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课件

时间:2024-04-25 07:23:02 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中生物教学课件(共15篇)由网友“华鑫颉”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教学课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教学课件

篇1:高中生物教学课件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能力目标

(1)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酶的生物活性及其特性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酶的特性探究、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四、媒体运用

本课使用的媒体主要为电脑投影和实验室仪器。本课的重难点都在于如何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操作过程。由于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的,所以本课插入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验过程的动画软件。酶的第一个特性使用动画直观的显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而第二个特性则应用了模拟实验过程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在第一个实验的理论基础上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和进行实验软件操作。通过小组讨论,全班参与实验操作的评价等方法,让学生加深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学以致用。第三个特性则让学生在第一、第二个实验的基础上自行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并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酶的特性的讨论探究活动,亲身体会科学发现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酶的特性探究实验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知识结构。

(3)模拟实验操作法: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的实验操作过程,把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计算机呈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1)引导探究:酶和无机的催化剂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2 min)

(2)观看实验动画,回忆实验内容: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2 min)

(3)学生分组讨论

a.为什么实验中要选用新鲜的肝脏?

b.为什么要把肝脏研磨碎?

c.实验中加入对比组会否更好?如果会,应如何设置对比组?(8 min)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想到“酶具有生物活性”这一概念,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尝试设计对比实验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实验的方法及设计过程是多样的。

(4)提出问题:既然实验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运用以下的实验材料及器材验证酶的专一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3 min)

(5)小组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讨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5 min)

a.研究目的

b.作出假设

c.实验过程:实验器材选取、实验步骤、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结论

d.表达与交流(讨论组的小组长上台发言,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进行实验方案的修改,选出代表进行模拟实验操作。)

教师对小组的探究讨论活动给予鼓励评价,接着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讨:小组代表的.操作使我们对酶的专一性有了较深的理解,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酶的一些其他的特性。

(6)在前一实验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制定检测酶的作用条件的实验方案。在开展实验前各小组进行实验设计方案的汇报。最后让学生运用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探索酶的作用条件,并用图表表示相应的实验结果。(30 min)

(7)多媒体展示酶需要适宜的条件:为弥补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足,教师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10 min)

七、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而设计的。笔者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探究实验,一个是实验录像的观察,另一个是利用课件模拟酶的专一性实验,第三个是实际的实验探究。第二、第三个实验是在学生已掌握的实验一的方法后,在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中开展的。目的是做到既关注知识结论,更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酶的专一性和酶所需的作用条件实验的设计比较灵活,需要和物质鉴定实验相结合,难度较大,宜以课题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另外,由于受仪器设备的限制,对于酶的催化作用的原理不宜探究过深。

3.新课标的理念,在于突出发现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通过重现和虚拟手段模拟生命现象,是生物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在本节课中,通过虚拟实验操作模拟酶的专一性实验验证过程,把抽象复杂的生命现象,转化为直观具体、肉眼可见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篇2:高中生物呼吸作用课件

高中生物呼吸作用课件

名词:

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

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高38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5、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规律是: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1:3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为19:1。如果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都进行。

6、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高中生物必修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原理: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培养液厚0.1mm)

3、推导计算

4、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探究原理: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闻、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探究目的: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的计数以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探究步骤:

(1)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

(3)将试管放在25℃条件下培养。

(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5)分析数据,。画出曲线

注意:①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培养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数量变化有差异。

②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 高中数学,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正确计数个数,只能估算。

③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正确性,减少误差。

④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 要固定。

⑤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表达和交流

(1)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图4—1 7所示的增长曲线

⑵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3)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 空间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对话 互动 生动

摘要:本文主要从科学史和名著两个视角来探寻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生动性的切入,对广东省、吉林省、辽宁省500位高二理科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告诉我们,学生对高中生物3个必修模块中所包含的科学史和名著这两大内容非常感兴趣,而且期待性也很高,这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紧紧结合这两个切入点,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关键词:生动性教学;科学史;名著

生动性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同时,还能明显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1]

因此,深入挖掘教材中体现生动性的切入点,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思考与调查,从科学史和名著这两部分入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研究。

1.科学史方面

1.1 对教科书科学史内容的认同感

1.1.1 学生对教科书相关科学史的态度

为了了解学生对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中出现的科学史的态度,对全体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图1。

图1中数据显示:

(1)满意率高:333人,71.9%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或者满意,这说明人教版整套教材在科学史的题材内容选择上,比较符合学生的需求心理。

(2)依然有不小比例的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科学史不太满意甚至不满意,这占到了10.15%,具体原因,我们可以从问卷第5题“面对教科书中的科学史内容,你是怎么处理的?”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1.1.2学生的具体做法

表1.对教科书科学史内容的处理方法

Frequency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A.一眼带过

74

16.0

16.0

B.当成一般史料来读

246

53.1

69.1

C.仔细钻研,与科学家共同体验其中的快乐和艰辛

59

12.7

81.9

D.把它当成一部思想史,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66

14.3

96.1

E.其它

18

3.9

100.0

表1数据显示:

(1)对于在教材中出现的科学史内容,有74人(16%)选择了“一眼带过”,对这些内容并不太在意和关注,经过个人访谈,了解到,他们不喜欢这些内容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对生物这门学科不感兴趣;第二、教师对这些内容的处理态度。同时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仍然有部分学生对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不太满意的原因。

(2)有246人(53.1%)选择了“当成一般史料来读”,这个比例最高,是绝大部分同学的处理方法和认知态度。这说明学生们对生物学史还是有着很大的兴趣,这也符合“学生对教科书相关科学史的态度”的调查结果,满意度达到了54.43%。

