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鉴赏家全文概括(精选9篇)由网友“取什么名字好呢”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汪曾祺鉴赏家全文概括,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汪曾祺鉴赏家全文概括
汪曾祺鉴赏家全文概括
叶三只是一个“卖果子”的小贩,可这个小贩明显地异于同类,他不“开铺子”,不“摆摊”,也“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他专门“给大宅门送果子”。也许正因为此,叶三才有缘结识了画家季陶民。叶三“从心里喜欢”季陶民的画,年岁大了之后,他只为季陶民一人送果子。这样他就有了机会,零距离地看季陶民作画。时间长了,对季陶民的画也能说上一二,由此被季陶民视为知己。季陶民常常送一些画给叶三,叶三将其视为家珍收藏着。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格飙升。有个日本人听说叶三收藏了许多季陶民的画,便远道而来,试图用重金购画,叶三拒绝了。后来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他生前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叶三都装进了棺材,埋了。
小说的情节没有什么大的波澜,人物也没有什么大喜大悲。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中曾经谈及他的老师沈从文的小说《长河》:“它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样的表述,也完全适合汪曾祺自己的小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鉴赏家》所显示出来的正是这样的一种自然纯朴的特质。
可苏教版的“教参”却简单地将小说的主旨概括为“对美的鉴赏”,这种理解,只是停留在对小说表面意义上,并没有真正意会到小说深层次的意蕴。它缺乏对小说中“美”的内涵的挖掘,显得极为空洞。仔细研读小说,就不难发现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美是多彩的、丰富的。
一、风俗美
汪曾祺在《谈谈风俗画》一文中说:“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他以为风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他还在《〈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一文中说:“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作者对风俗情有独钟,势必会在他的作品中借助于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小说《鉴赏家》开篇之后大段的内容,写叶三一年四季卖果子,从“立春”前后的“摔在地下就裂开了”的青萝卜写起,到“白得像一团雪”的香白杏、“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的蜜桃,到“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的樱桃,再到“端午”、“夏天”、“重阳”各个节令的不同果子,最后是“入冬”后的“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作者不厌其烦,如数家珍,或绘其形或描其色或写其味,将不同时令的果子展示在读者的面前,铺展开来的是小城风物的长长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这样的风俗美还表现在小说的一些细节描写上。比如,作者写叶三到季陶民家送果子,一去就是半天。季陶民作画,叶三先是“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然后就“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年逾五十的叶三,之所以如此,除了他内心深处喜欢季陶民的画,对季陶民十分恭敬之外,还有就是小城崇文的古风熏染了他,致使他在不自觉中,向季陶民执弟子之礼。再如,季陶民作画送叶三,时常题款为“画与叶三”,以排行称呼,传承的也是古代之风。还有,季陶民死后,叶三虽然不再卖果子了,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而写日本人到叶三家看画,也是入乡随俗,“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这一切无不染上浓浓的世风民俗的气息,让人深深感受到一种远去的久违的美丽。
二、生活美
风俗是一种积淀,是人生活的一个背景。《鉴赏家》中的人物生活在这样的风俗中,他们的印记也就烙上了鲜明的地方色彩。虽然小城人的生活不能称之为富有,但他们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活得自在有味。比如叶三,他卖果子的“三不”方式,他“风里雨里,水路旱路”行走四乡,他与园主“熟得像是亲家一样”,无不透露出他生活中的自由与惬意。他能从紫藤的乱花中看出风,他能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无不显示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唯有生活的美,才倍让人关注生活的细小之处。即使是在他五十以后,只为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时,他也乐此不疲。又如叶三的两个儿子,“都是学布店的”,老大是“店里的头一把算盘”,老二的量布、撕布成了“布店的招牌”,他们各自顺着自己的特长发展,成人、成家。
还有画家季陶民,他不愿与那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便很少应酬,即使是实在不得不去的亲戚宴请,“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他画画时,习惯于“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率性而为,颇有晋代士人的风采。小说中有一个情节,写叶三给季陶民送来一大把莲蓬,季陶民很高兴,便画了一幅墨荷,还有好些莲蓬。画完之后他兴致勃勃地问叶三,画得怎么样。叶三却说画得不对,画的看上去是白莲花,可画的莲蓬却很大,莲子又饱满,墨色也深,这又是红莲花的莲子。季陶民听后连忙又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幅红莲花,还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没有伪饰没有谄媚,更没有心机和盘算,一切出自肺腑,自自然然。
小说中的人物活得真诚而又实在,而这样的真实闪耀出的是“美”的光彩。
三、人情美
风土连着人情,生活显出人情。淳朴的风俗与自然的生活也就弥散出浓浓的人情味儿,这样的人情味儿,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温暖。
比如,“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尽管叶三卖的果子“得四时之先”,个个“都很大,都均匀,很香,很甜,很好看”,但他“从不说价”,写尽了他为人的厚道;而买家的“总不会亏待他”,则是对叶三的绝对信任。卖与买之间的背后,是沉沉的真和善。
