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支点

时间:2023-09-03 07:53:2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叙事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支点(共14篇)由网友“如意”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叙事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支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叙事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支点

篇1:叙事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支点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育心”,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能使学生感悟到一种力量。这种当时潜在的力量,日后会成为巨大的心理能量,护佑他们一生的健康生活。

叙事治疗以工作方式的新鲜和富有创意著称,深受青少年个案喜欢,其创始人是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麦克・怀特曾用不同于医学权威的方法,成功解决儿童厌食等问题,把无数陷入绝望的家庭带回正常轨道。叙事治疗因其实践效果较好,深受一线咨询师推崇,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于欧美国家。

将叙事治疗用于构建学校心理支持系统,在国外及台湾地区都有相关研究。开始,吴熙蹋老师把叙事治疗引进大陆,因为国内的叙事实践起步较晚,将其用在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上的研究尚属空白。相信以叙事治疗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支点,带着这种新思维会找到更多贴近学生心灵的工作模式。

一、叙事治疗,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素质的新支点

叙事治疗理念有助于转变教师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心底对学生的根本看法,当前很多教师衡量学生带有绝对完美的倾向,眼睛容易盯着学生身上的问题。这样陈旧的学生观使教师无法全心了解和接纳学生,势必造成师生心理距离的疏远。叙事治疗摆脱了传统疗法中将人视为问题的治疗取向,绝对相信每个生命体都因其独特而值得尊重、欣赏和好奇,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通过引导教师学习叙事治疗的哲学理念,解构主流文化对教师的影响,能使教师抛开“病理化倾向”,不给学生贴标签。因为一旦贴上某种标签,并非症状消失,只能带来更大的挫败感。新的“学生观”形成,意味着教师绝对相信学生都是有力量的个体,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有发展的无限可能。这一根本改变,将会极大地改善师生互动,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

叙事治疗师的语言技巧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语言效能。叙事治疗借助温暖的语言编织起咨询的框架,语言成为治疗最忠实的载体,能帮助个案把失败的故事重写成积极的生命故事。很多叙事治疗个案也正是感受到语言的托起力量,才逐步改变的。像“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样叙事意味的问题,可用于强化学生偶然展现的积极面。比如害羞的学生偶然一次“胆大”,被教师用很佩服的语气提问,学生就会知道自己有时并不害羞,从而建构新的自我认同。当教师们转变学生观并注意自己的语言,逐步形成学校的主流文化时,就会建构出适合学生成长的校园氛围。因此,叙事治疗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素质的新支点。

二、叙事治疗,是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技巧的新支点

叙事治疗的咨询技巧巧妙有效。叙事治疗强调“故事”的多角度叙说,通过外化、解构使故事变得更有动力,最终用带有成功经验的故事替代问题故事。叙事理论中将问题与人剥离的技术就是“外化”,因强调问题不等于人,借助将问题客观化,使个案为原本内化的想法解套。如麦克・怀特把遗屎症孩子的`问题,冠名为“狡猾的便便”,用好玩、轻松的方式解决了棘手的问题。给问题起一个名字,这种微妙的语言转换所带来的效果,使个案觉得问题来自他们本身之外。这些技巧能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层面,比如有些小学生为好动问题起名为“动魔鬼”,这样站在问题之外,他们会机智地想出许多赶走自身问题的办法。

叙事治疗的巩固技巧也新颖实用。把在咨询室中书写的故事连接到真实生活中,叙事的具体策略诸如书信、证书、回响团队等都充满创意,能巧妙地增加个体的力量。一般说来,叙事咨询师会用信函证明个案在咨询中的改变,用证书证明其彻底的转变,这些积聚着心理能量的证书和信件,能强化咨询的效果。回响团队是找出对个案发展有欣赏力的观众,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有了别人的鼓舞才能作出彻底的改变。比如学校用在处理有关名声问题上,可以发展出学生信任的团队来支持他,见证他彻底与某些坏习惯告别的过程。

对于教师来说,叙事技巧理解之后不难操作,它不仅是蕴含后现代思想的心理疗法,更是一种充满“爱和创意”的工作形式,能提供很多支持性的活动策略,成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技巧的新支点。

三、叙事治疗,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的新支点

叙事治疗的团体辅导实践很有创意。叙事治疗除了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团体。国外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有些学校将叙事治疗用于团体心理辅导,原因是叙事精神强调对个人生活的新发展形成欣赏性观众,学生在安全的团体氛围中,容易尝试打开新生活的可能性,尤其是对深植于特定班级文化中的某一问题。新西兰一位叫潘美拉的心理辅导老师,曾将“反欺凌课程”引进一所小学。当班级问题被界定为欺凌时,先检测孩子们创造无暴力班级的决心,再引导学生看到欺凌问题对自己的影响,看到欺凌和嘲笑最容易在哪里发生?随后让孩子们想象欺凌消失在地平线之后的情景,并将所有孩子对付欺凌的原创方法写成脚本,在演出中强化展现,最后用大型壁画、录影带、海报、书信说明班级的反欺凌立场。后来孩子们发现谁有这样的倾向,很快就能察觉并会说出来,一些成为欺凌受害者的孩子,也不再责怪自己,会把事情说出来。这个班集体充满欺凌的主流故事,被另一种充满平和的故事所撼动,从而逐步完成集体故事的重写。

叙事治疗的小组辅导也很受学生欢迎。叙事治疗用于探索某种问题的小团体辅导,像挽救即将留级学生的“反留级联盟”,像辅导喜欢逃学学生的“对抗逃学小组”,像帮助有恐惧倾向学生的“恐惧及怪兽驯兽师俱乐部”等,这些小团体因人数少辅导效果更深入,很受学生及家长的推崇。国外将叙事治疗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很多,借鉴叙事治疗可在学校发展出个别及团体辅导,成立书信辅导和校园关心团队等,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的新支点。

叙 事治疗理论来自麦克・怀特的大量实践,这种看似简单的疗法有着丰富的内涵。相信以叙事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支点,构建学校的心理支持系统,能更有效地呵护学生的心灵,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稿件编号:101025001)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大屯矿区第一小学, 221611)

篇2:《寻找教育的新支点》听后感

《寻找教育的新支点》听后感

在千课万人的舞台,听到潮水般的掌声响起来,这一刻心潮澎湃,这一刻无限感慨。我有幸成为靖江市小学品德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和大家一起来到杭州参加“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专题研讨活动。研讨会上,我有幸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徐锦生的《寻找教育的新支点》专题讲座。

徐校长用二十多年的不断思考和改革实践,走出了一条比分数更重要的非智力教育实践的道路。报告中的精彩典型案例、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对教育的执着,让人们对如何打造一所好学校,成为一名好老师,有了一个简明而深刻的印象。也让作为思品老师和班主任的我重新思考定位我的角色,更让我明白学校的教育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应当让学生快乐地成长,而后才是快乐地学习。

