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23-08-10 08:15:5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9篇)由网友“好想睡觉呀”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欢迎阅读!

《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

篇1:小石潭记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一文语言优美,准确,传神,结合注释,文意相应比较浅显易懂,但教学前我们还是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柳宗元及其作品“永州八记”,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熟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强语感,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 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教学的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景物描写特点,把握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掌握写景角度和写景技巧,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有《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 走近《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听读(扫除文字障碍)——自读——齐读

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心乐之

④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无从致书以观

以中有足乐者

⑤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⑥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⑦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六、师生共同总结: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 。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潭中景物: 水清(侧面描写) 写小石潭美景

小石潭记 鱼乐 (动静结合) 抒孤寂悲凉之情

柳宗元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潭中气氛: 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的一篇美文。文章通过写美丽的小石潭来寄托自己被贬的悲凉情怀。文字优美,景物如画,情感真挚。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写的令人向往。然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我却总是将课上的平淡无味,总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他们跟我一起欣赏美景,从而走入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这是我的一大遗憾,这次上课前我颇费了点思量,希望能有所突破。很快我有了第2课时的好点子,但第1课时着实想不了什么有新意的设计。最后没办法只得作罢,我想这第一课时学生又会没什么劲吧。

因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绍作家作品,接着朗读正音。能熟读后进行字词的梳理。巩固字词方面的知识。学生也大概了解安排。这样的课有什么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课上的很流畅,学生也在配合,但总是少了点什么。你一看就知道学生是在学,可他们并不快乐。他们是在被灌着知识。这样的课堂我上着也不舒服。我喜欢课堂上时不时涌现出七嘴八舌的讨论,我要看到的是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哎,我还是没办法上好这课啊。”眼看着内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里暗自悲叹。

然而在课文快结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的沉闷。

在翻译最后一段时我问,谁来翻译这段呢?闾世杰举起了手,我请了他来作答,他流利的翻译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吴五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随的还有崔家的两个后生,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一。”我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说翻译的不错。这时周航举起了手。我很诧异地问他,有什么问题吗?

“我发现了课文里的一处矛盾。”

我一下有点发愣。从我的教学设计来看并没有讨论问题的环节,如果从教学进度讲我可以让他课下再来探讨。可是,我看出学生们的眼睛正闪亮地盯着他呢,他们一定特别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让他说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的,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瞬间的思考后我示意他继续

“课文前面写 寂寥无人,可最后又写同游者,这不矛盾吗?”

我听了后眼前一亮马上赞许地说,“周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道理,有没有同学帮他解答一下呢?

学生们的情绪明显被调动起来了。马上就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地举起了手。

生1:我认为矛盾。因为那几个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会有寂寥无人的感觉呢?

生2:我觉得这不矛盾。作者也许又是象《湖心亭看雪》里的张岱一样清高孤傲,不屑与世人为伍,所以前面说“寂寥无人”。

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不已,他们能结合旧知识来看待新问题,真不错呀。于是我微笑着点头,刚想点评点什么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我不这样认为。我想这不矛盾。他说“寂寥无人”是说除了他们几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了,再说老师您介绍背景时也说他们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较赞同第2个同学的意见。虽然他们几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华最高,希望能有所作为,他的情绪是无法向外人言说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无法理解,所以我还是觉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无人,哪怕有几个朋友一起,还是觉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讨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议地由孩子们的口中说出。甚至连成绩差点的也参与了进来。直到下课铃响,学生们好像还意犹未尽。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兴奋不已,顺势就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经历及当时的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写这篇文章时的柳宗元。

下了课我还久久不能平静。语文课堂不是就应该这样吗?各执己见,畅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进来。而且敢于创新,敢于质疑。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吗?平心而论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本身与课文大意的讲解关系不大。在一切向着考试的理念下,这个问题甚至从来没被我提到过。然而他们发现了。如果我当时为了课堂进度,断然阻止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思考,那将会极大地打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以后的语文教学。而且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能使学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这无疑是给本课第二课时中理解作者情感这一环节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话,语文课堂就是要善于利用兴奋点,抓住关键点,制造争论点。

我今天正是制造好了这个讨论点,才点燃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来了。如果经常这样做,又何来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又何来教师讲得口沫悬飞,学生却昏昏欲睡的尴尬呢?

