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案例

时间:2022-05-06 21:27:09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4篇))由网友“duguwa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案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案例

篇1:《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遗传与变异”单元的第2课。在色彩斑斓的生物界中,遗传和变异既是互相矛盾的,又是互相依存的。“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这讲的就是变异现象。变异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指的是后代跟亲代之间总是有所区别,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比方说,父母和儿女之间以及儿女彼此之间,总有些差异,这就是变异。如果说是因为有了遗传现象,人类才能够把先进的形态和生理性状遗传下来,代代相传的话,那么也就可以说因为有了变异现象,人类才能够不断进化,产生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

教材也是和上一课一样,通过三个方面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界的变异现象:     1.通过观察比较一家人之间的不同来认识变异现象的普遍存在;2.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3.指导学生认识变异的种类。

在本课上课前(建议最好安排在上节课结束时),教师向学生发放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作出必要的解释。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有关生物变异方面的信息;

●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能提出有关研究的问题;

●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通过全班同学间个体差异的比较活动,使学生对变异现象有初步认识;

●知道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的,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揭示课题)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姓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的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看来,我们大家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的,即使是照片上的双胞胎也有好多不同的特征呢。那么,我们全班同学之间又有多大的差异呢?请各组完成桌上的调查表,作好记录。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评析】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思维,又有集中思维,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这里创设了一个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体验,使得探究活动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进行。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46页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同遗传现象一样,生物的变异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谚语说“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指的就是变异现象。人们对生物的变异现象还有一些有趣的利用呢。

6.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7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评析】通过以上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但是这个部分做容易流于形式,为了免于沦落为空洞的说教,我们就要寻找一些有说服力的资料,让事实开口 “说话”,促使学生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2)不可遗传的变异:用眼不当,早成近视;车祸导致的后天残疾等。

2.小结:大自然是如此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那是因为生物的变异。

【评析】注意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希望教师结合教学进程和相关的教学内容,积极指导学生阅读、讨论。这对于提高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会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片断赏析

“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生:有的。

师: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我们村里有个样猪场,那里的一头老母猪生下的小猪,颜色不一样的,出了和它一样颜色的,还有花猪和黑猪呢。

师:有道理。讲的很好。

生:牛也是的,有的时候生的是母的,有的时候就是公的了。

师:你们认为,这是变异吗?

生:这个不是的。

生:无论生公的、母的都不算是变异的,要是生个不公不母的就是变异了。

(学生哈哈大笑)

师:你们别笑,姜伟说的还有点道理的。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书上46页的几组生物图片,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金鱼的颜色不一样。

生:鳍的形状也不相同。

生:我还见过一种水泡金鱼,眼睛两边有大水泡的。

……

【片断评析】本环节的教学要求是体会到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其实既然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就一定可以感知到大量的事实。如果由教师直接灌输给他们这样的观点和事实,他们往往会觉得不过尔尔,学得然无味。让他们自己来作出解释,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又有利于教师掌握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可谓一举多得啊!

篇2:生物的变异的教学设计

关于生物的变异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学器材:(1)许多大小两种花生的果实。

(2)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

(3)准备几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这是说的变异现象。

学生举例,踊跃发言。

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学生思考,分析原因。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看书上第44页的图片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

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得出结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

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引导学生分析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小麦的杂交育种、甜椒的太空育种的原理。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 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是的。(板书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板书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同学们判断正确。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反思: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3:《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案例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在生物中找出不同的地方,认识生物不仅有遗传还有变异现象。教材是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变异现象,沿袭上一课的思维形式。首先从我们自己身上突破,让学生从家人、从同学中找差异,感知变异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像遗传现象一样是生物的一个特性。接着对动物的观察,进一步拓宽深度。最后,从植物身上加深对变异现象的理解,并引向更深层次,为下一课研究做好铺垫。针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遗传现象能够有深刻的认识,变异现象也不难理解,方法和思维都是相同的。当然方法还是观察-分析-判断。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在比较辨别中,完成特定的活动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将学习所需要的信息筛选出来,从而认识变异的一般特征。通过对植物的资料查找,更深刻地理解变异的两种特性:可遗传性变异,不可遗传性变异。这样较好的达到课标提出的以下目标:通过观察现象,搜集整理信息,知道生物比仅有遗传的特性还有变异的特性。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并能对同一现象作不同探索。从科普资料中吸收各种信息。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同时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身边的科学技术,形成积极的科学热情。从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看,对生物世界中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从而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并能对一些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为重点。关于遗传与变异在生物中的应用的了解为难点。关于应用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