徐锦生校长提出“五个比分数更重要”理论,即“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分数更重要、习惯的养成比分数更重要、方法的习得比分数更重要、能力的形成比分数更重要、个性的张扬比分数更重要”。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别不是很大,学习的动力在于意志品质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对呀,只有五育并举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呀,我们细细回味一下这句话,这里强调的是更重要,并不是说分数不重要,徐校长指出分数是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项指标;是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坐标;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所以说,分数重要但是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

就拿兴趣和个性来说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只是一味的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做,那么时间一久就会产生厌倦的心理,然而,如果我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做,那么不管时间多长都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甚至会像红酒越放越香一样变得越来越感兴趣,这点很重要,特别是对我们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在心理学上我们都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就算集中了时间也不会长久,最多坚持十五至二十分钟,但是他们如果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了,那么这个时间的持久性就很难估计了。

我曾经观察过,一个孩子在自顾自的玩耍,他的玩具很简单就是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对我们大人来说这些东西没有办法玩的起来,可是他就“坚持”了很久,远远超过了理论上的时间,我想这就是兴趣的力量,感兴趣了他才会去做,所以说兴趣的激发更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

再说说个性,我们教师培养的不是统一规格的“零部件”,我们培养的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的祖国花朵,我们不能要求他们都变成“乖乖儿”。我们要使他们在共性中体现出个性,很多事实证明,个性张扬怪异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蠢材,他们也可能是天才,在鸡窝里孵蛋的爱迪生、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爱因斯坦等等,他们只是在看待问题的视角上和其他孩子有所不同,所以碰到这类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耐心一定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弄不好就是未来的爱迪生亦或是爱因斯坦。总的.来说,我们在评价和看待一个孩子的时候不能陷入“唯分数论”当中,我们要全面客观的看待,“术业有专攻”仅此而已。

徐校长他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他认为教育是爱的事业,其核心是爱学生。反观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似乎太缺乏耐心与倾听,对于学生的过错,太过于严厉,我想在工作中应该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班上的后进生,更要给他们多一些的爱。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督促他们不断前进。

同时还要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尽可能地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帮他们建立起自信。

而做学生的朋友,走进孩子内心则能让我们真正地了解学生。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我曾让学生写过想对老师说的话,把平时不敢当面跟老师说的话通过写的形式告诉老师,在纸上倾诉了他们平常不敢当面倾诉的话语。看着他们字数不多但质朴简单的话语让我深深了解到我在孩子们心目当中的形象,那就是严厉,很凶。我想我应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想法,使得学生更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平易近人。

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他们也是感觉敏锐、有独立想法的个体。教师的为人、责任心和爱心、学识和教学能力水平、对学生的态度等,都会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传达给学生。教师付出的爱心和奉献,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我会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憧憬着:孩子们每天背着书包迎着朝霞赶到学校,去寻找他们所渴求的知识。当他们放学回家时,仿佛又增添了许多智慧和才干。我们不是把他们的知识储存在教案里,而是在教学相长的活动中,与他们共同碰撞思维的火花。

篇3: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

平水镇王化分校        宋伟强

【观点】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代表着我国的教育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此,心理健康教育又增添了一条新的渠道――英语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在英语教学中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以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为培养目标。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健康的成长环境对学生的身心有积极的作用,当学生的基础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就会发展更高层次的需要,如认知、审美需要等等,容易形成优秀的品质,远大的'理想。

21世纪呼唤一代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新人才。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基础,是进入21世纪的护照。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就是学生能够蠃得学习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把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减轻学习负担作为学习英语的教学目标,并且将心理教育渗透其中,是极具可行性并可取得一定实效!

一、 以激励为原则,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激励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激励的手段对学生心理进行积极暗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1] [2] [3]

篇4: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探索

摘 要: 儿童进入小学以后即跨入所谓问题年龄时期,接受正规教育后,家庭和学校就开始把他们作为“小大人”看待,容易忽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会导致儿童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这个时期,良好的心理教育尤为关键,这将会决定儿童人格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心理健康成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 小学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因素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含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小学教师通过自身掌握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识提供指导和帮助,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苗头的小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对所有学生,同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家长相比,教师在教育中有更强的专业性,他们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更加敏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选择适合儿童教育的方法,让儿童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能够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

另外,还应该让儿童从小学起就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

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我国大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认为是多此一举。

小学生成绩不理想或者犯了点小错误,家长往往采用责骂等教育手段,结果会在无形当中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部分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欠佳。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好事物出现的同时,不好的事物也产生了。

例如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身边的社会暴力等都会严重影响到小孩子的健康成长。

另外,一些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这不但会给儿童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他们产生挫折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走上厌学或离家出走的道路。

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完成作业,上课顶撞老师,容易和同学发生矛盾,这些表现都是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量很大,特别是在中小学中,很少有学校有老师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事思想教育课的老师基本上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全面的心理学专业训练。

有的老师虽然勉强接受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的培训,但由于对技巧掌握的生疏感或迫于工作上的压力,仍然不愿意花时间活学活用。

这些都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

三、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家长、老师对小学生的期望过高。

当今社会充满竞争,家长希望孩子能获得更高的学历,大多数家长认为必须向孩子灌输各种知识,于是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无所不能的小天才。

而老师则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更优秀的成绩,能够获得更多的荣誉,为班级增光。

部分小学生的心理负担过大,缺少体育锻炼,缺少和同学朋友的交往。

(二)儿童普遍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在班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的精神。

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除了做作业,就是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这就会导致小学生缺乏合作能力,不懂得相互帮助。

(三)现代家庭的家长忙于工作,缺少和孩子的沟通。

无论城乡,孩子父母忙于工作,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子女多由祖辈照顾,这些情况在农村和偏远地区较为普遍。

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物质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感情上的交流。

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四)小学教育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不可否认,小学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这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应试能力很强,但是沟通交往能力欠缺。

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消除小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对策,它能使学生轻松愉快、自觉主动地参与智力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大胆发言。

师生间的融洽关系,能缩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消除他们对老师的紧张恐惧心理。

同时,老师可以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训练,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对于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稳定地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掌握知识,锻炼各方面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

心理健康即人格健全者,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行为统一起来,能面向现实、接受现实并主动适应现实,改造现实。

为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就应重视塑造、完善学生的人格。

大部分小学生都喜爱集体生活,并且非常乐于与他人交往,但是也有极少数学生个性冷漠、孤独,喜欢独来独往。

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更积极地给予关心,并且发动全班学生一起来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的关怀,来自班集体的温暖,更快更容易地敞开心扉,融入班级大家庭。

(三)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品质的形成。

有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差,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教育方法有很大关系。

