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运动型疲劳((精选10篇))由网友“爱多肉葡萄”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过的如何缓解运动型疲劳,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如何缓解运动型疲劳
我们在运动之后,都会感觉到特别疲劳,这很正常,产生疲劳是运动的正常反应。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收缩或者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的生理现象。对运动员而言,最容易产生运动性疲劳。那么,如何缓解运动性疲劳呢?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下。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具有不同表现形式。躯体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人体的各个部位,从中枢大脑皮层细胞到骨骼肌基本收缩单位都能产生疲劳。根据研究结果,将躯体性疲劳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中枢疲劳是指缺乏动机、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或募集发生改变。外周疲劳包括接点传递、肌肉点活动和肌肉收缩活动能力下降。
充足睡眠。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运动者每天应保证8一9个小时的睡眠,使机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按摩。通过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还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消除疲劳。按摩时以揉担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扣折等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整理运动。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使血压降低,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运动后应做整理运动,动作缓慢、放松,使身体恢复。温水浴。有刺激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的作用。温水浴的温度宜在40℃左右,每次15-20分钟。药物疗法。使用维生素或天然药物,能有效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加速新陈代谢,补充能量,减少组织耗氧量,改善血液循环,补充肌肉营养。目前,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B12,维生素C、E、黄芪、刺五加:人参、冬虫夏草和花粉等。
以上内容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如何缓解运动型疲劳的方法,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吧。建议大家在运动过后不要立即休息,也不要立刻进食或者大量饮水,要缓冲休息下来。同时多补充分水,补充些新鲜水果和蔬菜,祝您健康。
篇2:如何缓解疲劳?
按时睡觉保精力。
专家表示,抗疲劳的关键在于规律作息,尽量不熬夜,每天按时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周末也最好能坚持。睡眠是消除疲劳感的最佳方法,如果前一天熬夜了,第二天可以早点睡觉,但隔天最好还在同一时间起床。建议养成午休的习惯,但别超过半小时。
运动赶跑疲乏感。
运动虽然会带来短时间的疲惫感,但长期坚持反而会让人精神抖擞。运动可以促进体内一种快速供能物质的合成,迅速注入能量;还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合成,让人感到快乐。研究发现,每周坚持锻炼3天,每天有氧运动20分钟,能让心灵放松,身体也变得轻松。不常运动的人可以循序渐进,从每次10分钟的低强度运动开始,如快走、拉伸运动等。
内心豁达不焦虑。
力求完美的人往往活得很累。我们要认识到,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须做到完美,更不要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才能减少焦虑。出现负面想法时,可以先做一个深呼吸,然后思考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往往会发现,多数事情都是自己吓唬自己。避免“庸人自扰”也能让心灵更轻松。
饮食补铁有活力。
缺铁会降低血液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能力,进而让人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女性更容易缺铁,建议多吃牛肉、豆腐、鸡蛋、绿叶蔬菜、坚果等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也能缓解疲惫感。早餐最好包括全谷物、瘦肉蛋白、不饱和脂肪、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一天都会活力满满。远离饱和脂肪、精米、白面、酒精等“垃圾食品”,可以让身体更轻松。多喝水能避免血液变得黏稠,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能力。
篇3:如何缓解疲劳
1、进食要规律
进餐时间规律化。
有规律地进餐,可以使身体经常处于正常的新陈代谢状态。
2、多喝水
我们人体有大约三分之二是由水构成的,并且在我们人体中的各个脏腑也都需要水才能进行基本的运作。
