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红楼梦

时间:2023-08-15 07:52:1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的朋友红楼梦(锦集7篇)由网友“chl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的朋友红楼梦,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我的朋友红楼梦

篇1:我读红楼梦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曲《葬花词》将她的自卑、自尊、自怜袒露无遗。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黛玉个人的悲剧性更大的表现在她与宝玉爱情的悲剧性上。悲剧不仅在于结局,而在于有情人终不成眷属,还在于这比生命还强烈的爱情成为的的确确的灾难。这爱情的过程不仅不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情,甚至连一个平常人家卿卿我我的小甜蜜小温情都不算,这爱情充满了猜疑、挑剔、责备、愁苦,这样的爱情可以算对宝黛俩的精神酷刑。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两个人的爱情如此美好,如此纯洁。然而,“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这便是根本的难题,无法解释的痛苦。三生石畔早已注定的奇缘,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偈语充实、发育着他们的奇缘,但是有奇缘相会偏偏是在“偏又遇着他”之后,在尝尽了与他共尝的酸甜苦辣之后,两个人只能分手,只能离散,只能你东我西你死我出家。这种情的悲剧性,恨与痴的至死互不理解互不相通,比离异、斗争、嫉妒乃至奥赛罗式的误会 、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双双殉情等等都更加悲剧。

其实,《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并不是仅仅反映在宝黛的爱情上,像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像尤二姐,像金钏……她们都是悲剧性的代表,都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牺牲品。

总之,《红楼梦》是一首悲歌,它的悲剧性除了在于贾府或四大家族的衰亡由胜而衰的悲剧,除了各个人物的悲剧性之外,还在于它揭示出人性的善与恶,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因此,我们在感受人物的悲剧意味的同时,还要细细品味作者在书中所隐含的哲理性。

篇2:我读《红楼梦》

《红楼梦》——婉约的诗篇,它是女性的颂词,也是女性的噩梦。

当我刚刚接触《红楼梦》一书时,便被文中那些蕙质兰心、情韵雅洁的青春少女迷住了,于是,我开始做一个梦,一个绚丽的、凄美的梦。梦越深,情越浓,越难以自拔;梦越深,梦中的红楼就越发的美丽。可当梦醒了,迎来的却是心碎,眼睁睁地看着一朵朵绚烂地开在四月的花枯萎和凋零。当最后一朵花瓣落下来的时候,没有泪,没有色彩,只留下一片空白,空虚的白。

梦初

贾府是一个在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充满了污浊丑恶的封建大家庭。在这里有美丽的女儿国,而贾宝玉是这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红楼女儿国里惟一的男性。在这个小小的红楼女儿国短暂的几年中,充满了“花招绣带,柳拂春风”之美,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诗和酒。宝玉在这里享受到了很有限、又很难得的极其例外的自由。

噩梦

噩梦,是宝玉和他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性格中含有几许叛逆。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尤其符合当时社会贤德媳妇的标准。爱与不爱,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娶谁做妻子,宝玉一点选择的权利也没有,只能听从父母长辈之命。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最后也只能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含恨而亡的凄凉结局。可她与宝玉的爱情超越了躯体,获得了灵魂的永恒,不仅仅是阳春白雪,不仅仅是风花雪月,他们的爱情在一年年的花开花落中流传着。

环绕三人的还有一群少女少妇。被父母送入牢狱般宫廷的贾元春;青春守寡的李纨、史湘云;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贾迎春;悲观绝望年少出家的贾惜春;跳井而亡的金钏;被斥逐羞愤而死的晴雯;被强盗抢去的妙玉……她们都是“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她们是同样的美丽,她们是同样的清纯,却又有同样悲惨的命运。可叹:痴情不改,红楼已远;花开几度,蕊冷香残。

梦醒

红楼一梦,恍如梦一场。曹雪芹用女儿国女子们一生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洌的艺术之酒。《红楼梦》中,有封建婚姻制度的噩梦,又有封建道德礼教的噩梦,有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噩梦……在《红楼梦》中,女性的地位是那样的低下,命运是那样的悲惨,她们却又那样的不屈不挠。我对她们又敬又爱,为她们又悲又愤,我更对那些“须眉男子”深恶痛绝。人类的“渣滓浊沫”并不是对女性十分尊重的宝玉,而是那些像贾琏、贾环、薛蟠之流,那些恣意玩弄女性、奴役女性,在女性面前自命清高,丧失人性与尊严的可恶男人。

