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悟结合品称赞语文论文(整理14篇)由网友“落地的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读悟结合品称赞语文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读悟结合品称赞语文论文
读悟结合品称赞语文论文
课后,回想起和孩子们一起渡过的短短的40分钟,品味着和孩子们的真心交流,感情的真诚碰撞,我享受到了快乐,尝到了收获的喜悦。现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教学设计前后的得与失:读悟结合品称赞语文论文
(一)以读解意
读,特别是朗读,是语文教学最传统、最基本、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没有过多地分析、讲解,而是充分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以读为主线,学生从中学会了欣赏和称赞,体验到了称赞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同样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老师的教学展示了引导学生从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可谓训练到位。比如,学习课文句子板凳坐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在理解粗糙一词时,教师提醒学生想一想这是怎样的板凳?这样的板凳坐上去会怎样的感觉?摸上去什么感觉?学生很快明白粗糙就是不精致、不光滑的意思。学生将一个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词语就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在故事情节中迎刃而解。
(二)读中悟情
读中悟意,读中悟情。朗读是二年级学生一项重点训练项目。为此,我引导学生从课文找重点词句,采用自由读、同桌对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读书中领悟到称赞带来的快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以读带悟,朗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朗读中体会句子的语气,增强语感,体会真诚的称赞能带给人自信。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指名读、加上动作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既避免枯燥,又加深了对句意的'理解,还提高了朗读能力。同时,教师注意处处、时时称赞学生的感悟理解,点滴进步。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为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注入了激情和活力。
如: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这两句话。通过抓重点词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等指导学生朗读,然后让学生加上表情读、动作示意读、同桌对读。/article/老师在评价中不时地称赞和表扬学生,让学生体会称赞带来的好心情。
回想上课的过程,我发现还有许多不足。如在讲到小刺猬的称赞带给小獾自信这个难点时,如果更深入挖掘一下,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当你有点泄气的时候,你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和称赞吗?那时你心情怎样?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理解泄气、自信的具体含义。同时,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别人做得好,需要称赞,别人做得不好,更需要鼓励的道理。
虽然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是这篇课文留给学生的是无穷的思考。同样也留给老师们一些启示:请用理解、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寻找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篇2:读,品,悟
读书破万卷,品到了甘甜,悟出了人生。
读李白,品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悟出的是他的自信与潇洒。
读曹操,品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悟出的是一位奸雄统一天下的理想。
读岳飞,品他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悟出的是一位忠臣的豪迈,欲“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
读朱自清,品他的《匆匆》,悟出的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读毛泽东,品他的“孩儿立志出乡关,不学成名誓不还,”悟出的是一种少年志气,自信与求学的渴望。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讲话。
品一首名诗,就是和一名优秀的人讨论。
悟一段佳文,就是和一位伟大的人交流。
读、品、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悟出了生命的价值所在,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篇3:以读为本,读悟结合论文
以读为本,读悟结合论文
阅读教学,读是根本。它是学生对课文感受、品味、揣摩、领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是阅读教学过程的主旋律。读决不是目的,通过读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才是读的意旨所在,也就是通过读来实现悟,在悟之后能更好地读。读悟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以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阅读教学往往是以理解思想内容为目的,老师对课文内容作过多的讲解分析,繁琐的一问一答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又如何能让学生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内涵,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呢?因此,做到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来安排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读书训练为主线,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目标明确、步骤合理、检测严格的阅读实践,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再到掌握读书方法的过程。至于教师的讲解、提问、练习等,都应该有机地穿插在读书训练的过程中。具体操作策略如下:
第一步: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自读感悟、整体感知是指在课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能力自读课文,通过初步的整体阅读,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内容建立初步的印象,为进一步凭借课文进行语例训练,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打好基础。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自觉能动地感知课文内容。此时的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因为他们自身已有一定数量的字词储备,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完全有能力去读懂课文,感知内容,并对课文语言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感悟。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引导学生勤查工具书,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要及时加以梳理,使之系统化。同时还可以抓住文章的突破口,设计相应的作业,及时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如课文中写了什么事,什么人,是怎样的人,写了具有什么特点的景物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体的阅读实践自行解决,并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把自己读懂的,感悟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步:研读领悟,知情明理
语文教学强调感悟,体现了“寻言—明象—悟道”,“披文-感物—体情”这一学习汉语的基本规律。学生通过读书去理解课文,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形、情、味、神,理解就到位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学生充分自读感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一些语言特别优美,含有文化底蕴或人生哲理的典型语段,作重点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知其情、明其理,让学生领悟语例的内涵,获得语感。
1、抓关键词,知文中情
“知情”即读书要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要得其“弦外音、味中味”,要读得入情境。为了使学生知晓文中情,教师要善于点拨,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惑时。教学时,如果我们能抓住一些揭示文章内在联系的关键词语,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髓,掌握语言的表现技巧和积累好词佳句。有位老师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的第一段时,抓住关键词“共同”,读与悟的结合就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性。老师一开始就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一段在语句写法上有明显的特点,能看出来吗?”学生马上被问题吸引住了。他们一边默读,一边思悟。通过默读他们发现了特点,短短的两句话,作者连用了五个“共同”来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更妙的是,老师没有让同学说出这个特点,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中声调、语气的变换,“读”出这个特点,而其他同学则根据朗读的表现,“听”出这个特点。于是,朗读的同学把“悟”到的内容用重音读出来,听的同学也从这种语调中证实、加强了自己已有的领悟。就这样,读与悟的结合在两个阶段和两个层面上得到了实现:先读后悟,悟后再读;默读中自悟,朗读中互悟。同时,在领悟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
