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语文思想话语感(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3-08-06 07:37:2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从新语文思想话语感(教师中心稿)(推荐3篇)由网友“文化UFO民”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从新语文思想话语感(教师中心稿),欢迎大家分享。

从新语文思想话语感(教师中心稿)

篇1:从新语文思想话语感(教师中心稿)

从新语文思想话语感(教师中心稿)

个旧市第二中学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在吸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总结了近年来语文教改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语文教改的最新观念与最新思路,比以往颁布的教学大纲更科学、更切实可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意淡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体现的是一种新语文思想,符合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阅读方面7-9年级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口语交际方面“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等。不难看出,《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加重视学生的积累、感悟、熏陶、语感的培养,更加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主动学习、自主领悟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实践性与创造性。

在这里,就《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对学生进行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关系紧密的“语感的培养”作一个探讨。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恩格斯语)。思维是人特有的精神力量,良好的思维会产生良好的语感;思维能力愈强,语感能力愈强。什么是“语感”? 语感是一种面对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近似直觉的敏感,准确地、深刻地领会语言的能力。简言之,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种基本功。对于语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过精辟的见解,他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语感一般包括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形象语感是指在阅读中,脑海里能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形象生动的立体画面。形象语感的产生,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词语概念的重复,而成为一种再创造、一种新体验。情感语感是指在阅读中,透过语言文字,领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的思想境界的过程。语言文字无一不是作者感情运动的状态的外化。字、词、句的各种组合,都是这种外化的表现形式。阅读中,通过这些和谐和不和谐的语音,触摸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是形象语感的进一步。意蕴语感则是指在形象语感、情感语感的基础上,领悟出语言文字所孕藉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鉴别能力。语感强的人能读出语言文字中所孕藉的这种曲折而含蓄的内涵,不但能正确理解作品,还可将原作品的意蕴作新的开拓和补充,使阅读达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那么,培养“语感”的途径有哪些呢?

首先,是“读”的训练。读,从形式上可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可以调动学生过去的情感经验,唤起他们以往生活的积累,力求让他们在脑海中浮现与作品相应的形象画面,即产生形象语感。朗读,则可以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体会到汉语四声的铿锵之声,提高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可以准确体会到文章语言绘声绘色、描形状貌的特点,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每教一篇优美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小诗或意蕴深邃的小说,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山中访友》、《羚羊木雕》等课文,可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默读或朗读,进行语感能力的训练。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可要求学生默读时根据课文提供的文字信息,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在脑海中勾勒出春天草、花、风、雨的画面,以培养他们形象语感的能力。

朗读,则要会读,读出重音,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读出语意、语气、语调和停顿。会朗读、朗读得好,能使别人产生语感,是语感强的表现,不会朗读,是没有语感的表现。如《黄生借书说》中“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三个反诘语句意思一层进一层,朗读的时候要连贯、有力,这样才能理解作者连用三个反诘语句论证自己论点的作用,也才能更好地领会到议论文论辩的气势和力量。

一般地说,语言艰深的文章,优秀的作品,或者文章的精华部分,往往需要逐字逐句地认真揣摩,也只有仔细琢磨,才能理解文章语言文字的语义,才能品味出内容的情味、要旨,这对语感的培养很有帮助。

其次是“写”的训练。” 培根说:“笔记和写作使人精确”,也就是强调了写作的重要。写文章是将形象化、情感化的东西付诸于文字。写文章时,用一个词,造一个句子,都是要反复斟酌、一丝不苟,要考虑选用最能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组织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在构思的基础上边写边读,成文以后还须认真读它几遍,检查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明确,句子之间是否连贯顺畅,发现不顺口、不顺耳的地方加以修改。通过这样的锻炼便能有效地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能力,有效地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使得语言的运用得到严格的训练,从而培养出灵敏的语感。此外,对一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在更高层次的各种作文比赛中、在向报刊投“放胆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提高“写”的水平。

第三是“听”的训练。听,即老师有目的地说,让学生听出重音、停顿、声调、语序等方面的变化带来的语义或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他一个上午就写了三封信”,把重音放在“就”字上,表示“太少了”,把重音放在“三封”上则表示“写得不少”。再如“你挺好”这句话,用陈述语调,是赞美别人的意思;用感叹语调就变成对别人的讽刺了。

