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严监生的两个指头(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3-08-22 07:52:5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话说严监生的两个指头(教师中心稿)(精选2篇)由网友“管理贝”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话说严监生的两个指头(教师中心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话说严监生的两个指头(教师中心稿)

篇1:话说严监生的两个指头(教师中心稿)

话说严监生的两个指头(教师中心稿)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有这么一个广为人知的细节: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皆不知其意,有奖竞猜似的久猜不中,最后赵氏一语中的--为的是灯盏里的两根灯草,恐费了油。

这一细节历来被批评家及语文教师引以为表现“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的经典证据,并且成为一个笑料广泛流传。笔者仔细看了《儒林外史》之后,丝毫也笑不起来,更不敢把“吝啬”这顶帽子戴在严监生的头上。至少,有四个值得一提的细节可以证明这一点:

细节一:严监生的老大严贡生抢了人家的猪,被人家告了一状之后吓跑了,结果官差来拿人时,是他--被冠以“吝啬鬼”的严监生--“自认倒霉,拿银子打发官差”,再“出几两银子,折个猪价给了王姓的”。

细节二:老舅王德王仁前来探望病中的妻子王氏时,他--“吝啬”的严监生--“开了一张橱,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与二位。”

细节三:严监生嘱托二位老舅照顾好自己的儿子时,“二位接了银子,每位怀里揣了二封。”

细节四:妻子王氏病终后,“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

从这四个细节里我们可以看出:严监生在该用钱的时候是一点也不含糊的。如果仅用一个细节就得出严监生是“吝啬鬼”的结论来,是否有些武断呢?至于严监生是不是“吝啬鬼”,不妨让我们先来看看几位真正吝啬的西洋人物形象吧。

葛朗台:巴尔扎克笔下的暴发户、“守财奴”,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惩罚自己的女儿只吃干面包;自己的妻子死了,他连孝服都舍不得做,还宣称“戴孝在于心,不在于衣服”;为了不让破了产的侄儿用自己的钱,就把他打发到了南洋,还说“以后就全靠你(还债)了”;临死前,“他却做了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镀金的)抓在手里。”

阿尔巴贡:莫里哀《悭吝人》的主人公,他对给客人倒酒的仆人说:“要倒,也得人家问过不只一次才倒。而且要记住总往里头兑水”;仆人的裤子破了一个窟窿,他舍不得补,出主意说“想办法背朝墙,总拿脸儿冲人,也就是了”;而它的马,只有它的仆人最清楚其处境,“可怜的牲口不是累坏了,……毛病出在您老叫它们挨饿。饿到后来也就只有皮包骨头……了。”

同外国两位“吝啬鬼”相比,在对待朋友、亲人以及其他方面,严监生实在是大方慷慨得够可以的。如果硬是给他扣上“吝啬”的帽子,那真是太冤枉他了。

那么,严监生的两个指头又做何解释呢?笔者以为,“恐费了油”的最表层的含义,恐怕是在于希望赵氏今后要勤俭持家,同时也要以“俭”来教导儿子,以免孤儿寡母日后受饥寒之苦。首先,“节俭”历来都是中国人认为的一种美德,司马光遗嘱的主要内容就是“示俭训康”。严监生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不可能象司马光那样写出来,也不可能直接说出来,只能用手势表达出来,殊途同归又何尝不可呢?更何况,严监生心里头有他家老大严贡生的衰败经历:“当初分家,一样田地,白白都吃穷了;而今端了家里的花梨椅子,悄悄开了后门,换肉心包子吃。”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严监生的这种担心也就不是“杞人忧天”了,他的这种独特的遗嘱也是合情合理的,为什么我们就要把他的这一行为当作笑料呢?

但假如把这一细节的意义仅仅停留在这个表层上面,它的存在价值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笔者以为,对于严监生对这两个指头所蕴含的意义,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而应把它放到整个章节、甚至整部书中来理解。只有从整体上着眼,才能以俯视的姿态比较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为了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深层意蕴,我们可以联系前面所列举的四个细节来分析一下。

严监生之所以是严监生,就在于他是一个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是他的最高理想,他对儿子寄托的希望也是“挣着进个学”。他是如此痴迷于“科举进仕”,所以他也就严格遵守着“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他为他家老大“破财消灾”,为的是“片纸不入公门”,为的是保全严家的声名;他在妻子王氏病故后花四、五千两头银子办丧事,为的是表明自己是读书人家“知书达礼”;他两次对两位老舅赠以重金,为的是希望两位老舅能够好好教导儿子,帮助儿子“挣着进个学”,以免日后“终日里受大房的气”,而要“进学”,没有银子是不行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严监生是极为自觉地维护着封建道德规范的;我们更可以看到,封建科举不仅仅成为严监生自己一生的精神支柱,同时也阴魂不散似的'笼罩着严监生的儿子。

