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亭送别,谢亭送别许浑,谢亭送别的意思,谢亭送别赏析

时间:2023-09-19 08:30:5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谢亭送别,谢亭送别许浑,谢亭送别的意思,谢亭送别赏析(整理12篇)由网友“Popey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谢亭送别,谢亭送别许浑,谢亭送别的意思,谢亭送别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亭送别,谢亭送别许浑,谢亭送别的意思,谢亭送别赏析

篇1:谢亭送别翻译

谢亭送别创作背景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篇2:谢亭送别古诗赏析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

《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诗歌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白话译文

听罢一曲送别之歌,朋友匆匆解缆开船。举头四望,两岸青山之间,层林尽染,红叶夺目,只是水流迅疾,归行似箭。黄昏酒醒之后,朋友早已走远。漫天风雨之中,独自走下西楼。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谢云:醉中送别,见红叶青山,景象可爱,必不瞻望涕泣矣。日暮酒醒,行人已远,不能无惜别之怀,兼之满天风雨,离思又尚何如耶!

《唐诗正声》:吴逸一评;《阳关》诸作,多为行客兴慨,此独申己之凄况,故独妙于诸作。

《唐诗绝句类选》:后二句可与《阳关》竞美。盖“西出阳关”写行者不堪之情,“酒醒人远”写送者不堪之情,大抵送别诗妙在写情。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唐人长于送别,而《阳关》称最。他若“雪晴云散”、“蓟庭萧飒”,转相步骤,几成套语。此独舍却行子,写居人之思,立意既新,调复清逸,堪与盛唐争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胡次焱注:第三句言“酒醒”,则曲罢解舟,隐然见在醉中;水急流则舟行速,所以“人易远”:三句意脉相串。第四不言别愁,而但言其景象,缱绻之意见于言外,至今读之,犹使人凄然,此诗家之妙。珽意:曲罢舟行,酒醒人远,红叶青山,忽为“满天风雨”,皆含思无穷。盖舟因水急有不可暂挽之行;去当人醉,有不忍醒时之别。至于酒醒之后,对“风雨下西楼”,情之难堪,必有甚于别时者矣。

《删订唐诗解》:酒醒之后,对风雨下西楼,情之难堪,有其于别时者。

《唐诗摘钞》:此诗全写别后之情。首二句正从倚楼目送中见出,却倒接“下西楼”三字,情景笔意俱绝。

《历代诗法》:中晚唐人送别截句最多,无不尽态极妍;而不事尖巧,浑成一气,应推此为巨擘。

《网师园唐诗笺》:凄凉欲绝(末二句下)。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写出分手之易,怅望之切。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满天”句妙造自然,非浅学所能窥见。

《诗境浅说续编》:唐人送别诗,每情文兼至,凄音动人,如“君向潇湘我向秦”、“明朝相忆路漫漫”、“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及汪伦送我情”及此诗皆是也。曲终人远,江上峰青,倘令柳枝娘凤鞋点拍,曼声歌之,当怨入落花深处矣。

《唐人绝句精华》:通首不叙别情,而末句七字中别后之情,殊觉难堪,此以景结情之说也。

作者简介

许浑画像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因曾经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后来就以“丁卯”来命名他的作品集,世称“许丁卯”,又曾任郢州刺使,所以也被称为“许郢州”。他善于写律诗,多写登临怀古和寄情山水的作品,以文辞工丽、属对精切、格律整密著称于世。有《丁卯集》。

篇3:许浑《谢亭送别》阅读答案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

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翻译】:

译文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赏析】:

《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诗歌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I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阅读训练】:

一:

①诗中有两个人物,一是送友的作者,一是告别的远行者。第三句中“酒醒”的人是指作者,“人已远”的人是指远行者,“下西楼”的人是指作者。

②“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一句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一句的“人已远”。

③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5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6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7这首诗一、二句和三、四句分别组成了两个不同色调的场景,情感氛围似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赏析。(3分)

4、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色调的场景组成,情感氛围似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1分),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6、水急流虽然是写景,但与送别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 ”,也开启了下句中的“ ”。

7、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三、

(1)“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判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响应了上句中的“ ”,也开启了下句听“ ”

