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

时间:2023-08-06 08:08:4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通用15篇)由网友“hqs19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

篇1:《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

《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

我在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体现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推测、收集证据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通过出示同学父母的照片,让学生猜猜这是我们哪位同学的父母,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与此同时也回顾了我们的身体特征会遗传。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征,如:“有耳垂和无耳垂”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开课部分的设计不仅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解决了“对典型特征的认识”。

接着我采用先让学生找找与父母间的不同、与同学间的不同,统计班级同学的`特征差异,当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足够的感性事实信息后,我就在相应的环节穿插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刚才的活动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大量事实信息的交流、碰撞,让学生信服地概括出:人与人具有不同的特征,植物同一物种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也是如此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

当学生研讨综合,概括出具体感念后,我则对学生刚刚形成的具体概念进行分析小结,帮助学生尽快地把事实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这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始终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课前我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本课依然存在很多的遗憾。这些遗憾将成为我以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首先,我在备课中应该“备语言”,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教师语言表达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进程。其次,在概括具体概念的环节,我应该更加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交流、碰撞时间。

篇2: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对动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通过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初步了解了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能初步判断生活中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前两天备课时我对探究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哪儿还感觉不是太好。昨天听了吴教师的课后,我发现学生提不出问题,无法正确画出曲线图。因而如何组织学生提出问题成为今天要解决的关键点之一。先是对教材提供的材料做了分析,而后让学生围绕两个品种的花生种子大小与变异的关系提出问题。学生在讨论之后,依然把握得不好,从提出的问题来看,学生会将两个品种这个关键点给忘记了。如有的小组提出:花生种子有大有小是变异的结果吗?当然也有同学提出:我们为什么要测量种子的大小,我们测量种子的密度如何?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得到我的肯定,但如何做好计划呢?还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探究两种不同种子的脂肪含量。对此我都给予肯定。我告诉学生,这些想法都是很好的。说明大家有动脑。但今天我们在测量大小要学生画曲线图。如何理解曲线图的作用,也是我们这个实验的重点。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结论。认为问题要这样提为好:“两个品种的`花生种子的大小存在变异吗?提出问题之后,大家开始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大家对量的控制基本不存在问题,我问过学生: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花生种子。学生都能回答出道理来。测量、统计之后,大家对如何画好曲线图存有疑义,不少同学举手提问。在指导之后,大家画得不错。

这个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我想应该包含不同品种之间的种子存在变异,同种品种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变异。

篇3: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体现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推测、收集证据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中,首先采用通过出示同学父母的照片,让学生猜猜这是我们哪位同学的父母,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与此同时也回顾了我们的`身体特征会遗传。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征,如:“有耳垂和无耳垂”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开课部分的设计不仅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解决了“对典型特征的认识”。

篇4: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一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让学生探究一种变异现象——教材上列举的“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通过举例学生很容易明确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自然界中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异。”学生又例举了更多的实例。这一任务很简单的就过去了。在学生自主进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主要是由学生结合课本有关的对话提出自己小组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制定

计划

进行实验探究。鉴于时间关系和客观条件,只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分析讨论,然后老师让各组学生代表

总结

各自讨论结论,最后由老师引导提出问题:如大、小花生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说出,让学生进行比较看出大花生中也有个别的长度比小花生中个别长度要小的,不能以某一长度来作为衡量大小花生的标准。再让学生得出大花生和小花生的区分依据是果实的`平均值,大花生的平均值要大。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提高学生分析资料探究性学习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缺乏两个品种的大小花生供学生实际操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此实际操作。

篇5:《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生物的变异现象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体现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推测、收集证据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得益于对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学习,在它的核心思想“帮助学生在大量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发现具体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引领下,课堂上我尝试使用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探究,获取事实信息----研讨综合,概括具体概念分析总结,形成科学概念实践运用,深化科学概念”五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本课的概念教学。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通过出示自己的照片(其实是我妈妈年轻时的照片),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并明确“之所以知道这不是老师的照片就是因为老师与妈妈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征,如:“有耳垂和无耳垂”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开课部分的设计不仅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解决了“对典型特征的认识”。

(二) 组织探究,获取事实信

“探究-研讨”教学法认为:概念是思维的基本要素,但概念来自学生的感性认识。只有让学生充分接触客观事物,获得大量事实信息,才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信服地概括出具体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的特征差异,比较自己与父母的差异,寻找双胞胎之间的差异等;继而再让学生通过观察苹果实物以及其它动、植物图片。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有意识培养学生边观察操作边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获取以上的感性的事实信息,凸显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 研讨综合,概括具体概念