2、抓中心句,明文中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如何指导学生巧妙地寻找理解语言文字的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找到开启课文宝库的金钥匙。而课文的中心句往往是理解课文思性内容的切入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中心句,在语言文字的前后联系中自读、自悟、自得。如在教学《林海》一课时,我们要抓住“亲切、舒服”这条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去充分感悟作者这种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深远意境。理解作者之所以如此赞美林海,是因为它对祖国的建设有着巨大的贡献,与国家的安定兴帮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体悟作者这一立意可抓住下列问题进行引导:(1)“亲切与舒服”的感觉是怎样产生的?文中使我感到“亲切、舒服”具体表现在哪里?(2)结合自己体悟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兴安岭越看越可爱,为什么觉得兴安岭确实含有“兴国安邦”之意?(3)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一深远意向的?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揣摩,边读边体悟,使读者与作者的情感逐渐会合,产生共鸣,从而领悟作者这份关心祖国、热爱祖国的美好意境。
3、抓典型语段,悟写作方法
在典型语例训练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感因素,设计有助于语言内化的训练过程,在反复练读的基础上,重在领悟典型语例表达形式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悟出一般的言语表达规律,建构言语心理图式,为语言形式的迁移做好铺垫。如《太阳》这一类常识性的课文,教学的着力点可以放在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把事物的特点记清楚、说明白的,从中学习简单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第三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语文课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尤其是要强调诵读积累,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潜思体会,领悟语言,感受文采,培养审美能力。通过熟读背诵,培植和积淀语感,获取语言材料,丰富语言库存,把精美的词句蕴藏在心中,把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匠心印入脑海,把范文中的佳词好句、精彩语段深刻地留在记忆中。诵读到位了,语言积累多了,写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正可谓是“胸中常有臆,下笔如有神”。
以上是我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吸收当代语文教学的最新成果,逐渐摸索出的一条以学习语言为本,以读书训练为主,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的操作思路。那么,读书时间多了,学生是否会感到厌倦了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百读不厌呢?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往往对人的情感其感染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又辅以抑扬顿挫的朗读,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另外,“以读为本”,并不排斥教师的讲解,其实,教师精彩的讲解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读书的积极性,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如有位老师教学《小珊迪》一课时,始终以形象、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过渡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以此来串联整个故事情节,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整个读书学习过程中去。如一开始,老师就像讲故事般的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在寒冷的天气里,有一个可怜的小男孩,穿着单薄的衣服,在一家旅店门口卖火柴,他就是文章的主人公——小珊迪,想了解这一催人泪下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这样通过教师的语言调控,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摆脱了情节分析的误区,把大量的精力放到学生的读书思考上,发展了他们的.语言。
2、形式多样,百读不厌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坚持采用灵活多样的读书形式。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他们各尽所能。
(1)比如“带着问题读”,读书有目的,一边读,一边想,学会读中思考,自主探究,读有所得,达到自能读书。
(2)“自由选择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爱读书,并成为自觉习惯,进而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3)“开火车读”使课堂上书声朗朗,人人参与;再如“小组比赛读”、“对手挑战读”等灵活多样的读书形式,是学生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教师从旁加以示范指导,学生徜徉在规范语言的海洋里其乐融融,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组合迁移,培养能力
为避免一味诵读带来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弊端,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核心,创造性的把读和复述、表演、写作等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
(1)读述结合。把学生自读课文与指导复述结合起来,如遇到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读懂的情况,就应该提倡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解决,把复述课文提前,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读演结合。把阅读和表演相结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表演来指导朗读,体悟语言的魅力。如《笋芽儿》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师生共演课文童话剧,体会笋芽儿在春天里破土而出,长成一株强壮的柱子的生长过程,从中理解“撒娇”、“央求”、“自豪”等词,琢磨文章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3)读写结合。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抓住文中未加展开的情节或留下的空白点,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通过合理的想象,或扩写,或续写,或补写,通过写句成段来实现读写迁移。如学完《小珊迪》一文后,请学生补写小珊迪被马车撞了以后,是怎样嘱咐弟弟把钱还给先生的一段对话,写完以后,通过自己动情的朗读,同学的评议,再次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达到了传统的思想教育所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而促进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的积累,进而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
4、重视评价,激励兴趣
朗读之后,要留读后评价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评价功能。用鼓励来评价学生,不仅能使优者更优,而且能较好地实施差异教学,让差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朗读教学中,我经常毫不吝啬、毫不掩饰地将鼓励送给差生,鼓励他们大胆读、大胆演,如,“今天,你朗读得真棒,把老师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境界!”“哇,原来你朗读的声音这么好听,你真行哪!”……并以此来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综上所述,采用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语言,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篇4:品《论语》,悟――读《论语》有感
《论语》,乃中华之精髓。孔子居春秋战国之际,社稷之动荡,增其感,与其弟子记言行。仁、义、礼、志、信之道尽现于此。博大精深却又通俗易懂,屹立千年而不倒,可谓律己做人之标杆也。
又以《论语》距今千年有余,千年之变化,非人可料,科技及社会之异,非前人可想也。余感而慨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吾等能为之乎?夫子所言,诸应与我同感。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含《论语》之朴素、温暖态度。子曰:“三思而后行。”其透《论语》之舒缓、善诱语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其诉待人处世分寸。别君子与小人,亦一言难尽矣,句如“君子何何,小人如如”之式,洒洒《论语》数提之。吾之拙见,夫子之意欲以行为定君子,谨而不阔。夫子谓君子:上达者、喻义者、周而不比者、和而不同者,不一而足。俗语有云,君子不好活,小人不善终。欲为君子,需修身养性,俭德恭人,行之从小,甚难矣。
《论语》,如瓷花,青色白底,既易又深奥。
将问:“《论语》何益乎?夫子何益乎?”吾对曰:“《论语》之益,使立于世;夫子之益,既庶且多。”夫子从周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为己任,悉明理爱人。夫子言传至今,吾等品读一月有余,感触颇深,其教吾等仁爱、谦逊,敏于事而慎于言,无不有大用,其一言皆可终生行之,尽力而为。
读夫子,读《论语》须取其精华,剔其糟粕,而后行之,必有益于己也。虽难从,但益之。
此为余者解《论语》,若有不当之处,吾等必改。
神于天,圣于地。
呵,《论语》,郁郁乎文哉!
