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房中曲》译文及注释

时间:2023-08-28 09:25:2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商隐《房中曲》译文及注释(整理8篇)由网友“熊熊睡醒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李商隐《房中曲》译文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李商隐《房中曲》译文及注释

篇1:李商隐《房中曲》译文及注释

李商隐《房中曲》译文及注释

《房中曲》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译文

蔷薇沾露如在哭泣幽居寒素,绿色的蔓条缀着花儿如钱小。

娇郎痴立像天空无依的浮云,拥抱白日在西帘下待到破晓。

枕头是龙宫的神石,能分得秋波的颜色。

素席上已不见她柔美的体肤,只见到铺着的罗被一片惨碧。

忆起前年春天分别,共曾相语已含悲辛。

归来再也不能见面,唯有锦瑟横躺长存。

今日像涧底的青松,明日像山头的黄檗。

真怕到那天翻地覆之时,彼此相见再也不能相识。

注释

⑴房中曲:乐府曲名。《旧唐书·音乐志》:“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也。”

⑵蔷薇:落叶灌木,亦指这种植物的`花。幽素:幽寂,寂静。

⑶翠带:指蔷薇的绿色枝蔓。花钱:花冠细如钱状。

⑷娇郎:诗人自指。

⑸抱日:形容白天痴情悼亡。

⑹龙宫石:这里把妻子用过的枕头比作龙宫宝石,以示遗物之可珍。

⑺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目光,形容其清澈明亮。

⑻玉簟(diàn):光洁如玉的竹席。柔肤:指王氏的玉体。

⑼蒙罗碧:罩着碧绿的罗衾。

⑽锦瑟:漆有织锦纹的瑟。

⑾涧底松:涧谷底部的松树。多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

⑿檗(bò):即黄蘖,一种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味苦。常以喻人的心苦。

⒀天池:一作“天地”。天地翻:指巨大的变故。

篇2:李商隐 房中曲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房中曲》赏析:

这是一首明确被指认为的悼亡诗,是李商隐悼念其亡妻王氏的诗。大中五年(851年)春夏间王氏病重至死,李商隐罢官归京时竟未见爱妻最后一面,房中唯有王氏生前弹奏的锦瑟。物在人亡,睹物增悲。哀悼之情中致以身世之慨,沉痛感人。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蔷薇枝条细长柔软,有如绿色的衣带,圆圆的小花又有如衣带上的钱纹;素淡的花朵混动着晶莹的露珠,仿佛正在哭泣流泪一般,给人幽冷之感。除幕归来,但见往日非常逗人喜爱的蔷薇,如今也和自己一样无精打彩,流淌泪珠,凄凄楚楚,打迭不起精神来。爱妻亡故,诗人把自己哀愁的情感,无意中移到庭院的蔷薇,使本无情感的花朵也染上了哀伤的色彩,创造出一种凄怆悲凉的氛围。再说,蔷薇细长柔嫩的枝条,也使诗人联想起王氏织有钱纹的绿色衣带,使他仿佛又见到王氏的倩影丽姿。然而,妻已亡故,庭院的景物只能加深他的悲哀。首句“泣幽素”三字,已为全篇定下凄凉冷艳的基调。“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首两句帘外,这两句由帘外写到帘内,由花而人。日高帘卷,娇儿幼小无知,还不懂得失母之哀,只是无忧无虑地抱枕而眠。诗人《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有“失母凤雏痴”,也以“痴”状小儿失母的.无知。此诗“痴”字后缀以“若云”——像云雾一样迷离恍惚,更见小儿的不懂事。这里,以小儿的不能为大人分忧加倍写出大人之忧,这种写法,与韦应物悼亡诗《出还》所云“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同一机杼。首二句以素花同愁渲染,次二句以娇郎无知反衬,一帘外一帘内,从不同角度写出妻亡之悲。

