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应龙历史记载典故

时间:2023-08-14 08:17:2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千年应龙历史记载典故(精选10篇)由网友“怕什么真理无穷”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千年应龙历史记载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千年应龙历史记载典故

篇1:千年应龙历史记载典故

一、千年应龙历史记载

《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楚辞·天问》:“河海应龙,何画何历?鮌何所营?禹河所存?”

《淮南子·墬形训》:“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

《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云笈七签·纪传部》:“蚩尤率魑魅魍魉,请风伯雨师,从天大风而来,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风伯雨师及天下女袄,以止雨于东荒之地,北隅诸山,黎土羌兵,驱应龙以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

《太平御览·卷五十七》:“枯泽非应龙之泉,平林非鸾凤之窟。”

《太平广记》:“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

《帝王世纪》:“又征诸侯,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丘”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人人赋》:“驾应龙象舆之蠖略逶丽兮,骖赤螭青虬之<虫幽>蟉蜿蜒。”

《汉书·叙传》“应龙潜于潢污,鱼鼋媟之,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躆颢苍也。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

《三国志·吴书》:“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

《晋书·列传第二十一》:“乘云车电鞭之扶舆委移兮,驾应龙青虬之容裔陆离。俯游光逸景倏烁徽霍兮”

《宋书·福瑞志》:“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

《新唐书·列传第十三》:“应龙之翔,云雾滃然而从,震风薄怒,万空不约而号,物有自然相动耳。”

《元史·舆服志》:“应龙旗,赤质,赤火焰脚,绘飞龙。”

应龙分有两种,一为毛犊与羽嘉所生,生凤凰、麒麟,天地间独一无二,于五方主中央、五行司土,为云雨雷霆、沟渎河川之神,亦是天龙之神,后为天神太一之妃,号曰顺天佑畿辅时应龙神。二则是龙修炼一千五百年所化,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为应龙,是中国龙进化的最终阶段。

二、千年应龙历史历程

“龙”为生活于海中的神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应龙属于龙的其中一种。关于应龙的文献记载,见于《山海经》:“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应龙最早出现是在先前的黄帝时期,《山海经》和《史记》就有记载。大意是以黄帝为首的黄河流域部落与以蚩尤为首的长江流域的部落发生战争,双方都使用各种神奇的动物来帮忙。黄帝这边的应龙擅长“蓄水”,蚩尤那方也有擅长呼风唤雨之灵物,本领较应龙更胜一筹,大雨飘向黄帝这边。

黄帝处于弱势,就请天女“魃”帮忙止住了大雨,一举歼灭蚩尤部落。应龙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杀了蚩尤和夸父,训练了中国第一支骑兵。因蚩尤颈血飞溅形成的蚩尤之旗封锁天穹而无法回天,就悄然来到南方蛰居在山泽里,直到黄帝鼎湖炼丹,应龙为黄帝推算出了丹成之日,才在丹成之时驼黄帝与其臣子升天成仙。

此后应龙受天帝之命助大禹治水,再度被禹带到了人间,成了禹的好友。治水时负责导引主流洪水,无名群龙负责其余支流,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

再后来,应龙则作为封建皇权的象征--黄龙在皇家御用龙纹器皿中出现,但其最大特征的羽翼已经于宗周中叶起逐渐演化为云纹。

三、千年应龙传说事迹

应龙的最早实物记载,应是内蒙古考古发现的75前应龙纹,而最早的典籍则见于《山海经》中,仅就神话而言,则是在女娲时代。

应龙的父母名叫毛犊、羽嘉,是世间一切飞禽、走兽的祖先。而应龙本人则名叫庚辰,生下了凤凰、麒麟。是黄龙之神,行云致雨之神、沟渎河川之神、顺天佑畿辅时应龙神,天之后妃,天神太一之妃。

庚辰除了生下凤凰、麒麟之外,也是龙族的祖先,即是所谓的祖龙,而且只有如应龙这样,生有羽翼的龙才能算是真龙。庚辰最早居于天上世界,为了帮助女娲能够顺利补天,而下凡为女娲驾车,带女娲朝见天帝。

后来庚辰为助黄帝争夺帝位,第二次下凡,先是一力鏖战虎豹熊罴四兽,继而杀蚩尤、斩夸父,几乎耗尽神力而无法回返天界。但没多久,应龙神力便已恢复,黄帝于鼎湖铸鼎,便有应龙下降,带着黄帝与其一干重臣升天成仙,黄帝由此号为太一君。