(2)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3)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4)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四、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其实不然,请你从表现手法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一:

3、答: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4、答: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5、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6、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7、本诗前后两联色彩看似不协调,实则不然(1分),前联以红叶青山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以“乐景写哀情”(1分),后联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1分)这恰是诗人匠心所在,诗人用富于变化的笔墨突出了离情。

二:

(1)(2分)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2分)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3、诗眼是“急”字,一个急字突出了舟行的迅疾,“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态,突出了诗人目送行舟穿行时的忧伤心境。(诗眼1分,简析2分)

4、本诗前后两联色彩乍看似不协调,实则不然。(1分)前联以红叶青山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以“乐景写哀”(1分),后联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1分)这恰是诗人匠心所在,诗人用富于变化的笔墨突出了离情别绪。(1分)

5、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2分)。

6、解行舟;人已远。

7、前者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参考答案:

三:

(1)解行舟人已远

(2)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4)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5)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四:

(1)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2分)友人乘舟远去,两岸美景迅速后退,“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酒醒后的朦胧景象更显凄黯孤寂。(2分)(情感2分,分析2分)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2分)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乐景写哀情”1分,分析2分)

篇4:《谢亭送别》阅读答案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阅读上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www.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1.(4分)(1)(2分)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

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2分)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篇5:《谢亭送别》阅读答案

巴陵①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②。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巴陵,即岳州。当时贾至因事被贬为岳州司马,又逢当地友人王八员外被贬赴长沙。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

19.两诗的第二句都写景。贾诗以“梅花发”对首句的“柳絮飞”,以物候的变化写出 的变化;许诗采用 的手法,表达别离之悲。

20.这两首唐诗都写了水边送友,你认为哪首诗的结尾更胜一筹?请结合全诗探究赏析。

19.季节(时间)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20.答案示例一:许诗结尾更胜一筹。①从结尾方式来看,许诗采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比贾诗的直抒胸臆更为含蓄蕴藉。②从结构上看,许诗注重前后照应,以“日暮”“酒醒”对“劳歌”,“下”对“急”,以时间、环境的变化写尽诗人的不舍与牵挂,与贾诗先景后情的传统写法相比,表意更周密。③笔法更富变化。许诗前二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二句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与贾诗一以贯之的以哀景写离情相比,笔法更灵活。

答案示例二:贾诗结尾更胜一筹。①从结尾方式来看,既直抒胸臆,又以江水喻离愁形象作结,比许诗的以景作结,更增惆怅伤感;②从表现手法来看,贾诗运用比喻与夸张,以浮云喻世情,以江水状离愁,比许诗直接描写显得更别致贴切;③从情感来看,贾诗以世情之淡衬离愁之长,有“同为天涯沦落人”之感,比许诗叙写离愁更深一层。

篇6:《谢亭送别》阅读答案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

(2)诗的二、四句写景,其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2.(1)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1分)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酒醒之后,才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这样写强化了送别的'愁情。(情感2分,分析1分)

(2)第二句写红叶青山的美景,色彩艳丽,景色优美,更觉离别的难堪。以乐景写情,反衬了离愁别绪;(答出乐景写哀、反衬2分)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答出烘托2分)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11.(4分)(1)(2分)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2分)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21.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赏析。(3分)

22.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色调的场景组成,情感氛围似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21.诗眼是急字,一个急字突出了舟行的迅疾,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态,突出了诗人目送行舟穿行时的忧伤心境。(诗眼1分,简析2分)

22.本诗前后两联色彩乍看似不协调,实则不然。(1分)前联以红叶青山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以乐景写哀(1分),后联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1分)这恰是诗人匠心所在,诗人用富于变化的笔墨突出了离情别绪。(1分)

6.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1分),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6、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2分)。

篇7:《谢亭送别》阅读答案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其实不然,请你从表现手法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0、(1)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2分)友人乘舟远去,两岸美景迅速后退,“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酒醒后的朦胧景象更显凄黯孤寂。(2分) 【情感2分,分析2分】

(2)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2分)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 【“乐景写哀情”1分,分析2分】