次四句写内室的枕、簟。人亡物在,睹物生悲。“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龙宫石,传说为龙女所有。诗人《西溪》:“凤女弹瑶瑟。”诗人极爱妻子,故以龙女或凤女加以比拟。“秋色”,形容女子明亮的眸子。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此诗“割”字似受其影响,且更生新。枕石如明眸,比喻亦新奇。睹枕如见亡妻双眸,炯炯明亮,含情脉脉,仿佛正在和自己交流情感,仿佛正在用眼神说话。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人不能不倍感凄怆伤怀。“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簟席上已不见王氏的玉体,只有一床翠绿的罗衾在上而已。可以想见,孤灯长夜,诗人多少次在梦中与王氏相见,“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来夜》”(《正月崇让宅》),不仅与她留下的余香共语,而且仿佛听见她的歌声。然而一梦醒来,玉簟罗碧依旧,伊人已杳,孤独凄凉,何其难堪。这四句,一得一失,得非真得,失为真失,以非真得衬真失,更见惨痛。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想起前年春天,当时王氏一语未出,脸已带悲辛之容,现在看来,并非事出无原,原来她那时已经预感将不久于人世,自己却是那样粗心,竟然没能觉察出来。今日忆及前事,真是后悔莫及。徐幕归来,人已不见,但睹伊人平日喜爱的锦瑟而已。“长”,久;“锦瑟”之长,正见人生之短、王氏年寿之短,见瑟思人,愈感铭骨悲痛。此四句一昔一今,一人一物,写昔事更见今情的悲怆,物长在而人已亡更见感伤。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蘖。”“涧底松”,语出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以涧底松喻有才能而地位低下、困穷的士人。李商隐浮沉仕途,一生坷坎,故亦有此叹。黄蘖味苦,古乐府常以双关手法,以黄蘖隐指苦,如:“黄蘖向春生,苦心随日长。”此诗“山头蘖”,有苦辛日长之意。这两句看似诗人自叹身世,实则仍与悼亡有关。诗人与王氏结婚十四年,伉俪情笃。王氏是李商隐生活中的伴侣,更是他生活中最大的知己。李商隐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和打击,而王氏能相濡以沫,与之分忧,给诗人莫大的慰藉。商隐应试落第,王氏便捎信安慰他,故诗人有诗云:“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无题》)。如今王氏已不在人世,在险恶的人生道路中,又有谁能给他以温暖,又有谁能和他同济风雨!念及此,诗人就不能不感到来日苦多了。今日苦辛,明日更加苦辛,这一切都由王氏亡故所引起,写的虽然是己身的不幸,用意却在悼亡。最后两句,“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为设想之辞。汉乐府《上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天地翻”,极写其愁,此一;二,即使天翻地覆,亦不与君绝,反用《上邪》之意,真可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现在是一死一生,将来在天国,或在来世,该会有相见的一天吧!不过,沧海桑田,宇宙茫茫,即使相逢,也不一定相识。归来“人不见”,将来“不相识”,将悲愁又翻进一层。钱良择评这两句说:“设必无之想,作必无之虑,哀悼之情,于此为极。”这四句一今日一明日,一现实一未来,明日、未来所设想的愁苦,无疑加深了今日现实的愁苦。明日未来为虚拟,今日现实为实写。人们在悲愁已极时常将希望寄于未来,寄于来世,在诗人看来,未来与来世无希望可言,真是愁绝。

人亡物在,借物寄慨,在悼亡诗中很常见。潘岳《悼亡诗》云:“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沈约《悼亡》云:“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李商隐此诗也不例外,触物生情,最为感伤。但此诗和潘、沈二诗也有不同处。潘、沈二诗用笔直朴,颇有古风。此诗“玉簟”、“罗碧”等语,冷中有艳,意象鲜明。此诗的枕、簟与潘诗的“帏屏”、“翰墨”,沈诗的“帘屏”、“帷席”等都与各自的亡妻有关,但商隐不仅写了物,而且由枕联想到王氏的眼神(秋波),由簟写及王氏的体态(柔肤),亡妻的形象具体,历历在目,较潘、沈二诗似有情韵。结构上,“已不见”是其主旨,“泣幽素”定其基调。先空间后时间,空间则先室外后室内;时间则先眼前后往昔,接着又是眼前,最后写未来。全诗十六句,四句一转韵,为一节;每节悼亡的角度不尽相同,但相互关联、补充。如前所述,一节之中又有两层安排得极为巧妙的意思,或正或反,或得或失,或今或昔,或虚或实,以反写正,以得写失,以昔写今,以虚写实,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可按。