再如,叶三五十岁了,他的两个儿子便商量着养他,不要他再走宅门卖果子。叶三“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叶三非但没有领儿子的这份好意,还恶语相向,可儿子却毫不介意,“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最终儿子“依了”叶三,为父亲裱了季陶民送他的画,还按照当地的风俗,“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为父亲打了一口寿材。父与子之间的冲突从起因到结果,传达出的都是厚重而温暖的亲情。后来叶三死了,儿子遵照他的遗嘱,将季陶民的画装在父亲的棺材里一起埋了。儿子并没有因为季陶民的画价格飙升而动一丝的其他念想,他们只是恪守着做儿子的准则行事。父亲生前视画如命,死后让那画与之相伴,唯有如此才能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儿子对父亲的情感显示出来的大美可捧可掬。 还有,叶三知道季陶民画画离不开水果,就将“最好的水果”,“首先给季陶民送去”;叶三知道季陶民最佩服李复堂,便用“苏州片”与人换了四开的李复堂的册页,给季陶民送去。而季陶民知道叶三喜欢自己的画,便破了自己“从不当众作画”的规约,特许叶三在他旁边看着;季陶民知道叶三生活不易,便“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还体己地不题上款,“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自然不会卖季陶民的画,即使是在日本人重金诱惑面前,也是决然拒绝,他真正践行了生前对季陶民的诺言:“一张也不卖!”叶三只是一个果贩,没有什么学识,但他对季陶民画的挚爱,对友人本真的情,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
四、艺术美
风俗美、生活美、人情美构成了小说别样的味儿,这味儿散淡而极富有诗意,给人以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这种艺术美一方面体现在小说特有的语言上。“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汪曾祺这一散文化小说的理念,在《鉴赏家》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写叶三家老二买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嗤——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人物的动作干净利落,表述的语言也极为精确,没有一丝的泥水,于平常中显出不平常。再如,写叶三卖果子之余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寥寥数语,趣味盎然。
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小说意味深长的“留白”之处。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就小说的创作提出了冰川理论,冰山的八分之一露在水面,八分之七是在水下。作家所要做到的就是通过描写那可见的冰山的八分之一,来反映冰山的全部形貌和特质。汪曾祺也曾说:“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比如小说中描写季陶民的画风:“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恰到好处的“空白”不但勾勒出季陶民画的风格,还给读者留下许多回味的天地。再如小说的结尾:“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平淡到了极点,也自然到了极点。埋了的是叶三和季陶民的画,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想象空间。
小说展示给读者的是一片纯美的天地,流连在这样的一片天地中,让人感知到一个个曾有的鲜活生命的存在,这样的存在充满着人生的美丽。也许这才是作者写《鉴赏家》的真正的用意。
篇2:汪曾祺 鉴赏家 教案
汪曾祺 鉴赏家 教案
汪曾祺《鉴赏家》小说的主旨是什么?是如何描写人物形象的?其中“融画入文”的叙事手法了解多少?
教学目标
1、了解汪曾祺小说的风格
2、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
3、赏析本小说散文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
2、了解散文化的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区别
教学难点
鉴赏小说中蕴含的真、善、美
教学方法
阅读与探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文学是人学,真、善、美是文学桂冠上的三颗明珠,文学创作者应该是真、善、美的追求者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位美的追求者和创造者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审美的眼光走进他的《鉴赏家》!
二、品读与探讨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下问题
(一)探讨本文情节结构
1、小说的主人公叶三是一个“卖果子的”,作者为什么以“鉴赏家”作为小说的题目?
明确:小说这样开篇:“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虽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却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的真心喜爱,被大画家季匋民视作真懂画的人名士的高谈阔论往往只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而叶三从心里喜欢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处”这样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用眼睛,更用心灵品味美,远胜于那些高谈阔论、似通不通的所谓鉴赏家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既点出了主人公,也点出了小说主题;对美的鉴赏
2、小说从哪里开始进入所谓的“正题”?之前的叙述是否跑题了?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1)小说开篇之后,就开始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写到近一半时,才进入正题:“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2)之前的叙述没有跑题这些内容似乎和“”鉴赏家没有直接关系,但叶三作为“鉴赏家”对画独具的`敏感,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对生活中的美的敏感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而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热爱生活,时刻注意发现和欣赏新鲜活泼的生机,才能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知道“红花莲子白花藕”我们从叶三身上读到的,是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
(3)而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丰富、独特、真实的人物形象,他具有鲜明而饱满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格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都蕴含在这些跟“果子”有关的故事中,从而使一个“神全气足”的人物跃然纸上
3、小说写了叶三是鉴赏家,写了四层,按照下面的示例,对其他三层进行概括
①示例:叶三看画② 叶三懂画 ③叶三评画 ④ 叶三藏画
4、小说多处地方写到了叶三赏画的情节,这些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意义何在?