到了大禹时期,早已回返天界的庚辰竟然三度下凡!第三次从天界来到人间,助大禹平治水患。此时的庚辰神力更有精进,沛然的神力使应龙轻轻划动龙尾,便能画地成江,开辟出了如今的长江。除了尾画长江之外,庚辰甚至还动用她的无上伟力,开辟了能使水族进化为龙的,传说中的龙门。

到了治水末期,主要干流、大部分洪水都已经大功告成,只剩淮水、涡水两条水系未能成功。而淮、涡这两条水系治水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淮、涡水神无支祁的阻扰。在无支祁的阻扰下,竟然害得大禹三次失败。于是庚辰又一次独力出战,终于擒获了妖猴无支祁,将这个齐天大圣的原型,水猿大圣无支祁,关押在了龟山之下。由此,大禹治水终于大功告成。但治水成功之后,庚辰并未直接回到天界,而是去往东海,不知所欲为何。

在清代小说家的演义之中,庚辰到此将化为僵尸的旱魃斩杀。但现实如何,古来神话如何,无考。

篇2:应龙历史传说记载

一、应龙基本介绍

应龙既是大力神,也是上古战神、最早的兵家,太一之妃,其实力更胜烛龙。应龙寓意盖世功名,训练了中国第一支骑兵,撰写了十二生肖名表。传说应龙是一尊曾于混沌划分阴阳、孵化创世神盘古的巨神,她的泪水形成了阴间黄泉,还有传说她化身成了天上的星座。

涿鹿之战中曾助轩辕黄帝,与蚩尤作战,杀蚩尤于凶犁之谷,捕猎夔牛;亦曾助禹治洪,以龙尾划地成河以引导洪水入海,并且擒获无支祁,捉拿相柳。外型被描述为带翼的龙;同时也被认为是龙、凤与瑞兽的鼻祖。

二、应龙概述

应龙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又叫应龙神,是传说中的真龙与龙中之龙,除了是龙族始祖外,还曾生下了建马、麒麟、凤凰。应龙也是瑞兽的鼻祖,与人类的起源有关,与女娲、伏羲等神人一样,是始祖类的大神。

不仅如此,应龙也曾开辟混沌、划分阴阳,是堪比盘古的巨神,其实力更胜烛龙。应龙拥有一颗能令人复活九次的明珠,传说她的眼泪形成了阴间黄泉,还有传说她化身成了天上的星座。

应龙是大力神、上古战神、太一之妃,也是黄龙,曾于混沌孵化创世神盘古,为夏朝图腾,五方主中央,五行主土,为五大星野中的中土主,和天之四灵并列。

应龙龙是不凡之物,寿命奇长,应龙更是龙中之贵,代表了皇家身份,如需求雨,也是应龙最为灵验。

应龙本是天上飞龙,有“飞龙在天”之称,与国家起源有关。传黄帝战蚩尤时应龙捕猎夔牛,徒手毙杀蕲蛇精,杀九头妖,连斩蚩尤、夸父,但也因蚩尤颈血飞溅形成的蚩尤之旗封锁天穹而无法回天。应龙还训练了中国第一支骑兵。

大战胜利后,黄帝于鼎湖炼丹,也是应龙为黄帝推算出了丹成之日,再后黄帝驭应龙升天。

此后应龙受天帝之命助大禹治水,再度被禹带到了人间,成了禹的好友。治水时负责导引主流洪水,无名群龙负责其余支流。

应龙除了导引洪水,也为大禹征战,曾顷刻斩杀三条虬龙,擒无支祁、捉相柳,驱逐共工,而且还到处开山辟岭,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除了画地成江河之外,应龙还开辟了孟门、壶口、龙槽、龙门,有了应龙的神力,方使九州水患平息,四海平安。