篇3:李商隐《房中曲》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

赏析:

李商隐三十九岁丧偶,四十二岁给自己的《樊南乙集》写序说“三年已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至四十六岁去世,未再娶。在东川柳仲郢幕府时,柳有将歌伎张懿仙相赠之意,李商隐写了《李夫人三首》,第一首是 “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大意是说:一条带子是打不出好的同心结的,而也只有双股的钗,才能将发髻好好地固定。我也很明白这道理,很感激你贵为封疆大吏,却来关心我的微末琐事。然而,月亮隐没了,星星怎么替代得了月亮那光彩?不知婚前李商隐和王氏见过没有,冯浩说《无题》“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是写王氏的,这样说应该是见过面的,但对这首《无题》我倒更愿意相信刘学锴、余恕诚的意见,是李商隐的自喻。不论见与未见,婚后虽然离多会少,两人的感情是很好的,李商隐的寄内诗如《夜雨寄北》写的很动人 ,王氏死后,李商隐念念不忘,比如《李夫人三首》后二首:“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

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眸割”、“清澄有馀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土花漠漠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比如《正月崇让宅》“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比如《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比潘岳的《悼亡》、元稹的`《谴悲怀》更情真意切。然而尽管是这样的想念着,在《房中曲》的结末他却要说“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涧底的松树将永不得见天日,而山头的黄檗,是从心里往外苦的,他们都没有欢愉的日子。现在是幽明路隔,等到一日天翻地转,即使终于在地下重见了,我们也将不再认识。上面的这些诗,《房中曲》大约不会是写得最晚的,尽管是那么念念不忘,他还要这样说,尽管是这样说了,而他仍是那样念念不忘,李商隐之为李商隐,大概正在这种地方。

篇4:李商隐 房中曲

【原文】

房中曲

作者:李商隐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

房中曲翻译:

啬薇花哭泣在清幽的地方,翠绿含带的残剩的花朵很小。瘦弱的男郎痴情像凝云,环绕着白日一直呆到西窗天明。枕头就是龙宫中宝石,晶莹的好似分到了明净的秋水的颜色。似玉的席子失去了细腻柔和的皮肤,只能看见上面蒙盖着丝罗被颜色如碧玉。回忆到前年的春季,我们没有说话含有的感情是悲伤酸辛。再回来已经看不见你,花纹似锦的瑟寿命长超过了人。今天的我如郁郁的涧谷中的长松而不得志,明天的我在山头又成了性味苦寒黄檗。想到将来天翻地覆时候,你我在来世相见也不能互相认识。

房中曲赏析:

这是一首明确被指认为的悼亡诗,义山轸怀其亡妻王氏的诗。

李商隐从小饱读诗书,雄心勃勃追求仕途功名,却屡遭挫败,最终只能沉沦幕僚,落魄穷愁。义山27岁娶王茂元之女为妻,当是时,正值晚唐政治上的“牛李党争”,义山曾是令狐楚的门客,令狐楚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曾聘他作幕僚,而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义山以令狐门人身份与王氏结亲,这一姻亲使他深深地陷入“牛李党争”的泥沼,成了“牛李党争”不幸的牺牲品。“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其贤”指的是义山的'才志,“拙者”则义山的命运坎坷,这种“才命两相妨”的反差正是中国文人的悲伤,也正是这种悲伤成就了许多文人。李商隐的遭遇其实是悲剧性的,其悲剧不仅仅是因其身处末世,人生道路曲折,命运多舛,而且在于他志存高洁,但有时又不免沦于庸俗卑微,难免要通过攀附权贵以求仕途,这是他不愿意的,但又别无选择,这种内心矛盾,可以说一直煎熬着他的内心。

