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之路(精选7篇)由网友“外滩冲浪”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日本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之路,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日本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之路
日本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之路
本文从马丁・特罗提出的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新形态--对入学机会的态度、高等教育功能等九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之结构准备的.回顾与审视,指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敏感性与美国特质.日本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也将走一条特殊之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承担者--私立部门仍然可以承担起普及化的重任,但其前提是,政府要在规划指导以及财政资助下,在私立部门内部“创造”低成本、开放、弹性化和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并通过入学方式、课程设置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吸纳非传统学生和“弱势群体”.
作 者:天野郁夫 吴素兰 陈武元 AMANO Ikuo WU Su-lan CHEN Wu-yuan 作者单位:天野郁夫,陈武元,AMANO Ikuo,CHEN Wu-yuan(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院)吴素兰,WU Su-lan(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刊 名:大学教育科学 英文刊名: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年,卷(期): “”(4) 分类号:G649.313 关键词:高等教育 普及化 日本篇2:走向名师之路
走向名师之路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作为老师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合格者,还应该通过不断追求,不断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成为一个名师。那么,怎样走向名师之路呢?简言之,不仅要有师德和师能,还要有师智和师魂。
师德教师的道德
“有爱便有一切”,这是育人观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地热爱他们时,他们的感情大门、智慧大门才会向你敞开。全身心地热爱学生,即是师德。
教育应该是建立在爱之上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教学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问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狂热追求。
师能教师的技能
什么是师能?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是师能;灵活机动的教育机智,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是师能;不断探索、力求创新,是师能;审美高雅、身心健康,是师能。
会上必修课,是一个层次的师能,亦会上选修课、上活动课、开各种讲座,是高一层次的师能。成为教学能手,是一个层次的师能,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则是更高层次的师能。
师智教师的智慧
现代社会,一位优秀教师的智慧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必须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论方面,必须力求广博;在一般的智力结构和特殊的思维品质方面,必须力求合理。
面对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能准确迅速地作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育境界,这就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师魂教师的灵魂
师魂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教师的人格风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里的人师就是指教师的人格风范。为人师者,方可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性养性、以行导行。
师之魂,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这不仅体现了自己的形象,又时时润入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职业是美好的,当师魂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教师在对这种“美好”的理解和追求中,真切地体验并自然地表现出这种美好。
由上可知,走向名师之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基础;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关键;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成为名师的永不满足的目标。
篇3:走向理想之路
走向理想之路 --现代新儒家的生命力之所在
自近代始,儒学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儒学成了“游魂”.由此,现代新儒家从终极关怀的'层面贞定儒学的宗教意义,阐释了其“内在超越”的特征,指明理想性的层面是现代新儒家的生命力之所在.
作 者:贾海菊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PHIL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B2 关键词:游魂 内在超越 终极关怀 理想性篇4: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基础课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王惠川,李云乐,徐晓洁
(北京农学院,北京102206)
摘要:依据马丁・特罗理论分析、论证了我国和北京高等教育普及化时间节点,认为除北京、上海、广东等少数地区外,中国仍基本处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根据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特点首次提出了农业高等教育基础课教学改革对策,经5年实施,取得初步成效。