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存在尚未表现出来的积极健康的心理能量,这种心理能量如果被激活,就会对人的行为、情感等起到调整、组织作用,教师只有采取激励手段,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才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完善,激发其潜能,从而使其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四)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小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对学生作出适时、科学、合理的评价,这可以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不仅能使学生心理愉悦,更能获得成功的感受。

对正确健康良好的行为或者现象进行赞赏肯定,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产生激励作用。

当学生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应该用“勇敢点,你行的”“大家都相信你能做好”等语言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五)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例如心理辅导案例、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心理活动方案及心理健康测试表等。

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内容,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有力补充。

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克服羞涩、畏惧和防范心理,从而真实、主动、大胆、轻松地参与心灵的交流。

这种心理咨询通过网络聊天的形式进行,既消除了面对面的尴尬,免除了学生的思想负担,又使他们产生了更多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六)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位家长都是孩子成长的辅导员。

针对大多数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学校可以面向家长设立专门的课程或者讲座,从家庭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上对家长给予指导,与家长交流、探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和经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另外,社会上各部门的配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非常重要。

比如,社区对管辖区域内网吧及其他相关单位的管理;建立更多的青少年活动基地,除了网络外还有其他吸引他们的娱乐活动;影视报刊等媒体应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做出更多的正面宣传引导工作。

五、结语

我国目前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从初期发展到中期,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上,都有了一定水平,很多心理学和行为学专家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每一门学科的开展都是由一个严密的理论作为基础,只要把这些理论实践化,就能让它们更加具有可行性:在学科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践心理健康教育。

在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学校与教师要加以重视,相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马骊.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3).

[3]许成龙.浅谈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5(2):130-131.

[4]高飞,叶少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1,(4).

篇5:音乐治疗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论文

音乐治疗是一门集心理学、医学、音乐学、教育学为一体的科学内容,是当前较为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其运用音乐活动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生理、人际关系、情绪,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排解生活与学习中的烦恼与忧愁。将音乐治疗渗透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能够使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坦然面对自身的缺点,重新认识自我,缓解学生由于生活与学习形成的疲劳,使学生能够从音乐中获得一种幸福感,树立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音乐治疗的内涵

音乐治疗是当前治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好的一种方法,这是一个系统干预过程,是根据心理治疗师、音乐元素、当事人三方面要素开展的音乐治疗活动。心理治疗师以音乐元素为媒介,有结构、有目的地调整音乐的节奏、力度、音色,为学生开展演奏、聆听、歌唱等音乐活动,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音乐治疗分为小组音乐治疗与个体音乐治疗,在音乐体验过程中,能够使学生达到心理宣泄、心理治疗、心灵沟通等效果,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达到健康的目的。音乐治疗是心理健康教育治疗的辅助手法,是集医学、心理、音乐为一体的治疗方法,其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中立、保密、真诚等基本原则以外,还应该遵守学习启发、循序渐进与体验的治疗原则。因此,学校应该有效运用音乐治疗方法,为学生开展音乐治疗活动,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二、音乐治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改善人际关系

学生进入学校教育环境中,会面对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同时又开启新的人际交往活动。当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被家长视为珍宝,在融入学校教育时,很多学生都感到不适应,因为教师与其他学生都不会像父母那样骄纵他们,使学生的心理形成一定的落差。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总以自我为中心,遭到他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更为孤立的性格,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样的性格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而学校有效运用音乐治疗方法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音乐治疗是一种非语言与社会性的交流形式,其在治疗过程中不分人群、地区,通过音乐无形的力量与音色去感染学生,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能够重新认识自己,增强学生的幸福感,改变以往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人相处。

(二)缓解心理压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用音乐治疗法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在学校教育中,笔者经常会看到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学生精神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现象发生。这些都是心理健康问题给学生带来的隐患,由于生活与学习的因素,使学生形成了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想进一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应该有效运用音乐治疗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优美的音乐疗法,能够使学生镇定,忘却烦恼,达到心理宣泄、心理治疗、心灵沟通等效果。

三、音乐治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策略

(一)加大音乐治疗方法的宣传力度

音乐治疗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健康状态,其与学校音乐教育有所不同,学校音乐教育是教授学生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科学,而音乐治疗是使学生心理达到健康的`教育活动。音乐治疗不能够单独使用,其只有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结合,通过心理咨询师的有效引导,才能够发挥音乐治疗的根本作用,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学校还应该加强音乐治疗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广音乐治疗方法,使学生与教师对其具有一定的认识。只有学校不断推广音乐治疗方法,才能够让学生与教师感受到音乐治疗方法的魅力,一同感受音乐治疗方法的成效,为学生灌输正确的教育理论,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治疗中。此外,学校各科教师也应该重视音乐治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推广音乐治疗方法,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新的认识,并不是只有得心理健康疾病的人才去看心理医生,要让学生认识到音乐治疗方法是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治疗方法,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

(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学校可以将音乐治疗方法融入到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为音乐治疗方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辟了新的渠道。将音乐治疗方法渗透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能够使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坦然面对自身的缺点,重新认识自我,缓解学生由于生活与学习形成的疲劳,使学生能够从音乐中获得一种幸福感,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音乐治疗方法与学校音乐课程体系相结合,使学校音乐课程与音乐治疗方法有效结合,不仅能够丰富学校音乐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运用音乐治疗净化学生的心灵,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缓解学生的心理疲劳,解决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将音乐治疗渗透到学校音乐课程体系中,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表达自我,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

(三)开展音乐治疗活动

在学校教育中,最容易为学生开展的就是校园实践活动,通过学校为学生开展的校园音乐活动,教师可以将音乐治疗方法融入到活动中,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缓解心理压力,从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的教育途径。在实践音乐活动中,音乐治疗师可以发挥指导作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开展适合学生的音乐治疗活动,如音乐游戏、音乐演唱会、音乐剧表演、合唱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活动中,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释放自我,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从而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此外,学校采取音乐治疗方法来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音乐治疗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排解学习与生活中的压力,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改变以往的认知偏差,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例如,学校可以运用广播定时为学生播放音乐治疗歌曲,在食堂等学校的公共区域安装音响,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听取音乐治疗歌曲,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聆听歌曲,从而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四)构建音乐治疗室

笔者认为,学校要想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以下两项措施:第一,学校应该重视音乐治疗的重要性,积极为学生构建音乐治疗室,并为音乐治疗室提供软硬件设施,使音乐治疗能够有效开展。如果学校的条件有限,可以采取就地取材的方法,运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室,为学生开展音乐治疗活动。第二,学校还应该培养音乐治疗师,使音乐治疗师能够协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同为学生舒缓心理问题。音乐治疗师应该知晓心理健康教育学知识与音乐治疗学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开展音乐治疗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包含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基础等知识内容;音乐治疗学方面的知识包含作曲理论、音乐理论、音乐基础知识等。音乐治疗师还应该在医学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能够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具备良好的素养,从而顺利开展音乐治疗活动。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治疗是心理健康教育治疗的辅助手法,其是集医学、心理、音乐为一体的治疗方法,能够使学生达到心理宣泄、心理治疗、心灵沟通等效果,有效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达到健康目的。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推广与宣传音乐治疗方法,将音乐治疗方法融入到学校音乐知识体系中,构建音乐治疗室,为学生开展音乐治疗活动,使学生能够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钟代琴.团体音乐治疗工作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索[J].才智,(32).