篇5:《读品悟练》说课设计
《读品悟练》说课设计
【教材分析】
严临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描写是的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
【设计理念】
有效的课文课堂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感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自觉地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习这篇课文,注重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通过品读语言,感悟人物形象,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监、侄、郎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子、穿梭、郎中等词语,能正确读准监的读音。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监生、再不回头、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3.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学习,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有兴趣阅读如《儒林外史》《欧也尼・葛朗台》等中外名著。
【教学重难点】
1.画出描写严监生的语句,品味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作业】
1.认识侄、痰、揩三个二类字,正确读写监、侄、郎三个生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监生、再不回头、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把课文读准确、通顺。
3.查找有关作品《儒林外史》及作者吴敬梓的资料,并作简单记录。
4.用铅笔画出描写严监生的语句,并在书上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新课,了解作者吴敬梓作品的特点。
2.简介《儒林外史》。
(过渡):《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是清朝作家吴敬梓花了近写成的。在《儒林外史》中有一个场景,虽然只有区区三百多字,却一直被人们视为人物描写的一段经典。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神奇的文字──《临死前的严监生》,请大家齐读课题。
①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抓住临死一词体会,要读得轻)
②老师板书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③相机指导监的读音,再指名读出监字的另外一个读音。
【设计意图】:
从学生平时读课外书谈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并从读课题入手,抓住关键字眼通过朗读表达感情。
二、初读课文,感受富有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插图,以及课文题目下的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注意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边读边想: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3.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件:监、侄、郎
①指名读生字,相机提醒这几个生字易写错的地方
②交流难读懂字词,如:监生、再不回头、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等。
4.了解课文大意。说说从阅读提示中知道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有钱人)
(出示课件):《儒林外史》一书中的描写
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①指名读这句话;
②交流读后感受。(引导学生感悟严监生家财万贯、富可敌国。)
【设计意图】:
由于文中一些字词学生较难读懂,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儒林外史》中关于描写严监生富有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的富有,为下文感悟严监生的吝啬打下铺垫。
三、二读课文,感受病重
(过渡语):请同学们现在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严监生临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大家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不动笔墨不读书。
1.学生再读课文,感受病重。
2.交流读书情况:谁能用一些词来形容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
(生答:如:奄奄一息、病入膏肓、身患重病、气若游丝等)
3.出示课件: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①指名读句子。
②点评学生的朗读情况。
③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指导,指导朗读的时候要读得轻,语速稍慢
④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按照常理,严监生那么富有,如今人之将死,他应该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感情朗读,入情入境地读,深入体会临死前严监生病入膏肓的情形。为下文体会人物形象作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吝啬
(过渡语):同学们,《儒林外史》这部著作享誉中外,只要一说起严监生,大家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招牌动作,你们知道是什么动作吗?请大家动笔用──画出这个句子。
1.学生默读课文。
2.指名读句子。出示课件: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
3.教师读句子,学生想象画面。(师范读句子)
4.交流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指头
5.理解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意思,(鼓励学生模仿咳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用一些词来形容此时的严监生吗?(奄奄一息、病入膏肓)
7.濒临死亡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这个总字用得好呀,说说你从中体会什么?
8.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感悟严监生的吝啬。
(生读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感知语言的温度,想象画面,并亲自演示模仿,体会当时严监生病入膏肓的情形,让学生不断积蓄形象感受,为后面体会严监生的吝啬作铺垫,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9.师: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真难受啊,真痛苦啊,可他在难受中总不得断气,在痛苦中挣扎着伸出两个指头,到底严监生有什么放心不下,有什么牵挂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以下表格:(猜测内容、严监生表现这两项为学生填写内容)
出示课件:
人物
猜测内容
严监生表现
大侄子
两个亲人
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
两笔银子
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
两位舅爷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
两茎灯草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学生默读课文,动手完成表格
(2)指名汇报表格填写情况
①结合表格,看看严监生奄奄一息,濒临死亡之际,他牵挂的是什么呀?
(两茎灯草)(师相机板书:两茎灯草)
②指名读描写严临生的句子,其他同学想象一下,当时他心里有什么感受?(难受、焦急)
③指导学生带着难受、焦急的感情把描写严监生的语句读一遍。
④师:同学们,严监生苦苦挣扎,总不得断气,竟然是为了那两根灯茎!读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能否找个恰当的词送给他?(吝啬;小气;爱钱胜过爱生命等)
师板书:爱钱胜过爱生命
【设计意图】:
要体会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的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一个春雷慢吐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读文,品味关键句,从而让学生一步一步感受到严监生总不得断气的啼笑皆非的牵挂,让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深入脑海。
五、感情朗读,体会写法
出示课件: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1.指名读句子。
2.出示课件:(出示描写严监生的语句,学生带感情读出严监生的吝啬)
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3.结合上述语句,说说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来刻人物形象的?(生汇报)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动作、神态
4.师小结:描写人物可以从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几方面进行。有道是:言为心声,但是为什么本文却没写严监生的语言呢?我看是作者忽略了吧?(生汇报)
5.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还得联系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描写。
【设计意图】:
老师有意设疑,激发学生思维,懂得描写人物应该从实情入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描写。
六、学习方法,升华练笔
(过渡语):我们写作刻画人物的时候,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描写,相信我们也能写出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来。请大家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写出他的特点来。
1.学生进行小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小练笔,其他学生点评。
3.师小结练笔情况。
【设计意图】:
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让学生把习得的表达方法运用到写作中,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到写,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拓展阅读
1.出示课件:①莎士比亚剧作《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③莫里哀剧作《吝啬鬼》中的阿巴贡;
④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2.鼓励学生阅读名著名篇,感受同是写吝啬鬼,但作者的写法各有千秋,鼓励学生学习不同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
由学习本课,感受名著名篇的魅力,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另一方面学习不同作者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与积累。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修改堂上写的小练笔,抄正在作文本上,并读给家人或自己所写的那个人听。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朗读再次感受作者的精妙笔触;另一方面,让学生能根据课堂上学到的表达方法修改自己的练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愿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本次作业布置学生把练笔读给别人听,就在于让学生与他人分享写作的快乐,并从中获得进步。
九、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课堂上通过品味关键句,让学生在脑海中烙下了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招牌动作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画面。两个指头是体现严监生吝啬鬼的招牌动作,两茎灯草是严监生奄奄一息却总不得断气的原因;作者吴敬梓就是抓住动作、神态这两方面,刻画出一个爱钱胜过爱生命的经典的吝啬鬼形象。这样设计板书,简洁明了,学生一看就懂。
篇6:读山·品树·悟草作文
读山·品树·悟草作文
读山·品树·悟草
一
我是生在山里,长在山里的孩子,我与大山之间有着十分亲密的接触。每当徘徊在山的怀抱里,似乎总能感受到山的呼吸,山的心跳,山的忧愁,山的欢喜。在我的眼里,山是有生命的。那茂密的树木是山的头发,那汩汩流淌的小溪是山的血液,那山头上轻飘飘的云朵是山呼出的气息。
绵延不断的山峦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大书,读不够,读不尽。读它们为何耐得住永久的落寞,读它们为何经得住风雨的击打,读它们为何忍得住骄阳的炽热,读它们为何有那么好的气质,读它们为何那么温顺,读它们为何那么威武 ……
人们惊羡玫瑰的高贵,赞美百合的纯洁,歌颂竹子的坚定,吟唱梅花的傲然……却很少有人赞颂大山的品质。大山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付出着。是谁为我们阻挡夏日的炎热?是山!是谁为我们抵制沙尘暴的侵害?是山!是谁让我们有了安全感?是山!是谁每天第一个迎接黎明?是山!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山永远在那一角挺拔地站立着,毫不动摇!山所释放出来的生命是那么有力,那么振奋人心!