梦醒了,只觉得它美,美在人情真挚,美在人格尊严,美在精神永存。红楼之美,繁华绚烂,春风拂人,一如残花散尽的枝头空留余香阵阵。

我在纸上推敲着这些文字,只想用我的心去思考《红楼梦》。或许现在的我才能领悟到噩梦红楼中最神圣的情感——爱。

篇3:我说《红楼梦》

乾隆朝中期,有一本名曰《石头记》的手抄本小说,在坊间流传。凡阅读者莫不感觉耳目一新,以为是前所未有之奇书。这《石头记》就是后来的《红楼梦》。

看过一本当代小说家编写的历史小说,说乾隆朝的事儿,让《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书里露了一脸儿,书中的曹雪芹虽落魄却不潦倒,说不上谈笑有鸿儒,却也来往无白丁,多与官宦交游,共雅士宴饮。书中还讲道,权倾朝野的和珅和大人对《红楼梦》情有独钟,读的如痴如醉。至此,我心里打了一个问号:乾隆皇帝读过《石头记》吗?如果说乾隆皇帝没有读过此书,我觉得不太靠谱,我凭什么下此结论啊?可如果说乾隆皇帝读过这本书,以这位爷的眼神和手段,一旦嗅出了书中的“排满”或“革命”的味道,曹雪芹恐怕在劫难逃了。我左思右想了一阵儿,认为《石头记》这本书虽然在乾隆朝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甚广,但是知道作者是谁的人并不多,也就是曹雪芹的一二知己故交。

嘉庆初,才有一个叫袁枚的雅人披露《红楼梦》为江宁织造曹寅之后人曹雪芹撰写,对此,有人质疑不信。最后,经胡适之先生的考证,终于在学界达成共识,一致认为《红楼梦》确实为曹雪芹所著,因为曹家在祖上是阔绰过的,曹雪芹是有资格成为这本奇书的作者的。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对于读《红楼梦》的人来讲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读者们特别想知道的是这本奇书到底讲的是谁家的故事。在《红楼梦》前后,好像还没有任何一本书对读者有如此巨大的诱惑,来探究类似的问题。比如,另有一部同样著名的古典小说《金瓶梅》,读者们除了对干净的删节本深表遗憾和强烈不满之外,没有人整天的琢磨着:这写的是谁家的烂事儿啊?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西门大官人档次太低的缘故,不就是阳谷县城里的一个土财主么?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可是读《红楼梦》就不同了。

读《红楼梦》的人们认为大观园是存在的,园子里发生的故事是真实的,人们揣测和臆断着《红楼梦》讲述的是这家或那家的故事,却都经不起严肃推敲,基本是穿凿附会,不靠谱。即便如此,读《红楼梦》的人们还是从书中读出了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化艺术、丧葬餐饮等等等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对书中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进行特别研究的人,被人称为“红学家”。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最初读《红楼梦》的人们之所以感觉耳目一新,以为这是一本前古未有之奇书,原因也在于此。因为在《红楼梦》之前的中国小说不是这么个写法。鲁迅说它“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读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点,看到 “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时,我眼前一花,疑惑了三下,暗道:难道先生也是这般见识?真的以为书中人物确有其人?把《红楼梦》当纪实小说读了?反复品读之后,才觉得谬的是自己。“真的人物”并不是“真实的人物”。倘若有读《红楼梦》者,真的以为书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十二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某某某和谁谁谁,恭喜这位,这般的读法,迟早会成为“红学家”的!