[2]唐新.“心灵乐吧”——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J].河南教育(高教),(12).

[3]解永菲.论音乐疗法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J].黄河之声,2014(19).

[4]陈芳.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与探索[J].艺海,(6).

[5]曹雪花.论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科学定位[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4).

[6]姬晨.从课程标准修订探索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哲学观[J].音乐研究,2012(4).

[7]蓝仁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试谈音乐教育文学化[J].职业,2012(14).

[8]盛滋波.实践哲学范式下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思考[J].当代音乐,(20).

[9]黄琼莉.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大众文艺,2016(10).

[10]徐红霞.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具体性和不平衡性特点研究[J].戏剧之家,2017(2).

篇6: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普及论文

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个人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和管理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民办高校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以及民办高校间出现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有效的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理念与方法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1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区别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群体,受来自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民办高校新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应引起重视。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问题:

1.1高考失利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民办高校的本科生录取线一般会低于公办院校同一批次的本科录取线,上了本科线的学生一般会选择公办院校就读,而民办院校就读的部分学生一般是高考失利,而又想读本科的。其中形成了强烈的落差,从而容易形成不满和失落心理,导致心理失衡。再加上,社会舆论及家长对于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不高。因此,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对于自己的身份比较敏感,非常在意周围人群对于他们的评价及认可,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在民办高校就读是一种耻辱。

1.2就业形势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短,社会认可度较低,与公办高校间存在一定差距。民办高校大学生承受着比公办高校学生更沉重的学业、经济、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压力,并且近年来,社会媒体对于大学生就业等新闻的报道。因此部分民办高校大一新生过早担心自己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对于前途及生活缺乏一定的信心。

1.3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中学到大学,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使大学生难以适应高校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在民办高校,相当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比较优越,且多为独生子女,普遍缺乏挫折教育,娇生惯养,比较自我。因此民办高校的部分大一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意志力薄弱、学习没有目标,人际关系较为敏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2广东培正学院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径

本文作者对广东培正学院调查研究发现,学院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以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三预”联动机制,并建立心理健康中心、系部、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为主。

2.1进行新生心理普查,建立“三预”联动机制

学院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测量手段,对学生进行摸底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预”联动机制即是指:(1)早期预警。利用新生心理普查数据,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对疑似问题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好跟踪记录。(2)中期监控,必要时干预。以心理健康中心为主负责学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处理突发事件。(3)后期跟踪。对已确定康复同学进行重点跟踪,关注其日常表现,及时汇报。

2.2建立以心理健康中心、系部、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通过“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可以使学院的规章制度从学院到院系再到班级最后到宿舍的层层深入,使心理危机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干预。

2.2.1宿舍

充分发挥宿舍长的职能,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宿舍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宿舍成员的异常情况,立即通知辅导员。

2.2.2班级

充分发挥各班长、心理委员等班委的职能,策划不同主题形式的班级活动,关心同学,广泛联系同学,加强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辅导员。

2.2.3院(系)

各院系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等形式的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定期对各系班级的心理委员等班委进行培训,提高班委的心理素质与心理观察技巧,对各班级的主题活动进行监督及评分。另外,二级心理辅导站通过心理委员上交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登记表及时了解及掌握本系各班级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对异常的情况立即通知辅导站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

2.2.4心理健康中心

心理健康中心每年对大一进行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有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另外,心理健康中心对全校师生开放,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3加强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3.1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中心的指导作用,并加强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心理知识培训

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开展的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与不足。

首先,广东培正学院涉及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有心理健康中心、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心理协会是挂靠在心理健康中心下的,社团的相关活动也是在心理健康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各院系二级辅导站则是在院学生会的管理之下,心理健康中心只是对各院系二级辅导站的活动进行统筹,并以发文形式兼顾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活动具有自主性,但须以通讯稿的形式反馈给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中心会定期对辅导站进行评优。

根据对心理健康中心、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心理协会大部分活动都是以自愿报名为原则,影响力较小。因此社团对于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面存在局限性;现阶段心理健康中心应加强对于二级辅导站的指导作用。采访中的大多数二级辅导站希望心理健康中心可以给其指明一个大方向,即希望心理健康中心通过研究新生普查后得出的结果指导辅导站的工作,使其也能了解学生之间出现的心理问题,以便于确定活动策划的方向,从而使得活动能够贴合新生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其对运用者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及素质要求比较严格。学院也将心理协会划分于专业学术类社团之中。本文作者通过对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的采访中发现,其中大部分同学所学专业并非心理学方向,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或存在相关心理知识存储不足的问题。这都会对二级心理辅导站及心理协会所开展的工作产生局限性。因此,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应加强其内部人员的心理知识培训。通过定期邀请老师讲学、激励内部人员自主学习等方式为提高内部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心理知识储备提供持续的、强有力的培训保障。

3.2以多元化的方式定期培训班级心理委员,提高其心理素质

心理委员是班级干部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也是“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和对班级同学心理状况变化动态的观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心理委员必须知道与了解心理知识,懂得一些心理观察技巧。因此,学院应强制性要求定期对大一各班级的心理委员进行讲座培训。

学院各班级确定心理委员后,各院系的二级心理辅导站会多次通知及安排各班级的心理委员去参加其院系组织的心理讲座。但讲座的培训方式是单向度的信息传递,参加讲座的同学只需要理解和接受老师所传递的信息。在对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采访中发现,部分同学是被动听讲座的,对于老师所传递的信息缺乏动机和兴趣,因此同学们不能把所学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中,从而产生“听起来蛮有道理,可就是不知道到底怎么做”之类的问题。另外,虽然每次讲座都是要求每个班级的心理委员或班干部出席,但由于在大学,特别是在大一期间,同学们的上课时间都是比较零散,很难统一一个活动时间让每个同学都可以参加,所以讲座式的培训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因此,建议在讲座中穿插一些参与式的小活动,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提高参与者的热情,使同学们适应并喜爱培训课堂,欣然获得和应用理论知识。

另外,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经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及娱乐工具之一,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利用,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在对于心理委员的培训中,学院也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将心理知识上传至网络,让学生自行查阅。打破传统讲座培训上时间冲突的局限。