义山奋斗了一生,同时也痛苦了一生。李商隐性格柔弱,多情,痴情,重情;情感细腻而复杂。这种性格及情感从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他的悲剧体验和悲情心态,他“深知身在情常在”,他的许多的诗都沉浸于浓重的伤情之中。李商隐40岁这年春末夏初,妻子王氏去逝,去逝前夫妇未能见最后一面,此时的义山可谓“穷蹇无路,落拓穷愁”。他与妻子共同生活了十四年,对于中年丧妻这一残酷的现实,李商隐毫无心理准备,满腔浓得化不开的愁苦与无法排解的思念于是化成了一篇篇和着血与泪的悼亡诗。

王氏之死,对李商隐的打击是巨大的,不仅是在生活上、心态上,甚至在诗风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义山诗中失去了从前的浪漫、痴情、追索,意绪变得消沉、萧条。此时,曾有一府主打算送一乐伎给他,他拒绝了,义山以婚姻的忠诚践行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坚贞。“年鬓日堪悲”,“途穷方结舌”,妻子死后,李商隐是真绝望,他已无心再接近风流,他甚至有了出家为道的念头。七年后,四十七岁的李商隐罢官还郑州,未几病卒。所谓“哀莫大于死别,悲莫甚于生吊”,悼亡诗正是积压在人内心深处最沉痛、最温软的情怀的书写与融注。她就像冬天屋檐上凝结的锋利的冰棱,直刺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是对生死两茫茫的锐利的洞穿,阳光下,冰棱在漫漫地融化,然其滴落的不是冰冷,而是温情,让人心酸彻骨的离人泪。一个伤情的李商隐、一个重情的李商隐、一个人生不得意的李商隐,在妻子默默离去后,物在人亡,触景生情,怎么不刺痛他这颗柔弱的心呢?“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恨绵绵哪会有绝期呢?

也许正是妻子王氏之死才真正让义山体会到与妻子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患难深情,也让他记起了妻子的好,妻子的真情,妻的美,妻的温柔,妻的关怀。虽然义山与王氏婚姻,但是真正在一起大约只有三年。我不知道义山的许多爱情诗或曰朦胧诗中有多少述写是与王氏重叠的,有多少是与王氏“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毕竟李商隐在未婚之前与柳枝、玉阳之间就有了刻骨铭心的恋情。那么,与王氏婚后,是否还有这些恋情的余绪在心中荡漾呢?我认为肯定有,特别是对义山这样一个重情的人来说。这并不妨碍义山的人品,却让我更加敬重义山的人品,因为其重情,因为其挚真挚诚。这与世俗的道德标准无关,这是一种世俗伦理的超越,正因此才让义山有了一种对爱情不倦的浪漫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情怀,也正因此激发了李商隐诗中无边的想象及无际的真爱。李商隐诗中,述写他与王氏生前的诗并不是很多,或者说不是很明显,因为义山诗的模糊性使我们很难清楚地划清这个界限。只有在王氏死后,李商隐的诗中才频繁地出现了亡妇的形象。王氏的形象可能在其生前是模糊的、缺席的,也许只是等到王氏死后,李商隐才真正体会到一种情感上或者说心理上的悲痛和不安,这也是李商隐从理想主义走向世俗后对婚姻情感的重新发现和体验。蔷薇花开于晚春初夏,花期不超过一个月。“蔷薇泣幽素”, 蔷薇花上已凝结了晶莹的幽素(露珠),仿佛蔷薇在哭泣,初开的花儿像翠带,花钱小巧。首句就让人沉浸于一个浓重悲伤之中,仿佛嗅到一股悼亡之味。这一悲景悲情义山却用第二句“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来对照。孩子哪里体会得到生死之别的哀伤呢?孩子依然抱日痴睡,正是这种无知无谓,才反衬出李商隐浓浓的伤痛之情,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凄绝。睹物思人,益增凄怆。妻的枕是龙宫宝石做成,光鉴照人,仿佛割得其秋波之色;竹席(玉簟diàn)之上再也见不到妻的柔肤玉体,只看到床上蒙罗碧(翠被)。从符号学来看,“龙宫石”、“玉簟”、“柔肤”、“蒙罗碧”这些华美的词语更能衬托出王氏生前的美艳,而如今人已不在,更能凸显义山的伤痛、失落与惆怅。正因为这些美悄然从生命中离开了,再也不在了,才激起了每个人心头的酸楚,美毁灭了,消失了,才是最震撼人心的。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王氏死亡时的前年春,义山赴京,离别时,王氏已有病在身,她未语或泪先流,也许她已感觉到自己的病危。此时,她有没有想到这是与义山最后一面呢?义山体会到了妻子的悲辛,但是此时他绝对不会想到这一别就是一次永远的离别。如果义山知道这是一次生死别离的话,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留下来的。“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谁也料不到这一别竟然阴阳两隔,从今后,即使“上穷碧落下黄泉”,也是“两处茫茫皆不见”矣!“离情堪底寄,惟有冷于灰。”(李商隐《寄裴衡》)“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上天竟然没有让李王见最后一面!只余亡人平日所弹之锦瑟,物在人亡矣,岂不痛哉?此时义山再次忆得王氏之好,“美人为黄土”,“谁是长年者?”也许只有这无法化解的情,无法忘记的锦瑟之音吧。“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面也许有着义山的悔恨吧?他或许悔恨当初没有深切体会到王氏的好,也许王氏死后才让义山真正体认到了家室之乐,妻子的挚情。“沧海月明珠有泪”,那或许就是李商隐的不绝的眼泪吧;“蓝田日暖玉生烟”,那或许就是王氏的绵绵的温情吧。“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诗人从回忆中转过来,想到了自己以后的路。他就像一棵不得志的“郁郁涧底松”,人生本来就不得意,此时更是雪上加霜,明日将在什么的心境中度过啊?明日――从今以后,他会像那味苦的檗(黄木)一样,苦心长伴,思念长伴。今日是孤,明日是苦,正可谓天荒地老之恨也。“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愁苦到天翻地覆之日,沧海变桑田之时,或者可以相见,但是相见后恐怕也不相识了。 “即使相逢犹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哀悼之情,由此达到了极点。