篇5: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基础课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王惠川(1956-),硕士,副教授,北京农学院基础教学部主任。
导言:
早在1973年,美国当代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就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精英”(Elite)阶段“、大众”(Mass)阶段和“普及化”(Univesal)阶段[1]。具体讲就是以适龄人口(18~22岁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毛入学率)为阶段划分的衡量标准,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教育阶段。此后的40余年来,全世界的教育学家们对此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各个国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理念和规划。
基于马丁・特罗理论,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总量较小,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改革开放取得经济迅速增长的全国基本实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后经济优先发展的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优先步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诚然,作为发展中的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构架,不可能完全接受马丁・特罗理论的全部内涵,如“入学态度”、“高等教育功能”、“院校行政管理形式”等就有明显的差异[2]。我国的多名教育学家和学者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区分、不同阶段的教育构架、教育考核和评估等做了研究[3][4][5][6]。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优先步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快轨道,北京大学的鲍威在撰文探讨了“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杨延青在对普及化阶段首都高校的学业表现、能力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观等进行了研究[2][4]。
根据马丁・特罗理论推算,中国乃至北京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节点时间和大家“公认”的20有一定出入:
马丁・特罗理论中的“毛入学率”不等同于我国的高考“录取率”,“毛入学率”指“适龄人口”的高考录取率,而我国的“录取率”指“参加高考人口”的录取率。通过对此分析,北京的高考录取率折算成马丁・特罗理论的“毛入学率”平均要减去12%,依此推算,北京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节点时间应为而非大家“公认”的年。
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不均衡性,“毛入学率”要远低于高考入学率。19全国高考录取率达到56%,但“毛入学率”仅为8.68%,20高考录取率63%,“毛入学率”15.76%(“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最高的45.60%,也就是说截止至20我国并未达到马丁・特罗理论的“普及化”高等教育水平―――50%。
一、问题的提出
1.北京优先实现了普及化高等教育,但缺乏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导,需要独立创新。
2.北京高校80余所,各级、各类高校并存,“普及化”对各级、各类高校影响不一,故北京也不可能在具体指导上一刀切。应该说“普及化”对“985”、“211”高校影响不大,对民办、三本、二本高校影响很大或较大。
3.北京农学院作为二本的农科高校,其生源质量受“普及化”影响很大,年以来,北京农学院北京生源的“综合学习能力”在“适龄人口”中排名50%~54%。
4.为适应“普及化”的现实,北京农学院基础课(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也做了系列改革,提出了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基础课改革的`对策并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尚未查到在“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基础课改革的相关报道。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北京农学院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制定对策的背景。(1 )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基础课改革缺乏政策引导。(2)精英(传统)教育的管理体系、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核机制、分配机制等根深蒂固。(3)基础课改革涉及学生的培养方向、目标和质量,可以以试点的形式先行,但必须得到学校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下降。
2.制定对策的指导思想。(1)落实基础课“服务”、“服从”农科专业需要的学科发展定位。(2)树立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基础课教育理念。(3)制定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管理、教学方法、考核和奖惩机制。(4)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即把精英教育出身的教师的精英教育观念转变为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普及化教育观念。