当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足够的感性事实信息后,我就在相应的环节穿插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刚才的活动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大量事实信息的交流、碰撞,让学生信服地概括出:人与人具有不同的特征,植物同一物种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也是如此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

(四) 分析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当学生研讨综合,概括出具体感念后,我则对学生刚刚形成的具体概念进行分析小结,帮助学生尽快地把事实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子代与亲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

的特征,这个现象叫做变异”“生物的变异现象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它也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这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兰本达教授所说:所有概念的建立,都要在浩瀚的事实中探求意义,探寻一个概括的体系,把一个问题所有可能的特征都包括进去。

(五) 实践运用,深化科学概念

学习科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进行应用,并在应用中重新研究科学。在本课的最后,我让学生“用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知识解释:为什么自然界既有固定种类的生物又如此丰富多彩,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使学生既巩固理解了课堂所学,又将科学探究引伸到课外。

教学始终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课前我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本课依然存在很多的遗憾。这些遗憾将成为我以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首先,我在备课中应该“备语言”,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教师语言表达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进程。其次,在概括具体概念的环节,我应该更加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交流、碰撞时间。

篇6:《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生物的变异现象课后反思

《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与它们的父代及同代之间有许多不同”来展开的,但是对于“变异”这个概念,学生的背景知识非常之少,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基础知识。作为一节概念教学课,其中包含不少的名词、术语,如何就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和准确?如何在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关系处理本课的教学。

1. 知识与能力

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样都是构成个人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科学知识构成了科学的基本信息内容。科学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科学知识是科学能力的载体,科学能力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头脑空白的人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反之,学生在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猜想、预测、实验等技能达到对新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推测植物是否也存在变异现象后让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对多个苹果进行观察,从而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和收集证据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植物也存在变异现象”这个结论性的`知识。

2.探究与传授的时机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主,但是在概念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发挥传授的作用。探究教学能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传授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师在一些知识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时,教师就应该进行一些传授。在“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一概念中“同一物种”、“子代与父代”等术语大部分学生对于它是陌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起始我就把它拿出来做以解释,消除学生在理解概念中的障碍。当然,我的设计是先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同一物种来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如果发现学生确实有异议后才开始解释的。这样做既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又可以扫除概念理解中的障碍,一举两得。而在归纳“变异”概念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事实信息,有了较多事实信息后,我就引用“探究—研讨”教学法,科学处理各种信息:“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将数据规律与实际的遗传现象相结合, “水到渠成”的形成“变异”具体概念。

在设计本课其它的教学环节时,我也是始终围绕着处理以上几种关系为主线进行的。其目的就是要在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篇7:《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遗传与变异”单元的第2课。在色彩斑斓的生物界中,遗传和变异既是互相矛盾的,又是互相依存的。“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这讲的就是变异现象。变异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指的是后代跟亲代之间总是有所区别,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比方说,父母和儿女之间以及儿女彼此之间,总有些差异,这就是变异。如果说是因为有了遗传现象,人类才能够把先进的形态和生理性状遗传下来,代代相传的话,那么也就可以说因为有了变异现象,人类才能够不断进化,产生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

教材也是和上一课一样,通过三个方面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界的变异现象:     1.通过观察比较一家人之间的不同来认识变异现象的普遍存在;2.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3.指导学生认识变异的种类。

在本课上课前(建议最好安排在上节课结束时),教师向学生发放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作出必要的解释。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有关生物变异方面的信息;

●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能提出有关研究的问题;

●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通过全班同学间个体差异的比较活动,使学生对变异现象有初步认识;

●知道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的,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揭示课题)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姓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的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看来,我们大家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的,即使是照片上的双胞胎也有好多不同的特征呢。那么,我们全班同学之间又有多大的差异呢?请各组完成桌上的调查表,作好记录。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评析】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思维,又有集中思维,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这里创设了一个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体验,使得探究活动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进行。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46页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同遗传现象一样,生物的变异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谚语说“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指的就是变异现象。人们对生物的变异现象还有一些有趣的利用呢。

6.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7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评析】通过以上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但是这个部分做容易流于形式,为了免于沦落为空洞的说教,我们就要寻找一些有说服力的资料,让事实开口 “说话”,促使学生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2)不可遗传的变异:用眼不当,早成近视;车祸导致的后天残疾等。

2.小结:大自然是如此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那是因为生物的变异。

【评析】注意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希望教师结合教学进程和相关的教学内容,积极指导学生阅读、讨论。这对于提高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会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片断赏析

“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生:有的。

师: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我们村里有个样猪场,那里的一头老母猪生下的小猪,颜色不一样的,出了和它一样颜色的,还有花猪和黑猪呢。

师:有道理。讲的很好。

生:牛也是的,有的时候生的是母的,有的时候就是公的了。

师:你们认为,这是变异吗?

