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历元宵节风俗和传说有哪些呢

时间:2023-08-21 08:05:0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关于农历元宵节风俗和传说有哪些呢(锦集5篇)由网友“每天冲个惊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关于农历元宵节风俗和传说有哪些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农历元宵节风俗和传说有哪些呢

篇1:关于农历元宵节风俗和传说有哪些呢

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因为是在夜晚才真正开始有过节的氛围,因为“元宵”的“宵”就是指晚上,只有到了月圆的时刻,光辉洒向大地和人家的花灯遥相呼应,才更加有意义,今天就与大家聊聊这一天关于最新农历元宵节风俗和传说有哪些,尤其是某些地区的特殊习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十五有哪些传统活动

首先是逛灯会、猜灯谜,这算比较传统的活动了。它也因此被叫做“灯节”,在灯会上,大家观看各式彩灯,有些地方还会有灯谜给来参观的人猜,通常两项活动都是一同进行的。走到街道上也会看的舞龙舞狮子的,每逢元宵节逛花灯之际,总会有扮成狮子或龙的人来表演,舞狮通常由狮头狮尾两人配合即可完成表演,而舞龙则需要一大队人马,这种形式可以为节日增加热闹的氛围。

关于最新农历元宵节风俗

1、捏生肖:据说是山东荣城的风俗习惯。一般以黄豆细面作材料,生肖的姿态可以即兴发挥,只是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种子和叶子,象征“五谷丰登”。然后制成生肖灯,谁的灯燃得时间最长,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鸿运当头、健康平安。

2、偷菜:又叫“偷青”,传说会带来好运气,特别是偷的过程中,被人发现更是好运连连。一到正月十四或十五的晚上村民就会敲锣打鼓地到彼此的菜地去偷菜,为的就是让别人发现。据说,被人骂得越厉害,来年日子就越兴旺。

3、祈娃娃:河洛地区有这个风俗,人们可以看到虔诚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然后将泥娃娃带回家。祈娃娃的时间不固定,但多在正月十五。其实是父母企盼新人早生贵子,家中人丁兴旺的意思。

元宵节流行什么食物

这一天大家都会吃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这种食物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在宋代就有人吃了,当时还是比较新奇的。据说最早叫“浮元子”,后面成为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象征财源滚滚来的意思。

关于最新农历元宵节猜灯谜

1. 久旱逢甘露(打水浒传人物绰号)——及时雨

2. 奥运射击冠军(打《水浒传》人物绰号)——金枪手

3. 再三谦让(打《三国演义》人名)——陆逊

4. 古代文化(打《三国演义》人名)——史迹

5.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人名)——刘备

6. 逐渐繁荣(打《三国演义》人名)——徐盛

7. 八骏日行三万里(打《三国演义》人名)——马良

8. 六王毕,四海一( 打《红楼梦》人名)——秦邦业

9. 三八多面手(打《红楼梦》人名)——巧姐

10. 女十八兮叹分离(打《红楼梦》人名)——杏奴

11. 元前明后(打《水浒传》人名)——宋清

12. 渐渐安定(打《水浒传》人名)——徐宁

13. 赫赫小英雄(打《水浒传》人名)——童威

14. 不许你发达(打《水浒传》人名)——杜兴

15. 禁止调房(打《水浒传》人名)——杜迁

16. 济人急难(打《水浒传》人名)——施恩

17. 渐渐安定(打《水浒传》人名)——徐宁

18. 众芳竞艳(打《水浒传》人名)——花荣

19. 社会在发展(打《水浒传》人名)——史进

20. 僧穿彩衣(打《水浒传》人物绰号)——花和尚

21. 轻骑飞跃(打《三国演义》人名)——马超

22. 天不绝曹(打《三国演义》人名)——魏续

23. 汉朝文书(打《三国演义》人名)——刘表

24. 醒后得知一场梦(打《西游记》人名)——悟空

25. 相声逗乐(打《西游记》人物)——眼看喜

26. 各一方话鼠(打一画家名)——吴道子

元宵节文学典籍类猜灯谜

1. 门外汉(打《论语》一句)——未入于室也

2. 为储户保密(打《四书》一句)——慎言其余

3. 洪湖歌声融暮色(打《滕王阁序》一句)——窜梁鸿于海曲

4. 回归洛阳(打《前出师表》一句)——还于旧都

5. 科举制度(打《前出师表》一句)——试用于昔日

6. 人家在何处(打《前出师表》一句)——以咨诹zōu善道

7. 子游(打《聊斋志异》一篇名)——鼠戏

8. 使女择焉(打《孟子》一句)——决汝汉

9. 易之而教之(打《孟子》一句)——选宾为主

10. 齐楚燕赵皆降服(打《史记》一句)——四国顺之

11. 口道恒河沙复沙(打《史记》一句)——不可胜数

12. 故(打《史记》一句)——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13. 坚持到底(打《史记》一句)——虽死不易