这一方式对于文言文课堂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太多的“满堂灌”之风,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而且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后的课堂都像今天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他们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那学文言文对我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难事了。

不过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将语文课上“活”除了课堂上适时制造争论点外,还要求教师备课要精,急智要强。虽然我要达到这些还有一定距离,但这堂课给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课堂生动起来,让我的学生爱上语文。

篇2:小石潭记教学案例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 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 ,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 ,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2、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3、整体感知 走近《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听读(扫除文字障碍)——自读——齐读

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 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心乐之

4、以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无从致书以观以中有足乐者

5、清 水尤清冽6、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7、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4、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5、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6、师生共同总结: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的知识。

7、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 。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文言知识

通假字

下见小潭(“见”通“现”,显现,出现。)【现语文课本未标明】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显现。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上下”、“光景”、“左右”。 今义:允许、准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愣住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9.清:古义:凄清;冷清。 今义:清晰,清净等。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 (2)形容词,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 (2)连词,而。(卷石底以出) (3)介词,用。(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全石以为底) (2)动词,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直射。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名作动,作响。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从。

13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篇3:《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全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初中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由于其年龄特点导致他们对语言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但是,新课改的实施给了语文教育新的机遇,利用情境教学、兴趣教学等手段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尴尬现状。《小石潭记》作为一篇美文,其优雅的文字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处处彰显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的特殊地位,但是由于文言文自身就较难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会出现分歧,所以就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牢牢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思路,使学生感知小石潭幽深孤寂的景及其所蕴含的情,品味和欣赏的过程中,感受那永恒的凄怆。同时要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一、课前预习及文章背景介绍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的一种表现,但是不能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自控力,教学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适当的任务,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而且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对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这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大有帮助。《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33岁时,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并无实职、实权)。因此,学生在学习《小石潭记》时应该结合柳宗元当时的心境对文章进行分析。

二、合理设问及情境教学

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带着问题学习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设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能辅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脉络,还能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结构,对学生文言文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例如一段优美的朗读或者符合文章内容的背景音乐,不但能够很快地让学生投入学习,并且还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聆听当中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反复朗读及内容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读”的重要性,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朗读相结合,课堂开始之初就要求学生朗读全文,由教师纠正读音,之后可以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教学磁带,让学生带着上文中的问题认真思考,并且注意磁带中关键字的读音,加深对文章的记忆,之后要求学生按照段落朗读几遍,总结文章内容,并且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把柳宗元融进景物描写之中的凄凉、愤懑之情挖掘出来。

四、分组探讨及评价总结

在进行反复朗读之后可以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首先是组内讨论,学生们长期的生活在一起并且处于同样的年龄段,相互间对彼此的思想都很了解,所以往往能够发现对方的.问题,经过组内讨论后很多学生都能意识到自身对文章的理解错误在哪里。之后由每组选出一名学生作为代表总结组内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

生 1:偶然之间发现了小石潭,意外惊喜,“心乐之”。生 2:这里景色奇异,“全石以为底”,潭上怪石嶙峋。生 3:这里鱼和水世间少有。 生 4:这里的环境优美,“青树翠蔓……参差披拂”。生 5:小溪源头朦胧、神秘,令人向往。

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将教学重点引导到柳宗元的心境上,有了前期的铺垫和学生热烈的讨论,他们不难理解出为什么文章表现出“乐”与“苦”这两种矛盾思想,从而体会作者内心中的真正的想法。同时,教师也要进行总结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面对很多学生都出现错误的问题要积极地思考原因,改进教学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五、对该教学案例的反思

本课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和“言外之意”。同学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作者形象,不但能看到作者的外表,看到他紧锁于眉宇间的愁绪,还能触摸到他的内心,去探寻他内心的惆怅和谪居的孤寂。

总之,新课改是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机遇,同时也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良好的体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小石潭记》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方向,希望能够对同仁有所帮助。