明确: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有朴素生活经验的、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真心爱画、真正懂画的果贩叶三;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从善如流的画家季匋民;赏画的情节写出了二人彼此欣赏和朴素情谊
5、把本文与《项链》作比较,说说这篇小说读起来和一般的小说有什么不同?你喜欢这种不同吗?
明确:《项链》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始终扣住“借、失、赔、议”这些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天衣无缝而这篇小说我们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所具有的清楚的的线索、强烈的冲突紧凑的情节,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作者以散文化的笔法,以一种更贴近生活常态、更亲切自然的方式叙述身边的人和事,人们称这种小说为“散文化小说”
(二)赏析本文中蕴含的“美”
1、情谊美
明确:我们再来看叶三这个人物,的确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甚至可以说天底下这样的果贩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 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与众不同,他身上有吸引我们的地方: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引发我们由衷的喜爱和尊敬
2、风俗美
明确:汪曾祺是位懂画、能画的作家他的小说也充满着画意在小说叙事中插入一些风俗轶事的片断,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到来作者就是通过这种绘画的手法在小说中,把那些旧社会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故乡那司空见惯的风俗人情,再经过自己的匠心独述,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以及一卷卷清新淡雅的南方水乡的风景画,鲜明、具体、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又将朦胧、含蓄、丰富的底蕴留在读者的想象中,因而读汪曾祺的小说就有一种如同赏画般历久弥新的审美感受力在文本里写到卖水果的叶三这个人物时,作者巧妙地通过他所卖的水果,简简单单地几笔,就勾画出了当地的一幅物产风俗图: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上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密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这样,用水果标示一年的光景,将四季时节与水果联系起来,从冬到夏,从春到秋,好像把当地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情画一幅幅地在小说中展现给读者看:冷暖相关的气候、美丽的景色以及丰富而诱人的特产
3、人性美
明确:文本中处处体现了人性之美、人性之善,如: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道一声“得罪”就走了再如: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做儿子的心里不安其实这样的人性之美处处体现在汪曾祺的文章中,在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4、语言美
明确:汪曾祺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他们希望自己的语言雅致、精确、平易”在《小说笔谈》中,他强调“语言的惟一标准,是准确”
提问: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味儿,你最欣赏小说的什么地方,并说出它的好处
(1)叶三家老二卖布:“量布、撕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嗤——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干净利落”语言和他所描写的动作一样,准确、干净、利落
(2)“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让人想像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下文说:“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也带到了很多看后的读者眼前,我们似乎能看见那些美丽的果子,闻到那扑鼻的香气
(3)“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可以想见其饱满脆嫩香白杏,顾名思义,一定是又香又白,“白得像一团雪”还有“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的樱桃,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粗如小儿臂”的山药,“大如拳”的百合……这些准确生动的文字,组成了鲜明美丽的画面,文字中有画,也有诗
三、小结
问题设计:小说这样结尾——“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这似乎是一个平淡到了极点的结尾你喜欢这个结尾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设计一个怎样的结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怎样回答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体现自己的独特认识与想像力)