文学作品中的“真的人物”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他们虽然不是“真实的人物”,没有具体所指,但是,他们确实存活于真实的世界,这些人物就在我们身边,或许是对面的王二麻子,或许是旁边的孙大胖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鲁迅先生后来的《阿q正传》便是塑造了这样一群“真的人物”,使得为数不少的国人以为先生文中的某人物实指自己,对号入座之后,便跳起脚来,大骂鲁迅先生丑化了自己的尊容。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是值得一读的。当初父亲允许我读《红楼梦》是为了使我提高语文水平,父亲说:《红楼梦》是汉语言文学中的极品之作,熟读之,作文不愁矣!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每与父亲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时,父亲总是摇头摆手,告诉我:小说而已,切莫为所误!直到若干年之后,我似乎才有所领悟这“切莫为所误”的含义。

林语堂有言论:在中国,一为文人,便不足为观。我觉得林先生此语言重了。我以为在中国,成为文人,不过是失足而已,尚可救药,倘若再不谨慎,不幸而成为“专家”,那可是真正的堕落了,你也就别把他们当人看了。你瞧一眼当今那些所谓的“红学家”,便是这最好的佐证,他们已经把一本好好的《红楼梦》连同他们自己,弄得是面目全非。

读《红楼梦》者,最好不要去参考任何“红学家”的研究成果或听取任何所谓专家们的诠释。“红学家”们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地告诉你大观园是谁家的园子、贾宝玉是谁家的公子、十二钗的前世今生,这是纯粹的扯蛋!倘若信以为真,便真的要为其所误了。《红楼梦》者,小说而已。

把《红楼梦》当真事儿去读去考证去研究的,是“红学家”们的读法。还有一种读法,就是直接走进大观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或宝玉黛玉、或宝钗熙风、或贾政薛蟠,等等等等,谁的脑袋谁做主。

在现实中,贾政般的厌物非常之多,但在精神上,幻想着自己就是贾政的人却十分罕见;薛蟠的“女儿乐”也算作名诗了,现实中人,太多的比起薛蟠的下流有过之而无不及,却每每以风流自诩,唉,真是个,不知耻!不知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数风流人物,算红楼名模,还得看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和金陵十二钗。弱一点的自比林黛玉,虽弱不禁风但顾影自怜,总觉得自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胖一点的好比薛宝钗,肉不叫肉,那是温柔敦厚;脸上长个痦子实话有点大舌头,还有个史湘云可以说事儿呢!至于男人,雄性荷尔蒙分泌一失调,马上就当仁不让的自以为是贾宝玉转世重生了。其实,书中的贾宝玉没有这么操蛋,不是这个德行。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仿佛这是公论。它的伟大之处除去那文章的旖旎缠绵,辞藻的华彩绚丽之外,太多的人赋予了它太多的各种各样的伟大意义。 我以为《红楼梦》之所以是十八世纪的中国伟大的文学作品,在于曹雪芹先生把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者们所不可能认识的问题,用文学小说的方式演绎和表达了出来。

对中国传统礼教文化的反省和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批判,鲁迅先生当为第一猛人。但这也是在鲁迅先生东渡扶桑求学,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并在以其它民族国民性格为参照的基础上形成的鲁迅风格。在鲁迅先生之前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曹雪芹已经用他那沉痛而深刻的如椽巨笔,以一部《红楼梦》对中国的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进行了最独特的审视与反省。《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这思想的巨大超越性,倘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离经叛道,曹雪芹当为第一人。

每每与人聊天神侃谈及《红楼梦》的时候,我总是从各位对黛玉或宝钗的偏爱上去感觉男人们对女人的审美情趣及对爱情与婚姻的看法和态度;我还以为对金玉良缘的憧憬和对木石前盟的渴望是他们对《红楼梦》理解程度的标杆。女人么,但凡对黛玉情有独钟的大多矫揉造作,对宝钗赞不绝口的基本工于心计,都让我心生厌烦。

贾宝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倾尽心血和才智创造的一个艺术形象,这个人物虽然“聪俊灵秀”,行为却“偏僻乖张”,思想“离经叛道”,言语“惊世骇俗”。这等人物,在《红楼梦》问世之前,是从来不曾出现过的,被脂砚斋称为“古今未见之一人”。然而,在《红楼梦》中,就是这么一个被“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 “孽根祸胎”和“混世魔王”,曹雪芹却给他安排发生了一场中国文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故事。

以我阅读中国文学的经历,感觉像模像样的可以被称为爱情故事的好像就没有几段。小时候妈妈指着夜空上的星星给我讲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长大后琢磨了一下这段传奇,觉得这叫牛郎的穷小子简直太他妈的幸运了!作为凡人,我经常仰望天空,祈盼着天上能掉下一只馅饼来,虽然我知道这种可能性几乎等于零,人家在那脸朝黄土背朝天,天上却掉下个七仙女,爱,能给个理由吗?周星驰说:爱,需要理由吗?

