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沉醉东风·闲居阅读答案

时间:2024-03-10 07:24:44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阅读答案(精选10篇)由网友“脚趾甲”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双调·沉醉东风·闲居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阅读答案

篇1:双调·沉醉东风·闲居阅读答案

卢挚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

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

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注释】

那答:那边,那里。

槽:酿酒的器具。

欠欠答答:滴滴答答。

【赏析】

这首小令作者写得非常洒脱、狂放。全用白描手法,画出一张醉翁图。用语也是平民百姓的语言。既没有道学气,又没有官僚气。山童不劝,白发黄花在头,老少扮演了一出极好的.生活喜剧。

【题解】

卢挚所写《闲居》小令三首之一首,写饮酒,表现浊酒生活的意趣。

篇2:卢挚《双调·沉醉东风·闲居》翻译赏析

卢挚《双调·沉醉东风·闲居》翻译赏析

【原文】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雨过分畦种瓜)

卢挚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

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

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注释】

分畦:把土地分成小块。畦,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

醉里乾坤大:意思是饮酒自乐,无忧无虑,心中天地自然宽大。

睡煞:指睡得很沉很香。

【赏析】

此首作者写隐居生活中的积极面:种瓜与浇麻,关心生产,关心老农与庄稼。既有生活情调,又有社会内容,表现不满当年时局。

【题解】

卢挚所写《闲居》小令三首之一首,写村居,表现村居的生活归结到常八醉乡的幸福。

篇3:展望未来的诗句——《双调沉醉东风》

《双调沉醉东风》原文

月底花间酒壶,水边林下茅庐。避虎狼,盟鸥鹭,是个识字的渔夫。

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

《双调沉醉东风》作者简介

胡祗遹,(1227—1295)字绍闻,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省)人。于世祖朝历任户部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太原路治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济宁路总管及山东、浙西提刑按察使等职,以精明干练著称,所至颇具声誉。

后召拜翰林学士,未赴,改任江南浙西按察使,不久以疾辞归。卒,谥文靖。《元史》有传。祗遹学出宋儒,著述较丰,著有诗文集《紫山大全集》,今存二十六卷本。卷八有《黄氏诗卷序》、《优伶赵文益诗序》、《朱氏诗卷序》等文,为研究元曲之珍贵资料。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秋潭孤月”。

篇4:《双调·沉醉东风·归田》翻译及注释

《双调·沉醉东风·归田》翻译及注释

《双调·沉醉东风·归田》

远城市人稠物穰,

近村居水色山光。

熏陶成野叟情,

铲削去时官样,

演习会牧歌樵唱。

老瓦盆边醉几场,

不撞入天罗地网。

达时务呼为俊杰,

弃功名岂是痴呆?

脚不登王粲楼,

手莫弹冯讙铗,

赋归来竹篱茅舍。

古今陶潜是一绝,

为五斗腰肢倦折。

《双调·沉醉东风·归田》翻译及注释

词语注释

①(rang):

②“:感染和陶冶成为老农民似的情性。野叟,野老,老农。

③时官样:时髦官员的模样,流行的官僚架势。

④老瓦盆边:粗陋的陶制酒器。这是 元曲中习用的词语。

⑤天罗地网:喻法制森严、危机四伏,无法逃出官场中设置的陷阱。

⑥“达时务”句:《三国志· 诸葛亮传》“徐庶见先主”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固有俗语:“识世务者为俊杰。”达:通晓。

⑦王粲:汉未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西京丧乱,他避难荆州,投靠刘表,未被重用,于是作了一篇《登楼赋》抒发自己久客异乡,才能不得施展所产生的`思想情绪,主旨仍是对功名的热衷。

⑧手莫弹冯讙铗:冯讙在孟尝君家里作客,没有得到重视,于是弹铗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有了鱼,又说“出无车”;有了车,又说“无以为家”。他自然也是追求功名富贵的。

作品译文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住在山水风光的乡村,不知不觉有了老头子的情怀,把当官的烙印都消除了,学会了民歌野曲,端着老瓦盆和几个农夫喝碗小酒,再也不投身那天罗地网的官场。发达了被人唤作俊杰,放弃了功名就要被叫做痴呆吗?不学那王粲登楼,冯讙弹琴,他们只是追求功名,辞官归隐竹篱茅舍,古今只有 陶渊明是真俊杰,不为那五斗米折了腰。

篇5:《双调·沉醉东风·归田》原文及赏析

朝代:元代

作者:汪元亨

远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熏陶成野叟情,铲削去时官样,演习会牧歌樵唱。老瓦盆边醉几场,不撞入天罗地网。