生:这个不是的。

生:无论生公的、母的都不算是变异的,要是生个不公不母的就是变异了。

(学生哈哈大笑)

师:你们别笑,姜伟说的还有点道理的。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书上46页的几组生物图片,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金鱼的颜色不一样。

生:鳍的形状也不相同。

生:我还见过一种水泡金鱼,眼睛两边有大水泡的。

……

【片断评析】本环节的教学要求是体会到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其实既然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就一定可以感知到大量的事实。如果由教师直接灌输给他们这样的观点和事实,他们往往会觉得不过尔尔,学得然无味。让他们自己来作出解释,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又有利于教师掌握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可谓一举多得啊!

篇8:六年级生物的变异现象科学教案

六年级生物的变异现象科学教案

预期学习结果: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2)不可遗传的变异。

2、小结。

篇9:《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1、智慧、思考性问题的提出。生物是一门具科学性、思考性、知识的学科,问题的提出要有思考性。初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他们也希望能够在智慧课堂中跳动思维、擦出思维的火花。一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的提出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这是掌握知识。掌握一一这个词意味着对事实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事物、事实、现象抱研究的态度。

2、学会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有字苹果等活动。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增强。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认识自然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之一。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培养是考验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具体体现。比如利用大小花生的不同来说明其能量的不同,说明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4、培养学生快乐学习,体验中愉快学习的意识增强。在教学中,教师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预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很快的学习到知识。故作为教师的引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做到启而有发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5、不足之处: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如结果和结论的差异,不要混为一谈。同时,教学中实验的安排不够合理,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篇10: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重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为什么有的子女不像爸爸、像妈妈?”“这是变异吗?”他们、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三胞胎之间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人有变异,动物有变异,植物也有变异,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自然界中大部分的生物都有变异,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任务,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锻炼。

“生物的变异”一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让学生探究一种变异现象——本次教学采用了科学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从学生身边的入手——同校三胞胎的照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通过举例学生很容易明确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杨澜母女”、“潘长江一家”、“自然界中的变异现象”学生又例举了更多的实例。本节课的学习是围绕生物的变异开展的,所以并且能够对变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知识的迁移从“生物之间性状上的相似现象是遗传”,不难归纳出“生物性状上的差异现象是变异”。从而归纳出变异的概念。变异的意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讨论,相互交流理解,适当的进行案例分析巩固新知,转基因技术通过一个简短的3D视频介绍,很容易使学生理解什么的转基因技术,并通过课前的信息搜集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在学生自主进行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时,主要是由学生结合与主题有关的对话提出自己小组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探究。鉴于时间关系和客观条件,只是让学生选择两个品种各8粒花生的样本数,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讨论,然后老师让各组学生代表总结各自讨论结论,最后由老师引导提出问题:如大、小花生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说出,让学生进行比较看出大花生中也有个别的长度比小花生中个别长度要小的,不能以某一长度来作为衡量大小花生的标准。再让学生得出大花生和小花生的区分依据是果实的平均值,大花生的平均值要大。得出变异现象的普遍性和变异的概念。

我认为,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生本课堂”理念的精髓所在。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调查生物的变异现象的探究活动。学生们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展示了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最大的缺点也在于此,因为探究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思考和结论的得出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如此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仅仅解决了变异的概念和变异的普遍性这两个知识点。后面变异的类型意义以及变异的应用则时间略显仓促,虎头蛇尾。其次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一旦表述过多,不但学生容易思维疲惫,教师也上了一节“口水课”。课堂语言上,要注意,让学生自学的时候一定要具体到课本的第几页第几段,同时应适当给予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提高效率。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语言的精练才能不让课堂变得重复和啰嗦,适当的抑扬顿挫能很好的唤起学生的随意后注意力。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每一个知识点的处理都是由直观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其抽象意义,最终回到理性实践的应用之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新课标理念中强化了生物学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习,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在研究课的同时也发现很多存在的问题:

1、如何定义生物的变异的概念

生物的变异是指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包含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百度知道上和部分版本的教材是如此定义的,我们所使用的苏科版教材生物变异的内容是同种生物个体间的差异现象。在此句话之前又叙述了“生物的亲代与子代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上或多说少存在着差异”部分老师认为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范围包括了亲代和子代间,以及无血缘关系的其他个体之间,针对探究实验表格的设计上通过列出平均值和最大值最小值来比较得出性状上的差异。部分教案中采用了画柱形图的方式,虽然比较直观,但需要学生有较厚的数学功底和足够的时间

2、时间分配的设计不够合理。前面引入和探究活动时间过长,导致虎头蛇尾,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变异的类型和意义。

3、语言不够精练,启发性和鼓励性欠缺。整节课的语言上不够精简,对学生的评价合理,但是欠缺了鼓励性和启发性。避免出现重复的词语。

4、问题设计不能做到层层推进。部分内容较难理解,但是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知识体验,远比被动接受要来的深刻,因此可以将知识点分成小点,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

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重点注意这些问题和实践我的个人体会。

反思的同时也发现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

4、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篇11: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与它们的父代及同代之间有许多不同”来展开的,但是对于“变异”这个概念,学生的背景知识非常之少,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基础知识。作为一节概念教学课,其中包含不少的名词、术语,如何就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和准确?如何在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关系处理本课的教学。

1. 知识与能力

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样都是构成个人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科学知识构成了科学的基本信息内容。科学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科学知识是科学能力的载体,科学能力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头脑空白的人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反之,学生在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猜想、预测、实验等技能达到对新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推测植物是否也存在变异现象后让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对多个苹果进行观察,从而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和收集证据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植物也存在变异现象”这个结论性的知识。

2.探究与传授的时机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主,但是在概念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发挥传授的作用。探究教学能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传授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师在一些知识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时,教师就应该进行一些传授。在“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一概念中“同一物种”、“子代与父代”等术语大部分学生对于它是陌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起始我就把它拿出来做以解释,消除学生在理解概念中的障碍。当然,我的设计是先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同一物种来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如果发现学生确实有异议后才开始解释的。这样做既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又可以扫除概念理解中的障碍,一举两得。而在归纳“变异”概念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事实信息,有了较多事实信息后,我就引用“探究—研讨”教学法,科学处理各种信息:“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将数据规律与实

际的遗传现象相结合, “水到渠成”的形成“变异”具体概念。

在设计本课其它的教学环节时,我也是始终围绕着处理以上几种关系为主线进行的。其目的就是要在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体现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推测、收集证据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得益于对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学习,在它的核心思想“帮助学生在大量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发现具体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引领下,课堂上我尝试使用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探究,获取事实信息----研讨综合,概括具体概念----分析总结,形成科学概念----实践运用,深化科学概念”五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本课的概念教学。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通过出示自己的照片(其实是我妈妈年轻时的照片),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并明确“之所以知道这不是老师的照片就是因为老师与妈妈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征,如:“有耳垂和无耳垂”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开课部分的设计不仅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解决了“对典型特征的认识”。

(二) 组织探究,获取事实信

“探究-研讨”教学法认为:概念是思维的基本要素,但概念来自学生的感性认识。只有让学生充分接触客观事物,获得大量事实信息,才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信服地概括出具体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的特征差异,比较自己与父母的差异,寻找双胞胎之间的差异等;继而再让学生通过观察苹果实物以及其它动、植物图片。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有意识培养学生边观察操作边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获取以上的感性的事实信息,凸显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 研讨综合,概括具体概念

当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足够的感性事实信息后,我就在相应的环节穿插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刚才的活动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大量事实信息的交流、碰撞,让学生信服地概括出:人与人具有不同的特征,植物同一物种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也是如此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

(四) 分析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当学生研讨综合,概括出具体感念后,我则对学生刚刚形成的具体概念进行分析小结,帮助学生尽快地把事实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子代与亲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

的特征,这个现象叫做变异”“生物的变异现象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它也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这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兰本达教授所说:所有概念的建立,都要在浩瀚的事实中探求意义,探寻一个概括的体系,把一个问题所有可能的特征都包括进去。

(五) 实践运用,深化科学概念

学习科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进行应用,并在应用中重新研究科学。在本课的最后,我让学生“用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知识解释:为什么自然界既有固定种类的生物又如此丰富多彩,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使学生既巩固理解了课堂所学,又将科学探究引伸到课外。

教学始终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课前我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本课依然存在很多的遗憾。这些遗憾将成为我以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首先,我在备课中应该“备语言”,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教师语言表达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进程。其次,在概括具体概念的环节,我应该更加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交流、碰撞时间。