也许由于上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还沉浸在生物的遗传中,甚至还在各种动植物中寻找生物的遗传信息,忽然这节课就提出一个相对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些不适应,怎样让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这个差异,需要我们注意。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和辨认活动,认识遗传的一般特点;

●通过有针对性的探讨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变异特性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

●通过观察和推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领会生物变异现象研究的方法,并能进行持续研究;

●运用所学的方法能对一些变异现象作出解释和推测;

●能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理由拒的研究和表述习惯;

●养成浓厚的生物科学研究兴趣,并能关注科技前沿的信息。

●有生物学科学研究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导入

【说明】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要观察的金鱼,不过是精选一个家族中差异比较大的和其它家族中经过人工繁殖的,把这些有相似的放在一起。

1.谈话:请你们观察这鱼缸里的金鱼,看看哪些是一家子。

2.学生分组观察寻找并回答。

3.提问:你为什么这么分?

4.学生讨论回答。

5.老师告诉他们真正答案。

【评析】让学生处在矛盾中,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正所谓: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教学中,有意设置这样的障碍,使课堂带来活力,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觉。

二、引导寻觅

1.提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回答这些问题呢?

4.大胆的猜测,回答。

5.谈话:如果要想得到较准确的答案,单从一个角度研究是不够的,像上节课一样,我们也来从人类、动物、植物中寻找答案,如果都有你们所猜测的这一特点,我们才可以认可这个结论。

【评析】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研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儿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进行思考和研究,真实而自然再现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影响深远。

三、筛选解疑

1.谈话:把你们上次看的照片重新拿出来,再从他们身上寻找不同点,我们看看这些不同点有哪些。

2.学生观察、比较、筛选。

3.学生汇报。

4.师生总结。

5.提问:动物和人我们都观察和分析过了,下一个是观察分析什么啦?(生:植物)

6.谈话:对,是植物。你们打算怎么观察研究呢?先讨论一下。

7.学生讨论,引导拿出操作方法。

8.学生室外观察,并做好记录,采集样本。

9.师生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评析】这一环节真实而自然的引导和经历,使学生感受深刻,同时体验到研究的快乐。最大限度的放手给学生,学生拥有自主研究的'主权和时间,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学生的合作也异常活跃,积极性很高。

四、学生轻松经历变异的奇异

1.谈话:生活中生物产生的变异现象很多,并且还有一些科学家在这方面作了研究,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请大家留心,看哪些变异现象可以往下一带遗传,那些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2.学生观看有关变异现象的资料。

【说明】这里的内容是经过精选的视屏信息或者电脑制作的动画或幻灯片,内容是有关变异现象的,应该有的可遗传性变异和不可遗传性变异的现象。

3.学生讨论自己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师生总结这两种变异现象。

【评析】我们研究往往也会疲倦,虽然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单一的活动形式,会引起人的倦怠。在这部分就是让学生轻松一下,并透过今天的媒体获得更多的信息,这可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且印象深刻。

五、课后调查活动

谈话:经过两堂课的研究,我们对遗传和变异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我们会发现遗传和变异的特征可以互相转换,并不固定。请你们回去将课本45页书上的调查表带回家和你的家人比比填写好,或许你们你还会发现很多的秘密。

教学片断赏析

“引导学生寻觅”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你确定它们是一个家庭的吗?

师:为什么这么问?

