仅培养学生认真动脑的好习惯,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比较难于把握的知识点,在新知学习和充分练习后,如果组织学生再一次认真阅读教材,让学生在静静心阅读中对所学习知识进行整理和进一步的深化,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边读边思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对学习收获进行归纳和总结。这其实是一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以及归纳能力的数学阅读,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例如:教学“小数的认识”,学生对于小学的理解有些困难,,于是在新知学习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认真读教材88--89页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将繁琐零散的新知识进行理顺,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三、教给方法,学会阅读
数学中的阅读主要集中在读:概念、法则、读题等方面,强调的是读书语言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来。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有了阅读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重在方法的指导。宋朝大学问家朱熹强调: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我想:数学阅读也是如此,不过,我个人认为,还应该再加上一条:手到。
1 眼到--阅读时做到字字入目,不丢字,不添字。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每个数学概念、术语、符号都有其精确的含义。如“除”和“除以”一字之差,意义完全相反。
2 口到-- 边读边说,边读边用自己的话说题意或者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论,同桌和小组同学在说中交流想法和收获,化“意会”为“言传”。
3 心到--边读边思概念是如何让产生的,知识是怎样形成的,题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例如: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在学生阅读、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周长”中的关键词语“封闭”“一周”,并做上记号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实现由“读”到“会读”的飞跃。
4 手到--边读边画,把重要的已知条件画出来,或者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带着问题认真听课。
总之,数学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14:怎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有哪些
(一)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是一个系统,我们所学的知识也呈螺旋上升的趋势,低年级的知识体系处于一个比较基础的部分。如小学知识体系分为几个阶段,内容分为几个部分等。为了让学生有系统、有步骤地学习,课标与教材都是精心设计与安排的。
如“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那么学习乘法,就是在学习加法的基础上提升的。
(二)思考与阅读相结合
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思维与阅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三)实践与阅读相结合
如学习估算的时候,估算是求近似数,不要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规定学生去估算,要通过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等。
(四)重点内容重点训练
前面已经说过了,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那么我们学习数学中,老师首先要有系统的概念,每一阶段的内容,哪些是重点和难点,并把它作为重点内容来训练。如一年级的加法的意义,二年级乘除法,图形的认识中的“角的分类”等。通过重点训练,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是比较持久与巩固的。
(五)不同学生区别对待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一样聪明,一样勤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殊性,也造成了教学的难度。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过“因材施教”,我们现代更需要不同学生区别对待。在我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时候,都需要这样的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如在教学一年级时,我们经常遇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强,一下子就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出来,但有的学生不理解“还”、“问题”,写出来的东西让你苦笑不得。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读懂数学问题,也是阅读出现了问题。怎么办?需要强调“还”是什么意思、“问题”是什么意思,学生能够理解的时候,这类情况,还要让学生一个个“过关”,让他们“还提出问题”。
重要的三件事
一是从“图”到文,通过科学地看与听把“图”转化为文字,在读“图”中形成数学问题;
二是“图文”结合,运用编、演、画等多种策略,分析题目,解决问题;
三是家校结合,特别是家长的正确配合,势必形成事半功倍的成效。
篇15: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阅读能力
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具有看书并读懂其中内容的能力。再了解一下什么是数学,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这样,数学阅读就不是一般概念上的阅读,它还具有假设、证明、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能力,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阅读,还包括一些符号、图表等阅读。
小学低年级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语言文字的阅读很重要,往往通过一个重点词学生就能很快领悟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如:12比7大多少?
在教学时,可以试着让学生比较三个不同句子的差别
1、12比7大多少?
2、7比12小多少?
3、12和7相差多少?
