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时间:2023-07-20 08:30:34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合集15篇)由网友“vivalavid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篇1: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课时进行教学。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编入教材意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⑵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⑶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⑷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⑴重点:

①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⑵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根据单元要求及课文内容我确定以上几点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说教法

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离现在时间较长,学生自学较难以理解,且兴趣不浓。为坚持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运用创设情景、启发点拨的方法。整体思路是:情景导入→出示目标→启发提问→教师点拨→讨论探究→总结扩展→布置作业。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进入课堂,明确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如果你疲惫,如果你烦闷,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己经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敬畏自然,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习的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三、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3、默读课文,把握内容,掌握写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为研读挥衬课文奠基础。

四、研读,探究

1、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赏。这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析美的能力设计的。

2、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描写事物?这研讨题是本节课的重点。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描写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起点较低”,这几道研讨题,提出并落实到各组讨论,教师还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和扩展设计为: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丽,游鱼活泼。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总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扩展的设计是加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到致用,应用细致观察到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六、布置作业

1、一词多义(略)。

2、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的翻译。

篇2: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思想、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上册四单元“江山多娇”中的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初一已经接触过一些写山水风景的文言文,比如《三峡》,对于写景的方法初步的了解,但是毕竟只读过一半篇,像这样寓情于景,内涵较为深刻的文言文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从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深度来说都还达不到应有程度。

3、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针对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把握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抓住特点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文章内容,概括小石潭特点。通过推敲,揣摩文字,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感悟作者贬官的失意,寂寞处境中的孤苦悲凉。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学习文章抓住特点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贬官的失意,寂寞处境中的孤苦悲凉。

二、教学思想:

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围绕目标,引导阅读,探究研讨,深入浅出”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提出问题不断引导,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在其中担引导、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下来分析教法学法。首先看学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以问题贯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尝试用其它的作品入手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3、结合背景资料,知人论世,理解作品主题。

(2)教法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我首先注重问题的设计,引入式的问题,过渡式的问题,启发式的问题,需要集中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课堂的主线,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合作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3)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1、导入新课:以柳宗元的《江雪》导入新课。这首诗的意境与课文的意境一致,从这首诗入手,能够初步感受到柳宗元散文的风格,自然进入到文章的情景中去。

2、走近文本,与柳宗元同游这一环节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描写了那些具体的景物。学习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来介绍景物的方法。从第一段入手,找出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动词,之后理清游踪,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然后找出文章中描写的景物。最后教师小结本环节要点。

3、品味文本,赏小石潭美景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从文中画出写景的句子来读一读,并且用一个字来概括其特点。这个活动主要是在上个环节找出具体景物的基础上,把握景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赏析写景名句,把握写景方法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写景的句子中,最生动的拿出来进行赏析。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赏析写景的句子。教师给予提示。学生讨论合作,明确写景用到的方法有哪些。以上三个环节是一脉相承,不断深入,从找出景物,到明确景物特点,再到学习写景方法。

4、深入文本,与柳宗元对话从文中的句子入手去剖析,逐步走进作者的心灵,先找到文中写出作者感受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再来追溯它的原因,通过补充有关资料来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因为这个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必须要学生了解当时的处境。从而明白写小石潭的美景为的就是抒发他内心的感受。这是一种寓情于景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体悟圣贤情怀补充张岱《湖心亭看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吴均《与朱元思书》。

从类似的作品中去加深体会,感受古代圣贤的情怀,帮助理解文章的主题。尤其是最后找的这个词是特别能书写柳州元的心志感受的。

六、结束语

最后教师以总结性的语言结束本课。

五、反思文言文与学生在时空上的距离太大,学生学起来没兴趣,尤其是游记类的散文,没有可感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对景物的描写有比较吝啬笔墨。所以说首先要把他们带入到文言文的情景之中,用一篇已经学过的诗为切入点,先使学生对文章对作者有最初的感性的认识。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对文本的分析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找出景物,再概括景物特点,再分析写法,再思考写景与抒情的关系。思路比较清晰。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预定目标,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读的问题,读的少。其次是不是该添加一些图片进来,因为时间有限,我都考虑是不是把移步换景这个环节去掉,总每节课都有许多困惑,还请老师们多提意见。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篇3: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小石潭记》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下面是一篇获奖说课稿,供各位老师参考。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鉴赏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 “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 “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争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记》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

