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彩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彩1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2.能分类整理积累文言词句
3.能用四字短语概括分析课文
4.能迁移阅读课外文言语段
教学重点:目标
教学难点:目标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
二、归类整理
1.学生自主勾画重要字词
2.运用归类法积累文言词句 A含义接近B相同用法 C一词多义 D四字短语
3.练习《面对面》知识梳理
三、复习课文
1.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潭
第二段:潭水清澈
第三段: 小潭源流
第四段: 小潭气氛
第五段:同游之人,跟随小生。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3.段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水尤清冽的.特点?
4.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乐而悲,如何理解?
四、拓展练习
《面对面》练习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彩2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柳宗元(773年-8),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宗元与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2.文体、背景介绍
.关于文体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字音、字形、词语
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自学提示二:
(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④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⑤明灭可见()
⑥乃记之而去()()
(2)文言现象
①一词多义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日光下澈。下:澈:
潭西南而望。西南:
斗折蛇行。斗:蛇: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凄神寒骨。凄:寒:
③古今异义。
去:
小生:
④特殊句式:
如鸣佩环
全石以为。
乃记之而去。
不会解释的词语
自学提示三: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通译全文,并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
自学提示四: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二.初读感知
自学提示五:学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二)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展示合作探究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明确答案。
研读第1题时,逐段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景物特点,学习移步换景法、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和借景抒情等写法;研读第2题,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凹陷(又作“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南:
②不可名状名:
(3)、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回答)
四、布置作业
(一)、请不看课本和资料独立完成课文背诵.
1.文中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2.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3.描写游玩时的凄凉感受的句子是:
4.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的句子是:
5.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7.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8.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二)积累整理文言词语。(重点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潭:篁竹、青树、藤蔓
景清潭中景物:潭水、游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神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彩3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教学设想: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彩4
一、教材分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二、教学设想
《小石潭记》的语言简洁而丰富,细致而生动,简短而有节奏感。所以在教学时从朗读入手,通过反复诵读掌握字词大意,读出景物的幽美,理解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心境。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问题,以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最后与作者的对话,巧妙地把学生引到写作上,体现新课标中“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三、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读不准的字。
(2)教师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熟读课文,弄懂文意。教师教给学生三条求助热线:①课下注释;②小组合作;③全班同学集思广益。
利用课下注释和小组讨论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3、品读课文,品出景物之美,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找出描写潭水和游鱼的句子,并认真品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反复诵读;
(2)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形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用一个字概括景物的特点;(清)
(4)体会此时作者的心情。
(相关分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第二,找出描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句子,并认真品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出来;(静)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种凄清幽静;
(3)体会作者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相关理解: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4、背诵相关语段,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背诵描写潭水游鱼和写小石潭环境的句子;
第二,思考: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1)教师播放作者相关写作背景的短片;
(2)学生依据文中描述,联系相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相关理解: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澈时游鱼的活泼生趣,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随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二)拓展:对比阅读,体会写作方法。
对比阅读《小石潭记》和《三峡》,体会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和郦道远的山水游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交流
(相关理解:《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
通过阅读理解,作者与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的现实情况,给柳宗元先生写几句话,劝慰鼓励一下他,也可以给他提提建议。
写完后全班交流。
四、教例评价
此案例根据课文内容和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反复诵读,读通文意,品味美景,理解思想。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作者形象。在阅读中同学们不但能看到作者的外表,看到他紧锁于眉宇间的愁绪,还能触摸到他的内心,去探寻他内心的惆怅和谪居的孤寂。最后与作者的对话,把历史与现实、阅读和写作自然地结合起来。
此案例的设计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教师的组织者的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此课例真正体现了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 小石潭记 教案
★ 小石潭记的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彩】相关文章:
课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023-09-19
小石潭记作者思想感情2023-07-21
《小石潭记》课文要点2023-05-05
小石潭记创新教案2022-08-09
《小石潭记》课堂教学分析2024-01-01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023-08-19
小石潭记教案2022-12-31
高中小石潭记说明文600字2022-08-09
《小石潭记》逐段分析2023-09-08
十六 小石潭记 教案(八年级上)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