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月夜送别》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精选12篇)由网友“wjaxd”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江亭月夜送别》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江亭月夜送别》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试题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3分)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阅读答案
(1)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3分)
(2)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3分)(此题为开放题型,言之成理即可)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在这首诗中,能透露离情的字眼其实不止一个“寒”字,请举两例加以分析。
阅读答案:
首句中的“乱”既写夜烟迷乱之景,也暗示了诗人送别前的心情迷乱;次句中的“飞月”既表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诗人伫立凝视时间之久,表达了诗人别情之浓和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中的“寂寞”看似写外界景物,实则与诗人在送友人离去之后内心孤独惆怅之情(举出两例即可)。(每例3分,言之成理即可。写出词语1分,分析正确2分)
译文
【其一】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其二】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篇2:《江亭夜月送别》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3分)
(2)
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有多处,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 1)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2)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这个“寒”字说明不仅写出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也写出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
二: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本诗末旬中“寒”字用得极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1)①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别之情(2分))。②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表
现手法(2分)。前两旬以烟笼月移显示了夜色的深沉,后两旬以亭掩夜寒写出了人去后周围环境
的冷寂。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2分)
2:(2)“寒”字有画龙点睛之妙,它既写天“寒”,因为夜深而感觉到的身体上的`寒冷(2分);更写心“寒”,写出了朋友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和孤独怅惘(3分)。
赏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句和李存勗《忆仙姿》词中的“残月落花烟重”句,都是如实地写出了烟雾与夜月的关系。同时,对送别有体验的读者也知道,当行人未去、匆匆话别之际,是无暇远眺周围景色的,只有在行人已去、惘惘若失之时,才会从凝望中产生这种江山夜寒之感。谢逸《千秋岁》词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句,所写的感受也与此相似。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篇3: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王勃《江亭夜月送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王勃《江亭夜月送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博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请从思想内容上评价这两首诗。(不低于50字,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抓住离别愁绪情感和抒情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分析即可。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
示例:
两首诗写的均为离情别绪,陈诗前两句写送别友人后夜晚的深沉,后两句写友人离去后周围的冷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王诗写分手在即的情态和心绪,目送友人远去后的哀愁,感情沉静深挚。两诗都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对比赏析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首联写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颈联写户外所见,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尾联写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
《江亭夜月送别》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篇4:江亭夜月送别阅读答案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本诗末旬中“寒”字用得极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1)①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别之情(2分))。②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分)。前两旬以烟笼月移显示了夜色的深沉,后两旬以亭掩夜寒写出了人去后周围环境的冷寂。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2分)
【小题1】(2)“寒”字有画龙点睛之妙,它既写天“寒”,因为夜深而感觉到的身体上的寒冷(2分);更写心“寒”,写出了朋友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和孤独怅惘(3分)。
【小题2】这里是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小题2】这里是品味诗歌语言考点。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这里“寒”一语双关。
篇5:《月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月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
①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部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②虚幌:透明的窗帷。
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解:懂得。
清辉:月光。
双照:互相照见。
1、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4分)
2、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6分)
3、“独看”一词是本诗的诗眼,请简要赏析。(3分)
4、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简要阐释。(3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妻子望月 “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②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怜”小儿女,也“怜”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2.(6分)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②明明是自己对月思妻,反倒说成妻子对月忆夫,明明自己挂念妻小,夜深不寐,却写妻子望月久立,雾湿云鬟,月寒玉臂。③如此,更显出他们夫妻深厚的爱,也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独居孤村的怜惜。
3、“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借用想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划线处各1分)
4、杜甫生活在一个战祸横飞的年代,一生经历无穷的灾难,而他与人民患难与共,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创作方法,用诗歌反映了那段苦难的历史。(1分)在这首诗中,“独看”的悲苦浸透了天下离乱的悲苦,(1分)“双照”的期盼中寄寓了人民对战乱平息的渴望。(1分)(联系诗歌的颔联、颈联来阐释也可)
二: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什么?