倘若有一天,我能化为这山,或是山中的一花一草,一叶一木,抑或是一块小石子,与大自然共生存,共同感受生命的活力,共同默默地为人们做贡献,那我真是三生有幸了!
我们要时常去读山,远远地读它的苍茫,近近地读它的静幽,精读其品质,细读其生命。读青,读绿,读蓬勃,读生机!
二
落日熔金,暮云四合,天空中还有最后一丝火热的阳光,斜射在学校道路旁的香樟树上,暗绿的叶子折射出金色的光芒,那是辉煌的生命,是人生的希望。树上的阳光照射出生命的真谛,让我沉思起树的精神!
微风吹拂,树上的叶子随风摇摆,它的生命如此轻松;细雨绵绵,树像是刚出生的婴儿,吸允着母亲的乳汁,它的生命如此柔弱;狂风暴雨,一棵棵树在暴风雨中坚定地挺立着,毫不屈服,似乎在对风雨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不怕!”白雪霏霏,树依然挺拔地站立着,只是枝头的树叶已经脱落,显得有些单一,但它的血液还是在不停的流淌着,它的.生命还是在不断的继续着伟大的“传说”。
靠在一棵树前,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成了这其中的一员。我的头发变成了树的枝叶,茂密地生长着;我的四肢变成了树的枝干,粗大而健壮;我的脚下长出了许多根须,深深地扎在了岩层中;我的血液变成了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流淌着。
如果有来生 ,我做不成山,那就让我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吧!
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草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震撼了我。
你是否觉得小草十分卑微?你是否感觉小草十分懦弱?你是否说过小草十分低贱?你是否用瞧不起的眼光看待过小草?其实,曾经我也这么想过,但是,现在的我面对小草,不禁流露出敬佩之情!
小草,无论是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或高山,或平地,或峡谷,或丘陵,抑或是荒芜人烟的沙漠中,它们都会用顽强的生命力克服。无论是否能得到充足的阳光,无论能否得到丰沛的雨水,它们都蓬蓬勃勃,展示出自己不屈的生命!
在一些坚硬的石头缝里,都会有一两株小草冒出新芽来,它的生命有多顽强,一棵看似柔弱的小草竟能将一块比它坚硬无数倍的石头一分为二!在沙漠中,不时会看到几处绿绿的小草,在黄色大漠中十分显眼,为单调的沙漠增添了几抹生机。沙漠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小草竟还能生长,可见,它的生命里蕴含着多么巨大的能量!
“我是一棵柔弱的小草,迎击大漠的风沙是我的骄傲!我属于高山和草原,属于天涯和海角。只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我的生命才可以自由的欢笑……”
有时候啊,人还不如一棵小草!
小草的生命力让我找回了自信和勇气,让我能够坦然面对心中的风雨!
——人生如风,岁月如歌。人仅有一生,春发,夏荣,秋收,冬藏,转瞬即逝的一生。人生并不会十分安静,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失意的雨,沮丧的云,忧伤的霞,烦恼的风……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与其过一个名扬四海的人生,倒不如过一个充实自在的人生;与其过一个一帆风顺的人生,倒不如过一个饱经风霜的人生。我读出了山的坚定,品出了树的挺拔,悟出了草的顽强,那我不如结合它们于一体,默默地塑造一个不朽的朴素人生!
篇7:语文教学三悟论文
语文教学三悟论文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三悟-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要获得攀摘“神手其枝”“神而明之”的教学明珠,是离不开坚持不懈地“探索”与“修炼”的。我将十年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视为一个不断探索和修炼的过程。如同一切事物探索的过程一样,教学探索既曲折又漫长,虽然如此,我也要及时把在教学探索过程中种得的小花小果与同行们共享。
一、语文教学以“情”为首。
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教材篇篇有情,教师学生人人有情。语文教学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凭借着师生之间的相容力;凭借着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力;凭借着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智慧的主动力,汇聚成诚挚的情感纽带,自然而然会把教材溶入师生们的思想、学习、生活中,触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敏感,增进双方的相互认识,开拓各自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学生因亲师信道,自然会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富有亲和力的情感的体验过程。师生的互信加上教材的情感,便能尽情地流露出对教材和对客观现实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的人之七情,当这种真情显露出和谐统一时,语文教学定要绽放出灿烂的火花。
由于传统教学单调贫乏,应试教育冷酷无情。唯分数主义的招生政策扭曲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初衷。它不但忽视了职校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又压抑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多数职校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便足以应付来日的就业,甚至认为其他学科可有可无,而把语文视为无味、讨厌、休息的课程。这无疑给职业教育带来莫大的困惑与冲击。面对诸此问题,我为学生们解惑:“你们是受招生规模、政策制约的,是被人为设置的对象。但你们并不比别人差。进职校学习也不是优胜劣汰的结局。一次升学考试的成绩的好坏只是反映这次竞争的结果,绝不是衡量你们智力和能力的标尺,更不是区别高低成败的分水岭。所以大家不必轻视自己,更不能自暴自弃。因为人是活的,人总在发展变化着的。只要大家认真总结、急起直追,总有一天我们也会立于不败之地。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师生间这种互勉互励,使得谆谆之声余音绕梁,贴心又温馨。只要学生从暂时的憋屈中站出来,就会回味、满意、轻松、自信、静思、憧憬。由于情感的源源不断的流露,教与学始终充满着快乐和希冀,共鸣之音符便会美妙绝伦。
二、语文教学以“养”为重。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魅力。所谓魅力,从心理学角度说就是一种
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语文教学就应承载和发扬这种魅力,不断地用以滋养学生的心性。语文教学期盼教师不惜时机地为学生揭示语言、文学的典故,一边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一边持续调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一起奔向“非学无以广才”的康庄大道。由此教师要善于用自己丰富的文化素养、扎实的教学功力去启迪学生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求知欲与主动力,引导学生自觉地探索求知,细心品味知识的真谛,认真品赏语文学习的价值,并如饥似渴地把学识“经世济用”,“修身养性”。这就是语文教学理想效果的崇高追求。不妨分享几个案例:
1、丰碑的由来:
据记载:丰碑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木桩或坚石。秦代的碑是:或立于宫门前用以观日影辨时刻;或竖于宗庙大门前栓牲口;或竖于墓穴周围用以引棺入墓。当时全是木制的。汉代后才出现由石头制的碑。那时还严格规定凡天子王公死后才有资格用丰碑引棺入墓。后来逐渐有普通百姓沿用此俗,并开始在光秃秃的石碑上刻字,记录下逝者的名字或功德。唐武则天的墓碑也是无字碑。这究竟是想恢复古礼或歪打正着也就不得而知了。随着时空的更替石碑的功用就慢慢拓展,这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墓碑、斗碑的由来。
2、是“倒楣”而不是“倒霉”。
中国的科举制度沿袭于隋唐。当时的读书人要在科考中有所斩获着实不易。明朝后期的读书人为了在科考中讨个吉利,临考之前其家人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旗杆(叫“楣”)为考生壮行打气。揭榜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那么门前的.旗杆照竖不误。不幸失利的众多考生的家人便把旗杆倒下撤去,名曰“倒霉”。后来人们便把遇有不顺心的事称为倒楣。
不知是否因楣与霉同音亦或笔误,后人多写为倒霉。
3、唐太宗李世民在名臣魏征去世时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后来有人称这段名言是魏征所说实际上是误传。该段名言虽短小凝练,但意博理奥。古人能如此勉励、警示自己实在令人敬佩。而作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的学子应该从中吸取点什么?大家可以联想:在这三面镜子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什么形象,能不发人深思吗?
以上三例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渊源与精华,它富含着吸引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的神奇魔力。通过如此大量的启发与揭示,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想感悟,丰富了学习语文的经验与素质,更重要的是端正了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主观意愿,让学生从繁芜丛杂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三、语文教学以“活”为本。
“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惟有“活”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教学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活”一直鼓励着语文教师在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与处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助互学的协调或教学活动的组织等都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积累和对语感、品质的积累,精准地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从而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谈得上名副其实的灵活性、实效性、创新性。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记叙说明、议论兼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样式齐全。但每篇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也千差万别。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技巧与方式方法都要“活”,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烹调出与教学实际相适应的佳肴“大飨”学生,令他们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因此教学可以长文短教、或浅文深教、或以读代讲、或精雕细刻层层剥笋、或质疑释问评点渗入、或反思探究溯本追源、或讲练结合直观板示、或一篇带多篇、单元组合归类比较、或课内外结合相辅相成……