生:你看这个金鱼头上有个小突起,而这一个却是平平的。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颜色差别很大。

生:尾巴也不太一样。

生:嘴巴也有不同。

师: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也很多,这两条鱼头部形同。

生:这两条尾巴相同。

师:刚才不是说尾巴不同吗?

生:那时那两条,这是这两条。

师:你们观察很仔细,值得表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更值得表扬,不过老实告诉你们它们是一个妈妈生的。

生:哟DD

【片断评析】当学生的发现和理想的答案有反差时正是产生疑问的地方。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可见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老师抓住学生这一点,并深入的引导他们去比较遗传和变异的内容特征,含而不露,自然而生动,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的真对动物发生的部位特征,有其相交和重叠的地方。层层深入,学生也被带入一个深思的境地。

教学手记

在教学中经历,在经历中反思,过程中有许多使我们的教学走向深入的东西。本课与上一节课的教学,按教材的体系和形式都比较雷同,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有意地调整了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兴趣横生,更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加深对本课理解。例如,教学在两个班级的对比中,(1)班是沿袭前一课的教学方法,学生轻车熟路,很顺利的完成任务,准确的得到结论。而在(2)班上课,明显地感到学生的思维深度、分析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特别在“引导寻觅”这一环节,(1)班没有这一环节,学生就是观察比较不同,直接跨入变异的主体,然后就是验证。而多了这一环节,学生就蹦出很多的思维亮点,提出很多的问题,对遗传和变异的区别和联系理解的较深刻,很容易找到同一特征可以是遗传可以是变异的发生点。我想,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就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正是我们老师所要精心的地方。雷同的教学形式有益于同一方法的复习和巩固,但缺点就是容易引起孩子的麻痹,而缺乏激情和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篇4:《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

《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

我在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体现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推测、收集证据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通过出示同学父母的照片,让学生猜猜这是我们哪位同学的父母,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与此同时也回顾了我们的身体特征会遗传。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征,如:“有耳垂和无耳垂”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开课部分的设计不仅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解决了“对典型特征的认识”。

接着我采用先让学生找找与父母间的不同、与同学间的不同,统计班级同学的`特征差异,当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足够的感性事实信息后,我就在相应的环节穿插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刚才的活动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大量事实信息的交流、碰撞,让学生信服地概括出:人与人具有不同的特征,植物同一物种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也是如此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

当学生研讨综合,概括出具体感念后,我则对学生刚刚形成的具体概念进行分析小结,帮助学生尽快地把事实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这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始终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课前我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本课依然存在很多的遗憾。这些遗憾将成为我以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首先,我在备课中应该“备语言”,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教师语言表达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进程。其次,在概括具体概念的环节,我应该更加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交流、碰撞时间。

篇5:六年级生物的变异现象科学教案

六年级生物的变异现象科学教案

预期学习结果: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2)不可遗传的变异。

2、小结。

篇6: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教材花了相当的篇幅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为什么会遗传,决定遗传的物质到底是什么。所以,学生初步了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体在性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遗传物质不仅与遗传有关,同样是生物变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应在本节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连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实际例证向学生介绍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变化的影响,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接触选种、育种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易理解。教材介绍了有关选育种的三种途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建议授课教师多举例,特别是可能涉及到学生身边生活的例证,从感性知识开始,去理解有关的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并且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育种工作,学生可能从各种媒体的介绍中接受过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够理解。若有时间,教师也可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些介绍,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技术的兴趣。

3.关于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两个实例。遗传的变异的选用的例子是色盲遗传。色盲遗传为伴性遗传,教材中未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学生也不易理解。所以,我以为以人的上眼睑单双眼皮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合适。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关于变异种类牛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

篇7: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下一章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如春秋时代的《楚辞》中记载“马母驴父,生子曰赢”,意思就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改变生物的基因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创造新的生物。如将决定人的生长激素的基因、决定人的胰岛素的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植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让大肠杆菌发生变异,合成人所需要的生长激素或者胰岛素,造福于人类。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什么是变异,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产生的变异选育适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科学的发展可以造福于人类,但若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也会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必须慎重。