(1)提供两种不同的思考与分析:
1喜欢这是一个平淡到了极点的结尾,也是一个自然到了极点的结尾这是人的必然结局:死了,埋了几个字,由生转到死,收尾干净利落,无尽感概尽在不言中这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叶三视这些为生命,无论生死,都要与它们相伴左右也符合作品的整体风格:平淡朴素中的深长韵味
2不喜欢可以写得更有波澜,更有余味
(2)结尾的不同设计:
捐赠给博物馆,供大家一起欣赏
世事无常,家道中落,儿子们无奈变卖了这些画
这些画被凯觎已久的人掘墓盗去,流落四方
教师总结:总之,叶三是一个好的鉴赏家,他在鉴赏画家的作品,画家却在鉴赏他的人品;他不经意间走进了艺术的殿堂,艺术却伴随他走进天堂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大家炼就一双这样的慧眼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品读与探讨
2、课外拓展阅读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附板书设计:
鉴赏家
汪曾祺
(一) 探讨本文情节结构
(二) 赏析本文中蕴含的“美”
1、情谊美
2、风俗美
3、人性美
4、语言美
篇3:鉴赏家汪曾祺课件
鉴赏家汪曾祺课件
教学目标:
一、掌握“别扭 恪守 埋怨 绰号 干瘪 窥视 ”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了解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
三、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人物形象
四、赏析“融画入文”的叙事手法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人物形象
二、赏析“融画入文”的叙事手法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小组合作,课堂交流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识 记 字 音
亲(qìng)家 萝卜(bo)
亲(qīn)属 占(bǔ)卜
遗(yí)嘱 奔(bēn)放
厚遗(wèi) 投奔(bèn)
装模(mú)作样
模(mó)范典型
2.识 记 字 形
丝篾 笨拙
诬蔑 相形见绌
抻纸 谄媚
伸展 露馅
凝重 飘逸
疑虑 漂泊
怅然 一炷香
账单 顶梁柱
3.词 语 辨 析
【迟钝•愚钝】二者都有“不灵活”的意思。不同的是:“迟钝”是指反应慢,思想、行动不灵活,如“他现在老了,反应有些迟钝”;“愚钝”是指愚笨,不伶俐,语义较“迟钝”重,如“他为愚钝”。
【景色•景致•风景】三者都含有“风景”的意思。不同的是:“景色”和“景致”在句子中一般只用作主语和宾语,而“风景”除了用作主语、宾语外,还可以用作定语,如“风景区”“风景画”“风景照片”等,这些定语都不能换作“景致”“景色”。另外“风景”还有比喻用法,如“煞风景”,而“景色”“景致”没有这种用法。
熟 语 辨 析
【眉清目秀•美如冠玉】二者都形容貌美。其区别是: “眉清目秀”形容美而不俗气,男女都可用,如“好一位眉清水秀的漂亮姑娘”;“美如冠玉”含有比喻成分,比喻极美,限用于男子,如“只见他美如冠玉,一身帅气”。
【高谈阔论•高谈雄辩】二者都有大发议论的意思。其区别是:“高谈阔论”可指空泛地大发议论,也可指言谈高妙,可直接带宾语,如“这位演讲者一番高谈阔论,很快就吊起了与会者的胃口”;“高谈雄辩”指能言善辩,长于说理,如“这个律师所”的律师个个高谈雄辩,身手不凡“。
【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二者都有“毫无事实根据”的意思。其区别是:“道听途说”侧重于根据不足,多指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轻率地把听到的无根据的传闻,当作议论、办事的根据,“这些道听途说,没有任何事实根据”;“捕风捉影”侧重于没有丝毫的事实根据,多指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而信以为真,于是胡说八道或胡乱行动,语义较“道听途说”重,如“他们捕风捉影,夸大其辞,唯恐天下不乱”。
4.熟 语 释 义
意在笔先: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装模作样: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样:模样、姿态。
二、走近作 者
汪曾祺(1920—)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篇4:汪曾祺的《鉴赏家》
『鉴赏家』,出自于汪曾祺先生笔下的一篇短篇小说,之所以吸引我想要我去阅读,是他的题目,很简单的很明瞭的题目,却让人想知道到底在鉴赏的是甚么,甚至会去幻想的是这位鉴赏家到底有甚么特殊的地方。
在这篇小说中,我觉得最可回味的段落呢,是作者描写叶叁在各个季节卖的果子时这段,「立春前后,卖青萝蔔。‘棒打萝蔔’,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入冬过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为什么说这段最可回味呢?我读这段落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过,脑海中却浮现出一个又一个果子,从大小、颜色、形状等,都可以清晰的呈现。特别喜欢作者运用的比喻,「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这类能完整呈现的比喻。而且正因为这些口语化的词汇,赋予了生活的气息,加上这些比喻,使得语言更生动,形象清新优美;每个时间段的顺序,层次相当的清晰易懂。