值得一提的是暑假,央视开辟了“开心学国学”专题节目,呈现给国人富有传统特色、又具现代气息的国学“大餐”。形式多样且具中国印记的竞答题目让人目不暇接;选手的作答过程和观众的同步思考过程洋溢着国人学国学的热情和志趣;专家大师的精彩诠注和点评扣人心弦,让人如痴如醉。观众们从中不但学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学识,还陶冶荡涤了各自的性灵。最让人久难忘怀的是,获大赛二等奖的一名高二年男生的轻松幽默的临场表现和三名幼儿诵读经典时流利稚嫩的童音,他们深深地吸引、打动着观众。因为人们从节目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浩瀚府库,也看到文化延续的新精神和新希望。相信老师们也能从中领略到创新教学的新曙光与新模式。
当然教师要把“阳光”撒播到学生心里,首先自己怀里要有“春天”,肚子里要有“墨水”,因此语文老师的敬业爱生才是为人师那昂首挺胸的脊梁;俯身潜读才是为人师那立于讲台的脏腑;寸铢尺累才是为人师那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的泉源。我要把自己的知识美、语言美、结构美、节奏美、板书美……聚合成“师表美”,把那迷人的情感信用、人格信用、智力信用充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来“美化”学生,让语文教学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篇8:浅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论文
浅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论文
1.同一主题不同写法的仿写
《山村的早晨》作为一首诗歌,着重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山村,将祥和而愉快的山村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围绕“美丽、宁静”以及惬意的生活这两个主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述。教学时可提问学生:围绕“美丽、宁静”,作者运用了哪些景物来描述,又是怎样描述的?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些景物以及相应的具体描写,再让学生体会“小溪”“晨风”等景物中所描绘出来的美丽而宁静的画卷,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只有一种甚至两种不同景物的描写是否能够表现出这幅美丽而宁静的画卷?学生通过交流与想象,能够认识到,只有通过课文中这种写法才能更好地表现山村的美丽与宁静。在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深入阅读与体会后,可以布置学生完成“校园真美”等主题集中且明确的仿写训练,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寻找合适的景物作为切入点,进行具体描写,并以诗歌的形式进行描写。在《鸟儿的侦察报告》中,作者围绕环境污染对鸟儿生存的巨大危害这一主题,运用了三份侦察报告来描写。首先让学生分别了解这三份侦察报告的角度与描绘手法,并体会其中传达的感情,三份侦察报告,三个角度,三种不同的语气,从鸟儿的不同状况来表现不同污染对于鸟儿生存的危害。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不同报告用了哪些景象描写这些不同的环境污染情况,对鸟儿在这些环境中的生存艰难又是如何描写的?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对照与体会,再围绕周围的环境危害情况写一个小报告,从自身体验出发,写周围的环境污染对自己生活的不利。
2.修辞手法的仿写
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对于拟人与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较多,集中在这两种修辞手法上,让学生深入认识并学习,积累能力点。《山村的早晨》是拟人手法运用极为熟练的课文,如写“山村从甜梦中醒来,晨风给她揉着眼睛”,“醒”和“揉”这两个拟人动词将无生命的“山村”与“晨风”赋予了生命的意义,使自然景物的动态美展现在读者面前,句式简单且直观,学生也容易仿写,如“校园从睡梦中醒来,朝霞给她披上金色的彩衣”等。《山村的`早晨》在第4、5、6三个小节中通过反复的修辞手法,将山村人们生活的惬意以画卷的形式描绘了出来,运用一个“走进画里来了”的句型,反复描写了各色人群的惬意生活,结合景物描写,将一副甜美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规律性的间隔反复,既保持了诗歌的韵律,又传达出了美好的意境,学生通过朗读,能够很好地体会到其中传达的意境,并且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随着诗歌意境的展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描绘这幅画卷,想象一下还有谁可以走进画里来,可以续写这幅画卷,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法描绘另一幅画卷。
3.移步换景的描述手法的仿写
《奇异的植物世界》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记叙了大量的植物,课文中清楚地交待了参观的行进路线,将大量奇异的植物有序地连接在一起,自然地完成了记叙的衔接。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这些衔接了参观行进路线的词句,学生通过交流,能够画出这些词语,如“先走进、接着离开、来到、继续、再走到、继续又带到、最后”等,这些词语将整个参观过程自然地衔接到一起,根据行进路线记叙路上的各种奇异植物,不仅结构紧凑,而且内容丰富。学生可以按照这种移步换景的方法,根据参观顺序,将沿途各种景物有序地展现在一篇参观游记作文中,并根据这种方法完成仿写。例如,可以带学生参观植物园,在植物园中,根据参观的不同园区顺序进行记叙,“走进月季园”“转到桃花园”“继续来到牡丹园”“沿着小路绕到树木园”“最后走到温室区”等。结合行进路线,将沿途的各种植物描述出来,在描述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充分运用写作能力点,完成一篇较丰富的参观记叙文。将读写训练结合在一起,从课文的反复阅读中,学习课文中的精华部分,作为写作的素材与能力点,不断积累并熟练,使这些知识不断内化成为自身的能力,以达到语言、修辞、结构、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的不断积累与培养,这是一种有效的读写结合教学方法。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以及写作规律与方法,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角度、写作方法、内容表达以及感情与主题传达的基础上,能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学习这些方法与语言,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篇9: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论文
引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写作和阅读是其两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读写结合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积累素材和知识,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逐步提升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基本原则
1、人文关怀原则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需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通过读写结合教学,促进小学生读写能力同步发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要重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小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生活情感,并逐步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奠定教育基础。
2、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学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不同,而且个性化差异明显,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小学生,关注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以及学习习惯,针对性地促进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提高整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适应新时期小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
3、全面发展原则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并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水平。具体而言,需要严格按照新课标标准,引导小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而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高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并挖掘小学生的发展潜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积累运用原则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发展特点,引导小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文学积累、语言积累以及情感积累,拓展知识面,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知识基础,为语文写作教学提供素材基础,进而促进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发展,提高小学生整体的文学素养。
5、实践创新原则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以及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并积极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锻炼过程中接触更多的语文读写学习资源,例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语文读写主题活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获取读写资源,锻炼自身的读写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读写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发展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1、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以阅读带动写作
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教学材料,蕴含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的教材进行深挖,使其教学功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并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在掌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而且还要在日常的读写训练中,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经典文章的诵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以提升其创造和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课文《桂林山水》时,作者并非是直接对桂林山水的秀美进行描述,而是从西湖和大海的对比之下把漓江之水的美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然后将“静、清、绿”的特点运用排比句式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而教师要做的,不仅要带领学生领域桂林山水之美,还要带领他们通过对教材的仔细“挖掘”,从而在写作过程中加以灵活运用。