篇4:《小石潭记》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二、教学设想

《小石潭记》的语言简洁而丰富,细致而生动,简短而有节奏感。所以在教学时从朗读入手,通过反复诵读掌握字词大意,读出景物的幽美,理解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心境。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问题,以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最后与作者的对话,巧妙地把学生引到写作上,体现新课标中“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三、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读不准的字。

(2)教师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熟读课文,弄懂文意。教师教给学生三条求助热线:①课下注释;②小组合作;③全班同学集思广益。

利用课下注释和小组讨论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3、品读课文,品出景物之美,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找出描写潭水和游鱼的句子,并认真品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反复诵读;

(2)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形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用一个字概括景物的特点;(清)

(4)体会此时作者的心情。

(相关分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第二,找出描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句子,并认真品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出来;(静)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种凄清幽静;

(3)体会作者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相关理解: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4、背诵相关语段,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背诵描写潭水游鱼和写小石潭环境的句子;

第二,思考: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1)教师播放作者相关写作背景的短片;

(2)学生依据文中描述,联系相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相关理解: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澈时游鱼的活泼生趣,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随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二)拓展:对比阅读,体会写作方法。

对比阅读《小石潭记》和《三峡》,体会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和郦道远的山水游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交流

(相关理解:《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

通过阅读理解,作者与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的现实情况,给柳宗元先生写几句话,劝慰鼓励一下他,也可以给他提提建议。

写完后全班交流。

四、教例评价

此案例根据课文内容和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反复诵读,读通文意,品味美景,理解思想。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作者形象。在阅读中同学们不但能看到作者的外表,看到他紧锁于眉宇间的愁绪,还能触摸到他的内心,去探寻他内心的惆怅和谪居的孤寂。最后与作者的对话,把历史与现实、阅读和写作自然地结合起来。

此案例的设计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教师的组织者的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此课例真正体现了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篇5:小石潭记课文教学案例

一、教材依据:

本教学设计的《小石潭记》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所用版本为人民教育出版社7月第3版。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十多篇文言诗文,在八年级又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到第四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时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指导思想:

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因此本课的设计以趣味为导入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

4、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进行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情感与评价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让我们伴着《潇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潭。一边欣赏图片中的美景,一边展开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间。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闻野花淡淡的扑鼻而来的清香;听各种鸟儿啁啾婉转的鸣叫;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设计意图:创设幽深宁静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评价、补充,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者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竞赛,看看哪一组读完整篇文章的人数最少。规则:出现朗读声音不宏亮、打绊子;字音、断句不准确时换下一位同学接着朗读,教师不发表意见,请其他组来评价。

(设计意图: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诵读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进行朗读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快速、高效地扫清文字障碍,为理解文意与背诵打基础。)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请小组的A、B、C、D类学生(异质分组:按学生语文基础与理解能力差异分成四类)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对于A、B、C、D四类学生教师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务时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便及时反馈课堂学习的落实情况。学生互评的形式不仅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合作的意识。这一环节在合作、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与重点突破。)

(五)质疑探究、抓住特点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六)品味文章,对话作者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设计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达成突破文章的难点的目标。)

(七)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结合生活进行思考。)

(八)我做导游,介绍美景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请4——5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评评谁的导演最棒。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九)课后回顾,举一反三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课外你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篇6:小石潭记课文教学案例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 《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人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

“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人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

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人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 “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篇7:《小石潭记》阅读教学案例

《小石潭记》阅读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二、教学设想

《小石潭记》的语言简洁而丰富,细致而生动,简短而有节奏感。所以在教学时从朗读入手,通过反复诵读掌握字词大意,读出景物的幽美,理解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心境。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问题,以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最后与作者的对话,巧妙地把学生引到写作上,体现新课标中“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三、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读不准的字。

(2)教师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熟读课文,弄懂文意。教师教给学生三条求助热线:①课下注释;②小组合作;③全班同学集思广益。

利用课下注释和小组讨论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3、品读课文,品出景物之美,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找出描写潭水和游鱼的句子,并认真品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反复诵读;

(2)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形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用一个字概括景物的特点;(清)