像这样,抓住重点词“比……大”“比……小”“相差”等来理解,这是比较两个事物或两个数的大小,它有几种不同的提法,但是解题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
(二)数学符号的阅读能力
数学符号比数字出现晚,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符号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也是很广泛的。如手机、计算器、计算机等,人们对数字符号越来越依赖。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我们常遇到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等是最常见,应用最广的数学符号。每种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用途,也是要求学生能理解的。
(三)图式的阅读能力
数学图示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可视化的表达工具。数学图示为低年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语言与思维的强有力的支架。读懂图示,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力。
例如:如大括号和问号相结合的问题,对比以下两个情境,我们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样有大括号和问号,第一种情境下是求几个数的和,第二种情境是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数学表格的阅读能力
在统计和一些数学问题中有的是用表格形式表达出来的,通过表格,了解其中相关情境,搞清楚相关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还要有读懂表格的能力。
这样的题型,通过仔细读表格,理顺一下数量关系,有两个班,三件体育用品,求每件体育用品一共有多少,如“一班有篮球7个,二班有6个,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只要读懂了表格,正确计算,学生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五)数学公式的阅读能力
低年级在数学公式方面出现得少,但有些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记住的。只因为数学公式在我们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很重要。
怎么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进程,在我校对学生的阅读培养的研究中,学校通过多种方法积极的引导学生阅读,并且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以及让学生看到阅读对自己数学成绩提高的帮助,最终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数学阅读当中来。
一是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其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出发,认真研究各层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这样我们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原来失去了学习兴趣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他们,会觉得学习并不可怕,通过努力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就会产生成就感,逐渐提高对学习的兴趣,重新树立起自信心,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地研究学生实际,研究教学方法,主动地适应学生,使教学方法更具人性化。
二是利用课外读物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还要格外重视在课外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让他们对数学和数学家有新的体验。之后,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数学的科普读物和数学的名题、游戏等,让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与数学交朋友,并从中学到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精神。
三是要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四是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数学阅读是比较枯燥的,所以教师应该想一些教学手段来帮助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首先在新知识的引入方面; 其次,巧设悬念; 再次,让学生阅读有兴趣的数学问题。
五是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要给学生阅读数学创造机会,在有些情况下,教师为了赶进度,就没有提供机会和时间给学生阅读。所以在一些课程上我们会这样安排。课前: 让学生自学课本及导读材料分清阅读材料的重点难点。课上: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剖析、总结、交流。课后: 布置课外阅读内容及总结阅读内容,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升华。
六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阅读数学的情感。
总之,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多给一些阅读时间,多给一些阅读的材料,根据数学学科阅读的特点和学生阅读的水平,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地去阅读理解掌握数学
篇16: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四川省德昌县小高乡安宁学校 庄 琼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阅读是获取和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技能。孩子们学习语文,除了要学习课本里的人文教育、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接受思想感情的熏陶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一切行动的原始动力。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开展一些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小学生的爱动性和爱表现性,循循善诱,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另外,教师自身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平时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扩大学生阅读量
拓宽阅读范围,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必经之路。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字、词、句、段、篇的积累和运用的过程,没有量的变化,就不会有质的提高。阅读量少,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而要培养阅读能力,就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素材作保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籍,组织安排一些活动,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扩大他们的阅读量。