2、开展语文写作训练,以写作促进语文阅读
在小学语文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虽然有效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强,但是写作水平却很一般,究其原因,这和他们练笔少,没有及时巩固和运用阅读知识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而造成了读写的极大分离。要知道,读和谐是相互促进的,读是写的基础,有了阅读的基础,写作就变的毫无障碍,而重视语文写作训练的开展,在写作中对阅读知识进行巩固,以促进读写两种能力的优秀转化。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往往是从具象思维向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形式过渡。因此,在对小学语文课堂阅读课程进行教学时,应该紧密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先可以不要直接要求小学生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进行写作,而是尽量发现一些构段方式较典型的段落给学生分析,让他们积累感性经验。以《鸟岛》这篇课文为例,其中描述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文中突出人鸟关系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环保意识,可以引导孩子体会这种写作手法和技巧并进行写作训练,能够取得更加有效的效果。
3、拓展语文课外阅读,奠定读写结合教学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不能仅仅只将目光局限在课内,还需要在课外扩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语言材料,从而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到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通过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适应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还可以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并掌握必要的写作知识和技能,从而为写作积累更多的材料和资料,让读真正成为写的基础和保障。同时,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多进行名言佳句以及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的收集,并将其结合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运用到写作之中,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唐诗三百首》等课外读物,并让他们在领悟唐诗魅力的同时,对其中的经典诗句进行收集,以丰富其写作的素材。
结束语
总之,教师应该引起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视,在具体教学实践的开展中要注重方式方法,让该种教学理念能够真正地为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
篇10: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论文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写作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关键点,小学作为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与锻炼的初始阶段和打基础阶段,如何有效地将写作与语文教学过程中占较大比重的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将两者密切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使语文的学习更加趋于系统,而不是将阅读、写作等学习内容简单地分裂开来,进行分块学习。对教师来说,可以更加有利于开展新课程教学尝试,让课堂教学更加科学、有序、系统。
1.当前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学课堂来说,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在实际的读写结合语文教学过程中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中将读与写分离开来。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往往认为语文教学本就应该分几个类别进行教学,阅读课就乖乖阅读,上写作课就认真写作,在阅读课上将口头交流和朗读置于首位,学生缺乏真正动笔的机会,最终导致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分裂。二是在教学中存在重读轻写偏向。一方面,现行的教材中,将写作与阅读分开来编排,为教师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提供了无形的阻碍,且阅读教学内容占的比重明显远远大于写作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对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差异,有些教师认为阅读重要,就努力加大阅读教学内容,有些教师认为写作重要,就拼命增添写作教学。大多数都没有意识到具备一定的写作的能力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之一,或没有意识到丰富的阅读积累会对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弥补作用。
2.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2.1借用教材,进行读写结合。
从读与写的逻辑关系上来说,其一,读是写的基础。这说明,大量的阅读对写作非常重要,从读中学写、读后再练习写,写作的根基在于阅读。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多读、勤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写作的技巧与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阐述的就是这个理儿。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选取的是经典文章,且大多适于朗诵,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悟文章的美感,体验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通过对文章创作脉络的掌握,学习写作中对文章整体结构的布局,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学会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其二,写作可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写作时一个长期积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方法之后,一旦还想再进一步,必须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所以,学生往往会自发的去进行大量的阅读。真正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2.2以单元为块,进行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的设置是以“单元”为块别的,虽然一个单元里面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的生活体验,但往往一个单元中的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一致或者相近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围绕本单元主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其实,这一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的过程,更是领会文中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一个单元学完后,等到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写作练习时,自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将所学到的知识,以及各种表达方式方法,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可见,以单元为块锻炼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确实是一种值得尝试并不断加强的训练方式。
2.3拓宽阅读面,进行读写练习。
尽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无数教育家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作品,但一本薄薄的课本,远远不能容纳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学生从中学到的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正如上文所述,阅读面的宽窄,直接影响到写作水平的提高程度。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囿于几篇短短的课文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阅读,尽可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扩大学生阅读量,合理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积累新的知识,不断获得新的体验,不断学到新的技巧,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才能真正使读与写达到完美的结合。