龙门又叫伊阙,《龙门赋》赞颂道:“阙之所成兮,得应龙之伟力”。龙门上空盘旋着应龙,一旦鲤鱼跳过了龙门,立刻就变成了一条龙,这就是鱼跃龙门的传说。

三、应龙历史传说

应龙是黄帝身边的一员大将,对骑马当然更感兴趣。她积极协助王亥驯马,练习骑马。就在这时,一件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清早,王亥、应龙起来练马,忘记把栏杆门关上,一只老虎乘无人时闯进圈里,把可爱的小马驹咬死,正张口要吃的时候,被人们发现了。老虎来不及吃掉小马驹,跳出栏杆逃走了。王亥和应龙一见小马驹被老虎咬死,气得快要发病,立刻带上弓箭,骑上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们一口气奔跑了几十座山。终于找到了这只老虎。两人看准目标,连发几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

在返回路上,王亥、应龙又骑在马上顺便射死了几只鹿。不料他们的行动,引起了风后的注意。风后一向智多谋广,他脑子一动,便对黄帝说:“既然骑在马上能追老虎,能射杀野兽,那么,打仗时能不能也骑在马上,追杀敌人?”风后建议黄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猎的人,今后出外打猎,一律不许射杀野马。凡能捉回野马者,给予奖励。”

黄帝不仅同意这个建议,而且自己也开始练习骑马。他命应龙、王亥对捉回来的200多匹野马要精心饲养,进行训练。应龙专门挑选200多名精干的小伙子,每天从早到晚,既驯马,又练人。经过两年多的训练,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就这样诞生了。这支骑兵在后来的涿鹿大战中起了重大作用。

篇3:诸葛亮历史典故记载

一、诸葛亮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1],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早年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后随刘备夺得汉中并被任命为蜀汉丞相,主持朝政。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234年病逝于五丈原,追封为忠武侯。

二、诸葛亮历史记载

建安十三年(2),刘表的长子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宠爱少子刘琮,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不为之谋划。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刘琦对诸葛亮说:“如今我们两个向上到不了天,向下接不到地,就我们两个人,话出自你口,进入我的耳朵,无他人知晓,现在可以说了吗?”诸葛亮无奈之下对刘琦说:“你难道看不见历史上申生在国内导致祸患,重耳逃亡在外而获得生存吗?”刘琦意识到诸葛亮让他外出以自保。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当时托名为汉相的曹操统一北方后,率20万大军南下荆楚,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诸葛亮劝说刘备,及时攻打刘琮,可趁机占领荆州,刘备不忍。刘备在樊城知道曹操大军南下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同年,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

三、诸葛亮主要成就

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他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是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变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变蜀土人士,专权自态,君臣之道,渐以陵替的态势。与儒家“崇礼”治世的观点不同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攘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因此,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篇4:嫦娥奔月历史记载典故

一、嫦娥奔月历史记载

最早纪录嫦娥事迹的是商代的巫卜书

秦代王家台秦简《归藏》,于1993年3月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其中的《归妹》卦辞为: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

西汉初期的《淮南子》(公元前139年成书)。其中使用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作为典故引用:“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的注解中写道:“姮娥,羿妻也。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晋代干宝所著《搜神记》中的记述并认为是引自《灵宪》。

南朝齐国的刘勰在成书于公元501至5的《文心雕龙·诸子》篇中记载:“《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

南朝梁国萧统在《文选》中选入了王僧达的《祭颜光禄文》,其中有“凉阴掩轩,娥月寝辉”的句子。

南朝梁国刘昭编写的《后汉书·天文志上》补注引东汉张衡所著《灵宪》曰:“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

唐朝的李善在注释时写道:“《周易》、《归藏》曰,昔日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同样提及《归藏》中嫦娥奔月的记录。

唐代《初学记》引用古本的《淮南子》,其中的版本则是:“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唐代李商隐在《常娥》一诗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间接提及嫦娥奔月。

二、嫦娥奔月历史历程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山海经》中古天帝——后羿的妻子、帝俊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恒娥(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嫦娥,又作常娥。也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

神话中因服用帝俊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在东汉之前,无资料明指嫦娥与俊是夫妻关系,《归藏》对照卦象解释可能为夫妻。直到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明嫦娥是帝俊之妻。在部分民间传说中,将嫦娥与道教神话的月神太阴星君合并,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

三、嫦娥奔月传说事迹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晒得大地直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

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有个叫逄蒙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大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原名: 姮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大羿一丸仙药。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哩。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逄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大羿的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逄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大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逄蒙周旋。逄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篇5:盘庚历史典故记载

盘庚人物简介

盘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详,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十九位君主(不计太丁)。