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篇4:《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精品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

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复习课文翻译:

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质疑:

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随笔写作练习:

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

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篇5: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这一单元是本册课本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选入了四篇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编入这类文章意在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学这篇美文,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结合亲身体验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游记散文,山水游记,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他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教学《小石潭记》,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教学目标

教学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游记散文的兴趣和能力,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对游记散文的欣赏能力。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它又在“实施建议”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所任教的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赏析能力,自主、自立、自学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学生的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课程、单元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预设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质疑、鉴赏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领略小石潭寂静、幽美的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的抑郁忧伤的感情。

●重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原因,并尝试将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以致用。

三、教法学法

文言文教学中选择学生需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既要“求活”又要“求实”。

针对以上情况,我选择了老师启发引导下的“自主式学习模式”。这种自主式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体现自主性,教师活动重在激发思维性,课堂在于问题探索、交流、生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的有效途径。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朗读式:朗读之于文言文,犹如活水之于游鱼,必不可少。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质疑式:对文章的词句疏通、内容理解、写法意境等方面的疑难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鉴赏式:利用图片鉴赏及情境重现的形式引发对课文的深入探究。

整理式:利用“研讨与练习”一梳理文章的游览顺序、景色特点、作者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为背诵作铺垫。利用反思笔记整理文言文的重点词句,总结学习过程、结果及方法。

整体思路是:自主预习——导入新课——朗读疏通——质疑积累——鉴赏诵读——总结拓展(读——思——赏(悟)——结)

本文由于时代背景遥远、文言词汇艰深、作者寄予于景的感情难以把握,因此设计了自主预习这一环节,消除阅读障碍。

自主预习:

熟读课文及《永州八记》中的有关文章(下发《钴姆潭西小丘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文章)疏通课文,圈画重点疑点,做好自学笔记。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自主选择以下研究任务:

诗文组:搜集关于柳宗元的诗文,并选出一些诵读,向同学推荐。

资料组:搜集有关柳宗元及作品《小石潭记》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

录音组:选择合适的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搞好配乐朗诵录音。

图片组:搜集与文中景色相关的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准备交给学生做,可一举多得,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四、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欣赏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柳侯祠》中对于系列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的高度评价,导入新课《永州八记》第四篇——《小石潭记》。然后学生自渎提示语进入课文。

因为这段评价和提示语不仅提示了写作背景、文章内容,暗示了作者情感,能为学生学课文作背景、情感铺垫,而且语言很有吸引力,余秋雨的深情评述,易感染学生。提示语亲切,像导游一样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

2、朗读疏通

①示范朗读。导入后音乐响起(高山流水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地配乐朗读课文。

②自读课文。布置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顺文章,不打疙瘩。具体方法:一人读书,一人发现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两人都拿不准的地方借助注释词典,讨论统一意见。

③全班齐读或推荐朗读好的学生读。

设计意图:因为这篇文章的生字难句、多音字较多,学生难以读好。

示范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熏陶感染,初步领略文章的文字美、情景美,尽快进入自主朗读的状态,同时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

两人小组的朗读,激励学生人人参与,既互相系检查了预习又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查漏补缺。

最后的齐读进一步体验了朗读的语感、气势。

④四人小组交流:交流预习过程中的疑难词句及重点词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新词等),

看注释、查词典、翻资料,疏通全文,逐字逐句理解。并根据利用“研讨与练习一”梳理文章的游览顺序、景色及特点、作者感受。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解决语言积累问题,养成“眼到、手到、心到”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3、质疑积累

①质疑问难:学生提出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归类板书,然后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解决。完善自学笔记。

设计意图:“读书贵有疑”,学生在质疑中往往会闪现智慧的火花,使课堂“出彩”,同时这也是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