(4)体会此时作者的心情。

(相关分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第二,找出描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句子,并认真品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出来;(静)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种凄清幽静;

(3)体会作者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相关理解: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4、背诵相关语段,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背诵描写潭水游鱼和写小石潭环境的句子;

第二,思考: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1)教师播放作者相关写作背景的短片;

(2)学生依据文中描述,联系相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相关理解: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澈时游鱼的活泼生趣,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随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二)拓展:对比阅读,体会写作方法。

对比阅读《小石潭记》和《三峡》,体会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和郦道远的山水游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交流

(相关理解:《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

通过阅读理解,作者与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的现实情况,给柳宗元先生写几句话,劝慰鼓励一下他,也可以给他提提建议。

写完后全班交流。

四、教例评价

此案例根据课文内容和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反复诵读,读通文意,品味美景,理解思想。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作者形象。在阅读中同学们不但能看到作者的外表,看到他紧锁于眉宇间的愁绪,还能触摸到他的内心,去探寻他内心的惆怅和谪居的孤寂。最后与作者的对话,把历史与现实、阅读和写作自然地结合起来。

此案例的设计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教师的组织者的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此课例真正体现了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篇8:《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分析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分析

《小石潭记》里作者主要是记小石潭,他写潭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风景画,通过刻画优美的景色,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 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 ,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 ,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2、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3、整体感知 走近《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听读(扫除文字障碍)——自读——齐读

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 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篇9:课文《小石潭记》教学分析

课文《小石潭记》教学分析

《小石潭记》语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又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一、教材分析

1、作者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古文运动”的主要成员,坚持“文以载道”,代表作是被贬永州之后的“永州八记”。

2、单元体裁——记。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学体裁,可以记人,记物(《核舟记》),叙事(《桃花源记》)、写景,抒情等。本单元的四篇古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古代散文佳作。

根据这两个特征,教学时可以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联系起来,以柳宗元和韩愈的联系为突破口,切入到游记作品的“道”——景物描写中所贯注的思想感情中来,领悟欣赏作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升华。

二、教学难点: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和课文背诵

1、强调预习的作用,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背诵课文,这是课堂整体欣赏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搜集整理有特殊意义的词、和以前学过的词意义不相同的词、以及词类活用现象,尽量避免课下注释机械性记忆的弊端,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这些主要通过课下自学完成,基本不占课堂时间)。

2、“好读书,不求甚解”,阅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意境的感悟领会,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所以,句子的翻译,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不要过分强调。否则会破坏古文精炼流畅的美学特征,难以给同学们美的熏陶,使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失去兴趣。比如说把“青树翠蔓,蒙络摇坠,参差披拂”翻译成“翠绿的枝蔓,有的遮蔽着,有的缠绕着,有的飘动着,有的摇曳着,长长短短,随风拂动”意思倒是懂了,句子本身所具有的那种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却荡然无存。

三、教学重点:理解小石潭的环境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联。

1、课堂环节:教学重点的突破,关键在于问题设置是否能切中要点,提纲挈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

看到小石潭,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这个问题的设置,涵盖了作者由“乐”而“凄”的心理变化过程。针对同学们的答案,老师适当点拨,可以很容易的让同学们认识到柳宗元到这里的原因——排遣抑郁,在山水中寻找快乐;

快乐的原因——声音的清脆悦耳,水的清澈,鱼儿的欢快。

心情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小溪岸势的曲折险恶,“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寥无人,悄怆幽邃”

心情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触景生情,自己的遭遇经历际遇就像这小石潭一般,美,却无人欣赏,前途不可知。

2、课后延伸:一篇好的文章就像美酒,酝酿的越久,其味道越美越浓。所以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教学难点中一些共性的问题(而且教学难点也不是一堂课学生就可以完全理解的),更在于让学生在课下反复品味,领会,形成个性化阅读感悟。这也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所以,怎样推动课后的思考,是解决教学重点的第二个关键环节。

我设置了两道思考题:

A:迷路的陶渊明和探路者柳宗元。

B:小石潭( ),你看, 。

A 题难度较大,为选做题。可以说是这是一个研究课题,前期,我们对陶渊明有比较多的研究。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补充过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常识性文学知识,写过练笔《和陶渊明的三次见面》等。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以韩愈的《马说》为核心,帮助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突破“文以载道”这一文学主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这一道理。本文的学习又从韩愈与柳宗元的关系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承载的思想感情。有了这样的铺垫,再把二者联系起来,程度较好的学生会好奇,到底二者之间有什么相同不同,从而达到对文本的反复阅读领会及课外延伸,更深刻的领会 “道”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

B类题难度较小,立足于对《小石潭记》本身的理解,但是,又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从整体意境上下手,给同学们更大更灵活的发挥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巧妙借鉴运用课文精美的语言,很有挑战性。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诗文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 《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篇10:《小石潭记》教学稿

《小石潭记》教学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篇11:《小石潭记》 教学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佁然、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掌握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结合、借景抒情等写法。

3.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会豁达的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掌握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分析造成文章前后感情基调不同的原因,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体会古代文人的落寞,学会直面人生,豁达地面对身处的逆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首课以指导诵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点拨法。在讨论中,通过点拨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弥补缺漏。

3.品读鉴赏法。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品读让学生学会赏析文章。

4.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能学习作者的写法进行相关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这样一首诗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是谁创作的?(学生答:柳宗元)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绘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学生答,教师补充)这首诗很美,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整个世界在大雪覆盖下,万籁俱寂,天地合一,唯有孤独的人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给人以孤寂的感觉。柳宗元写诗能点滴笔墨勾勒宏观世界,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

我们来朗读这篇文章,哪位同学先尝试朗读本课?

一同学朗读,大家点评他的朗读,并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正音、一是停顿。

……

同学们齐读。

教师、学生轮流读。

反复朗读后,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初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快乐、忧伤……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前后发生了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作者,知道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情感。

三、介绍作者

有谁查阅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可以和大家共享。

一同学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篇12:《小石潭记》 教学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也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潭的之后会有先乐后忧的情感变化。那么要想通过这篇文章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必须要熟读精读这篇文章。谁能为大家翻译一遍这篇文章。

四、翻译课文

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和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在整理学生翻译的同时,强调下列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翻译课文的同时,整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学生概括,教师补充)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再一次朗读课文。

同学们,还记得前面老师布置了两个思考题吗?我们来检验一下你是否做了思考。问题: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乐”与“忧”的原因是什么?(藉此进入到赏析文章的环节)

五、赏析文章

首先谁来说一说: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

学生回答:“乐”是因为看到了小石潭(或小石潭的景色美),“忧”是因为作者是被贬之人,心情不好。

此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到位可以引导大家讨论。

第二个问题:作者心情“乐”与心情“忧”的原因是什么?能否结合文章内容解读?我们先来谈谈“乐”字。

学生回答:

“乐”是因为小石潭的发现过程很神奇,还因为小石潭水很清,小石潭里的鱼儿很快乐,小石潭的源头曲折蜿蜒……

(学生可能不会一下子全说出来,教师可一点一点引导)

同时我们可以解决以下几个小问题:

小石潭是怎样被一行人发现的?

小石潭的构成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小石潭周围的景象给你怎样的印象?

篇13:小石潭记课文分析

小石潭记课文分析

《小石潭记》全文不到二百字,却把这个小石潭的静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实地描绘出来了,引起了后人的怀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篇14:《小石潭记》练习题及分析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分析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络摇缀(络:缠绕)

B.水尤清冽(冽:清澈)

C.卷石底以出(卷:弯曲

D.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以其境过清徐喷以烟

C.其岸势犬牙差互其一犬坐于前

D.乃记之而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B.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写景时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采用是移步换景的的写法,写作中广用修辞,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C.文中对鱼的描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其写作目的在于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

D.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仅写出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小题4】翻译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还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B、水尤清冽(冽:寒冷,清凉 )。

【小题2】本题考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C项中的犬都为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中并没有广用修辞手法。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篇15:小石潭记写作分析

小石潭记写作分析

《小石潭记》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下面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3.情感浓重复杂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特点