作者资料:

李商隐(约公元8――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G)生,又号樊南生,汉族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篇5:房中曲

唐代 李商隐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译文

蔷薇沾露如在哭泣幽居寒素,绿色的蔓条缀着花儿如钱小。

娇郎痴立像天空无依的浮云,拥抱白日在西帘下待到破晓。

枕头是龙宫的神石,能分得秋波的颜色。

素席上已不见她柔美的体肤,只见到铺着的罗被一片惨碧。

忆起前年春天分别,共曾相语已含悲辛。

归来再也不能见面,唯有锦瑟横躺长存。

今日像涧底的青松,明日像山头的黄檗。

真怕到那天翻地覆之时,彼此相见再也不能相识。

注释

房中曲:乐府曲名。《旧唐书·音乐志》:“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也。”

蔷薇:落叶灌木,亦指这种植物的花。幽素:幽寂,寂静。

翠带:指蔷薇的绿色枝蔓。花钱:花冠细如钱状。

娇郎:诗人自指。

抱日:形容白天痴情悼亡。

龙宫石:这里把妻子用过的枕头比作龙宫宝石,以示遗物之可珍。

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目光,形容其清澈明亮。

玉簟(diàn):光洁如玉的竹席。柔肤:指王氏的.玉体。

蒙罗碧:罩着碧绿的罗衾。

锦瑟:漆有织锦纹的瑟。

涧底松:涧谷底部的松树。多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

檗(bò):即黄蘖,一种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味苦。常以喻人的心苦。

天池:一作“天地”。天地翻:指巨大的变故。

创作背景

李商隐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冬天别离妻子远赴徐州,大中五年(851年)春末夏初间其妻子王氏病重。待李商隐离开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幕府,回到长安家中,妻子王氏已经亡故,卒前未能见面,作者心情格外悲伤,于是写下《房中曲》这首感情沉挚深厚的悼亡诗。