达时务呼为俊杰,弃功名岂是痴呆?脚不登王粲楼,手莫弹冯讙铗,赋归来竹篱茅舍。古今陶潜是一绝,为五斗腰肢倦折。

赏析:

首先,用喧器热闹的都市与清幽恬适的村庄比照(明比)。都市的富贵繁华,没有给予作者优越的舒适感,反而觉得自己像久在笼中的鸟,失去自由,失去乐趣,失去本性,而竹篱茅舍,环山傍水的宁静村庄,天然无雕饰,极具诱惑,人在这里可以无拘束无忧虑,心情舒畅地过着淳朴的生活,虽则“带月荷锄归”,不无辛苦,甚至“饥来驱我去”,难免饥寒,但日子过得踏实,过得充实。乡野清幽淡雅的环境很适合作者生活,更是他找到精神解脱的地方,故“近村居水色山光”,是说自己要投入到新环境新生活中去。此外,处在元末乱世的作者,能做到“远城市人稠物穰”,足见他是一位敢于改变自己,对自由生活有所追求的士大夫。通过城乡生活的对照,展现的不仅仅是环境氛围的差异,更是作者的勇气。

其次,用污浊险恶的官场与清新优美的田园比照(暗比)。作者曾以“苍蝇竞争,黑蚁争穴”形容当时官场的腐朽,表达厌恶之情;而对清新幽静的田园则描述到“居山林”,“看青山,玩绿水”……充满着喜悦之情。感情的色彩差异,折射出他对生活价值的取向,官场的'生活已让他厌倦,并说出“急流中勇退是豪杰,不因循苟且”,表明退出仕途的决心,而那“采黄花,摘红叶”,“随分耕耘”,“演习会牧歌樵成”的田园生活令他神往,于是他主动地选择“绝念荣华,甘心恬淡”的道路。他乐田躬耕,是为了最终能够摆脱官场的“天罗地网”,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歌咏隐逸,“老瓦盆边醉几场”,庆幸自己身心得到了解放。在两种境界的对照中,展现的不仅仅是作者摆脱羁绊而获自由的幸福之情,更是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

最后,用虚假多变的“时官样”与纯真率真的“野叟情”比照(暗比)。作者对归田前的“官样”和归田后陶冶成的“野叟情”怀有憎恶和喜爱的不同感情。但这前后感情和态度的变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以行动来表现作者思想本质的改变。这体现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上的改变:一是从官场来到乡村,环境变了,自己的生活作风也要彻底改变。清除官场中的习气,就是不迎合,不依附,不伪装,不再察言观色地行事,与随波逐流的坏习气彻底决绝;去掉官吏的架子,就是把身上沾有的号发施令、指手画脚的官僚作风去掉,回归“野叟情”,亲近“野叟情”。所以,“铲削去时官样”暗示作者的人格和尊严没有丢失。二是种地求食,生活在自己的田园———学会“牧歌樵成”,享受悠然之后;“竹几藤床,草舍柴门”,怡然简朴的生活……熏陶成野叟老农的性情。由此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脱胎换骨及叛逆精神。

摆脱束缚而流露的欣喜之情,在于表明作者具有积极的追求精神和改变自己的勇气;为归田村居生活而深感自豪,在于表明作者具有纯朴的人生价值和安贫乐道的思想。这是心灵的净化,是高成人生新旅途新生活的真情流露。

译文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住在山水风光的乡村,不知不觉有了老头子的情怀,把当官的烙印都消除了,学会了民歌野曲,端着老瓦盆和几个农夫喝碗小酒,再也不投身那天罗地网的官场。

发达了被人唤作俊杰,放弃了功名就要被叫做痴呆吗?不学那王粲登楼,冯讙弹琴,他们只是追求功名,辞官归隐竹篱茅舍,古今只有陶渊明是真俊杰,不为那五斗米折了腰。

注释

熏陶成野叟情:感染和陶冶成为老农民似的情性。野叟,野老,老农。

时官样:时髦官员的模样,流行的官僚架势。

老瓦盆边:粗陋的陶制酒器。这是元曲中习用的词语。

天罗地网:喻法制森严、危机四伏,无法逃出官场中设置的陷阱。

达:通晓。

王粲:汉未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西京丧乱,他避难荆州,投靠刘表,未被重用,于是作了一篇《登楼赋》抒发自己久客异乡,才能不得施展所产生的思想情绪,主旨仍是对功名的热衷。

手莫弹冯讙铗:冯讙在孟尝君家里作客,没有得到重视,于是弹铗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有了鱼,又说“出无车”;有了车,又说“无以为家”。他自然也是追求功名富贵的。

篇6:《沉醉东风·秋景》阅读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21—22题。(7分)