阳甲死后,盘庚继位,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盘庚病死后葬于殷。

盘庚历史记载

继承王位

商朝自商王仲丁以后,国势逐渐衰落。当时废弃嫡长子继位制度,常拥立诸兄弟和他们的儿子继位,他们常争夺继承权,造成商朝九代混乱,诸侯都不来朝见,史称九世之乱。

盘庚的父亲是商王祖丁。祖丁死后,祖丁叔父商王沃甲之子南庚继承王位。南庚死后,祖丁之子、盘庚的哥哥阳甲继承王位。阳甲统治期间,商朝国势继续衰落。阳甲死后,盘庚继承王位。

两次迁都

盘庚即位之初,商朝国都位于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约公元前13,盘庚决定渡河南下,迁到商汤的故地亳(今河南商丘)定居。当时商朝已经五次迁都,朝廷居无定所。因此民众相互慨叹,都发怨言,不想搬迁。

盘庚于是晓谕诸侯和大臣说:“从前,先王成汤和你们祖先共同平定天下,一切法则都能遵循。舍弃这些好的法则,而不努力实行,凭什么成就德政呢?”。于是渡黄河南下,迁都于亳(今河南商丘)。

后来盘庚又迁都于殷,史称“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推行商汤的政令,从此百姓安宁,商朝国势再度振兴。故后世称商朝为“殷”或“殷商”。

百姓思念

由于盘庚遵循商汤的德政,所以诸侯都来朝见盘庚。盘庚死后,葬于殷(今河南安阳),由其弟小辛继承王位。小辛即位后,商朝再度衰败。百姓思念盘庚德行,于是写作《盘庚》三篇。

盘庚主要成就

盘庚即位时,商朝经过九世之乱,政治腐败,贵族奢侈,王室内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天灾频繁,盘庚是位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商汤建立商朝时,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在此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没,所以就不得不搬家。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当他得知殷(当时称北蒙,即今河南安阳)一带土肥水美,山林有虎、熊等兽,水里有鱼虾时,就决心到此来发展。为了动员迁都,他曾发表一个重要的演讲。“星火燎原”一词即由此次演讲内容凝练而成。贵族们竭力反对迁都,盘庚就发布文告,严厉命令他们服从。终于,马萧萧,车辚辚,他率众西渡黄河来到殷,史称“盘庚迁殷”。

篇6:太甲历史典故记载

太甲人物简介

商太宗(本名子至,别名太甲),商汤嫡长孙,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

他继位之初,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百般规劝无果,于是将他放逐到桐宫。在桐宫三年,他悔过自责,后重新当政,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

太甲历史记载

在风景如画的济南仲宫卧虎山水库东南,有一座太甲山屹立。它雄踞在锦绣、锦阳、锦云三川汇流的咽喉之处,环山皆泉。 太甲山名称的来历,衍自古历山。《后汉书·郡国志》注《皇览》云:“太甲有冢在历山上”,并附于“济南国历城”之下。 《通典》 亦谓:“历山有太甲冢。”后来古历山消失,民间又转移传说,将陵墓安在了“历城南四十余里”的太甲山。

民间传说,太甲的儿子非常不孝,从来不肯听父亲的话。太甲让他往东他就偏往西,让他打狗他就偏撵鸡。太甲为了教育好这个儿子,和他生了一辈子的气,无奈最终还是没有成效。

直到太甲临死,找风水先生给他挑了块好墓地,就在山下南泉边上。太甲也看中了这个三川汇流之地,想葬于山下。考虑到儿子总是和他对着干,他便告诉儿子说,一定要把自己的坟墓建在山顶上,言外之意是期待着儿子将他葬在山下的南泉边上。交待完毕,太甲放心地闭上了眼。可没想到,儿子在父亲死后幡然悔悟,觉得大半辈子愧对父亲,心想:“父亲活着的时候从没听过他一次,死了就听他这一回吧!”于是,他就按照太甲的“嘱托”把太甲埋在了最高的山峰上。这就是为什么太甲陵建在最高的山峰上,后来这座山也就成了太甲山。