3.3提升学院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学院辅导员是与学生们接触最紧密的管理人员,并且学生对于辅导员的接受度也远远高于其他任课教师。因此提升学院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是有利于学院新生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目前,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辅导员或其他工作者的个人工作经验的主观总结。然而学院从辅导员及学生这两方面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可以更好的总结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开展更多令师生满意且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活动。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谈话,并且谈话地点一般都在办公室进行。但是办公室里人员流动较大,往往会破坏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谈话氛围,不能达到辅导员对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因此学院应该为辅导员提供场所的保障,配置一个谈话屋,以供师生更好的交流。除了面对面的交流,辅导员也可以通过QQ、邮箱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学生将其心中所想真实的告知辅导员。

4结语

对于民办高校新生而言,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达到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民办高校的艰难任务,学生本身也是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自我突破。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应给与民办高校更大的宽容,运用集体的力量,找到有效的新生心理教育途径,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7: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普及论文

团体活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本文就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从团体活动特点出发,探索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团体活动的教育方式,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实践为主体、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障碍、自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高职新生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有必要。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团体活动,作为一种新颖、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渐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

目前,各高职院校团体活动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还在不断探讨和摸索中,反映在开展团体活动的对象、内容、形式、设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对团体活动的实施过程,影响团体活动在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

一、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职新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由于本身性格、年龄特点及初到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不良。刚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不适感,如孤独、空虚、焦虑等。并且,如今的高职新生,在中学阶段基本上是走读,在家受父母万般宠爱,独立生活能力差,进入高校后,要与来自不同家庭、社会背景,有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集体生活,容易出现生活上的不适应。

2.人际关系障碍。这些新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加上“90后”新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个性鲜明,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经验,在与同学交往时,难免出现人际冲突和矛盾。部分学生或因过分自傲或自卑,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抵触或恐惧等心理。

3.学习困难和考试焦虑。由于高职院校的学习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与高中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业成绩普遍不佳,学习习惯不好,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他们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旷课违纪等情况。另外,由于高职院校普遍采取学分制,考试不及格,使学生备感压力,出现焦虑、沮丧心理,对学习更加没有信心,破罐子破摔,导致恶性循环。

4.理想信念缺失。高职新生刚刚经历紧张的高考,心理上有一种松懈感,再加上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他们大多处于目标模糊、动力不足、角色定位不准、理想信念缺失的状态。部分学生因上大学后出现心理落差或人际关系不良,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空虚迷茫,精神萎靡,虚度光阴,更别说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了。

4.5.情感障碍。高职新生的年龄一般为18~20岁,正值青春期,生理的快速发展使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渴望爱情。但由于心理发展的滞后性,尚未形成健康、成熟的爱情观,缺乏爱的能力,性心理认识上存有偏差,不能妥善处理恋爱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冲突,因暗恋、失恋及恋爱过程中的争吵而产生的问题比比皆是。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活动特点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不够深入,无针对性,形式单调不易吸引学生等,一度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尴尬境地。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要想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团体活动正好满足这一条件。团体活动是指在团体带领者的指导或帮助下,由团体成员部分或全部参与,为引发成员互动与成长而设计的讨论、游戏等活动。在团体活动中,成员可通过各种途径交流信息,探索个人价值,共享资源和经验,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尝试模仿或改变行为,共同解决问题。团体活动具有活动性、体验性、主体性、高参与性等特点。

1.活动性。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团体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改变单向说理教育和直接灌输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或游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形式,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掘他们的内部潜能,使不良情绪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常见的心理问题或困扰,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缓解。

2.体验性。团体活动注重成员的体验式参与过程。团体成员通过团体中的观察、学习、体验和探索,不断增强自我认识,调整情绪,改变观念、态度和行为,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团体中的人际互动,也会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潜移默化地优化心理品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主体性。研究发现,团体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活动强调团体成员的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让学生在讨论、互动、交流、体验中增进自我认识,增强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内在发展需求。

4.高参与性。团体活动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能吸引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团体活动重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讨论与交流,体验性和实践性很强,应用范围广,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三、高职新生中开展团体活动的途径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团体活动已初见成效。研究指出,团体活动对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技能及健全人格品质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就高职新生来说,开展团体活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针对新生集中开展团体活动。根据高职院校新生特点,应分阶段分主题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例如,可在新生入学教育时,集中开展有关环境适应的团体心理活动,减轻学生的不适症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和适应环境。在军训期间,开展抗挫折能力的团体活动,在完成国防教育的同时,增进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在新生心理普查后,根据普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集中解决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据新生正处于青春后期的特点,可在第二学期,分别针对男生和女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团体辅导活动。还可根据新生自我认识不全的特点,有计划地设计相关团体活动,帮助新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2.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贯穿团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块主阵地。目前,在大多数的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必修课程,会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而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因此,将团体活动贯穿于各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组活动、团体游戏、总结分享等方式,既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可体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各式各样的团体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促进学生思考,获得启发。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保证教学效果,又深受学生欢迎。

3.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拓展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主要以班级管理为主,人员相对固定,每个班的人数一般在40人左右,平时集体活动和上课大多以单个班级为单位,成为一个自然团体,很适合做团体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活动,目的是塑造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体凝聚力。可根据不同班级的人际交往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团体活动,连续多次进行。班级拓展活动可在室内和室外举行,在室内适宜开展小型团体活动,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更有利于团体成员间凝聚力的形成,但缺点是空间较小,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室外团体活动突破空间和班级的限制,趣味性和新鲜感更浓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缺点是增加管理和安全等问题。在团体活动中,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在集体中表现自我的机会,增进对班级同学的认识,使他们在亲身体验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学习、领悟,最终改善班级人际互动模式,增强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4.开展主题鲜明的团体辅导活动。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无论基于何种理论流派的团体辅导活动,在促进新生环境适应、改善学生焦虑和抑郁、促进人格发展、提升学生自信心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随着高校团体辅导活动的发展,团体辅导形式由单一的矫治性辅导逐渐过渡为集预防、优化和发展的多元化辅导。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集中个体咨询和一般社会团体的许多“治疗性因素”。团体本身的特性,使团体心理辅导有着独特的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内在机制。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多向的,能量是交互的,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互动、讨论、交流、自我体验等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篇8:绵竹市顶新小学上半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绵竹市顶新小学上半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本着科学发展的理念,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本校重点工作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规范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学段、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发展。   具体工作如下:   一、继续做好个案辅导工作,结合班主任那了解的情况,使个案咨询更具有针对性。   二、完成全校学生个人资料卡的填写,在上学期跟踪的基础上做好延续的工作,特别是与个案的个体的谈心内容的重新规划、与家长的沟通、及需要配合的方面等,并根据资料卡内容建立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资料档案。   三、每月一次的“快乐人生”心理健康广播,以及心理健康知识视频的播放,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形式要更活泼,增加学生间的'互动,同时做好记录。   四、利用沙盘,了解清楚孩子的想法。这种心理疏导手段,是使用沙、沙盘以及有关人或物的微缩模型来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心性成长。 五、以“成长”为主题的定期的团体辅导,挑选高年级的一些优秀学生和调皮学生,目的是转变调皮学生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六、5月份心理健康节,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剧表演、手抄报比赛、大型团体辅导等。  

