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协同论初探

时间:2023-09-13 08:09:4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社会协同论初探(整理10篇)由网友“e族青年”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社会协同论初探,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会协同论初探

篇1:社会协同论初探

社会协同论初探

社会系统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包括阶级斗争和社会协同两个方面.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清明政治与腐败特权之间的斗争、农民起义、民族斗争都属于社会协同的'范畴.在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时期阶级斗争起主导作用;在生产关系稳定的时期社会协同起主导作用.

作 者:葛小凡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系统辩证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YSTEMIC DIALECTICS 年,卷(期): 12(1) 分类号:C912 关键词:社会系统   社会协同   阶级斗争   系统优化  

篇2:协同论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协同论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任何一个组织都可看作是一个复合的协作系统,现代管理的`职能就是维护好这个协作系统,而协同论的产生正好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启迪.

作 者:蒋俊东  作者单位: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 刊 名:科技管理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年,卷(期):2004 24(1) 分类号:N941.7:C931 关键词:协同论   现代管理  

篇3:《大学》《中庸》不同论

《大学》《中庸》不同论

作者:任蜜林

哲学研究 06期

[中图分类号]B244

《大学》、《中庸》分别为《礼记》中的两篇。自韩愈、李翱表彰以后,二者的地位逐渐升高。至宋以后,它们渐渐由《礼记》中的两篇,成为与《论语》、《孟子》并称的“四书”,从而成为与“五经”同等重要的儒家经典。

非但如此,宋儒为了突出“道统”的传承,还编排了一个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一线单传的儒家“道统”传承谱系。《中庸》为子思所作,自司马迁以来皆有此说,还算文献有征,但《大学》则没有记载明确的作者。程颢不过只说其为“孔氏之遗书”(《大学章句》),而朱熹则断定《大学》与曾子有密切关系:“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大学章句序》)朱熹认为《大学》有经、传之分,并进而认为经乃曾子所述,传乃曾子门人所记。在《中庸章句序》中,朱熹明确提出了其“道统”谱系,并说:“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虽然朱熹所说并无史料根据,但由于其在当时的权威地位,他的看法不但没有遭到反对,反而得到比较普遍的认同。这样,孔、曾、思、孟的“道统”谱系就确定了。毫无疑问,这一谱系只是出于理学家的理想建构,并非历史的事实。下面我们从《大学》、《中庸》思想的不同方面,来说明二者并非出于一脉相承的思想谱系。

一、心与性

《大学》与《中庸》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学》言心而不及性,《中庸》则言性而不及心。这一点前人早已指出,如刘宗周《学言》说:“《大学》言心不言性,心外无性也。《中庸》言性不言心,性即心之所以为心也。”(《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57页)韩国李晁担骸啊洞笱А费孕亩不言性,《中庸》言性而不言心……盖心、性一理也。自其禀于天而言,谓之性;自其存诸人而言,谓之心。《大学》虽不言性,而‘明德’、‘明命’何莫非禀于天之性乎?”(《四书总论》)虽然二者立论目的是为了说明《大学》、《中庸》的“心”、“性”是可以互相涵盖的。但其说的“《大学》言心不言性”、“《中庸》言性不言心”却是事实。

从《大学》文本来看,全篇仅仅一次提及“性”,即“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从文义来看,这里讲的“性”实际上指的是人情,并不具有根本上的意义。而且此句话在《大学》中并不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心”在《大学》中则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为朱熹所说的“八条目”之一。所谓“八条目”就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居于核心的地位,“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的关键则在于“正心”,其说: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猎虿坏闷湔,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如果身体有忿痢⒖志濉⒑美帧⒂腔嫉惹楦校则心就会受到影响,从而会不得其正。而如果心不得其正的话,身体的器官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欲修其身,必先正其心。

除了专门讲“正心”外,《大学》还讲到与“心”关系密切的“意”,此即其所说的“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诚意也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也就是把自己心中不好的念头去掉,从而使意纯善。这样“心”也就随之而正了。此外,“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是就“心”来讲的。

《中庸》则通篇没有提及“心”,而对“性”作了详细的论述。其开篇便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性”是从天所赋予而得的。这里的“性”从下面两句来看,是就“人”而讲的。但从《中庸》全篇来看,这里的“性”不仅仅指“人性”,而且还包括“物性”。也就是说,这里的“性”是从普遍意义上讲的。这一点在先秦儒家“性”论中是比较特别的,因为从孔子以来,关于“性”的讨论大多是就人来讲的。那么“性”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中庸》说: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这明确指出,所谓“性”就是“诚”。对于“诚”,《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即是“天道”,其下贯下来,就成为万物之性。虽然万物和人的“性”都是从天那里继承而来的,但只有人能尽自己的“性”,而万物则不能。因此,《中庸》提出了“尽性”的思想。其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然后才能尽人和物之性。