小资料

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选育新品种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方法。

(1)选择育种法:以自然变异为基础,根据个体的表现型选择符合人类需要的基因型,经过长期积累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2)杂交育种法:用不同品种杂交获得杂种后,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这种方法是广泛应用而且有效的育种方法。

(3)诱灭育种法:是指人为地利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来诱导生物发生变异,然后根据育种的目标从变异后代中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4)单倍体育种法:常用于植物育种。一般指利用组织和细胞离体培养技术将植物的花药(花粉)、未受精的子房、胚珠进行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进行育种的方法。这种育种的方法与常规的杂交育种的方法结合,可以提高育种效率。

(5)多倍体育种法: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植物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多倍体植物。利用这种育种方法可以使种间不同物种杂交成功而获得多倍体新物种。

(6)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指按照预先设计的生物施工蓝图对基因进行操纵,以达到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的目的。具体来说,是使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把人们所需要的甲种生物的基因(目的基因)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入乙种生物的细胞中,让引入的基因在乙种生物的细胞中能够自我复制并正确的表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新的生物品种。

篇8: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教材花了相当的篇幅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为什么会遗传,决定遗传的物质到底是什么。所以,学生初步了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体在性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遗传物质不仅与遗传有关,同样是生物变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应在本节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连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实际例证向学生介绍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变化的影响,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接触选种、育种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易理解。教材介绍了有关选育种的三种途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建议授课教师多举例,特别是可能涉及到学生身边生活的例证,从感性知识开始,去理解有关的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并且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育种工作,学生可能从各种媒体的介绍中接受过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够理解。若有时间,教师也可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些介绍,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技术的兴趣。

3.关于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两个实例。遗传的变异的选用的例子是色盲遗传。色盲遗传为伴性遗传,教材中未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学生也不易理解。所以,我以为以人的上眼睑单双眼皮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合适。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关于变异种类牛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

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下一章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如春秋时代的《楚辞》中记载“马母驴父,生子曰赢”,意思就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改变生物的基因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创造新的生物。如将决定人的生长激素的基因、决定人的胰岛素的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植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让大肠杆菌发生变异,合成人所需要的生长激素或者胰岛素,造福于人类。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什么是变异,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产生的变异选育适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科学的发展可以造福于人类,但若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也会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必须慎重。

小资料

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选育新品种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方法。

(1)选择育种法:以自然变异为基础,根据个体的表现型选择符合人类需要的基因型,经过长期积累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2)杂交育种法:用不同品种杂交获得杂种后,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这种方法是广泛应用而且有效的育种方法。

(3)诱灭育种法:是指人为地利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来诱导生物发生变异,然后根据育种的目标从变异后代中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4)单倍体育种法:常用于植物育种。一般指利用组织和细胞离体培养技术将植物的花药(花粉)、未受精的子房、胚珠进行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进行育种的方法。这种育种的方法与常规的杂交育种的方法结合,可以提高育种效率。

(5)多倍体育种法: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植物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多倍体植物。利用这种育种方法可以使种间不同物种杂交成功而获得多倍体新物种。

(6)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指按照预先设计的生物施工蓝图对基因进行操纵,以达到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的目的。具体来说,是使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把人们所需要的甲种生物的基因(目的基因)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入乙种生物的细胞中,让引入的基因在乙种生物的细胞中能够自我复制并正确的表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新的生物品种。

篇9: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教材花了相当的篇幅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为什么会遗传,决定遗传的物质到底是什么。所以,学生初步了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体在性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遗传物质不仅与遗传有关,同样是生物变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应在本节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连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实际例证向学生介绍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变化的影响,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接触选种、育种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易理解。教材介绍了有关选育种的三种途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建议授课教师多举例,特别是可能涉及到学生身边生活的例证,从感性知识开始,去理解有关的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并且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育种工作,学生可能从各种媒体的介绍中接受过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够理解。若有时间,教师也可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些介绍,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技术的兴趣。