一、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三、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文不满200字却情画意融为一体,所以说这篇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精品。

四、侧面描写,烘托景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导游词

各位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早上好,今天由我带领您参观一个不著名的小石潭。

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固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四周郁郁葱葱,人烟依然很稀少。

大家随着我一起往西走。大家请闭上眼睛,知大家有没有闻声什么?有些像珮与环相互碰撞的清脆声。现在请随我顺着这条小路下往,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小潭就是大家刚才听到的清脆声的起源地。大家可以看到,这小潭的潭底,是以一整块石头做成的,大家现在可以走近些,但小心脚下不要滑倒。这小潭的潭底有些地方已经凸出来了,就像海上的岛屿,水中的平地一样。

这个小潭里大约有一百来条鱼,由于水太清澈,所以看上往似乎在空中游动,也没有什么依靠。早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就会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有些鱼懒得一动也不动,但有时却忽然间的游走,马上又游回来,似乎在跟大家开玩笑似的。

请大家顺着小潭向西南方看往,就会看到一条小溪,这条小溪便是这潭水的来源,这小溪曲曲弯弯,有时能看见有时却不能看见,由于多年水流的冲击它的两岸早已参差不齐,像犬牙一样。

这个小潭不仅谭美,四周的景色也很美。它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层层环绕,假如一个人来到这里,就会感觉到它独占的清静,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呆久了,就会感觉到它独占的魅力——让人抛往心中一切的杂念,感觉就像在仙境中一样,没有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没有让人头疼的事业,倍感轻松,心也静了下来,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为大家先容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人知道这里是哪位名人笔下的景色?对了这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

好了时间不早了,我们要离别这美丽的景色,到下一个景区往了。

篇16:《小石潭记》整体分析

《小石潭记》整体分析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

一、整体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二、问题研究

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设计此题,首先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其次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妙处。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搞字字落实。品味和复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可以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摘录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建议

一、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二、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有条件,可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录音磁带进行范读,还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三、本课词语、生字可通过预习解决,有些常用词可作练习。特殊语法现象如“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凄神寒骨”(使动)不必涉及,只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四、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讲清这一问题对指导写作有一定意义。

五、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运用不同形式引导同学把握课文内容。下面提纲可供参考: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六、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对此,我们应讲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习题及答案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

答: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6、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凄清

11、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

13、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文章第一段“全石以为底”句有什么作用?

答: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2、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4、“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答: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篇17:小石潭记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教材分析

一、整体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二、问题研究

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设计此题,首先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其次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妙处。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搞字字落实。品味和复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可以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摘录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建议

一、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二、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有条件,可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录音磁带进行范读,还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三、本课词语、生字可通过预习解决,有些常用词可作练习。特殊语法现象如“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凄神寒骨”(使动)不必涉及,只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四、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讲清这一问题对指导写作有一定意义。

五、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运用不同形式引导同学把握课文内容。下面提纲可供参考: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六、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对此,我们应讲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板书示例

篇18:《小石潭记》课堂教学分析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

一、教材分析

1、作者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古文运动”的主要成员,坚持“文以载道”,代表作是被贬永州之后的“永州八记”。

2、单元体裁——记。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学体裁,可以记人,记物(《核舟记》),叙事(《桃花源记》)、写景,抒情等。本单元的四篇古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古代散文佳作。

根据这两个特征,教学时可以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联系起来,以柳宗元和韩愈的联系为突破口,切入到游记作品的“道”——景物描写中所贯注的思想感情中来,领悟欣赏作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升华。

二、教学难点: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和课文背诵

1、强调预习的作用,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背诵课文,这是课堂整体欣赏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搜集整理有特殊意义的词、和以前学过的词意义不相同的词、以及词类活用现象,尽量避免课下注释机械性记忆的弊端,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这些主要通过课下自学完成,基本不占课堂时间)。

2、“好读书,不求甚解”,阅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意境的感悟领会,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所以,句子的翻译,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不要过分强调。否则会破坏古文精炼流畅的美学特征,难以给同学们美的熏陶,使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失去兴趣。比如说把“青树翠蔓,蒙络摇坠,参差披拂”翻译成“翠绿的枝蔓,有的遮蔽着,有的缠绕着,有的飘动着,有的摇曳着,长长短短,随风拂动”意思倒是懂了,句子本身所具有的那种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却荡然无存。