在《中庸》作者看来,“尽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诚明”的方式,其过程是由内到外的;另外一种是“自明诚”的方式,其方向则是从外到内的。前者是“生而知之”者,后者是“学而知之”者。二者的区别,就像孟子所说的“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孟子・尽心下》)的区别。前者不假修为,先天而有;后者则需要后天的修养,才能使“性”显现完备。前者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率性之谓道”,后者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修道之谓教”。圣人之性,天生完备,不需要后天的修养,就晶莹剔透。因此,顺性而发即是道。这也就是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的'意思。《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圣人天性完备,其发出来皆能合乎规矩。因此,《中庸》又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而一般人则需要经过后天的修养,才能充分实现他们的“性”。因而“性”发出来会出现“过”与“不及”。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大学》的修养工夫重点在“心”,而《中庸》的修养工夫则重点在“性”。至于“尽性”需不需要用“心”,《中庸》没有讲,我们也无从判断。不过从道理上讲,讲“心”可以不讲“性”,但讲“性”却不可不讲“心”,因为如果“性”不通过“心”来把握,则其工夫是无法落实的。从这点来讲,《中庸》的工夫论是不完备的。这也说明《中庸》与《大学》属于不同的思想系统。

二、慎独

《大学》与《中庸》皆谈“慎独”,因此,二者被认为有相似之处。虽然二者皆言“慎独”,但二者所说并不相同。我们先来看《大学》对于“慎独”的论述: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R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从上下文来看,这里讲的“慎独”实际上是对“诚意”的解释。所谓“诚意”也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见到恶的事情即要痛恨,见到好的事情即要喜欢,这就是下面说的“诚于中,形于外”。而小人则与此相反,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在其独处的时候,无恶不作;当其见到君子的时候又以善来掩盖他的不善。这就是不能“诚其意”。可以看出,这里的“慎独”虽然讲的是“诚意”,但同时也强调独处时道德修养的重要。因此,下文又引用曾子的话来说明:“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强调了独处与群居的不同。

应该来说,把“慎独”解释为独处,这是古代比较常见的看法。郑玄在注《礼记》的时候对“慎独”也作了解释。不过其仅对《中庸》作了注解,而对《大学》则没有进行解释。在《礼记》中,《中庸》居前,《大学》居后。郑玄于《大学》未注,盖因为其在《中庸》中已经解释,前后可以互看,因此不需再注。不过郑玄在注《中庸》“慎独”的时候,明显受到《大学》思想的影响。其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礼记正义》)这里的“闲居”“小人”显然出于《大学》,因为在《中庸》首段中并未出现这样的字眼。朱熹在注解《大学》时,受到郑玄的影响,也把“慎独”解释为“独处”。其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又说:“闲居,独处也。厌然,消沮闭藏之貌。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R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R,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大学章句》)可以看出,朱熹的注解同时照顾到内外两个方面,既说到“独处”,又说到“己独知之者”,实际上强调的是为善要内外如一。

可以说,从上下文来看,郑玄、朱熹对于“慎独”的解释是比较符合原意的。这在古代文献中也能找到依据,如《淮南子・缪称训》说:“夫察所夜行,周公(不)惭乎景,故君子慎其独也。”《文子・精诚》说:“君子之僭怛,非正为也,自中出者也,亦察其所行。圣人不惭于影,君子慎其独也。”二者都意在说明“独处”的时候,连面对自己的影子都不感到惭愧。“夜行”正好说明“慎独”有“独处”的意思。类似的思想还见于《庄子》和《晏子春秋》,《庄子・庚桑楚》说:“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晏子春秋》说:“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第八卷外篇第八)二者虽然没有提及“慎独”,但“独行”“独立”“独寝”等说法与《淮南子》、《文子》所说的意思完全一样。其实这种思想来源甚早,我们在《诗经》中就能看到类似的思想。《大雅・抑》说:“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屋漏为室内西北角,是比较阴暗的地方。意思是说,即使在屋内不被人注意的地方,也不感到惭愧。这与上面对“慎独”的解释意思完全相同。但在《中庸》中,“慎独”的含义与此并不相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郑玄此处“慎独”的解释,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其是用《大学》的“慎独”来解释《中庸》。朱熹亦是如此,其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中庸章句》)可以看出,除了为了照顾《中庸》原文外,朱熹对于“慎独”的解释完全同于《大学》。不过从上下文来看,《中庸》此处讲的“慎独”与《大学》并不相同。