篇12: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让学生探究一种变异现象,我选择的实验是应用教材上的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通过举例学生很容易明确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自然界中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双胞胎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使父母辨别姐、妹或兄、弟。学生又例举了更多的实例。这一任务很简单的就过去了。在学生自主进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先由学生结合课本47页有关的对话提出自己小组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两种不同的花生品种的长度时,我没有规定学生用哪种方法可以减小测量的误差,而是让学生自己考虑选择方法,但要求是测量误差要小。接下来学生就相互讨论着、比划着并不时的用尺子、三角板测量着。不到三分钟时间,学生有了自己的测量方法,我巡视着,观察着学生的方法,让我感觉到学生的思维真的很活跃。有的学生将坐标纸当尺子,将一端用尺子竖起作为起点,来规范花生的起始点,然后用笔尖在花生的另一端点点,读书数据,另一位同学记录。有的开始也是这种方法,但是在终点端同样也是用尺子垂直下去读出相应的数据(这种方法更准确)。也有的同学将实验台的一边作为起点,花生就以其为起点,然后再测量。有的则是用目测的方法,直接将花生在尺子上比量一下读出相应的数据(当然误差要大);也有的用两个三角板固定花生的两端,在通过尺子来测量,还有的学生将花生的两端利用相同的角度将点点在纸上,然后再用尺子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看着学生的种种测量方法,我不禁庆幸我没有事先将测量方法介绍给学生,否则就不会出现这么多样的测量方法,同时学生在测量前的相互讨论、找出方法这一思维碰撞的过程也会没有任何火花。给学生一片思考的空间,学生会描绘出很多极美的图案。

但是在实验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因为抑制不住自己的嘴,而出现偷吃花生的现象,并且这种偷吃我没有看到,直到实验结束才发现。虽然我考虑到这一点,谎称花生上打了药,但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八年级一班。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一班学生是最安分,也是最听话的。

学生在进行数据出来比较时,时间太长。并且不能很好的分析比较这些数据的目的。最后只能是我引导的提出问题:如学生将测量的大、小花生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说出,让学生进行比较看出大花生中也有个别的长度比小花生中个别长度要小的,不能以某一长度来作为衡量大小花生的标准。再让学生比较各组大花生和小花生长度的平均值,让学生看出,所有大花生的平均值都大于小花生的平均值。通过这一点让学生得出了大花生和小花生的区分依据是果实的平均值大花生的平均值要大。但是在分析过程中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很好的自己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是我对于本节课学生感觉最遗憾的地方。以后可以在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这一环节上节省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利用计算器来计算以便节省时间,还可以较少测量的花生的数量如30颗减少为20颗。以后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试一下。

篇13: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查有梁教授在“高效教学的20项思考”中提出了“有效提问”的问题,他说:“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后,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那么,怎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效提问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生物的变异”一节教学中,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我首先提出了如下问题:

①填空:表现型_______基因型______环境条件。

[联系新旧知识的提问,难度不大,学生基本能正确回答。抓住学生注意力。]

②给出资料:甘蓝在北京和在拉萨种植,叶球质量不同;太空椒和普通青椒果实质量不同。提问:变异的类型有哪几种?

[学生思考并归纳,前者是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后者是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③不同变异类型分别由何种原因引起?结果如何?

通过连续三问,架设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可遗传变异”的进一步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问题的设置是有效的。那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六要”,又要避免“五不”。

1、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做到“六要”。

1.1明确提问目的。问在困难处,问得其所,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

1.2分析提问对象。问题因人而易,讲求变通。

1.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讲究感情色彩,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新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这样的提问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教师要做好提问前的铺垫。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而不是将问题“强加”于人。

1.4语言温和多鼓励。语气委婉而带有引导、鼓励性。冰冷的面孔、不耐烦的语调只会令学生紧张不安,厌烦抵触,此时再简单的问题都有可能答错。学生答题之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而不管他或她答对与否或答对多少。

1.5设置的问题要做到:

1.5.1巧设“坡度”。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巧设“坡度”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

1.5.2讲求角度。选好角度、巧于设疑、善于引导,是防止提问过死的门径。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查教授所的‘愤悱’状态,也就是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艺术。

1.5.3注重启发。在学生答问中教师应循循善诱,循着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

1.6问题的处理要做到

1.6.1提问要面向全班。问题一经提出,要给予考虑时间,在全班学生都思考的基础上,再抽个别学生回答,并引导全班进行评议。要避免先指名后提问,或提问“偏爱”的做法。提问时,教师的语速要放慢,问题要说得简明,尊重学生,保证学生的思维顺畅。