篇11: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一直作为一种理论知识,尚未运用在教学中,从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能够得知,读写结合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将读写结合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正式落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并且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1.课改前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能力最强,教师在此阶段因着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改之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只是作为一种理论知识,只有一部分教师将此教学方式应用在语文教学中,从以往教师应用的具体做法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点:(1)大量的读写任务,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加快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就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读写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感受到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性。(2)阅读文章作为写作话题,在以往读写结合教学中,最不正确却常见的就是语文教师将阅读文章或课文作为写作话题,让学生以这些文章内容作为写作素材,将读写融为一体。(3)以教材为主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多数是以记叙文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为了能够将读写结合渗入教学中,便让学生多加练习记叙文写作,而忽视了其他作文格式。以上几点充分说明了在新课标没有贯彻小学语文教学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已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写能力,也无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2.1根据教材,以读带写。“用教材教”作为新课标改革的亮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根据教材教学的质量,让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发挥了教材编写的本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熟读教材内的文章,再与同学或教师通过交流的方式,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并将自己的感悟用写作的方式描述出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将教材内经典的文段着重教学,让学生主动诵读这些经典文段,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另外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一步的拓展,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读写能力。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密西西比河风光》作为一篇描绘风景的文章,文笔细腻,构段清晰,词句优美,采用对比的方法,运用多种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把风光旖旎的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的特点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密西西比河的景美与富饶,更要让学生学习文章的构段方法以及语句和修辞的运用,帮助学生提高作文。
2.2拓展阅读,打好基础。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二个要求,教师应当及时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阅读材料,从而在阅读与写作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读写能力。教师在拓展课外阅读时,要及时指导学生,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同时教师需要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增加课外阅读,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外阅读的内容,将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在写作中。另外,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书籍内的名人名言、优美词句或是好的段落等摘录下来,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例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周末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看完一本课外书籍后,摘录200字的优美词句,再写200字的心得体会,在周一语文课堂时抽取几名学生诵读自己摘录的优美词句和心得体会,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也能在拓展学生学习领域的同时,逐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2.3强化写作,以写促读。由于学生的资质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经常发现某些学生阅读能力较强,但写作水平一般,其原因是因为这一部分学生的阅读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在读写分离之后,没有及时将自己的阅读知识运用在写作当中,才造成写作水平不高的现象。读与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想同时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阅读后,要及时进行写作练习,在写作中运用和巩固自己的阅读知识。要想使小学生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就需要让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由具体思维转换成抽象逻辑思维,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如给学生一个句式,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阅读知识,重新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句式,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考优秀的作文来写,让学生在这些优秀的文章中,逐渐找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2.4重视技巧,适度点拨。教师在教学中作为一个引导的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阅读方式,更能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在读写结合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阅读一篇文章,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和含义,如资历较高的教师通常会教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一种名为快速阅读的方式,简言之就是一目十行,这种阅读方式能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读完一篇文章,且能够理解文章中的大意,但这种阅读形式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在完成阅读后,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在写作前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写什么、怎么去写,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并适度点拨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逐渐找到自信,这样一来,教师也能更好地将读写结合教学方式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需要教师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将读写结合融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并且要让学生积累到足够的阅读知识作为写作素材,最后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将课本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更加轻松的理解课本内容,逐渐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
篇12: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论文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整个语文教学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和创新,特别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加强整个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学生本身在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重要能力培养的同时,要积极结合学生本身特点,加强读写教学,在训练学生有效的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将阅读能力应用于作文中,从而达到情景结合的效果。本文积极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分析了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的教学范式,通过这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1.针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1传统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深深影响着我国教育水平,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本的学习往往是采用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教学模式,在整个课堂的语文阅读学习中,虽然整体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状况比较和谐、积极,但是整个领读过程中,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是盲目跟随老师的步伐学习课本内容;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自主把握整体课本内容和内在思想,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学生会形成无法独立阅读的依赖性格,这些缺点会对整个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名言告诫我们要积极增加阅读量和培养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真实文化能力。
1.2读书和写作相互结合。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习作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且二者之间存在极其重要的联系,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积累大量知识底蕴;写作过程恰好是将自己阅读中所积累的文字和底蕴加以分析和组合,从而结合自己的真实情感,融会贯通。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都没有注意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方法,从而将阅读和写作分割开来进行教学,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甚至忽略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也使作文的语言文字缺乏艺术感。
2.读写结合的有关方法和措施
2.1以读带写,读写结合。