《中庸》此段主要讲“性”,因此“慎独”的含义应该与“性”有关。“天命之谓性”,意思是说“性”是从天而来的。“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前面说过,并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上理解顺从性的发展就是道,按照道进行修饰就是教,而是两种完善性的方式。否则性发出来的过与不及也可称作道了,这显然不符合《中庸》原意。因此,下面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实际上也是讲“性”的。这样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以及“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讲的都是“性”了。因此,“慎独”也就是对“性”而言了。也就是说,这种“慎独”仅仅包含内在的方面。

与《中庸》这种内在“慎独”相似的思想,还见于《五行》篇。《五行》有经有说。在经中,其说:“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这里仅仅指出“慎独”是能够为“一”。对于“一”是什么,其并没有指出。从其前后文来看,应该指的是能够把仁、义、礼、智、圣五行协调为一。而五行都是“形于内”的“德之行”。因此,这里指的是“心”。说则对经的“慎独”作了解释,其说:“‘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君子慎其独’。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口……‘是之谓独’。独也者,舍体也。”这里明确把“慎独”解释为“慎心”。可以看出,经和说对于“慎独”都是从“心”上讲的。这与《中庸》从“性”上讲“慎独”虽然不同,但都可以看作一种纯内在的修养方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中庸》对于“慎独”的理解是不同的。《大学》的“慎独”可以包含内、外两方面,而《中庸》仅仅有内在的方面。《大学》的“慎独”是“诚意”的意思,虽然侧重内心,但不否定“独处”的含义。而《中庸》的“慎独”则是就“性”而言的。对于这一点,刘宗周有着深刻认识。他说:“《中庸》之慎独,与《大学》之慎独不同。《中庸》从不睹不闻说来,《大学》从意根上说来。独是虚位。从性体看来,则曰莫见莫显,是思虑未起,鬼神莫知时也。从心体看来,则曰十目十手,是思虑既起,吾心独知时也。”(《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81页)刘氏虽然借助“慎独”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但他指出《大学》、《中庸》“慎独”的不同含义,确实是非常有见地的。

三、修身

《大学》、《中庸》也都谈到“修身”,但二者对于“修身”的解释并不相同。

“修身”不仅是《大学》的八条目之一,而且在八条目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大学》说: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就是说,从天子到一般老百姓,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如果这个根本没有做好,那么也就无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了。那么如何修身呢?在《大学》看来,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如果身体有忿痢⒖志濉⒑美帧⒂腔嫉惹楦校则心就会不得其正。而心不得其正的话,身体的器官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而要正心的话,又必须先诚意。所谓诚意,就是“慎独”,就是为善内外如一。“格物”、“致知”历来解释莫衷一是。但如果按照王阳明批评朱熹“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传习录下》)的话来说,“格物”、“致知”也应该是对“正心”而言的。实际上《大学》开始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正是对“格物”“致知”而讲的。这里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正好可以与“格物”“致知”相对,而“知止而后有定”一句显然是从“心”上说的。

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大学》也强调了“修身”对于它们的重要性。如在“齐家”中,《大学》说:“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这里讲的“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显然与前面讲的“诚意”呼应,也是对“心”而言的。在“治国”中,《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里讲的实际是“忠恕”之道。“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即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即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而这两者都是靠“心”衡量的。所谓“藏乎身”,即“心”也。在“平天下”中,《大学》提出“絮矩之道”的思想。所谓“挈矩之道”,就是“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这实际上就是上面讲的“忠恕之道”,显然也是从“心”上讲的。

可以看出,《大学》的“修身”思想都是从“心”上讲的。而《中庸》中的“修身”则与此不同,其说: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这是说,治理国家关键在于人才,而取人的标准则在于品行。而品行的修养要通过道来实现,道则要通过仁来完成。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亲亲关系最为重要;而义是合宜的意思,其中尊重贤人最为重要;礼则是在仁、义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君子要重视修身,而修身又需要“事亲”、“知人”和“知天”。《中庸》又说: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知、仁、勇三者被称为“三达德”。知道这三者,就知道如何修身;知道如何修身,就能知道如何治人;知道如何治人,就能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因此,“修身”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治理天下国家的基础。《中庸》说: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这是说,处在下位的人如果不能得到其上司的信任,那么他就不能治理民众。而只有得到朋友的信任,才能得到其上司的信任。取得朋友的信任,又要以孝顺父母为基础。孝顺父母,则要靠“诚身”来实现。“诚身”又要以“明善”为基础。在《中庸》看来,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而“明善”、“诚身”是这个链条的基础。这里的“诚身”就是“修身”的意思。