(3)另外还有125人(27%)选择了“仔细钻研,与科学家共同体验其中的快乐和艰辛”和“把它当成一部思想史,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很欣慰,这个比例不算小。这说明,存在部分学生对生物学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会自我的进行内化,进行吸收,进行挖掘,共同体验享受科学家给他们带来的成功与辛酸,领略科学家们的精神品质。同时,在后期回访中,这部分学生的生物科目成绩普遍都比较好,有的甚至是教材通;而担任这部分学生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也比较深刻,理会到新课程中要求对“生命科学史”内容的重视,会积极主动的引领着学生,去感悟科学史背后的思想文化。

(4)最后一个选项“其它”,有18人选择。根据他们的想法,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第一、主动型:主要变现为遇到感兴趣的,有选择的看,会认真阅读,仔细钻研,仔细的看一遍,而并不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第二、被动型:主要表现为单纯的应付考试或者只有老师要求了才会去看一看。这部分学生,对“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的认同感主要表现为“可有可无”,也有少部分表示出“不满意”,他们的不满意是因为老师的“逼迫”,自己不情愿去学习。

1.2 对教材已有史料的需求度

在这方面,问卷设置了两道题,了解学生们对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出现的生命科学史材料,他们的看法,态度如何?

1.2.1 必修1方面

为了解学生对必修1模块《分子与细胞》中出现的相关科学史内容的具体态度,对回收上了的样本进行了数据统计处理,结果如图2。

图2数据显示:

(1)学生对E、F、G三个选项的认同度最高,他们对这三项科学史迫切需要,分别为:E.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F.关于酶本质的探究;G.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学生对对B、C、D三个选项的认同度低,他们认为这三项科学史可有可无,或者不需要,分别为:B、组装细胞;C、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D、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1.2.2 必修2方面

为了解学生对必修1模块《分子与细胞》中出现的相关科学史内容的具体态度,对463份样本进行了数据统计处理,结果如图3。

图3数据显示:

从学生集中趋同的选择来看,主要集中在“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C、萨顿的假说;D、摩尔根的工作;F、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克里克和沃森);G、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这5个科学史上。

对必修2模块所呈现的科学史内容,每一选项,都有70%以上的学生认同,其中“迫切需求”的有“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F、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克里克和沃森);G、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分别占到了38.9%、40.6%、33%;“需求”量比较大的是“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C、萨顿的假说、D、摩尔根的工作”,依次占到了50.8%、53.8%、51.4%的高比例。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B、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F、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等,可有可无,或者根本不需要,但是比例比较少。整体来看,学生对该模块教材所安排的内容还是很满意。

1.3 学生对史料的自我需求

教材选择生命科学史内容时,不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所以为了了解学生除了对教材中的科学史之外的哪些内容较感兴趣,设置了这么一道题,目的是用来了解学生的自我需求。统计结果如表2。

表2 学生对增加下列材料的希望程度

希望(含非常希望)

一般

不太希望(含非常不希望)

A、科学家的生平介绍

27.60%

36.60%

10.30%

B、与科学家有关的生平趣事

71.30%

21.80%

6.70%

C、与科学家有关的经典实验

79.70%

16.40%

3.90%

D、介绍最前沿的生物科学研究

84.00%

13%

3.10%

E、介绍某科学家呆过的学校或者实验室

34.10%

33.30%

32.60%

F、介绍某科学家的科学探索历程

59%

30%

11.30%

表2数据显示:

学生对增加“介绍最前沿的生物科学研究”、“与科学家有关的经典实验”、“与科学家有关的生平趣事”和“介绍某科学家的科学家探究历程”这几类的材料,有着强烈的希望和期待,不过,对“科学家的生平介绍”、“介绍某科学家呆过的学校或者实验室”这样类型的科学史资料,却并不太希望,心理需求不强。

反而,学生们对以下材料有着不同程度的期待,分别为: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其实际意义;增加与医学相关的知识;增加科学家的头像;历史重要的实验过程及其结论;介绍某科学家研究失败的原因与教训;关于某种理论形成过程中,其它为此做过努力的科学家;介绍科学家的成功心得;介绍科学家的发现,为人类带来了哪些方便。我们在实际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增加这些方面的科学史。

篇3:关于高中生物的变异教案精选课件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

(2)基因重组的概念。

【解决办法】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复习自由组合和连锁、交换定律,概括出两种基因重组的类型。

(3)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解决办法】

讲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联系实际举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l.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短腿安康羊和正常绵羊图。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镰刀型贫血症红细胞和正常型红细胞比较图。

3.银幕以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让学本自学。

2.引导学生观察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认识基因突变的实质。

3.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出示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1.变异的类型及可遗传变异的来源(b:识记)。

2.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和意义(b:识记)。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三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可见、遗传的问题很复杂。那么,变异呢?也同样如此。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看教材第47页最后一段。

问:变异分为哪两大类?可遗传变异有哪几种来源。

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可遗传的变异不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性状改变,而是由于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够遗传给后代。

问:通过美容手术,纹成弯弯的柳叶眉,这种柳叶眉能遗传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又问:“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种个体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学生答出:通过基因重组产生的。

教师归纳:

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怎样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教师简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学生阅书第48后回答。

一、基因突变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的。

问:大家回顾一下,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分子结构如何?

学生回答。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碱基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

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图讲解。

强调基因结构不管按以上的哪一种情况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异。

1.基因突变的概念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那么,基因突变是如何产生的呢?