“听”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播放语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教学朗读磁带或音乐语言简明洗练、形象鲜明、艺术感染力强的音乐磁带,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中使用教学朗读磁带、音乐磁带,以其出奇制胜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仙境”,“标准音”的音质、语调、语速、情感无不为学生提供典范;与课文内容和谐、表现力强的乐音可为学生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创设较为理想的意境氛围。如教《敬畏生命》一文时,播放配有背景音乐的教学朗读带,让学生既“听课文”又“听乐音”,在培养“读”的能力的同时获取“听”的感受。也可针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特色,选择恰当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与之同步,使“读”、“感”、“赏”有机融合,从而收到优化朗读效果的作用。如教散文《紫藤萝瀑布》一文时,以轻缓舒畅的曲调渲染那盛开的淡紫色的紫藤萝花;用激昂回荡的音乐烘托那流动的、迸溅着浅色水花样的紫色瀑布,让学生进其境,入其神,生其情,真正体味到紫藤萝瀑布的美,感受到大自然赋予的自然美、和谐美,从而更好地感悟作者婉曲有致的感情流露和通过细致、精美的景物描写表达对美好人性追求的含蓄主题。

采用教学朗读带或背景音乐助“读”,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声的世界,变非形象化的语言为形象化的“语言”,既起到指导朗读、规范发音的作用,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学生以艺术享受和熏陶,强化了语感。

第四是“说”的训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同样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进入中学,心理身理日趋成熟,他们在行为上亦出现了既想表现又不敢表现的矛盾。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另一方面对他们的积极性要充分加以保护,对学生答题质量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有合理的成份,就应加以肯定,即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答题的勇气,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处,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积极活泼的课堂气氛。在学生“说”时,还要强调“说”完整的句子,“说”有一个明确中心的相对完整的一段话,并强调说话的连贯性,注意词语的搭配;虚词的运用,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前后照应,使得语言的运用得到严格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斟词酌句的能力。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一环,培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之后才能形成,这一严格的训练过程应当成为7-9年级的学生经常性的基本训练内容。基于这一点,作为培养语感指导者的教师应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以全新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努力探索语感训练的新途径、新方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1月18日

篇2:“语感中心说”的语文论文

在当前语文教学界,一部分同志提出了“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支点”的口号。如:“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便是学生语感的形成和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抓住它(指语感),突出它的中心地位,也就坚持了唯物论。”[①]这种对“语感教学”的高度评价确实令苦于语文教学多年效率不高的人们怦然心动。但是,冷静想一想,事实是否确定如此呢?我总感到很玄乎。我认为,语感在当前并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心或支点。理由如下:

一、缺乏有效的语感训练的操作手段及方法。

对于语感训练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界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老一辈语文工作者曾作出过许多精辟的阐述。如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锐敏的感觉。”[②]吕叔湘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③]但是,长期以来,这些精辟的见解并未能被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找到进行语感训练的有效操作手段。从历史上看,一种教学主张的提出,如果没有相应的教材体系、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操作方法的配套,那么这种教学主张必然在教学实践中行不通,成为少数人的“阳春白雪”。这方面的实例不胜枚举。一种教学主张的施行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拿这点来衡量当前语感教学论者提出的一些语感训练的主张,我们发现,大多数文章只是停留在对语感性质、特征的探讨上,只有少部分文章涉及语感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而就是这些文章提出的具体操作方法,也仅仅是一般化的原则。归纳起来,不外乎“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两种说法。

先看“语感实践”,按语感教学论者的说法,“所谓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言材料”,“这是语感获得的主要条件之一。”[④]这实际上就是以学生为阅读主体的观点,从理论上看,并没有特别新的意义。也许语感教学论者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提出“不是任何一种言语实践都可以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只有既针对内容又针对语言而且以语言为主要对象的言语实践才能促进语感力的提高。”[⑤]但这一界定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为语言的形式与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设想一个读者阅读文章时只注意言语形式而不接触思想内容,或者仅接触思想内容而不注意言语形式。再说,阅读并不可能停留在言语的层面上,而是阅读主体对语言形式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情感等诸因素的全方位的反映。因此,“语感实践”说没有新意。