1.6.2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回答。在提问过程中,就同一内容,学生回答的角度、思路及语言表达彼此之间不尽相同,与老师之间也不相同。此时教师要在辨析学生答案正确性的同时,灵活迅速地接受其中有益信息,相应调整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切忌“削足适履”,将自己的答案定为唯一标准,不分青红皂白搞一刀切,以致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1.6.3要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

2、有效的课堂提问还要避免“五不”。

2.1不要过滥。提问过多,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于突出。专家指出,单一的课堂提问,在越高的年级使用应该减少一些。也就是说,在高年级使用单一的课堂提问弊大于利。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0分钟左右。所以我们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问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2.2不能过散。教师的提问事先应有所准备。不要临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不利于对知识的系统理解与整体把握。教师提问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2.3不能过泛。较大的问题,应化大为小,设计阶梯,逐步发问。

2.4不要过难。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掌握水平。

2.5不能过简。常见过简提问的表现形式有:一是填空式的提问,书上将答案写得很清楚,学生答问只需现摘就可以了。二是选择式的提问,教师提出的是“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学生答问只需择其一即能回答。过简的问题,起不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教学中宜少用或不用。

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它发挥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发现、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设置恰当、合理、生动的问题,正是教学艺术性的体现。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只是其中一朵小浪花。以上论述仅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不足以揭其全貌,又难免显肤浅,就此作为引玉之砖,切盼广大同仁指正。

篇14: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1.在复习过程中,要把教材作为复习的资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框架,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把抽象的、分散的知识重新梳理、组合,理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使知识变多为少,化繁为简,便于理解记忆,灵活运用。

2.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复习课的实效性以及如何避免复习课的枯燥和乏味,依据课程标准,以小组比赛的方式,复习了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学生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通过父母都是双眼皮,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这一典型事例,指导学生做题、分析做题的方法、巩固练习,利用所学遗传学知识,引导学生解释了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指导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通过摆卡片,小游戏等活动复习了人的性别遗传这部分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花生等实物,在轻松的气氛中复习了变异这部分内容。

3.复习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形成了知识体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锻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学习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复习课的实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课教学中,虽然注重了这方面,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在习题的选择、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给我以后的教学提出了努力的方向。部分学生准备不够充分,督促学生不够;有些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还不透彻,课后还要加强辅导,督促落实。

篇15: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后,学生反映实验很容易理解,于是整节课的气氛比较轻松和开心,达到了设计本实验最初的目的。在带着学生一起探究实验数据的规律的时候,学生通过将数据规律与实际的遗传现象相结合,理解常见的一些遗传现象。

有人说,“教学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真的,无论你课前花多少时间去准备,投入多少精力,总是没有“准备已经很充分了”的感觉,因为你不知道,课上,可能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情况;而且,一节课上下来,总是还会感到有太多的遗憾。

上完这次课后,我的第一个感触就是,教师应该专门学习一些表演技巧,并且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这样会使课堂更加有吸引力,能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在课堂上,语言表达和语气的变化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加重语气或者是放慢速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意识到重点所在,从而引起关注和思考。而在这方面,我本人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是日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任何一个实验过程中,都会用到相应的科学实验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和体会这些方法,比单纯地告诉学生要有效的多,并且更易帮助学生建立起方法意识。在需要自己去设计实验的时候,就自然会想到选择科学的方法。这个实验中,针对遗传过程的复杂性,主要介绍并运用了“创设理想条件”的方法。但是这节课下来,发现学生对于理想条件的创设印象并不深刻。后来我想了想,其实还可以这么上:先带着学生做实验,实验完成后,请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评判,找实验的漏洞。当同学们越找越复杂的时候,再将“创设理想条件”这个实验方法使用出来,学生可能就会印象更深刻了。

另外,在讲课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反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将一些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好处。而在试讲的过程中,经过听课老师的提示,发现自己对学生还是不够信任,有时会着急想把知识解释给学生听,其实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惰性,对学生的积极思考是不利的。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课件

初中生物用药与急救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现象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学总结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
《《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通用15篇)】相关文章: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2023-01-12

八年级生物教学总结2022-11-17

高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2024-05-03

《生物进化》教学反思2023-07-15

高一生物工作计划2023-05-09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2022-11-05

生物学期教学计划2022-11-10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计划2022-11-22

高一生物工作计划2024-05-22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2023-01-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