上初一的时候,班里开联欢会,同学们唱歌跳舞做游戏,我跟傻子一样,啥也不会。老师说,你给同学们朗诵一首唐诗或宋词吧,她知道我爱读书。我站了起来,清了清嗓子运了口气,一张嘴: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老师赶紧说:打住!少儿不宜!臊得我小脸通红。

很久之后,我翻看了一下陆游与唐婉的故事,唏嘘不已,发出了“爱一个人有多难?”的感慨。有朋友说,陆游与唐婉没事就在一起扯蛋,陆母害怕影响儿子的功名前程,用行政手段制止了他跟她之间的扯蛋关系;另一种说法是陆游跟唐婉整天地在一起扯蛋,却始终扯不出一儿半女来,陆母生气,给儿子换了一个对象继续扯蛋。不管怎么说,在中国古代,作为父母大人,在对待儿女婚姻的问题上,总是扮演面目可憎的角色。

《西厢记》里崔莺莺的妈妈也是一个令人无法恭维的老东西。危难之时,以许配女儿为条件,乞求脱难,转危为安之后,见张生不过一穷寒书生,自食其言,全无诚信。幸亏张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并勇于付诸行动的好青年,夜半三更,翻墙入户,私定生身之后赴京赶考,并一举夺魁,不仅金榜题名,而且洞房花烛,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故事挺俗的,没劲!

单读《长恨歌》或《长生殿》你一定会被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感动的一塌糊涂。其实,感动你的只是中国文人骚客的绚丽辞藻,去翻看真实的历史,难见所谓爱情的影子。

我以为中国古代文学,关于爱情的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还算是比较不错的一个,现在有一首叫《化蝶永相随》的歌曲,是这故事新传的电影主题曲,很好听。

说来说去,再回到《红楼梦》上来。我以为《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在于曹雪芹书写了一段让人回肠荡气的爱情传奇,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破天荒的,前所未有的。

曾经与人闲聊《红楼梦》,在座的一位朋友对木石前盟不屑一顾,以为金玉良缘才是人间绝配,说道最后,他说:就贾宝玉这么一个败家子的玩意儿,有什么值得去爱的?我问他:你以为谁值得去爱呢?贾雨村吗?

在《红楼梦》里,贾雨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此人贯穿全书始终,虽然出场的次数不多,但大观园的兴盛衰亡,与此人关系极大。可以说,《红楼梦》的故事因之而始又因之而终。这是曹雪芹精心塑造的一个形象,此人的存在,作为对贾宝玉的反衬,生动地展现和诠释了一个道统文化之下的中国男人的丑陋嘴脸。

在十八世纪的中国,是男人,只要他不幸而生在中国,就无人不是贾雨村。寒窗苦读、赴京赶考、金榜题名、娶妻纳妾,行贿钻营、贪赃枉法、宦海沉浮。这就是贾雨村的生存状态和人生经历,他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中国男人的标准范本。曹雪芹以贾宝玉的眼神向他们投去了一瞥最鄙夷不屑的目光,以为他们“浊臭逼人”。

其实,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是美丽的传说,都是传奇。

篇4:我读《红楼梦》

人说,读一本好书等于拥有第二个生命。的确是这样,没有比沉迷在书中更愉快的了。

我是从三年级时开始看这本书的,由于没懂这本书的内涵,正如冰心一开始对它的评价:“林黛玉的哭哭啼啼和贾宝玉的女里女气都使我厌恶”。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去看一些易懂的名著。

在五年级时,我又捧起了她。细心品读:这是怎样一本书啊!正显映了当时的“一个朝代和四个家族的败落,辛酸。”看到了林黛玉多情诗意的话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也只有曹雪芹才能捏揉出这么一个娇媚柔弱的女子吧!这时,书中的人物,便只有林黛玉是我最喜欢的了。喜欢她的那一种清幽与高雅,喜欢她的才华和丰富的情感,也欣赏它独一无二的慧心。拿着锄头,带着与凡人不一样的风韵,把自己的悲伤与花朵一同抹去了。