再看“语感分析”。什么是语感分析?语感教学论者的回答是:“语感分析是理性的途径”,即“语言在这里是怎样使用分析的。”[⑥]在语感教学论者看来,这是一条培养学生语感的'最重要的途径。但是,这里隐含着深刻的逻辑矛盾。“语感”是主体的一种能力,虽然目前对语感的性质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这语感是在主体对言语客体进行心智操作时产生的。或者说,是言语客体作用于主体时,主体对言语客体产生的一种全方位的反映。那么,语感分析究竟是针对言语客体还是针对阅读主体呢?根据字面意思,语感分析理所当然即是指对主体语感能力的分析,试问,这种分析怎么能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因为能力的提高必须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过程中才能达到。从一些文章所举的例子看,所谓“语感分析”实际上即是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分析,就是阅读实践中的一种分析、比较活动,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而已,而这种新说法从逻辑上看是不够严密的。故“语感分析”这一提法也难以成立。因此,在目前缺乏有效的语感训练的操作形式、手段、方法的情况下,语感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心或支点。

二、对语感的内在机制还没有搞清楚。

阅读是主体知、情、意的统一活动过程,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始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这是由教学的特殊目的所决定的。根据目前认知科学的理论,在智能与知识的研究上存在六大难题。其中之一就是有没有不可言喻的知识,或者称为技能的知识或实践的知识。如钢琴演奏家能在一秒钟内准确地按一定的乐谱弹击琴键十多次之多,医生能根据症状准确判断病人的病情,等等。在各门职业中我们都能找到某些既能作出迅速反应而又不能说清楚这种反应的依据与机制的实例。这种不可言喻的知识有时显得比理论知识更加重要,更能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语感就属于这种现象。根据统计,目前对语感性质不同的说法就有六七种之多,可见我们对语感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也仅仅是停留在种种假说上。即使是影响颇大的转换生成语法的“语言习得机制”及在此基础上获得的“语言直觉知识”(即语感),也仅仅是一个假设。这说明对语感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如此情况下,提出语感中心的口号,进而构造语感教学的体系、原理,未免显得基础不牢靠,缺少科学依据。

三、对语感与诸语言能力的关系没有搞清,易引起混乱。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的目的界定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大纲》并且在审美及道德情操方面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语感教学中心论把语感视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这就势必要处理好语感与读说听写能力的关系。就目前见到的有关论著看,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把语感看作是自动化的语言认识能力和语言审美能力的结合。再有一种认为语文能力包括语言听说读写能力(认识能力)和语感能力(语言审美能力)。这两种观点对语感在诸语文能力中地位的看法差别很大,但都未能清楚地揭示出语感与《大纲》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语感”,说到底是一种悟性,一种对语言的全方位的直觉理解能力。但我们要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势必要形式化、线性化,并进行分解操作,形成一定的有限的智力操作步骤。而操作的外显行为不外乎读、说、听、写等活动。至于学生内潜的心智操作、情感活动,这是很难把握的,而且各个阅读主体又有其不同的个性和智力品格,很难求于统一。由此可见,把语感作为教学中心目标确实难以客观化,也不能揭示阅读实践的形式,使人感到难以把握。

四、语感教学中心论不能涵盖整个语文教学。

据目前见到的语感教学方面的文章,大多把语感作为形象思维的范畴。“语感的认识结构是表象系统而不是语词系统。”[⑦]这一些文章在论证语感特点时所举的例子看,几乎全部是抒情散文或叙事类文体中的语句。这就使人必然得出这样一种结论:似乎只有在阅读这类文章时才会有敏锐的语感。但语文教学的任务并不是局限在这类文体的把握上,还有说明文、议论文以及一些实用文体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一类文体的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学生到社会上去经常使用的是实用文体。另外,中学语文教学还有作文的任务。因此,语感中心教学论不能涵盖整个语文教学的内容,这无论从能力或知识方面讲都是如此。

五、语感中心教学论过多地对知识教学进行指责,易引起误导。

语感中心教学论过多地对知识教学进行指责。如:“语感教学不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也不是教学模式,而是对影响人们多年的通过语言知识传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话写作的旧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⑧]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倾向。事实上,把语文教学作为单纯传授知识的活动这一观点在语文教学界十多年前就受到批判。但传授知识及运用知识进行说话写作训练并没有错。形成语感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显然是不行的。其实,语感就是知识的活化。当前,语感研究中往往贬知识,以提高语感,这种把知识作为丑小鸭对待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六、“语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在语感教学的研究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把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灵丹妙药,似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难题,只要贴上“语感”二字,马上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试看如下一些论述:“语感教学既包含了思想又包括了语言而又以语言为教学主体,既包含了语言知识又包含了语言使用而又以语言使用为最终目的。”[⑨]“只有抓住语感这一根本,语文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完成培养读、写、听、说等语言能力这一任务。”这已经把语感教学摆到了整个语文教学至高无上的地位。