篇9: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的教育论文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的一项共识。那么就如何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问题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育模式正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有的研究者主张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定型的专门术语来加以研究。他们提出,所谓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班学生,旨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近几年的实践结果也体现了这一教育模式的重大价值,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尚待完善的地方,笔者意图在自己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作出新的探索。

一、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一种理念:助人自助

“助人自助”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模式,那么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助人自助”。按照字义来解释,“助人”就是协助或帮助他人。而“助人自助”就是协助求助人认识自己面临的困境,引导其自我探索、自我挑战、自我了解,并采取有效的行动,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助人”注重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自助”才是目的。许多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一直弄不清教育与教导的异同。教导较多运用的是灌输、说服、训诫、讲解与控制,只达到一些“助人”的结果;而教育则是强调教育者要尊重、接纳、聆听受助者自身的领悟,重在受导者内心的转变,达到“自助”。另一方面,按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的观点,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促进自身成长、迈向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方面和心理人格都在逐渐成熟和完善之中,他们有“自助”的愿望,也有“自助”的能力。因此,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助人自助”这一理念,而且要贯彻始终。

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两个原则

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指导班主任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也是处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根据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我们提出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就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性质而言,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类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它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学生成才。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具有普遍性质的教育。另一类是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它主要是保护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适应社会,使学生正常地成长发展。它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部分或个别学生的具有矫正性质的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教育常常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由于班级工作性质旨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对全班学生全面负责,包括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及重点应立足于面向全体的、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兼顾补救性心理教育。当然,全体性原则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其自觉性和积极性,要敢于放手,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能真正取得实效。

贯彻全体性原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应了解所有学生的共同心理需要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次,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使得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得到全面而又独特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二)辩证统一原则

辩证统一原则是指进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辩证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心理发展,用联系的眼光、发展的观点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与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结合起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主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以必要的帮助,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预防,尽量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发展性、超前性,而不是补救性。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将他助、互助与自助结合起来,通过他助、互助,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统一到“自助”。没有学生的“自助”,便谈不上其他教育。

贯彻辩证统一原则,应着眼于全体同学,在发展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做到预防与发展相结合,还应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自己定位于服务者、参谋者的角色,通过教育者指导或集体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助”能力。

三、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

国外大学心理辅导发展的新特点之一是建立校内外辅导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局面。在校内形成辅导主任、专业辅导人员、教师、学生辅导干部相结合的辅导网络。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增设了班级心理委员,广西大学也是其中之一。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辅导,班级心理委员正式上岗后也成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那么目前有效地开展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支队伍就包括了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这三支队伍。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大学生心理活动特点与规律的立项研究工作;提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案和措施;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工作,探索心理疾病的成因和心理卫生策略;负责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部门开展本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负责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指导大学生自身维护心理健康;协助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及时了解、掌握本学院、本班学生的心理动态,解决学生一般性的心理问题;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转交给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关注本学院、本班心理弱势群体,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积极开展本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负责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同学,并向辅导员和班主任汇报;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气氛,为心理弱势群体提供强大的支持系统;配合学院、班级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班级心理委员是新兴起的一支队伍,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做好班级心理委员这支队伍的培训与辅导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重点。必须指出的是,这三支队伍是层次分明、互相衔接,不能掉链和断层的。只有三支队伍通力合作才能将高校班级心理辅导推向更高的层面。 四、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误区

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这么多年。但在人们观念和实际行动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德育化倾向。由于当前许多高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匮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担自然就落在辅导员和班主任身上。而他们对德育工作片面的理解,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致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把本属于心理障碍范畴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和违法乱纪行为来处理,损害学生的利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误区之二:夸大化倾向。现代人普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频繁的应激,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人不堪重负。对于大学生来说,情况也不例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但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夸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有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的话语屡见报端。但在心理健康评定过程中,存在着来自多方面的误差,从而导致了对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在数量上估计偏高的倾向,这不仅影响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而且也误导了人们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造成大学生人人自危的负面效果,阻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

误区之三:学科化或完全游戏化倾向。一种现象就是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甚至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考试,完全忽视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实践性、实效性。还有的教育途径是采用游戏活动的方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

误区之四:简单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规范性和操作性均很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很高,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和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胜任。从我国的情况看,尽管不少高校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从总体上看,杂拼从业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很显然,如果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既不通晓心理学专业知识,又不具备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能,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就极易出现用简单、粗暴的、违背心理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方法对待学生的现象,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很不利。

四、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五条途径

在探讨了理念、原则、队伍以及四个误区后,我们尝试来探讨一下开展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五条有效的途径。

(一)合理组建队伍

前文中我们探讨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专兼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这三支队伍的有力支撑。这三支队伍素质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是否高质有效。因此合理组建这三支队伍就成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高效的保证。如何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短缺、素质良莠不齐的现状下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呢?笔者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长期培养。从长远的角度看,要真正解决我国高校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短缺的矛盾,应从系统培养专业人员人手。为此,在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心理学系、教育系可设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进行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二是短期培训。以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为主要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间,培训不能以取得结业证为目的.,应注意理论和技术讲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见习、实习)的内容,让学员真正领会、运用知识和技能。三是全员参与。利用全校教师教育学生,亦即强调对学生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靠少数专业工作者参与,而应投入全校的力量,通过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改善学生的整体行为,在高校形成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局面。

(二)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这里所说的班级教学,是指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形式来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对于过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普遍采用的咨询和治疗模式而言,这种课程模式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性心理问题所进行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教育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课程,即纳入学校正式课程计划,为完成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进行的专门的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的课程,它主要由班主任来实施。就心理知识传授而言,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保健的知识。就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而言,主要是指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知识,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活动,使个体心理受到训练,心理问题得以解决。另一种是渗透课程,即在学校的学科教学中,通过自觉的、有意识的方式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实现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此种课程由包括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内的所有班级任课教师实施。

(三)优化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和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爱好的学生组成的群体,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班级环境建设体现在班集体建设、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中必须充分利用班集体在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用集体的方式实现其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和优化。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集体生活是全盘教育的基础”,“集体生活是学生的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学生“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因此,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以集体生活不断的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学生,就成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要求,从班级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原则,运用管理方法,对班级组织、成员及各项工作进行规划、指挥、调控、督察的综合性、教育性活动。班级管理是学校的基层管理,它具有两重性:一是对班级组织和成员的协调性;二是对班级学生的教育性,而教育性正是班级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本质属性。班级管理的水平不仅直接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班集体的发展水平和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水平。班级文化是指“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的所有成员和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正是以生活为媒介,通过个体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综上所述,优化班级环境是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