2.基因突变的原因

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例。

显示:正常型红细胞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的性状比较图。

镰刀型贫血症是一种异常血红蛋白病。一旦缺氧,患者红细胞变成长镰刀型,血液的粘性增加,引起红细胞的堆积,导致各器官血流的阻塞。而出现脾脏肿大,四肢的骨骼、关节疼痛,血尿和肾功能衰竭等症状,病重时,红细胞受机械损伤而破裂产生溶血现象,引起严重贫血而造成死亡。

显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

问: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红细胞和正常人的为什么不一样?

问: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血红蛋白中的谷氨酸为什么被缬氨酸取代?

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会成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由 变成 。

问:基因突变有何意义?

学生答出: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因而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3.基因突变的特点

问:基因突变作为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它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阅书第49页后,由学生回答教师穿插其中讲解,后归纳。

①普遍性 ②随机性 ③稀有性 ④有害性 ⑤ 不定向性

教师强调,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自然突变,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诱发突变。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在高等生物里,大约10万到1亿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发生基因突变。可见突变其实也是不容易发生的。

(三)总结、扩展

生物的变异,根据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否改变,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类。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结果是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了新的遗传物质。因而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生物进化最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四)布置作业

1.某自花传粉植物连续几代开红花,一次开出一朵白花,白花的后代全开白花,其原因是( )

a.基因分离 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 d.环境刺激

(答案:c)

2.课本第51页复习题一,二、1、2。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的概念

2.基因突变的原因

3.基因突变的特点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出示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1.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及成就(a:知道)。

2.基因重组的概念和意义(b:识记)。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

(1)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什么?它是怎样发生的?

(2)什么是诱发突变?它与自然突变的区别?

上述问题由学生—一回答。

诱发突变和自然突变在表现型上和遗传规律上没有区别,只是在人为条件下增加了突变出现的频率。

诱发突变又叫人工诱变,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4.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书第50页后,回答问题:

(l)人工诱变的概念?

(2)人工诱变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诱发基因突变常用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电离射线如x射线、y射线等,非电离射线如紫外线等,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遗传物质,能引起有机体的突变。

诱发基因突变的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它们往往作用在核酸的碱基上,有时会引起dna分子在复制时发生碱基配对的“差错”,而产生突变。

(3)诱变育种举例

人工诱变和杂交育种一样,能创造动植物新品种。20世纪60年代,我国培育出数百个农作物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如黑龙江农科院培育成的“黑农五号”6个大豆新品种,产量提高了16%,含油量比原来的品种提高了2.5%。

应用诱变因素培养优良菌种在微生物选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青毒素高产菌株的培育,从1943年最初的菌种分泌的青毒素产量只有20单位/ml,到目前青毒素产量已达到 单位/ml,就是人工诱变的一个典型例子。

问:诱变育种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回答。

通过人工诱变,可以大大提高突变率,再经过人工选择及一些育种措施,培育出人类需要的优良的生物品种。

问:可遗传的变异除基因突变外,还有哪些来源?

答: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二、基因重组

问:什么叫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遗传定律后,再—一回答。

1.基因重组的概念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这里必须注意到,基因重组只是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新的基因组合,而基因本身的结构并没有改变。

2.根本原因

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即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该生物个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另一方面是由于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原来连锁在一条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 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由于交叉而交换,基因也随着交换。

上述二种原因,都能形成基因的重组,而新的重组基因类型又导致了不同相对性状的重组,使后代产生变异。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的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也就越多。以豌豆为例,当具有10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时,如果只考虑基因的自由组合(l0对等位基因位于10对同源染色体上)所引起的基因重组, 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就有 种……。

(三)总结、扩展

人工诱变是人工应用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基因突变,其优点是提高了变异的频率;变异性状稳定较快,加速了育种进程;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因而是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和微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就越多。因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应用重组dna技术,可以把经过改造的基因,通过载体送入生物细胞中,并使新的基因在细胞内正确表达。通过此种途径,获得人类需要的转基因动物或转基因植物。

(四)布置作业

1.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外界环境的影响

2.课本第51页复习题二、3、4,三、1、2。

(五)板书设计

4.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l)人工诱变的概念 (2)人工诱变常用的方法

(3)诱变育种举例 (4)诱变育种的优点

二、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的概念

2.基因重组产生的原因

(l)基因的自由组合

(2)基因的连锁和交换

篇4: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第一次面对新教材,第一次面对新课改,以前的老经验有些显得过时了,所以我从开学一直在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尽可能找时间去听观摩研讨课,学习同事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尽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备课、授课中贯穿新课改的理念。

比如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上,我改变了过去单一提问复习的方式,做了一些改变。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学有可用,或通过一个科学家对某项研究的艰难历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艰辛,或让学生先做试验,埋下伏笔,然后从分析试验中的疑问入手,疑问解决了,新知识也掌握了。

我在教学中努力贯穿着这样一个理念,就是让学生多自学,独立思考,然后辅以讨论、交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但资料后设置的问题,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较难,所以我将原有的题目简化,分解为更简单的小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对以后学生无论面对高考,还是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解决都大有裨益。

在实验教学中,以往的做法是先讲步骤,演示过程,学生依着做。这样做,学生只是机械的重复,没有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到达实验的目的。我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实验前只交代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及注意安全的问题,其余的均由学生去学、去做,放手让学生操作。当然,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我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探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新课改,我只是一个学生,还在学习理论、摸索教学的过程中。