而描写最动人者呢,我觉得是叶叁,但又不单单只有他而已;季匋民,这个全县第一大画家,也是描写得相当动人的。描写叶叁,从他卖水果到挑水果再到买水果,这些段落已经细緻的刻画出这样勤快、精明的一个人,接着到评画的动作,语言,「‘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又将叶叁的阅歷丰富,有智慧,描写出来,準确而又话语极少的评论中,字字是金,从中挑出了季匋民的不是,围绕着‚鉴赏家‛来描写叶叁,说明他真的是一个很专业的鉴赏家。又为什么说季匋民也是描写的最动人的呢?因为我觉得在描写叶叁的同时,季匋民也是有相对的唿应,才能衬托出叶叁的这样的一个形象人物,所以描写季匋民的动作,语言甚至是他的画风,都有一定的打动人心之处。
这篇小说中,最难忘的情节,季匋民送叶叁很多画,有时还捡起季匋民不满意的画,全部都收藏起来,都放在叶叁他自己的棺材里面。不只这样,季匋民死了之后,他的画增值了,很多人都想专门收藏他的画,而知道叶叁手裡有很多他的画,都跑来想要跟叶叁买,不过他却都一一拒绝了。最后还有一个相当虔诚日本人特地远道来找叶叁,希望能见到他收藏季匋民的画,叶叁因为觉得他远道而来,所以拿出画让他欣赏,但看完后,日本人也想买这些画,不过最后还是被叶叁拒绝了。
我认为叶叁是个勤快、精明的'人,从他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这裡可以看出;而且因为这样,所以他的阅歷也相当丰富,还可以从最后面看出,他不为了钱而卖掉季匋民的画,说明他淡泊名利。
虽说叶叁是个卖果子的人,但整篇文章看起来一点也不会与他是「第一个鉴赏家」有任何衝突。叶叁鉴赏的能力,正是从卖果子的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而对美的纯粹赏识,不追求名利的品质,正是反映了卖果子生活中的乐观、热情以及智慧的人生态度。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当你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同时,你也在这种职业中,学习以及培养了其他职业的能力,不知不觉,或许这是两种天差地别的职业,但一定会有共通性。我觉得这篇小说很有独特性,因为它不像一般小说有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衝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大纲。
它只是简单写了叶叁的生活,和画有关,和季匋民有关,这些小事,这种特色便是类似于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概念。我觉得对我来说是新鲜的小说结构。全篇围绕着叶叁这名「鉴赏家」来写,在我看来,总结了真正的鉴赏家应该具备的叁大特点:一、用最真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生活,处处感悟生活中的美,多累积生活歷练且拥有超高的审美能力;二、用最简单精练的语言去表达艺术中的美,且一定要发自肺腑,必须长期对艺术的细微观察和沉迷研究;叁、不为了金钱而动艺术的美,淡泊名利,用最真的热情将艺术视为生命。叶叁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季匋民深厚的友谊,他身上这样与众不同的气质,品质,引发我的思考,也引发我对这篇文章的热情和喜爱,将很平凡的卖果子之人,昇华成这样受人尊敬的对象,这是我读这篇小说后最大的感想。
篇5:汪曾祺鉴赏家赏析
汪曾祺鉴赏家赏析
《鉴赏家》是作家汪曾祺的名篇,我和小说中主人公叶三同是果贩,我以水果商贩的视角来鉴赏《鉴赏家》,用平民化语言,心理式描述,随笔式自由,家常式交流,谈谈我的感受和理解。
我是“汪迷”,迷上作家汪曾祺后,写了两篇赏析文后。我和汪曾祺夫人施松卿侄子施行老师,在网络上不期而遇了。施老师今年85岁高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退休教师。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副理事长,现在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乐观豁达。笔耕不缀的老者。
施行老师进入八旬之后,才开始文学创作,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而且精神矍铄,文思泉涌,愈战愈勇,81岁公开出版了《汪曾祺文学阅读词典》,82岁合编出版了《文史趣闻百篇》,83岁出版了自传体《玩年集》,84岁又合著出版了《上外情》。最近又合编出版了《难忘的苏俄岁月》,现在仍在写作,时常应邀到上海高校做文学与人生讲座。其精神和毅力着实令我钦佩,值得我终生去学习。
施行老师不认为自己进入垂暮之年,而是进入大玩特玩之玩年,施老师把他的4句人生箴言告诉我:
“玩年靠文学熏陶,生命靠激情燃烧,身体靠健康保障,信念靠理想塑造。”以励共勉。
施老师对我很感兴趣?问了我很多问题?问我是如何迷上汪曾祺了?问我一个水果小商贩怎么会迷上读书写作的?问我的学历?问我的家庭?问我现在有什么生活困难?让你很自然地感受到,施老师的悲悯情怀。
施老师的年龄正好是我的两倍,他儿子只比我小两岁。我们没有年龄和身份的隔阂,每天早晚相谈文学,谈人生,谈养生。和我说不为人知的汪曾祺的家庭趣事。说我很像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中的主人公叶三呀?如果你没读过这篇小说,值得你认真一读。
汪曾祺的小说名篇《鉴赏家》说的是两个身份迥异的人,画家和果贩。演绎着“伯子牙摔琴知音”生死相随的佳话。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教育意义,当属中华文化之魂宝,也当之无愧。
《鉴赏家》第一句话,以“全县第一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鉴赏家是叶三。高屋建瓴,统领全篇。
“鉴”就是鉴别,分辨。“赏”就是融通,欣赏。鉴赏家首先是会“鉴”,然后是会“赏”。会鉴会赏方可成家。称为“家”的人也一定在某一专业领域学识,经验见解都是顶级的。
一个水果商贩被称为“全县第一鉴赏家”,我都不可思议?全县的那么多书画界同仁,品位高雅的文化人。鉴赏的水平就不如水果商贩叶三?带着一个个疑问,我还是百思不解?在网上读完这篇小说了,作品赏析也基本完成了。自己看后就是不满意?无法交稿?遇到瓶颈了,怎么办?