综上所述,语感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心或支点,在目前,至多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方面,当然,这样说并不否定对语感教学作积极的探索。

注 [④][⑤][⑥][⑨] 《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及语感教学》《语文学习》1992.10

[①][⑧] 《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中学语文教学》1993.5

[⑦] 《语感认知的特殊性》《语文学习》1993.9

[②] 《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③] 《学习语法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1

篇3: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四川珙县中学   644500

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所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重视语感的教学,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语感。

什么是语感呢?指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读、听和写的反复熏陶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力。长期以来,语感教学没引起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造成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学了多年语文,读不懂一段话,写不通一个句子,听不懂别人说话的真正含义……这样看来,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这正如乐感对学音乐的重要性,色彩感、线条感对学美术的重要一样,语感对学习语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语感的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感。

首先,我们要明白语感的具体内容。

那么,语感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呢?首先是语言文字通顺。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话别人听不明白;其次要意思连贯,人们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衔接,让人听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三是用词注意分寸,如一些描绘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细微差别的词语,能敏锐感觉出来。知道语感的具体内容,能使语感的教学有的放矢。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用大量的例子说明语感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语感强,能提高学习的效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能说出连贯的话,有条不紊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达到交流的目的;能用流畅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读了一篇文章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学生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他们有探求所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使培养语感变为可能性。

其次,培养语感的途径和方法要多样化。

1、多读。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言为心声,阅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中学语文课本中不泛美文:朱自清的《背影》要读出一种浓烈的父子深情;鲁迅的《社戏》要体会到童年的快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要读出一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人生处境……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新课标中推荐的中学生课外读物,也是培养语感的好材料。每一期可用一个周的时间集中阅读名著,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读2-3部名著。为了督促学生阅读落到实处,每期都进行一次检测,试题由师生共同拟定,内容覆盖所有推荐篇目,学生在试题中选作100分的题,成绩是期末语文成绩的组成部分之一。还可以开展赏析美文活动,规定每个学生每周读一篇美文,教师可将筛选出来的美文印出来分发给学生,每周用一节课来交流,揣摩比较文章的重点词语,细品文章的关键词语,深刻领会文章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总之,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呤咏的时候对于讨论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2、多听。只有经常听,才能提高语言的敏锐感觉能力。听广播,每天晚上7点,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了检验听的效果,每次新闻结束后,学生复述其中一则新闻的内容或根据你听到内容选一则,写一篇短消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安排听的训练。如安排听说训练、传口令、听弦外之音、听评球,这些活动可以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师准备文字材料或录像片断。也可以通过讲笑话或幽默的形式来训练语感。

3、多写。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运用。归根结底,学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理解能力,书表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指导学生写作前,有计划地提供一些文章让学生阅读、揣摩,使这些文章或从内容上,或从形式上,或从语言文字上,或从表现手法上,给学生以启迪,这样使读写结合来,不仅促进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强化了语感。

训练语感还有其他途径和方法,如辨析词语感情色彩,近义词,句式变换等。同时应认识到培养语感是一长期的过程,把语感做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语感训练落到实处。

优秀教研组工作总结

北京评课稿范文

低年级班主任竞聘稿

以演讲比赛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初中物理评课稿范文

中小学教学心得体会

暑期教师培训学习个人总结范文

教研活动主持稿

德育处副主任竞选稿

翠鸟说课稿设计

从新语文思想话语感(教师中心稿)
《从新语文思想话语感(教师中心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从新语文思想话语感(教师中心稿)(推荐3篇)】相关文章: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阅读理解及答案2023-07-27

蓬江区教学论文2023-03-11

浅谈期货的交易理念论文2023-12-14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如何备课2023-05-16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2-05-06

书法社社长竞选稿2022-09-26

小学语文网络培训心得体会2023-07-03

国旗下的讲话演讲600稿2023-08-17

丝绸之路的说课稿怎么写2022-12-25

大学生本学期个人自我评价202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