而在同一部书中,吴敬梓给我们刻画了另一个读书人的形象范进。范进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是他因“金榜题名”而发疯的故事。这两个读书人,一个是自己历尽艰难困苦终于中举而欢喜得发了疯,一个则始终未能获取科举功名遗憾而终便寄希望于自己的下一代。从这两个读书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在那么长的一段历史中,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对封建科举是如何的痴迷又是怎样为它疯狂为它而朝思暮想。

戳破了这一层窗户纸,我们就不难理解严监生临死前的良苦用心了:不论是他的挥金如土,还是他的丝丝节俭,其实都是围绕着儿子的“进学、中举”而活动的。严监生的灵魂也在这看似矛盾的行为中得到了深层的展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精神与人格的扭曲与摧残也得到了深刻的揭露。。而这一点,正是吴敬梓撰写《儒林外史》的本意所在。

作者:杨锦辉

通联: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432100

篇2:如何解读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指头

如何解读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指头

郑宇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节选了《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片段,描写的是死前的严监生固执地伸出两个指头,始终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直到妻子把两茎灯草挑掉了一根,他才断了气的情景。虽然着墨不多,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片段历来被评论家所称道,“两个指头”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性细节,人们多据此细节断定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严监生也成了吝啬的代名词。

教材选编这个片段的目的在于,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写的方法,并能学着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应用。因此,这个片段的教学意义是要感受这个经典细节的形象意义。有的老师说,严监生如此表现,为什么就说他是吝啬而不是节俭呢?咱们中国人历来都提倡勤俭持家,即使有金山银山,奢靡浪费也会败家。严监生这样做,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应该放置在具体而特定的环境中考察。故事发生的环境是:“晚间”,本是点灯的时候;他“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挤了一屋的人”,预示着要发生重要的事情;“桌上点着一盏灯”,这些都可以成为点两茎灯草的理由。再看严监生本人:课文交代“他是一个十分有钱的人”,在病入膏肓、已不能说话的情况下,他固执地伸出两个指头,不肯撒手西去。病床前众人纷纷猜测,但都猜不到他的`心思,他“把头摇了两三摇”(一种不被理解的痛苦),“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愤怒、焦躁和痛恨),“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一种执着的失望)。他这样执着、顽固地交代“遗嘱”,可见此关系重大。最后,当终于有人知道了“两个指头”的含义时,他“登时就没了气” [1](放心了)。一个垂死的人,临终前没有想到自己的亲人,也没有留恋自己的生命,而是对两茎灯草耿耿于怀。这样的举动显然违背了人之常情,因此可以说,在片段里这个细节刻画是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或者说人物的性格特点是相对确定的。

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将这个细节放到特定的背景中,去限制这个细节的意义。设想以下,如果这个细节发生在另一种情形下,人物的性格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与小说描写的大相径庭。假设严监生的这一动作不是发生在他临死前,不是发生在应该掌灯的时候,而是发生在他点不起灯,发生在天亮的时候,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应该称道的节俭美德了[2]。