因此如果你感觉到疲倦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补充水分,因为疲倦是最高的脱水信号。
只有补充水分才能让你摆脱疲倦,只有补水也才能让你继续加足马力,迎接下一个战斗。
3、多吃富含镁食物
很多食物中都有镁的存在,因此我们几乎不用担心人体会缺镁,但不缺并不代表不需要补充。
因为镁能产生能量,因此在感觉到疲倦的时候,很有可能也是能量的不足所导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摄取一点镁元素,就可以轻松达到提神的效果。
篇4:如何缓解疲劳
身体疲劳的表现
1、精神不振
长时间处于疲劳的状态中会让生理和心理都承担着比平时更多更大的负荷,而身体内的各个器官若是得不到合理的休息,那么必然就会影响到正常的运行。
人的注意力会开始分散,大脑的.活跃程度也会逐渐下降,整个人就会变得萎靡不振。
2、情绪异常
正常人的情绪会比较平静,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不会有明显的情绪波动。
而对于过度疲劳的人群而言,任何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都有可能会成为引爆不良情绪的原因,整个人会变得像受惊的兔子一样敏感。
3、失眠
失眠是任何人都不想遇见的事情,但是过度疲劳会增加大脑的负担,使其长时间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这样即使是到了应该休息时间人们也无法正常入睡。
篇5:如何缓解疲劳
4、引发疾病
疲劳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对于外界的各种细菌和病毒的防御能力自然也远不如从前。
人体的新陈代谢效率也会变慢,从而导致淤积在身体内的毒素无法排出体外,非常容易引发和心血管相关的疾病。
篇6:如何缓解疲劳
4、适当补充糖分
作为最基本的营养成分,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是体能的主要来源。
人们所有器官的运行,尤其是大脑,都需要消耗糖分。
每天50%~55%的体能补充都要依靠糖分。
5、多锻炼
身体健康的人可以进行一些体育活动,譬如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散步等。
锻炼可以使人工作起来更自信,碰到困难时更加从容不迫。
黄昏时活动活动身体还可以使你更快地进入梦乡。
6、多睡觉
精神疲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睡眠不足。
有这种情况的人每天应当多增加一个小时的睡眠。
每个人的睡眠需要是不同的,应该找出最适合于自己的固定睡眠时间。
7、把握精力高峰期
有些人上午生气勃勃,有些人晚间精力充沛,找出自己的精力高峰期极为重要,这样可以恰当地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
8、心理要健康
首先应讲究心理卫生、加强品德修养,自己的心胸要开阔,以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一旦出现,应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闷在心里,比如找知心朋友谈谈心。
篇7:如何缓解疲劳
消除体力疲劳的2个方法
1.跪撑猫伸
双膝跪地或跪在床上,面部朝下,双手支撑。
吸气,背部下塌,抬头并向后仰起.同时臀部向上翘。
片刻后呼气,背部弓起.头下垂,下巴靠向胸部。
如此反复做10遍。
2.翻转点地
仰卧,双臂伸直.掌心向下,置于身体两侧,双腿并拢、上举,臀部抬高,直至与地面或床面垂直,双腿越过头部,脚尖触及地面或床面。
保持此种姿势约1分钟,然后双脚抬离地面或床面,经过头部,再恢复到开始时的仰卧姿势。
篇8:如何缓解背部疲劳呢
现在生活节奏比较快,如何缓解背部疲劳呢?就成为了一个比较需要广泛探讨的问题了。现在上班的人群大都是伏案工作时间比较长,电脑操作的机会很多,这样就会很容易造成背部的疲劳。长时间的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有可能引发其他的症状。例如腰椎问题,眼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到底我们该怎么样缓解背部的疲劳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1.部疲劳时可以采用背部撞墙法,就是站在一面木制或贴有壁纸的墙面旁,背部离墙约10公分,双腿分开约10公分,背部用一定的力度撞击墙面,10――20分钟。
2.颈部疲劳可以前后左右地活动颈部。经常按后溪穴,这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
3.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一切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
4.按摩或者拔火罐、再用舒筋活血的药水涂。
5.临睡前洗个热水澡 或用温水泡泡脚,会使疲劳消 除得快一些。在睡眠时,全身物质代谢降低,神经细胞可借机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为苏醒后神经活动准备充足的能量。 充足的睡眠可使人迅速消除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
以上就简单的介绍了如何缓解背部疲劳的方法和效果,我们在平时的时候要多多的注意自己的生活规律和饮食问题,不要抽烟喝酒,要进行合适的锻炼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指数。要多多的保持良好的心情状态,这样也是有利于我们健康的。
篇9:上班族如何缓解疲劳
大部分上班族天天喊着“心好累”,长期在竞争激烈、高压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人的精神很容易就出现懈怠,甚至是出现不想上班的情绪,这就是一种心理疲劳的表现。对于白领这种经常性的疲劳,要怎么调节自己的心理,达到重新对工作充满热情的状态呢?