4、鉴赏诵读

①出示图片鉴赏

柳宗元的妙文引得古往今来无数墨客游人去寻访永州城内外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过,如今除了县西2公里处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笔下的遗迹都难以寻识。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老师及同学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并拍摄了一些照片,你觉得这些图片能体现文中的情境吗?如果能,从文中找出依据说明,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所表述的内容,进行还原性阅读,同时激发起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去领悟文章的氛围、意境、感情基调,进行创造性阅读。

在鉴赏过程中,突破难点:(质疑: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资料组展示搜集成果。)同时结合图片有感情的朗读有关语句并尝试背诵。

②复述赏析

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令人向往。《小石潭记》这篇文学作品,也是一件艺术品。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观赏这副作品,用自己的语言展现相关的画面。

利用“研讨与练习”二,品读第二自然段,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当堂展示评价。评价中对学生复述中“精确的词语、形象的修辞、合理的想象、凄美的意境”作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同时还可建议学生改变一下常规顺序、安排合理的结构、运用文中的恰当写法(如动静结合、特写镜头、侧面描写等)。当然对学生不符合文意的地方也要作出矫正。评价时老师把复述的方法归纳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这些方法修改。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描绘的画面,背诵原文中的精彩段落。播放学生的录音朗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熏陶,在读中迁移。

诵读是内化的过程,赏读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5、总结延伸

1、整理反思笔记,准备做练习检测。(课内完成)

易读错写错的字音、字形:

作者作品背景:

重点字词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新词等)

疑难及主题探究:

方法改进: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复习反馈,使学生的整理归纳、反思评价成为习惯。

2、选读《永州八记》中的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或段落写好书面复述。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范围,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写法有整体的印象、初步的探究,对复述的方法(情景交融的写法)能学以致用。

3、配乐朗诵并录音(可回家作业)回校展示播放

我校英语学科教学中通过建立录音档案,提高口语能力,效果良好,语文“古诗苑漫步”诗歌朗诵中,有些同学的录音展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有学生向我提议文言文朗诵背诵也可采用此法。我认为这一方法可行,让学生充分运用现代手段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中提高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还可作为形成性评价把学生成果存入档案袋。

4、推荐阅读余秋雨《柳侯祠》,更广更深地走进柳宗元,让学习成为一个延续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欲望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欲望走出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努力使课堂变成“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让课堂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环境”。

篇6:《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课时进行教学。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编入教材意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i.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ii.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iii.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iv.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v.重点:a、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b、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vi.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根据单元要求及课文内容我确定以上几点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离现在时间较长,学生自学较难以理解,且兴趣不浓。为坚持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运用创设情景、启发点拨的方法。整体思路是:情景导入→出示目标→启发提问→教师点拨→讨论探究→总结扩展→布置作业。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进入课堂,明确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自学课文;通过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如果你疲惫,如果你烦闷,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己经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敬畏自然,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习的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三)整体感知

a)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c)默读课文,把握内容,掌握写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为研读挥衬课文奠基础。

(四)研读,探究。

1、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赏。这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析美的能力设计的。

2、a、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描写事物?这研讨题是本节课的重点。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描写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b、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起点较低”,这几道研讨题,提出并落实到各组讨论,教师还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和扩展设计为: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丽,游鱼活泼。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总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扩展的设计是加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到致用,应用细致观察到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篇7:《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上册四单元“江山多娇”中的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初一已经接触过一些写山水风景的文言文,比如《三峡》,对于写景的方法初步的了解,但是毕竟只读过一半篇,像这样寓情于景,内涵较为深刻的文言文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从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深度来说都还达不到应有程度。

3、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针对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把握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抓住特点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文章内容,概括小石潭特点。通过推敲,揣摩文字,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感悟作者贬官的失意,寂寞处境中的孤苦悲凉。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学习文章抓住特点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贬官的失意,寂寞处境中的孤苦悲凉。

二、教学思想:

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围绕目标,引导阅读,探究研讨,深入浅出”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提出问题不断引导,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在其中担引导、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下来分析教法学法。首先看学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以问题贯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尝试用其它的作品入手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3、结合背景资料,知人论世,理解作品主题。