我茶饭不思,无法进行下一件事情。我以前写作品赏析都是做完读书笔记的,记录若干内容要点后,形成整体思路了,才去下笔的。我终于找到原因了。第二天上午,再去图书馆查找汪曾祺的作品,果不然,原著与网上的江苏文教版是有删减的。整整一下午,静下心来,边读边做读书笔记。一切重头开始。
叶三,他专给大宅门送水果的,也就给二三十家送,他送的果子,都是“大、匀、香、甜、好看。”不用挑,个个好。他不是开铺子的。也不是摆地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这一点与我不同,我是摆摊的,我去拿货是批量的,也常常给单位和个人送水果的。
大画家季陶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就是每画一张画,都要喝上二斤花雕酒,吃半斤水果。他画画时是任何人不允许进画室的。但叶三是例外,他送水果不须通报直接进入。时间久了,叶三还经常帮画家磨墨,抻纸等,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敢出。有时候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吸一口气或小声的惊呼。就这样,画家以为叶三真懂,这种赞赏是发自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谄媚。两个人配合非常默契,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一定是画家的得意之笔。
叶三对季匋民的赞美和懂得,是发自内心的真懂,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叶三的懂得来自于和季匋民日久生情的感情,来自于对画家的尊重和欣赏,更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智慧,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凡搞艺术的人都很有个性的,季匋民也不例外。他不善应酬,独善其身,洁身自好。很少去亲戚家应酬。反感不懂的人对他的画品头论足。更讨厌那些假名士似通不通,卖弄自己的高雅博学。
季匋民的诗书画俱佳。画是大写意,笔意俱到,笔致舒朗,善于空间。不染尘埃正是季画的高贵气质所在。季匋民最佩服的画家就是扬州八怪李复堂,他的功夫最深,大幅小品都好,有笔有墨。画风也奔放。也严谨,也浑厚,也秀润,不装模装样。
叶三是沉着稳重,有素养的人,这与他的市井出身没有多大关系。叶三话语不多,一旦说出来就是字字是金,击中要害,有理有据说出画的毛病,让季匋民心悦诚服,有畅快淋漓之感。“知音说给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就是这个道理。他认为叶三才是真正的鉴赏家。
不信,你就看看我的逐条说明,让你信服。从叶三和季陶民论画中。就能看出叶三的见多识广,阅历丰富。他的经验就是从生活细节中做出准确判断。有一次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这画好不好?叶三并没有急于回答,慢慢说出:
“好。”
“紫藤里有风。”
画家道:“唔,你怎么知道的?”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提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看后道:
“这是一只小老鼠。”
季问:
“何以见得?”
叶答: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季答:
“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他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很大,莲子饱。墨色很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于是,季匋民展开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这就是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平实质朴的文风,民间口语话突出平凡人物的性格,只有叶三才能说出“紫藤里有风”“这是一支小老鼠”“红花莲子白花藕”的直白之语。让恬淡平静的画家与朴实智慧的叶三人物形象精致地重叠在一起。
更有一次让季匋民叹服五体投地,是叶三慧眼识珠,在一果户中用4张苏州片换出来他家橱柜里李复堂四开册页,果户看漂亮娇艳的苏州片,还很高兴。叶三送给季匋民看后喜出望外,啧啧称羡说:
“知我者叶三也。”
神眼力,真品!就这样,画家和果贩的心灵越走越近,成为生死相伴的知己。没有心灵的吸引谈何“知音?”
高手往往在民间。叶三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真的喜爱,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由一个单纯的欣赏者到季匋民的作画的参与者,评判者。两个人奇妙的完美组合,弥足珍贵。
季匋民送了叶三许多画。叶三有个学名,叫泽之。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或题“画与叶三”。一次季匋民说:
“这张不题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
叶三说:
“不卖,一张也不买。题与不题也不卖。”
叶三50岁生日,两个儿子给他做寿。
叶三说:
“你们不用给我做寿,你把四爷送给我的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早早把寿准备下了,讨个吉利。”
两个儿子都是开布店的,生意还很好,提出来说爹不要风里雨里去送果子了,做儿子心不安,我们养得起你。
叶三道:
“不行,我就是为了你季四爷一个人,我也得送果子。”
多么朴实,铿锵有力的回答。
叶三知道:“水果是季匋民的必须,作画是季匋民的生命。我岂能让季匋民吃不上我的水果,画不了画?”