到底太甲山上有没有太甲陵,村民们对此深信不疑。而专家则持另一种看法。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馆员房道国说,太甲山上太甲陵之说虽然被村民们传得沸沸扬扬,但是否真有其事,还有待考古部门的考证。其后据记者考察,在山顶只有两个大洞,根据情况判断这两个坑洞很有可能是人为盗墓所挖,至于他们到底挖到过什么,就不得而知了。附近村民说前几年有人上山盗墓,在山顶上挖洞,结果越往深里挖,土就塌陷得越多,后来人们就不敢再挖了。但也有人说太甲陵早就被人盗光了。

而除了这两个坑洞,整个山头再也没有发现其他的能显示这里有太甲陵的有关证据。

前人也早对上述传说有所怀疑。孙星衍在《太甲陵考》中认为此说“误也”,他指出太甲的陵墓当在菏泽东北的历山。清乾隆《历城县志》和诗人董芸也对太甲陵很不认同,称“今山上实无冢”,实在是“非也”。董芸曾作《太甲陵辩》,并作《太甲陵》 诗说:“石径何人拄瘦藤,乱松残雪夕阳僧。空山终古无行迹,谁吊当年太甲陵。”即此山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陵墓,怎么就把太甲牵扯上了呢?后来济南诗人乔岳又考察未果,称“无路堪寻太甲陵”。

梳理上述这些说法,之所以会产生太甲陵的传说,还是因为前人误将太甲陵墓附会在了“济南国历城”之下所导致的。并且济南的古历山,名气太大,使得“南山通得‘历’之名”,太甲山和商王陵墓只是较远的附会而已。

太甲主要成就

太甲被放逐到了桐宫,祖父商汤的坟墓与他朝夕相伴。商汤虽然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坟墓却与普通人的墓差不多,墓地上只有一座低矮的宫室,供一年一度的祭祖之用。守墓的老人听说太甲是因为违犯祖宗的制度被放逐到墓地上来的,就把当年商汤创业的故事,以及商汤订下的种.种规矩,每天对太甲讲述,教育太甲应当以自己的祖父作榜样,做个贤明的君主。祖父商汤的伟大功绩,让太甲既神往又羞愧,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觉得自己对不起祖父在天之灵,就决心改正错误。他以祖父作榜样,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老弱孤寡,做事情也变得雷厉风行,而违反祖制和朝廷法律的事,太甲是绝不会做的。

三年过去了。伊尹时刻关注着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他的行动早己有人报告给伊尹了。太甲的悔过自新,让伊尹十分高兴,于是亲自带着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首都毫城,严肃而郑重地把政权交还给他。太甲以前事为师,按商汤时传下来的章法循规蹈距地做事,听从身边大臣的良言良策,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篇7:帝颛顼历史典故记载

帝颛顼人物简介

颛顼(约公元前2342年-约公元前2245年),号高阳氏,出生于若水,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始自穷桑,而迁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河南濮阳)。颛顼在上古天文历法上有重要贡献,完成了《颛顼历》。颛顼与共工氏因修筑河堤引发洪水一事起冲突,双方大战于澶渊,共工战败,颛顼统一华夏。之后颛顼将中国划为九州,形成各民族真正统一。颛顼在位78年,活到98岁逝世,葬于濮阳。

帝颛顼历史记载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主管水利。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共工手下有两个恶名昭彰的神:一个是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残酷贪婪,专以杀戮为乐;另一个是长的凶神恶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家伙。

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祝融的儿子。他的部落在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共工氏的人说话好听的很,但做起事来邪僻,表面上恭敬,实际上无法无天。共工氏的头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发,铁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无穷。康回为人表面恭敬但内心狡诈,阴谋百出,只是碍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暂时隐忍为上。伏羲离去后,华夏之民尊奉女娲,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势高险,决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华夏天地间一片。女娲忍无可忍,决定引领华夏之民铲除共工。

在帝颛顼时期(约公元前25世纪),颛顼部落联盟与共工部落联盟在中原地区(河南北部)的作战。原始社会晚期,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号高阳氏,继黄帝为该部落联盟首领。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河南濮阳东南),正处黄河(约当今卫河)东岸附近。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约在今河南辉县境),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百姓。共工氏部落为了自己一己之利修筑西岸河堤,将大水引至东部河堤。大水冲毁东岸河堤,殃及下流颛顼部落联盟。两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颛顼大帝以共工违反天意为由发动群众,讨伐共工。双方大战于澶渊(濮阳西)。最终共工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颛顼统一华夏。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几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轩辕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像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借以改变社会现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后人对颛顼大帝的评价是:静渊有谋,疏通知事,养材任地,载时象天,依鬼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为玄帝。