(四)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已被认为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一般来说,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层面上。他们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高校完全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来促进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那么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提高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要有效地开展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必须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让学生先“动”起来,只有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改变学生的意识和情绪状态,使他们专注于辅导主题的展开,从而降低心理防御水平,更好地敞开自我的内心世界。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任何学习都应从情景开始,那么班级辅导活动也是这样,活动为辅导主题提供了模拟的生活场景,而提供动态的生活经验又是所有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在能力,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是如此,那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应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标,不要由教师代替学生做决定。在辅导活动中还要注意操作的科学性。班级心理辅导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在操作上,注重团体内部的交流互动。在辅导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一种随和、宽容、接纳的态度,不要对学生作否定性的评价,极力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

(五)班级教育合力

为了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在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主导下,在班级心理委员的辅佐下,对影响大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进行整合,形成方向一致的、有益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合力。这种合力不是教育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方向上统一要求、空间上密切衔接、作用上互相协调、能发挥整体教育效应的班级教育力量。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心理生活空间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综合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函数,也表明人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的主观因素与客观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影响、学校影响和社会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几方面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有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为了保证各种教育影响能共同发挥作用,当然需要对他们进行整合,以形成教育合力。具体到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通过形成班级教育合力的途径,拓宽教育时空,让置身于开放的现代社会中的大学生接受开放的现代教育,从而促使其心理能更健康的发展。

以上我们探索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五条途径。需要指出的是,这五条途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掌握好每种途径,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高质高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篇10: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途径的新探索

关于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途径的新探索

本文针对高师院校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心理需要,构建了以自我教育、智能发展教育,人际和谐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和积极防病教育为结构的教育目标体系,并结合近几年的育人工作实践,就如何提高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作 者:颜廷丽 赵红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教科部,吉林通化,134002 刊 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HUA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3(3) 分类号:B84 关键词:高师生   心理健康   目标   实效  

篇1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探新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探新

通过宏观认知教育、心理创富训练和开展有益活动等方式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所倡导的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与发展,达到不断开掘和弘扬个体积极向上的潜能,使个体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的目标.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年,卷(期): 22(4) 分类号:G444 关键词:大学生   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  

篇1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从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出发,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受到的各种影响,并就目前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心理健康;工作建议

新媒体,从严格意义上该称之为数字化媒体,它与传统媒体差异甚大。新媒体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影响深远。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新媒体指的是数字杂志、数字电视、网络和手机媒体等,它们均是继广播、报刊、户外、电视等传统媒体后出现的新媒体形态。这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新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有线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数字电视机、手机、电脑等终端并运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与娱乐的媒体形态。这是一种宽泛的概念。而由其另一严格意义上的概念--数字化新媒体可以得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具有的主要特征如下:

1.交互性与即时性;

2.海量性与共享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由此可见新媒体在迎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追求自我的需求的同时,也会在各方面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新媒体在对大学生心理影响方面的体现

1、新媒体下多元化的信息在大学生认知能力方面的.影响

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资源丰富、交流快捷便利等特点可以使大学生快速便捷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中各种价值观、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使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自由地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分享和发布信息。这既加强了大学生和社会间的联系,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和学习阵地。然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其选择信息的能力及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部分辨别信息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面对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民主”和本土文化宣传的片面报道时,极易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影响,从而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偏差。

2、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中交往的虚拟性对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

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新媒体时代下主要是以文字、音像及图片的形式进行虚拟交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人人网等任意的社交平台与其他人接触并交流。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大学生即使是面对刚刚结识的交往对象也可以宣泄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不良情绪,或者对其吐露自己的秘密,并且不必担心遭到其嘲笑或者泄露给现实中身边的人,而且很多时候还能得到对方的开导。这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内心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然而,新媒体的过度使用会让大学生对虚拟身份产生依赖感,长此以往会降低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使他们不自觉中陷入孤立的境地,难以体会到面对面交流的乐趣,从而产生孤独、情绪低落、压抑等心理问题。

3、新媒体下环境的虚拟化在大学生行为方面的影响

环境的虚拟化提供了有利于大学生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环境和机会,但另一方面可能会引发违背道德和伦理甚至是网络犯罪行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更丰富、更自由与更开放的特征,这迎合了当前大学生的求知欲强且对外界信息敏感的需求。虚拟化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交往的能力,并且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其人际认知能力乃至提高其综合素质。但过度沉溺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也会导致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思考能力一定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新媒体监控性的缺失使人们在虚拟环境中不必承担责任,从而导致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做出一些诸如损害名誉和人格、情感欺骗、传播虚假信息、*客攻击等道德失范的行为,甚至是网络犯罪行为。

三、新媒体环境下正面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它除了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个人能力的培养外,还注重对学生兴趣、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切实追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要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牢固的基础。新媒体时代重在预防,因此当前大学应利用新媒体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早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教育和疏导。

2、重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能给个体性极强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和谐、广泛的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它也蕴藏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调节人的心理,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的意志,还能规范人的行为。因此,当前大学要着力于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墙报、校刊、书籍、广播、学生社团、校园网络等宣传渠道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3、建立健全、多元的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就目前各高校现状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当前大学应当普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心理指导等常设机构,或者设立专门的学校心理咨询论坛,训练一支由心理学专业人员、辅导员及学生干部担任心理问题咨询专家的队伍,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倾听学生心理诉求,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并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问题。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从而整体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经过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以及受咨询队伍的健全才能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专业化服务,从而达到更佳的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潘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3]密甜甜.微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王铁军.初探微时代的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的有效拓展与延伸[J].华章(16)

篇13: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新两乐论文

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新两乐论文

三新、两乐,通常指的是,学生对于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新的环境的适应和接纳,在乐于求知、乐于交往的过程中进行更好的探索过程。這种具有童真童趣的学习过程,是小学低年级心理教育的特殊情境。尤其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希望老师能够精心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达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希望学生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能够更好地把握对于新环境的认知,戒骄戒躁,不会因为对环境的陌生感,或者对学习的倦怠感而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一、三新、两乐与生活情境的关系

新的教学情境和新的学习氛围,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在教师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访谈和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互动往往有一个相互接纳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往往在局部适应的时候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学生对于教师有普遍的敬畏心理,但是如果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而进行校园环境的.初步创设和融合教育之后,学生往往能够很快地融入课堂环境,并且对老师产生很深厚的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有限的教育空间,加大学生对于校园的热爱,加大学生对于学校和老师的热爱,千方百计地用学校的新进历史传统故事,给低年级学生提供心理发展和身心愉悦的生活及学习空间,学习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整体,教师在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如果能够在学生身心健康,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学过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老师和同学的过程中完善整个教育教学效果,需要将课外的生活情境和课上的课间情景融合在一起,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动向了如指掌。