叶三把季匋民送给他的画都珍藏在他的寿材里,一直无比珍惜,保留着。
10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再也不卖水果了。但是每当四季八节,叶三还是四处寻觅最好的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很多人要买他的画,就是两个字,“不卖。”有个日本人慕名远道而来收藏季匋民的画。叶三才把画拿出来让他看。日本人非常虔诚,洗洗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三拜,然后,才展开。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然后说:
“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还是说;
“不卖。”
日本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叶三之所以称为全县第一鉴赏家,季匋民的唯一鉴赏家,因为只有叶三最懂他,这份懂得是发自内心的懂,是不含任何功利色彩的`懂,自然流露的惊讶和赞美的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眼睛发现不了美。你的心灵就无法体验和感知。用纯净的心去欣赏的艺术,才是无价的艺术。
汪曾祺的散文《鉴赏家》让我如此入心,有了那么多感慨!这与我是果贩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叶三身上找到我的影子。我向果贩前辈叶三致以崇高的敬意。无论何时如果有人问我?我人生最大的财富是什么?我会骄傲而自豪的回答:“就是我果贩生涯中的历练,他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战斗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洞察社会的能力。”
《鉴赏家》的艺术特色,朴素自然,简单精炼,干净利落的语言,字里行间不做作,清晰流畅,内心只有大境界的人才会有大蕴藉是名篇,也惯用了汪曾祺平淡无奇显意境深远的写作风格。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独特的口语化。寄寓作者深厚的人文思想,独具匠心的结尾,力透纸背的凄凉,深化了主题,上升到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高度。
“士为知己者死”“死也护画酬知己”。叶三的确做到了。身为果贩的我,我对叶三的个人气节表达深深的敬仰和赞美。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传奇,令人震撼的悲凉壮举。这些天来一直深深感染着,令我荡气回肠。
伯牙弹琴,樵夫子期倾听。季匋民作画,果贩叶三鉴赏。“子期摔琴谢知音。”“叶三至死不售画”两个千古至交的典范。在信仰缺失的时代,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今天。我要高歌“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和“叶三至死不售画”的壮举,传播中华民族经典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都从自我做起,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孝敬父母,珍惜亲情,人人互助友爱,彼此真心相待。人间自有真情在,世界总会一片心灵的净土,呼唤心灵回归,让道德存在,读书,就是最好的遇见。写作,就是最好的修行,在修行中不但完善,提高自己。
新年第一天,我来鉴赏《鉴赏家》最大的意义:告诉大家,人生需要真正的知己,需要纯真的友情。需要彼此的信任,只要你用本真的眼睛看世界,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就在平凡的生活。只要你用真诚的心,热爱人生,感悟生活,欣赏生活,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鉴赏家。”
评汪曾祺的《鉴赏家》
最近,我偶然翻到一篇小说,就是汪曾祺的《鉴赏家》。刚翻开那本书,我根本就没有准备看这篇小说,因为鉴赏一类的东西给我一种呆板无趣的感觉。等到我把其他的文章都看完,实在没东西看了,才不情不愿地开始看这篇小说。当然,说到现在都是一些题外话了。主要想讲的是我十分庆幸没有错过一篇好的小说。
当我不情不愿地翻看它,只看了一个章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也许是汪曾祺描述的那个时代吸引了我,也许是他的质朴又生动的语言吸引了我,总之,我被迷住了。我把那篇小说前后一口气看了三遍。
小说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四爷和叶三。四爷是一个真正的画家。他在当时已经久负盛名。他住在大红门里面。叶三是个给大户人家送果子的,天天在红门里进进出出。于是叶三有机会见到四爷。他总是把最好的果子留给四爷,因为四爷爱在作画时喝点小酒,喝酒时只用果子作下酒菜。叶三非常欣赏四爷的画。
四爷作画时不喜欢别人在跟前,只有叶三例外,因为四爷觉得叶三是真得懂画。他觉得满意的地方,叶三总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叶三也很喜欢看四爷作画,他总是屏气凝神,在四爷画的相当满意的地方吸气。
在他们长时间的交往中,叶三得到了四爷的很多画,每一幅上都留个名。后来四爷去了,他的画变得更值钱,很多人找到叶三家去,要买他手中的画,他都没有同意。后来叶三也去了,他的棺材里除了他的遗骸就是四爷的画。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觉想起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我觉得高山流水觅知音。古往今来,对于美的感受,从来都不分阶级,不辨年龄。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真正的知音也是难寻的。
篇6:汪曾祺鉴赏家阅读答案
汪曾祺鉴赏家阅读答案
【原文】
鉴赏家
汪曾祺
(1)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2)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
(3)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4)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匀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5)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他还知道,他如果随声答应,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的应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6)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匐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甸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匀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7)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匋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8)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