(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参考答案
(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意对即可)
三: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
2.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3.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参考答案
1.安史之乱;诗人在长安;家人在鄜州。
2.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忧心忡忡、夜不能寐的诗人,月下深切思念丈夫的妻子和天真幼稚、未谙世事的孩子;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3.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与深沉。
[不从自己角度写思念对方,而从对方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反向表达思念之苦,全诗侧面虚写(化实为虚)。
译文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
赏析:
《月夜》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望月思家的有感之作。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全诗构想新奇,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寞,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篇6:《江亭夜月送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勃的这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表达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全诗如下: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篇7:《江亭夜月送别其二》翻译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翻译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其全文如下: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前言】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注释】
⑺乱烟:凌乱的烟雾。
⑻笼:笼罩。
⑼碧砌:青石台阶。
⑽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⑾掩:掩盖,掩映。
⑿江山:江水和高山。
【翻译】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鉴赏】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篇8:《月夜江行》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月夜江行》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月夜江行
权德舆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
8.诗歌的首联中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4分)
9.诗人炼字匠心独运,准确传神。试分析“寂寥寒江深”一句中“深”字的独特内涵。(4分)
8.诗人塑造了一位悲伤满面、夜不能寐、内心凄凉的行旅者形象。他忧思重重,满腹愁肠。却又不知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只是机械地用手敲着船舷,以外在的动作显露内心的痛苦。夜深了,繁露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感到了深深的凉意,但却依然痛苦地伫立在船头。(4分)
9.“深”字用得十分精当。既写出了寒江寂寥得“深”的实景,也传达出了旅人寂寥得“深”的实情。既有写景之妙,又有传情之神。寒江月夜,孤寂凄清,诗人原想借弹琴排遣苦闷的,无奈苦闷尚未消除,又见到了冉冉升起的明月。又添了一层行役情思。原已悲苦的旅人,其苦情更深一层,这位孤独无偶的行旅者伫立寒江船头的身影更清晰更长久地存留在读者的视野中。(4分)
附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写羁旅之思的五言古诗。
开头二句:“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这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悲伤满面、夜不能寐的行旅者。他忧思重重,满腹愁肠。却又不知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只是机械地用手敲着船舷。夜深了,繁露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感到了深深的凉意,但却依然痛苦地伫立在船头。上一句,“扣舷”二字,不仅点出题中的“江行”,而且是以外在的动作显露内心的痛苦。下一句,“ 浩露”,即繁露。它暗示出时间已至深夜,而旅人待在船头的时间也已很久,因此衣襟都清凉起来。诗人以饱尝旅途风霜雨露的境况,映衬出心境的凄凉,这是以内在的感受来写内心痛苦的。第三、四句,是点明其痛苦的原因:“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前一句是对开头二句的总括。并且进一步说,在这孤舟远行的夜晚,处处都在触发着惹人伤感的情怀。这就形象地写出了自己那种无法诉说的'苦情。为何如此难耐呢?后一句接着说:因为自己的一颗心正与万里之外的那颗心相系着。这句诗妙在不是从单方面入手来写相思之情的。而是说,自己与亲人虽相隔万里,但却心心相印。因此,“远结万里心”比起单说“远思万里人”来,诗的意蕴就丰富得多,诗的韵味也更加深醇了。