(2)教法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我首先注重问题的设计,引入式的问题,过渡式的问题,启发式的问题,需要集中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课堂的主线,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合作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3)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1、导入新课:以柳宗元的《江雪》导入新课。这首诗的意境与课文的意境一致,从这首诗入手,能够初步感受到柳宗元散文的风格,自然进入到文章的情景中去。

2、走近文本,与柳宗元同游这一环节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描写了那些具体的景物。学习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来介绍景物的方法。从第一段入手,找出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动词,之后理清游踪,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然后找出文章中描写的景物。最后教师小结本环节要点。

3、品味文本,赏小石潭美景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从文中画出写景的句子来读一读,并且用一个字来概括其特点。这个活动主要是在上个环节找出具体景物的基础上,把握景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赏析写景名句,把握写景方法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写景的句子中,最生动的拿出来进行赏析。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赏析写景的句子。教师给予提示。学生讨论合作,明确写景用到的方法有哪些。以上三个环节是一脉相承,不断深入,从找出景物,到明确景物特点,再到学习写景方法。

4、深入文本,与柳宗元对话从文中的句子入手去剖析,逐步走进作者的心灵,先找到文中写出作者感受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再来追溯它的原因,通过补充有关资料来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因为这个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必须要学生了解当时的处境。从而明白写小石潭的美景为的就是抒发他内心的感受。这是一种寓情于景的写法。

篇8:《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情感基调

1、聆听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找出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为了更好的解读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情景交融

1、复习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更生动。

3、质疑:为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随笔写作练习: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教师总结: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内涵的拓展延伸。

附板书设计

一幅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情景交融

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移步换景

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感情基调

篇9:《小石潭记》说课稿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新登镇中学的王金华。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附板书设计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写作顺序: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的感受:幽深冷寂,孤独悲凉

 

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记录同游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篇10: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全文不足两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名家名篇中,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培养语言赏析及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提高审美能力。

因此,我给第二课时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景物特点。

学习描写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语言,揣摩特点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理解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美好自然的感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就有着细腻的景物刻画、生动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赏析、借鉴很有必要。因此,确立教学重点是:了解景物特点,学习描写手法。

新课标强调:“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由于八年级学生人生阅历有限,加上本文感情流露又很含蓄,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并正确评价十分重要。因此,确立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本文语言优美凝练、感情含蓄复杂,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贯彻“诵读文言文,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课标要求。我采取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朗读的方法与文本交流。运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设计问题启发他们思考,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因此,确定教法学法是:朗读法、品味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

三、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单元教学要求指出“学习文章描写手法,注意读写结合”。此环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读促写,学以致用,强化巩固本课重点。

四、说板书设计

篇11:小石潭记说课稿

柳宗元

贴切的词语借景乐

动静的结合景美情真 正侧的映衬 抒情 忧

精妙的修辞【设计意图】板书要简洁明了的概括和浓缩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起到很好的总结、巩固作用。

结束语: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以上是我对《小石潭记》一课的设想,请老师们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12:《小石潭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篇13:《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是教学的重点。下面是课文的说课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教学对象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2、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⑴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⑵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⑶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⑷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⑴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⑵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⑶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⑴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⑵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⑴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⑵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⑴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⑵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⑴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⑵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拓展阅读:赏析《小石潭记》

一、这篇游记的“景美”,突出的表现在对各种景物的描写上

水美:写水,先闻其声,有“如鸣佩环”的感受。接着直接的称赞水的清冽。并且还有(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石秀:水潭是以整块石头作为底子,走近潭岸观察到许多的小石块从潭底反卷出来,就象是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似的,秀美极了。

树翠:岸上的树木葱茏青脆,藤萝缠绕着树枝,微风吹拂,不停的摇动着,连接着,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者对潭中“游鱼”的描写更具特色:抓住游鱼的情态,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细腻的刻画。“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从静止上描绘游鱼的情态,又用拟人方法描绘出鱼儿“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动态美。所描写的游鱼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斗折射行,明灭可见”使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曲折折的排列着,又像一条蛇那样弯弯曲曲的爬行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二、这篇游记所表现出来的“情真”。主要是作者在游玩山水之时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情