帝颛顼主要成就

颛顼大帝与医巫闾山以及玛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伟在雅昌艺术网撰写《论玛瑙与玉的关系》一文,详细论述了黄帝之孙颛顼是一位头戴玛瑙饰物的大帝,这位大帝依靠玛瑙制成的箭镞,战胜敌手共工,而他的葬身处则是医巫闾山即《尔雅》中记载的“医无闾”。

《山海经》中的《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海外北经》说:“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海内东经》也说:“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学者艾荫范根据古语音学判断,认为“附禺”、“务禺”、“鲋鱼”都是“无虑”的音转,推断颛顼大帝所葬之地就是现在的医巫闾山。在汉代称作“无虑”,今北镇市附近,汉代时称“无虑县”,即是由医巫闾山得名。持相同观点的学者还有冯立民、王哲等。

《尔雅》之“医无闾”、《淮南子》之“医毋闾”,与“附禺”、“务禺”、“鲋鱼”一样,均系“无虑”转音,又与“珣玗琪”一样“皆东夷语”,这种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是周代时占据阜新地区的东胡人和山戎人的语言。

《山海经》中描写颛顼葬地“附禺之山”,有多处提到了美玉,颛顼的“颛”本义为“圆头胖脑”,而“顼”字从“玉”从“页”,“玉”指“玉胜”,即玉制的发饰品,“页”指人头,合起来表示“头戴玉饰品者”。

因此唐伟认为“颛顼”这个名字,本身构成一种佐证,而玛瑙便是《尔雅》所说的“珣玗琪”,从另一侧面对艾荫范、冯立民、王哲等学者“颛顼大帝葬于医巫闾山”的学术推论,构成了强有力的支撑。由此可知黄帝之孙颛顼大帝是一位头戴玉饰品的圆脸君主,东夷在其管辖范围内,他所戴的头饰,材质即是阜新玛瑙,即东夷当地语称“珣玗琪”,“珣玗琪”真正的产地就是今天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篇8:汉元帝历史典故记载

汉元帝人物简介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74年-公元前33年),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前49年-前33年在位)。

汉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为人柔懦。继位初时,以宫女王嫱(王昭君)配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巩固汉、匈友好关系。后宠信宦官石显,致使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前33年,在长安未央宫病死,终年42岁,葬于渭陵,谥号孝元皇帝。

汉元帝历史记载

汉元帝刘奭,生于元平元年(前74年),汉宣帝刘询的长子,母亲是恭哀皇后许平君。刘奭出生后数月,其父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八岁的刘奭被宣帝立为太子。

史书上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当他还是皇太子时,眼看着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动不动就用刑罚惩治下属,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仅仅因为“刺讥辞语”就被杀害,很不以为然。一天乘着陪父亲用餐时,委婉地说:“陛下使用刑罚略有点过分了,应该多多重用儒生。”汉宣帝刘询顿时变了脸色,厉声说:“汉朝自有汉朝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样单纯地使用所谓的‘德政’呢?更何况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变化,最喜好厚古薄今,连‘名’与‘实’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怎能交给他们以治理国家的重任!”说完了这番话,汉宣帝又长叹一声道:“乱我家者,太子也!”鉴于对已故许皇后的感恩与报答,他最终没有更换太子,这是刘奭的一大幸运。

汉元帝主要成就

改革陵制

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十月,汉元帝下令西汉帝王诸陵依其地界分属三辅管理,此前诸陵总属太常管理。又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诏令不要重新建立县邑和迁徙国民。

汉匈和谐

宣帝时期,随着汉朝国力的增强,匈奴力量一再削弱,汉匈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权力之争,初有“五单于争立”,互相不容,屠戮兼并,最后形成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与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对立。在汉元帝期间,在汉匈关系上出现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陈汤平灭北匈奴郅支,一件是昭君出塞。

平灭郅支

汉元帝刚即位的时候,匈奴郅支单于自以为与汉朝距离遥远,加之怨恨汉朝扶持他的仇敌呼韩邪单于,就有与汉绝交之意,并与康居王勾结起来,在都赖水(今恒逻斯河)畔兴建了一座郅支城(今江布尔),作为自己进一步扩张势力的基地。郅支将势力向汉西域发展,直接威胁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建昭三年(前36年),新一任西域太守甘延寿、陈汤对北匈奴发动攻击,获得大胜。至此,汉朝最后消灭了虎视西域的敌对势力。以后近40年,西域维持着和平状态,丝绸之路也畅通无阻。陈汤为官虽有不少劣迹,但他矫诏兴兵、平灭郅支的功绩应当肯定。