3.关于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两个实例。遗传的变异的选用的例子是色盲遗传。色盲遗传为伴性遗传,教材中未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学生也不易理解。所以,我以为以人的上眼睑单双眼皮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合适。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关于变异种类牛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

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下一章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如春秋时代的《楚辞》中记载“马母驴父,生子曰赢”,意思就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改变生物的基因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创造新的生物。如将决定人的生长激素的基因、决定人的胰岛素的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植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让大肠杆菌发生变异,合成人所需要的生长激素或者胰岛素,造福于人类。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什么是变异,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产生的变异选育适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科学的发展可以造福于人类,但若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也会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必须慎重。

小资料

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选育新品种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方法。

(1)选择育种法:以自然变异为基础,根据个体的表现型选择符合人类需要的基因型,经过长期积累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2)杂交育种法:用不同品种杂交获得杂种后,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这种方法是广泛应用而且有效的育种方法。

(3)诱灭育种法:是指人为地利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来诱导生物发生变异,然后根据育种的目标从变异后代中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4)单倍体育种法:常用于植物育种。一般指利用组织和细胞离体培养技术将植物的花药(花粉)、未受精的子房、胚珠进行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进行育种的方法。这种育种的方法与常规的杂交育种的方法结合,可以提高育种效率。

(5)多倍体

篇10:《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遗传与变异”单元的第1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1.从常见的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现象入手,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2.了解动物的遗传现象;3.了解植物也存在遗传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了生物的性状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从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研究遗传规律。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象呢?”,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种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我们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一样,我们播下了什么才能收获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有关生物遗传方面的信息;

●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能提出有关研究的问题;

●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动物、植物界都存在遗传现象;

●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通过对一些遗传信息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遗传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准备:搜集自己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祖父祖母的照片若干张;动物家庭和植物家庭的图片;相关课件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探究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分组做游戏:课前请小组内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小组交流,多媒体有选择展示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由本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仔细观察对照,说说理由。到底哪里最相像。

【说明】这里安排学生用自己的照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平时积累了相当多的认识,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师要适当控制时间,使讨论的时间充裕些,提高教学效益。

3.认识什么是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4.学生先各自和父母的照片对照观察,然后思考并交流:你遗传了父母的哪些体征?

5.活动:在教材42页上,连线的方法帮下面的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通过网络课件,学习探究动物界的遗传现象

1.分别观察小狗、小兔、老虎、企鹅等家庭,找找它们的相似点。

2.小组讨论,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整理好。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

【评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烦琐、抽象的讲述变得简洁、直观 。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

5.提问:有谁知道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样长吗?

6.学生讨论、猜测。

7.介绍长颈鹿的特殊性:它们很早以前的脖子没有这样长,由于环境的影响,它们吃掉了低处的叶子,只能伸长脖子吃高处的叶子,结果脖子越来越长,并且遗传给了下一代,现在就叫它们长颈鹿了。“用进废退”学说认为,不仅生物先天的形态可以遗传,随着环境产生的一些变化也可以遗传。

【评析】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贯穿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思考、进行学习,这种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清晰,理解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查阅资料,探究学习植物的遗传现象

1.提问: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2.小组讨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3.查阅资料或者看书,或上网等手段,得到肯定的答案。

【评析】这里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它的结果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小组代表汇报完讨论结果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 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能力,加深印象。

四、综合练习

谈话: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观察照片中的小猫妈妈,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并讲讲你的理由。

【评析】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对遗传原则的具体运用。

教学片断赏析

“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秘密”的教学片断

师:课前老师请各组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现在请各组同学把这些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交给我。

(学生混合照片并上交)

师:现在我把你们的照片与其他小组交换,看各组同学能不能为其他组的同学找到他们的家人。

(学生活动)

师:哪个组先来说一说?