三、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小学生要提高培养和阅读能力,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阅读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阅读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根据阅读时的细密和简约情况,阅读可以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和精读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略读一般采用整体式阅读辨认,不求逐字逐句的辨识,也可以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阅读内容,有所选择地去阅读,还可以跳读,以求最快地获取更多的所需知识。精读是完全性的阅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细致、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通过细读、反复读等形式,推敲、琢磨文句,求的是知识的深度。只要小学生善于把略读和精度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多表扬、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取得的进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取得的点滴进步,俗话说得好“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表扬和鼓励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必要手段。教师如果能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在阅读中取得的点滴进步进行及时、智谋的评价,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尝到受表扬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就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尝到阅读的快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培养和高阅读能力。
总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按照小学生认知的规律,科学的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17: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湖南江永县上江圩镇中心校:蒋丽凤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 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一定难以理解。如第六册《沙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卦一副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两幅图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船”是指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后教师提出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点?它如何适应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骆驼的“特点―本领―用途“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读议。这样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 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学生一经起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弟弟要跟着妈妈住在女牢房里?”“为什么弟弟每天要由特务押着去上课?”“特务为什么要监视弟弟上课?”“在监牢里,弟弟为什么能把各门功课学得很好?”“弟弟为什么这样刻苦学习?”……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如有个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篇18: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下面就谈谈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导语设疑
例如,在执教《父亲和鸟》一课时,我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9课《父亲和鸟》,但奇怪的是课文中‘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有不少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
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借助多媒体
如在执教《清澈的湖水》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湖面的美景图。学生一看到如此美丽的湖水风光,不禁“哇”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这里的风景美吗?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美丽的风景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湖面的美,山石的可爱,又单独出示课文动画,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湖水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3.表演读、赛读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和小鸟进行分角色朗读并把青蛙和小鸟的动作表情表演出来,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课文。
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
二、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
在对《清澈的湖水》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2、3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因为这两个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湖水两岸的景物比作各种人们常见的小动物描写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这句话暗示了小洁一直在寻找丢面包纸的垃圾箱。表达了作者具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品德。
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此时无“言”胜有“言”
有一次在执教《雷雨》时,在指导学生朗读“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一句时,问学生:“风这么大,该怎样读?”我当时一愣:二年级的学生该怎么回答呢?结果全班无一生能答。在评课时,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建议教师给学生范读。结果第二次在平行班上课时,学生很快就领悟了。
可见,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有人说,听读一段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犹如欣赏一首悠扬悦耳的乐曲。那不是一件很快乐、很欣慰的事情吗?为了这个美丽、快乐的梦,我们在朗读教学这片园地上不懈地探索着,实践着。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时,课堂上便会不时地奏起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那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
篇19: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阅读能力
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具有看书并读懂其中内容的能力。再了解一下什么是数学,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这样,数学阅读就不是一般概念上的阅读,它还具有假设、证明、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能力,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阅读,还包括一些符号、图表等阅读。
小学低年级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语言文字的阅读很重要,往往通过一个重点词学生就能很快领悟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如:12比7大多少?
在教学时,可以试着让学生比较三个不同句子的差别
1、12比7大多少?
2、7比12小多少?
3、12和7相差多少?
像这样,抓住重点词“比……大”“比……小”“相差”等来理解,这是比较两个事物或两个数的大小,它有几种不同的提法,但是解题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
(二)数学符号的阅读能力
数学符号比数字出现晚,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符号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也是很广泛的。如手机、计算器、计算机等,人们对数字符号越来越依赖。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我们常遇到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等是最常见,应用最广的数学符号。每种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用途,也是要求学生能理解的。