第五、六句:“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诗人抒写了相思离别的情怀。上一句,“惜瑶草”江淹《别赋》有云:“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是说丈夫出外为官,闺中少妇自怜青春独处。“瑶草”,即香草,为少妇自喻。此处借用其意,以不无解嘲的语气说,我的深趣就在于怜惜妻子的青春独处。下一句,“鸣琴”,即琴。意思是说,今夜我要以琴声来寄托自己平日的怀抱,这或许能够排遣我内心的苦闷吧!这两句诗不仅注意对仗的工整,而且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惜瑶草”,是对前面诗意的承接;“寄鸣琴”,又开启了后面的诗意。最后两句:“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诗人通过展现一幅孤寂凄清的寒江月夜图,进一步表达羁旅苦情。“三奏月初上”,既点出题中的“月夜”,又写出反复弹奏鸣琴的情景。诗人原想借弹琴排遣苦闷的,无奈苦闷尚未消除,又见到了冉冉升起的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对孤身远客来说,又添了一层行役情思。也使原已悲苦的旅人,其苦情又向前推进了一层。然而,还不仅如此。诗人此时面对的是月色溶溶下的寂静空旷的令人生寒的大江。而诗人的心境,又何尝不似这条凄凉寂寞的“寒江”呢!这儿的“深”字用得十分精当。既写出了寒江寂寥得“深”的实景,也传达出了旅人寂寥得“深”的实情。它既有写景之妙,又有传情之神。显示出诗人炼字的匠心。结尾以景作结,韵味无穷。那位孤独无偶的行旅者伫立寒江船头的身影久久地存留在读者的视野中。
篇9:《谢亭送别》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赏析
《谢亭送别》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赏析
【原诗】: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
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翻译】:译文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赏析】:《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诗歌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阅读训练】:
一:
①诗中有两个人物,一是送友的作者,一是告别的远行者。第三句中“酒醒”的人是指作者,“人已远”的人是指远行者,“下西楼”的人是指作者。
②“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一句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一句的“人已远”。
③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5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6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7.这首诗一、二句和三、四句分别组成了两个不同色调的场景,情感氛围似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赏析。(3分)
4.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色调的场景组成,情感氛围似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1分),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6.水急流虽然是写景,但与送别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 ”,也开启了下句中的“ ”。
7.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三:
(1)“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判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响应了上句中的“ ”,也开启了下句听“ ”
(2)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3)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4)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水急流”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四: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其实不然,请你从表现手法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一:
3:答: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4:答: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5.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6.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7.本诗前后两联色彩看似不协调,实则不然(1分),前联以红叶青山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以“乐景写哀情”(1分),后联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1分)这恰是诗人匠心所在,诗人用富于变化的笔墨突出了离情。
二:
(1)(2分)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2分)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3.诗眼是“急”字,一个急字突出了舟行的迅疾,“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态,突出了诗人目送行舟穿行时的忧伤心境。(诗眼1分,简析2分)
4.本诗前后两联色彩乍看似不协调,实则不然。(1分)前联以红叶青山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以“乐景写哀”(1分),后联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1分)这恰是诗人匠心所在,诗人用富于变化的笔墨突出了离情别绪。(1分)
5.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2分)。
6.解行舟;人已远。
7.前者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参考答案:
三:
(1)解行舟 人已远
(2)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4)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5)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四:
(1)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2分)友人乘舟远去,两岸美景迅速后退,“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酒醒后的朦胧景象更显凄黯孤寂。(2分) (情感2分,分析2分)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2分)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 (“乐景写哀情”1分,分析2分)
篇10:江亭夜月送别其二的唐诗翻译赏析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前言】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注释】
⑺乱烟:凌乱的烟雾。
⑻笼:笼罩。
⑼碧砌:青石台阶。
⑽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⑾掩:掩盖,掩映。
⑿江山:江水和高山。
【翻译】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鉴赏】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篇11:《苏武慢江亭远眺》阅读答案及赏析
韩守益
地涌岷峨①,天开巫峡,江势西来百折。击楫中流②,投鞭思济③,多少昔时豪杰。鹤渚沙明,鸥滩雪净,小艇鸣榔④初歇。喜凭阑、握手危亭,偏称诗心澄彻。
还记取、王粲楼前,吕岩矶外,别样水光山色。烟霞仙馆,金碧浮图,尽属楚南奇绝。紫云箫待,绿醑⑤杯停,咫尺良宵明月。拚高歌、一曲清词,遍彻冯夷⑥宫阙。
【注】
岷峨:指岷山和峨眉山,古人认为它们是长江的发源地。
②击揖中流:典出《晋书祖迅传》。“(祖逛)中流击揖而誓曰:‘祖逛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③投鞭思济:典出《晋书符坚载记》。符坚将要攻打晋国,石越谏曰:“(晋)国有长江之险,二,…未宜动师。”坚日:“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④鸣榔:古代捕鱼用长木叩击船舷以惊赶鱼群。⑤绿醑:绿酒。醑,指美酒。⑥冯夷:水神名。
1. 下列对本词的埋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中前三句写出了长江从岷山、峨眉山深处喷涌而出,一路劈山开岭贯穿巫峡,在崇山峻岭中迂曲奔流、千回百折的雄奇壮丽场景。
B.上片提到的两个典故都与眼前的长江有关, “多少昔时豪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之情,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悲叹之意。
C.壮观的长江美景往往使人心胸开阔,上片表达出词人坦荡宽阔的胸襟和超脱不羁的个性,也有年华老去,内心如水般澄澈之意。
D.词人在下片写到烟霞缭绕的道观、金碧辉煌的佛寺,景中自含唐代诗人杜牧笔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
E.结尾“拚高歌、一曲清词,遍彻冯夷宫阙”,表面是写对景物畅饮抒怀,实际深含虽地处偏远,也要把自己的政见(“一曲清词”)上呈朝廷(“冯夷官阙”)的决心。
2. 词的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C