生(实物投影):我们认为这是陈晓荣的爷爷,这是他奶奶,这是他爸爸,这是他妈妈。

师:你们凭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陈晓荣的脸像他爸爸,都是长的,下巴比较小,他爸爸也是这样的,他爸爸像他奶奶,你们看,这三个人的脸都是这样的。

(学生哈哈大笑,教师和气地制止)

师:观察很仔细,请继续说你们的理由。

生:陈晓荣的鼻子很挺,眼睛不大,这个像他妈妈。

生:陈晓荣的嘴巴有一点向上翘的,这个他的奶奶就是这样的。而且他奶奶的眼睛和他爸爸的是一样的。

师:说的很有道理啊,下面我们请陈晓荣自己说说,王芳有没有找对?

生:她找对的。

……

师: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在科学上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片断评析】本环节的教学要突出一个“趣”字,只有学生感觉到了有趣,他们才会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也只有这样,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更多的乐趣,从而为本课的教学取得一个良好的开端。

篇11:《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1、智慧、思考性问题的提出。生物是一门具科学性、思考性、知识的学科,问题的提出要有思考性。初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他们也希望能够在智慧课堂中跳动思维、擦出思维的火花。一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的提出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这是掌握知识。掌握一一这个词意味着对事实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事物、事实、现象抱研究的态度。

2、学会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有字苹果等活动。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增强。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认识自然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之一。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培养是考验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具体体现。比如利用大小花生的不同来说明其能量的不同,说明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4、培养学生快乐学习,体验中愉快学习的意识增强。在教学中,教师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预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很快的学习到知识。故作为教师的引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做到启而有发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5、不足之处: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如结果和结论的差异,不要混为一谈。同时,教学中实验的安排不够合理,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篇12: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重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为什么有的子女不像爸爸、像妈妈?”“这是变异吗?”他们、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三胞胎之间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人有变异,动物有变异,植物也有变异,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自然界中大部分的生物都有变异,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任务,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锻炼。

“生物的变异”一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让学生探究一种变异现象——本次教学采用了科学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从学生身边的入手——同校三胞胎的照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通过举例学生很容易明确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杨澜母女”、“潘长江一家”、“自然界中的变异现象”学生又例举了更多的实例。本节课的学习是围绕生物的变异开展的,所以并且能够对变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知识的迁移从“生物之间性状上的相似现象是遗传”,不难归纳出“生物性状上的差异现象是变异”。从而归纳出变异的概念。变异的意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讨论,相互交流理解,适当的进行案例分析巩固新知,转基因技术通过一个简短的3D视频介绍,很容易使学生理解什么的转基因技术,并通过课前的信息搜集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在学生自主进行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时,主要是由学生结合与主题有关的对话提出自己小组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探究。鉴于时间关系和客观条件,只是让学生选择两个品种各8粒花生的样本数,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讨论,然后老师让各组学生代表总结各自讨论结论,最后由老师引导提出问题:如大、小花生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说出,让学生进行比较看出大花生中也有个别的长度比小花生中个别长度要小的,不能以某一长度来作为衡量大小花生的标准。再让学生得出大花生和小花生的区分依据是果实的平均值,大花生的平均值要大。得出变异现象的普遍性和变异的概念。

我认为,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生本课堂”理念的精髓所在。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调查生物的变异现象的探究活动。学生们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展示了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最大的缺点也在于此,因为探究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思考和结论的得出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如此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仅仅解决了变异的概念和变异的普遍性这两个知识点。后面变异的类型意义以及变异的应用则时间略显仓促,虎头蛇尾。其次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一旦表述过多,不但学生容易思维疲惫,教师也上了一节“口水课”。课堂语言上,要注意,让学生自学的时候一定要具体到课本的第几页第几段,同时应适当给予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提高效率。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语言的精练才能不让课堂变得重复和啰嗦,适当的抑扬顿挫能很好的唤起学生的随意后注意力。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每一个知识点的处理都是由直观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其抽象意义,最终回到理性实践的应用之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新课标理念中强化了生物学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习,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在研究课的同时也发现很多存在的问题:

1、如何定义生物的变异的概念

生物的变异是指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包含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百度知道上和部分版本的教材是如此定义的,我们所使用的苏科版教材生物变异的内容是同种生物个体间的差异现象。在此句话之前又叙述了“生物的亲代与子代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上或多说少存在着差异”部分老师认为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范围包括了亲代和子代间,以及无血缘关系的其他个体之间,针对探究实验表格的设计上通过列出平均值和最大值最小值来比较得出性状上的差异。部分教案中采用了画柱形图的方式,虽然比较直观,但需要学生有较厚的数学功底和足够的时间

2、时间分配的设计不够合理。前面引入和探究活动时间过长,导致虎头蛇尾,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变异的类型和意义。

3、语言不够精练,启发性和鼓励性欠缺。整节课的语言上不够精简,对学生的评价合理,但是欠缺了鼓励性和启发性。避免出现重复的词语。

4、问题设计不能做到层层推进。部分内容较难理解,但是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知识体验,远比被动接受要来的深刻,因此可以将知识点分成小点,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

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重点注意这些问题和实践我的个人体会。

反思的同时也发现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

4、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篇13: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与它们的父代及同代之间有许多不同”来展开的,但是对于“变异”这个概念,学生的背景知识非常之少,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基础知识。作为一节概念教学课,其中包含不少的名词、术语,如何就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和准确?如何在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关系处理本课的教学。

1. 知识与能力

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样都是构成个人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科学知识构成了科学的基本信息内容。科学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科学知识是科学能力的载体,科学能力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头脑空白的人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反之,学生在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猜想、预测、实验等技能达到对新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推测植物是否也存在变异现象后让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对多个苹果进行观察,从而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和收集证据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植物也存在变异现象”这个结论性的知识。

2.探究与传授的时机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主,但是在概念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发挥传授的作用。探究教学能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传授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师在一些知识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时,教师就应该进行一些传授。在“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一概念中“同一物种”、“子代与父代”等术语大部分学生对于它是陌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起始我就把它拿出来做以解释,消除学生在理解概念中的障碍。当然,我的设计是先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同一物种来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如果发现学生确实有异议后才开始解释的。这样做既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又可以扫除概念理解中的障碍,一举两得。而在归纳“变异”概念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事实信息,有了较多事实信息后,我就引用“探究—研讨”教学法,科学处理各种信息:“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将数据规律与实

际的遗传现象相结合, “水到渠成”的形成“变异”具体概念。

在设计本课其它的教学环节时,我也是始终围绕着处理以上几种关系为主线进行的。其目的就是要在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体现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推测、收集证据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得益于对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学习,在它的核心思想“帮助学生在大量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发现具体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引领下,课堂上我尝试使用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探究,获取事实信息----研讨综合,概括具体概念----分析总结,形成科学概念----实践运用,深化科学概念”五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本课的概念教学。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通过出示自己的照片(其实是我妈妈年轻时的照片),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并明确“之所以知道这不是老师的照片就是因为老师与妈妈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征,如:“有耳垂和无耳垂”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开课部分的设计不仅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解决了“对典型特征的认识”。

(二) 组织探究,获取事实信

“探究-研讨”教学法认为:概念是思维的基本要素,但概念来自学生的感性认识。只有让学生充分接触客观事物,获得大量事实信息,才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信服地概括出具体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的特征差异,比较自己与父母的差异,寻找双胞胎之间的差异等;继而再让学生通过观察苹果实物以及其它动、植物图片。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有意识培养学生边观察操作边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获取以上的感性的事实信息,凸显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 研讨综合,概括具体概念

当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足够的感性事实信息后,我就在相应的环节穿插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刚才的活动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大量事实信息的交流、碰撞,让学生信服地概括出:人与人具有不同的特征,植物同一物种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也是如此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

(四) 分析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当学生研讨综合,概括出具体感念后,我则对学生刚刚形成的具体概念进行分析小结,帮助学生尽快地把事实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子代与亲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