二、低年级融入新集体的活跃氛围

任何人在融入新的集体时都会有一定的患得患失心理,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虽然在家里称王称霸,但是走到外面,却有可能因为其独立和自私的本性和其他的学习成员格格不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体谅低年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特点,结合这个年纪大的年龄特点,考虑到现代中国的儿童在家里与老人或家长相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的心理特点,如有的孩子性格过分张扬,有的孩子孤单孤僻,少言寡语。无论哪种极端的性格都有可能使低年级的小学生远离集体,甚至,在老师监督不善的情况下会有早退、旷课、不好好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恶劣现象。

因此,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让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把握新的教育环境、新的师生关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一个特别和谐和团结的氛围。同时应当让学生能够喜爱自己的班集体,对于班集体有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意识到自身对于班集体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作用。

三、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1.教师的高尚职业操守

教师的高尚职业情操、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个人个性,可以形成独特的性格魅力,表现为对学生耐心、对学习效果有信心、对于生活和学习过程有爱心。这样的老师,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和蔼可亲的魅力,让学生忍不住亲近。

2.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这是为了能够良好地把控学生在进行各种教学实践过程中和学生互动时,应该达到怎样的度,在进行创建温暖班集体的过程中作出积极努力。

3.完善的教书育人环境

教书育人环境是中国历来的文化传统,建设有意识的高效学习环境,必须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的积极性有效调动,因此,对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乐学习、爱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和谐的环境是推动人不断进步的学习环境基础,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师必须要千方百计地创建教学情境和生活情境,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和谐氛围,把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新环境的适应速度,使之更具有进取心,乐于向老师和同学之间请教,在友好的环境之内达到好好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恩.城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任云婷.如何使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具实效性[J].亚太教育,(33):19.

篇14:借助新媒体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向心力和实效性论文

借助新媒体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向心力和实效性论文

一、新媒体逐渐成为了大学生社交和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

以智能手机为主的新媒体广泛普及,已经以压倒性的优势占据了大学生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根据来源于某地方本科院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率达到了近乎100%,甚至某些同学同时拥有2部以上手机。大学生电脑的拥有率也已经达到了60%以上,大学生的娱乐、信息的获取、社交等活动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机和计算机网络(图1)。

90后大学生由于在心理特点上偏好追求新鲜和个性。在娱乐大背景下对于审美和娱乐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体验,在接受新事物时更加注重审美和趣味性。网络时代虽然给90后带来了我们担心的网络成瘾、学业倦怠等问题,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媒体获取新闻资讯,或者借助网络平台获取学习帮助和课外学习资源并参与社会获得社会信息和社会角色(图2)。姚本先,陆璐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就曾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领域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上,应该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展开。”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是分时段分地点的,而应该是一种教育资源供大学生群体随时学习使用,而这种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新媒体力量的参与。张锋等人在《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与其社会-心理健康的模型构建》中曾试图把互联网使用的动机、网络过度依赖行为以及社会健康、心理健康等问题之间的交互关系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在研究中指出,使用互联网络背后的动机包括获取信息以及获得情感支持。这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向于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健康技能的学习等都是恰好吻合,可以说,新媒体将是一片开展群体心理教育的沃土,利用好这部分资源,将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向心力和实效性。

二、“新媒体”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手段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课、心理团辅活动、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文化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渠道展开。虽然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中早已被关注,但是使用网络媒介进行开展较有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在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单纯依赖于课堂讲授和专题讲座。因此开展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活动也应该利用新媒体手段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手段。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加新颖、丰富的手段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当中,不但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也能够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增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是实效性和影响力。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补充,也能够为其他的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铺垫和宣传等工作,起到相互助益的作用。

樊富珉(1996年)等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两者相辅相成。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专业特殊性,需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除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意外,更多的看重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良好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的建立,有效心理健康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等。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上要求更加灵活,更加富有感染力,心理教育和咨询更加具有私密性和个体体验。新媒体力量无疑巧妙地搭建了这样的平台,能够创造性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三、创新性使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手段

根据目前大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习惯,为了更好的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助以下的几种形式:1、开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公众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知识、宣传开展的各项心理健康活动、并提供网上的交流平台和心理咨询网上预约活动。将网络和实体的咨询形式相结合,取得相互接力的效果。通过建立咨询师个人的微博、微信等媒介形式,可以搭建虚拟的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从内容和形式上也更容易亲近90后团体的大学生。而由于网络咨询中,咨询师往往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和人文风格能够迅速拉近心理健康教育和普通学生的交流,实现了人与人私密的交流而不是一对多的宣讲是教育,这正是体现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所在。2、开通网上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对某些由于各种原因不愿进行心理咨询面谈的同学现进行网上的咨询,成为校园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由于网络身份更加隐秘,使大学生更有心理安全感更愿意吐露真实的心态和问题。网络咨询的开展,由于其便捷性、隐秘性可能比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室里的咨询拥有更多的咨询者,也更容易监控到突发的心理危机事件。3、成立网上的朋辈互助交流平台,相似问题的同学在这里交流问题,获得同伴的支持以缓解内心的孤独和压抑。具有相似的心理困扰的同学组成朋辈互助团体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四、总结与讨论

新媒体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人际互动的重要渠道,巧妙地借助网络平台能够利用图片、漫画、音乐、短文故事、微电影等更多新颖的宣传教育手段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拉近心理健康教育與90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更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具体生活当中,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向心力和实效性。虽然在目前的研究中已经开始关注新媒体力量在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对于新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具体手段和时间思路还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艺术、传播学等方面知识和技能人才的相互配合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以后的研究中重点关注。

[1]杜琼,秦喆.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心理健康教育[J]第32期:99-100

[2]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北京100191)调查分析IChinaInternet互联网天地2014年7月第7期No.7,Jul.2014:71-89

[3]蒋常香,毛莉婷,刘小青.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13,(12)

[4]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30(2):485-488

《寻找教育的新支点》听后感

新教育生命叙事范文

新闻述评范文500

大学生护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故事

挫折的高考满分作文

还有下一次高中叙事作文

给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挫折叙事作文初中

关于挫折的叙事作文500字

叙事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支点
《叙事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支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叙事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支点(共14篇)】相关文章:

读刊用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22-05-08

拿什么拯救我自己2024-01-21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知识点2023-05-23

平凡的世界李向前结局2022-05-08

初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苏教版】2022-06-27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的作文2023-09-09

杭州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总结2024-01-17

三年级作文加批改评语2023-03-18

难忘的第一次三年级作文550字2023-01-14

第一次攀岩叙事作文2022-08-1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