例如,听到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就好像听到了“叮咚”的泉水声,这声音犹如玉佩玉环相碰撞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当观赏到潭中鱼儿游动的情态,好象是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跃心情。这种由情如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游记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虽然眼前的美景令人陶醉,作者暂时忘记了因参加当时的政治改革活动,遭受保守势力的排挤的忧愤,可是因小石潭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林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情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怅幽凉。作者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有产生了抑郁忧伤的感情,这一点是作者低沉情调的表现。

所以,我们说这篇山水游记,作者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融入了优美景物之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优美的山水游记,值得我们好好领会。

篇14: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说教学设计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材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资料交流、诵读教学、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在课堂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

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 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 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游览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附板书设计 写作顺序 小石潭的特点 作者的感受

发现小石潭 幽静 幽深冷寂

石 小 ↓

小潭源流 潭 ↓

潭中气氛 记 ↓

记录同游 ↓

潭中景物 孤独悲凉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拓展阅读:课文文言知识整理

1、字词:

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

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怡然:呆呆的样子。

坻:水中的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遮掩缠绕。

可百许头:可,大约

俶尔:突然,忽然。

犬牙:像狗牙一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悄怆:忧伤的样子。

2、翻译: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

(2)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问答题: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选文写景但又处处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文中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寄情山水感受到自然的乐趣,这和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统一的吗?请谈谈原因。

答:

(1)“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是统一的。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中的抑郁之情,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但这种欢乐是暂时的,转瞬即逝,它恰恰是作者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的反衬,跟全文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4.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篇15:《小石潭记》获奖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获奖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怎样学习这篇游记散文呢?我们分三步来进行:

1、整体感知,

2、探讨研究,

3、课外拓展。

下面我们分步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要求背诵,现在我先背诵给同学们听一听,大家看着课文,一边听,一边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意蕴深厚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自我的复杂感情的?

1、示范背诵课文。

2、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3、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感情。

4、多媒体显示整体感知基础题针对性训练。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为 kān()俶()尔远逝往来 xī()忽

yí()然不动参()差()披拂

悄怆()幽 suì()

⑵解释加点的字:

伐竹取道___________蒙络摇缀___________

斗折蛇行___________凄神寒骨___________

⑶填空:

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___来叙写的,从发现石潭一直到离去,先闻____________,后见_________。写潭中的景物,先近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远望_________,最后写气氛,抒发感情,流露出作者在政治上受贬后忧伤的心境。

好!我们对这篇游记的思路内容基本清楚,第一个学习环节“整体感知”到这里结束,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探讨研究。

三、探讨研究

这篇文章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我们重点探究两个问题:第一,课文中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第二、从写作角度进行亮点探究。

1、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学们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讨论,弄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归纳答案)

⑴游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

写鱼的数量、形态(静、动)可以看得清,看是写鱼,实是写水的澄澈透明。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⑵游鱼跟人有什么关系?

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写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值得我们揣摩。

⑶写潭四周环境的凄清与人有什么关系?

写环境的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

(说明:问题下面的文字只是参考答案,在教学中宜引导学生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之上自主建构,千万不要用这些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规范学生的思想。)

小结: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的景物描写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你看,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 ——“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树围抱,其幽清无闻与作者的遭遇是多么相像啊!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郁闷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总之,小石潭景物的幽静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研究性学习:

亮点探究:

小石潭记说课稿(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测题:《小石潭记》

初一课内作文

《满井游记》初二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陋室铭》教案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精选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优秀

九年级政治《承担对社会责任》说课稿

初中语文乡愁教案优秀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合集15篇)】相关文章:

节节虫说课稿的2023-05-23

获奖说课稿2022-08-28

雪地里的小画家获奖说课稿2023-01-01

十九 美丽的西双版纳 (八年级上)2023-07-16

高中语文必修3说课稿2023-01-06

八年级上册语文《山米与白鹤》教案2023-10-01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精练精析考试题2024-01-06

年月日获奖说课稿2022-05-07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的原文阅读及翻译2023-08-04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202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