在六年级时,我重新读它。发现红楼中的人物各有千秋。像刘姥姥吧,能把人乐得笑开花,“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引得园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笑声;凤姐做事十分利索,大胆泼辣,在林黛玉出来大观园的时候扯着嗓子说:“哎呀我来迟了……”;薛宝钗,一个十分受人喜爱的姑娘,但却落到了悲观爱情的终局……

曹雪芹虽然去世了,但他的著作还在。他的林妹妹还在葬花;他的凤姐依然在舞台上活跃着;他的贾宝玉还在吟诗作对;他的刘姥姥还在大观园中探索……

我爱读红楼梦,爱读它的悲欢离合;爱读它的情节潮起潮落;爱读它的优美的诗词;爱读它的理智与情感。这就是我最爱读的一本书——红楼梦。

篇5:我读《红楼梦》

张爱玲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鲣鱼无刺,三恨红楼未完。”因为这句话,我翻开《红楼梦》。

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把它彻底看明白。

记得《红楼梦》里第一回合曾这样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用女子们一生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罪恶,真实地再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世间景象。

在《红楼梦》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大观园里的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都有独树一帜的特点,令人百看不厌。例如贾府上层统治者中,贾母的安富尊荣,贾政的道貌岸然,贾琏的无耻,王夫人的“尊贵娴熟”。金陵十二钗中颦儿的多愁善感,宝钗的城府深沉,凤姐的阴险恶毒,迎春的懦弱,探春的干练,湘云的豪爽洒脱等等。

看完整本书,让我感触颇深的为宝玉、黛玉的悲剧爱情和黛玉葬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相爱的两人,在贾府众人的欺瞒下,最终颦儿落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惨结局,而宝玉也因此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可他们的爱情超越了躯体,获得了灵魂的永恒。

《葬花吟》出自黛玉葬花,它所抒发的是自己进入贾府寄人篱下的生活感受。“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寄托着她对人情冷暖不定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对迫害自己的残酷现实的控诉。“怨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表达了她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执著追求······

黛玉以花喻自己,把贾府及整个封建的社会比做污泥,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红楼梦,红楼一梦。读它,只觉一丝悲凉在心头,为那个时代的人,为那个时代的物。

篇6:红楼梦

有关红楼梦

《红楼梦》是公认的“中华第一小说”,除了人物塑造的成功,情节铺展的“网状结构”,无所不包的文化内蕴,和对现实人生的深刻观照,它另有一项人所难及的特点,即它苦心经营出一种脆弱缠绵的氛围。具体到小说里,就是那座“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曹雪芹之前,中国小说家还从来没有这样创造性的用过这一番心思。

一般研究古典文学的人都承认,《金瓶梅》是《红楼梦》的先驱。《金》首次纠正了中国长篇说部对历史演义、神魔仙怪的过度爱好,把目光转向凡俗人间。不靠故事的大起大落,而是凭借对家长里短、饮食男女的戏剧性呈现,作为小说表现的主要手段。《红楼》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而在“行走”的过程当中,它发展了诗意生存与现实污秽两个世界并存的理念。在虽然污秽却很强大的现实世界的逼视下,“大观园”里的诗性存在显得极其脆弱。由于二者的对比如此强烈,而“现实”的实力大大超越“诗性”,大观园像恶浪汹涌中的一座岛屿,纵然草木葱茏,奇花烂漫,到底敌不过风急浪高,随时有遭遇灭顶的可能。

大观园代表了一种重情、重美、非功利的理想,正因它这样纯粹,才格外禁不起碰撞。“抄检大观园”里,它的局部的反抗根本掩不住总体上的不堪一击。秋风扫落叶般的肃杀带来浓重的悲剧意韵。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即使没有外部现实的破坏,没有封建家长的干预,它仍然不能长久繁荣,仍然逃不了被瓦解的结局。它最大的敌人是时间。