高一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反思

伊拉哈中学海淑荣

本节课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根本出发点,首先以学生收集的资料来讨论蛋白质的作用,引入主题,学生较感兴趣。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分组讨论的方法,学习蛋白质的结构及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数量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踊跃回答,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展示挂图,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讲解蛋白质的结构时,与功能相联系,使学生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让学生学习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中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但在教学中老师活动较多,学生相对少一些,应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讲解口诀记忆时,学生较感兴趣,此时,课堂秩序会较乱,这属于课前估计不足,应维护秩序,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再如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巡回指导,进行思维点拨,而不应放任自流,以上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因此,我认为这节课在设计上还是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篇5: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由于自然选择学说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在教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始终都要注意贯穿这一思想: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实际上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过程;变异是不定向的,过度繁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选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环境在自然选择中起了重要作用。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形成不同物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是不同环境对其定向选择和积累的过程。变异、选择和遗传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实例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如,在讲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时,可将课本中的相关材料改编成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回答。

材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材料2.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材料3. 试验表明, 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华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材料4.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成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在引导学生分析作答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基因水平做进一步的分析:

材料5 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

19世纪中叶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而后来因为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也熏成了黑色。

要求回答:1. 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

3.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

4.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

要求学生当堂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巩固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拓展思维。教材在将“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时,就基因突变的特点进行了解释。大意是,突变率低不等于突变个体的绝对数少,突变往往有害,但有害是相对的。其实这里可以顺便指出,突变率低也说明生物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突变往往有害也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突变是产生等位基因的过程,等位基因的增加,也增大的基因重组的机会,而提高变异的机会。

联系巩固。在讲突变时,一定要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例如可引导学生分析:

为什么马和驴的后代(骡)是不育的?(可结合其染色体情况加以分析,音位骡体细胞含63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因为联会发生紊乱,不能形成生殖细胞,所以是不育的)

篇6: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校长室提出的创新、跨越、品牌、发展的新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适应省关于五严禁令和高考制度的不断创新,结合我校内涵发展、精品发展的要求,在道德课堂思想的指引下,围绕教学重心前置的教学改革核心思想,在本学年备课组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着力点,以教学重心改革为突破口,以教师队伍建设、教科研能力增强为主要内容,努力提高生物学科教育教学水平,在自主、规范、创新、高效等方面加强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备课组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现状分析:

1、润扬生物备课组包括三个年级,班级数多,共16个。班级类型多,高一年级分强化班和普通班,高二年级分选修班、必修班,其中选修班有强化班和普通班,分层教学的难度大;

2、从学情看,存在一批学习基础弱、学习习惯及态度差、学习能力缺乏的后进生需要帮助;

3、从备课组看,本备课组现有教师五位,分散在三个年级,两个校区,给集体备课带来一定的困难;润扬生物备课组去年刚刚组建,没有固有模式可循,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三、工作目标

在我校道德课堂大旗的指引下,努力追求合道德、合规律的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润扬生物备课组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高一:

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努力形成规范的生物教学程序。

2、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生物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高二:

1、认真完成学业水平测试的.任务和要求,确保100﹪过关,努力提高达A率;

2、选修班级加强对高考命题规律的研究,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能力和学习方法指导。

高三:完成复习任务,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构知识网络,注重能力培养,有效提升高考达B率。

四、措施与方法

(一)加强队伍建设

1、提高思想境界。

明确五严要求,强化备课组成员的思想认同,增强作为润扬教师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主动积极的局面,提高教师工作的质态。

2、提高本身素质。

(1)全组教师认真研究新课程、新高考模式。高一教师要侧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夯实基础为重点,领悟新课程的精髓;高二教师要侧重从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出发研究新课程;高三教师要加强新课程背景下复习模式的研究,研究新高考的命题趋势和规律。

(2)注重方式方法。在备课组内组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加强对年青老师的跟踪听课,并及时加以评析。关心年轻教师的生活。组内教师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在集体备课主备人、组内公开课、导学案、作业等工作上,根据各人的特长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形成本组的最大合力。

(3)努力提升全组生物教师教科研水平。每人征订学科专业报刊杂志不少于二种。每学期要坚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一篇以上。

(二)加强制度建设

形成备课组内学习制度、教案检查制度;强化集体备课制度、落实听评课工作制度等。

(三)加强质量建设

从教师层面:

1、深化教学重心前置的改革

⑴加强对《考试说明》、《教学要求》的学习,积极关注新教材的变化,关注高考方案的变化,关注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的变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⑵认真编制、落实好导学案,并充分利用好答疑卡。

⑶努力践行教学重心前置的教学模式。精讲、精练提高效率。精讲重点、难点,联系热点;精练主要是强化训练解题能力和方法。练习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点,反复练,练反复。强抓默写,落实基础。

2、抓好备课组的常规工作

⑴加强集体备课,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①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

②统一教学进度,精选学习情景材料,扩充教学内容,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统一课堂练习。

③关注学情,解答学生疑惑,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⑵加强听评课工作,学习优点,指出不足,提高效能。

⑶作业要加强针对性、典型性、开放性、创新性。作业的编制紧扣当天所学内容,题目的编选要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

⑷提高考试效能。备课组教师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研究历年高考试卷、研究各地交流试卷,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多讨论多交流。

⑸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进度。本学期高一完成必修一;高二选修班完成必修三和选修三第一、二单元的学习;必修班完成必修三的学习和必修一的复习;高三结束一轮复习。

3、扎实推进分层教学。

⑴对于高一和高二必修班:

措施:

①加强思想工作,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②严格按照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进行教学,提高针对性,降低起点。

③适当训练,当堂完成,当堂巩固。

⑵对于高二选修和高三年级:

措施:

①课堂上要精讲,着重讲解重、难点,突出解题方法的讲解。

②强化听课规范、作业规范、考试规范的训练。努力使他们在基础题上少失分。

③作业的难度和数量要适当增加。

④对其中一些层次较好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个性化的作业,进行个别指导。

⑤指导他们自己进行课外钻研。

4、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规范学习行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听课行为、记笔记行为、作业行为、读书行为、背书行为、答题规范等,提高其学习效率。

从学生层面:

1、引导学生树立虚心、专心以及负责任的态度。

2、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编制一些纠错型试题帮助学生反思,整理易错题进行巩固,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反思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反思思维规律。

篇7: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本学期我们备课组以研究的心态对待生物学教学工作,以学校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南,努力推进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以课堂教学“三个环节”为突破口,使生物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二、本学期重点工作与措施

(一)注重理论学习

我备课组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如组织本组教师阅读学校订的《中学生物教学》等教学刊物,积极参加市教研室举办的各种交流年会、教改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把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技巧、经验进行整理,撰写教学论文在备课组内交流,好的推荐上送到《克拉玛依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提高理论知识,正确把握的教改方向,为搞好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集体备课

我备课组有李秀娟、徐洋、赵赞三位老师担任高三教学工作;芬丽、孙楠两位老师担任高二教学工作;刘媛媛、王文德、檀华三位老师担任高一的教学工作。虽然我们分别担任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但由于生物教学的特殊性,高一高二的教学衔接十分紧密,与高考的联系也非常密切。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计划部分专题三个年级合在一起进行备课。相信会使整个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更好地融合在一块,并使生物高考备考及早下移,为最终迎接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共同学习《生物新课程标准》,落实集体备课制度,进行课件、教学案例、习题、教案等方面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三)重视听课环节

不同的老师具备不同的教学优点,听课是向不同的老师学习各种优点的好机会。为此,我们计划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听课。备课组成员全体参与听课,要求听课之后在备课组内进行交流、评课,大家一起反思,提出解决办法,并结合新课程改革,将发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同时,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点,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高考备考

高考是高中教学的重中之重,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技巧。通过二轮、三轮复习使学生扎实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原理,形成较熟练的生物学思想、思维、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较强的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顽强拚搏的斗志,达到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五)高一高二教学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主要是对生物课培养一种学习的兴趣。通过每周两节课,让他们了解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应用等,引起他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本学期新增了高一生物竞赛,我们将选拔优秀的学生进行培训参赛,力争取得好的成绩。

高二教学着重在选修三内容的学习和必修实验及解题的训练,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抓住课堂,增加课堂的思维容量与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在知识和应试技能方面都有所提高。同时加强竞赛辅导,做到“人员、时间、地点”三落实。在三月份主要加强必修方面基础知识的辅导,加强竞赛习题训练。

(六)完成常规教学任务

按照学校教研组要求,按时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完成个人教案、听课、作业批改、公开课、教学计划、总结等任务。

总之,我们备课组今年继续秉承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意图,扎扎实实开展今年的备课活动,各自有意识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让本学期的备课组工作顺利圆满的完成。

篇8: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摘要:高中生物必选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围绕学科重要概念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重要概念,逐步构建和完善学科知识结构,以期提升学科理解力,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知识;逻辑联系;重要概念;理解力

科学范畴的知识内容间具有强烈的逻辑关系,尽管中学生物学知识繁多、抽象,但生物学无疑属于科学。作为科学教育者,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学生从记忆众多的生物学事实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发现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同一概念深入理解,进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生命世界中的问题。

现实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纠结于课时紧张,仓促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面面俱到又难免耗费过多的教学成本,泛而浅的学习无益于学生的成长。尽管选修部分考点相对分散地出现在各种题型中,但也不难发现高考着重考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主要流程,关注选修与必修有密切联系的内容,这些命题特点为教师教学和备考起到很强的导向作用。《基因工程》专题无疑是进行必选修内容整合的极好课例,基于学科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寻找必选修的关联点,有助于学生对原有概念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构建学科内的知识网络。

一、发现知识间逻辑联系,确定专题教学重点

选修本的教学不为培养专家,而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尽量紧密联系必修本中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基因工程是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基因的结构和基因的功能充分认知和透彻理解后的重要应用。依据必选修知识逻辑上的'重要节点,确定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基因工程的四部曲,教学的重点是穿插在每个步骤中的重要概念。以“选修为线、必修为主”的策略将看似散乱的知识串联起来,既条理清晰,又逐层细化,还能让学生从中体会“理论付诸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神往。

二、梳理问题的逻辑顺序,凸显学科重要概念

学生对陈述式的概念常只能记忆字面陈述的信息,易遗忘易出错,关键是是否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教师可采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概念来思考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在得出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习得新知、迁移旧知、构建网络,实现对重要概念的深层理解,并为完善知识架构奠定基础。考虑学生对“基因工程”的认知,将问题逻辑顺序和关联的重要概念安排如下

三、考查知识关联与应用,提升生物学理解力

国外教育研究认为“理解是能够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解释、实证、综合、应用、类推、复述等”;考试说明中要求的“理解能力”包含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尽管以上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和概念后的表现是能够迁移运用它们去解决新情境的新问题。为此,教师应采用开放式的评价,如绘制概念图、实例分析等,侧重考查知识和概念间的关联和应用,帮助学生建构新旧知识间的框架,完善原有知识网络。基于本专题的学习是以基因工程的四个步骤为主线,教师可以呈现留白的基因工程操作流程图,指导学生在罗列四个步骤的基础上,尽量多地写出各步骤中出现的重要术语,进而关联必修中的重要概念,回顾学习过的知识。如此的由线到面、由点到网,构建和梳理横向、纵向的知识体系,同时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多维、系统的学科素养。

新修订的中学生物课标引领教师向凸显学科重要概念的教学目标前进,核心概念作为某学科的骨架,能组织大量的事实和其他概念,呈现学科的逻辑结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清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范围,才能更明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深度,将有限的教学课时和资源用于重要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还需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同一概念的不同内涵,围绕重要概念进行组织和梳理,实现对知识和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占良。生物学教学强化知识间逻辑联系的意义和策略[J].生物学通报,(31).