篇8:谢亭送别古诗鉴赏

谢亭送别古诗鉴赏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有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告别处,景致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告别,使丧失的谢亭景致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有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指责的情景氛围。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动身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耳目,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怜爱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颜色格外鲜艳。这悄然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调和,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时辰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统一机杼。这也恰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宽大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描绘,舟行的迅疾自可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宛然在目。“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绚丽,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示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崇高、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调和清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光距离。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分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面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覆盖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朋友的船呢?此刻更不引用随焦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莽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仿佛中诘问别时情景所觉得的惘然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殊凄黯孤寂,觉得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氛围的包抄,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覆盖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惘然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蚀拷嗒写景。但因为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颜色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夸耀读者完全摧残从中感改变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离由两个不同时光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悄然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离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陪衬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篇9:古诗谢亭送别鉴赏

年代:唐

作者: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鉴赏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篇10:谢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译文

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

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

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

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注释

(1)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2)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3)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赏析:

鉴赏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创作背景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篇11:谢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译文

唱完送别之歌你就解开行舟远去,两岸是青山红叶,江水急急向东流。

傍晚酒醒人已远去,只有满天风雨送我离开那西楼。

注释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叶:一作“树”。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赏析: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自可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宛然在目。“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朋友的船呢?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仿佛中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篇12:《谢亭送别》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赏析

《谢亭送别》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赏析

【原诗】: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

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翻译】:译文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赏析】:《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诗歌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阅读训练】:

一:

①诗中有两个人物,一是送友的作者,一是告别的远行者。第三句中“酒醒”的人是指作者,“人已远”的人是指远行者,“下西楼”的人是指作者。

②“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一句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一句的“人已远”。

③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5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6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7.这首诗一、二句和三、四句分别组成了两个不同色调的场景,情感氛围似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赏析。(3分)

4.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色调的场景组成,情感氛围似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1分),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6.水急流虽然是写景,但与送别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 ”,也开启了下句中的“ ”。

7.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三:

(1)“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判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响应了上句中的“ ”,也开启了下句听“ ”

(2)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3)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4)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水急流”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四: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其实不然,请你从表现手法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一:

3:答: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4:答: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5.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6.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7.本诗前后两联色彩看似不协调,实则不然(1分),前联以红叶青山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以“乐景写哀情”(1分),后联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1分)这恰是诗人匠心所在,诗人用富于变化的笔墨突出了离情。

二:

(1)(2分)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2分)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3.诗眼是“急”字,一个急字突出了舟行的迅疾,“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态,突出了诗人目送行舟穿行时的忧伤心境。(诗眼1分,简析2分)

4.本诗前后两联色彩乍看似不协调,实则不然。(1分)前联以红叶青山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以“乐景写哀”(1分),后联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1分)这恰是诗人匠心所在,诗人用富于变化的笔墨突出了离情别绪。(1分)

5.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2分)。

6.解行舟;人已远。

7.前者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参考答案:

三:

(1)解行舟 人已远

(2)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4)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5)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四:

(1)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2分)友人乘舟远去,两岸美景迅速后退,“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酒醒后的朦胧景象更显凄黯孤寂。(2分) (情感2分,分析2分)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2分)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 (“乐景写哀情”1分,分析2分)

古诗谢亭送别鉴赏

古诗鉴赏之天净沙 湖上送别

有关送别的古诗

描写经典的送别诗

关于送别的古诗

《江亭月夜送别》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朋友送别的诗

离别的诗词有哪些

离别的诗词

许浑诗句摘选

谢亭送别,谢亭送别许浑,谢亭送别的意思,谢亭送别赏析
《谢亭送别,谢亭送别许浑,谢亭送别的意思,谢亭送别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谢亭送别,谢亭送别许浑,谢亭送别的意思,谢亭送别赏析(整理12篇)】相关文章:

表示离别的诗句2022-04-30

古代送别诗2023-10-05

送别友人的诗有哪些2023-07-01

离情别绪-离情别绪的故事-离情别绪的寓意-离情别绪的意思2023-07-27

谐音的古诗2023-01-12

谐音古诗2022-08-31

有谐音的古诗2023-06-18

描写与朋友离别的诗句2022-12-28

写朋友分别的诗句2023-01-21

送别的诗句李白写的2023-03-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