在《中庸》看来,“诚”是天道的内容,而如何达到“诚”则是人道的目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达到“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诚明”的方式,一种是“自明诚”的方式。前者是“生而知之”者,后者是“学而知之”者。《中庸》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认为,只有“天下至诚”才能“尽性”,然后才能实现他人和物的性。也就是说,在《中庸》那里,“诚身”就是“尽性”,“修身”也就以“尽性”为中心了。这与《大学》所说的以“正心”为中心的“修身”显然不同。

四、“平天下”与“与天地参”

在理想目标上,《大学》与《中庸》也不相同。《大学》的最终目标是“平天下”,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八个阶段,其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谓八个阶段,即“八条目”,具体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大学》看来,这八个阶段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有前一个阶段实现了,后一个阶段才能相应的实现。

可以看出,《大学》所说的“平天下”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而“明明德”是《大学》的“三纲领”之一。所谓“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新)民”和“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是自己使自己心中的“德”显明起来。而“亲(新)民”则是使他人的“明德”显明起来的意思。而“止于至善”是“明明德”和“亲(新)民”的最终目的。因此,“明明德于天下”也就是使天下人的“明德”都显现出来的意思。只有这样,天下才能达到太平,这也就是“平天下”的意思。

与《大学》有相似的地方,《中庸》也讲“治国”、“平天下”,其说: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这是说,治理国家有九种大法,即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和怀诸侯。其中尊贤、亲亲相当于《大学》中的“齐家”,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相当于“治国”,而柔远人、怀诸侯则相当于“平天下”。

不过“平天下”并非《中庸》的最高理想。“与天地参”才是《中庸》的最高理想。其说: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性;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性,才能充分实现他人的性;能够充分实现他人的性,才能充分实现万物的性;能够充分实现万物的性,才可以参与到天地化育的过程中;这样就可以“与天地参”了。这里的“赞天地之化育”,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也就是前面说的“自诚明”的方式。

除了“自诚明”外,《中庸》还讲了“自明诚”的方式,其说: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曲”,郑玄曰:“犹小小之事”,朱熹曰:“一偏也”。所谓“致曲”,就是从一个具体的事情开始来实现“诚”。由诚就能逐步实现化育万物的目标。

“自诚明”和“自明诚”虽然实现方式不同,但最终达到的效果都是相同的。《中庸》认为,人与万物的性都是从天而来的,也就是说,人与万物在性上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人能尽性,而物不能尽性,而性又是从天道那里得来的,因此,人类通过尽性能够达到“与天地参”的境界。这个“天道”,在《中庸》看来,就是“诚”。“诚者,天之道也”。既然天地万物的性都是从天道得来的,那么地道也体现了“诚”。因此,《中庸》在讲“天道”的时候,常常连同“地道”,其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因为人的性是从“天道”得来的,因此,人通过“尽性”,能够返回“天道”。《中庸》把此又称作“合外内之道”: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诚是万物的根本。如果没有诚,就不会有万物。诚者不仅仅要成己,而且还要成物,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尽性”、“尽人之性”和“尽物之性”。“性之德,合外内之道”,也就是“与天地参”。《中庸》还对这一理想目标进行了描述: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这实际是对上面“与天地参”过程的另一种表达。“至诚无息”就是“为天下至诚能尽其性”。“不息则久,久则征”就是“能尽人之性”。“征则悠远”,即“能尽物之性”,也就是下面说的“悠久,所以成物”的意思。“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即“参天地化育”。“博厚”讲的即是“地道”,“高明”讲的即是“天道”,“悠久”讲的即是“人道”。“不见而章”则是描述“与天地参”境界的状态。

虽然《中庸》的最高理想是“与天地参”,但其一再强调实现这个理想要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实现,如其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也就是其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可以看出,在最高理想上,《大学》和《中庸》并不完全相同。《大学》只是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由内到外的过程;而《中庸》除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处理人与宇宙的关系,是一种由下向上的过程。

从上面分析来看,《大学》和《中庸》在心与性、慎独、修身以及最高理想上都是不同的。而“心”与“性”的不同是造成二者不同的最根本的原因。慎独、修身以及最高理想上的不同都是由“心”与“性”的不同推衍而出的。