(9)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10)季匋民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入来拜望叶三,叫“迂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迁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11)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匍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有删改)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问题】
17.小说题为“鉴赏家”,开篇却叙述叶三卖果子、买果子,为什么?(3分)
【答】▲
18.第(5)段为什么要刻画假名士的形象7(3分)
【答】▲
19.叶三在鉴赏季匐民的画作时“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请结合(6)(7)两段,分析叶三具有很高的鉴赏力的原因。(3分)
【答】▲
20.结合全文,概括主人公叶三的特点。(4分)
【答】▲
21.汪曾祺的小说“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看似平淡的语言却极富情感。细读最后两段,说说其中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4分)
【答】▲
【参考答案】
篇7:鉴赏家汪曾祺阅读答案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篇8:鉴赏家汪曾祺阅读答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 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 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
(2)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3)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6分)
(4)小说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结尾,有人认为他的做法值得称赞,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1.(25分)
(1)(5分)选B给3分,选C给2分;选E给1分。(A项中的假设有过于肯定之嫌,会评画不见得可以当画家;C项中“不失华丽”有误。E此小题的细节,能体现出画家的率性,“旷达超脱”语意略重。另,此细节还有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铺垫的作用。)
(2)(6分)①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②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为他是个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③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④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3)(6分) 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②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③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④叶三与画共存亡。(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4)(8分)答案要点一:他的做法值得称赞。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全文的升华。是他们懂得对方,珍惜对方的表现。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8分)。
答案要点二:他的做法欠妥。这是叶三自私的做法,会让季陶民作品永远不见天日,不再有被欣赏、认可的机会。这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一,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将《兰亭序》带进坟墓,却让作品永远不见天日。(8分)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提出观点1分。联系文本分析3分,举出恰当拓展事例2分,联系拓展事例的分析2分。)
篇9: 《鉴赏家》读后感
最近,我偶然翻到一篇小说,就是汪曾祺的《鉴赏家》。刚翻开那本书,我根本就没有准备看这篇小说,因为鉴赏一类的东西给我一种呆板无趣的感觉。等到我把其他的文章都看完,实在没东西看了,才不情不愿地开始看这篇小说。当然,说到现在都是一些题外话了。主要想讲的是我十分庆幸没有错过一篇好的小说。
当我不情不愿地翻看它,只看了一个章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也许是汪曾祺描述的那个时代吸引了我,也许是他的质朴又生动的语言吸引了我,总之,我被迷住了。我把那篇小说前后一口气看了三遍。
小说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四爷和叶三。四爷是一个真正的画家。他在当时已经久负盛名。他住在大红门里面。叶三是个给大户人家送果子的,天天在红门里进进出出。于是叶三有机会见到四爷。他总是把最好的果子留给四爷,因为四爷爱在作画时喝点小酒,喝酒时只用果子作下酒菜。叶三非常欣赏四爷的画。
四爷作画时不喜欢别人在跟前,只有叶三例外,因为四爷觉得叶三是真得懂画。他觉得满意的地方,叶三总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叶三也很喜欢看四爷作画,他总是屏气凝神,在四爷画的相当满意的地方吸气。
在他们长时间的交往中,叶三得到了四爷的很多画,每一幅上都留个名。后来四爷去了,他的画变得更值钱,很多人找到叶三家去,要买他手中的画,他都没有同意。后来叶三也去了,他的棺材里除了他的遗骸就是四爷的画。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觉想起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我觉得高山流水觅知音。古往今来,对于美的感受,从来都不分阶级,不辨年龄。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真正的知音也是难寻的。
★ 汪曾祺鉴赏家赏析
★ 机密花园阅读答案
【汪曾祺鉴赏家全文概括(精选9篇)】相关文章:
汪曾祺的散文《花园》2022-12-05
《想北平》说课稿2022-09-28
想北平说课稿苏教版2022-07-27
汪曾祺的文学特点2022-08-15
《金岳霖先生》的教案2023-07-06
汪曾祺散文《金岳霖先生》2023-04-27
《想北平》的说课稿2022-10-05
受戒作品读后感2022-09-02
胡同文化教案2023-05-24
批评家需不断清扫自己的园地阅读答案202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