[2]杨文源,刘恩山。为了理解的教学设计:从指向核心概念的问题开始[J].生物学通报,(33).

篇9: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为了提高高一生物教学质量,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本备课组努力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南,努力推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构建有科组特色的新课程体系,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使生物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特制定新学期高一生物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深圳学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是科学课,一般科学课的老师专业是物理专业,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打的并不是太扎实,因此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准备采取的措施

1、认真设计导学案。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我所设计的导学案就必须具有针对性。体现出针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强化基本知识掌握的特点;体现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问题的设计与呈现体现出紧紧围绕课本紧紧围绕大纲的特点。给学生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生物学科的学习必须紧紧地扣住课本,学好课本是生物学习的前提。

2、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训练。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不但要掌握知识更要获得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既使学生在一堂课上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要让学生获得与之相应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是学习的能力,可以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是其它的能力等等。所以,我的习题案的设计就侧重于提高学生依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与之相关联的问题,进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提高其回答问题的能力,加大训练的针对性,加大训练的力度,密切训练与高考的关系,继而提高考试时答题的正确率。

3、重视辅导。可以采取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相结合,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达成培养优生,稳固中等生,提高后进生的目的。特别是提高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从而达到提高生物成绩的目的。

4、积极参加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的各项教研活动,重视教学研讨。把教研所得转化为教学的无穷的动力。

5、在落实“导学实效”课堂的过程中,尽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以更好的提高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6、落实章节过关检测,随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篇10: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针对高校招生现状,教学要力争做到“起点要低一点,底面要宽一点,台阶要密一点,节奏要慢一点,反复要多一点,要求要严一点”。拉开高考成绩差距的不是高难度题,而是中档题。

教学定位:阅读教材,回归基础;熟悉要领,掌握规范。

3、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学习。

实现课堂教学“三讲,三不讲”,即: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仍然不会的不讲;要多讲易错点、易混点、联系点。提倡“先学后讲,当堂练习”,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加强选题的针对性。老师没有做过的题,不给学生做;通过教师做题,将“三种题”(错题、超纲题、重复题)淘汰出局,不仅为学生减负,而且为老师自己减负。

(2)重分析和讲评,建构习题(试卷)讲评模式。不能以对答案代替讲评。也不能老师一讲到底,先让学生自主改错,再由老师针对学生普遍无法解决的问题讲解,最后由学生自主分析错因,写出考后反思。

(3)重表述的规范,要使规范答题成为学生的习惯,

强调学生尽可能用书本上的词句答题,要让学生明白:不规范的表达可能“葬送”自己的美好前程。

(4)重审题训练。

老师们专题研讨学生为什么不会审题,该如何引导学生审题,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的训练。例如,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阐述题意。逐字逐句读三编,不加字、不减字,抓住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任务来阅读教材。

5、切实发挥考试的检测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1)控制考试的次数:增强考试的计划性。

(2)控制考试的难度:给学生以信心,也符合高考命题的特点。

(3)控制考试的范围:讲、练、考一体化,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就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练什么,就在小考或阶段考中什么

(4)进行考试技巧的训练:在模拟考试中,指导学生学会放弃,但不轻言放弃。既不能死死地抱住一道真正的难题不放,也不能对一些貌似很难的题轻易放弃,要知道高考题一般都是“素材在教材外,落点在教材内”,一些题看似很难,其实,只要细心地把题目多读几遍,真正理解题意后,并不难。平时多做这样的训练,学生在高考中就能正确取舍。

篇11: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

一、本校高中三年课程规划

高一:第一学期:必修1《分子与细胞》每班每周两课时(含复习考试)

第二学期:必修3《稳态与环境》每班每周两课时(含复习考试)

高二:第一学期:必修2《遗传与进化》每班每周两课时(含复习考试)

第二学期: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每班每周两课时(含复习考试)

高三:第一学期: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每班每周四课时

国庆后开始高考前第一轮复习,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三个必修模块的复习

第二学期:完成选修模块的复习及学科内综合训练,针对主干知识与知识缺漏进行二轮强化训练,迎接高考。

二、对高一、二教学工作的建议

1、贯彻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

课标提出的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应认识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2)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应注意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考虑到学生之间个性习惯与动机需求的差异、治理水平与能力技能的差异等等。要注意公正地分配学习资源,发展性地评价学生。要创设一种能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一种能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选择性的教育,教师在对待每一位学生时,始终要记住“发展是学生的基本权利”,一切的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

(3)倡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用丰富的生活素材和背景,展现生物科学的魅力,让学生充分感受生物学与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和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2、注意初、高中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的衔接与统一

高中生物教学计划

教师在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区别和联系后,应准确把握高中教学的尺度,使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既能兼顾到与初中学习的衔接,又能符合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使教学具有一定的阶梯性和层次性,这才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有利于学生拓展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在探究课的设计中,要注意课程理念,设计目标,实验过程和达成结果的一致性,并要有严密的逻辑过程。

探究性学习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特别要注意提高的方法与技能有:

①提问的技能

提问的技能是教师课堂表现的一种技能。教师既要有准备问题的能力,又要具备临时提问的能力。准备的问题是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并能考虑到多种问题的梯度,提出的系列问题要与最后达成的目标一致。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第一问可以让学生马上回答出来,第二问只让部分学生答出,第三问应该是更少的学生答出,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

②组织和控制课堂的技能

在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时,控制课堂保证活动顺利进展,这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教师不能因为让位于学生的活动,而忽略了自己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活动是否向着目标推进,同时还要明察秋毫,审视学生在讨论中是否无意识地偷换概念,要非常清楚学生此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还要观察是否全体学生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③评价学生探究结果的技能

探究活动中,评价结果是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作出的结果与已知结果不相吻合时,教师不能轻易地说:你失败了。因为对科学的本质而言,不一致的结果与成功的结果是具有同样的价值的。只要按设计方案去做,不论是正结果,还是负结果都是成功的。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生物学因素与结果之间,不一定都是因果关系。教师可以看全班统计的结果怎样,可以鼓励学生再次测试,留下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创造。

三、对高三教学工作的建议

1.研究课标、考纲,分析高考趋势,精选习题进行有效的复习。

高三一轮复习中例题与学生练习的选择是直接关系到复习是否有效,优质的例题,应能帮助学生巩固典型考点;有针对性的讲评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专题练习,集备组教师轮流先解答一遍,确定只需要对答案的题目、需要详讲的题目、错题变式题、需要补充知识点的.题目。

2、要降低教学重心,给教学准确定位。

篇12: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根据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我们高一备课组教师,将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端正的教学态度,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快更好落实教学进度,更加有力的提高生物科的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1)设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新的学案形式:

课堂教学的原则:大课堂、大容量、低难度、主动参与、落实三讲三不讲

课堂教学的模式:预习检测,情景引入,目标展示,学案导读,自主学习,思考体验,合作探究,迁移应用

学案设计:预习模式、新授模式、复习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及时调整。

(2)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高考主要测试考生在中学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要使学生做到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清晰地熟悉某个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知道使用这些知识的条件和步骤,引导学生学会组织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本质规律,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习惯。并且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和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

教学研究计划

(1)落实好各项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单元检测及落实上下功夫,尤其要做到:不经集体备课的课不上;自己不做的题目不发给学生;不能批改的作业不布置给学生,批不了的单元过关题不考。备课既要突出备知识,又要体现知识传授过程的设计,根据学生实际和自己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要按要求落实好学校制定的各项教学常规积极组织并参与说课、听课、评课,及上课的感悟等系列教研活动,以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2)、加强对《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试题分析研究。

结合教材对《新课程标准》作深入细致的探讨,深刻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和教材的知识体系,高考命题是依照《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和要求;因此我们一定不要绝轻视《新课程标准》,或仅仅了解其中的知识要求,高考试题体现着高考的要求和动向,我要从长远着手,及早加强对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规律。

继续教育的计划

平时多关注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自订杂志,多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的书本,不断提高在这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面对新课改,积极进取,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以新课改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

只要有校外或远程教育培训的机会,一定积极参与,并真正去学习其内容,充分利用这些能提高我们自身能力的机会。

篇13: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将继续以新课程的四个理念为指引,以学校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南,努力推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构建有科组特色的新课程体系,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使高二生物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现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1、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高质量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本学期要完成教学任务是人教版选修本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以及进行必修一的第一轮复习(主要是第一章—第四章)

教学进度安排要非常紧凑,课堂教学一定要提高效率。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制订。对培优班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对理科平行班的学生要分层教学,分组练习。

在教学上,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积极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发展特长。在培优方面,把竞赛辅导与培优活动结合起来,制订生物科竞赛辅导工作计划,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认真辅导学生,争取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在扶中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在学习方法上给予足够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指导学生建立错题簿,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不断进步。在辅差方面,用鼓励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努力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对月考、期中考及平时测验进行评价分析,认真分析情况,找到改进措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力争达到教学相长。

2、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更好实施新课程

(1)配合教研组,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以及《20xx年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并做读书笔记。尽快熟悉中学生物的知识要点,研究新课改后的会考、高考的新动向,关注并设计微型探究性题目,用于高二课堂教学。

(2)严格按照教务处的工作要求,每周集体备课活动一次,每次严格做到“四定”(定时、定点、定内容、定主讲人)。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训练习题及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集体讨论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讲授、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认真把握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要多花时间,要离得开书本,要洞悉书本内容,只有深入才能浅出。上课要精神抖擞,与学生加强互动性。批改作业和试卷要细心认真。不靠搞题海战提高成绩,要高度重视书本知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上布置适量的配套练习使之提高。

(3)加强组内听课,互相交流,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不断与同组教师探讨交流,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每月组内听课不少与1节。

(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掌握好课程进度,把好年段的试题质量和数量关。

篇14:高中生物教学经验总结

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始终是教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因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抓住三个要素:教师、学生、师生关系。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学态度对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至关重要,具有教育责任感,同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充分熟悉学习内容,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重组教学资源,采取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把握合适的教学节奏,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决定着学习效果的最终达成,对学习充满期待是最佳的学习情绪,课堂上营造探究气氛是师生生共同的任务,学生对留有思维空间的自主性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效率的提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不仅能触动思维,更能触动心灵,思维的“碰撞点”就是情绪的“兴奋点”。总之,注意了以上的三个要素,才能避免“只教不学”和“只学不教”的现象发生,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不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同,所以教学策略就要灵活机动,切忌生搬硬套,我们高中生物教研组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在此与各位交流。