从理论建构上讲,《大学》是一种由内到外的过程,而《中庸》则是上贯下通的模式。早在1930年代,冯友兰就曾指出,《大学》、《中庸》属于不同的儒学派别,二者分别与荀子和孟子学派有关。(参见冯友兰,上册,第267-278页)虽然二者是否分别属于荀学、孟学尚有争论。如劳o、徐复观认为《大学》受孟学影响更大(参见劳o,第2601-2608页;徐复观,第167-169页),王博认为《中庸》包含很多荀学的内容(参见王博,第61-69页),等等,但二者在理论形态上不同确是事实。牟宗三曾把宋明儒学的体系分为“横摄系统”和“纵贯系统”两种:前者形而上的实体是“只存有而不活动”的,主观地讲,是静涵静摄系统;客观地讲,是本体论的存有系统。此为程颐、朱熹之系统。而后者形而上的实体是“即存有即活动”的,是本体宇宙论的实体之道德地创生的直贯系统。此为先秦旧义以及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宋、明儒大宗之系统。(参见牟宗三,上册,第51页)按照这种区分,《大学》近似“横摄系统”,《中庸》则属于“纵贯系统”。牟宗三还根据宋明理学依据经典建立理论体系的不同,把宋明理学分为三系:周敦颐、张载、程颢等为一系,此系客观地讲性体以《中庸》、《易传》为主,主观地讲心体则以《论语》、《孟子》为主;程颐、朱熹为一系,其以《中庸》、《易传》与《大学》合,而以《大学》为主;陆象山、王阳明为一系,其以《论语》、《孟子》摄《易传》、《中庸》,而以《论语》、《孟子》为主。(同上,第42-43页)牟氏对于宋明理学这种分析的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其看到《大学》、《中庸》理论体系建构的不同,确属卓见。不过其对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划分并不确切。就《大学》、《中庸》而言,在理论形态上,后来的陆王心学与《大学》更为接近,因其以“正心”为中心;而程朱理学则与《中庸》更为接近,因其以“尽性”为中心。

篇4:中外美育异同论

中外美育异同论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即情感教育.它能造就和谐的、自由的、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和心灵,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中国美育与西方美育的不同在于前者重视美与善的结合,侧重感性的体验;后者重视美与真的结合,侧重理性的分析.其相似点在于两者都十分重视文艺作品在语文美育中的作用.

作 者:廖艳君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5(5) 分类号:B83-0 关键词:中外美育   区别   联系  

篇5:意识形态趋同论探析

意识形态趋同论探析

意识形态趋同论的本质是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一统化.意识形态趋同论不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实与趋势,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我国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作 者:马凤强 MA Feng-qiang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刊 名: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1(6) 分类号:B022 关键词:意识形态   趋同   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  

篇6:关心下一代工作协同论散文

关心下一代工作协同论散文

中国象棋的棋盘上有“楚河汉界”四字,说明楚汉之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相当著名,胜者为王,并非偶然,刘邦统将,韩信统兵,张良统策,萧何统粮,方方面面协调一致,团结一心,这就是协同之妙。项羽名声显赫到西楚霸王的地步,能打败秦朝主将章邯,却反被比他弱得多的刘邦打败,这是因为他统将之智不足,个人独断专行,有一高才范增而不能用,各方面缺乏协调、协同,因而愈战愈弱,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下场。协同之妙,不协同之弊,昭然若揭。

协同十分重要。要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长效机制,各级关工委就得继续加强与组织、宣传、精神文明办、综治办、政法、文化执法,教育、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文化、文联、作协、残联、科协、计生委以及军队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共同抓好社区、村镇、学校、企业等基层关工委的组织建设。已经建立起关工委组织的地方,党委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积极开展活动。对于那些还没有建立组织(含县乡关工委)的少数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把基层组织建设好。

在协同中,大家互相配合。因为大家都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在做事,所以有和谐的'、巩固的政治基础,有共同语言。既然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说同一家话,唱同一首歌,那么,综合起来就比各自为战的效率高得多、好得多、优胜得多。

比如治理网络低俗文化,宣传部门在查处,政法部门在取缔,学校和关工委在教育青少年远离“非“、“黄”,还组织学生对“非”、“黄”和其它低俗文化进行批判,穷追猛打,工会、共青团、妇联也在管,精神文明办也在管,正直而觉悟的网民也在抵制。大家协同一致,汇集成强大力量,看那网络低俗文化又往哪里逃遁?