沉醉东风·秋景

【元】卢挚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周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注】潇湘画:宋代画家宋迪曾画过八幅潇湘山水图,世称潇湘八景。历代题咏者不少。潇湘,湖南境内两条水名。湘水流至零陵县和潇水合流,世称潇湘。

21.这首元曲共有三处明显用典:“挂绝壁枯松倒倚”一句化用了诗人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 ”;“落残霞孤鹜齐飞”句,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名句“___________”;“载我在潇湘画里”一句中,“潇湘画”指宋代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是著名的一组平远山水画。(2分)

22.全曲仅有45字,其所蕴涵的“情”与“景”却是十分丰富。请结合本曲简析。(5分)

试题答案:

21.枯松倒挂倚绝壁 落霞与孤鹜齐飞

22.整首曲通过时空的转换,对景物作动态的描写,使画面有所移动,使黄昏与清夜两个时间范畴同时出现,诗情融于画意而又多于画幅。前五句写黄昏之景,后两句写静夜之景,二者又有机地构成一幅反映时空推移的动态画面,欣赏到了一幅气象阔大、意境飞动的秋光图,传达出诗人悠闲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情思。

篇7:《沉醉东风·秋景》阅读答案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元)卢挚

挂绝壁枯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周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1.写出这首小令开篇化用李白《蜀道难》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相关名句。(2分)

2.赏析这首小令描绘秋景的艺术技巧。(5分)

答案

1【答案】(2分)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1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答案】(5分)这首小令描绘秋景运用了多种技巧:①秋景的描绘由远而近,由静而动,由具体而概括,由有形而无形,层次非常丰富:第一句绝壁、枯松是近景,是静态,第二句残霞、孤鹜是远景,孤鹜是动态;多层次的描绘让读者对秋景切实可感。②秋景还按时序描绘,用色彩自然渲染:由落霞孤鹜的黄昏,到云帆月影清丽明静的夜晚,画面感很强,让人如临其境。③秋景的描绘还采用虚实结合的技法:绝壁、枯松、落霞、孤鹜、山水、西风、云帆、月影都是眼前之实景,潇湘八景图画是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使小令更具丰富的意境。(三点,任答出两点即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句写绝壁倒挂枯松,反衬的是山势的险峻,第二句实写落霞与孤齐飞的.长天,暗写的是共长天一色的秋水;如果说第一、二句是具体描绘山水,那么第三、四句就是概括描绘的山水;如果说第一至第四句描绘的是有形的视觉意义上的秋景,那么第五句描绘的就是无形的只可从触觉从内心感受的秋风和秋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篇8:《沉醉东风·秋景》阅读答案

【元】卢挚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周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注】潇湘画:宋代画家宋迪曾画过八幅潇湘山水图,世称潇湘八景。历代题咏者不少。潇湘,湖南境内两条水名。湘水流至零陵县和潇水合流,世称潇湘。

21.这首元曲共有三处明显用典:“挂绝壁枯松倒倚”一句化用了诗人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 ”;“落残霞孤鹜齐飞”句,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名句“___________”;“载我在潇湘画里”一句中,“潇湘画”指宋代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是著名的一组平远山水画。(2分)

22.全曲仅有45字,其所蕴涵的“情”与“景”却是十分丰富。请结合本曲简析。(5分)

试题答案:

21.枯松倒挂倚绝壁    落霞与孤鹜齐飞

22.整首曲通过时空的转换,对景物作动态的`描写,使画面有所移动,使黄昏与清夜两个时间范畴同时出现,诗情融于画意而又多于画幅。前五句写黄昏之景,后两句写静夜之景,二者又有机地构成一幅反映时空推移的动态画面,欣赏到了一幅气象阔大、意境飞动的秋光图,传达出诗人悠闲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情思。

篇9:《双调沉醉东风渔父》原文和翻译及赏析

《双调沉醉东风渔父》原文和翻译及赏析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黄芦①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②滩头。虽无刎颈交③,却有忘机友④,点⑤秋江白鹭沙鸥。傲杀⑥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释】

选自隋树森编《全元散曲》

⑴黄芦:与白苹、绿柳、红蓼均为水边生长的植物。白苹:一种在浅水中多年生的植物。

⑵红蓼(liǎo):一种水边生的草本植物,开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

⑶刎颈交:刎,割;颈,脖子。刎颈交即生死朋友的意思。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

⑷忘机友:机,机巧、机心。忘机友即相互不设机心、无所顾忌、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

⑸点:点点、数,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用。

⑹傲杀:鄙视。万户侯:本意是汉代具有万户食邑的侯爵,在此泛指高官显贵。

⑺叟:老头。

【译文】

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浮萍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他们就是那些点缀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鉴赏】