3.对策内容。(1)转变观念。通过分析教学对象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对“学习收获的期望值”,真正认识到我们现在面临的教学对象之“综合学习能力”已远非“精英”,“学习收获期望值”也更现实、现代,学校的培养目标亦由农业精英向农业应用型人才转化。这都需要教师和管理人员转变教育观念至普及化高等教育。(2 )调整课程设置。学校培养目标的变化要求基础课必须调整课程设置:一是从根本上解除“宽基础”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二是根据农科专业需要设置基础课门类和学时,基础课服从、服务于专业需要;三是根据专业需要调整课程内容。(3)建立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原则是:加强过程管理,防止不教而诛;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加强教师农科知识素养,提高学生基础课“学习收获期望值”;加强考核控制,保证基础课教学质量。提高到课、作业、平时成绩的考核权重,缺课1/3不能参加考核,作业和平时成绩占总成绩不低于30%,教师发现学生连续三次不到课或不交作业或课堂考试不及格必须找本人谈话和通知班主任,整班类似情况严重通知所在学院;一、二年级建立早读制度;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由基础部向各学院提供每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名单和资质、以往教学业绩介绍,各学院征求学生意见选择任课教师(优先、可接受、不接受),基础部公布各学院选择结果,任课教师在学院选择的框架内选择任课班级;要求基础课教师融入农科研究团队,将自身优势发挥到农科研究之中,担任农科专业的班主任,提高基础课教师的农科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要求教师“适当”应用现代教学设施(学校每间教室皆配置了多媒体),防止过度使用影响教学效果,如数学教研室规定新教师两年内不能使用多媒体;推行标准化考试,试题库成卷,统一考试,封头判卷,流水作业;激励政策:学校特别为基础课教师设置了纯教学高级职称(正、副高)岗位,带队参加竞赛成绩,视作同级别教学成果奖。(4)必修课分级教学、选修课分类教学。根据高考成绩和入学考试成绩把大学英语分为A、B、C三级,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每一级学生都有“合适”的班级接受“合适”的教学。数学、物理、化学必修课按课程内容分级,即不同专业教授不同内容,最大限度为专业提供基础支撑。为满足学生兴趣、考研、出国深造等不同需求,实施了分类教学。外语设置了高级英语、雅思、口语等选修课,数学设置了高级数学、数学建模、多元统计分析、数学软件应用等选修课,化学设置了高级化学、化学技能训练等选修课。(5)开展各类竞赛、拓展基础课第二课堂。为激发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热情,基础课连续5年参加了市级和国家级7项竞赛。通过校内、北京市、全国的基础课竞赛,激发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热情,并把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地融为一体。基础课每年承担10余项市级或国家级大学生科研训练或创业项目,并取得丰硕成果。
三、对策实施、初见成效
通过近5年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1.基础课到课率提高5.6%,作业完成率达到97%,期末考试及格率提高9%。
2.基础课竞赛校内获奖150项,市级奖54项,国家级奖6项。作为二本农业院校,数学建模获国家级二等奖、化学技能竞赛北京市排名第二实属改革的成果体现。
3.年外语四级通过率提高10.40%,5年累计提高18.6%。
4.8名基础课教师晋升教学型高级职称,其中一名因教学成绩突出破格晋升。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徐丹,连进军,译。大学教育科学,,(03):5-24.
[2]鲍威。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及学生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8(1):28-44.
[3]张伟江,李亚东。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质量保障与评估:上海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体制创新与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70-74,85.
[4]杨延青。普及化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挑战:基于北京高校的调查[M].北京大学,2009.
[5]杨延青。普及化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挑战:基于北京高校的分析[M].北京大学,2009.
[6]张云。高等教育普及化与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0,(2 ):197-198.
篇6:宝马-走向持续发展之路
宝马-走向持续发展之路
服务典范 多年以来,宝马公司始终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到公司的经营活动中,把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影响等因素予以同等重视.宝马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策略的`核心要素是为员工提供高标准的社会待遇,生产环保产品并在生产过程中保护环境,此外,还包括道路交通管理等.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宝马公司是国际汽车业中居领先地位的企业之一.宝马公司已连续4次在著名的道琼斯可持续发展公司指数中名列前茅.其可持续性发展策略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种子世界 英文刊名:SEED WORLD 年,卷(期):2010 “”(1) 分类号: 关键词:篇7:走向节约之路作文
走向节约之路作文
走向节约之路
俗话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现如今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如今的人们。生活变好,但也开始浪费起来!想想以前的人,吃不饱,穿不暖,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他们省吃俭用,只为了让自己的后代过得更好,但他们没想到,后辈却走上了浪费这条“路”! 如今的有钱人,到餐馆吃饭,菜单上指指点点,点一桌子的.菜,也许只顾寒暄,也许是要面子,连筷子也不动几下。走后只见服务员将菜统统倒掉,见了怪可惜的。我想:难道他们忘了自己的前辈是如何节约和辛勤的劳动才换来了如今的无忧无虑吗?
新闻上铺天盖地的播放着某些地方闹荒的事,来了什么洪水,旱灾之类的,对于农民来说,这样下去,更别提什么温饱了。
之前印度某个地方被饥饿威胁,所以人们发明了“米桶挑战”,把大米捐献给那些受灾的人。
这些受灾的人因为没有粮食而变得更加节约,所以我希望,在你准备丢掉饭菜时,请转念想一想那些正在被饥饿威胁着的人们。
★ 读大国崛起有感
【日本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之路(精选7篇)】相关文章:
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观后感2023-04-23
论文开题报告能抄袭吗2022-08-17
有关国防教育的国旗下演讲稿2022-09-13
美术教育论文开题报告2023-01-15
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2024-01-07
破局,新商业环境下中国企业的转型之路2022-05-06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观后感心得精选2023-06-0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论文字2024-02-26
论文开题报告模板2024-01-17
关于地图论文的开题报告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