试想王夫人也如贾母一般开明,试想元妃能给大观园更细致的关照,假设朝廷始终对贾府恩宠不衰,没有抄家的大祸。所有这些蛮暴的外力冲击都不存在,大观园就能青春永驻吗?短期内自然没有问题,过了几年,迎探惜三春免不了纷纷出嫁(或出家),史湘云、薛宝琴、刑岫烟也终于要彻底离开,宝黛钗的婚姻困局也总要有一个解决……一切以最和平的方式向前推进,其结果也只能是、必然是:风流云散、各奔东西。只有李纨、宝玉、黛钗中之一人能够留下——而且他们都会衰老。以宝玉之敏感,到时照样会感到切肤之痛。相比雷霆风暴的致命一击,那慢条斯理的凋零显得更加残酷。

反过来说,正因为大观园的繁盛与纯美是眼前的、暂时的,昙花一现的,才格外让人珍惜,让人揪心,让人魂牵梦萦。如果它始终是恒定的美丽安稳,它就失去了悲剧性的情韵,失去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人世匆匆之感。从审美上看,“彩云易散琉璃碎”的脆弱反而使它具备了无与伦比的魅力,虽然短暂,却在万千读者心中化为了永恒。

曹雪芹深谙其中奥妙,不断用诗词曲牌、打趣玩笑来暗示大观园的黯淡未来。我们一方面随着那些花团锦簇的文字徜徉其间,如沐春风;一方面又不时被提醒这里的一切是注定要打翻的,是朝“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方向去的。当下的欢悦与来日大难构成了巨大的张力。

《红楼梦》的两大主角,林黛玉是大观园众女儿之首,也可说是至清至灵的“大观园之魂”;贾宝玉是护花人,爱博而心劳。这两人名字里都有“玉”字,殊非偶然。“玉”不仅高洁纯净,同时还脆弱易碎,双重寓意使它成为大观园特质最好的概括与象征。

曹雪芹的“脆弱美学”直接间接启发了很多后辈。沈从文的《边城》清莹剔透,但不经间就会从如画的氛围中渗出悲音。果然一个少女、一个老人的脆弱平衡因老人的猝然去世而打破,白发红颜的奇特和谐因此骤然消解。它像《红楼梦》一样先用大量篇幅细细搭建起一个世界,在引领读者认识它的过程中一边让人沉醉,一边让人不安。随后彻底击碎了它,让人产生深长的惆怅。

沈从文对《红楼》未必迷恋,《边城》的例子也许还是偶然。但《红楼梦》的嫡系传人张爱玲,文风被夏志清称为“一方面是隽永的讽刺,一方面是压抑了的悲哀”。她显然是有意识的做了与曹雪芹相似的选择。张在《传奇》里建立的世界虽是迟慢落伍的,张本人对它也时有微词,但你又分明感觉得到张的留恋。她很明白她所写的这些人这些事终将被淘汰,却不能轻易将之忘怀。她不厌其烦的写家具,写服装,写最微小精工的细节,同时却也预言着它的没落和衰败。表面上看,《边城》的布局更像《红楼》;从精神气质上看,《传奇》才是与之最相契的,只不过没有把将被毁灭的部分作诗意提纯,而是如实写出其华丽缤纷后的腐烂与堕落。张爱玲对“脆弱美学”并非亦步亦趋,倒是有所发展的。其呈现出的艺术面貌,也就更为诡谲。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张爱玲写道:“……海湾里有这么一个地方,有的是密密层层的人,密密层层的灯,密密层层的耀眼的货品……然而在这灯与人与货之外,有那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她没有天长地久的计划。只有在这眼前的琐碎的小东西里,她的畏缩不安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休息。”这一段文字再好不过的反映出张爱玲对《红楼》式脆弱的认识与继承。她把相对较为抽象的创作理念和人生美学用一个漂亮的比喻给点活了。