赏析

这是一首明确被指认为的悼亡诗,是李商隐悼念其亡妻王氏的诗。大中五年(851年)春夏间王氏病重至死,李商隐罢官归京时竟未见爱妻最后一面,房中唯有王氏生前弹奏的锦瑟。物在人亡,睹物增悲。哀悼之情中致以身世之慨,沉痛感人。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蔷薇枝条细长柔软,有如绿色的衣带,圆圆的小花又有如衣带上的钱纹;素淡的花朵混动着晶莹的露珠,仿佛正在哭泣流泪一般,给人幽冷之感。除幕归来,但见往日非常逗人喜爱的蔷薇,如今也和自己一样无精打彩,流淌泪珠,凄凄楚楚,打迭不起精神来。爱妻亡故,诗人把自己哀愁的情感,无意中移到庭院的蔷薇,使本无情感的花朵也染上了哀伤的色彩,创造出一种凄怆悲凉的氛围。再说,蔷薇细长柔嫩的枝条,也使诗人联想起王氏织有钱纹的绿色衣带,使他仿佛又见到王氏的倩影丽姿。然而,妻已亡故,庭院的景物只能加深他的悲哀。首句“泣幽素”三字,已为全篇定下凄凉冷艳的基调。“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首两句帘外,这两句由帘外写到帘内,由花而人。日高帘卷,娇儿幼小无知,还不懂得失母之哀,只是无忧无虑地抱枕而眠。诗人《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有“失母凤雏痴”,也以“痴”状小儿失母的无知。此诗“痴”字后缀以“若云”——像云雾一样迷离恍惚,更见小儿的不懂事。这里,以小儿的不能为大人分忧加倍写出大人之忧,这种写法,与韦应物悼亡诗《出还》所云“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同一机杼。首二句以素花同愁渲染,次二句以娇郎无知反衬,一帘外一帘内,从不同角度写出妻亡之悲。

次四句写内室的枕、簟。人亡物在,睹物生悲。“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龙宫石,传说为龙女所有。诗人《西溪》:“凤女弹瑶瑟。”诗人极爱妻子,故以龙女或凤女加以比拟。“秋色”,形容女子明亮的眸子。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此诗“割”字似受其影响,且更生新。枕石如明眸,比喻亦新奇。睹枕如见亡妻双眸,炯炯明亮,含情脉脉,仿佛正在和自己交流情感,仿佛正在用眼神说话。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人不能不倍感凄怆伤怀。“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簟席上已不见王氏的玉体,只有一床翠绿的罗衾在上而已。可以想见,孤灯长夜,诗人多少次在梦中与王氏相见,“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来夜》”(《正月崇让宅》),不仅与她留下的余香共语,而且仿佛听见她的歌声。然而一梦醒来,玉簟罗碧依旧,伊人已杳,孤独凄凉,何其难堪。这四句,一得一失,得非真得,失为真失,以非真得衬真失,更见惨痛。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想起前年春天,当时王氏一语未出,脸已带悲辛之容,现在看来,并非事出无原,原来她那时已经预感将不久于人世,自己却是那样粗心,竟然没能觉察出来。今日忆及前事,真是后悔莫及。徐幕归来,人已不见,但睹伊人平日喜爱的锦瑟而已。“长”,久;“锦瑟”之长,正见人生之短、王氏年寿之短,见瑟思人,愈感铭骨悲痛。此四句一昔一今,一人一物,写昔事更见今情的悲怆,物长在而人已亡更见感伤。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蘖。”“涧底松”,语出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以涧底松喻有才能而地位低下、困穷的士人。李商隐浮沉仕途,一生坷坎,故亦有此叹。黄蘖味苦,古乐府常以双关手法,以黄蘖隐指苦,如:“黄蘖向春生,苦心随日长。”此诗“山头蘖”,有苦辛日长之意。这两句看似诗人自叹身世,实则仍与悼亡有关。诗人与王氏结婚十四年,伉俪情笃。王氏是李商隐生活中的伴侣,更是他生活中最大的知己。李商隐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和打击,而王氏能相濡以沫,与之分忧,给诗人莫大的慰藉。商隐应试落第,王氏便捎信安慰他,故诗人有诗云:“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无题》)。如今王氏已不在人世,在险恶的人生道路中,又有谁能给他以温暖,又有谁能和他同济风雨!念及此,诗人就不能不感到来日苦多了。今日苦辛,明日更加苦辛,这一切都由王氏亡故所引起,写的虽然是己身的不幸,用意却在悼亡。最后两句,“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为设想之辞。汉乐府《上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天地翻”,极写其愁,此一;二,即使天翻地覆,亦不与君绝,反用《上邪》之意,真可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现在是一死一生,将来在天国,或在来世,该会有相见的一天吧!不过,沧海桑田,宇宙茫茫,即使相逢,也不一定相识。归来“人不见”,将来“不相识”,将悲愁又翻进一层。钱良择评这两句说:“设必无之想,作必无之虑,哀悼之情,于此为极。”这四句一今日一明日,一现实一未来,明日、未来所设想的愁苦,无疑加深了今日现实的愁苦。明日未来为虚拟,今日现实为实写。人们在悲愁已极时常将希望寄于未来,寄于来世,在诗人看来,未来与来世无希望可言,真是愁绝。