白领压力大跟这些心理有关
1、过于追求完美。具有此类认知方式的人,什么都必须做得恰到好处,不容许有半点闪失。
2、以偏概全。仅根据某个细节或非核心的部分信息便对自己、他人或某个事件做总体评价、下结论。
3、自我中心。思考问题、说话、做事都是从“我”出发,其他人也应该以“我”为中心,考虑到“我”的需要和感受,难于理解别人为什么会有跟自己不同的想法。
4、固着、固执思维。过于纠结某一事件或人生某一时段,心理行为难以同年龄相协调。
5、负性思维。具有这种认知方式的人,缺乏客观性,对人对事不能全面地思考和分析,脑海里充斥着各种负性暗示,对自己感到消极、悲观,比如“我无能”、“我无用”、“无望”、“没有人会真心喜欢我”等。
上班族如何缓解疲劳
1、劳逸结合,有张有弛
白领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承受能力,把握机遇,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学会在快节奏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各种事件中基本保持心理平衡。要科学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或目标,并适时留有余地。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都应留出一定的休息、“喘气”的时间,尽量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对待事业上的挫折不必耿耿于怀,亦不要为自己根本无法拓展实现的“宏伟目标”白白地呕心沥血或累得筋疲力尽。
2、身心功能,平衡利用
工作中若能“平衡”地利用身心各方面的功能,则获益匪浅。“平衡”是多方面的,诸如脑力与体力的平衡;左脑(抽象思维)与右脑(形象思维)的平衡;大脑各神经中枢的平衡;站、坐、走的平衡;用眼与用耳的平衡等等。这样能使生理和心理的功能潜力得以充分发挥,有益身心健康。每一个脑力劳动者都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使保健与工作结合起来。
3、心理调节,升华感情
工作及生活中的烦恼是难以避免的,将忧愁痛苦强行积郁在胸显然不妥。心情不好时,应尽量想办法“宣泄”或转移,如找知心朋友聊聊,一吐为快,或出去走走,看看电影。电视等等。遇有大的委屈或不幸时,亦不妨痛哭一场。心理学家指出,痛哭也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措施,能使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和分流,哭后心情自然会畅快一些。困难时要看到光明面,失败时要多看自己的成绩,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力量。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克服困难,走出逆境。
4、讲究交际,多交朋友
要走出封闭的工作环境和自我小圈子,多交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心理健康和事业的成功。脑力劳动者应该乐于交际,在交际中相互理解和表达交流思想感情,既能悦纳他人,也能悦纳自己。
5、业余爱好,扬长避短
现代白领的业余爱好可以作为转移大脑“兴奋灶”的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有效地调节改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消除疲劳,使你从紧张、乏味、无聊的小圈子中走出来,进入兴趣盎然的境界。业余爱好的内容是广泛的,诸如琴棋书画、养鸟养鱼、花卉盆景、音乐舞蹈、旅游垂钓等等。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情况选择,扬长避短,适当投资,最好养成习惯,以缓解紧张感。
6、运动锻炼,养心健体
古人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于经常持续伏案工作的白领来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运动能有效地增强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且能促进脑细胞代谢,使大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工作效率,延缓大脑衰老。每天可安排一小时锻炼,或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旨在放松身心,增强体质。
篇10:如何缓解慢性疲劳呢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疲劳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现在的生活工作节奏快,还有生活压力都是比较多的。特别是一些经常熬夜加班的上班族,这样就会慢慢的形成了慢性疲劳。也就是一个人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都会感觉到非常的疲劳,就算是休息够了八个小时也会觉得很累。那么应该如何缓解慢性疲劳呢!
那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哪些症状呢?感觉非常的劳累筋疲力尽、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睡眠质量很差甚至失眠,但是这些症状似乎很难跟疾病联系上,是一些主观的感觉,因此,有时被家人忽略。不过,可以在这类病人的体内检查出5-羟色氨增多,这说明用脑量增加导致的一些神经系统的症状,出现疲劳、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等,色氨酸是人体8种必备的氨基酸之一,在脑内代谢为5-羟色氨,它在中枢神经中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参与精神情绪活动、睡眠与觉醒、体温、血压及内分泌的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
那既然慢性疲劳症与压力有很多的关系,与用脑过度有关联,那在日常的生活中又该如何减压预防这种疾病呢?
1. 消除压力源。如果压力是因为繁忙的工作导致,那就要学会合理的安排工作,紧急重要的事情先做,次要的不紧急的事情后做。
2. 合理宣泄。工作在都市中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学会释放压力,一般可以选择唱歌、运动、哭泣等。
3. 做深呼吸。通过呼吸来调节紧张的情绪是一个缓解压力的好办法,当你感觉到到很疲劳、力不从心的时候,不妨暂停下来,做深呼吸,紧闭双眼,暂时放松,默默的想,连续的做深呼吸的动作。
4. 饮食解压。饮食对人的影响也非常大,想要缓解压力,建议平时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适当的补充一些碳水化合物,还要给大脑补充充足的蛋白质。但是要少油腻类的食物。
5. 慢运动缓释压。运动可以让人保持旺盛的精力,可以缓解压力,同时运动可以改变心情,让心情变得愉悦,当然,建议做一些有氧的慢动作的运动,比如练瑜伽、太极等。
如何缓解慢性疲劳呢?上面所讲的就是根据慢性疲劳所给的一些合理的缓解慢性疲劳的方法。希望可以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我们除了可以通过上面所讲述的方法进行缓解慢性疲劳,我们还可以可以根据自己的疲劳度选择适合自己释放压力的方法。
★ 疲劳的爸爸-作文
【如何缓解运动型疲劳(精选10篇)】相关文章:
锻炼肌肉疼怎么缓解2022-05-02
高三缓解高考焦虑的方法2023-10-23
考前紧张怎么办?如何消除紧张情绪?2022-06-03
什么是亚健康2022-05-07
高考前焦虑失眠怎么办2023-11-04
如何减轻学习压力2022-09-03
上班族的12小时心理减压法2023-04-09
帮助学生减压的方法2022-12-12
秋季养生短信2023-04-22
关于爱眼日精选作文: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眼睛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