读写在素质教学中是整体,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一个主次关系,在创新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将阅读放在重要位置,在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在对优秀作品进行阅读赏析的时候,要积极培养学生分析课文和解析文章的能力,特别注意文章中修辞手法及写作手法、语言应用等方面的重要文学方法,然后积极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从而达到用阅读引领写作的目的;针对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要积极注重以下方面,从而推进整个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首先,要“读中带写”,所谓“读中带写”就是要在进行相应的文章阅读的同时积极结合对应的素材和寓意进行写作,从而将阅读中学到的手法和技巧应用到作文中,强化作文能力。其次,要在阅读后积极安排写作任务,通过阅读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积极对文章中一些知识点做好记录,然后在课外找到相应的作文题目进行复习,达到彻底地将阅读所掌握的课外技巧融会贯通,并举一反三的目的。
2.2综合训练,全面提高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强调听书读写的相互协调,我们在加强读写结合的能力同时,要积极结合听说读写四者的综合训练,从而提升读写能力;读和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二者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特点,因此为了提升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要积极结合读写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特性,然后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综合训练,通过加强阅读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积极通过作文练习,熟悉在阅读中掌握的技巧和写作手法,通过二者之间的综合训练,全面提高读写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育成为社会关注和重视的话题,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读写结合是全面推进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两个方面,通过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的教育方法,可提升语文整体教学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作用。
篇13:读写结合小学语文论文
读写结合小学语文论文
1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的结合与应用策略
1.1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
在如今这个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整个社会阅读、写作热情持续降低,有关阅读与写作的氛围也大不如从前。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热爱阅读、乐于写作的环境与氛围,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1)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读写氛围。调查显示,孩子阅读兴趣的养成最早形成于家庭环境中,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培养孩子的读写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应树立一个爱读书的好榜样,若条件允许,还应为孩子布置一间氛围良好的书房,与孩子结伴读书,共同交流,还可以一起逛书店,使孩子经常感受到浓厚的阅读氛围。此外,应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使孩子能够耳濡目染地养成相同的习惯,使孩子将阅读视为终身的爱好;
(2)在校园中为学生读写相结合创建良好的氛围。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书籍,在展板上定期发表图文并茂、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与写作的寄语,逐步丰富图书馆藏,每周轮流在阅览室上课,也可在各个班级设立图书角,班主任将阅读、写作视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抓好。除了“硬件”以外,还应加强“软”环境的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丰富的读写活动,如“读书节”、“写作比赛”等,设立推荐阅读书目,以供学生选择。应全校上下全体动员,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和写作,校长、班主任及各科教师都应参与其中。鼓励学生阅读过程中摘抄优美的语句,以积累更多词汇,写出精彩的读后感。
1.2为学生读写结合提供有效的指导
一方面,应注重培养孩子“读写相结合”的习惯,将阅读融于写作中。小学生刚踏入学校,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在阅读之余展开创造性的写作,为此,必须制定有步骤的措施。首先,应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鼓励学生读书时多动笔,以帮助记忆,积淀知识及材料,加深自己的理解,从而深入把握阅读之精髓。小学生多数缺乏读书技巧,很难掌握书之精髓。但可以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将阅读内容及内涵通过自身语言予以表达。其次,鼓励孩子发表读后感言,提高孩子的归纳与总结能力,锻炼自身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自身想法得以宣泄。再次,为学生仿写提供指导,模仿是学习的最初过程,也是最为关键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加强语言、词汇、语句的积累,由于孩子的阅读、写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仿写”是其实现创作的.必然之路,除了仿写课文例文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仿写阅读中的某些素材。“仿写”可分为结构、风格、遣词造句等方面的仿写,教师可在阅读过程中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学生将阅读所得成功内化为自身思想,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各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正处在活泼、贪玩的年龄阶段,因此,应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读写活动,如阅读竞赛、读后感竞赛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鼓励孩子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表达,以文章作为基本载体,根据其内容,设计写作训练,使读、作、思维训练相互融合,实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提升。
1.3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读写结合学习的荣誉感
应建立激励机制,教师应对阅读中主动记笔记或写读后感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设立一、二、三等及优秀奖,并给学生颁发小奖品,就特别优秀的读后感,教师可当众宣读,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也可推荐优秀读后感刊发,鼓励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长期下来,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学习习惯,刺激学生广泛参与各种阅读、写作活动。此外,应加强读写相结合的实践训练,教师应引导孩子对优秀作品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思路进行借鉴,引导大家领悟写作技巧。充分挖掘文本,引导孩子根据范文将自己所思、所感抒发出来,使文章情感更细腻、更真挚。
2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其未来人生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将读写结合融入教育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提高学生的读写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作者:谢晓琴 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实验小学
篇14:社会生活结合语文教学论文
1。满足职业需求,开发教材中的专业内容
中职语文教学要保持语文学科与职业教学相统一教学原则,秉持着文化为专业服务的原则,在教学内容方面紧密的结合学生的专业。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让中职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个性,更加贴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例如在中职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特性,引导学生去深刻体会教材中的思想。例如在进行先进人物《邓稼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汇与句式让学生感受社职语文教学结合中会生活的教学实践口苏省南京浦江中等专业学校先玲陈到邓稼先身上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同时还要进行合理的联想,让学生可以就自己的知识范围来进行一些先进人物的举例。让学生充分领悟到高尚伟大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专业所从事职业的自豪感,例如在针对园林专业或建筑专业的学生进行类似于《苏州园林》等建筑类别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重感受苏州园林制造的精妙与美,从而对专业对应职业产生自豪感。针对机械专业、电子专业、汽修专业等学生,可以强化说明文的教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需求来进行“修理电视机”、“网页制作”等说明文。又例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专业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学生绘画荣国府院落方位图、对于文科专业学生可以让学生细细体会王熙凤的语言和对话,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口语与沟通能力。
★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
★ 四下教案 祁黄羊
【读悟结合品称赞语文论文(整理14篇)】相关文章: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2022-10-08
祁黄羊优秀教案2024-03-15
《出塞》教学教案设计2022-05-08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2023-06-01
刚做的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案2024-01-20
怀念母亲说课稿梁艳2023-11-04
《纪晓岚吟诗》教学设计2023-10-19
小学三年级语文燕子说课稿精选2023-02-03
小学语文人教版麦哨教学设计2022-12-23
四年级语文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