三、教学重点:理解小石潭的环境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联。

1、课堂环节:教学重点的突破,关键在于问题设置是否能切中要点,提纲挈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

看到小石潭,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这个问题的设置,涵盖了作者由“乐”而“凄”的心理变化过程。针对同学们的答案,老师适当点拨,可以很容易的让同学们认识到柳宗元到这里的原因——排遣抑郁,在山水中寻找快乐;

快乐的原因——声音的清脆悦耳,水的清澈,鱼儿的欢快。

心情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小溪岸势的曲折险恶,“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寥无人,悄怆幽邃”

心情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触景生情,自己的遭遇经历际遇就像这小石潭一般,美,却无人欣赏,前途不可知。

2、课后延伸:一篇好的文章就像美酒,酝酿的越久,其味道越美越浓。所以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教学难点中一些共性的问题(而且教学难点也不是一堂课学生就可以完全理解的),更在于让学生在课下反复品味,领会,形成个性化阅读感悟。这也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所以,怎样推动课后的思考,是解决教学重点的第二个关键环节。

我设置了两道思考题:

A:迷路的陶渊明和探路者柳宗元。

B:小石潭( ),你看, 。

A 题难度较大,为选做题。可以说是这是一个研究课题,前期,我们对陶渊明有比较多的研究。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补充过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常识性文学知识,写过练笔《和陶渊明的三次见面》等。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以韩愈的《马说》为核心,帮助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突破“文以载道”这一文学主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这一道理。本文的学习又从韩愈与柳宗元的关系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承载的思想感情。有了这样的铺垫,再把二者联系起来,程度较好的学生会好奇,到底二者之间有什么相同不同,从而达到对文本的反复阅读领会及课外延伸,更深刻的领会 “道”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

B类题难度较小,立足于对《小石潭记》本身的理解,但是,又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从整体意境上下手,给同学们更大更灵活的发挥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巧妙借鉴运用课文精美的语言,很有挑战性。

篇19:《小石潭记》阅读的教学案例

《小石潭记》阅读的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二、教学设想

《小石潭记》的语言简洁而丰富,细致而生动,简短而有节奏感。所以在教学时从朗读入手,通过反复诵读掌握字词大意,读出景物的幽美,理解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心境。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问题,以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最后与作者的对话,巧妙地把学生引到写作上,体现新课标中“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三、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读不准的字。

(2)教师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熟读课文,弄懂文意。教师教给学生三条求助热线:①课下注释;②小组合作;③全班同学集思广益。

利用课下注释和小组讨论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3、品读课文,品出景物之美,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找出描写潭水和游鱼的句子,并认真品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反复诵读;

(2)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形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用一个字概括景物的特点;(清)

(4)体会此时作者的心情。

(相关分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第二,找出描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句子,并认真品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出来;(静)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种凄清幽静;

(3)体会作者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相关理解: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4、背诵相关语段,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背诵描写潭水游鱼和写小石潭环境的句子;

第二,思考: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1)教师播放作者相关写作背景的短片;

(2)学生依据文中描述,联系相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相关理解: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澈时游鱼的'活泼生趣,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随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二)拓展:对比阅读,体会写作方法。

对比阅读《小石潭记》和《三峡》,体会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和郦道远的山水游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交流

(相关理解:《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

通过阅读理解,作者与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的现实情况,给柳宗元先生写几句话,劝慰鼓励一下他,也可以给他提提建议。

写完后全班交流。

《小石潭记》课堂教学分析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案例

《小石潭记》逐段分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散文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初中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21、小石潭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9篇)】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11八年级必修2022-08-07

河大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022-07-11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023-08-19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的文章2022-11-16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23-11-13

人教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优秀2023-05-26

十六 小石潭记 教案(八年级上)2022-04-30

小石潭记教案2022-12-31

小石潭记说课稿(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12-2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与练习202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