(三)图式的阅读能力
数学图示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可视化的表达工具。数学图示为低年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语言与思维的强有力的支架。读懂图示,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力。
例如:如大括号和问号相结合的问题,对比以下两个情境,我们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样有大括号和问号,第一种情境下是求几个数的和,第二种情境是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数学表格的阅读能力
在统计和一些数学问题中有的是用表格形式表达出来的,通过表格,了解其中相关情境,搞清楚相关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还要有读懂表格的能力。
这样的题型,通过仔细读表格,理顺一下数量关系,有两个班,三件体育用品,求每件体育用品一共有多少,如“一班有篮球7个,二班有6个,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只要读懂了表格,正确计算,学生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五)数学公式的阅读能力
低年级在数学公式方面出现得少,但有些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记住的。只因为数学公式在我们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很重要。
篇20: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小學生阅读理解能力存在的问题
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数学中图表、文字类的情境式的应用题的比例较以往有所上升,而单纯的计算题减少了。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来说,2个例题和2个“试一试”是看图应用题,“想想做做”的3个题目,也为看图应用题。教师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就要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强,解决简单的问题也能够做得很好。但是,稍微拐点弯或是文字多一点的题目就会感到吃力。这恰恰说明孩子并非学习不好,不认真学只是对专业的数学关系式和文字的理解能力不足。关于买票需要付多少元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解决。例如:售票处贴着成人票8元/人,儿童票5元/人,小明和爸爸、妈妈一同去动物园,用20元钱买票够吗?解题的思路应是:2张成人票和1张儿童票就要用2×8+5=21元,21元>20元,用20元钱买票不够;但出错的学生有的写成5×3=15元,也有的写成8+5=13元的。学生在计算时没有仔细思考这3人到底是成人还是儿童,也就不会想到2×8+5=21元;还有的没弄清是几个人的问题。原因还是学生没有理解题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储备识字量和数学知识水平,有读题的能力。但是小学生过于依赖教师或家长的帮助读题作业,没有养成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还有的学生是不认真读题。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发现,不读题就做题或者只读一半题的学生也不少。教师让学生做试卷的最后一题时,常常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有时会说用减法解决的问题,有些学生就是提出除法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加法解决的问题,而并没有看清题目中要求是写出减法算式。教师在练习作业中发现,学生审题不仔细,题中表明让学生数出图形中各有几个角,有少数学生却以为是填有几个直角。
二、提高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一)学生自己读题
教师在教学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自己读题、独立理解题意。解析数学题时,教师都是让解题容易犯错的学生来读题,再全班齐读,这样把书面文字换化成有声语言,让学生的眼、耳、口、心并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强调的是,在读题时必须让学生重读关键词,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
(二)抓关键字句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仍然处在表象上,对于关键词的把握不能做到精确,也就造成了文字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导致做题出错。例如:画图题中第一行画2个☆,第二行△的个数是☆的5倍,第二行画几个△?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道题目时,有好几个学生在第二行还是画☆,并没有按题目要求画△。教师在讲解时,先请学生边读题边把关键词圈出来,这样一来,画错的学生立刻就发现问题所在,并且能够改正过来。训练了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读题读两遍,边读边找关键词之后再完成题目,这个方法减少了由读题所带来的问题。
(三)学会转化与替代
解决数学问题并不难,它的最终答题形式就是算式。例如:求3的6倍数,学生都知道。但换成小红得了3颗星星,小光得的星星是小红的6倍,小光得了多少颗星星?部分学生就会出错。因为他们对小光是小红的6倍感到不理解。而转化成数字,小红就是3,小光是3的6倍。多做几次同样的题目之后,学生自己也能把文字信息转化成数字模型。这样一来,题目难度就降低了很多,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四)借助活动理解题意
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要组成部分,抽象思维还不完全具备,在解决问题时,遇到拐弯抹角的题目,学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例如:数学同步练习中的题目,一个正方形有4个角,剪去1个,还有几个角?如果学生在纸上用画图的策略,通过动手操作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样答案就显而易见。画图的策略能够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做到了手脑并用,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分步做题
教师将前面四种途径糅合在一起进行分步做题,也就是“重音指读”训练。
1.指名读
教师指着白板上的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字词。教师要求学生正确读出题目中出现的字词,最好能够找到关键字,找不到也可以让学生们熟悉题目的大概意思,以便于第二遍时快速找到关键字。
2.自己读
学生拿笔指着书上的字自行诵读。在第二遍读题时,要求学生拿笔指着读题,在遇到关键字时画出自己的标记符号。学生在诵读时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
3.全班读
第三遍读题时,要求学生把刚刚读题时找到的关键词重重地大声读出来,这里就是“重音指读”最关键的步骤。此时会有三种情况发生:一是关键词一样,属于简单题,解决起来也会比较容易。二是关键词不一样,但只是少数几个人不一样,这种情况就会让孩子们在没有任何人的批评与否定性语言出现的情况下,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三是会出现几个不同的关键词强调声音,这时,教师会让大家想一想自己圈的对不对,再来进行解释,可能大家都是对的,因为关键词不止一个。这种做法也是在帮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不用任何的否定性语言对他们做出评价,而是大家齐心协力地共同完成一个题目,做到互补。
4.全班独立完成
教师对于简单题不做解释,可省略第一步;对于较难的题目,教师可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找到的关键词,教师解释关键词,学生在解释明白后自行纠正答案。
★ 学生阅读工作计划
★ 课外活动教学总结
★ 高中课外活动计划
【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推荐20篇)】相关文章:
课外活动总结2023-03-30
教师课外活动总结2023-10-13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2023-01-18
小议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的论文2022-08-02
初中化学课外活动计划2023-03-14
英语组课外活动计划2023-08-07
大学课外活动总结2023-01-13
开展课外活动总结优秀2022-12-05
小学生课外的活动总结2023-06-09
小学英语中的课外阅读六年级英语教学论文202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