14. 死而轻于鸿毛(打《史记》一句)——故无贵无贱

15. 好读书(打《论语》一句)——学而不厌

16. 尖(打《论语》一句)——小大由之

17. 莫中美人计(打《论语》一句)——戒之在色

18. 退席(打《论语》一句)——不在其位

19. 测鼠(打一词牌名)——卜算子

20. 休得多言(打一文学名词)——歇后语

21. 何谓状元(打一文学名词)——第一人称

22.平等待客(打一文学名词)——主人公

23. 天女散花(打一新兴词语)——高消费

24. 无可奈何花落去(打一常用词)——感谢

篇2:元宵节的传说与民间风俗

元宵节的节日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点彩灯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正月十五有哪些习俗

放天灯

元宵节放天灯也是一大民间习俗。天灯又称孔明灯,为三国时代诸葛亮所发明,放天灯的习俗,据传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传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天灯能将愿望上达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笔在白纸灯上书写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愿,并燃放鞭炮助长天灯升高的气势

耍龙灯

耍龙灯,又称玩龙灯、舞龙灯、龙舞,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备受各民族的崇敬与爱戴,一直被视作中国五大瑞兽之首。每至年末岁尾,或重大节日节气,上至国家庆典,下至民间活动,都要欢欢喜喜耍龙灯,以祈求神龙降瑞,保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业兴旺。

吃元宵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在元宵节之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能祛病延年。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运势。

篇3:农历腊月有什么风俗

农历腊月有什么风俗?

腊月初一蹦一蹦,全家老小不得病

“腊月初一蹦一蹦,全家老小不得病”,这里的蹦一蹦,可不是人站着蹦几下,而是指吃爆米花,老式的爆米花机是烧柴火、手摇的,“嘭”的一声,说明爆好了,可以爆玉米,也可以爆大米,腊月初一,给孩子买点吃吃解馋,孩子眼中期待的年味儿就开始了。

腊月初八,食腊八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可以说,到了腊八这一天,你会发现年味儿越来越足了,腊八要先喝一碗腊八粥,以前腊八粥是北方的传统,现在南北不限,来碗杂粮八宝粥,都能享受到节日的氛围。

除了腊八粥,还可以吃腊八蒜,这个蒜通常是10-15天前腌制,大蒜剥好晾一会儿,用米醋和冰糖腌制1-2周,放到10度左右阴凉位置,直到蒜头变绿即可食用。

腊月十五,赶庙会

有些地方腊月十五会有庙会,相传这一天是拜玉帝,求平安的日子,现在都已经改成娱乐活动了,庙会上有吃喝玩乐,也是很热闹的。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神

腊月二十三,大家都知道是小年夜,小年也是年,可以搓顿好的,其实这一天也是祭灶神的日子,过去家里都是烧柴火灶,这一天要准备好灶神像和贡品糖瓜,拜一拜,让灶神保佑灶台兴旺,年底回天庭复命时多多美言几句~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里都是节,连打扫卫生都是节日,想偷懒都不行,家人们提前做好分工,你擦窗我扫墙,一年到头没有管过的地方都要清理一遍,窗明几净,好好迎接春节的到来。

腊月二十五,吃豆腐,贴窗户

吃豆腐,相当于吃“福”,过去村子里都有石磨,还要自己推磨做豆腐,辛苦但是意义深刻。除了豆腐,腊月二十五也是接福的一天,写福字,贴窗花都可以走起~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过去没有冰箱,家里养的猪要留到年底这几天宰杀,这样才能吃到新鲜肉,村里会请专门杀猪的屠户来杀猪,还有亲戚朋友过来帮忙,完了一起吃个杀猪宴,也是很热闹的。

腊月二十七,赶大集

年关将近,该买买买啦,其实整个腊月都在备年货,但总有些忘了的,还有必须趁新鲜买的,大家会提前列好清单,全家出动去赶集,这时候的集市熙熙攘攘,一整天都很热闹。

腊月二十八,打糕把面发

以前做馒头,没有现在这么方便,记得小时候家里年底做馒头,专门去找村里的老奶奶要一块老面儿,和面的时候加进去充当酵母,和面发面就要大半天,想吃上就到第二天了。

腊月二十九,祭祖蒸馍要打酒

腊月二十九这天,早上祭祖,再把昨天发好的面做成馒头、菜包、豆包、芝麻包、糖包、红枣馍馍···如果蒸的太早不好存放,二十九这天蒸出新鲜的是最好的,再把过年酒打上,静等除夕。

腊月三十除夕夜

腊月三十过大年,这一天是最隆重的,不过每家过年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早上过,有的中午过,更多的还是晚上过,吃完除夕年夜饭,再守着电视看春晚,迎接零点的钟声响起~

腊月有什么习俗,我们一起看看吧!