南匈奴降汉

北匈奴郅支被汉朝诛杀之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为消灭政敌而高兴,又畏惧汉朝的威力。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三次入长安朝觐汉天子,并表示愿归附汉朝娶汉女为阏氏。元帝遂将宫女王嫱配他为阏氏。

汉元帝认为这次政治联姻可使“边陲长无兵革之事”,特意把年号改为“竟宁”,意即边境安宁之意。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宁胡”意即“匈奴得到昭君,国家就安宁了”。

篇9:商均历史典故记载

商均人物简介

商均学习努力刻苦,与羿、禹都是好朋友。商均被舜认为只知道唱歌跳舞,却不会治理朝政和国家大事,因而史书记载和民间对他的传说故事就特别地少。商均墓位于今虞城县城北12.5公里的利民乡杨庄村西南,墓冢残高3.8米,面积960平方米,是历代的虞城风景名胜之一。

商均历史记载

帝舜之子

商均是 帝舜与 女英(帝尧次女、娥皇之妹)所生的儿子。由于受“丹朱让贤”的这重恩情,帝舜和 丹朱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所以商均到舅舅丹朱家里玩的机会也很多,时间一长,和舅舅丹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丹朱把商均当自己的儿子看待,教会了他下犀象围棋、造船、射箭等技艺。稍大一点,商均知道了丹朱让帝位给爸爸的事情,非常敬重丹朱,对帝位等一些名誉性的东西也不屑一顾,倒是热衷于动脑筋搞创造。

学习刻苦

那商均智力平平,舜帝甚至认为他很愚蠢,但商均认为这是因为爸爸是在拿帝王的标准要求自己,自己虽然不是很聪明,也还没有到象爸爸说的愚蠢的地步。商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学习更加刻苦,向丹朱学习记不住的时候就拿些石头、贝壳、骨头或者把野菜系上圪塔帮助自己记忆,因为那个时候是没有纸和笔的。天长日久,商均的本事越来越大,技艺越来越精。

好友禹羿

商均和羿、禹是好朋友,他们从小一起玩耍,共同研究下棋、造船、射箭,不知不觉都已长大成人,小伙子们都有一身好本事,都想为国家作点贡献,于是一起商议当时国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羿说:“现在十个太阳太热了,只要有一个太阳就行,我要争取射下九个太阳。”

禹( 姒文命)说:“现在洪水泛滥,我要让洪水乖乖地听我们的话。”

商均说:“羿的射箭术高明,就负责射太阳的事吧,我和禹负责治理洪水。”