1、修炼内功,铺好教学工作“第一石”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还需要学习课程中的学科前沿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用发展的观点要求自己,才能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高中生物教研组共有6名教师,最长者五十多岁,年轻的只有二十五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加新课程的各种培训和学习,为了开好选修课(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全组教师及生物实验员于20xx年5月到吉林省农业发展学院的实验中心进行了一天的参观和学习,通过学习,不仅获得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还获得了高校在技术和实验材料上的大力支持,很好的完成了选修课的课程目标,此种做法也得到了省市教研员的肯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集体备课”和组内“每周一课”活动,每次听完课以后都认真评课。在“每人一绝”大练基本功活动中,高中生物基本原理概念和前沿知识的背诵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两项内容都获得了“中期验收优秀”。

2、发挥特长,百花齐放抓根本

教研组的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年长的宋彦文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丰富多彩的实例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杨光和孙连鹏老师善于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活灵活现的课程资源的整合,使学生耳目一新,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纳量;于丽影老师语言幽默,有亲和力,学生每每被她优美的语言所打动,情不自禁的陶醉在她的课堂里。有教学风格的教师才是有魅力的教师,只要我们发挥特长,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同时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我们的每一节课都会既精彩又有实效。

3、突出学科特色,“实验教学”是突破口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三维目标的实现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高中生物教研组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完成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修和选修的各项实验,实验教学中,师生都有很大的收获。在演示实验时,教师没有“唱独角戏”,而是要求学生参与设计和操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仅能认真完成实验,还能提出在实验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使课堂充满研究性学习的气氛;在分组实验前,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除了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外,为了保证达到实验效果,教师要带领“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进行预实验,通过预实验,不仅可以发现实验设计及操作中的问题,及时在全班进行实验时加以修正,还能培养“实验骨干”,这些骨干,在实验课上对同学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保证了实验课的高效和实效;在组织探究性实验时,尝试了以下组织形式,即:学习讨论 明确原理(全班)→ 制定方案 开展探究(生物科技小组)→ 汇报分析 发现问题(全班)→修定方案 继续探究(各个小组)→ 交流评价 拓展探究(全班),这种形式,充分发挥了生物小组同学的引领作用,调动同学们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因地制宜,鼓励创新,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课上课下相结合,给学生一个能体现自主性的空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模型构建,新思想带来高效率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模型建构思想对生物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构建物理模型为例,我们尝试让学生构建了“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基因的表达过程模型”等,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学生通过构建模型,对生物概念和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为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高三备考,扎扎实实重实效

在高三备考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复习,接着进行了专题综合复习,针对理科综合能力考试中题量大、时间紧、能力要求高等特点,我们尝试进行了“限时训练”和“我是老师”等训练方法,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限时训练”中,小卷当堂练,面批面改,6道选择题规定10分钟完成,4道非选择题规定22分钟完成,2道选考题(选答1道)规定8分钟完成,这样训练的结果是,学生对考试中时间的把握比较合理,而且教师通过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进行指导,学生的得分率有所提高;“我是老师”训练法,就是让学生讲题,要求学生不仅进行审题分析,答案解析,还要说出与考试大纲相对应的能力考查点,以及出题者的命题角度,这样训练的结果是,尖子生能力明显提高,学困生弥补了知识漏洞,增添了学习信心。

6、教学反思是不断发展的源泉

有人说,教师工作的重复性太大,周而复始,没有新意。其实不然,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学工作是最需要创新和发展的。反思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因为通过反思才能发现新的问题,在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又能发现更新的问题,而且由于反思过程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所以就为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和源泉,教学工作就会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篇15: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材内容分析

高一年级生物学科学习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必修),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几部分。具体内容分析:

1、生命的物质基础,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内容中,糖类、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内容,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由于学生缺乏有机化学的知识,这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要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化的实验操作。

2、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部分在整个生物知识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本部分内容是以细胞为主线,其中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是在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部分内容中,呼吸和光合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ATP和酶、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原理都与化学知识相互渗透,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光合作用时,注意指导学生分析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进而探讨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在呼吸作用教学时,让学生重点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弄清呼吸作用的条件、场所、过程、产物,以及呼吸作用的两种类型的比较。结合生产实践,了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4、细胞的增殖部分主要讲述细胞增殖的方式和过程。

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之后,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产生、发展过程。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征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因为本部分内容大都微观而抽象,教学设计应注重训练和学法指导。同时,要切实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部分。是生物个体发育重要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其中细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癌变的原因等内容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既是前面所学细胞内容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准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三、教学对策

生物科学的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它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注重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首先,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有关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髓实质,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把握新课标的教学方向,使得学科教学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内容,了解章节内容的地位,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内容。将章节内容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考虑,使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内容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2、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的要求,做到充分备课,认真上课,精心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准确地考查评定。生物科学是非常人文的一门学科,自己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有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学上真正的主动。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要使教学更富有人文色彩。

4、加强直观教学法的应用,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5、精心安排实验,想方设法开足开全教材中的实验,使学生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6、在教学上,注意向同老教师取经学习,多听课,细心领悟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教材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的论文

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小论文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新教学大纲特点浅析

高中生物中的对比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八年生物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课件
《高中生物教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生物教学课件(共15篇)】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论文发表2023-11-14

探究式生物教学新思路论文2022-05-06

高中生物教学与实践生活的融合论文2023-01-10

生物论文500字范文2023-09-30

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2022-12-03

生物电子学教学实践的论文2023-04-04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论文2022-06-07

高中生物教学的工作计划2022-04-29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2022-05-04

高中生物的教学工作计划2023-09-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