2.①动静结合。作者先写动景——“地涌” “天开”,后写静景——“鹤渚”“鸥滩”,构成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②由远及近。由远来之“江势”,到眼前之“危亭”,景物层次分明。③虚实相间。“江势西来”是实写,但它几经曲折、跨越崇山峻岭,却是实中有虚。④比喻。沙滩洁净如雪(答出三点即可)
赏析:
这是-首临江宴饮词,写得气魄宏大、声情激越。从词中所涉及的湖北旧事和楚南风物来看,标题中的“江亭”似在安徽长江北岸安庆,而词则作于作者被贬任安庆府判时。壮观的景物往往能使人胸怀开阔,而开阔的胸怀又能更深入地体味和更形象地麵景物的壮观。这首词给人的感悟,正是这种物我相得的奇妙契合。
长江历来以雄浑壮阔、浩荡不息著称于世。此词落笔仅用三句,就把它几经曲折、汹涌西来的气势和盘托出,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写长江上游的崇山而以“岷峨”为代表曰“地涌”,写沿途险滩而以“巫峡” 为标志曰“天开”,十分突出和形象地概括了群峰如涛遍地奔涌、众峡高耸的奇特景象,从而更衬托出“江势”一句状绘百折西来、冲破险阻的神韵。面对如此壮观的自然景象,作者自然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那些与之相关的历代英豪。“击楫中流”是说晋元帝时豫州刺史祖逖在北伐渡江时拍打船桨,对天发誓“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投鞭思济”则是前秦苻坚在伐晋时不听石越的劝告,而自夸‘‘投鞭于江, 足断其流’’。这两件事都与眼的长江有关,作者在此提及并予感叹,自由其怅然难言的苦衷,而绝非一般空泛地聊发思古之幽情。在概写了大江东去的形势和回顾了南北相争的历史风云之后,作者把目光投向了江边近景:这时鹤鸥栖息的水边滩头沙石明净,小船上捕鱼的鸣榔声刚刚止歇,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安宁。这种景物和氛围很快感染了远眺的作者,物我相得的`舒适使他从怀古的慷慨激昂中走出,进入 了一种尘虑尽洗的境界。“偏称”犹独称,正称:“澄澈’’令人想起南朝齐谢眺的名句“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心”如此,难免会有超凡脱俗之想。
下片“还记取”又由观讶跌入追忆。尽管为了不离“远眺”之意而特别点出“水光山色”,但“别样”二字已 明显透露出作者在此选择“王粲楼”和“吕岩矶”来作为“记取”内容所含的深意。由于王架当年登楼作《登楼赋》抒写乡愁是历来怀才不遇的熟典,吕洞宾虽属神仙中人仍不失高蹈出世之意,所以这可以看作作者对于隐退避世也有所考虑的暗示。然而作者虽遭贬谪却不失用世之心,故有此“别样’’的感觉也是很自然的。以下写烟霞缭绕的道观、金碧辉煌的佛寺,景中自含唐代诗人杜牧笔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中”(《江南春》〉的意境,这也是明太祖因做过和尚而在江南大造佛寺的写实,是作者身处明代在楚南地区所见的一个奇观。面对临江远眺中这些连接古今的景色,作者准备了紫云名箫和绿醑美酒,打算迎接近在咫尺的良宵明月。这又是上片“偏称诗心澄澈’’的延续。结尾“拚高歌、一曲清词’偏彻冯夷宫阙”,表面是写对景畅饮抒怀,实际深含虽地处偏远,也要把自己的政见(“一曲清词”)上呈朝廷(“冯夷宫阙”) 的决心。“冯夷”是传说中的水神,作者临江高歌而以“冯夷宫阙”喻指皇城帝阙,很贴切自然。
这首词在写景尤其是传示长江的壮观气象方面自有独到之处.但以此为限则不免皮相之谈。作为一个三为台谏、屡忤帝旨、几被锤击而死的正直官员,他在这里写下的正是可与长江百折不回相表里的意志品质,一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精神风貌,舍此则难言其苦心孤诣,难得其精髓要义。
篇12:白居易《江亭夕望》阅读答案赏析
白居易《江亭夕望》阅读答案赏析
江事夕望①
【 唐 】 白居易
凭高望远思悠哉,晚上江亭夜未回。
日欲没时红浪沸,月初生处白烟开。
辞枝雪蕊将春去,满镊霜毛送老来。
争敢三年作归计,心知不及贾生才。
【 注 】 ① 本诗写于诗人被贬出京,任江州司马之时。
1 .诗歌额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2 .本诗围绕“思悠哉”展开.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产生了哪些情思? ( 6 分)
参考答案:
1. 一幅日落月出江亭晚景图。(1分)营造了苍茫壮阔的氛围。(2分)傍晚时分,太阳将落,晚霞一片,如红浪沸腾;月亮初上,清辉照耀,周围笼罩的烟雾,渐渐散去。(2分)
2.①对美景的喜爱。②惜春伤春之情。③年华已逝的.伤感。④被贬后内心的不甘和无奈。⑤回京的渴盼。(答出一点2分,答出三点6分)
名句:
日欲没时红浪沸,月初生处白烟开。
七律《江亭夕望》作于江州。这两句是说,傍晚时分,站在江亭上望去,太阳将落,晚霞一片,如红浪沸腾;月亮初上,清辉照耀,周围笼罩的烟雾,顿时散去,豁然开朗。前句西望落晖,后句东望月出,两处景色一齐出现,极为贴切、壮观,景象优美,引人入胜。
★ 王勃的诗 全集
★ 王勃的经典诗
★ 陆游《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江亭月夜送别》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精选12篇)】相关文章:
王绩与王勃山水田园诗的比较分析2022-08-07
临别赠言的诗句2023-01-18
王勃思念家乡的诗句2023-12-1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古诗2023-12-08
送别的诗句李白写的2023-03-29
初中作文诗2022-11-04
王勃的送别诗有哪些呢2022-11-21
王维《早秋山中作》注释与赏析2023-06-09
寒夜思友,寒夜思友王勃,寒夜思友的意思,寒夜思友赏析2023-10-05
王勃的个人成就202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