张爱玲的后辈白先勇,和曹、张一样经历过家族的盛极而衰,也同他们一样敏感细腻。他对生命的悲凉体悟,使他写出了一部与曹、张遥相呼应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其中最精致的一篇(也是分量最重的.一篇)《游园惊梦》,一面工笔细描酒宴的繁华热闹,穿插写到女主角的隐秘心事;一面又渗入了“无不散之宴席”的凄哀,使读者对渐次达到高潮的宴会流连难舍。人生如梦,梦也许美丽,但终究会醒。这种对“游园”的爱恋导致对“惊梦”的忧虑,却又偏偏意识到这个转折关头的不可避免。它和“庄生晓梦迷蝴蝶”的豁达形成了异常鲜明的对比。白先勇的“脆弱美”有他推陈出新的地方,即他着重发挥了“今昔之比”。《游园惊梦》没有只停留在“如今”与“以后”,还浓墨重彩的渲染了“过去”与“如今”。由于层次丰富,这个短篇信息量特别大,可供咀嚼的况味也特别复杂,文本也显得特别摇曳多姿。

曹、张、白诸家的脆弱美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对作品中的美构成终极威胁的,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哪一个具体的阶级。可能是光阴流逝,慢慢腐蚀;或是社会风习(深层的文化与心理)的演变造成时代气质的大变。主角配角在浩渺的历史、命运的大漩涡中载浮载沉,历经悲欢。即使写的是琐事,也因为背景的宏阔纵深而具非凡的气象。说到底,这“脆弱”并非消极,而是清醒;并非认命,而是冷静。其细腻深邃、空灵飘逸又颇能引发一种东方化的荡气回肠的感怀。尤其重要的是,禀承着这种阅世的眼光,会对笔下众生有较多的体谅与同情,产生某种宗教情怀,不会简单化、概念化、脸谱化的处理角色,从而保持客观超然,达到广大的悲悯(沈从文在这点上比张、白二人逊色,他的“田园意识”使他对城市和所谓“阔人”有根深蒂固的敌意,教授、商人、少奶奶、太太在他作品中,难得有不被挖苦讽刺的。只有写到湘西,他才能保有淳厚中正的平常心)。曹雪芹等人的“脆弱”认知,比起之前章回小说和之后左翼宣传小说将人物的挫折、失败和悲苦尽数推给“坏人”、“昏君奸臣”、“压迫劳动人民的坏阶级”,境界上要高得多了。

白先勇之后,新一代作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日渐疏离。纯文学倾向于学习西方,连通俗文学也走的是“穿越时空”或《指环王》、《哈利.波特》的路子。在这样“集体向西看”的大潮流下,以《红楼梦》、张爱玲为代表的“脆弱美”族系,更多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戏说歪批的对象,而不是写作上可供借鉴的伟大资源。具有独特的脆弱美的当代作品,迟迟不曾出现。也许,以那样精微细致、寄托遥深的美感笼罩全篇,抒发感慨,不大合于现代人偏爱快节奏的口味吧。只不知这状况是一时的沉寂还是从此音沉响绝。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条文脉若能再次成功接续,一定是后起作家在曹氏等打下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技巧,充实了新的内涵,赋予其新的质素,像张爱玲、白先勇他们一样,不拘泥,不硬套,活学活用,虔诚而不迂腐,循着从前的轨道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

热爱崇敬不等于墨守成规,锐意进取不等于全盘丢弃。这个简单的道理,似乎意外地难住了许多人。

篇7:红楼梦

红楼梦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 :看红楼,含笑的悲剧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 :反弹琵琶晴雯篇“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平等?怎样的平等?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这点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袭人,袭人远比她有交际的手段。

浅谈几句,觉得还是辞不能达意啊。 红楼梦读后感 :宝钗的悲剧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关于《红楼梦》读后感600字

描写初一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汇集

红楼梦读后感初中作文600字

读红楼梦随笔400字

红楼梦教学设计

红楼梦的相关作文

百家讲坛有哪些人评讲过红楼梦

五年级红楼梦读后感600字

看完红楼梦的心得体会1000字

我的朋友红楼梦
《我的朋友红楼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的朋友红楼梦(锦集7篇)】相关文章:

[转]红楼梦读后感2023-01-24

红楼梦个人观后感500字高中2023-05-31

《红楼梦》初中生的读后感600字2022-11-24

红楼梦读书笔记2002022-05-06

红楼梦读后有感而发2023-06-21

红楼梦中人作文2023-09-02

红楼梦每十回读后感2022-04-30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800字作文2023-11-06

《红楼梦》读后个人心得2023-08-30

初中作文红楼梦读后感优秀2023-03-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