白朴的这首《沉醉东风·渔夫》通过一个理想的渔民形象,通过对他的自由自在的垂钓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情怀。小令意象艳丽、境界阔大,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二两句,对仗工丽,写景如画。然而仅仅看出这一层,未免辜负了作者的苦心。作画的颜料是精心选择的,所画的景物是精心选择的,整个环境也是精心选择的。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他精心选择的那四种景物,不仅获得了色彩明艳的效果,而且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看到“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相映成趣,就会想到江南水乡的大好秋光。而秋天,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让“黄芦”、“白苹”、“绿杨”、“红蓼”摇曳于“岸边”、“渡口”、“堤上”、“滩头”,这又不仅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同时“渔夫”在那些场所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也不难想象了。

在那么优雅的环境里打鱼为生,固然很不错,但如果只是一个人,就未免孤寂,所以还该有朋友。三四两句,便给那位“渔夫”找来了情投意合的朋友。“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也是对偶句,却先让步,后转进,有回环流走之妙。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叫“刎颈交”。‘渔夫”与人无争,没有这样的朋友也并不得事。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机友”。对于“渔夫”来说,他最需要这样的朋友,也正好有这样的朋友,令人羡慕。

一二两句写了“岸”、“堤”、“渡口”和“滩头”,意味着那里有江,但毕竟没有正面写江,因而也无法描绘江上景。写“渔夫”应该写出江上景,对此,作者不仅是懂得的,而且懂得什么时候写最适宜。写了“却有忘机友”之后,他便写江上景了。“点秋江白鹭沙鸥”,写景美妙生动。用“秋”字修饰 “江”,点明了季节。一个“点”字,尤其用得好。如果平平淡淡地说,那不过是:江面上有点点鸥鹭。如今变形容词为动词,并且给鸥鹭着色,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情景。仅就写景而言,这已经够高明了。但更高明之处还在于借景写人。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正是指 “点秋江”的“白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古代人往往赞扬鸥鹭“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与鸥鹭为友。李白就说:“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黄庚的《渔隐》诗,则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只曲子的注脚。

结尾点题,点出前面写的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杀人间万户侯’”的“不识字烟波钓叟”。元代社会中的渔夫不可能那样悠闲自在,也未必敢于傲视统治他的“万户侯”。不难看出,这只曲子所写的“渔夫”是理想化了的。白朴幼年经历了蒙古灭金的变故,家人失散,跟随他父亲的朋友元好问逃出汴京,受到元好问的教养。他对元朝的统治异常反感,终生不仕,却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干净土。因此,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赞赏那样的“渔夫”,羡慕那样的“渔夫”。说“渔夫”“傲杀人间万户侯”。正表明他鄙视那些“万户侯”。说“渔夫”“不识字”,正是后悔他做了读书识字的文人。古话说:“人生忧患识字始。”在任何黑暗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渔夫会遭受更多的精神磨难,更何况在“九儒”仅居“十丐”之上的元代。

这首小令语言清丽、风格俊逸,又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因而在当时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著名散曲家卢挚的【双调】《蟾宫曲》,就是摹拟这首小令的:“碧波中范蠡乘舟。殢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苹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煞人间,伯子公侯。”其中的好几个句子都来自白曲,思想倾向也完全一致。不过所写不是渔夫。而是退隐江湖的官员。卢挚是做了元朝的官的。

篇10:《沉醉东风 重九》诗词阅读答案

[元]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①?

【注】①“白衣送酒”的典故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8.这首曲能够突出“重九”特点的意象有哪些?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9.这首曲包含多种情感,请结合全曲进行赏析。(6分)

答案

8.全曲能够突出“重九”特点的意象:红叶、黄花、长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蝉,营造了暮秋萧瑟、冷清的意境。

(意象答对2个得1分,总共3分,意境2分。)

9.①陶醉于赏黄花之中的'快乐;②因秋景冷清油然而生的内心孤独;③年华老去,无知己相伴的愁苦。(6分,每点2分)

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双调沉醉东风渔父》原文和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

写牡丹盛开的诗句

辛弃疾青玉案

宋词赏析

《青玉案》的经典语录摘抄

辛弃疾《青玉案》赏析

西江月黄陵庙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陆游诉衷情赏析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阅读答案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阅读答案(精选10篇)】相关文章:

辛弃疾 青玉案2022-08-31

西江月,西江月卢炳,西江月的意思,西江月赏析2023-12-27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原文及赏析2023-05-07

《蟾宫曲·怀古》赏析2022-05-06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2022-08-05

双调·殿前欢·懒云窝赏析及翻译2022-09-10

《蟾宫曲·怀古》原文赏析2023-07-14

《春风》王安石练习及答案2024-04-21

关汉卿《沉醉东风》赏析2023-03-17

辛弃疾——《虞美人》202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