人亡物在,借物寄慨,在悼亡诗中很常见。潘岳《悼亡诗》云:“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沈约《悼亡》云:“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李商隐此诗也不例外,触物生情,最为感伤。但此诗和潘、沈二诗也有不同处。潘、沈二诗用笔直朴,颇有古风。此诗“玉簟”、“罗碧”等语,冷中有艳,意象鲜明。此诗的枕、簟与潘诗的“帏屏”、“翰墨”,沈诗的“帘屏”、“帷席”等都与各自的亡妻有关,但商隐不仅写了物,而且由枕联想到王氏的眼神(秋波),由簟写及王氏的体态(柔肤),亡妻的形象具体,历历在目,较潘、沈二诗似有情韵。结构上,“已不见”是其主旨,“泣幽素”定其基调。先空间后时间,空间则先室外后室内;时间则先眼前后往昔,接着又是眼前,最后写未来。全诗十六句,四句一转韵,为一节;每节悼亡的角度不尽相同,但相互关联、补充。如前所述,一节之中又有两层安排得极为巧妙的意思,或正或反,或得或失,或今或昔,或虚或实,以反写正,以得写失,以昔写今,以虚写实,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可按。

篇6:李商隐《端居》译文及注释

李商隐《端居》译文及注释

《端居》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译文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注释

⑴端居:闲居。

⑵素秋:秋天的代称。

篇7:李商隐《流莺》译文及注释

李商隐《流莺》译文及注释

《流莺》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译文

流莺儿啊,到处飘荡,上下翻飞;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

美妙地鸣啭,怎么能没有本意?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鸣啭在风朝霞夜阴晴之日,鸣啭在千门万户开闭之时。

我曾经苦于伤春而不忍再听,京城哪里有可以栖息的.花枝?

注释

⑴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⑵参差: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⑶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

⑷啭(zhuàn):鸟宛转地鸣叫。

⑸佳期:美好的时光。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⑹“风朝”二句:《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阴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⑺不忍:一作“不思”。

⑻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冯注引赵次公注杜诗:“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曰京师之盛曰凤城”。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篇8:李商隐《落花》译文及注释

李商隐《落花》译文及注释

《落花》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韵译

高阁上的游客们已经竞相离去;

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

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

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爱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

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

注释

①参差:指花影的迷离,承上句乱飞意。

②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

③沾衣:指流泪。

春残原文及赏析

生查子的诗词赏析

关于月亮的古诗100首

古诗十九首赏析

《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原文鉴赏

诗经《君子阳阳》注释及翻译赏析

《清平调?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李贺诗<南园>赏析(教师中心稿)

感恩老师的古诗100首

李白清平调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房中曲》译文及注释
《李商隐《房中曲》译文及注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李商隐《房中曲》译文及注释(整理8篇)】相关文章:

《城南》全诗赏析2022-05-16

《锦瑟》诗意象的作用2022-12-15

沈下贤原文及赏析2022-11-07

八年级上册课文《短文》优秀教学设计2023-04-29

李君山房记文言文赏析2022-08-27

《清平调·其一》原文及赏析2023-11-02

诗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2023-12-06

杨炯《梅花落》诗词鉴赏2022-06-28

蝶恋花全诗译文及赏析2022-05-06

徐文长传原文解析及译文鉴赏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