再如军(警)民共建文明社区、文明村。军队、警察和基层干部群众、学校通力合作,老龄委、关工委、退教协和老协也来参与配合,带领青少年和军队、警察一起扫大街、检垃圾、跳街舞、栽花植树种草,一起搞社区、村组文化建设,那么,这个文明社区、文明村就一定能建设好。

协同一致,力量强大,扶正驱邪,路路畅通。

有一个小学校,县、镇的关工委对他们的关心下一代工作都很支持。县、镇关工委和这所学校把社区教育、司法、公安、环保等部门领导都请来学校,一起座谈关心下一代工作,齐抓共管,共同育人。这个学校不但样样先进,而且关心下一代工作本身也薪火相传,永葆活力。

关工委系统和“五老”队伍,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可以与有关的社会组织协同的很多,其中最切近、最合拍的莫过德育工作系统,双方好像孪生兄弟,可以在许多活动上、工作上携手联手。

关工委系统与德育工作系统的协同,与其它相关方面的协同要经常化。经常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可以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得更好。这也是关心下一代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关工委系统本身应在配合、补充、联系、交流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老同志的作为要符合智囊团、参谋部的声誉,要用工作实绩来对应名声,要为青少年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党委加强领导,省、县、乡(镇)关工委加大指导力度,是确保教育系统关工委同各有关方面协同、协作的后盾。正因为有着这个领导核心、强大后盾,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协同、协作机制才得以运转自如,关心下一代工作才得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越来越焕发蓬勃生机。

篇7:协商函

甲方:x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乙方:

甲乙双方于20xx年 月 日签订xxxx市海淀区龙岗路33号锋线阁 (房号)商品房买卖合同,为更好的履行合同,乙方发送此协商函与甲方,希望与甲方就以下事宜达成协商并最终达成协议:

一、就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附件中,关于公共部分中供电系统的约定,因甲方在收房前不能履行该约定,给乙方造成一定的损失,甲乙双方就此进行约定:甲方在向乙方交付房屋前出具甲方向市政申请双路供电的全部证明材料及已交纳的全部费用证明,同时,在实现双路供电之前,按0.22元/度收取电费,作为对违约的赔偿。

二、乙方认为甲方单方面制定的收房通知中的收房程序不合理,乙方认为应按照,看房 验房 验房合格(如有验房不合格部分进行再度协商) 交纳相关法律规定的合理费用 收钥匙正式收房。同时,在交纳相关费用时,甲方应出具税务部门及相关法定收费机构出具的委托收费证明。

三、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物业收费前应向乙方出具物业服务和收费细则,同时,出具物业公司开据的收费发票。

四、甲方承诺于20xx年 月 日前向乙方开通天然气服务,并出具xxx市燃气供应公司对本住宅天然气供应申请的回复或其他证明文件。另在天然气开通前甲方应提供替代燃气供乙方使用。

以上条款为甲乙双方共同确认,如有争议可申请仲裁或上诉法院。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委托代理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签于:  签于:

篇8:关于协商函

先生:

-------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因在规划要求上影响你所属产权房()的日照,现通知您于20xx年6月7日(星期六)上午9时,在xx地产公司会议室参加协调会,由我单位主持此次会议,协调双方存在的问题,望您准时参加。

20xx年6月5日

篇9:协商函

xx先生:

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项目—xx(xx),因在规划要求上影响你所属产权房(xx)的日照,现通知您于20xx年6月7日(星期六)上午9时,在xx地产公司会议室参加协调会,由我单位主持此次会议,协调双方存在的问题,望您准时参加。

xx

20xx年6月5日

篇10:协商函

xx大队:

我市xx活动场所修xx,因场所xx活动需要,拟在该寺内原放生池的池面修建两层建筑,作为讲堂与念佛堂之用,福安市佛教协会为此特向我局呈送安佛字[2011]026号报告,请贵队给予大力支持为盼。

致礼

(附:xx报告一份)

xx市民宗局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航天航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教学论文的题目

企业柔性财务战略的初探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社会协同论初探
《社会协同论初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社会协同论初探(整理10篇)】相关文章:

毕业论文范文题目模板2023-11-02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选题2023-10-29

论文题目2023-06-24

教师教学论文选题题目2024-01-19

毕业论文题目2022-08-22

毕业论文选题查资料及写作技巧2022-07-02

论文英文题目2023-10-14

论文题目审核表范文2023-02-02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2023-05-19

会计毕业论文题目2023-10-0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