的特征,这个现象叫做变异”“生物的变异现象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它也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这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兰本达教授所说:所有概念的建立,都要在浩瀚的事实中探求意义,探寻一个概括的体系,把一个问题所有可能的特征都包括进去。

(五) 实践运用,深化科学概念

学习科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进行应用,并在应用中重新研究科学。在本课的最后,我让学生“用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知识解释:为什么自然界既有固定种类的生物又如此丰富多彩,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使学生既巩固理解了课堂所学,又将科学探究引伸到课外。

教学始终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课前我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本课依然存在很多的遗憾。这些遗憾将成为我以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首先,我在备课中应该“备语言”,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教师语言表达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进程。其次,在概括具体概念的环节,我应该更加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交流、碰撞时间。

篇14: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让学生探究一种变异现象,我选择的实验是应用教材上的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通过举例学生很容易明确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自然界中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双胞胎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使父母辨别姐、妹或兄、弟。学生又例举了更多的实例。这一任务很简单的就过去了。在学生自主进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先由学生结合课本47页有关的对话提出自己小组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两种不同的花生品种的长度时,我没有规定学生用哪种方法可以减小测量的误差,而是让学生自己考虑选择方法,但要求是测量误差要小。接下来学生就相互讨论着、比划着并不时的用尺子、三角板测量着。不到三分钟时间,学生有了自己的测量方法,我巡视着,观察着学生的方法,让我感觉到学生的思维真的很活跃。有的学生将坐标纸当尺子,将一端用尺子竖起作为起点,来规范花生的起始点,然后用笔尖在花生的另一端点点,读书数据,另一位同学记录。有的开始也是这种方法,但是在终点端同样也是用尺子垂直下去读出相应的数据(这种方法更准确)。也有的同学将实验台的一边作为起点,花生就以其为起点,然后再测量。有的则是用目测的方法,直接将花生在尺子上比量一下读出相应的数据(当然误差要大);也有的用两个三角板固定花生的两端,在通过尺子来测量,还有的学生将花生的两端利用相同的角度将点点在纸上,然后再用尺子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看着学生的种种测量方法,我不禁庆幸我没有事先将测量方法介绍给学生,否则就不会出现这么多样的测量方法,同时学生在测量前的相互讨论、找出方法这一思维碰撞的过程也会没有任何火花。给学生一片思考的空间,学生会描绘出很多极美的图案。

但是在实验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因为抑制不住自己的嘴,而出现偷吃花生的现象,并且这种偷吃我没有看到,直到实验结束才发现。虽然我考虑到这一点,谎称花生上打了药,但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八年级一班。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一班学生是最安分,也是最听话的。

学生在进行数据出来比较时,时间太长。并且不能很好的分析比较这些数据的目的。最后只能是我引导的提出问题:如学生将测量的大、小花生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说出,让学生进行比较看出大花生中也有个别的长度比小花生中个别长度要小的,不能以某一长度来作为衡量大小花生的标准。再让学生比较各组大花生和小花生长度的平均值,让学生看出,所有大花生的平均值都大于小花生的平均值。通过这一点让学生得出了大花生和小花生的区分依据是果实的平均值大花生的平均值要大。但是在分析过程中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很好的自己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是我对于本节课学生感觉最遗憾的地方。以后可以在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这一环节上节省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利用计算器来计算以便节省时间,还可以较少测量的花生的数量如30颗减少为20颗。以后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试一下。

初中生物用药与急救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物种起源读后感作文

大学生物种起源读后感800字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

地理八上人教版农业教学设计

高一物种起源读后感

达尔文《物种起源》读后感400字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案例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4篇)】相关文章:

读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读后感2023-10-06

物种起源读后感精选集总2022-12-28

高考生物复习策略及计划2024-01-02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教材说教2023-05-24

生化论文范文2023-04-01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2022-11-07

六年级安全教学计划2023-04-05

学习生化心得体会2023-08-04

生物个人教学计划2022-05-04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