当然,对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还可以联系作品本身以及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严监生是一个土地主,“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北斗,米烂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3]。与其他作家刻画吝啬鬼的方法不同,吴敬梓没有直接去描写严监生如何处心积虑地积累财富,如何狠毒地进行剥削活动,而是主要表现他为钱财所付出的忧劳。他对身边的每一笔钱财都是百般记挂。他的妻子在典铺里有一笔利钱,严监生表面上好像不闻不问,实际上心里一直在惦记。除夕之夜,受惊的老猫撞了床顶的大篾篓,露出了一封封白花花的银子,严监生又惊又喜,不禁脱口而出:“我说她的银子哪里就肯用完了!象这都是历年聚积的,恐怕我有急事好拿出来用的。”说罢便痛哭流涕,并盛满一盘干枣,祭在亡妻灵前。他的妻子病重的时候,严监生与赵氏双拜天地。一边是张灯结彩,笙管齐鸣,一边却是垂危在床,呻吟不已。妻子是什么时候死的,他都不知道,谈得上什么夫妻情意!而此时肝肠寸断的哭祭,不过是对王氏留下的银子的感激而已。他生了病,仍然带病“每晚算帐,直算到三更鼓”,病得饮食不进,还仍硬撑着要在“家前屋后走走”,检查、守护他的财产,直到卧床不起,还“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严监生不仅对钱财表现出过分的忧劳,与其他吝啬鬼一样,他也十分悭吝刻薄。平日里,他“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3]。拼命地节制生活费用,使他骨瘦如柴,他病得很重的时候,仍“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前人评说严监生:“二老官空拥十数万家资,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天。”这正是严监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小说里的严监生绝不是单一性格的人,他悭吝成性,但又胆小如鼠,性格抑郁。这种性格特点与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严监生生活的时代,清统治者沿用了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并从政治、经济、法律上给予及弟者种种特权。如一中秀才,就可免服劳役,不受胥吏侵害;可出入公堂,结交官府,与县官平起平坐。而严监生却没能通过科举考得“出身”,虽花钱捐了个监生的资格,也无多少特权[4]。这种萦绕于心的未曾进学的情结与天生的胆小怯弱性格融合在一起,决定了严监生的卑微人格:凡事畏灾惧祸,处事小心谨慎,金钱成了他生存的武器。小说中严监生也有出手大方的时候,比如,他哥哥被人告发,知县差人来传,他拿出十几两银子来平息这场官司。为了顺利地把妾赵氏立为正室,他一下子就给两个舅爷每人一百两银子。夫人王氏去世,用了五千两银子……妻子死时,两位舅奶奶卷走一大批价值昂贵的财物,严监生不仅不追讨,反而又送了两家许多物质,各封了二百两银子作为舅爷们赴试的盘缠……可惜,这些表面大方的花销,完全不是严监生本人真实的心愿,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为兄平息讼事,是因为怕官府“只拣有头发的抓”。他不惜花费大量银两,极力收买舅爷,一是因为自己未进学,功名低,借两位有科举前程的“秀才”来给自己壮胆撑门面,以此与霸道的严贡生抗衡;二是因为他害怕王氏死后,妾出的儿子合法继承权被他哥哥剥夺,自己苦心经营的家产会落入狼口,而且自己只有一个儿子,势单力薄,需要亲戚们的照应[5]。这实在是一个可怜的人物,胆小的性格和卑微的地位,使他只能以破财来保财、积财,然而破财完全是被迫而为,其内心的苦痛也就不言而知。正是这种铭心刻骨的隐痛使他借思妻而思钱。除夕之夜,发现亡妻聚集的银子,便痛哭流涕,伤心不已。接着新年也不出去拜节,“在家哽哽咽咽,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宁”,得了心口疼痛之病。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自不必说,但如此悲怆,不由得让人深思了。其实严监生再三为亡妻而哭,也是为自己而哭,因为这时候他才发现妻子是他精神上的同道,是他相濡以沫的知音,他一下子从妻子的行为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存本质。

联系作品、联系时代背景,这样的取向在课文的编排中是有所体现的。教材在介绍《儒林外史》这部作品的时候,就特别指出:“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当然,在教学中,这种联系做到什么程度,老师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做灵活处理的。但一个总的原则是,不要去深究。要考虑到这毕竟是面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深入,教学需要浅出。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作品,一个片段,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强调多元解读,强调独特感受和体验,但是任何作品的价值都有一个主流解读。主流解读是大多数读者的理解和体验,这些是我们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础。

参考资料

[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次印刷。

[2]黄玉慧。《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何以是吝啬?》,《语文建设》,2005年第9期。

[3]吴敬梓著,黄小田评点。《儒林外史》,黄山书社出版,1986年10月第1次印刷。

[4]成良丞。《论中外文学中的吝啬鬼形象》,《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7卷第2期。

[5]彭江浩。《严监生与葛朗台:吝啬表象下的不同人格》,《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2卷第4期。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人物描写作文教学设计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一等奖

人物描写一组(人教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人物描写一组教案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的教案

话说严监生的两个指头(教师中心稿)
《话说严监生的两个指头(教师中心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话说严监生的两个指头(教师中心稿)(精选2篇)】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教学反思2022-05-06

小学语文《人物描写一组》的教案设计2023-09-13

读悟结合品称赞语文论文2022-06-14

读儒林外史有感中学生2022-05-06

人物描写一组说课稿2023-01-20

初中《儒林外史》心得600字左右2024-02-05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23-01-11

读《儒林外史》有感心得体会2023-01-17

初中生儒林外史阅读心得2022-05-18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优秀2024-04-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