这以后他们潜心准备,商均和禹制造了一艘很好的船,练就了游泳的好本事,羿造了一张能把箭射得很远很远的弓。

洪水泛滥

商均和禹要乘船出去调查洪水泛滥的原因,临行前向帝舜告辞。帝舜担心他们的安全,开始不同意,商均便“欺骗”说:“我日后要承袭您的帝位,如果不做点成绩,日后怎么能够服众呢?”帝舜拗不过商均,想想他说的也有道理,于是就同意了。出发前,帝舜再三叮嘱两个年轻人要多加小心,最后拿出了两个用枯藤编织的篓子,两人心想,是不是鱼或者什么好吃的东西呢?接过篓子一看,篓子里装的是白的和黑的小贝壳,原来是帝舜给两个年轻人准备的贝壳围棋。那可是帝舜多年的心血啊!舜帝治水时每到一处就捡白的和黑的两个大小相当的贝壳,回来后就细心地在石头上碾磨做成了黑白两色的棋子,比以前的犀角象牙棋子好看多了。帝舜说:“这一路上你们可能有很多地方见不着人家,寂寞了就玩一玩吧”。商均抱着爸爸给的围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禹说:“舜帝你放心,我们一定搞清楚洪水泛滥的原因,我们一定平安地归来!您送我们的围棋是我们护身符。”两个年轻人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困了就停船靠着大树睡觉,饿了就采些山果、射些小动物吃。有几次差点翻船,有几次差点撞到水底暗礁送了性命,最惊险的是杀死了一条堵住洪水出路的大蟒。一日中午,他们的船随洪水漂到一个地方,突然水势减缓了许多,往前一看,一座大山挡住了水的去路。两人正疑惑的时候,天上的太阳掉了下来,一个、二个、三个……,刺得他们睁不开眼,一股烤得人想死的气温过后,他们睁开了眼睛,天上只剩下一个太阳。两个人高兴得在船上手舞足蹈,他们的朋友神射手羿终于成功了!从此人们可以享受到适宜的气候了。正高兴的时候,水势猛然跌落,前面的水面咆哮起来,一条百米大蟒从水底窜起老高,“咕咚”,他们的船翻了,两个人惊得来不及想什么,拼命向旁边的山崖游去,幸亏水性好,不一会就游到岸边。回头一望,那条大蟒张着血盆大口,“咝溜”一下,把那条船给吞进了肚子里,腹部拱起老高,然后悠闲地在洪水中游划。两个人定下心来,正忖对付大蟒的办法,水势逐渐退去,那挡住洪水出路的山半中央露出了半个老大老大的洞口,洪水正从那里急骤流走。两个人非常高兴,原来洪水泛滥都是因为该死的大蟒堵住了洪水的大洞,要不是气温的突然变化使这条大蟒窜出来,要不是他们不怕危险出来考察,恐怕谁也不会知道这个洪水泛滥的原因。

商均主要成就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 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 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 巡狩,崩於 苍梧之野。葬於江南 九疑,是为 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 瞽叟,夔夔 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 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後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 疆土,以奉 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史记· 夏本纪 》:

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 夏后,姓姒氏。

篇10:帝尧历史典故记载

帝尧人物简介

尧(唐尧、帝尧,生卒年不祥),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人(今山西临汾),帝喾和庆都之子,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帝尧为祁姓刘氏远古一世祖。

十三岁封于陶(山西襄汾县陶寺乡),辅佐挚。十五岁,改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七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禅让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鄄城县)。

帝尧历史记载

尧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尧在位70年,感觉到有必要选择继任者。他早就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凶顽不可用,因此与四岳商议,请他们推荐人选。四岳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行,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尧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决定。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沩水河边,依礼而行事,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道。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尧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并且显得特别井井有条,毫不紊乱。尧还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舜和诸侯们相处很好,也使诸侯们都和睦友好。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很敬重他。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显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

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他于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正式让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尧退居避位,二十八年后去世,“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其为深挚。

帝尧主要成就

完善政治

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3]

治理水患

尧的时代,又是传说中的洪水时期。“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势浩大,奔腾呼啸,淹没山丘,冲向高冈,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尧对此非常关切,征询四岳(四方诸侯之长)的意见,问谁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荐了鲧。尧觉得鲧这个人靠不住,经常违抗命令,还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适宜承担这项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坚持要让鲧试一试,于是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鲧治水九年,毫无功绩。[4]

制定历法

《尚书·尧典》上说,尧命令羲氏、和氏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然后颁布天下,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敬叫授民时”,他派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叫旸谷的地方,观察日出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并参考鸟星的位置来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参考火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观察日落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并参考虚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井参考昴星的位置来校正。二分、二至确定以后,尧决定以366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每年的农时正确,不出差误。由此可知,古人将帝尧的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

文言文《黄耳传书》原文注释翻译

许逊历史传说记载

精选山东微山湖导游词

戚继光故里旅游导游词

河北九龙峡导游词作文精选

山西灵空山导游词

木兰花/玉楼春,木兰花/玉楼春邹应龙,木兰花/玉楼春的意思,木兰花/玉楼

夸父逐日课件

龙文化作文800字作文

《轩辕大帝》电影观后感

千年应龙历史记载典故
《千年应龙历史记载典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千年应龙历史记载典故(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墨子·鲁问》原文附译文赏析2022-06-17

十二生肖之马的成语故事2023-12-01

外国文学史基本知识2023-01-31

轩辕大帝观后感2022-05-07

轩辕大帝观后感150字2023-07-27

读书状元的事迹材料2022-05-04

美丽的泰宁作文2024-03-29

500字轩辕大帝观后感2023-10-06

《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阅读答案解析2023-08-06

国学经典阅读随笔2023-04-2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