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湖心亭看雪

时间:2023-09-25 07:57:2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精选8篇)由网友“如意云吞hood”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

篇1:八年级湖心亭看雪ppt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湖心亭看雪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著有百科全书《夜航船》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张岱出身于累代仁宦之家,早年曾漫游苏、浙、鲁、皖等省,阅历广泛。他家经三代积累,聚集有大量明朝史料,读书颇丰,他32岁那年起就得用家藏资料编写记传体的明史。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

张岱的兴趣广泛,平时非常注意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动态、人民生活、风俗习惯,以至饮食、蔬果等许多方面。这些往往为旧时代正宗文人所不屑,而他却偏有欣赏、记录的兴趣与勇气。他写过一篇《自为墓志铭》,非常坦率的承认自己少为“纫子弟,极爱繁华”, 称自己为“茶淫桔虐”。

张岱品茶鉴水之精到,《陶庵梦忆》中“闵老子茶”一节赢余得极为生动:余曰:“香朴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采。”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张岱不愧为辨茶识水的行家。

张岱精于品茶,还悉心改制家乡的日铸茶,创制出一种“兰雪茶”。“日铸雪芽”在宋朝已列为贡品,有“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之誉。然而到了明代,由于安徽休宁松萝茶,制法精妙,名噪一时,盖过一时,美国过日铸。张岱“遂募歙人入日铸”,一如松萝制法,采用法、掏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进而他又探究泉水,发现“他泉瀹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服,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雪芽得其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陶庵梦忆·兰雪茶》)如此四五年后,兰雪茶风磨茶市,绍兴之饮茶者一改往日饮松萝的习惯,反倒非兰雪不饮。后来,连松萝茶亦改名“兰雪”了。兰雪茶有此名声,功归张岱。

篇2:湖心亭看雪ppt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赏析】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深更半夜,“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双方的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但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语,只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笔墨简炼,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也正因为这样的“兴致”和“感觉”,才有末句的“问其姓氏”。可作者在此并未写出他们的“姓氏”,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在意外相逢的惊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欢娱过后,才知他们是他乡游子,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今生今世也许相会无期,顿时,作者“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本段虽是平实叙述,表达感情的词语全部弃之不同,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末段“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料不仅碰到了两位“知己”,而且有“舟子”陪伴。那么作者为何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舟子的喃喃之语揭开了谜底。原来他们虽然同行,却并不同心,由于志趣不同,“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理解。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浆,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篇3:湖心亭看雪复习ppt

湖心亭看雪复习ppt

湖心亭看雪应该怎样复习呢?湖心亭看雪复习内容是哪些呢?

一、原文、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二、文学常识积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相关背景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张岱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上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如果拿诗来比,张岱的小品就有点像唐人的绝句。它以短小隽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的风韵,无捉襟见肘的窘迫。它像一泓清泉,喝一口就感到甜美爽快、沁人心脾。

三、生字读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ú)一小船 喃喃nán

四、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4、用毳衣炉火 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11)惟长堤一痕惟:只。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9、铺毡对坐 坐:相对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答案。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白:指酒杯。12、客此 客:客居。13、及下船及:等到。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五、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六、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 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3、①是日更定 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 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七、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拿一小船 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4、是日更定 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八、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

2、与余舟一芥 像小草一样微小

篇4:湖心亭看雪ppt 张岱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篇5:张岱湖心亭看雪ppt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篇6:张岱湖心亭看雪ppt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湖心亭看雪写作背景: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篇7:张岱湖心亭看雪ppt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篇8:八年级上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文学积累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喜游山玩水,在文学、音乐、戏剧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不仕,入山隐居著书而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石匮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国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怀情绪。文笔干练,丰神绰约,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在本文中,他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二.主旨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述了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致闲情。

三.习题

·1.文章写于明朝灭亡后,却用明朝的纪年,有何深意?

说明在作者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永在。

·2.文章一、二句记叙看雪的时间、背景、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朴实地记叙,展现了一个不寻常的人。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不仅仅强调数量,更写出作者与众不同之情趣。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一个“绝”字,有何表达效果?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一个“绝”字,写出湖山封冻、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森然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上写出大雪后的情境。在文章结构上,为下文冒寒看雪的奇绝之举作铺垫。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有何表达效果?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愿流俗的生活方式,一人独行于茫茫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之感。

·5.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寥寥几笔,景物特征尽显。

·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7.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大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快、欣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8.“大喜”二字,妙在何处?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料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意外之笔写出作者的欣喜,也引起读者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的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足见其用笔之曲折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二客,实为作者心声。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

·9.写三人畅饮,有何作用?

体现了彼此在对方身上感受到共同的人生情趣。

·10.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这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静寂,没有什么好看的,作者偏在此时赏雪,可见张岱“痴”;“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在严寒之凌晨看雪,可见张岱“痴”。

·1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应怎样理解?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俗人见解,进一步反衬了作者高洁的志行、超拔的情趣,掩卷沉思,更令人心醉神往。

·12.本文的语言描写只有两句,他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意外遇知音的欣喜之情。

·13.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喜悦、豪迈的心情。

·14.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看雪的?从中可以初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这个时候去看雪,可见其与众不同的情趣。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足以显示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作者在写作本文时,明朝已亡,当时已是清朝,他却偏偏选用明代的年号来纪年,可见其对故国的留恋。

·15.作者在湖上看到的是怎样的雪景?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切景物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作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境界。

·16.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小品文。你觉得让作者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湖心亭的`雪景吗?哪个词可见作者心情?

还应有看雪时的意外收获——巧遇知音。“大喜”一词可见作者心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在不经意间遇到了,这怎能不让人难以忘怀?

·17.文章以“舟子”的自语作结,更显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请你说说有什么好处?

在“舟子”这个世俗人眼里,“余”“拥毳衣炉火”,冒风雪顶严寒“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已经够傻的了,却不料湖心亭上的金陵客竟然“铺毡对坐”,围炉饮酒于冰天雪地之中,则可谓傻中之尤甚者也!但是,高明的作者对“舟子”的议论不作任何品评,因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真可谓不用一字而尽得风流。其实作者的意趣早由其“大雪三日”之后“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明白告诉读者,这是冰清玉洁之士的超尘脱俗之举,这是独立不羁、卓尔不群的正直之士的心灵告白!

·18.本文开头写“独往湖心亭看雪”,后又写道舟子,而后又写亭上金陵客。这样写从情节上看有何作用?

“独”字与后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看上去是矛盾的,实则是作者故意为之。一方面作者自视清高,在他看来舟子虽在犹如不在,而另一方面下文中亭中遇知音出人意料,正是情节设置的需要。开头用“独”字一方面表明自己超尘脱俗的一面,更是有意铺垫,为下文写湖心亭上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显。

·19.文章第二段写人,而文章题目是写景,是否离题?

这篇文章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这并非离题,反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魅力。写景的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感受,点睛之笔即在此。

四、译文及注释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五、主旨

文章是张岱(dài)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看雪》的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测试卷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4

《湖心亭看雪》课后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精选8篇)】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2022-04-30

湖心亭看雪朗读作文2022-12-2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2023-07-25

《湖心亭看雪》课件2022-10-22

湖心亭看雪介绍2022-04-30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2023-03-27

《湖心亭看雪》新课程教学设计2023-10-16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023-12-12

湖心亭看雪 原文及翻译2023-07-08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赏析2024-04-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