篇4:农历小年习俗风俗有哪些

腊月廿三、廿四的习俗

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小年夜歌谣《过年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过小年;

腊八粥,喝几天,一晃到了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官,饺子灶糖装满盘;

二十四,扫房子,干干净净迎大年。

二十五,炸豆腐,放在嘴里软绵绵;

二十六,炖大肉,撑的肚子溜溜圆。

二十七,宰公鸡,吓得母鸡泪水涟;

二十八,把面发,香馍馒头大如盘。

二十九,去灌酒,老头乐的脸朝天;

年三十,事最多,贴完门神贴对联。

大锅小锅蒸包子,萝萝饺子数不完;

三十晚上最热闹,半夜放炮接神仙。

一盆猪头灶前贡,迎接灶君回人间;

接完神仙围桌坐,阖家共食午夜餐。

吃完夜餐伸出手,大人都给压岁钱;

除夕一夜不睡觉,除夕过后是新年。

大年初一扭一扭,姑娘媳妇街上欢;

初二开始把年拜,一拜拜到大初三。

初三回家拜生母,大盘大碗往上端;

拜年拜到大初四,剩饭一天要吃完。

拜年拜到初五六,吃完包子吃肉丸;

初七初八接连拜,锁上大门不回还。

拜年拜到大初九,鸡鸭鹅犬叫的欢;

初十拜年算完了,老婆孩子跟我玩。

十一十四慢慢过,一天抓俩大贪官;

元宵佳节在十五,高脚观灯品汤圆;

大个元宵甜又热,到此大年算过完。

篇5:冬至来历传说以及风俗

冬至节的来历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 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 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 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 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 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 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 俗 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 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 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的风俗

南方

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这天都会过节庆贺。南方沿海不少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台澎金马:祭祖祠,冬至,台湾古称“冬节”。 民间首重祭祖,分为家中奉祀的祖先公妈,与各地宗亲祖厝、宗庙所举行的隆重庄严的三献礼,称为“祭祖祠”或“进祖”。礼成后则设宴款待,台湾称为“食祖”、金门称为“食头”、澎湖称为“食冬”。

冬节圆。在台湾,冬至的汤圆被称为“冬节圆”或“圆仔”。圆仔有分甜咸、大小之分。用于祭祀的红白两色的小圆仔与如鸡蛋大小般的“圆仔母”两色各六。圆仔母通常包花生馅或芝麻馅及糖料。 冬节前夕,全家人一齐将糯米团搓挲成大大小小的圆粒,称为“公孙父子圆”。人们在祭祀完毕后,一起食用,称为“添岁”。 。

北方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要吃饺子也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冬至还可以吃什么

吃汤圆

在冬至这一天,温州人都有吃汤圆或麻糍的习惯。长辈会趁着“碎息儿”(温州方言,意为“孩子”)吃汤圆时进行家教,比如“吃了汤圆就要大一岁了”,劝孩子要更听话,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晒汤圆粉

“冬节”前,不少人家会提前几天将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后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摆在竹笪上晒成汤圆粉。汤圆粉晒干后放入洋油箱,要吃时拿几块出来用水浸开后使用。有的人家也会一下子晒很多,“冬节”前夕分送给邻居亲戚。

卖麻糍

每当“冬节”前后,温州老城的街巷里就会出现一些挑着担卖麻糍的人。这些人一般来自郊区农村,他们事先在家将汤圆粉煮熟捏成团,再带点白糖、豆沙粉,一路叫卖,边卖边做。他们技术高超,一个麻糍经他双手一转动,就变成里面空心、外面光滑、像乒乓球那样的麻糍团,然后馅上白糖和豆沙,味道香甜。

关于端午节节日主题班会

传统文化的作文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端午节中都有那些配饰呢?

节日传说的作文

清明节有什么象征意义

传统节日的习俗

端午节的主题班会

传统文化的节日作文

下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关于农历元宵节风俗和传说有哪些呢
《关于农历元宵节风俗和传说有哪些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农历元宵节风俗和传说有哪些呢(锦集5篇)】相关文章:

传统节日元旦的习俗介绍2023-09-21

关于精选的农历元宵节的故事简短2024-05-08

广西南宁过春节习俗介绍2022-07-31

初中中秋节传统习俗作文2023-06-24

情人节习俗的总结2023-05-20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2023-08-25

2022春节的习俗五年级作文500字2022-04-29

冬至时节传统民间习俗2022-10-21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2023-07-26

平均数的意义及介绍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